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養問題的探討
莊玉麗
嘉大家庭教育所
一、前言
小時候母親因生產引發敗血症而死去,留下四個稚子,父親於隔年又再婚,雖然與父親、繼母仍同住一個屋簷下,但阿嬤仍負起大部分照顧的責任,因此看吳念真導演拍攝紀錄片「阿祖的兒子」時,有很深的感觸。「阿祖的兒子」內容描述一位阿祖的女兒在17歲時帶回一個外孫女讓她扶養,等到外孫女17歲時,又帶回一個曾外孫-阿宏,同樣的交給阿祖養育。阿宏、阿祖、兩位舅公一起生活,整天喝得醉茫茫的舅公,再加上不離口的三字經,使得阿宏在耳濡目染下、他的行為舉止早熟像個小大人,以至行為偏差。
社會形態急遽轉變,台灣從農業走向工業,城鄉差距造成就業機會不均,年輕一代離鄉背井討生活的比比皆是。不論是白領族或者基層勞工,不管是否「婚生」,基於「省錢、省事」考量,或著眼「自己人」比較放心,許多阿公阿嬤不忍拒絕兒女的託付,再度「拖老命」扮演保母角色,隔代教養儼然已成潮流趨勢。
如記錄片中的阿祖一輩子都在帶孩子,因此更加突顯隔代教養的困境。隔代教養所衍生的家庭教育將影響阿宏一輩子,這是台灣偏遠鄉鎮普遍存在的隔代教養縮影。在阿宏的故事中,看到大人如何逃避問題卻又製造了更多的問題,在台灣,隔代教養的議題鮮少受到重視,或許是因為族群不夠多,亦或它是弱勢中的弱勢,因此被人遺忘了。
根據行政院2000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隔代教養的家庭約佔所有家庭的1%,天下雜誌於2004年針對偏遠地區的調查顯示,平均每6.7個學生中就有ㄧ個是屬於隔代教養的家庭(黃淑惠,2005),這樣的情形讓我們擔憂,這群弱勢的族群隱身在偏遠的地區,更需要關懷和協助。
二、隔代教養的形成
在傳統的家庭,父親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及來源,母親則是照顧家中大小、張羅繁瑣事務的角色,祖父母也會協助照顧小孩,但基本上仍以母親為主。隨著社會的變遷和家庭結構的改變,許多父母因離婚、分居、遺棄、未婚懷孕等形成單親;雙親死亡、服刑、再婚或是沒有經濟能力撫養等狀況下,使得祖父母在自願或是非志願的情形下,負擔起照顧孫子女的責任,形成隔代教養的教育方式,而此種隔代教養的困境正以代間的傳遞模式進行著。
三、隔代教養對學生的影響
每當新接一個班級時,總有一些學生的家庭聯絡簿從沒簽名,或是久久的時間才一次簽完。經驗告訴我這可能是隔代或單親的家庭,經詢問所得到的答案與心中的回答是一致的。根據筆者最近帶過的三個班級其隔代的比例分別是6﹪、20﹪、25﹪,顯示隔代教養的孩子在偏遠地區有日益增加的趨勢。許多研究均指出隔代教養對孩子有許多不良的影響,如商業周刊的調查指出,隔代教養的的學童在學業和品行方面的表現讓學校的老師感到憂心,如果以同儕關係、品行、學業、情緒管理和自信心上來評量,隔代教養兒童都比一般學生落後。
有研究發現祖父母多不擅長表達情感,與孫子女的的交談慣用命令、指責的語氣,話題也都以生理需求、學業為主,比較少涉及心理層面,因此令孫子女難以感受到祖父母的真正的關愛和用心,常造成語言上的衝突和拒絕迴避,影響孫子女的生活適應(李玉冠,民89)。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在外/祖父母教養的家庭中,有些外/祖父母考量孫子女行為和自身環境,會規定孫子女不准外出、不可交友、不可帶朋友回家,如此一來,不僅影響孫子女與同儕的關係,也影響他們與祖父母的感情(許惠瑾,民73)。
Wolf(1978)認為外/祖父母比媽媽在教養小孩時,更容易因憐愛、寬容而寵壞孩子。但若外/祖父母是因不得已的情況下來照顧孫子女時,外/祖父母的失落、沮喪的情緒會使孩子很難與其他成年人發展信任關係,也很難建立自尊及自信心(孫世維,民83)。再則,外/祖父母年紀大,可能無法協助孩童課業和較少接觸到孩子的內心世界,或為生計忙碌、或與孫子女的年紀相差大……等因素,一般管教方式可能較多「寬鬆放任」或「忽視冷漠」(吳佳蓉、張德勝,民92),而這將影響孩童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而成為人際關係較差的被拒絕對象。
四、如何幫助隔代教養的學生
(一)教師應該要做好親師的溝通
對於學生的生活背景、學習狀況、各項生活細節最了解的是班上的級
(二)掌握隔代學童生活狀況及課業上的幫助
隔代學童在家庭背景上處於較不利的情況,有的學童會產生自卑的心理,對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將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響,為了使學生在生活上及學習上獲得更多的協助,教師們要對他們多提供關注及協助。
(三)辦理隔代教養家庭的親職教育
宣導隔代教養的困境與因應方法,學生偏差行為的輔導技巧及教養孩子的方法,邀請父母與外/祖父母一起參與孩子的教養。
(四)強化父母效能
教育父母在隔代教養的過程中,父母的愛仍是他人無法取代的、對孩子應更加留意關心、多抽空陪孩子、參與孩子的活動、和外/祖父母溝通好管教子女的方法,並與孩
(五)提供社會福利
多半的隔代教養家庭身受經濟因素所苦,讓這些祖孫的家庭成為弱勢中的弱勢,政府的相關福利措施與支援應該可以朝更具體和便利的方向擬定。
五、結語
隔代教養家庭是目前社會的趨勢之一,既然是社會現象就要承認、也要研擬最佳因應的處理模式,但現在政府關注的重點是外籍新娘與其子嗣,如果政府能投入資源,建立起社會支援網路,對於社會絕對有正面的效果。
參考資料
王怡又(民89)祖父母照顧的幼兒如何表達情緒?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佳蓉、張德勝(民92)。花蓮師院學報,16期,109-134。
李玉冠(民89)隔代教養祖孫之探討──以台北縣低收入戶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孫世維(民83)。青少年與父母的情感關係:依附的性質與重要性。中興法商學報,29,257-304。
許惠瑾(民73)。家庭內聚型態與兒童自尊、行為困擾、性別角色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俊豪(1997)。祖孫家庭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交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民89)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下)。成人教育通訊,4,51-66。
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民89)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上)。成人教育通訊,2,37-40。
黃淑惠(民94)隔代教養面面觀。南縣國教,18期,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