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小學童與青少年憂鬱的輔導

張雅玲

嘉大家庭教育所

 

壹、憂鬱症的普及現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預估二十一世紀威脅人類健康有三大殺手:癌症、愛滋病、憂鬱症。國際男性終其一生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是12%,女性則高達20%。國小學童患機率較低,但至青春期後,憂鬱症的患率隨即增加,而到青春期中期後,患機率即與中年期相同。據國內學校憂鬱傾向學生推估及預防策略之研究發現,青少年重鬱症點盛行率是8.66、輕鬱症是0.67,其盛行率與西方國家相近(陳為堅,2004)。憂鬱症是影響人類生產力的重大疾病之一,且伴隨著引發患者自我傷害的危機,所以不免令人憂心忡忡、心生警惕。但憂鬱症並不是絕症,是可以治癒的一種疾病,如能提早留意,做好「預防」及「危機處置」的輔導工作,讓老師及學生對憂鬱症有正確的認識及辨識的能力,並妥善的運用衛生、社工、輔導等政府及民間相關資源來幫助憂鬱傾向的學生,不但能減少社會的負擔,也能讓學生早日走出心理發展的困境。

 

貳、如何發現具憂鬱傾向的學生?

一、直接觀察:

學生在校時間很長,老師如能提高敏銳度,不難辨識出具有憂鬱傾向的學童,以下為憂鬱症可能出現的徵兆:(柯慧貞、陸汝斌,2002

(一)情緒上的憂鬱:明顯的愁眉苦臉、沮喪、悲傷、憂鬱、消沈、快樂不起來,部分患者出現焦躁不安及特別容易發怒等情形。

(二)動機的憂鬱:明顯的對過去有興趣的事情或活動不再感到興趣及常覺得疲勞等症狀。

(三)思考上的憂鬱:常有明顯的無助、無望、無價值感、罪惡感、自責,甚至反覆的出現死亡或自殺的念頭。

(四)動作上的憂鬱:包含激動型的憂鬱與遲緩型的憂鬱。前者指動作變得比平常多、話也變多。而後者則是指動作或話變少、變慢。

(五)身體上的憂鬱:頭痛、頭昏、胃口/體重受影響、睡不好(常早醒或睡不好)。

 

二、透過心理測驗評估工具:

若教師發現學童具以上某些徵兆並持續超過兩以上,可進一步使用心理測驗評估工具,例如:少年情緒檢核量表(董氏基金會編製),篩選出具有較多憂鬱症狀的學生。施測過後,教師可協同輔導專業人員或醫師共同進行評定,若評定憂鬱狀況高於一般青少年之學生,需請求專業人員之協助與長期追蹤;君瑜(2004)認為若其憂鬱程度高於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同齡學生,輔導教師必須將之列為「需高關懷學生」,最好能為其安排認輔老師,定期認輔與追蹤

 

參、憂鬱個案的輔導工作

一、隨時評估個案是否有傷害自己的意念、提防自殺的可能性:輔導憂鬱個案,首先要注意個案憂鬱程度。特別要詢問個案是否有厭世傾向、自殺意念…等,是否計劃用某種方法自殺,或是已經試過等等。假如憂鬱程度嚴重時,宜建議即刻住院,避免其自殺之可能性。

二、與學生建立溫暖和安全的信任關係:在人我關係中,憂鬱的青少年比較不容易信任別人、不主動。是以,老師應以實際行動表現關懷、同理、接納個案,讓個案對老師建立信任感,覺得老師能夠瞭解他且有能力協助他解決問題。

三、鼓勵個案抒發感覺:情緒宣常常是憂鬱症個案需要的,老師如能以「同理」、「包容」與「呵護」的態度面對個案的情緒,個案才能打開心防,在輔導者面前呈現自己最真的感覺。

四、真正瞭解學生的想法並做出回應:徐堅璽(2004)認為老師不僅要聽到學生言語表面上的含義,更要聽到他想表達的弦外之音,並提供機會來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例如個案如果他內在想表達的是煩躁,那麼老師要做的回應是安撫他的煩躁;如果他內在想表達的是對人生的質疑,那麼老師也要認真回應他的質疑。

五、在尊重學生自主性的條件下,表達對個案的瞭解與關懷:青少年已經意識到要追求自己的獨立性,任何威脅他的自主性的訊息,都可能引起反感,所 以在給予個案建議的同時,需注意不要變成一種「要求」,以免適得其反(徐堅璽,2004)。

