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小學童及青少年自殺預防與輔導工作

張雅玲

嘉大家庭教育所

 

壹、前言

世界衛生組織將自殺行為定義為:當個人有意傷害自己的身體,並意圖結束自己生命的舉動時稱之,而其行為若未導致死亡時稱為自殺企圖(suicide attempt),其行為成功而導致死亡時稱為完全身亡(complete suicide,committed suicide)(引自陳秀蓉,1992)。教育部統計民國93年各級學校校園意外事件,其中學生自傷或自殺事件,導致67人喪生、91受傷,不但創下校園學生自殺自傷人數最高紀錄,學生自傷或自殺年齡有下降至國小之趨勢。根據國內學校憂鬱傾向學生推估及預防策略之研究發現,被調查的11833名學生中,有14.41%有過自殺意念,3.04%曾有自殺企圖(陳為堅,2004)。面對自殺人數年年升高的現象,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協助社會共同預防有自殺意念的個案。如此,不但能避免生命的喪失,還能減少社會所付出的沈重代價。

 

貳、學生自殺的動機

一、突發事件引發憂鬱情緒:親人死亡、面臨嚴重失敗或打擊、失戀..等。

 與個案談話害行為的產生改變。想自殺的人,通常會流露一些跡象。二、面臨壓力情境:如升學、環境及人際衝突..等。

三、覺得生活很痛苦,又沒有能力解決其痛苦(陳映雪,1988):如:家庭失和、家暴、經常被人威脅或虐待、缺乏支持….等。

四、學生不知如何解決問題也不知如何求救,自殺是一種「求救的訊號」(陳映雪,1988)。

五、操縱他人的手段或是滿足報復的心理(陳映雪,1988)。

六、濫用藥物:服用迷幻藥、強力膠。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曾對三千名都市青少年做過一項調查研究,發現服用藥物之青少年有百分之四十曾經有自殺企圖(林家興,1992)。

七、同儕間的模仿:聽到同儕討論自殺想法或自殺行為、或經由媒體看到自殺的報導或在同儕或偶像自殺後皆有可能加速青少年自殺意念的產生(柯慧貞、洪友雯、方格正、郭穎樺、陳仲鉉、劉怡汝2002)。

八、精神疾患:約有70%-90%的自殺身亡個案患有一種以上的精神疾病,因此需注意當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如憂鬱症或躁鬱症患者自殺機率高達50~60(柯慧貞等人,2002)。

 

參、如何發現可能自殺的學生?

要預防自我傷害的行為發生,首先要學會識別各種可能自我傷害的行為跡象和信號。大部分想自殺的人,通常會流露一些跡象,自殺通常不是臨時起意的行為,從出現自殺念頭到企圖自殺,往往經過一段時間(林家興,1992)。如果能及早辨識青少年自我傷害的徵兆,便可以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輔導。以下提供教師或家長辯識可能自殺的個案背景及行為,在面對這些孩子時,需提高敏銳度,以防止自殺行為的產生。

自殺的行為跡象與信號(林家興,1992):

一、曾經企圖自我傷害的人:據調查自殺企圖者百分之四十曾有自殺紀錄。

二、有明確自殺計畫。

三、家庭中曾經有人自殺過。

四、對生活失去興趣。

五、對於改善痛苦的生活或處境無能為力。

六、突然增加飲酒或吸毒的次數和劑量。

七、家庭與學校生活常規有突然的改變,例如:失眠、體重減輕、功課退步..等。

八、最近一段時間,有重大的生活失落,例如:親人變故、被人強暴…. 等。

九、突然把個人有價值、有紀念性的物品贈送他人。

十、非常的生氣、憤怒或情緒較以往激動不穩定。

此外,多項調查顯示百分之八十的自殺者在自殺前會告訴他人,Davison & Neale(2001)也提到自殺企圖者主要作用之一事為求幫助,而且45%的個案會說出自殺意圖(引自鄭泰安,1999)

 

肆、自殺預防與輔導工作

一、預防工作

(一)學校教務、學、輔導處共同攜手合作:由教務處將自殺防治相關課程規劃融入平常教學之中,包括生命教育、加強應付挫折的能力以及學習做人處事的方法、生涯規劃等。學處可定期舉辦新生始業輔導活動、班級幹部訓練、聯合課程及社團活動,協助學生適應校園生活及促進身心健康。輔導處舉辦個人或團體輔導活動,進一步預防學生自我傷害行為的產生。

(二)結合社區輔導網路資源:有效開發並結合社會資源,協助弱勢家庭或社會支持不足之家庭學生,預防自殺行為的產生。

二、輔導工作

若校園中發現具自殺意念或自殺企圖的個案,老師該如何協助這些活不下去的孩子呢?

