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宇
南華社會所
目錄:
01、數位科技帶來的誘惑—偷拍風氣
02、從整形風潮反思現代人之價值觀
03、「摘」后冠
04、教育機會均等以促進社會公平
05、宗教信仰與當代自由意志
06、高捷案之反思
07、網路遊戲與現實生活之省思
08、喜劇與現代社會
09、e –
Learning
10、從母姓對將來社會是否有所問題
11、數位學習的經營模式
12、電信市場的現況與發展
13、笑話社會學-從許純美事件看台灣媒體
14、知識經濟時代
15、從行動學習談學習革命的引爆點
01、數位科技帶來的誘惑—偷拍風氣
近年來由於科技的發達不斷發生偷拍事件,從璩美鳳事件到之前的林志玲走光照鬧的滿城風雨,成為最熱門的話題,這現象不只反應出政治人物背後不堪的私人生活,更暴露出當前社會的集體偷窺意識。
偷窺可以讓人們擁有無限遐想的空間,會因為偷窺成功不被別人發現感到有所滿足,部分的偷拍人士可能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無法取得成就感,他們認為透過偷拍行為,可以換來從未有過的興奮和成就感,甚至可能會對這種成功的偷拍有種征服女性的快感,進而利用現在普遍發達的網路分享給大家看。
現在數位科技不斷的成長,許多手機都有照相甚至是錄影的功能,並且越來越輕巧,在許多家業者的競爭下,多媒體功能手機的價格越來越「平易近人」,銷售量逐漸上升,這些可拍照手機的普及對人類社會帶來了許多便利,相對的也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在擁擠的空間中,小小的照相手機搖身一變成為最佳的偷拍工具,穿短裙或是低胸服飾的女性,都可能成為「永遠不會被公佈姓名的主角」,這種照相手機就像針孔攝影機一樣,「人手一機」實在令人防不勝防。如此難以察覺的偷拍手法,是不是正在你我身邊上演?現今發達的資訊科技已經對人類社會構成極大的衝擊,政府及相關單位應該積極正視並迫切解決,這個伴隨著專家系統所帶來的現代社會問題。
偷拍事件所引發的不只是重視隱私權及如何防治偷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該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偷窺所帶來的快感,加上色情書籍、光碟、網站的氾濫,似乎會讓人忘記道德的存在,進而認為偷窺無罪,慢慢的偷拍、偷窺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歪風,為了端正社會風氣,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該從最根本的現代教育做起,利用自身道德觀的約束,來決定自身的人格,這不僅是教師們的課題,更是家長們應該一同面對的道德教育課程。
02、從整形風潮反思現代人之價值觀
美不美麗、漂不漂亮?說實在的,是見人見智,看個人觀點覺得如何並因為社會潮流的帶動而有所改變,但是人實在是不可能十全十美,或多或少總會有一些小小的缺陷,許多人為了追求完美與自信,會盡量去消除這些缺陷而努力,在加上許多明星的成功整形美容案例,以及媒體的大肆炒作,使得美容整形科的因應而生並且如此受到青睞。
在台灣,年輕女生組團到韓國打造明星臉,媒體把這個風氣形容為「買春」──買個滿面春風。目前,走進整形醫院的人仍以女性居多,但近年也有越來越多的男性希望改善外貌而加入,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尋求整形美容的愛美一族有年輕化的趨勢,台灣就有不少社會新鮮人計劃整容,他們相信擁有出眾的外貌更容易找到工作,全球整形風刮得愈來愈烈,然而造美工程卻不是萬無一失的,那些整形失敗或留下後遺症的案例不說,這股炫風是否也吹起了值得深思的議題?
現在人們可以透過後天的美容手術來彌補先天的不足,絕大部份會去整形的人是因為社會的眼光使他們對自己的外在缺乏自信,進而想藉由整形提高自己與他人競爭的資本,也是為了得到自己還有他人的認同才這麼做,於是把自己包裝得很漂亮很好看,但這些因為外在而到的歸屬感,對其今後的存在價值是否是有實質的意義呢?
