親師溝通輔導策略之探討
周佳樺
雲林科技大學技職所研究生
本文「親師溝通輔導策略之探討」主要是探討老師和家長如何互助合作,創造一個最適合孩子學習的環境。筆者首先將「親師溝通」的定義、目的和功能作一簡略描述,說明阻礙親師溝通的難處有哪些,進而提出親師溝通的輔導策略,達到教師、家長和孩子三贏的局面。
This article, ”A Study of
the counseling strategy for teacher-parent communication,” focused on how teachers
and parents can cooperate with other to create a most ideal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s learning. At first, the author briefly described the definition,
purpose and function of “teacher-parent communication” and illustrated what the
difficulties are. Furthermore, the author suggested the counseling strategy for
teacher-parent communication, which can create most benefits for all of
teachers, parents and children.
壹、
前言
隨著時代社會的快速變遷,家長對學校教育不是採主動關心的態度,就是漠不關心;過與不過都不是件好事,其中受害最大的就是孩子,因此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更顯得重要。
再者,親師溝通是家庭與學校的橋樑,良好的親師溝通是了解學生、協助學生發展的方法,也是親職教育的途徑,拓展學校資源的手段(楊坤堂,1998)。孩子的成長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的努力灌溉,才會萌芽茁壯,所以拉近親師間的距離,以及釐清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建立起良好而健康的互動模式,如此才能造就教師、家長和孩子三贏的局面。基此,本文擬從親師溝通的定義、目的與功能談起,再論及親師溝通的障礙,最後提出親師溝通的輔導策略,希冀可以藉由教師與家長間的交換意見,建立共識,提升教育的品質,也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優良的學習環境。
貳、
親師溝通的定義、目的與功能
一、 親師溝通的定義
親師溝通是教師與家長間的相互溝通交流的歷程,探討學生的生活常規、行為態度、學習訊息、個性發展、成就表現。在民主的溝通情境中,彙集教師與家長的教育理念、管教方式、溝通策略,整合雙方彼此的意見,以建立共識,並提出明確具體問題解決的方針(涂怡如,2000)。
親師溝通乃是教師與家長運用相關媒介,相互傳達訊息、情感、意見的歷程,藉此增進對孩子教育問題的了解,建立共識,共同協助孩子的學習與成長。申言之,親師溝通具有下列性質(吳宗立,2002):
親師溝通是親師互動的歷程
親師溝通是情感、訊息、意見的交流
親師溝通在於增進親師彼此的了解與共識
親師溝通在於協助學生學習與成長
親師溝通(parents-teacher communications)乃指學校教師與家長,雙方運用各種溝通聯繫的方式(如親師會談、電話、書信等),將個人的意見、想法、態度等訊息傳達給對方的雙向互動過程(郭素文,2004)。
綜上所述,「親師溝通」乃是指學校教師與學生家長,雙方運用各種聯繫的方式(如電話、會談),相互分享、傳達學生的生活及學習訊息,以便拉進彼此之間的關係,了解彼此對教育的期望,增進對孩子教育實施的共識,進而提升孩子生活的適應及學習效果。
二、 親師溝通的目的
