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任父母之家庭需求與資源評估

袁翠

嘉大家庭教育所

 

前言

『懷胎十月,呱呱落地』,新生命的誕生是生命延續的喜悅,但對初為父母者來說,既是甜蜜,卻也是生命轉變一大挑戰,新角色的轉換「為人父母」,代表一種責任的賦予和新生活的適應,這是一個名為「甜蜜」的「負擔」。依照Duvall的家庭週期發展理論,初次為人父母階段,是介於家庭生命週期的第二階段(彭懷真,1996)。家中第一個小孩的出生,新角色的出現,為人父母開始照顧嬰兒的職責,從原本親密的兩人世界加入新生兒的三角關係,促使整個家庭系統的產生變化,夫妻、父子、母子新的家庭互動系統的形成,家庭面臨挑戰產生家庭壓力,所以說,孩子的出生可謂是家庭生命週期階段的一大危機事件。

孩子的降臨,一些照顧和養育孩子的大小事,都將影響過去兩人世界中所建立的親密關係和平衡默契。為人父母的角色是很突然的,尤其是對初任父母的家庭,即使在懷孕時,夫妻雙方已有了心理準備,也替未來做了規劃與打算,但是直到孩子呱呱落地的那天,一切手忙腳亂的混亂狀態開始,都讓夫妻雙方感到不知所措,新的角色任務、互動關係和行為模式都是需要重新學習和調適,緊接而來的育兒挑戰,都讓這些新手父母們感到一片混亂。此外,若是又缺乏家人支持與社會支持系統,這些初任父母者也只能用「焦頭爛額」來表述他們的心聲。因此,本文將針對初任父母家庭的需求加以探討,並提出資源上的建議。

 

壹、家有初生兒,初任父母之衝擊

新生命的孕育是喜悅和美好的,但在這喜悅和美好的背後,也隱藏著一些現實層面考量,從懷孕開始,女性就承受著因懷孕帶來體型變化和一些身體上的不適症狀,並且在心理上也面臨調適為人母的事實,並且擔負著保護肚子內小生命的重要職責,因為母體健康是影響著胎兒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人父者,其實也不輕鬆,研究指出丈夫在妻子懷孕時有較高的焦慮現象,也承受著可能失去妻子和孩子的壓力(引自黃美湄,2002)。此外,面對家裡即將誕生的新生命,經濟壓力也逐漸浮現,孩子的開銷與支出以及日後孩子的照顧問題,都在此一階段成為父母主要思索的問題。

初任父母真正的考驗的開始是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新生喜悅背後隨之而來是一團的混亂和挑戰。此階段的父母就如同一塊「海綿」,無論在生理、情感、精神上,都受到這個無法用言語的表達的小東西所操控著(引自尤聶爾、維克夫,2002 )。初生兒是相當脆弱且需要呵護的,必須投注相當的時間與心力來照顧他。但是,對於初為父母者,除了在醫院受過短暫兩三天的育兒知識和過去曾閱讀過的相關資訊,對於如何照顧一個幼小的嬰兒更是一無所知,而自家的小孩與過去懷抱在手裡逗弄他人的小孩又是不同的,初為父母者憂心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照顧好寶寶,再加上睡眠不足和疲累不堪狀態,把自己所有的時間與精力都給了孩子,初任父母者正陷入一種慌亂與無助的狀態底下。

一、初任父母之壓力,女性大於男性。

傳統社會結構上養兒育兒的觀念仍是以女為重,女性被視作家庭的主要照顧者,因此照顧嬰幼兒的重責大任就落在女性身上。陳玫吟(1998)的研究指出,女性在產後面臨身體復原和照顧初生兒的責任,常是蠟燭兩頭燒,壓力頗大。因此,在初為父母的情境中,相較於男性,女性需要更多的調適。自古至今,社會文化的建構大多偏重於母職角色,而孩子出生後照顧責任,和家中事務的管理也大都落在女性身上,在這樣的社會體制之下,女性背負龐大的角色壓力謝曉雯,2001;劉佩榕,2002;黃美湄,2002。即使是女性大量外出就業的今天,所有家庭照顧的職責角色仍是落女性身上,女性的壓力是有增卻無減。許多家庭角色觀念,仍是根深蒂固明定男女職責,這些舊社會制度下的意識形態,仍是持續宰制著科技時代男女的角色地位。