六、阻斷負向思考、改變對事情的認知:教導個案嘗試對一件事情做不同的解釋,並選擇其中最好的解釋(最合乎事實與邏輯),並培養有彈性的個性,減少痛苦的情緒。而當個案出現正面訊息時,教師除了給予肯定,也要讓個案意識到自己是「能夠」做正面思考的,也瞭解這種發現正面意義的功夫是很重要的。

七、修正不合理的認知:憂鬱的青少年自我要求多、標準高,內心常會出現這種聲音:「我一定要…,否則我就糟。」所以對於憂鬱的個案,要去瞭解他們內心各種不合理的想法,引導他們去認識這些思想的不合理,以及這些思想如何造成他們負向的影響及嚴重的破壞力。此外,還要協助他們開啟新的思想、新的路,使他們可以依循而行。這些新的思想是合理的、統整的、有建設性的,並且能恢復生活應有的功能。

八、亮點治療:每孩子都有其生命的亮點,老師和父母應盡量發覺其亮點,並藉此鼓勵他、讚美他,減少其沮喪及負向思維,重新點燃生命的光亮(戴晨志,2001)。

九、學習放鬆技巧:教導個案呼吸、肌肉放鬆、自我暗示訓練,以抒解面臨壓力情境時的恐懼、焦慮感或衝擊。

十、鼓勵個案運動:運動是簡單、安全、經濟並且有益身體健康的治療憂鬱方法(簡明建,1999)。如慢跑、體操等,多活動活動身體,可使心情得到意想不到的放鬆作用,也可以減少失眠的痛苦。教師可巧妙運用同儕互助團體的力量,鼓勵學童運動或進行其他健康的休閒活動。

十二、讓個案多照射陽光:根據近期醫學研究顯示,在接觸陽光時,我們腦部所製造能提升情緒的化學血清素(serotonin)會較多。所以教師最好儘可能幫學生安排照射陽光的機會。

十三、與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繫:讓父母瞭解,此時個案非常需要父母的協助、陪伴。包括請家長維持個案生活規律、適當的飲食與生活上的照顧,並隨時提供個案所需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十四、輔導老師如面臨輔導困境,可協同輔導處辦理個案研討會研討輔導事宜:由學校行政人員、輔導教師、級老師及家長一起合作來面對問題及商量對策,給予個案實質的協助,協助他早日走出憂鬱的陰霾。

十五、情況嚴重的個案,可轉縣市心理輔導中心或醫院進行心理或行為治療,如需要可考慮合併藥物治療:許多個案在就醫的同時,常常對醫師使用藥物的方法產生質疑,老師擁有與個案、家長關係較好的優勢條件,應協助醫師建立家長及個案的正確觀念。假設憂鬱症患者的生理狀態是「硬體」,心理狀態是「軟體」,在硬體尚未架構好之前,軟體勢必無法順利進駐與發揮功能,所以如果經醫師評估後,需要使用藥物來治療生理狀況,應予以支持,且一經服用藥物後,也需關心個案的服藥情形,不要隨意停藥。

十六、若個案情況逐漸進步,輔導專業人員及老師可逐漸退出,鼓勵個案自己做決定,並逐步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及生活目標。

 

肆、結語

憂鬱症是一個會為個人、家庭、社會帶來嚴重負擔的心理疾患,從個人的受苦、到人際與工作上的損失,乃至於最嚴重的自我傷害,都是極大的苦痛,尤其面對尚未茁壯的國小學童及正值黃金期的青少年,更是令我們輔導者不捨與難過,所以如果能秉持著「預防勝於治療」、「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信念,給予適當的輔導與協助,才能幫助學生走出憂鬱,進而營造更健康的校園環境。

 

參考書目

李慧玟(2004)。我們可為孩子做些什麼。學生輔導,9141-53

洪美連(1999)。校園憂鬱證問題的探討。諮商與輔導,16412-15

柯慧貞與陸汝斌(2002)。認識憂鬱症。學生輔導,8016-27

徐堅璽(2004)。憂鬱的年少,日後的盼望。學生輔導,9112-31

陳映雪(1988)。青少年的憂鬱與自殺。諮商與輔導,282-6

陳為堅(2004)。學校憂鬱傾向學生推估及預防策略(教育部專案研究)。台北:教育部。

君瑜(2004)。如何發現憂鬱的青少年。學生輔導,9132-41

楊明仁(2002)。台灣的社會與憂鬱。學生輔導,8052-59

劉念肯(1999)。憂鬱症與心理治療。諮商與輔導,1642-7

簡明建(1999)。憂鬱症的診斷及治療。諮商與輔導,1658-11

戴晨志(2005)。新愛的教育。台北:時報。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