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因素之探討

 

張筱苓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    前言

 

「性」是人生的重要課題,性不只關係著個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的幸福美滿,且影響社會的秩序和安寧(晏涵文,1992)。時下青少年受到西方開放社會風氣的影響,在對性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不但對性的好奇度增加,勇於嘗試,對青少年本身造成莫大影響(魏慧美,1993)。而近十年來,由於社會的變遷及家庭結構的改變,經濟繁榮、醫藥進步及營養充足,使青少年的青春期有提早來臨的趨勢,加上大眾傳播媒體的渲染,在在影響了青少年對性的看法,使青少年未婚生子、墮胎、網路援交、一夜情的比例增加(賴秋絨、劉波兒、郭憲文,1999)。

依據內政部人口資料統計,2001年國內15-19歲未成年少女生育率為1.3%,高居亞洲已開發國家之冠。另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0年針對全國高中職及五專學生調查顯示,男生有性經驗者佔13.9%,女生有性經驗者佔10.4%,較諸1995年調查結果男生有性經驗者佔11.7%,女生有性經驗者佔7.3%,明顯提高,且第一次發生性行為只有40.1%有採用避孕措施青少年性教育問題,由於媒體不斷的炒作及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性資訊傳遞已無國界藩籬,所有好與不好的訊息,到處流竄,青少年限於知識與人生經驗的不足,加上處於喜反傳統的叛逆發展青春期,面對性與愛,往往難以做出正確分渠與抉擇(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0)。
   
因此本文想要透過文獻探討,研究青少年性行為的影響因素,希望能提供給學校、家庭和政府機關一些參考和建議。

 

文獻探討

 

青少年的生理與心理變化

生理方面

根據張春興(1991)的說法,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身體方面的變化,主要在於主性徵與次性徵的顯現。所謂主性徵是指,始自生殖器官的改變,以及由生殖器官變化而產生相關身體之變化。女性初次來月經後,女性的卵巢內即開始孕育卵細胞,伴隨而生的改變是為子宮增大、子宮內黏膜肥厚、陰道膨大、陰門開始有變化、有陰毛及腋毛出現等。男性的主要生理變化是,睪丸增大,能製造成熟精細胞,此外,前列腺及精囊開始分泌、陰莖膨大、陰囊的皮膚增厚,陰毛及腋毛出現等。隨主性徵的出現,青春期的男女在性器官之外所產生的身體變化,稱為次性徵,在女性方面,包括乳房隆起、臀部擴大、皮下脂肪增加等等。在男性方面,次性徵包括鬍鬚、體毛出現及嗓音改變。

林文正(2002)亦指出青少年適逢青春期發育階段,最大特點是在生理上出現成長蓬勃,變化急驟,特別是性成熟的突變,使男性和女性的特徵變得更加明顯。

 

心理方面

在青少年心理中,性心理佔有較突出的位置,這主要是一種生理急遽發展變化所導致的一種本能作用,尤其在青少年後期,對性刺激特別敏感,也喜歡尋求性刺激,在我們社會中受到相當大的制約,於是產生縱欲與克己的矛盾,但有些青少年由於自制能力較弱,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道德觀念不強,一有性誘惑,很容易衝動,發生性行為,甚至出現性犯罪的案例(林文正,2002)。

由青少年的身心變化,可以得知由於身心的遽變,使青少年產生許多困擾,尤其在性衝動方面,在性的衝動下,青少年易採取一些性的代償行為,如手淫,更甚者因為性衝動而發生性犯罪。

 

三、影響青少年性行為的相關因素

筆者將影響青少年婚前性行為的因素分成個人、家庭、社會三方面來探討。

(一)個人因素

1.性意識的覺醒

林文正(2002)指出所謂性意識(Sexual consciousness)是指個體在性生理發育成熟過程中,逐漸領悟到兩性關係,並隨之產生從未有過的特殊的心理體驗。換言之,它是對性別特徵、兩性交往、接近異性和性需要……等的一種感知。而黃煜峰與雷靂(1995)亦指出性意識是指個人對於性問題的心理活動。

就一般常態而言,性意識在幼兒期已開始出現,惟此時主要在於認識自己或別人的性別,到了青春期因生理發育,第二性徵的出現,直接誘發青少年的性愛意識,意識到男女性別的意涵(林文正,2002)。

