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性別角色觀點探討女性校長的領導行為
陳琡昀
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
前言
由於社會文化體系及價值觀的影響,不同性別個體往往因而經歷差異的社會化歷程,造就兩性價值認同、人格特質及行事風格的不同。長久以來,傳統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框限,造成兩性資源分配的不當。國內學者認為刻板印象具有普遍這樣的內涵:它是一種概括化的心理傾向,以性別為基礎,給予男女不同的語文標記,在性別之內有一些共同的假定和期望。當有了性別刻板印象,便容易依性別給予兩性不同的待遇,忽略個人特質,而造成性別不公的問題(彭春蘭、李素珍,2002)。
Shakeshaft(1989)以為造成女性領導者壓力的障礙有:(1)缺乏支持、鼓勵、諮詢;(2)面臨女性比男性沒有效能的質疑;(3)缺乏正式的工作準備;(4)學校情境太少角色典範;(5)缺乏經費繼續研究工作;(6)缺乏其他行政人員的贊助與支持;(7)貧瘠的自我形象與缺乏自信;(8)經歷性別偏見;(9)家庭責任(彭春蘭、李素珍,2002)。
有感於兩性平權逐漸成為公共論述的重要議題,且從91學年度致93學年度國中小女性校長的比率逐年增加(見附錄一),因此本文從女性校長的性別角色出發,探討其領導行為。
一、性別角色的理論與研究
(一)性別角色的定義:
劉秀娟(1998)認為「性別角色」是個體在發展的過程中,透過社會化學習到社會、文化中對於兩性角色及其行為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模式(轉引林蕙質,2002)。
(二)性別角色的理論:
張春興認為心理學上有關性別角色的理論最重要者為心理動力論、社會學習論、認知發展論、性別基模論。劉秀娟(1999)認為性別角色是發展而來的,是透過社會化而逐漸形成的,他認為性別角色的發展理論,不外乎是Freud的心理分析、Bandura的社會學習論與Kohlberg的認知理論。
二、領導型態的理論與研究
(一)領導理論之發展
Bryman(1992)曾歸納領導研究的發展趨勢,盧列如表-1:
表-1
Bryman領導研究的發展趨勢
時期 |
研究方向 |
主題 |
1940年代 |
特質取向(trait approach) |
領導能力是天生的 |
1940~1960年代 |
風格取向(style approach) |
領導效能的關鍵在於領導行為 |
1960~1980年代 |
權變取向(contingency approach) |
情境影響領導效能 |
1980年代以後 |
新領導取向 |
領導者要有願景 |
註:引自林蕙質(2002)。國民中學校長性別角色、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 |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學者秦夢群(1998)認為影響教育行政的重要領導理論,可大致分為特質論(trait
theories)、行為論(behavioral theories)與權變論(contingency theories)。內容請見表2。
表-2 領導理論三大走向之比較
|
特質論 |
行為論 |
權變論 |
研究重點 |
成功領導者的特質 |
成功領導者的外顯行為類型 |
在特定情境中適當的領導行為 |
研究方法 |
觀察、晤談、問卷、測驗等 |
問卷、觀察為主 |
晤談、問卷為主 |
研究設計 |
以各行各業成功人是為樣本,找尋其領導特質 |
求取領導者行為與組織績效間的相關 |
以情境因素為中介變項,尋求領導者行為與組織績效間的最佳組合 |
缺點 |
易懂,但所提出之特質數量太大,令人無所適從 |
忽略了情境因素,以致造成研究結果難以類化的問題 |
對於情境因素的取捨不同且不夠週延,以致各相關研究並無定論 |
資料來源: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頁410)。台北:五南
(二)領導行為:
領導行為之類型眾多,以下茲將學者彭春蘭、李素珍(2002)所歸納的領導行為整理如表-3:
表-3 領導行為之類型
學
者 |
領 導 行 為 |
Lewin領導者的行為風格 |
1.獨裁風格 2.民主風格 3.自由放風格 |
Ohio State的研究 |
1.創制
2.關懷 |
House四種領導行為 |
1.指導型
2.支援型 3.参與領導型 4.成就導向型 |
管理格道(Mangerial Grid) |
1.困窘型2.任務型3.鄉村俱樂部型4.中庸型5.團隊型 |
Hersey&Blanchard情境領導理論 |
1.告知型
2.推銷型 3.參與型 4.授權型 |
Fiedler的權變理論 |
領導行為依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依據LPC量表,分任務導向與人際關係導向 |
魅力領導 |
領導者具有自信、願景、闡明願景的能力、對於願景的強烈信念、是變革的推動者及環境敏感度 |
轉型領導 |
1.事務型領導者2.轉型領導者 |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
三、校長性別角色與領導行為之關係
從性別因素來看領導者的產生,所要探討的是男性化與女性化特質何者對於領導是較有利的?Kolb(1997)指出兼具男女兩性特質的人以及具有男性化特質的人,其成為領導者的可能性較高,對女性而言,兼具兩性特質的領導風格也許能幫助女性克服從前阻礙他們成為領導者的刻板印象(賴美英,2002)。