在學經歷不相上下的同時,公司在選用人才方面,勢必會選擇一個比較上的了檯面的人。如此一來,許多外表較於遜色而富有專業知識與內涵的人才終將被埋沒,反觀因為外表受人青睞而登上檯面的族群,久而久之是否會因為自得意滿而成為「花瓶」?以外貌作為評定的價值取向是否非常的不公平?這種看似社會歧視的問題,透過整型,又是否能彌補不足呢?
現在人們的審美觀念似乎都依附著社會取向,好比是愚昧的追隨大眾認定的骨感美女等,當您不斷跟著社會潮流所前進同時,是否停下腳步來仔細想想自己內心的價值觀為何,儘管世俗的眼光如何,大膽秀出真正的自己就是最美。
03、「摘」后冠
今年台灣小姐冠軍的劉子瑄,從當選後至今飽受許多負面評價,其雙親不忍自己女兒因為得到這個殊榮,而卻必須面對這些社會壓力,對其個人與家庭都是極大的傷害,於是決定要放棄這個頭銜,想要恢復成為「一般人」。
回想過去每次有選美比賽,不管是在比賽過程中還是結果出爐之後,總是有許多佳麗被踢爆內幕,更有許多的黑函滿天飛,奪冠之後又摘除后冠的人更是不在少數,當這些佳麗正受這些社會輿論之影響以及大眾在替這些佳麗抱不平的同時,是不是有反過來仔細的思考過,選美本來就是要選出最接近完美的人,不僅是外表亮麗搶眼,更是需要人格品行的美好才有資格當選的,而這些參賽的佳麗們更不應該想著能夠麻雀變鳳凰就參加比賽,在參賽之前勢必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參賽「資格」以及是否有足夠的「資本」,當確定自己的資格符合與資本充足的時候,負面的消息自然會遠離,還會擔心黑函、還會受輿論影響嗎?有幸奪冠之後當然更是當之無愧,就算有心人士刻意的抹黑與栽贓,但是清者自清,相信評審以及社會大眾是有大腦有眼睛的,倘若最後不受青睞,卻也可以更加坦然面對自己。
處於現在這個相互競爭的社會中,人們工於心計,總希望在站台上人的會是自己,於是想盡辦法讓對方下台,但卻很少人想過自己上不上得了台,相對的也只有那些資格相符、資本充足的人才能長時間的站在台上。
04、教育機會均等以促進社會公平
最近教育改革風波四起,國人也十分關注,然而教育是影響個人職業的最重要變項之一,而其功能之一在於培育人才促進社會流動。有許多社會學家對於社會階層化的研究,不只對「教育影響社會經濟地位」這一部份觀察有興趣,更有興趣發掘「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教育機會和教育成就是否具有某種影響」。家庭社經地位對高中生的升學,有直接影響,並因這些影響而進一步影響學生的教育成就;來自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相對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較低。盡量確保教育的機會均等,應有助於社會公平的理想達成。
台灣地區個人接受高中以上階段教育的機會,因家庭背景而有所差異,個人背景因素透過對教育的影響,進一步影響到個人的職業;高教育和職業的父母能提供較佳的家庭環境與補習的機會,因而提高孩子的教育機會。但相對從進步的角度而言,台灣地區的教育快速擴張,教育機會增加,個人家庭背景對受教育的影響力已逐漸降低。而美國社會為透過教育體制而達成平等的理想,不僅強調教育的「機會均等」,更要求補償式的朝向「結果平等」邁進,而產生入學及就業的「特別保障法案」,對少數團體給予特別的保障,如此也是希望從教育機會著手,促進少數團體的向上流動機會。