而美國心理學家赫洛克(H. Hurlock)(引自鄭和鈞、鄧京華,1995把青春期的性意識發展分為四個時期:

1)性的反感期:當自己身上發生青春發育期的生理變化時,由於發現人類的性生理奧秘,因此產生了對性的不安、害羞和反感,認為戀愛是不純潔的表現,對異性採取迴避、冷淡和粗暴的態度。

2)嚮往年長異性的牛犢戀期:在這一階段裡,青春初期的青少年像小牛戀母牛般地傾倒於所嚮往的年長異性的一舉一動。對所嚮往的年長異性想入非非,很想討他(她)的喜歡。

3)接近異性的狂熱期:在這個階段中,一般只把年齡相當的異性視為嚮往的對象,在各種團體活動中,男女青年都努力設法引起異性對自己的注意。他們盡量製造機會與自己喜歡的異性接近。但雙方都從理想主義出發,自我意識太強,所以衝突也多,接近的對象常變換。

4)浪漫的戀愛期:浪漫戀愛的顯著標誌是愛情集中於一個異性,對其他異性的關心明顯地減少了。喜歡與自己選擇的對象單獨在一起,而不願意參加團體性的社會活動,經常陷入結婚的幻想之中。

性伴隨人的一生,但對它的意識卻主要產生於青少年階段,其性意識的發展最快、也最顯著,而性意識是由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變化,尤其是性器官、性機能方面的變化引起的,亦即青少年性意識的覺醒是他們在身體發育逐漸成熟的結果(黃煜峰、雷靂,1995)。

而當青少年的自制力較弱,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道德觀念不強,其性愛心理很容易受外界影響而發生動盪不安。由於性的引誘,很容易衝動,發生性行為(林文正,2002)。

2.性成熟的提早

心理分析大師佛洛依德早就指出人類在兒童期就已經有性衝動,我們的祖先在青少年時期十三、四歲之時就結婚生子,因而有機會有正當的性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事實上,青少年當然已經成熟到可以有性的地步,但是因為社會結構的變遷,現代人因應社會教育和工作的需求而普遍晚婚,問題是婚姻的年齡向後推延,但是這並不表示身體會自動調節,變得晚熟些。相反的,現代社會的飲食資源豐富多樣,使孩子的性器官成熟的年齡有提前的趨勢(何春蕤,1998)。

按醫學史的資料來看,人類性器官功能成熟年齡,近百年來提前甚多,例如挪威女性,在1840年平均是十七歲,到了1960年提前到十三、十四歲,美國的女性,在1901年平均為十四•二歲,到了1960年提前到十二•六歲(林文正,2002)。

由於性的成熟,性驅力也有所升高,青少年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性興奮和性緊張,並且他們想宣洩這些性興奮和性緊張的內在傾向越來越強烈(黃煜峰、雷靂,1995)。因為「性成熟」而有「性」的需求,而性成熟的提早,使青少年更早面臨到性的衝動,而在現今社會的變遷下,晚婚的趨勢使青少年的性生活無法獲得正當的抒解,而產生婚前性行為的問題。

 

(二)家庭因素

根據社會學習論與符號互動論的觀點,「家庭」是個人社會化歷程的重要機構,父母乃是個人社會化中「重要他人」,個人乃經由「觀察學習」與「模仿」父母的態度、價值與行為來型塑自己的態度、價值與行為;父母亦是社會化中的「基本團體」,是個人「角色扮演」的楷模。因此父母對青少年態度的形成與改變有相當大的影響(古易儒,2001)。

家庭是最親密的親人相處的地方,也是人類賴以生長的環境。家庭有最值得信賴的家人,讓人感到最安全、最自然的環境。在家庭可由最親密的親人,在最自然的環境下,提供正確的性知識、性觀念,不但讓家庭成員有最大的安全感,而且最具有隱密性(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3)。

如此看來,家庭是影響個體性態度形成的一個重要環境,父母是子女性方面影響最早、最深遠的因素,舉凡父母的身教、言教、家人關係等均潛移默化的影響子女在性別角色的認同,過去傳統父母對「性」曖昧不安的態度,也不知不覺的形成子女對性的迷思和態度(吳秀惠,1997)。

