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與真實的對話 ~~ 已婚者生育子女態度自我檢視與挑戰

 

邱菀瑜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所

 

壹、   前言

 

在筆者實務裡,無論是非行少年,或是成年個案,總能在他們身上看到親密關係的障礙。在青少年成長經驗裡,父母對於他們情感回應常出現冷感、缺乏支持與接納,有較多的禁制與紀律的要求。這些少年父母婚姻普遍存在著不和諧,甚婚暴議題。根據Eriksion發展理論,青少年的發展任務為認同與混淆,然缺乏與主要照顧者信任關係基礎,容易在這個時期與家人的連結更為單薄,而在異性或同儕之間積極尋求認同與歸屬,我看到孩子內在的無助,也看到孩子深層的空虛。回到成年的個案裡,很容易在適婚年齡的當事人身上看到愛慾糾葛,因為自我不夠強壯,讓自己陷入窘境,沉迷於如賭徒般的上癮行為,任對方予索予求,或深愛著對方,卻一味的逃離與惡意傷害對方,讓自己的親密關係荒腔走板!

我們從父母或是主要照顧者身上學到什麼,感受到什麼樣的氣氛?如何詮釋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對我們的感情?父母面對子女的出生到底懷抱怎樣的心情?或承受怎樣的壓力?當這一切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成為父母一職,角色轉換為何?與我們的父母同嗎?在陳秀蘭 (2002)研究指出:婚姻品質能有效預測孕期親子間的連結,而早年之依附品質可以有效預測婚姻品質,足見母親在懷孕過程即對子女產生影響。換句話說,準為人父母的生活狀態足以影響其未來與子女的互動模式,將影響著子女依附關係的發展。

在本文裡,筆者並不對於依附關係做一探討,依附關係的研究文獻非常多,本文不再贅述,本文將從四位已婚的女性,談論個人的生育動機、準備以及可能面的困境加以整理,並從相關的文獻中作一探討與反思。

 

貳、   受訪者簡介

 

    本次的受訪對象有二:一已婚者但未生育者,一已婚且已生育子女者。四位女性受訪者,皆從事專職輔導工作或是人力資源教育工作,因此他們有較多與人互動的經驗,這四個家庭皆為雙薪家庭,平均年收入二佰伍拾萬以上。當一個被視為可以提供子女優質環境,應該努力生育子女的家庭,然其夫妻卻選擇維持兩人關係或是所謂頂克族,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議題,玆將受訪對象背景說明如下:

一、 梅想生

A簡稱。女性33歲,婚齡一年,目前沒有小孩,同時不計劃積極生小孩,據梅女表示:配偶非常不喜歡小孩,對於少數父母縱容子女在公共場所吵鬧覺得困惑甚至生氣,認為父母對於子女的家教(紀律)應有所原則。

二、 玫得生

B簡稱。女性38歲,婚齡八年,目前沒有小孩,同時決定不生小孩,夫妻雙方在生育態度上已協商過,長輩也同意。據玫女表示:配偶不希望小孩的出世而影響婚姻品質,因此他們有計劃避孕,未來也不會面臨子女教養的問題

三、究矅生

C簡稱。女性32歲,婚齡半年,目前懷孕中,懷孕雖不是預期之中,但雙方已經做好心理準備。究女表示:自己已經開始調整個人的飲食習慣,目前計劃夫妻兩人輪流請育嬰假,以提供孩子最佳的依附環境。

四、享绶生

D簡稱。女性45歲,婚齡二十年,育有二女,分別就讀大二與國二,D女結婚的理由是為了學以致用養育小孩,所以她積極實踐個人所學,D女自信、智慧、專業、幽默、接納,童心未泯的。

 

參、   訪談摘要

 

一、人為什麼要生兒育女?

A:可以傳宗接代;可以看到所孕育的下一代、是生命的延續、擁有愛的結晶、覺得幸福。

B:可以傳宗接代、婚姻、生命才具有完整性、小孩可以為生活帶來樂趣、擁有愛

的結晶、同時是生命的經歷(經驗)、是生命的夢想與幸福家庭的的象徵。

C:傳承;是生命的延續、擁有愛的結晶。

D:學以致用、教育他們、把理想放在他們身上(用自己的專業教養子女)。

這四位受試者對於生兒育女的看法大同小異,比較特別的是D女,其對生兒育女的態度充滿實驗性質,其信念並非強迫子女接受父母的安排,而是提供子女更具自主的發展空間。此外,四者對於子女的性別沒有特別的偏要與需求。而國內生育動機相關實證研究,梁香(2002)指出:「親密情感聯繫」、「愉悅快樂滿足感和成就感」、「有孩子家庭幸福健康快樂」、「個人生命擴展延續」、「社會比較」、「道德上的價值」、「傳宗接代社會認同」、「權力和影響力」。王彩鸒 (2003):婦女生育行為受到孕婦本身以及家庭的影響,可以間接推斷新生兒男性比例偏高有明顯人工性別篩選的現象,故生育對婦女而言,常不是個人行為,它涉及了配偶、家族的期望與意願。我們可以男嬰與女嬰的出生比看到一些端倪。對於某些女性而言,生育並不具有自主性,以外籍配偶而言,其婚姻關係大部分具有傳宗接代的目的,而生育子女有助於她們取得居留權。

 

二、生兒育女對父母的好處是什麼?