根據國外的研究,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女性的壓力感受大於男性,婚姻滿意品質也隨之下降(引自張燕滿,2003)。由上述討論,我們可推知初任父母的階段過程中,女性擔負大多照顧孩子的職責和家務的操持,猶豫自己的工作是否應該持續?孩子由誰來帶?家庭的經濟足夠嗎?這些都是女性煩惱的壓力來源,所以說,初任父母之壓力,女性大於男性。根據研究顯示,家事的多寡並非決定女性壓力負擔的最主要因素,其關鍵點是在於先生是否給予支持,若是先生能給予妻子尊敬與感謝,並且參與育兒工作,也將提升妻子的婚姻的滿意度(黃美湄,2002)。Blumel(1991)也提出他的研究發現,夫妻如能有效表達、相互支持及正向關懷,配偶的特質是成熟負責,則婚姻幸福度較高(林如萍,2001)。由此可知,若是丈夫能給予一定支持和參與,則可降低妻子的壓力程度,增加家庭的和諧度,可見兩性平等參與家庭事物與家庭分工的議題仍是需要倡導的。

 

二、初任父母之家庭衝擊

結婚初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調適夫妻生活,從單身走入家庭中的婚姻角色,因為結婚,使兩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人形成一個全新的家庭組合,開始學習為人妻、為人夫職責與角色,和一些新人際關係的經營,這些都是婚姻適應階段主要的任務協調與適應新的生活情境。此外,新婚時期也面臨一些關於家庭財政支出與家務分工等事情,都讓初入婚姻者倍感壓力,這些都是需要時間來調適。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男性與女性的平均結婚年齡和離婚年齡,分別為25~29歲與30~39歲為高比例,至於男女的平均生育年齡則分別為25~29歲和30~34歲,由此可推之夫妻婚姻破裂的關鍵時期是在孩子出生後不久(張燕滿,2003)。從中我們可得知,第一個孩子的出生在婚姻適應階段最大比例,此時期孩子的出生的確帶給夫妻兩人大考驗,西方學者貝爾斯基博士(2000)指出,孩子出生至三歲之間,婚姻品質品遍惡化夫妻間的情愛表達也明顯降低,可能由於是孩子出生後,所有的生活重心都移置孩子身上,投注大量心力照顧這個新生命,促使夫妻間互動減少,親密度也隨之降低(引自黃美湄,2002)。此外,陌生且無的新手父母角色和家庭分工不協調的情況,也是導致婚姻品質低落的原因。

(一)初任父母時期家庭之影響層面

蔡文輝(1998)指出,孩子的出生,促使初任父母家庭在經濟、夫妻感情和心理上,產生某種程度的衝擊。

1、經濟層面

生養小孩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若是經濟能力不足,則無法負擔養育孩子

的開銷,對於家庭來說,乃是一個沉重的擔子。從孩子出生開始,樣樣皆需花費,生產住院、嬰兒食物和用品,個個都要錢。隨著孩子成長,逐年爬升的開銷花費,再加上可能因為原本的房子空間不足需要搬家,勢必又多增加一筆額外的開銷。至於,雙薪夫妻則是面臨工作繁忙,則需延請他人幫忙照顧孩子,這些養育孩子上的開銷,都是為數可觀的。家庭若沒有一定的經濟水準,在照顧孩子上則無法面面俱到,因為經濟能力負擔不起;能負擔起的,則可能因為多出照顧孩子這筆開銷,而在經濟上倍感壓力。

2、夫妻感情層面

此時,若在適應新婚階段,還在培養夫妻雙方的了解與默契、學習彼此

溝通和協調一些角色分工部份,仍在婚姻適應階段,這時突然孩子的降臨,促使家庭關係產生新改變為人父母的角色出現,增添一個子女照顧的職責,因為新角色系統的介入,可能會使夫妻關係變得更複雜且易產生危機與壓力的緊張狀態。

3、心理層面

初生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細心呵護與照顧,幾乎是二十四小時的如

側,深怕一個不小心,孩子就會有問題,如此的照顧過程相當累人與煩悶。對於那些從未有照養孩子經驗的新手父母,更是感受焦頭爛額和無所適從。而且許多女性可能在幾經考量之後,為了孩子而去辭去原本的工作,待在家裡負起照顧孩子的職責。長時間獨立照顧孩子,又無其他喘息的機會與缺乏照顧孩子接替者,很容易引發煩悶與不快樂的情緒。還有許多女性,在產後面臨身心調適不佳的狀況,都可能引發產後憂鬱的症狀。這些導致教養孩子的品質欠佳,影響孩子與母親之間的依附關係發展。