而一個人「性」的成長,實無法自絕於環境與人互動之外,而與個體最密切相關的社會組織,自然就非家庭莫屬了。在家庭裡,個體不但得到應有的照顧,同時也開始社會化,而於此其間,個體之性別角色、性態度等,不但漸次形成,而且也不斷強化,心中,乃形成其獨有的性行為模式(簡維政,1993)。

以下特別再針對親子溝通和父母管教方式來討論父母對青少年性行為的影響。

1.親子溝通

親子社會化是一個互動的歷程,而家庭正是執行此一歷程的系統,在此歷程中,家庭成員透過溝通相互扶持,並維持家庭的和諧,這與個體生理、心理、社會各層面的成長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吳就君,1985)。

開放式的親子溝通可以促進父母與子女的親密感,以及家庭的幸福和樂,這種和諧感是屬於整體性的,亦即是家庭中每位成員均能融入此愉快、充實的家庭氣氛(黃郁庭,1995)。而「性」是比較不容易和別人溝通的一件事情,如果在這件事情上,子女能夠坦然的面對父母親,那麼相信親子關係必已相當圓滿(晏涵文,1996)。

而根據國內學者的研究,親子溝通的品質、方式和對「性」問題的溝通與否和青少年的性行為和性態度有高度的相關(吳秀惠,1997;魏慧美1998),亦即親子溝通的良好與否將影響親子間有關「性」主題的討論,進而影響青少年的性態度和性行為。

2.父母管教

時代快速變遷,使得小家庭更為普遍,大家庭型態中祖父母管教態度的影響力銳減,父母直接握有管教子女的自主權及責任。父母管教的方式是影響子女人格發展、價值觀、生活適應等的重要因素(吳秀惠1997)。

學者Miller, McCoy, Olson, Wallace1986)指出父母的管教方式中,以最嚴厲的父母,和最放縱子女的父母,其子女的性活動最高;而中等程度嚴格的父母,其子女的性活動最低(引自王瑞琪,1992)。

 

(三)社會因素

1.大眾傳播

大眾傳播為今日各種資訊、新聞傳遞的重要工具,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日常必須的東西,其中許多優良媒體,的確充分發揮社教功能,但免不了另一些媒體有不健康的傾向,對青少年產生直接、間接的消極影響,甚至是嚴重毒害(林文正,2002)。

媒體中所謂主流的節目內容構成文化之網,形塑人際間的角色認知、態度與行為互動,尤其對兒童、青少年的兩性角色價值與相互對待的方式影響更大(張錦華,2000)。更有學者認為性行為的直接動機往往是由於電影或雜誌的影響,對於性發生好奇心,或電影或雜誌刺激性的性興奮而犯罪,成年人認為很平常的事,對於感受力很強的青少年卻會有無可抑制的刺激(間宮武,1970)。而黃色小說,電影或街頭情色海報等,均以暴露肉體、香豔刺激為廣告訴求,對正逢青春期的青少年直接發生了暗示性的反教育作用,更激發他們的情慾衝動,表現色情上的偏差行為(林文正,2002)。

近年來,由於功利主義之盛行,在不肖商人的作祟之下,色情媒體幾乎是氾濫到垂手可得的地步。從早期的色情書刊,到近日的「解碼台」、「電腦色情網站」的存在,「色情光碟、影片」的公然販售,以致於「色情電話」的盛行,不斷的扭曲青少年對異性及性行為的觀感(晏涵文、林燕卿、張利中,1998)。

2.同儕影響

隨著子女年齡的增加,同儕互動的頻率漸增,同儕的影響力也相對增加(孫毓英,1986)。究其因由乃是孩子與父母或年長的手足交往,很少在平等地位下進行,不是要其接受教導和命令,就是令其行動受限制。相反地,同儕間較少批評和教導,且可以嘗試新角色與其觀念和行為相同的人互動。所以,許多學者相信同儕的接觸是很重要的(李國祿,1990)。

而根據國內學者的研究,青少年的性知識來源和性態度、性行為的影響者,同儕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江過,2002;許珍琳,1999;魏慧美,1998;王瑞琪,1992)。

