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生命週期的架構看家庭危機

 

王致善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一、   前言 

                                         

家庭不僅是由一群共享特定物理和心理空間的個體所組成而已,同時也是一個具有獨特性質的自然社會系統〈system〉。雖然家庭生活是持續的互動歷程,而非線性關係,但在時間上確實存在著先後次序的線狀關係(Irene & Herbert, 1999)。

Erikson(1963)提出家庭生命週期的理論,藉著對家庭生命週期理論的了解可以提供有用的架構以研究家庭發展可預測的階段危機。由家庭目前發展階段的脈絡來看,可以更容易瞭解家庭中一般的行為模式或家庭對危機情況的反應。若家庭中長期存在不良的互動模式或對危機情況的反應不良,即有可能成為失功能的家庭,因此從家庭生命週期的架構來探討家庭的危機,希望能對失功能的家庭有所了解並找出因應的辦法。

 

二、   家庭生命週期的架構

 

在說明家庭生命週期的概念之前,我們必須注意到不管結構或組成份子,多數家庭都經特定的可預知之標記事件或階段而發展(如結婚、第一個孩子出世、孩子離家、祖父母去世)。每階段都由一項特定的生活事件所促發,並需要改變及新的適應,即Zilbach(1989)提及的家庭階段標記(family stage marker)(見表1),這些時期可能因家庭組成份子的改變而發生,或者是自主性重大改變的結果(如上學、步入青春期、退休)(Breunlin1988)。家庭就像一個發展的系統,必須試著處理發展任務(developmental tasks)或各個階段需要克服的典型問題。在Zilbach的圖表中把家庭生命週期區分為三個主要的及七個次要的階段。在夫婦結合的第一個階段中的任務就是彼此擁有獨立,以及培養配偶兩人關係互相依賴。

1家庭生命週期的階段

醞釀期:「情侶形影不離」,求婚,訂婚

早期:形成並築巢

第一階段:成為夫婦

家庭階段標記:家庭由兩個人住在一起開始,不管結婚與否。

家庭任務:從個別獨立轉變為兩人互相依賴。

第二階段:變成個人

家庭階段標記:家庭生活的第二階段始於第一個孩子,依賴成員的來臨及加入。

家庭任務:從互相依賴到加入依賴。

中期:家人分開的程序

第三階段:進入

家庭階段標記:第一個孩子/依賴成員離開家庭內在世界進入較大的世界則是第三階段的開始,通常發生於孩子進入學校或其他家庭外的環境時。

家庭任務:從依賴轉變為促進分離的開始-----部分獨立。

第四階段:擴展

家庭階段標記:這個階段是從最後一個孩子/依賴成員自家庭進入社會開始。

家庭任務:支持促進分離的助力------獨立。

第五階段:離開

家庭階段標記:此階段由第一個依賴成員完全離開家庭開始,經由自己搬出去住開始完成,包括婚姻或其他形式居住方式。

家庭任務:從部分分離轉變為第一個完全的獨立。

後期:完成

第六階段:規模變小/擴展

家庭階段標記:當最後一個孩子/依賴成員離家時就是此一時期的來臨。

家庭任務:獨立的繼續擴展。

第七階段:終結

家庭階段標記:最後是當夫或/伴侶死亡開始,直至另一個也去世為止。

家庭任務:幫助家人度過哀悼,完成最終的分離。

資料來源:Zilbach, 1989

 

根據結構取向Charles Fishman (1988)的理論,每家庭都處於不斷改變的脈絡中,而且某些重要的轉捩點也具有共通的特性。家庭如何適當地處理各個階段間的轉變,對它能否成功地完成下一個階段的任務有著重大的影響。Zilbach1989)指出,在每階段中,家庭藉著完成家庭任務才能繼續發展下去,而前一時期的家庭特徵也被傳遞到下個階段,如果特殊任務沒有完成或被阻礙、干擾的話,那麼發展就會因此而耽擱或遲滯不前,而且這些困難也會被帶進下一階段的家庭發展中Irene & Herbert, 1999。例如父母可能捨不得和年幼的孩子分開,因此不願意送他去上幼稚園。等小孩成為青少年想尋求更多的自由及獨立時,相同的心態可能導致兩代間的衝突,到最後可能耽誤了年輕人離開家庭獨立的時機。

    家庭隨著時間的前進,呈現出連續性和轉變的特徵。在某些情況下,轉變是有次序的、漸進的、連續的;而在某些情況中則可能是突然的、受干擾的或間斷的,這兩種情形都要求系統做組織上的轉變(Irene & Herbert, 1999)。以後者為例,一個家庭可能突遭意外的重大變故(一連串的經濟失敗,青少年懷孕、殘障兒的出生、家人意外死亡),這種危機瓦解了家庭正常的發展程序,而且在家庭系統中必然產生關係的轉變。Neugarten1976)指出,不合時宜或意想不到的重大事件,因為它破壞次序並攪亂生活的節奏,可能特別具有破壞力。其實家庭在每一個家庭生命週期的發展階段的轉變期間所面臨的壓力與危機,可以提供家庭一個機會去突破其舊有的危機處理因應模式,並發展出面對改變時更有彈性及更成熟的反應。例如:對沒有孩子的夫婦而言,他們可能會恐懼(因此延後)第一次當爸媽的連續性改變。因為孩子的誕生會限制他們的社交生活、干擾睡眠、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如果換個心態歡迎這種改變,將小孩視為甜蜜的負荷而不是壓力來源,則有助於家庭生命週期的發展與改變。

 

三、    家庭轉折期與階段模式

                                                                                           

