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與社會資源整合:以老年人為例
王麗芹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 前言
社會不斷地在改變,人類不斷地求進步,於是這樣的變動使社會一直走向結構性的改變,這些改變不僅影響著每個家庭的同時也衝擊著每個人;根據黃馨慧(民91)指出台灣歷經戰後50年的發展,已由傳統農業社會轉變為現代工商社會,1987年解嚴之後,民主化、工業化、都市化的浪潮衝擊著政、經、文化各層面,台灣家庭也面臨著結構性的調整與重建,從政府經常發佈有關離婚率、青少年犯罪率、失業率的數據,與報章雜誌報導有關婚姻與家庭暴力、青少年暴走族、校園失序、性騒擾、雛妓問題—等等,都在顯示家庭的問題,如何影響社會。可見僅管是何種的社會變遷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家庭教育依然是最根本核心的一環,這是不可抹滅的事實。
然而,在如此的社會變遷之下,老年人的家庭生活教育亦倍受重視,伴隨著安養機構的盛起,會讓人以為這是很好的資源使用之一,表面上看來的確是如此,不過如果不去探究其背後將產生的可能影響,那麼未來有可能引發另一波的變遷文化,也因此,希望透過此次報告主題的撰寫能對老年人的家庭教育及其社會資源整合能有一番的見解與分析歸納。
貮、老年人的家庭教育
依內政部所頒佈的老人福利法中第二條明文定義凡年滿六十五歲以上之人即稱作老人,由附錄的表1-1可看出我國老年人口不斷地逐年增加,加上生育率的下降,使得未來下一代所要承受的責任必重於現在。
一、老年人的發展學
(一)從生理的觀點看老年人的發展
當人處於老年階段時,生理的機能發展是持續下滑的,這樣的現象視為正當的老化,黃琴雅(2001)從不同的理論來印證老化的發展:
1.耗損理論(wear-and-tear theory)
係認為人類的身體狀況,正如一部機器般,隨著時光的流逝,長期運作,機器用久了零件終究會損壞。
2.自由基理論(free radical theory)
此理論主張身體氧化時,產生帶著多餘電子的氧化自由基,破壞細胞膜,其不穩定狀態,易與其他分子結合,造成染色體的變性,隨著自由基的累積,細胞功能逐漸被破壞而退化之,導致身體器官功能的缺陷。
3.細胞死亡理論(cellular aging theory)
認為細胞有其自己的生命期限。而老化的基本因素是建立在漸進性細胞死亡基礎上的高度規律化過程。
4.基因理論(gene theory)
人之所以老化乃是由基因所控制,在身體中的基因:一為使人生長及充滿活力的基因;另一種為致老化基因。
5.自體免疫理論(immunological theory)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免疫細胞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也隨之下降;身體防禦力亦隨年齡增長而降低。
6.交叉鍵理論(cross-link theory)
細胞的蛋白質及糖類在自分解時產生交叉鍵。若交叉鍵日益增加時,易造成蛋白質及糖類永久的相互串聯凝結一塊的結構及其功能的改變。
7.身體突變理論(somatic mutation theory)
主張身體暴露在自然及人工刺激物(如輻射及化學刺激)之下,經由聚外刺激易造成染色體的變性。日積月累便是造成人類在老年期細胞突變而老化的主因。
由上述的各理論我們可以發現,老化的主因純為生理機能哀退所致,然而通常生理機能哀退伴隨而來的影響也使得老化成了諸多不便的說法。老化的程度從外觀上來看是可以明顯辨別的,從皮膚的皺紋增多到五官的不再敏銳,甚至體內的消化、呼吸系統的疾病問題,甚至於活動狀態都會大不如前。所以在老年期的階段調養自己,保持健康的身心。因為老年人的生活選擇和行為的關鍵在於他們的健康狀態。慢性疾病開始成為活動、社會交往和生活自理的主要障礙(郭靜晃、吳幸玲譯,1998)。
(二)從心理發展的觀點看老年人發展
心理學家艾瑞克遜(Erikson)將人類一生的發展危機也是發展關鍵分為八個時期,張春興(1996)有提到艾瑞克遜對老年人的發展是完美無缺/悲觀絕望;也就是說如果發展順利的話在回首過去的成就時是完美無憾的,反之,如果不順遂的話則會有悲觀難過、對未來不存有希望的感受。
二、從家庭與社會的觀點看老年人的生活
(一)老年期的生活變化