孩子是敏感的,也如同一個海綿體,完全吸收外界給予的刺激反應。雖是新生兒,對於週遭氣氛的感受還是強烈的,家庭中異常的情境,都會引發孩子不快樂的情緒,特別是和主要照顧者父母之間的依附關係,若是互動關係不佳,對其將來的發展來說是種危機(Newman& Newman ,1999)。此外,夫妻間關係的穩定狀態,也可能間接成為影響孩子發展的因素之一,如人際關係或是性別關係上的發展,都會受到父母婚姻關係的影響Yang , Jang-Ae.,2000

(二)初任父母之角色與職責轉換

學者謝秀芬(1997)對家有0-6歲孩子的父母,對其職責角色的轉換提出討論,也可呼應新手父母在此階段所面臨的角色任務有哪些:

一、學習新的父母角色與職責的劃分

從原本組成婚姻中的角色,踏入為人父母的歷程,學習身為一個父母扮演的角色,以及照顧子女的職責所在。

二、學習為人父母的各種技能

新手父母對於在照顧孩子上仍未有完整的經歷,因此,從此時開始學習照顧孩子的各種技能,比如說餵奶、換尿布。

三、夫妻與父母角色的協調

夫妻因為新生兒的介入,為符合照顧孩子的需求,而改變彼此的相處模式,且因為孩子的出現,使得原本夫妻間的親密關係面臨考驗,因此,在於夫妻與父母角色間是需要重新協調。

四、對於事業、前途等工作的各種適應

許多母親可能因為要照顧孩子,而必須放棄現有的職業,全心去照顧孩子,由職場走入家庭,放下過去經營的一切,是一件很大的抉擇。另一方面,若是職業婦女以及有工作男士,白天在工作上已經相當疲累,晚上回到家還得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在精神上一定會顯得相當疲累,而影響到隔天在工作上的情緒和表現。所以在於家庭與工作協調上,也是一個需要適應的部分。

五、對孩子的成長而失去隱私的適應

忙於照顧孩子,以孩子為主要,而失去自己的生活和隱私空間。朋友和家庭外關係網絡的改變,休閒娛樂的限制,無法保留時間給朋友或是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引自謝曉雯,2001)。光照顧孩子就令疲於奔命,無法顧及自身娛樂的部分,生活大部分的時間不是貢獻給工作,就是孩子。

從上述之討論,我們可以發現初任父母階段家庭面臨的衝擊與影響,面對著角色的轉換與新生活適應的部分。藉此,我們可以發現父母是需要協助的,沒有人一開始就學會當父母,那是經過不斷地累積和生活經驗的啟蒙,才讓他們成為一個父母。但是並非每父母都能夠如此自我導引且扮演好一個父母的角色,父母有時是無助的,尤其是對初任父母者,一切角色都是陌生且未經歷,面臨孩子常出現的突發狀況,常使這些父母不知所措。此時,若有一個外力的介入,引導父母如何成為父母,給予父母支持,提供一些生活資訊和教養孩子的技能知識,讓他們有道可循,去稱職扮演一個父母角色,提供我們的孩子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所以,提升父母效能可以說是一種投資,因為提高了下一代之成長品質。

 

貳、初任父母家庭之資源需求與服務

一、初任父母的需求是什麼?

初任父母是一個全新家庭階段的開始,新的職責角色意味著改變,隨之而來的則是壓力與調適,家庭資源的支持在這時候亦顯得關鍵且重要,若有良好的資源支持系統,將有效發揮父母的角色功能,提升家庭生活品質。初任父母階段的需求是相當多樣性,除了對初為父母的角色一無所知,再加上孩子出生後彷彿多頭馬車疲於奔命的狀況,都讓這些新手上路的父母大呼吃不消,生理、心理、家庭環境和人際關係上的改變,都可看出他們急需支援和支持。根據學者專家建議和研究結果的顯示,筆者綜合歸納出初任父母的需求,如下列所述:

(一)親職教育的需求

初為人父母,這個角色全然是陌生的,缺乏育兒經驗的新手父母,是需要被建議,提供他們一些教養孩子的資訊,以及一些技巧上的訓練,這樣才能發揮親職功能,照顧孩子上也會比較得心應手。