日本學者間宮武(1970)指出當青少年在學業方面具有自卑感,自我實現受到阻礙的時候,會陷於強烈的挫折,對於父母、教師的期待感到一種壓力,因而物以類聚,形成一個團體,在這團體中採取一致性的行為,藉以沖淡壓迫感與自卑感,而領略生活的意義。團體裡一旦與異性發生性關係,雖然是一時的,卻因被尊重為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而感到滿足。這是因為他們在家庭或社會受到冷淡,團體的承認對他們的魅力很大。

如此看來,青少年因為受同儕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因為團體中有人已經有性行為,而影響其婚前性行為的狀況。

3.宗教信仰

Thornton Camburm 1989)發現,常去教堂並重視宗教在生活中的價值的年輕人,態度較少悲觀也較少經驗「性」(引自楊麗英,1993)。

 

參、結論

    影響青少年過早發生性行為的原因很多也複雜,本文僅就國內針對青少年性行為的相關文獻,來探討青少年性行為的現況和相關因素,盼能夠「拋磚引玉」,使更多的有心人士及教育人員投身此列,對目前日益嚴重且發生年齡日趨下降的青少年性行為問題多賦予關切,除作為日後問題發生的預防外,更能共同努力,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共同推動正確的「性教育」,相信更多的青少年、家庭都將因此而受惠!

 

參考文獻

王瑞琪(1992)。台北市高職三年級學生避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

古意儒(2001)。高職學生性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石平(1986)。學校性教育的目標。諮商與輔導12),7

江過(2002)。國中學生性知識和性態度調查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論文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0)。青少年保健。線上檢索日期:2004109日。網址:http://health99.doh.gov.tw/Topic/20030705.htm

何春蕤編(1998)。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台北:元尊文化。

吳秀惠(1997)。親子溝通、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性知識、性態度與性行為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玉、陳麗華(1985)。台北縣立福營國民中學學生性教育需求調查研究。輔導月刊221),60-71

吳就君(1985)。家庭與婚姻諮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國祿(1990)。家庭生活形態、傳播行為、同儕團體與兒童消費行為關係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文正(2002)。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五南出版。

林芸芸(1978)。台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的性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學校衛生3 1-17

晏涵文(1992)。台灣地區「性教育」研究之回顧。教育資料文摘16974-91

晏涵文(1996)。生命與心理的結合。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晏涵文、林燕卿、張利中(1998)。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即其趨勢之探討。台灣性學學刊42),1-14

晏涵文計畫主持(1998)。青少年約會行為關係探討。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

秦玉梅(1987)。高職三年級學生性知識、態度、行為及家長、教師對性教育之看法調查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鴻裕(1982)。國中三年級學生性知識、態度、行為調查。教育文粹111),31-44

許珍琳(1999)。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有關性知識、性態度和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九五(1995)。高中職及護專二年級學生對懷孕及避孕的認知、態度及行為意向之初探。台灣性學學刊12),3-13

陳俐君(2002)。青少年自尊、親子關係、性態度與性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間宮武(1970)。性教育。台北:漢文書店。

黃天中(1995)。生涯規劃概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正鵠(1998)。青少年對「性騷擾」的態度與看法。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青少年文化與心理態度之分析與探討」專案研究第三期時事性主題調查系列研究(六)。

黃郁婷(1995)。親子溝通、因應方式與老年人幸福感之關係。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煜峰,雷靂(1995)。國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楊麗英(1993)。青少年性行為相關因素之探究。學生輔導通訊2926-31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3)。家庭教育學。嘉義:濤石文化。

歐玲華(1981)。國中學生的性知識、態度和行為調查報告。教育資料文摘5252-119

鄭和鈞,鄧京華等著(1995)。高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賴秋絨、劉波兒、郭憲文(1999):中部地區城鄉國中生性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弘光學報34127-165

簡維政(1993)。青少年性態度及性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慧美(1993)。高中學生性格及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對其性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慧美(1994)。高雄市高中學生性態度現況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36),131-147

魏慧美(1995)。國中學生性態度之現況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6111-129

魏慧美(1998)。高雄市高中高職學生家庭因素、親子溝通及同儕關係對其婚前性行為與態度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