「教育機會均等」本身是一個具有高度複雜性的概念,它的達成不一定會帶來社會均等,但沒有它則不可能達到社會均等。我們知道影響教育成就各因素間的複雜性與多變性,而該如何在教育經費緊縮、教育擴展前景看淡以及個人教育選擇的自由漸受強調的現實不均等社會中,增強我們對教育機會更均等分配的信心,是目前台灣社會所需面對的問題。
05、宗教信仰與當代自由意志
又見子女莫名入空門,進而引發之宗教糾紛。台北市一名年輕女子前些日子遇到尼姑化緣,因為對方一句:「你福報太淺,有魔鬼纏身。」,便布施大筆金錢,幾天後就出家為尼,其母親擔心女兒是遭受欺騙才會有此舉動,便和親友到該團體希望女兒回來,雙方堅持不下母親下跪懇求才將心愛的女兒換回,如今盼回的女兒卻仍然堅持要繼續做他想要做的事情。
近年來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然而令人疑惑與不安的是,宗教本應該是人們最放心依賴的一種心靈寄託,如今在現代社會越演越烈的轉變之下,各種新興教派持續出現,許多新舊團體以越來越多樣性的活動和大眾接觸,在多元化的選擇之下,難免有其不法業者利用不屑的手段,假借宗教名義成立以斂財或騙色等目的之團體,再利用人們脆弱與懵懂的心靈進行詐欺,於是乎許多宗教糾紛與相關案件便不斷的在你我身邊上演,原本幾乎不需要防備的宗教活動,現在都充滿著不確定性,原本應該具有凝聚人類向心力以及安撫甚至提升心靈的神聖場所,當下卻成了造成家庭破碎的傷心地。
雖然人們有宗教信仰自由之權利,但是在進行選擇之前更是需要審辯慎思,而不是愚昧盲目的追隨。當代自由意志之運行讓人們可以在規範體系之內,放縱的進行自我選擇與行動,但是「人」是不可能獨自運行的,人與人之間是存在的相互依賴與制衡,在當前的生活環境之下與您相互交織牽引的人是不計其數的,然而在不考慮他人的情況下行動是自私的,甚至會影響他人之自由意志,從上述新聞為例,先不考慮其宗教團體之正當性,這名女子自由的選擇了佈施大筆金錢,甚至在眾多愛他的親友無預警之下選擇了出家,他的舉動及其非意圖後果之複合效應已經影響了這些愛他的親友,他們在某方面失去自由意志的選擇,只能順應女子本身自由選擇之後所留下來的傷心或是痛苦等,原本正常的生活也將被迫重新適應,這樣不是很不公平嗎?
現代人為自由而自由,然而在這所謂真正自由之背後所帶來的風險,您看見了嗎?為了讓當代自由意志之意義更加明確,在自由選擇之前以反身性之思考是必要的。
06、高捷案之反思
高捷弊案,檢調單位以嫌疑人的身份,約談前勞委會主委
政府的政策未見其成果,然而如今又被質疑政策的頒布與實際的執行內容相違背,這不僅讓所有民眾困惑,對其選民更是帶來的莫大的失望與失落感,如今縣市長大選又即將到來,執政黨團又一系列的被揭發許多醜聞,光是高捷弊案就牽扯出一推令人感的新聞,而總統府方面與其私人的解釋卻又有許多出入,經過媒體連續幾天的追問,以及立院連續幾天的質詢,這些新聞主角的說詞卻又是反覆不一。看到這裡不禁讓人感嘆,這些年來台灣政壇不斷的吵吵鬧鬧,不管執政黨團是藍或綠,情況似乎都沒有轉變,仍然是一再的為反對而反對,政黨的對立與偏見持續的鬥爭,這樣下去我們的政府要如何施行其政策,其制度績效又該如何實現!