潘慧玲(2001)認為就領導行為而言,女性傾向於透過包容力、專長、人際關係技巧和接觸來領導,女性傾向民主領導風格,而男性為指導型。Helgesen(1990)與Gilligan1(1982)的研究指出女性的領導是從組織的中心往外擴散,領導起自中心就像是建立一個蜘蛛網,目標在於形成相互關聯的團隊,與中心領導者連結在一起(轉引彭春蘭、李素珍,2002)。
如果進一步檢視傳統領導理論如何異化女性經驗時,潘慧玲(1999)發現大多男性領導者所展現的特質,如:進取、成就導向、競爭、獨立等,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領導特質,反之,當女性表現出傳統角色期望的女性特質,如:重情緒的、直覺的、呵護的等,即被認為是一不佳的領導者,致使婦女陷入一種「雙重受縛」的處境(Blackmore,1989);再者,女性缺陷(deficit)論常被用來解釋為何教育行政界多為男性的現象,女性的被動、缺乏進取心、畏懼成功是其「失敗」的原因,Acker(1994)認為這種缺陷論的詮釋時則是一種責怪受害者(blame-the-victim)的行徑(轉引彭春蘭、李素珍,2002)。
結論
近年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並追求專業生涯的情形,已經相當普遍,但是在組織中,我們仍不難發現僅有少數的女性能夠晉升到組織高層的職位,此種「玻璃天花板效應」(glass ceiling effect),是長久以來一種不易被察覺、人為或組織偏差所造成的障礙,使得女性在晉升的過程中,無法獲得與男性公平競爭的機會。在教育領域中,我們依然可以發現,男性仍佔有相對多數及相對較高學校層級的行政領導地位;女性擔任行政職務者,多數集中在國民中小學,高級中等學校以上乃至於教育行政組織中的官員,女性行政領導者之比例漸趨於少(梁又蓁,2000)。然而,隨著女性校長比例逐漸增高,而部分關於女性校長領導之研究,亦發覺其確實表現出與男性校長不同的領導風格,對學校組織中的效能亦可能產生些許的影響。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現今社會已進入兩性平權的時代,優秀的女性校長亦日益增多。而女性領導者的領導特質、領導行為的探討與領導效能等有關的相關文獻仍相當有限。因此,女性校長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領導角色?又學校組織裡的成員如何看待女性校長?社會大眾又如何看待?學校的效能與性別是否有關?若有受性別影響,是因為社會文化架構的長期影響、抑或是學習因素與歷程所影響?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關注與進一步探討的重要議題。
〈附件一〉國中小女性校長之比率(91學年度~93學年度)
學年 |
91學年 |
92學年 |
93學年 |
|||||||||||
|
地區別 |
台北市 |
高雄市 |
省轄市 |
其他 |
台北市 |
高雄市 |
省轄市 |
其他 |
台北市 |
高雄市 |
省轄市 |
其他 |
|
|
校數 |
合計 |
213 |
120 |
268 |
2,742
|
213 |
121 |
271 |
2,753
|
213 |
122 |
272 |
2,762
|
|
國中 |
61 |
34 |
73 |
548 |
61 |
35 |
72 |
552 |
62 |
34 |
71 |
556 |
|
|
國小 |
152 |
86 |
195 |
2,194
|
152 |
86 |
199 |
2,201
|
151 |
88 |
201 |
2,206
|
|
|
女性校長比率 |
合計 |
97 |
25 |
81 |
506 |
96 |
27 |
88 |
550 |
103 |
31 |
88 |
603 |
|
% |
45.54 |
20.83 |
30.22 |
18.45 |
45.07 |
22.31 |
32.47 |
19.98 |
48.36 |
25.41 |
32.35 |
21.83 |
|
|
國中 |
28 |
4 |
20 |
93 |
29 |
5 |
20 |
104 |
33 |
6 |
20 |
113 |
|
|
% |
45.90 |
11.76 |
27.40 |
16.97 |
47.54 |
14.29 |
27.78 |
18.84 |
53.23 |
17.65 |
28.17 |
20.32 |
|
|
國小 |
69 |
21 |
61 |
413 |
67 |
22 |
68 |
446 |
70 |
25 |
68 |
490 |
|
|
% |
45.39 |
24.42 |
31.28 |
18.82 |
44.08 |
25.58 |
34.17 |
20.26 |
46.36 |
28.41 |
33.83 |
22.21 |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資料
參考書目
彭春蘭、李素珍(2002)。從領導特質與行為模式探討女性領導的新典範。研習論壇,17,19-26。
彭春蘭、李素珍(2002)。從領導特質與行為模式探討女性領導的新典範。研習論壇,18,23-33。
林蕙質(2002)。國民中學校長性別角色、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美英(2002)。性別因素對團體領導者的產生級團體決策之影響。諮商與輔導,194,16-18。
梁又蓁(2000)。中學女性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以兩位女校長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