老年人因逢退休後擁有十分充裕的時間所以相對地會與家庭的關係緊密了起來,一般來說,老年人會接觸的人物主要為家人、朋友或是鄰居,所以這些人對他而言在生活中是佔著很重要的地位的;除了與周遭的人物互動之外,老年人本身如果允許的話建議可以多利用時間充實自己,讓身心更能獲得成長與滿足。如果家庭中有老人的老年家庭必須面對子女陸續遷出、獨居、退休、配偶死亡等人生重大轉變,所以老年婚姻調適、家庭結構改變適應、老年的性生活、退休家庭生活安排、鰥寡生活、代間關係、照顧孫子女等問題都是家庭人口老化之下,不可忽視的家庭教育議題(周麗瑞,2003)。所以在面臨如此多的問題變遷之下,自我的調適是很重要的一環過程,不但有助於適過渡的社會文化變遷無形之中亦增長了己身的生命經驗。
(二)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老年人因為生理的衰退和心理的影響,在生活之中需要相當的支持與協助,在提供支持與協助的過程中應保有一定程度的耐心關懷和尊重,因為老年人會因身體大不如前而失去生活的自信態度。因照老年人的發展來看個人將所需的生活需求分類為:
1.身體的照護需求Ü一些生活上的起居獲理,利如久病臥床的照顧或是一些步行攙扶等實質上的行動。
2.經濟協助的需求Ü不是每一位老年人都是身強體健且能再度就業的,所以在金錢供應上至少能滿足生活基本所需即可。像是政府的老人年金就是一種經濟上的供應。
3.福利保障的需求Ü受虐老人個案層出不窮,所以老年人是需要受法律保護的,除了保護之外還要有一些安置方面的機構規定,例如虐待老人的罰則就是一種福利的保障。
4.人際互動的需求Ü這活動不一定是正式的參與互動的活動,有時私下的互動也是一種很好的互動方式,這互動有助於生活的適劑。例如與鄰居談天泡茶。
(三)聯合國頒布的老年綱領
聯合國大會在1991年通過的「聯合國老人綱領」提出了五個要點(內政部社會司,2003):
1.獨立:
(1)老人應有途徑能獲得食物、水、住屋、衣服、健康照顧、家庭及社區的支持、自助。
(2)老人應有工作的機會。
(3)老人在工作能力減退時,能夠參與決定退休的時間與步驟。
(4)老人應有途徑獲得適當的教育及訓練。
(5)老人應能居住在安全與適合的環境。
(6)老人應儘可能長久的居住在家中。
2.參與:
(1)老人應能持續融合在社會中,參與相關福利的政策制定,並且與年輕世代分享知識與技能。
(2)老人應能尋找機會來服務社區與擔任適合自己興趣及能力之志工。
(3)老人應能組織老人的團體或行動。
3.照顧:
(1)老人應能獲得符合社會文化價值、來自家庭及社區的照顧與保護。
(2)老人應有途徑獲得健康上的照顧,以維持身體、心理及情緒的水準,並預防疾病的發生。
(3)老人應有途徑獲得社會與法律的服務,以增強其自治、保護與照顧。
(4)老人應能夠在人性及尊嚴的環境中,適當利用機構提供的服務。
(5)老人在任何居住、照顧與治療的處所,應能享有人權和基本自由,包含了對老人尊嚴、信仰、需求、隱私及決定其照顧與生活品質權利的重視。
4.自我實現:
(1)老人應能適當地追求充份發展的可能。
(2)老人應有途徑獲得教育、文化、宗教、娛樂的社會資源。
5.尊嚴:
(1)老人能在尊嚴和安全感中生活,自由發展身心。
(2)老人應不拘年齡、性別、種族、失能與否等狀況,都能被公平的看待。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老年人無論是在家庭生活或是社會生活的參與是受鼓勵的,在自我實現中得到相當的社會資源,以及獲得公平的尊嚴看待。
貳、 老年人家庭教育與社會資源
一、認識資源
(一)資源的概念
就管理的角度來說,資源具有一明確清楚的角色,它具有一種「能力」,一種可以協助個人達成目標與完成任務的能力(劉秀娟,1997)。資源可分為有形與無形的資源,有形的資源包含眼睛所看見手能觸摸的到的實質物體,像是金錢、硬體設備等都屬於有形的資源;無形的資源包含人力的應用、情感的支持等非物質的資源。
(二)家庭資源管理
一般而言,資源在家庭中的使用不容忽視,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的終極目的乃在協助人們縮短期望需求與現實資源間的差距(高淑清,2001),所以家庭資源管理對家庭教育者亦是切要的議題,因為有效的資源管理能使家庭在各方面能獲取更大的滿足。大部分的人將家庭資源侷限於金錢上的管理,其實家庭內的資源管理範圍並非僅限於此,尚包含了家庭所有的時間與財務的規劃、人力資源的發展與利用、價值觀與目標的建立、以及選擇與消費、家務與休閒等事物的安排與處理等內涵(張正正,2003)。
(三)社會資源
然而,因為家庭與社會是一個密不可分的聯繫系統,所以資源的連結也是互通有無,因此我們可以瞭解到社會資源的分配與應用對家庭而言是息息相關的。高淑清(2001)提到凡是為協助適應社會環境與滿足國民需求,使達到健全人格與富足的家庭生活,所提供的有形的物質資源與無形的精神資源,是為社會資源。