07、網路遊戲與現實生活之省思
最近瀏覽網路時無意間發現了一篇文章-《一個網路遊戲玩家的自白》(作者不詳 http://edda.csie.dyu.edu.tw/doc3.htm),再加上自己的親身經歷不禁有所省思,因而想寫這篇文章。上述的文章的作者原本固定有工作,卻因沉迷網路遊戲而辭去工作,三年的遊戲時間裡他的生活有極大的改變,因為過度沉迷而與現實世界脫離,女友離開了、母親在也在這時候去世,進而對他造成極大打擊。
現在網路遊戲與虛擬社群充斥著整個網路,其多樣性與內容的多元化的確是相當吸引人的,由於匿名性的關係,讓人們可以在這虛擬世界中做平常不敢做的事情,並且因為是虛擬世界甚至認為不用對自己在網路上的行為負責任,總總的原因使得人們在虛擬世界中能夠獲得現實生活無法得到的成就感與滿足感,筆者過去大學生活也曾經投入過一段時間,每天與別人的對話總是離不開網路遊戲,也因此疏於課業,甚至跟朋友漸行漸遠,現在倒是慶幸自己沒有繼續追求那虛無的存在價值。
沒錯,在遊戲世界中我可以得到許多快感與成就,可以結交許多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色彩的朋友,甚至有機會談一場轟轟烈烈的網路戀愛;但是這又如何呢?就算在遊戲世界中再怎麼出名、再怎麼有成就感,總有一天也是會離開的,到時候這一切還是都會變成幻影,投入在多的時間與精力到頭來終究是一場空,所換來的只是歲月的流逝與對未來的無助感;何不轉向現實世界尋求真正屬於自己的存在價值,現實生活中所獲得的成就感是被認可的,所結交的朋友們也是不會轉眼即逝的,獲得現實中的認同感,才是有意義的。
現在網路玩家年齡層逐漸下降,網咖處處可見國高中生,甚至是國小學生,其開口閉口常出現許多不堪入目與打打殺殺的詞彙,很難不讓人們感嘆,現在學生們的教育素質與水平是否也因網路遊戲的盛行而逐漸下降?人們總是在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總是在想今天過了還有明天,呵呵!明天還有機會嗎?時間是不會回頭的,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世人有所省思,尤其是正在虛擬世界中「努力」的玩家們。
08、喜劇與現代社會
第四十二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剛結束,難免不了幾家歡樂幾家愁,但畢竟入圍就是肯定,儘管沒有得獎也算是有所收穫,不過這次金馬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終身成就獎以及回顧一代諧星-許不了,兩者之中又以這喜劇天王的回顧讓人感觸良多。
歡樂與燦爛的笑容是每個人都愛不釋手的,銀光幕上這些努力帶給人們歡笑的演員、諧星們想必也是因為了解歡樂的美好,所以盡可能的想要讓大家得到最大的快樂,試著想想要是少了這些人的付出,我們的生活將會失去多少快樂與輕鬆的時光,尤其是在充滿忙碌與緊張氣氛的當代社會,現代人們過著系統化又例行性的生活,一下趕著上班、上學,一下又趕著回家,有時連一頓飯都不能好好的吃,每天都在趕場,好不容易有個能夠放鬆的空閒時間,打開電視又都是泛政治的新聞,不然就是充滿憧憬的時下肥皂劇,好不容易等到週末想看看綜藝節目笑一笑放鬆心情,卻又發現大部分都具有競賽類型,或多或少是能夠開懷大笑了,但那緊張的氣氛卻仍然持續著,很少有能夠真正讓人放鬆心情開懷大笑的節目,除非是有線電視台,最近開始有許多喜劇性質的短劇或節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最近幾年喜劇節目或電影感覺上出現的比較頻繁,就連金馬獎入圍的許多作品都是喜劇類型的,而今年最大贏家「功夫」一片也正是帶有幽默風格的作品。
現在社會是需要適當的幽默來調劑生活的,在緊張或是尷尬等等的情境時,適時的幽默是能夠解決許多問題的,尤其是緊湊的日常生活,人們無時無刻不緊繃著臉,身體機能一直處於高度警覺的狀態,是很容易過度疲勞,甚至生病的,所以現代高度專業化的社會,仍然是需要放鬆心情並開懷大笑的。
09、e – Learning
e-learning的e指的就是透過各種electronic管道進行學習活動,最廣為大家津津樂道的便是時下最流行的internet,除了透過internet可進行同步或非同步的學習外,還包括過去我們所使用的光碟片或者是利用電視或視訊系統所進行的遠距教學也都屬於e-learning的範疇內。