(二)喘息服務的需求           

雙薪家庭的時代來臨,社會競爭、經濟壓力與家庭生活的調適,對為初為人父母者是一大壓力狀況,如何在工作與家庭照顧間取得協調。就算是身為全職照顧者,每天僅面對孩子一人,缺少家庭外的互動,每天面臨這樣封閉的生活情境,也是需要暫停的時候。因此,托育的喘息服務,對這些新手父母來說,是需求的。並且,也可讓父母保留一些個體的私人空間,減緩生活的緊繃。

(三)婚姻關係調適的需求

原本親密的兩人世界,在孩子加入後產生微妙的變化。夫妻的焦點都在孩子身上,身為母親者尤為明顯,在長期家庭互動關係不平衡的情況下,夫妻關係由熱轉冷,缺乏溝通與共識,也常爲孩子照顧的大小事而起爭執,婚姻品質大為降低。因此,在孩子出生後,夫妻雙方需要重新調適彼此關係,在孩子與親密愛人間尋求一個平衡點。

(四)社會支持的需求

         若僅有需求是無法改善現況的,則是需要一些來自外界的支持系統來平衡這個需求。這些社會支持系統,協助新手父母調整現況,提供一些心理與實際的服務項目,讓初任父母者能夠接受這個新角色任務,走過新手父母的過渡時期。

 

二、可運用的資源有哪些?

     資源的來源,有正式與非正式。正式的資源意指來自公部門(政府)與私部門(民間)的所提供之福利服務,非正式的資源則是意指個人之人際網絡,包括家人、親友、鄰居或是社區志工引自張憶純、古允文,1999;高淑清,2001

根據初任父母的需求,我們從現有之服務體系中,找出這些資源,提供需求者參考與建議。

(一)醫療院所單位

          對於新手父母,醫療單位提供嬰幼兒的照顧諮詢服務,譬如說:嬰兒的行為表現、嬰兒護理,大多屬於一些照顧嬰幼的技巧與資訊;除此之外,也提供產後婦女的健康照顧資訊,除確保母體健康,也替新生兒父母找到一些照顧依的指導方向。例如:媽媽教室,由專業醫護人員提供從懷孕到孩子出生,一些資訊和健康照顧上的建議。

(二)各縣市的家庭教育中心

提供親職教育服務以及婚姻諮詢與婚姻教育,辦理各項父母或是婚姻成長團體,以促進家庭福祉,增進家庭關係和諧。此外,在婚前教育中也納入為人父母之準備,像是生育計劃、育兒、婚姻對育兒之影響等部份,屬於預防性教育的功能,讓踏入婚姻者有所準備。目前嘉義大學家庭教育中心,也積極籌設父母學苑,提供父母學習為人父母的管道,給予這些父母們支持,提升家庭生活品質。

(三)托育系統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網頁資料顯示,在2004年一月的調查結果,目前社區保母支持系統推動的概況,在全台各縣市大多設有保母協會,或是社會福利單位提供之社區保母系統,像是家扶基金會、彭婉如文教基金會或其他之社會福利單位,都積極辦理與提供社區保母支持系統這項服務計劃。這對於初為人父母者來說乃是一大福音,保母支持系統的提供,提供他們托育喘息的機會。

(四)社會福利機構的服務提供

除了公部門的社會福利中心、社教館、婦幼館,會不定期父母成長活動和諮詢服務外,一些私部門的社會福利單位也對這些初任父母者提供一些教育方案。例如:東海大學幸福家庭研究推廣中心,提供初為父母者有關家庭關係互動必要知識,協助夫婦與新生兒之間角色及心理調適,使關係運作和諧。內容包括:家庭系統運作、新關係與適應、性愛生活調適、父母角色與親子互動、三代之間。此外,像是信誼基金會,也是提供許多學前教育上的資訊,或是辦理一些父母教育活動課程。

這些社會福利單位,當然也包括的一些諮商輔導單位(張老師、社區諮商中心),藉由一對的方式,提供父母情緒宣和感受心理支持的所在,給予一些建議和相關資訊連結,讓這些父母能夠整理好了之後再出發,在孩子、工作及自身的婚姻關係,找到一個調適點。

(五)書報雜誌與網路的多元資訊

一些報紙的家庭副刊、小專欄,或是一些雜誌,例如:學前教育、嬰兒與母親、康健雜誌,在上頭,我們隨時都可以蒐集到一些關於教育孩子的資訊,增加自身之育兒知能,另外,一些書報雜誌也提供與讀者交流的管道,這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問題解決法與情緒抒發管道。