二、社會資源與老年人的整合
(一)老年人社會資源的種類
依據黃國彥、詹火生主編(1992)將老年時期所可能需求的社會資源有:
1.醫療與心理性資源:
由於身體器官的老化,所帶來的生理方面的問題,是絕對需要醫療性服務機構來幫助解決此方面的問題需求。此外,由於生理方面的老化及因退休後,所產生的社會排拒感及無用感,常帶來心理上的調適問題,是老人生活中一項重要課題,同時也突顯出心理性資源的重要性。
2.經濟性資源:
經濟性資源的產生與利用在於保障人們退休後的生活仍保有一定的生活水準。
3.社會性資源:
其中居住安排及休閒活動是兩項值得重視的課題。
(二)老年人社會資源的推展
老年人在新事物的接收因人而有所不同,有的人持著活到老學到老的心境來看待新事物,而也有人持著過去經驗做為生活認知的一切,所以我們常聽到有人形容某老人為「老頑固」即表示著不願接受新的思維。有人說老年人的思考觀點不會變更,事實上在推展社會資源的訊息時我們不是以思想改變的觀點去影響他人,而是以新的訊息提供做為告知,在倫理上的考量,我們應尊重每一個個體的意願且能以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在老年人利用社會資源時,須先考慮兩因素(黃國彥、詹火生主編,1992):(1)可用性(anaila-bility);(2)可近性(accessiability)。前者是指所尋找的社會服務機構所提供的服務,是切合本身所需的,而後者是指服務提供的機構老人居住地點愈近愈好,以利服務的提供。
(三)老人教育在社區資源網絡的連結
情感的連結與照護責任促使家庭提供老人傳統與親情的照護,幫助老年人生活在最自然的家庭生活是「使老人留住於家裡,活動於社區」的目標(陳淑敏,1997)。所以提倡老年人的社區教育是必然的,也就是說家庭情感的支持體係與社區的互動教育體係對老年人來說是最核心的部分。老年人在整個社會體係中早已不是單獨的體制,受資源連結的提倡,老年人在社會上是有一個以社區為主的一個互動體系,是由家庭內部拓展至外部的連結。社區中的資源網絡包含醫療、企業、學校、宗教等的組織輸送,與老年人原來的家庭形成一個交融的關係。
根據高淑清(2001)將社區資源網絡的建立考量原則分有三大類,茲將此三大類與老年對象做下列的介紹:
1.多元化與整體性:
建立社區資源時應以多元的觀點設想,非單一強調對象的來源及資源的設限,像老年人口的族群背景有別,如未考量其文化與教育的考量則容易欠缺整體性,在網絡的系統可能未建全。
2.主動化與開放性:
社區資源網絡是以主動為建立的出發點,許多老年人在資源取得非完全是主動的,所以我們要能積極地主動提供相關的訊息與協助;至於開放性指能以真誠的心接納老年人、關懷他們,並與他們的家庭或是周遭環境成一個開放的空間,而不是一個密閉的資源網絡。
3.整合性與前瞻性:
社區資源網絡要集結有關家庭資源、學校資源、社會資源、政府資源等的整合,如此能使老年人在資源的取得上更完善。此外眼光及腳步要具前瞻性,不原步踏地,像老年人的社會結構不斷地變遷,資源網絡應以國際性的前瞻理念來看待未來的趨勢和潛在的問題。在過去老年人的照護是由家人代勞,而目前的老人長期照護的趨勢,已逐漸走向社區化(李開敏等譯,1996)。故我們可以說老年人是安養照護專業化是未來的走向,這樣的走向是對或是錯,漸成形的隱憂值得我們加以去關注。
參、 老年人社會資源福利與分析
一、老年人社會福利現況
陳皎眉(1999)指出社會福利資源係指對社會環境無法適應的人,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社會制度或福利設施等,以使其過著正常社會生活的事與物,如各級政府的社會行政機構、公私立福利設施、個案工作人員的提供等。而政府在民國六十九年即已立法實施,至民國九十一年經修改後頒佈,足見政府對老人福利的法令已行之有年。根據內政部頒定的老人福利法中(內政部社會司,2000)中列有五種與老人福利的關的機構,分別為:
(一)長期照護機構:
以照顧罹患長期慢性疾病且需要醫護服務之老人為目的。
(二)養護機構:
以照顧生活自理能力缺損且無技術性護理服務需求之老人為目的。
(三)安養機構:
以安養自費老人或留養無扶養義務之親屬或扶養義務之親屬無扶養能力之老人為目的。
(四)文康機構:
以舉辦老人休閒、康樂、文藝、技藝、進修及聯誼活動為目的。
(五)服務機構:
以提供老人日間照顧、臨時照顧、就業資訊、志願服務、在宅服務、餐飲服務、短期保護及安置、退休準備服務、法律諮詢服務等綜合性服務為目的。上述機構包含政府立案與未立案、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公部門和私部門等。