e-Learning可以分為同步網路教學及非同步網路教學。「同步網路教學」是透過網路視訊會議及多媒體技術,老師與學生於同一時間,但不同地點,可同步進行線上學習。而「非同步網路教學」,是指老師與學生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互動學習,只要透過電腦網路,老師即可讓學生廿四小時上網上課,學生學習有任何問題也可以隨時發表討論。學生還可以透過 e-mail、線上討論區、留言版或聊天室,針對課程內容發問,形成最具彈性的溝通模式。
e-Learning最大的便利,是可以讓學校的學生或是企業的員工,依個人需求自行選擇課程、依個人時間選擇上網學習的時段,藉由良好的網路學習平台,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自由選擇與學員互相討論,或是留言給該課程的授課老師,等待老師的解答。學習效果則可以透過該課程的線上評量機制自行測驗。而管理者則可以經由內部的網路教學管理系統,清楚地掌握員工學習動態、講師的教學品質。
我想現在要推展e-learning最大的跳戰是在於「改變人的習慣」,對那些手握滑鼠長大的N世代新人類,在電腦前面學習是多麼的簡單容易,正因為電腦網路早已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了,所以e-learning對他們並不是個難題,但對於長久習慣於教室學習和從不接觸電腦的人們而言,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有的人思維仍處於教室學習的模式之下;甚至連電腦如何開機都不懂的人,要他們擺脫講師教師,一頭栽入虛擬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恐怕得需要一段時間。
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變」成為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定理了!不論是企業或個人,要能在這樣的迅速成長的時代維持競爭力,求得生存,掌握「速度」與「學習」便成為必要的能力了,唯有能夠即時掌握環境改變,即時的改變自己,才不會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成為時代趨勢的淘汰者。
10、從母姓對將來社會是否有所問題
剛剛在新聞報導中發現一則消息,內容大約是說:將來孩子們的姓氏,可以經由父母親雙方同意,便可以依照父親或母親的姓氏。這個法案的通過,將意味著女性主義思想的抬頭,表示著社會公平性成長,台灣傳統父權社會體系的觀念逐漸轉變中,縱使這些轉變的現象所呈現的是社會的轉型與民主的進步,但是其背後是不是也會有所隱憂?
台灣過去到現在父權思想一直處於主流地位,許多法令的界定與制度皆是以男性主義為主從古至今台灣人民也似乎習慣於其中,並從中衍生許多應對方式與機制,不過由於全球化帶動,使得各種思想得以跨國界傳遞,無形中女性主義思潮也隨之進入台灣,也使得現在台灣思想逐漸開放。如今開放小孩的姓氏能夠經由雙親同意,決定依照父親或母親的姓,對於未來社會勢必有所好處也有所壞處,這種類似「方便法令」的制定,讓民眾可以自由決定所遵循的姓氏,可免除一些煩雜的手續,但似乎沒有考慮其對台灣社會所造成的衝擊。
如果現在民眾不在像之前習慣的社會型態,進而隨意決定孩子們的姓氏,那麼對傳統倫理必然會造成極大的衝擊。現在社會思想開放,單親家庭與未婚媽媽的比率都比過去還高,如今依造母親姓氏的孩子,其撫養權該歸為誰,孩子們有權知道自己父母親是誰,如今也可能被蒙在鼓裡,親屬之間亂倫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長,過去人們習慣依照姓氏區分家族血緣關係,現在姓氏不再屬於之前習慣的型態,再加上現代人以小家庭居多,親屬之間的往來並非以往熱絡,或許有些小孩子連自己的表(堂)兄弟姊妹都不認識,再隨著自由戀愛的可能性,誰能肯定表(堂)兄弟姊妹之間不會有機會發生關係,亂倫的可能性增加了,進而造成下一代畸形兒的比率也上升了,這些隨著姓氏的改變,與傳統社會及倫理道德相互衝擊之結果該由孩子們來承擔嗎?