網路的快捷與資料搜尋系統的便利,也讓我們輕鬆就可獲得一些育兒上的教育訊息,蒐集到的資料也是相當多元,並且許多關於親職的活動訊息也大多會掛在網路平台上,提供父母參考。這是科技社會時代帶來的福利服務,所以,這些資源都是初任父母者可以善加利用的部份。

(六)政府法令的制定

兩性工作平等法與家庭教育法的制定,更是帶給家庭一大福祉。兩性工作平等法規範一些育兒照顧的部份,讓雙生涯父母也能兼顧孩子。家庭教育法之依據,提供家庭服務支持,給予管道,讓初任父母者有更多的選擇來減輕目前生活壓力。所以說,政府政策的制定,也是對家庭權益維護上重要的資源依據。

 

無論是機構團體,抑或是法令條文,這些都是屬於正式的資源系統。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一些非正式資源,諸如:家人、親友、鄰居,都是我們一個很好的資源支持系統,而且也是最貼近我們的生活部份。這些人可以提供新手父母一些育兒經驗談,也是一個方便尋求的幼兒托育資源,此外,這些人由於親近也讓新手父母感受支持與鼓勵,有歸屬與被了解的感覺。但是,有利必有弊,這些人也許親近,但在一些育兒方式上相左或是對方過度涉入時,難免衝突。所以,尋求專業上的教育協助與正式資源支持是同等重要的。不管是正式還是非正式資源,這些都將引領我們的新手父母航向為人父母之路。

從資源功能的四個面向(張憶純、古允文,1999;高淑清,2001),我們對於上述現有資源加以分析,究竟這些資源帶給新手父母哪些協助:

1、情感支持:對被支持者給予或表示關懷、同理、了解、鼓勵以及團體歸屬感。

             從一些成長團體經驗分享,以及週遭親友的支持,都讓新手父母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

2、尊重支持:讓個人感受到受尊重、有價值,能使個人覺得自信。

             藉由參與父母成長團體,讓這些初任父母者自我覺察,啟發與增進自身能力,扮演稱職的父母角色。

3、資訊支持:提供與生活環境相關之訊息、知識與忠告,使個人了解其生活世  

              界並促成改變。

             許多親職教育的提供與諮詢,給予初任父母者參考與指導方向。

4、實質支持:直接提供物質或具體的行動、服務,協助其解決問題,包括經濟    

支持和服務的供給。

              各種托育服務,提供父母實質的喘息空間,是種具體的服務供給。

總言之,無論資源的形式為何,對初任父母家庭來說,都是協助家庭減緩壓力的重要資源。

 

參、對於現況之建議與反思

一、親職教育的需求趨勢

國外學者提出親職教育是提供給父母和主要照顧者,特別的知識和養育孩子的技巧,這個目標是要達成促進孩子發展與能力的部份Turnbull, Ann P., Blue-Banning, Martha,1999。為了促使孩子有良好的發展狀態,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親職教育的重要性,並且許多研究指出,父母效能的發展是影響孩子行為的關鍵。對於初任父母者而言,親職教育的功能需求更顯得重要。而到底親職教育應該如何傳遞給需要者呢?除了一般性的座談講習,就屬團體的功能最為有成效。

Barbara Hanna(2002)提出他的觀點,認為初任父母團體是個成功的策略,幫助這些新手父母提升個人自信,也給予一些可選擇的資訊和社會支持網絡,藉由團體的效能集思廣益解決共同問題,從中得到支持與獲得心理歸屬的滿足。謝曉雯(2001)也在其研究也認為初任父母團體有其必要性,這個團體除了提供家庭支持,更是協助這些新手父母認識自己面臨的改變,體認為人父母角色,並且學習疼惜自己,並且在夫妻間也應\學習一個有效的溝通,形成一個有共識的家庭分工,也在參與團體的過程,得到一個相互支持的能量。因此,若是親職教育能以團體方式加以推行,勢必較能達成提高父母效能的功效。

 

二、社區支持網絡的建立

為了落實服務社區化的理念,我們應該在社區中建立一套健全資源支持網絡,將資源整合以增加資源的可取得性,讓初任父母能夠就近取得這些資源,解決他們的需求狀況。建議在各地的社區單位,設立父母學苑,由專職人員主持,彙整各項可運用的資源,像是教育資訊、社區托育機構、社區諮詢中心等資源,讓社區中有需求者容易取得。