 一九四Ο年代後期,Evelyn DuvallReuben Hill這兩位家庭社會學家首先提出研究家庭的發展架構,致力於解釋家庭生活在時光推移下的規律性(DuvallHill,1948)。在家庭存在的過程中,它們會依發展階段的順序改變形態及功能。其焦點集中於對家庭做必要的組織及適應的轉變,以呼應家庭組成的改變。Duvall提出完整家庭的典型發展歷經八個階段,從結婚開始而於兩夫婦死亡時結束。她用一個圓圈的八個扇形來描述這種家庭:(1)沒生小孩的夫婦。(2)生了小孩的家庭(最大的孩子從出生到三十月大)。(3)育有學齡前兒童的家庭(最大的小孩介於三十和六歲之間)。(4)有兒童的家庭(最大的小孩六至十三歲)。(5)有青少年的家庭(最大的小孩十三至二十歲)。(6)發射站家庭(從第一個到最後一個孩子離家)。(7)中年父母(空巢期直到退休)。(8)老年家庭成員(退休一直到兩夫婦死亡)。在每階段中,每家庭必須履行一連串的發展任務如在第五階段期間,幫助青少年學習在自由和責任間保持平衡;在第六階段期間,放手讓成年子女離去,當年輕人試圖爭取獨立時,提供一個全然支持的家庭作為基地,以較為萬全的準備去面對下一階段的任務。因此隨時間改變而做適當的角色變換,可以說是家庭一貫的發展任務。當家庭面臨轉折點但卻缺乏彈性去適應這種改變時,就會出現家庭危機。BarnhillLongo1978)依循Duvall著名的家庭發展八個階段,在家庭經歷的每階段中區分出特別需要協調的轉折點(如表2

 

2  家庭生命週期中一般的轉折點

Duvall的階段

達成的主要轉變

1

夫婦

彼此承諾

發展親職的角色

2

育有小孩的家庭

接受孩子的人格

3

育有學齡前的小孩

引導孩子進入公共機關(學校、教會、運動團體)

4

育有上小學的小孩

接受青春期(社會及性別角色的轉換)

5

青少年

嘗試青少年末期的獨立

6

踏入社會的小孩

接受孩子獨立的成人角色

7

中年父母

讓孩子們離開----再度面對配偶

8

老年的家庭成員

接受老年

 

資料來源:根據Duvall1977);BarnhillLongo1978.

 

四、    貧窮、階級與家庭生命週期

 

    家庭的發展和它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有著依存的關係。Belle1982)以三個生活窮困的單親媽媽家庭為例指出,那些生活在這種經濟拮据的環境下且負有照顧幼兒責任的女人,特別容易感到無助及沮喪。Mednick1987)預測,女性單親家庭處於貧窮的比例是雙親家庭的二點五,除了這種女性單親的貧窮家庭外,還有其他失業或無家可歸的人,他們的家庭生命週期充滿無窮的危機,而這樣會消磨盡了他們的適應力。

Hines1988)在討論貧窮的美國黑人之家庭生命週期時指出,那些處於長期失業及差別待遇環境下的家庭,它們容許家庭成員茁壯成長的運作能力將特別受到限制。美國黑人漸低的結婚率,以及愈來愈多的青少年媽媽,都增加他們的家庭危機。貧窮、男性失業及窮困的單親媽媽家庭等相關因素的影響,使美國下層階級的代代不得翻身,就像是無止盡的惡性循環。窮人的家庭生命週期常常因青少年懷孕而加速進展。但此時青少年本身亦無謀生能力造成家庭沉重負擔與日益嚴重的墮胎問題,形成家庭發展危機。比如,有個年輕媽媽自己正處於「步入社會」的階段,而她卻仍待在她自己媽媽的家中(Fulmer,1988)。相同的情況,一個「單身成人」的標籤大概不能用於有孩子的青少年媽媽。在美國黑人之家庭往往因青少年懷孕,而造成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不是家庭組成的中心,有可能是祖母-母親-女兒的關係占優勢,而家庭中數代同堂,這種情況中的基本家庭單位傾向於擴充的三代或四代的親屬網狀關係。而其家庭生命週期的發展模式與階段可能異於般家庭,所承受之發展危機的風險亦相對提高。

 

五、    結語

 

家庭生命週期的發展,並非只執行各階段所列出之項目而已。事實上,從新婚階段開始,每階段的任務都需與上一個階段緊密聯結;以上一個階段的發展為基礎,完成各階段之發展任務(引自林淑玲,2003)。要了解個人和他們家庭的方法之就是去研究他們在家庭生命週期中的發展。連續性的改變刻劃出家庭的特性,因為家庭系統隨著時間而進步,當這種進步普遍地有次序且有序列時,某些突發的狀況與改變特別容易造成混亂。所以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家庭危機與改變的危機意識不可少,畢竟人生無常且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讓我們能夠瞭解每階段的家庭生命週期的發展,並進而能做到階段性危機的預防,在每例行階段都能完成特殊的發展任務,並做好準備迎接下一階段的發展任務的到來,圓滿成功地完成我們的家庭生命週期。

 

參考書目: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著。林淑玲校閱(民92)。家庭教育學。嘉義市:濤石文化

Irene Goldenberg, Herbert Goldenberg1999.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翁樹澍、王大維譯)。臺北市:揚智文化。

Erikson,G.D.,Hogan,T.P.1981.Family therapy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technique2 nd ed..Pacific Grove,CABrooks/Cole.

Zilbach,J.J.1989.The family life cycle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ildren in family therapy. In L. Combrinck-Graham Ed., Children in family contextsPerspectives on treatment. New YorkGuilford Press.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