A好處是增加生命的深度,事實上缺點比較多。

B:對少數人而言是養兒防老,年紀大了或年老生病時有人陪伴、減少寂寞的感受、它是生命的延續。

C:父母親可以從育兒中學習、很多事情都會考慮到小孩子的需求、增加責任感、可以從小小孩的發展中看到改變而覺得感動與喜悅。

D:精神有寄託、可以與子女談心。

四位受訪者整體而言,皆同意育兒的過程可以增加本身的學習,同時有較多的體諒與包容。就未生育者言:因未有實際育兒經驗,所以對於育兒的好處存在著想像,較難真實體會彼此生命的聯繫,以及育兒可以促進父母的學習的感動。就養兒防老的廣義,所有的受訪者皆同意子女可以陪伴、取悅父母

 

三、身為父母該做些什麼? 

A: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優質的學習環境、愛小孩、保護小孩、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個性與思維、提供安全的環境讓孩子成長。

B:好好教育子女,它的內容其實是很廣泛的;陪伴子女;提供子女與同儕同等級的物質環境。

C:心態的調整: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主張、讓他們可以做自己、在價值觀上應避免過多的期待、提供子女適當的協助,但不能要求子女依自己的想法生活、不要對子女過多的預設。

D:教育、教養、管教、提供心理、生理的滿足。

保護滿足尊重是身為父母的課題。事實上親職教育係根據子女的發展階段,提供符合該階段的教養,父母如何敏覺這是自己的需要?或是子女的需要?我們在酒癮或毒癮患者的家庭裡,常出現病態式共依附行為,因此父母覺察子女與自我主體與客體的關係是十分重要的 (P. Mellody,1989)

 

四、所謂「好父母」、足為楷模的父母應該具備那些條件?

A:成熟的人格、良好的情緒管理、良好的婚姻關係、安全的教育環境、穩定的工作與收入。

B:言行一致,以身作則。

C:觀念上覺得他們是獨立的、認同孩子的獨立、啟發子女、不要權威的教導、尊重他 們的發展、並當他們的後盾(關心、支持、不涉入)。

D:好的互動溝通、了解孩子、滿足他們的需要、提供孩子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們可以發揮潛能。

三與四題對受訪者而言大同小異,尤其好父母部分似乎與第三題雷同,只是切入點不同。Yalom提到助人者自我透明的概念,這四位受訪者認為成為父母一職,心態上似乎不認為需要特別準備,同B言: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充分展現助人者特質。至於A女指出的維持良好婚姻關係,事實上呼應婚暴對於未成年子女的影響(易之新譯,2002;劉小菁譯,2004)

 

五、你認為成為父母之後,個人可能會有什麼改變?

A:時間重新分配、生活重心的改變、夫妻感情的改變、生涯(職涯)中斷或轉換產生的調適、支持系統的需求。

B:犧牲或減少原有的個人(物質、情感、出國旅行)享受,經濟的影響(消費分配)、身材變形、衛生習慣、飲食習慣、居住環境(學區的考慮)、養寵物的嗜好。

C:會考慮孩子需求、生活型態會有所轉變、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會關心孩子、花錢較節省、同時減少個人享受、提存孩子的教育基金、也會有一些擔心。

D:變得比較有耐心、希望自己的理想可以在孩子身上實踐,成為孩子的典範,引導孩子學習。

在這個題目裡,很明顯看到未生育子女與已生育子女,兩者對於改變在認知、情緒向度上的明顯不同。AB兩位受訪者對於生活的改變有清楚認知,頗具現實感,這似乎也反映其無子生活的選擇。至於CD兩位受訪者,面對身為父母的角色時,會以子女的需求、發展為思考點,對於個人生活品質的改變並不認為重要。

 

六、你認為現代為人父母者有那些困擾或困難?