在筆者的就學時期,所謂的「親師溝通」即是一年一次的「母姊會」或是「家長座談會」,所以大部分參加的家長不是媽媽,即是姊姊。而所開會的內容,不外乎是談談學業與品行的問題,再加上一些學校政策的宣導。以前的農業社會,家長大都忙於工作,因此,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互動非常少。然而,現今社會裡,由於經濟起飛和生育的少,家長很重視孩子的學習,也因此,親師之間的互動比起以前頻繁許多,方式也多元化,親師溝通顯得越來越重要了。究竟,親師溝通的目的為何?茲提出以下幾點探討之(鄭瑞娟,無日期):
政策、理念、教學的傳達
透過親師溝通,學校可以將學校進行中或是計畫中的校務及其理念向家長傳達。例如,孩子的學校今年倡導品格教育,希望家長也能在家好好教導孩子良好的品格,而不是只重視學業的成績。同時,教師也可向家長說明自己的教學理念及方法,尋得家長的認同,或是建議,以免將來家長會有干涉教學的情形發生。
學生行為表現的呈現
學生在校的時間多達八小時,在這當中的各種行為表現,不論是正面或是負面,家長都應掌握。唯有透過教師的明白告知,不隱善揚惡,不誇張事端,使得家長能掌握充分的資訊,以便與教師合作,共同為孩子的行為與學習來努力。
家庭教育的面貌
同樣的,教師也應了解學生在家的情形。學生的主要照顧人是誰,家庭管教方式為何,學生在家的行為表現與學校何異,有無潛在的家庭暴力等,都是教師需要去了解的,以期能掌握學生的身心狀況。
維繫和諧的關係
教師和家長應保持和諧的關係,共同為孩子的學習與成長來努力。常見報章雜誌上有親師互相控告等新聞,實由於彼此之間有誤解,沒有建立起良好溝通之管道。若能先建立起友善關係,就算有不一樣的想法,也可坐下來好好談,不用對簿公堂。
達成三贏的局面
親師溝通的目的即是希望透過教師與家長的合作,使得學生在校及在家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達到親師生三者皆贏的局面。
親師溝通的功能
溝通基本上有四大功能:管制(control)、激勵(motivation)、情感表達(emotional expression)和訊息交流(information)(吳宗立,2002)。親師溝通可以增進教師與家長對學生的了解,進而提供相關的協助與輔導,親師溝通的功能,依其性質分析,其主要的功能如下(吳宗立,2002):
情感表達
溝通是一個互動的歷程,教師和家長可藉由各種方式、媒介和管道表情達意,了解相互的意見、態度,經由情感的交流,達到同理心的了解,建立親師合作的基礎。
親師合作
透過親師溝通,可以使家長的期望與需求充分表達,教師也可說明教育的理念與學校教育發展。針對學生的需要、學習的興趣與態度,雙方可廣泛的交換意見,使家長充份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形;而家長意見的表達,也可使教師完全掌握在家的情境,使親師攜手合作,相互支援互補,共創雙贏。
訊息交流
學生在校的表現,家長大都從學生的作業、測驗和聯絡簿得到片面的資訊;教師對於學生的認識與了解,也大都從學籍資料中獲得一鳞半爪。藉由親師溝通,可以達到訊息的充分交流,深入地了解每位學生,使學生的輔導管教更為有效。
形成共識
對於學生潛能的開發,品格的陶冶,每一位家長均有其獨到的見解與價值信念;對於學生行為問題的處理,每一個家長也都自有一套規準,有些會與教師不謀而合、理念相通,亦有些則會出現南轅北轍的差異,此時就可藉由親師溝通來加以協調,透過互動的過程來澄清誤解、化解歧異,進而形成共識。
孩子的成長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因此,親師間的溝通扮演著關鍵的刀,既然教育為永續不斷的工作,父母與老師也需下功夫,學習由挫敗中汲取經驗,轉化為後繼的動力,更積極地體諒、理性的交換意見,才能建立共識,提升教育品質(王秋绒,2001)。
親師溝通的障礙
老師所扮演的角色,認知上除了傳授知識外,更要在情意上教會學生做人處事的道理,然而,實際做起來,卻非想像中的容易。要教會知識,除了教師本身的專業,可能還需要更多的輔助,譬如:教學的環境、設備與教材等等;但是要教導學生做人的態度與正確的價值觀,卻可能比教導學生知識更難。其中的關鍵就是:
一、心理差距
親師溝通時,常會因為心態上的不對稱而產生一些溝通不良的情形。或許會因為身份上的不同,而誤以為對方的說法較正確而事事詢問,過份地依賴造成對方的困擾;或是因為對方所言太過偏激而不願採納,特意地唱反調,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溝通,對學生而言並無益處。在心態上應能互相尊重,才能較客觀地面對所發生的事情。
二、認知歧異
有時對於同一件事情,若雙方各持己見而互不退讓,則會形成雞同鴨講的情形。親師雙方各為所屬、堅持己見,皆用自己主觀的判斷來決定學生的對錯,有時對於學生反而是種傷害。所以親師雙方應要抱持著同理心,能盡量從同一個角度來看待應解決的問題,並攜手尋求解決之道,這才是上策。
三、斷章取義
由於
四、指責說教
有的
五、妄下評斷
另外,親師合作衝突類型可分成下列四型(吳雁門,無日期),只要親師間產生了衝突,對於溝通就會產生了障礙,因此應盡量避免發生下列四型的情形發生:
過度關心型
焦慮型的家長經常以「過度關心」或「專家型」的溝通方式控制親師關係。此類型家長或多或少了解教育問題,也可能是社區教育意見領袖,除了關心自己孩子的課業外,也積極參加學校校務活動。過度關心型家長對家庭作業、學習單內容、午餐菜單、教學方法……等各種學校措施都有意見。過度關心型家長會讓學校疲於應付,耐心流失。
漠不關心型
冷漠型家長較少引發親師間衝突。此類型家長對校務或老師教學絕少意見,親子關係亦屬疏離冷淡。多數因為教育程度較低、缺乏責任感或工作、經濟等其他因素,對孩子之成長與學習漠不關心。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未能有效配合學校的輔導,尤有甚者,學校可能找不到家長出面協同處理。
敵意對抗型
對學校的敵意可能來自偏見或是失敗的學校溝通經驗。此類型家長習慣以「反對」與「擴大事端」來處理親師間的問題。刻意曲解學校政策,渲染學校「教育性」事件,並喜歡以投書、運用媒體方式向學校施壓、製造紛擾。失敗的學校溝通經驗則包括關說、生意往來等利益因素產生的問題及學校人員態度不良、學生問題處置失當的衝突,均足以形成親師間的矛盾。
反教育型
反教育型家庭的價值觀嚴重扭曲,家長行為不足為子女的身教楷模。遊手好閒者、不良職業者、毒癮者、暴力習癖者、犯罪家庭……等,其於青少年成長上提供負面的示範。該類型家庭教育環境下的學生違常行為,尤為嚴重,親師間的溝通亦顯著困難。
親師合作歷程中避免衝突是為上策,能善用並轉化衝突為校務、班務發展的助力是教學者應有的自我期待。
親師溝通的輔導策略
親師溝通的原則
親師溝通既然如此重要,為何有些教師仍無法與家長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呢?以下幾點可說是親師溝通的最基本原則,讓親師溝通能順利的推展(鄭瑞娟,無日期;李素華,2002):
坦誠的心態
人與人之間首重坦誠,親師之間,尤其重要。當教師要和家長溝通之時,應有一個坦誠的心態,不保留,不言過其實,不捏造不實之事,將事情的原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知家長。
親師之間應建立真誠互信的情懷。互信是親師溝通的基礎,展現誠心誠意,抱持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的原則。溝通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溝通時能給予適切的反應,使意見的交流順暢。
誠懇的態度
教師若能與家長共同努力,對於學生的學習是再好也不過,然而面對來自各行各業、三教九流的家長,教師要如何才能個個擊破,和每個家長都能有良好的溝通、締造和諧的關係呢?其不二法則,就是要有「誠懇的態度」,讓家長感到倍受重視、尊重,進而
其次要能廣開多向的溝通管道,維持緊密的聯繫,有關學生的生活及學習情形,家長知道的愈清楚,愈有討論的機會,就愈願意合作和支持,因此家長和教師的接觸愈多,關係就愈親密且溫馨(陳仕宗,1997)。