二、老年人福利機構實例分析:以內政部評鑑優等之機構為例
本文所使用的分析是以張憶純、古允文(引自王者欣,1995:23-25;高迪理,1991;許櫪文,1995:10-13)將資源的功能分有:
(一)情感、精神方面的支持與關懷:
對被支持者給予或表示關懷、同理、瞭解、鼓勵以及團體歸屬感。
(二)尊重支持:
讓個人感到受尊重、有價值,能使個人覺得自信。
(三)資訊、訊息支持:
提供與生活環境相關之訊息、知識與忠告,使個人瞭解其生活世界並促成改變。
(四)實質的支持或援助:
對被支持者直接提供物質或具體的行動、服務,以助其解決問題。個人在此引用內政部評鑑優等之機構做為資源的功能分析來源,經整理後分別為下:
優等機構名稱 |
服務項目 |
功能類型 |
內政部彰化老人養護中心 |
1.生活照顧 2.護理照顧 3.保健照顧 4.休閒照顧 5.社工及諮詢服務 |
1.情感支持 2.資訊、訊息支持 3.實質支持 |
內政部中區老人之家 |
1.收容無依又無謀生能力殘障能力自理生活老人 2.增設梅園自費安養 3.增設遊民收容 |
1.實質支持 |
台北縣立仁愛之家 |
1.老人安養 2.重殘養護 |
1.實質支持 |
內政部北區老人之家 |
對外—公費老人業務諮詢 對內—1.公費安養 2.殘疾療養 3.醫療服務 4.康樂活動 5.宗教活動 |
1.情感支持 2.資訊支持 3.實質支持 |
內政部東區老人之家 |
1.老人安養 |
1.實質支持 |
內政部澎湖老人之家 |
1.老人安養 |
1.實質支持 |
台北市立浩然敬老院 |
1.生活服務 2.福利服務 3.保健醫療服務 4.養護服務 |
1.實質支持 |
內政部南區老人之家 |
1.安老組—顧低收入戶老人安養 2.少年教養所—輔導家庭貧困少年就學及生活管理 3.日間托老所—照顧60歲以上老人。 |
1.資訊、訊息支持 2.實質支持 |
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恆安老人養護中心 |
1.老人療養 |
1.實質支持 |
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修女會 附設宜蘭縣私立瑪莉亞仁愛之家 |
1.老人養護 2.老人日托 |
1.實質支持 |
財團法人私立竹林養護院 |
1.老人養護 2.家庭服務 |
1.實質支持 |
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高雄仁愛之家 |
1.敬老所—公費、自老人安養 2.附設慈惠醫院— 精神病患門診、住院。 3.慈愛老人養護中心— 癱瘓老人養護照顧 |
1.實質支持 2.資訊、訊息支持 (醫院有諮詢服務) |
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健順養護中心 |
1.老人養護 |
1.實質支持 |
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台南仁愛之家 |
1.生活照顧 2.醫療保健 3.個案輔導 4.課業輔導 5.職能訓練 6.庇護作業 |
1.情感支持 2.尊重支持 3.資訊支持 4.實質支持 |
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桃園仁愛之家 |
1.老人安養 |
1.實質支持 |
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雙連教會附設台北縣私立雙連安養中心 |
1.老人安養 |
1.實質支持 |
註:服務項目出處自教育部(1998)。台灣地區家庭教育資源手冊。台北:台灣地區庭教育中心。
伍、結論與反思
老年人在社會資源的取得是與家庭息息相關的,因為家庭與社會資源的網路愈形密切,家庭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單位,通常家庭資源不多時得有賴於社會的資源協助,而社會資源的福利來源則端於國家政府的作為與進步與否,由此像食物鏈般的牽連就是一個社會的網絡。透過社會的資源網絡的使用,老年人在晚年之中是會更有自信與外界進行有意義的互動,為自己劃下美好的句點。