A:時間分配的兩難;生涯的中斷或調整;擔心支持系統不足;托嬰環境參差不齊、

   養小孩花費大、生育數多少才合宜。

B:怕小孩教不好、擔心社會誘因過多,父母無法掌握孩子較優質的生活環境;擔

   心子女的交友與人際關係、孩子間的相互比較、傳媒對孩子的影響、不知道該

   安排子女學習哪些才藝。

C:擔心養育小孩的技能不佳;不同階段的照顧議題。生活品質與生活型態的改變,

  夫妻教養觀念的溝通。

D:不容易了解孩子的想法、與孩子在觀念上有落差。  

AB兩位父母擔心的問題比較屬於外部因素,如:支持系統不足、社會誘因、傳媒、政策等問題,至於CD兩位母親比較屬於母職勝任的問題,如何與子女同步,有較多角色功能的檢核。

 

七、你認為那些因素會影響現代父母如何扮演父母角色?

A:父母親工作時間太長、支持系統不足(平日照顧或出差時的托育)、父母職場

   競爭力而呈現的不安感。~~整體而言,屬於父母本身的壓力。

B:經濟能力、傳媒的影響。

C:職業婦女須面臨隔代教養或托育的問題、體力負荷、面對較小的孩子夫妻應如何分工;誰留職停薪。

D:工作、心情。

此四位受訪者反映現代父母難為,這些因素有內控的、外控的,職業婦女普遍缺乏一位賢內助!這影響親職過程的角色轉換。此外,職業婦女與保母的共同養育與分工已蔚為主流。郭玉祺 (2004) 指出:就「學習刺激」、「行為管教」、「溫暖鼓勵」、「生活照顧」層面,母親在「學習刺激」、「溫暖鼓勵」的參與養育較保母多;「行為管教」、「生活照顧」部分則保母參與養育部分較母親高,母親知覺自己和保母參與養與、支持性共同養育、養育品質有顯著的正相關。事實上,保母確實可以分擔父母親的部份養與工作,但對於子女的啟發、溫暖鼓勵似乎是較難取代的,育兒的種種壓力挑戰親職的自我效能感。

 

八、你認為最讓現代父母高興與難過的是什麼?

A:高興:有子萬事足、有成就感。難過:社會國家不安定、社會物質環境複雜、孩子面臨的競爭環境。

B:高興:孩子健康、表現優秀、榮耀(表現、成績、品行、體貼、善解人意)。難

 過:行為產生偏差。

C:高興:看到新生命會覺得希望、喜悅,會因應孩子的成長學習新的事物,看到

   自己的同步成長。難過:小孩受傷或有非行行為產生兒覺得無力、失落(中小

 學階段),不聽話(青少年階段)、偏差,產生失落。

D:高興:好的表現。難過:孩子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而感到難過,或孩子覺得壓

 力很大,而跟著心疼。

基本上四者都同意喜悅來自孩子優異的表現,自我成長也是身為父母者喜悅的事;至於難過的事情,隨著子女年齡的不同,預期發生問題不同,而有不同的難過。值得挑戰的,隨著子女理解度的增加,父母的難過是否可以讓子女知道?這一個非常值得再澄清與辨證的問題!父母的難過代表父母的受傷?還是同D女心疼子女所承受的壓力?而父母可以作些什麼?這些難過的機制,常是親子關係改變的起點。

 

九、你認為現代父母需要那些協助才能把父母角色做得更好

A:國家提供完整的社會福利度、教育制度健全;不要再『教改』了、合理的學費。

B:了解孩子的需求、多與孩子溝通、陪伴,與孩子分享經驗與情感、吸收知識。

C:多與別人聊;分享育兒心得、多與家有相同年齡子女互動可以促進彼此學習,同時可以幫助孩子人際關係的發展、要勇於嘗試、永不放棄。

D:與其他家長經驗分享、學說理論的協助。

A女受訪者較多的焦點在政策上的協助,這似乎反應其專業背景,政府的收入本應該制定更完整的福利,而不是要求身為父母者的理應當自強,屬於社會福利國家的觀點。C女、D女認為父母經驗的分享是十分重要的,孩子每個階段所面臨的生理、心理問題,基本上可能大同小異,例如:厭奶問題、學步、牙牙學語,或孩子在青春期時,情緒上的不穩定,以及外界的不良誘因,父母皆可以透過彼此的打氣、支持、成功經驗分享使父母更有方法面對挑戰與建立信心。

 

肆、   相同與相異的挑戰

 

    訪談過程發現一個有趣的發現,不生小孩的人,從孩子的生長環境、教育環境、政治環境都是他們所擔心的,以A女而言:家庭年收入至少五百萬以上,但卻認為養小孩需要有很好的經濟能力,夫妻難以提供優質的環境,另一方面,他們認為孕育子女的家庭婚姻才具完整性,卻又基於雙方的共識選擇不生育子女,這其中的溝通與協調反映出他們對孩子的愛。至於B夫妻,有著對於婚姻生活的追求,雖一般人可能以頂客族詮釋他們只圖個人享受,事實上他們卻有著自己精神生活的堅持與個人限制的考量,這何嘗不是一種深刻的自我體認。