言善於前,歸過於後
學生的行為,不論好壞,皆應向家長說明。但是,應先向家長說明好的部分,使其心情放鬆後,再說明不好的部分,此時家長較易接受教師述及學生行為應改善之處,也較願意配合教師來協助其改進。因此先向家長說學生的優點,在提出希望家長共同消弱的缺點,較易達到預期效果。
另外,親師溝通應有計畫性的安排,談論明確的主題、時間、情境透過規劃,並以認真負責的態度,關愛學生的情懷,營造有利的溝通情境。
尊重家長與學生
親師溝通的歷程應重視情緒管理,以成熟的情緒智慧,適度的處理相互間的情緒反應。並能運用專注傾聽技巧,尊重他人,讓他人覺得有價值、受尊重,於是彼此關係無形中建立。這次的溝通合作是下一次溝通合作的基礎,一定要互相留下好印象。
「每個人都需要受到尊重」是親師生之間的重要原則。教師對學生,應常聽取其意見,以親切和藹的態度來交談,而不是師尊生卑,學生深怕得罪教師,而不敢暢所欲言。而教師對家長,亦是如此。教師應將家長當成教育的合夥人,共同商討教導學生之事,尊重家長的意見。如有意見不合之處,也應委婉說明,而不是頤指氣使,使家長覺得羞愧,使得家長再也不願和教師接觸,甚至關係交惡。
善用資源
溝通乃在形成共識,透過澄清、意見的交流、相互討論,以縮短親師認知的差距,尋求輔導學生的最佳方法。因此教師應主動策進,以帶動家長從被動趨向主動。並且把握時機,雙方都知覺到需要而主動出擊,進行溝通。
學生家長來自各行各業,是教師最好的教學資源。教師可抱持主動積極的態度,在學期初做個問卷,調查有專長的,有意願的家長,請其協助支援教學。一方面得到家長的實質幫助,一方面也可與家長建立良好關係。此外,如果教師和家長之間產生誤會,可以透過共同認識的教師,或是行政人員,如輔導室人員,進行協調工作。千萬不要讓自己獨自面對難題,使得問題越來越大。
促進家長間的互動
家長間有良好的互動,可以交換育兒經驗,了解教師的教學,提供教師更多的資源。因此,教師可以扮演家長間的橋樑,除了定期發行班訊,提供交流園地,也可不定期舉行小型的茶會,邀請家長們一起喝喝下午茶,相信,不僅促進家長間的互動,也建立家長和教師的友誼。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結合,家長與教師的溝通互動,是促進教育效能的必要條件。透過家長與教師的密切聯繫、互動、溝通和協調,幫助學生成長、發展和進步。
親師「衝突管理策略」
教育是一條極富挑戰性的藝術道路,在這條路上,教師與家長必須並肩作戰地一路為孩子們披荊斬棘,導正他們的思想,使他們的行為不要偏離正軌,以希冀他們在未來的人生路程上能較為順遂。即便親師之間有些觀念是相背離的,但他們應該思考下列親師之間的關係(鄭玉疊、郭慶發,1994):
是支持而非相互支配的關係:
家長與教師建立相互支持合作的關係,家長支援、協助教師教學需要,教師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自由開放、活潑有趣但仍有規範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其中快樂學習成長。
是對應而非緊張對立的關係:
家長應是教師的助手,也是教育夥伴。若親師兩者能敞開心胸,彼此建立良好的溝通,教師能體諒家長對孩子過度關切的用心;家長能明白教師作育英才的辛勞,那麼親師間的對應關係,將因通達順暢而更加親密。
是關心而非特權關說的關係:
每逢開學,家長常透過關係為孩子選
但是有時候儘管教師費盡心思與家長建立許多溝通的管道,仍然有可能碰到家長不瞭解、不配合,甚至到學校興師問罪的狀況。以下幾點建議的處理方式如下(鄭玉疊,2004):
冷靜接待:勿受家長態度影響,盡可能平心靜氣加以接待。
主動傾聽:對家長的怨言表示關切,並徹底瞭解不滿的原因,辯護徒增衝突。
表達善意:描述事實時,從關懷學生的角度切入。讓家長充分感受老師是愛學生的。
召喚學童:有時學生在傳達上有其偏差,造成親師之間的誤解。必要時可以請學生到場協助澄清事實。