為了附和意識形態轉型與方便社會,而改變早已被人民內化的習慣,必然是很不負責任的,縱然有其不可否認的優點,但也不能忽視其內在的隱憂,還請國人與立法單位多多考量。
11、數位學習的經營模式
資訊科技對學習引發全面性的變革,將知識數位化並結合新式互動媒體的教學模式,已逐漸從實驗階段轉化為商業實務的應用,隨著新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現代企業也開始重視人力資源的經營,加上「知識」可數位化的本質,在這多重因素的衝擊下,數位學習「e-learning」具備隨時隨地的高取得特性,尤其符合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模式,擺脫傳統教學空間、時間的限制,可營造一個自主的、個人的學習空間,因此,數位學習將是未來網路時代的重要趨勢,並讓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的目標,有機會更加具體落實。「e-Learning」這塊等待夢想灌溉的領域,勢必成為e世紀的新興版圖。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活動已成一種新的趨勢,將課堂單向的學習場景,擴展到超越時空限制的學習型態,知識傳播也由以教師為主的有限範圍,擴展到能夠吸納全世界有用的資訊,進而幫助學習者將知識內化成為一種與生命同時發展、終身不斷學習的習慣,並使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同時增加。當世界邁入一個以「腦力」決勝的「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拜科技發展之賜,醫學、遺傳學及生物科技的發展蓬勃,正跟世人宣告著長壽時代的來臨;網際網路興起之後,在企業的電子化過程中,所帶來的商業革命,而產生的新經濟、新產業。不同於以往的,在這新時代中,虛擬取代實體,位元取代原子,資訊的流通,更勝以往。而隨著聯合國將英文明訂為全球正式網路語言,地球村的夢想已逐步實踐,可見的未來,語言及文化的隔閣也將隨著時間而遞減消失。
進入21世紀,我們即將遭遇全面性的國際競爭,僅管挑戰如此嚴苛,但新的科技與市場,卻又帶來許多機會與無可限量的發展潛力。國家發展方向的轉變,有賴國家競爭力的配合提昇,將來國家的競爭力,蘊藏在現在國民的教育投資與技能水平,如何有效提昇國民普遍智能,培養未來放眼全球的競爭實力,應是目前重要課題。電腦與網路科技之發展,已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數位學習的環境,不容置疑的,數位學習能對提昇國家競爭力,帶來根本而深遠的影響。而面對全球化的趨勢,「活到老學到老」將成為生活的一種狀態,而「終身學習」、「語言能力」及「科技素養」將是21世紀、E世代中每個個體不可或缺的生活能力。
12、電信市場的現況與發展
在過去電信事業獨佔經營時期,國家電信事業機構之實力,即是該國電信實力之表徵,藉由各國電信事業機構之比較,即可反映各國電信競爭力之相對優勢。然而,隨著電信自由化之進展,電信競爭力的概念,出現變化,主要是反映一國電信市場之競爭環境,作為檢驗電信自由化政策之推動成效,與過去獨佔體制時期之國家電信競爭力概念有所差異。