 

三、時代變遷的考量,落實兩性平等的家庭教育觀

社會思潮的演進,女性意識的抬頭,逐漸發展出一個兩性平權的趨勢與潮流,在家庭中我們也要思索這樣的議題,傳統的男女角色分工還適合嗎?而且現今許多研究接強調父職的參與,認為在一個兩性參與的教養空間底下,對孩子的發展是較均衡的。在德國的家庭教育內容中,也把兩性的角色融入教育方案中,像是產前準備課程夫婦班及男性的烹飪課程等(何慧敏,1996)。這些都顯示,家庭是需要兩性共同參與,從現今趨勢來看,就是把父親的角色職責放入育兒教養之中,不在把父親侷限於維持家庭經濟的主要任務。

這個兩性的平權的觀念,最主要就是落實的功夫。女性不該只是被定位在幼兒照顧者的角色上,有些部份還是應該改變的,像是醫療院所提供的媽媽教室單元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否應該更名『父母教室』,強調兩性共同參與經驗,因此,在家庭未來的方案設計上,應著重以父母兩性共同參與為重點。李健興(1999)也提出,親職教育應同等重視父親與母親的角色職責,共同分擔教養子女的責任。所以,兩性平等的觀念應落實於家庭教育的觀念中。

 

四、透過多元管道實施,從婚前教育做起。

初任父母的親職教育的對象應該包括為人父母和未來將為人父母者,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學校、社區和社會機構單位等不同領域之相結合,透過此多元管道的實施推展親職教育理念。是種往前延伸的理念,在婚前教育課程中,就把為人父母的準備和一些親職信念技巧放入,也可降低日後初任父母時之壓力狀況。

 

肆、結語

    初為人父母,乃是人生一個全新階段性的改變,面臨全然陌生的角色情境,這些都是需要調適和認清的部份,套句廣告詞:「我是在當爸爸之後,才學會當爸爸的」。沒有人是一開始就學會當父母的,一定是會有篳路藍縷的時期,但這些都是要克服的。資源的運用與提供,降低初任父母者的焦慮感覺,讓其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習父母角色,增加自信感覺,也替這些嗷嗷待哺的未來主人翁,形塑一個較完善的成長空間。

 

參考書目:

尤聶爾、維克夫(2002)。享受成為新手父母。學前教育,24,20-21。

何慧敏(1996)。淺談德國之家庭教育 ─ 以德國北萊茵區家庭教育機構為例。家政教育13(3),1-11。

李建興(1999)。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社會教育期刊,47,12-15。

林如萍(2001)。家庭生活教育:婚姻教育議題。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 主編,家庭生活教育(頁29- 53)。台北:師大書苑。

高淑清(2001)。家庭生活教育與社區資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 主編,家庭生活教育(頁83- 115)。台北:師大書苑。

張憶純、古允文(1999)。家庭壓力、家庭資源與家庭危機形成之研究─以台灣省立台中育幼院院童家庭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1),95-129。

張燕滿(2003)。初任母親背景因素、家庭壓力因應策略與婚姻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台灣省。

陳玫吟(1998)。初產婦於產後初期對為人母之經驗與體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黃美湄(2002)。孩子和爸媽的三角關係。學前教育,24,8-14。

劉佩榕(2002)。初為身心障礙兒父母應有的親職信念。教師之友,43(5),67-73。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謝秀芬(1997)。家庭與家庭服務:家庭整體為中心的福利服務之研究。台北:五南。

謝曉雯(2001)。變中找序初為人父母之生活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台灣省。

Barbara Hanna(2002). The importance of first-time parent groups for new parents.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4,209-214.

Newman, B. M.,& Newman, P. R.(1999).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A psychosocial approach. New York:Brooks/Cole.

Turnbull, Ann P., Blue-Banning, Martha(1999)FROM PARENT EDUCATION TO PARTNERSHIP EDUCATION: A CALL FOR A TRANSFORMED FOCU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93).

 

 

 

Yang , Jang-Ae.(2000).Fathering and  children’s sex role orientation in Korea. Adolescence,35(140),731-746.

內政部兒童局(2004)。社區保母支持系統推動一覽表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6月5日。網址:http://www.cbi.gov.tw/all-benefits.php?t_type=s&h_id=20

東海大學幸福家庭研究推廣中心(2004)。初為父母單元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6月15日網址:http://www2.thu.edu.tw/~family/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