請求行政外援:行政與老師應該是一體共生的,當親師衝突的火花一觸即發時,老師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撫平衝突情緒。這時可以主動提請行政的協助或介入,以免等事態嚴重後,讓學校或教師當事人措手不及。很多時候的親師衝突,是由於觀念上的差異或對事實的認知扭曲所產生。藉由行政單位以客觀的角度進行更專業的協調,衝突往往可以迎刃而解。因此教師與行政之間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必要時尋求行政的支援,是解決親師衝突,也是保護自己的方法。
親師溝通的具體作法
親師溝通有許多方式,每一種方式有其優點,也有其限制性,因此,教師應靈活運用多種方式,以求能達到親師溝通之目的,讓教師和家長能在學生發生問題初始之際,即時抑止問題的發生,使親師合作達到最大的效益,避免憾事發生。以下就一些常用之親師溝通方式做一解說(鄭瑞娟,無日期;周崇儒,1999),供大家作為參考:
聯絡簿
聯絡簿幾乎是每一位教師每天會和家長溝通的工具。裡面除了記錄學生每天的作業外,教師可以就學生在學校的一些狀況,做一描述,家長也可以回應教師的話。然而,若是學生有偏差的行為時,最好能以電話和家長溝通,因為空間有限的聯絡簿,無法詳細敘述事實,易造成家長的誤會或是疑慮。此外,教師也可鼓勵學生在聯絡簿上寫下心情小語,藉此輔導學生。
現在更流行無線家庭聯絡簿,增進親師之間的互動性及意見交流,也讓家長更了解導師的班級經營理念,讓親師之間提供更即時有效的溝通方式(許芳禎,2005)。
電話
電話是個即時又便利的溝通工具。教師除了例行的電話訪問外,可以隨時以電話跟家長溝通學生在校的學習和行為表現。但是切忌一開始就述說學生的不是,這樣,會讓家長覺得很不舒服,關起心門,無法繼續談下去。教師應該先問候家長,述說學生近來好的表現,先爭取家長的好感,再開始客觀地描述學生不好的地方。此談話的目的,不是要讓家長覺得自己沒有將孩子教好,而是讓家長覺得你願意和他一起努力來幫助學生改善行為。
網路
現在網路發達,家家幾乎有上網的設備,因此教師應善用此科技,達到親師溝通。透過班級網頁,教師可將公告的事項,班級的活動花絮,學生的作品,或是給家長的一封信等資料傳達給家長,使得家長隨時可以掌握學生在校的學習狀況。
電子郵件
如上所述,拜科技之賜,很多家庭都已可使用電子信箱來收發郵件,因此,教師也可透過電子郵件來和家長溝通。其好處,除了便利之外,對於較不善言詞,無法掌握與家長面對面溝通技巧的教師而言,電子郵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溝通管道。當然,書信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風險太大,且無法達到即時的效果。
班訊
定期發行班訊,可以拉近和學生與家長的距離。班訊中可以刊載班級活動花絮,預告活動訊息,展覽學生作品,感謝家長的協助,明列班費收支情形,也可增闢園地給家長及學生投稿,讓親師生一同來經營此班級刊物。
聚會
教師可以徵詢家長的意願及時間,擇一假日下午共進下午茶,度過一個溫馨的時光。或是積極舉辦班親會,來進行每週一次的親師交流。班級親師聚會,是老師讓家長認識自己的最佳時刻,也是家長間互相認識的良好時機。透過教學理念的傳達,教學計畫的提出,可以讓家長了解學校、班級的運作情形,重要的是讓
家庭訪問
如果時間許可,教師每學年應至少到學生家中做一次家庭訪問。家庭訪問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生活環境之外,也可讓教師和家長做一面對面的溝通。溝通時,如有必要,可請學生暫時離開,教師可以較無顧忌地和家長交談,而不會使學生難堪。如前所述,先言善,再說明其他需改善之處。俗語說:「見面三分情」,相信,教師誠懇的態度,和善的言詞,應會獲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的。
對於學生的管教,老師單方面的單打獨鬥往往只能「事倍功半」,但是若能和家長攜手合作,共同為了幫助學生的學習與成長而打拼,定能摩擦出燦爛的火花,所以教師要把「親師好溝通,教學就輕鬆」這句話奉為金玉良言(曾詩涵,2004)。
參、
結語