在國際的大環境下,台灣和其他各國電信事業也一樣同時面臨了強大的自由化壓力,而紛紛打破獨佔,實施民營,並與其他電信事業策略聯盟,進行國際化以提昇競爭力。另一方面,經過近年來全球網際網路的發燒應用,資訊高速公路等NII基礎建設跟著建構起來,目前我們正處於所謂的資訊社會,資訊已不僅是企業體的一項產品,其影響層面更擴及整個社會,原來獨佔的電信事業所提供之服務及品質已不能切合需求,必須引入自由競爭的機制。事實上,現代化電信科技的發展,已打破了電信事業必須維持獨佔的經濟學理論基礎,並為電信的未來開拓了無限發展空間。
筆者認為對電信市場來說,自由化是一個產業與管制結構的變遷過程。其本身並非最終目的,事實上應該被視為一種手段,一種為加速社會資訊化、提高電信產業經營效率、促進消費者權益與多樣化選擇的手段。可以從電信自由化進程的 分析中,瞭解目前及未來電信自由化的努力方向,並探討基本電信市場全面開放競爭之後,電信市場可能形成的競爭結構。
電信自由化的趨勢無可阻擋,廣大電信市場由各國政府手中紛紛釋出,民間企業因高度的市場敏感度和即時的反應速度,而使得通訊需求的市場由政府公營企業手中轉移到民營企業手中,使得民間的各種電信服務及產品提供業者蓬勃發展。加上跨國企業母公司分公司間往來更為頻繁,而全球資訊流通需求日增,形成地球村的現象,更使電信產業在全球各地一枝獨秀。
13、笑話社會學-從許純美事件看台灣媒體
許純美真的好笑嗎?由於媒體的行塑及標籤化,再加上民眾們熱烈的討論甚至嘲笑與批評,以致於大眾觀點普遍認為許純美的行為舉止就是個笑點,但是誰又有資格嘲笑或批評他呢?《中時晚報》一篇題為《許純美的鏡子》的社會評論說:「他(許純美)的台灣普通話會比吳淑珍差嗎?他崇尚名牌和時尚雜誌的品位與婦人有什麼兩樣?他崇拜金錢和日本連續劇的拜金女有什麼兩樣?他邏輯雖然不通,會比立法委員差嗎?如果他應該得到嘲笑,也只是他以一種赤裸裸的方式,當了台灣社會最荒謬卻直接的超級大鏡子:拜金、物質、好名、不分是非廉恥、理直氣壯等等,哪一點不是台灣的寫照?」(何自力,趙新兵,2004)。許純美被許多人嘲笑為神經病,更被一些自命清高的媒體拒絕往來,其實應該說他只是比較沒有自知之明或是天真,他還有心要力爭「上流」,而外界卻不停搧風點火,讓他的表現更加情緒化,再加上媒體自甘墮落不停的誇張炒作,相互比較是誰在嘲笑誰?許純美就像是當前台灣社會的寫照,當我們把他當作一個笑話來看待的同時,很可能也同時在羞辱自己。
換個角度來思考許純美事件,他可能還帶給我們許多的貢獻,讓我們開始或更進一步了解「價值」存在的意義,我們可以藉這個機會反省自我,從新了解自己,並且發現我們平常所追求的價值,原來只不過是「媒體價值」,是那些在上百間電視臺惡性競爭下所出現的產物,我們看到了媒體附庸於商品化而自甘墮落,以及台灣社會集體意識的扭曲,在那些只在乎收視率的媒體來說,當他們不斷將許純美的消息傳送到觀眾眼前時,所期待呈現的已經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是一個不斷鬧笑話的丑角,而許多觀眾更是愚昧的附和,根本沒人在乎許純美實際上是個長期受失眠折磨而精神狀態不佳的病人,這不正是說明了台灣媒體暴力的嚴重性,在為了滿足口袋裡的銀兩和短暫的輕鬆娛樂,我們竟然將人性最尊貴的部分拿出來作為一種戲劇性的展演與消遣,人們再也不是以嚴肅的態度面對螢幕,而是長久在媒體商業化的環境下逐漸被變得愈來愈虛無,也因為虛無所以娛樂成為最高價值,無可厚非的取悅自然也成為媒體工業的商品邏輯。
在媒體報導的背後,常反映出一些被忽略的社會現象與確實存在的事實。然而在電視機前面跟著喜怒哀樂的我們,是否也應該在關掉電視機之後自我檢討一番,想想內心究竟為什麼而焦慮?又該如何體諒別人、善待自己?
