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健康教育與女性勞動者的覺醒

 

陳秋美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前言

 

  社會風氣開放,未成年少女未婚懷孕的案例日增。即使高達八成的未成年少女懷孕後選擇墮胎,去年台灣地區仍有八千多位未成年少女未婚生育。內政部統計,去年台灣地區十五至十九歲未成年少女生育率為千分之十一,約有八千七百五十五位少女未婚生育。根據台北市立婦幼醫院院長江千代估計,每五位懷孕的青少女,只有一人會生下小孩,其他百分之八十的青少女都選擇墮胎;推算起來,未成年少女未婚懷孕的數目驚人。(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九十三年十月十三日電)相關報導顯示出教育在性議題上仍然有相當多要努力的空間,值得探討的是台灣社會對性健康與女性勞動者是如何看待這一普遍需要的議題,而教育的表現應可出現在如何的面向。

 

壹、       性健康教育與女性勞動者的議題

 

性健康教育

從人體之解剖學結構、生理功能及性心理層面來看,「性」是造物主賦予人類最美好的禮物之一。當一對男女身體結構與生理機能正常、心理狀態安適,身心之溝通坦誠無礙,雙方在體貌與心靈上彼此愛慕、相互取悅,必能享有健康愉悅的性生活;並可依照心願生育子女,在家庭中彼此尊重、分擔責任,使雙方之人生在生理、精神與社會層面均得到最大的福祉與滿足,此乃人人所追求、完美之性健康。

  「性健康」或謂「生殖健康」(Reproductive health)所涵蓋者為性生活,生殖與生育規劃。促進生殖健康包括(1)促進安全與負責的性行為,(2)家庭計劃,(3)預防母親與新生兒的死亡與殘障,(4)預防與處理不安全的流產與性交導致的生殖道感染,(5)預防傷害性的行為,如婦女生殖道之毀傷,(6)預防性暴力及懷孕

  由於男性與女性在「性生活」與「生殖」的關係上未能處於平等的地位,使許多台灣婦女遭受岐視、強制與暴力,在性健康上發生了種種問題,甚至導致不幸之後果,其所呈現在醫療上的僅是冰山之一角,在此將提出相關議題。

性交感染性疾病(Sex Transmitted Disease, STD)的盛行子宮頸癌之致病原為人類乳突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係經由性交感染,病毒嵌入宿主細胞製造病毒蛋白,阻斷抑癌基因之功能,使子宮頸上皮自第一度至第二度、第三度上皮內腫瘤(屬於癌前期),進展至侵襲性、甚至轉移性癌症。

生育責任之承擔傳宗接代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男性子嗣的出生意味著傳宗接代任務的完成,而女兒既不算為宗嗣,長大成人後也是去到夫家完成生男傳宗任務,所以「女孩是別人家的」。

家庭計劃責任之承擔子宮內避孕器之裝置、口服避孕藥丸、人工流產術及近日合法化之RU486均是普遍使用的避孕方法。

性功能異常的因素影響女性反應及性功能的因素,可分為生理性因素、個別性因素及關係性因素。

中年婦女之陰道整型手術年輕女性主要要求處女膜再造,而中年婦女最常要求之手術為「陰道整型」,其原因通常為「丈夫不滿意」。

性侵害事件性侵害事件受害者所受到的傷害,不只性侵犯本身,更來自社會價值觀對事件所賦予的意義。

並非所有的教育對此一議題都能坦然面對-不管是在家中或學校實施,所面臨的昰如何教?教什麼?家長能很坦然面對此一議題主動和小孩談論的機會並不多,小孩的需求又有太多因素如發展的階段需求、同儕壓力、、、更多的昰來自家長的壓力。

家庭提供給小孩成長的環境中,家庭所背負的禁忌、價值觀等都是沉重的,大致來說性的議題公開談論並非普世價值。文化讓我們傾向避談或不談。這發展的空間太大了,若如弗洛伊德的觀點,性昰潛意識的趨力勢強大自我的一部分;又如佛信徒曰是罪惡的根源,那麼性更不能拿出來公然的談。

學校雖稱教育機構,卻也是神聖的地方。如何教這一議題?仍然要掙扎很久,最主要原因在於性別認同的差異。

性健康教育在早年成長的期間等於零,性觀念啟蒙於對自我的認同與肯定,在於珍愛自己,而那也許已經錯過青春的黃金期,也錯過生命中對性別好奇與期待的時期。健康的性教育,仍然在心中迴旋。到底要如何教才叫健康?

在教育的第一現場既茫然又擔憂,茫然是因為只按教科書中的進度來進行是否適用於發展進程不同階的學生身上,擔憂昰隨茫然而來。如何才能提昇學生對自我的接納與認同感?性別角色的認同只靠學校學習是否足夠?教師所提供的材料是否造成誤導或形成另一層傷害?是否不要那麼悲觀,慶幸自己所能提供自己當時未能獲得的性知識、性觀點,選擇由正面來看問題。生命中有太多挫敗與未知,掌握所知珍惜之,未嘗不昰好事!