從上述的機構活動與分類後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關於老年人安養機構方面,幾乎都只含有實質支持的部分,不是說只有一樣的支持是不理想的,只是從支持的層面我們能夠看出隱憂的問題所在;如果一個機構空有實質上服務的支持卻無其他支持層次的話,是很有可能將其機構定位於弱勢的代名詞,或者是麻煩的處理者,尤其是處於濃厚東方思想的我們,因著孝道的精神,所以一般人都持著未來與子女生活的觀念,加上共享天倫之樂一直以來視為東方家庭的理想,於是,傳統的一代若未與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在社會上與人互動時多半不願吐露現況。
現代的社會因變動更替加上受西方文化思想影響,許多不再將照護父母視為必須的事,所以外傭、老人安養機構的取代愈來愈多,打著專業照護或是先進設備的老人之家也愈形精緻化,這樣看似人性化的現象是不是表示著只要經濟許可,新時代照護父母的選擇是多元的?這樣的情形是符合社會倫理規範的?
首先,個人認為東方人與西方人不同,倫理的根基已深植了幾千年之久,即使社會變遷輪替也非一朝即能全盤接受的,所以在多麼人性化管理的老人之家中我們看到的老年人幾乎是沒有笑容的。
當然我們不能全盤的否認安養照護機構的價值,因為有些老年人是不受家庭支持而孤苦無依或是身染惡疾,反而在這些機構中,享有自己的晚年與尊嚴;這是一體二面的角度來設想,只是個人部分私人安養機構過於商業化,帶給一般大眾錯誤的認知,認為未來老年人進入安養院是合理的行為。深信這樣的影響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陸、參考資料
1.內政部社會司(2003)。九十年度臺閩地區評鑑績優老人福利機構名冊:優等機構名單。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6月10日。網址:http://volnet.moi.gov.tw/sowf/04/10.htm
2.內政部社會司(2000)。老人福利法。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6月10日。網址:http://volnet.moi.gov.tw/sowf/04/02/02_1.htm
3.內政部社會司(2003)。1999國際老人年相關議題。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6月10日。網址:http://volnet.moi.gov.tw/sowf/04/15/15_3.htm
4.李開敏、王玠、王增勇、萬育維等譯(1996)。老人福利服務。/Abraham
Monk(1990).Handbook of Gerontological Services/台北:心理。
5.周麗瑞(2003)。家庭教育—以生命歷程觀點建構。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新紀元(頁25-48)。台北:師大書苑。
6.教育部(1998)。台灣地區家庭教育資源手冊。台北:台灣地區庭教育中心。
7.黃國彥、詹火生主編(1992)。銀髮族之社會資源。嘉義:紅豆。
8.高淑清(2001)。家庭生活教育與社區資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頁83-115)。台北:師大書苑。
9.黃琴雅(2001)。老年期。載於人類發展學(頁9-1∼9-26)。台北:永大。
10.黃馨慧(2002)。台灣家庭教育實施內容與其變遷之探究。載於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頁1-28)。台北:師大書苑。
11.張正正(2003)。家庭資源管理教育。載於家庭教育學(頁597-635)。嘉義:濤石。
12.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13.陳皎眉(2000)。社會福利新紀元—談結合社區資源推動社會福利事業。社區發展季刊,89期,頁22-30。
14.陳淑敏(1997)。現代家庭與老人問題。載於社會問題與適應。台北:揚智。
15.郭靜晃、吳幸玲譯(1998)。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Philip
and Barbara Newman (1991).Development through life:a psychosocial approach/台北:揚智。
16.劉秀娟(1997)。社會資源應用與管理。載於社會問題與適應(頁374-396)台北: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