14、知識經濟時代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知識經濟」是指以知識資源的擁有、配置、產生和使用,為最重要生產因素的經濟型態,其中,「知識」包括人類到現在為止創造的所有知識,以科學技術、管理和行為科學為最重要的部分。其具體形式則表現在「人力資源」和「科技」上。
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徵是知識本身將成為產業的主體,而與過去將知識只視為有益於產業發展的補充是大不相同的。因此我們要問的是,在我們既有的科技計畫中,是否能夠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是否能夠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的需求?我想過去科技計畫最大的問題是將研究與產業分開來看,也就是所謂的產研分家,因此才有技術移轉的議題。
今後如何讓全體國民都能夠擁有更豐富的資訊、更便捷的汲取知識,以及更有能力地應用知識,如何讓政府組織的功能符合知識經濟的潮流,從消極防弊,轉為改革興利,創造公共服務的新價值,都是建立知識經濟社會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不僅在基礎建設上需要建立一個統合全國的資訊及知識網絡,讓全體國民便捷且低價的使用,才能充分、迅速的掌握知識先機,而且在建立知識經濟社會的推動策略上,也必須形成共識,才能發揮具體成效。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是人類社會的一大變化,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做為後進地區國家的一個成員,當我們正極力在工業經濟社會中極力迎頭追趕,卻忽然發現遊戲規則即將改變。但我們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只有以更快速的腳步調整跟進,否則過去數十年的努力都將前功盡棄。
15、從行動學習談學習革命的引爆點
學習無時無刻都在發生,在工作中如此,在其他地方也是一樣。而錯誤所帶來的學習並不少於成功所帶來的學習,只是我們沒有給予加工並提升到意識的層面。我們很少和別人分享學習成果,以使別人從中得益。長久以來,我們也從不質疑自己所推斷的結論與採取的行動。我們很少檢驗自己的假設和成見,並且總是憑個人的判斷行事。可是,如果我們願意用一種建設性的方式,與別人共事、共享經驗,我們就會發現,別人的洞察對自己很有價值。行動學習使我們有機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思考模式與信念,最終並能助長組織內學習的風氣。行動學習為一種歷程,奠基於對個人潛力的信心。這是一種藉由花時間提出問題、深思、反省、增加對問題的洞悉、及考量未來的行動等方式,從我們的行動及周遭發生的事件中學習的方法。
行動學習的價值觀和信念也是十分重要的面向。誠實待人、尊重別人及別人的觀點、盡量了解別人避免批評別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都是行動學習的基本原則,若忽視這些原則,行動學習也許或會有一些成果,但成效卻不會很大,當然也就沒有真正的學習。行動學習強調人要為自己的行動負責,也強調建設性的提問題與思考,及強調避免急於建議、批評、為問題找簡單的解決方法。因為一開始所呈現的問題通常只是較深層之問題的表徵,而較深層的問題才是行動學習所要處理的對象。
踏入知識爆炸年代,在遠距學習與教學的需求與日俱增,利用廿一世紀新的教與學技術,在教與學方面作出貢獻,遠距學習和行動學習本身並非是什麼新的事物,但是如何在不同地域的社會推廣是一件意義深遠的課題。從討論什麼是遠距學習,什麼是行動學習,然後探討有效的學習方程式及如何利用學習風格提高學員在學習小組中發揮最好的成效,從學員和辦學者的角度考慮有關問題,最後提出各項建議,落實在不同地域推行行動和遠距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