 

二、性別、勞動與健康

我們習慣於以個人的收入來定義一個人的價值,能夠獲得市場定位的價值才算是有用的人。

隨著時代變遷女性在職場上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參與職場數量逐年增加。然蠟燭兩頭燒窘境依然的烙在承擔較多家務的女性身上,並不因為不入職場就能享有家事免戰牌(如君子遠庖廚的論述)。照顧者的身分、家務勞動者的身分,大部分還是女性承擔著,並不因為加入職場而有特別的優惠。

 

三、婦女在健康議題上的弱勢角色

過去,在健康促進的議題上一直存在著幾種主流價值觀:

第一、「健康」昰個人的責任:認為是否願意採取健康的生活型態是個人的選擇,所以個人應該為自己的健康盡最大的責任(Lalonde.1974)。這種價值與態度,造成再健康議題上有「責備受害者」的傾向,這一論點忽略了女性在社會、文化結構下處於弱的地位,而沒有自主性追求自身健康生活的事實(Daykin and Naidoo,1995)。

第二、重視醫療及行為改變在健康促進上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社會環境因素對健康的限制(Lalonde.1974)。社會中對女性的性別歧視所造成的不友善環境,女性擁有較低的社會資源、較差的物質資源等,同樣的都會限制女性追求健康的機會(Oakley,1989;Ward-Griffin and Ploeg,1997)。

在社會環境及文化追求健康所造成的限制主要來自三方面:

婦女在社會中弱勢務法擁有相同追求檢康的資源及機會。尤其是經濟弱勢,例如許多婦女扮演著無收入的家庭主婦的角色。

公共空間分配上的性別不平等,也阻隔女性在追求間康上的原因。在公共空間設計上忽略女性教喜歡柔性運動的空間需要,使得檢康促進活動受阻。最後、交通能力上的弱勢也是一大阻礙,尤其是年長的婦女往往需要靠子女在交通上的協助,長延誤看診的重要時間(Ward-Griffin and Ploeg,1997)。

職場上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不僅帶來職業婦女很大的心理壓力,也特別會造成飲食失調、尿道炎、經期問題、昏眩等健康問題。過去政府行政單位並不重視,企業界亦在近年來才開始重視此一問題。

社會結構及文化對婦女追求健康的限制往往比病理上的問題還來得嚴重。如何讓女性在社會文化處於更平等的地位才昰婦女健康治本的工作。

 

貳、       結語

 

隨著時代的變遷,性教育是學校教育首應重視的主題。除了學校的努力之外,家庭中的父母也扮演極為重要之角色,應利用各種身教、言教的機會教導孩子了解性、懂得尊重他人與自己,並配合學校的各項政策來灌輸孩子正確的性觀念。而大眾傳播媒體也應負起淨化的工作,讓情色、暴力遠離,還我們小孩一個純淨的學習環境。然作為指導者的重要角色對自己所持的性觀念與態度是否抱持肯定而又正向的?女性和關心女性議題的您是否願意謹慎檢視一番呢!

最後謹錄1995年在北京召開之第四屆婦女大會之宣言:女性的人權包括掌有控制權,能自由而負責任的決定與性相關的事物,包括性生活的健康與生育的健康,不受強制、歧視與暴力。男性與女性在性與生殖的關係上處於平等的地位,包括完全尊重其人格的完整,在性行為及其結果上必需要彼此尊重、雙方滿足及分擔責任。亟盼經由正確的兩性性教育、家庭教育,使今日生活在台灣的女性能脫離數千年來、女性自其出生便因「性別」所遭受的不平待遇、甚至厄運。使婦女體認每個人均有追求精神健康的權利,體認精神困擾是短暫的,也可能是人生過程內不可避免的,人人均可以追求理想之精神健康與幸福的人生。

 

參考書目

 

黃淑芳(2004,10月13日)。中央社。

柯淑敏,兩性關係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1。

男女大不同,J.G. Gray原著,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1996。

柯清心翻譯,J.G. Gray原著,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00。

何師竹(2005)。台灣女性常見的「性健康」問題

Daykin, N,(1995).What Makes Women Sick:Gender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ealth.London:Macmillan.

Horgan, D. D. (1995). Achieving Gender Equity: Strategies for the Classroom. Boston: Allyn & Bacon.James, P. (1999). Masculinities under Reconstruction: Classroom pedagogy and cultural change. Gender & Education, 11(4), 395-413.

Sanders, J., Koch, J., & Urso, J. (1997). Gender equity right from the start: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for teacher educatiors in mathematics, science, & technology.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insted, B. A. et al. Barbara Winstead / Valerian J Derlega / Suzanna Rose (1997). Gender & Close Relationships. Thousands Oaks, CA: Sage.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