究竟建立良好的親師溝通有何重要性?家庭與學校之間互相溝通和尊重,保持價值觀上的一致性,對於學生的發展、學業表現和行為習慣都會形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和家長間密切配合,乃是成功教育的基石。
對孩子而言,父母廣泛的參與子女教育活動將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重視與關懷,並進而對學校產生安全感,激勵學習動機與興趣,增加自我價值感,也因為父母可以適時指導,學習上的障礙將更容易化解,終能提高學習效果。
對家長而言,透過實際參與教育活動,可以獲得教養孩子的第一手知識,增加與孩子互動機會,更能了解子女在團體中的行為表現及人際關係,成為一個有效能的家長。
對教師而言,經由與家長的溝通協調,教師將更能了解家長對學生問題與學校計畫的普遍看法,並能與家長有更佳的互動關係,同時可以擴展視野,將思想延伸到教育範疇之外,促進本身多方面的學習。此外,有效的親師溝通也可以增進教師的士氣,提昇工作滿意度。
對學校而言,學校接納家長,一方面可更清楚家長的期望,一方面可澄清家長的誤會,一方面家長可協助、支援學校。家長是社區一份子,是學校和社區的媒介,如親師互動良好,將促使學校與社區間緊密聯繫,有助於社區資源的運用。
因此,「親師勤溝通,教學就輕鬆」(黃永結,1997),這句話說的一點也沒錯。親師的溝通管道是很多元的,老師要盡量暢通、善用個各管道,溝通前做好萬全準備,溝通時誠懇相對,溝通後反省建言、有所作為。家長、老師都是秉持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雙方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因此只要常交流溝通,讓親師間的關係更親密、觀點更緊密,雙方合作無間,定提高教學效能,讓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參考文獻
王秋絨(2001)。親師溝通的合夥魅力。學生輔導,72,4-9。
吳宗立(2002)。親師溝通的障礙與突破。台灣教育,616,48-54。
吳雁門(無日期)。親師合作「衝突管理策略」。2005年六月12日,取自http://guidance.ylc.edu.tw/index8.php?proc=notepad&gc_id=693(轉載自嘉義大學家庭教育中心手冊)
李素華(2002)。親師溝通交流並不難。師說,163,16-19。
周崇儒(1999)。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師溝通。教育實習輔導,5(3),1-8。
涂怡如(2000)。論親師溝通的理論與實務。國教之友,51(4),14-22。
郭素文(2004)。運用班級通訊電子報促進親師溝通。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芳禎(2005)。無線家庭聯絡簿。師友月刊,451,30-31。
陳仕宗(1997)。溫馨的雙向溝通-談親師溝通。班級經營。2(1),15-20。
曾詩涵(2004)。親師溝通的省思─以一位國民小學教師之個案研究為例。研習資訊,21(4),89-94。
黃永結(1997)。親師溝通-學童問診。國教天地,121,55-57。
楊坤堂(1998)。親師溝通。學生輔導,55,78-93。
鄭玉疊、郭慶發(1994)。班級經營:做個稱職的教師。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玉疊(2004)。親師溝通的實用技巧。國民教育,45,85-93。
鄭瑞娟(無日期)。親師溝通一起來。2005年六月10日,取自http://www.pu.edu.tw/~pu0450/liter/No8/8-1.doc
盧玉燕、陳佩宜、鄭孟淳(無日期)。親師溝通。2005年六月10日,取自http://class.ncue.edu.tw/article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