(一)評估自我傷害的危險性:教師可協同輔導專業人員或醫師從自殺意念出現時間的長短、頻率;是否已有自殺計畫;是否患精神疾病;是否有慢性疾病;是否具良好家庭社會支持系統;自殺家族史….等等訊息來判斷個案自殺的危險性。

(二)直接詢問青少年是否想要自殺:許多教師擔心與個案談論自殺的問題,會增加個案自殺的意念和企圖。其實不然,與個案談論自殺的問題才能進一步防止自殺(陳映雪,1988)。如果當事人承認他正想要自殺,輔導教師可進一步詢問更詳細的情況,根據當事人的回答,來判斷自殺的危險程度,以作下一步的處理。

(三)清孩子欲自殺的原因,採取適當的預防和輔導措施:

1.老師表達協助的意願與關心個案最近生活方式,詢問他遇到什麼問題與阻擾。

2.專注傾聽個案對問題的陳述,表現同理心並接納他的想法,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個案才願意接受你的協助。

3.公開與個案討論自殺的原因、目的與方法,才能瞭解自殺的原因,並進一步澄清個案非理性的想法。

4.「六不」輔導策略:

1)不要將個案想自殺這意念視為開玩笑。

2)不要轉移自殺話題:許多教師認為將自殺話題轉移,便能減輕學生自殺意念。

3)不與他爭辯自殺是否是好方法來解決問題。

4羞辱他有自殺的想法:維護學生尊嚴,才能進入他的內心世界。

5)不拖延協助、求助的時間:當學生發出求救訊號,要立即連絡處理,因為學生有可能在得不到協助的短時間內做出自殺的行為。

6)不能保密:讓個案的重要他人得知個案情況,共同協助個案渡過難關。

5.探詢個案身邊的重要資源,減少個案獨處的機會,鼓勵個案在出現負向意念時,尋求重要他人或輔導教師的協助。

6.協助個案發現生活中的成功經驗,幫助他有能力去面對困境與問題。

7.增加與個案相處的機會,進行機會教育:如推選他當教師的服務助手、定期與個案談話….等。

8.帶領個案接觸與生命搏鬥的勇士們:如到創世基金會服務「植物人」或聆聽「生命勇士」的演講活動….等等,激勵其對生命的熱誠。

9.與個案訂定自殺契約,契約內容包括要求當事人保證短期內自殺及若有自殺意念或計畫,一定要告訴家人或找人討論(柯慧貞等人,2002

10.家庭教育:相信在面臨孩子的自殺問題時,個案的父母一定處於震驚與慌亂的心情中,此時教師應妥善運用專業與父母做充分的溝通與聯繫,協助父母幫助孩子早日走出陰霾:

1)協助父母提供孩子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如有需求,可尋求社會資源的協助來改善家庭環境。

2)增進管教的知能與良好的態度。

3)鼓勵父母與子女建立良好的關係:以身作則、參與成長活動、多閱讀有關瞭解孩子的書籍。

4)父母宜多鼓勵子女參加社會性技巧的訓練活動,培養其為人處事的能力。

5)父母可多培養個案的興趣與休閒活動:興趣及休閒活動是個人轉移挫折的很好的方法,也可以幫助個案建立更健康的身心。

 

伍、結語

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自殺與自殺企圖的青少年與日俱增,但許多研究與現象都提醒著我們,自殺是可以預防與輔導的,只要能掌握預防與輔導的原則,相信教師也能協助這些「不想活下去的孩子」慢慢找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並綻放生命的光彩。

 

參考書目

Israel Orbach1998/高慧芬譯(2000)。不想活下去的孩子。台北:心理。

林家興(1992)。如何處理青少年的自殺行為。諮商與輔導,752-4

林家興(1992)。青少年自殺之防治-個案實力與討論。諮商與輔導,754-6

柯慧貞、洪友雯、方格正、郭穎樺、陳仲鉉、劉怡汝(2002)。校園自殺的防治。學生輔導,8096-111

許文耀(2004)。校園自我傷害防治。學生輔導,9154-81

陳映雪(1988)。青少年的憂鬱與自殺。諮商與輔導,282-6

陳秀蓉(2002)。自殺的預測因子與衡學生輔導,8084-95

陳為堅(2004)。學校憂鬱傾向學生推估及預防策略(教育部專案研究)。台北:教育部。

鄭泰安(1993)。精神疾病與自殺預防。中華精神醫學,7123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