    至於當父母的好處,不計劃生育子女的父母,因未曾與子女產生共同生命的歷程,較難感受到孩子發展過程中的樂趣,在生活態度上較重視個人生涯的發展與自我實現。而生育子女的父母,對於子女的要求、回饋並不認為是子職的責任,心態上頗為健康,他們真實的接受社會文化的變遷,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會支持他、陪伴他,但不會主宰他,以D而言,其大女兒因志趣緣故,決定轉系,過程中女兒捨棄了社團、娛樂,全力衝刺轉學考,從南到北的征戰,成績似乎未能回應女兒的辛苦付出,為此,D女和女兒抱頭痛哭,幫助女兒發洩承受的壓力與痛苦,甚至鼓勵女兒考慮其他選擇,例如:休學、先工作、重考。終於,女兒高分錄取第一志願,這樣的陪伴其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辦到的,子女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接納與支持,尤其競爭環境的惡質,往往不是個人努力就有同等的回報,子女更需要父母的不批評、不苛責,在面對外界壓力的同時,可以提供堅實的臂膀,讓子女覺得不孤單。

 

伍、結論

 

    當父母不難,父母角色的取得只需經過生育或收養即可,只是取得父母角色的需求為何是値得令人省思的問題?令人氣餒的,所有的動機大部分的父母未曾考慮本身的身心健康。在自由主義的思潮裡,人們可以自由選擇,諷刺的,孩子卻無法自由選擇自己的父母,因此少數孩子成為心智不成熟父母的工具,在養育過程未能對子女給予足夠的依附感與提供基本的生理需求,甚少數父母為維繫自己的親密關係而捨棄了對子女的責任,這些父母需要的是專業的協助。

而在社會的變遷裡,家縮水了、親戚消失了,非典型家庭增加了 (張瓊方。2004),行政院於民國八十一年制定之生育政策,今日已無法因應社會的變化,尤其台灣不孕率盛行(張明正。1999),而人工生殖費用對於不孕症婦女而言是一項龐大的負擔,是國家社會的總生育率將是一大隱憂。此外孩子的養育成本高居不下,劉錦龍、許菁君(2002)指出:五十歲以下的家庭,第一個小孩的養育成本額外需求比無小孩家庭高出35%,第二個小孩需要量降為29%,第三個小孩的需要量再降為14%,對於少子化的家庭現象,生育費用其實是一項龐大的開支,而政策對於生育的獎勵 (協助) 似乎僅止於所得稅的扣除,對於長期的育兒支出並沒有具體的相關福利政策,使經濟能力有限的父母在生育子女過程有更多的掙扎,甚影響自我的價值感,成了父母,卻也加深自我的否定,這使父母在親職過程一旦發生障礙,可能更沒有勇氣求助。

因此這些都需要相關單位正視並提出有效的策略,而不是停留在「想像」的閉門造車,提供短期的賄絡(育兒卷、醫療減免),或將焦點放在鼓勵高學經家庭生育子女,或課單身税,以迫使一些人進入婚姻以順利生育子女,或利用社會責任的高帽子,這樣的方式顯示政府的霸權的思維,如同霸權的父母,一味要求子女應該怎樣的心態。政府應該協助有意願生育子女的家庭,在配套上提供相關的扶助與社會福利,讓專業協助所有的父母親成為稱職的父母。這樣對於國家的生育政策才是有實質功能的。

 

參考文獻

 

陳秀蘭 (2002)。孕婦早年依附關係、婚姻品質與孕期親子連結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彩鸒 (2003)。男嬰偏好對於台灣地區已婚有偶婦女生育動機與生育行為的影響。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

梁香 (2002)。台灣南部地區婦女生育動機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所碩士論文。

邱紫穎譯 (2004)。走出病態互依的關係。台北:光點出版社。

   原著:Pia Mellody。書名:Facing condepending

易之新 (2002)。生命的禮物。P134-136。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原著:Yalom The。書名:gift of therapy

李宇宙 (2004)。夢與睡眠工作坊課堂筆記。時間:九十三年八月十四~十五日。地點: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601R。

郭育祺 (2004)。雙薪家庭幼兒母親知覺和保母的養與參與、共養育及養育品質之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張瓊方 (2004)。條條道路通幸福─新台灣家庭。光華畫報雜誌社。網址:http://www.sinorama.com.tw/ch/。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8月10日。

張明正 (1999)。人口轉型與生育及婦幼衛生有關之研究課題。國家衛生研究院14(5)。P17-20。

劉錦龍、許菁君 (2002)。孩童養與成本的衡量-台灣的實證研究。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5(1)。P113-143。

Betsy McAlister Groves ( 2002 ) /劉小菁譯 ( 2004 )。孩子,別怕。台北:心靈工坊。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