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探討高職學生

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關係

 

林枝旺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柯爾曼(J.S Coleman)在1966年,完成著名的「柯爾曼報告書」,其中提到影響學生學習成效最重要的因素是家長態度與家庭社經條件。整理「柯爾曼報告書」的研究發現如下:()學校課程和教具設備的支出不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但教師的品質會造成影響;()高成就的學生相信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命運與未來,除了東方人以外,少數民族學生的自信心較白人低﹔()影響學業成就最重要的單一因素是家庭背景,重要變項包括家庭有效地支持教育,家庭子女數量,父母教育程度(Coleman1988)。這樣的研究結果對家庭的啟示是什麼﹖那就是如果居於物質資本劣勢的不利家庭,父母能重視家庭的社會資本,也就是經常參與子女在家與在外的學習,必能對子女的學業表現產生重大影響,子女將有機會脫離「階級限制」的循環。同樣的,如果中產階級家庭的父母忙於事業,忽略參與子女在家庭中的學習,或對子女的行為缺少監督與關心,則子女在學業成就上難有優異的表現。

至於「社會資本」其義意又為何?Coleman(1988b1990a)將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定義為能做為個人資本財的社會結構資源;著重在「關係」的層面上,當個人擁有越多有助於目標行動的關係,則越能運用這些關係來達成目標。Coleman(1988b)認為每個人在現實社會中,會與他人形成某些連結關係,此即所謂「社會網路」,如果將這些社會網路動員起來,就可以幫助個人實現目標;而社會資本就是存在於這些網路的關係結構中,個人可以將其動員起來,以促進目標的實現。

Coleman(1990a)認為父母為子女創造社會資本有賴於下列三個要素:()父母與子女的聯繫程度;()父母與子女關係的穩定程度;()父母的意識形態。他特別強調父母與子女的親密關係,並將此親密關係視為有助於子女成長的社會資本(Coleman ,1988b ,1994b ; Hao & Burns ,1998)Coleman(1994b)更進一步說明社會資本與家庭內的關係,他認為社會資本才是子女學業成功的重要家庭資源,只有在父母與子女之間保持密切的關係時,父母擁有的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才可以為子女所使用。亦即確認社會資本是獲取其他資本的重要資源。

Khattab(2002)認為Coleman的社會資本運用在教育研究中,往往被視為是家庭社經地位影響學業成就的中介變項。在國內、外有關「社會資本」的研究發現的確是如此。例如:khattab(2002)在以色列以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參與、期望與親子關係的品質來測量社會資本,研究結果發現:社會資本除了對子女教育抱負產生直接影響外,也會讓子女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心與期望,進而有助於提升其教育抱負;而且當社會資本變項被控制後,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學校教育等變項,即降低了對學生教育抱負的影響力。  

在國內,陳怡靖與鄭燿男(2000)的研究亦發現,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家庭的社會資本越高,即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越關注、越投入,則越有利於教育年數。而巫有鎰 ( 1997 ) 的研究也發現:父母社經地位越高、社會資本越高,將會對子女的教育越關注與期望越高,結果對子女的成就抱負有正面的影響,且會提升子女的學業成績,證實了社會資本有助於提升子女的教育抱負,且是影響教育抱負的中介變項。

綜合上述之研究報告,我們可以明確地說,影響子女學業成就的家庭背景因素是透過社會資本來運作的。在家庭中,只有當社會資本發揮作用時,有利子女學業成就表現的家庭背景因素,才能淋漓盡致地展現功用;不利子女學業成就表現的家庭背景因素,才能成功地轉移與消除。

二、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將探討整理Coleman社會資本的相關文獻,了解社會資本的重要理論之後,提出底下之研究目的:

() 探討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與社會資本的關係。

() 探討高職學生其家庭社經地位透過社會資本影響學業成就的相關情形。

 

貳、研究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所要探討的重要變項及有關名詞作以下之定義:

 

一、社會資本

本研究之社會資本,參照Coleman對社會資本之定義,是指高職學生經由其日常生活行動而產生之關係網絡,而這些關係網絡將會影響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其內涵包括「父母教育參與」、「家庭教育氣氛」、「打工」、「補習」四個變項,在操作上的定義,則以此四項之問卷分數越高者,代表其社會資本越高。

( ) 父母教育參與

在高職學生的學習活動或教育歷程中,父母直接或間接參與其學習的情形。包括監控、控制、管教、家庭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參與,以受試者問卷分數的高低,代表教育參與程度的多寡。

( ) 家庭教育氣氛

所謂家庭教育氣氛包含父母對高職學生學業成就的重視程度,以及對其未來在教育成就上希望達到的目標,亦即父母的教育期望,教育態度,學業表現的鼓勵情形與關心、關懷、互動關係、四項的總合。問卷上的得分越高,則表示家庭內有較佳的教育氣氛。

( ) 打工

包括增加社會責任感、職前訓練、成熟的工作態度,增進人際關係,學會獨立自主以及相關學科技能等項目。其操作性定義以問卷上的分數,代表打工這項社會資本對其學業成就的影響,分數越高者,亦即打工有助於其學業成就。

( ) 補習

是指高職學生參加校外升學補習班的課業輔導,因而獲得較完整之升學資訊與課業準備技巧,且因參加補習而增強其努力學業表現的動機與行為,至於操作性定義則與打工相同。

 

二、家庭社經地位

本研究之家庭社經地位的評定方法,係以表1之標準評定高職學生父母教育程度指數,以表2之標準評定父母職業地位,再以較高等級的一方為主,將教育指數乘以加權值「4」,職業地位乘以加權值「7」,兩者相加所得的加權分數作為社經地位指數,並依表3之標準評定家庭的社經地位等級。社經地位共分五個等級,分別為低高社經地位、中高社經地位、中社經地位、中低社經地位、低社經地位。

 

1

教育程度等級分類表

等級

教育程度

I

II

III

IV

V

研究所

大學或專科學校

高中職、國(初)中

小學或雖未上學但識字

不識字

 

2

職業類別及等級區分表

等級

類別

職業項目

I

高級專業人員、

高級行政人員

 

大專校長、大專教師、醫師、大法官、特任或簡任級公務員、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監察委員、考試委員、董事長、總經理、將級軍官、外交官、資產階級

II

專業人員、

中級行政人員

中小學校長、中小學教師、會計師、法官、推事、律師、工程師、建築師、薦任級公務員、公司行號科長、院轄市議員、經理、襄理、協理、副理、校級軍官、警官、作家、畫家、音樂家、新聞或電視記者、一般企業負責人、經理階級

III

半專業人員、

一般性公務人員

技術員、技佐、委任級公務員、科員、金融機構行員、出納員、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批發商、代理商、包商、尉級軍官、警察、消防隊員、秘書、代書、電影或電視演員、小資產階級

IV

技術性工人

技工、水電工、店員、小店主、零售員、推銷員、自耕農、司機、裁縫、廚師、美容師、美髮師、士(官)兵、打字員、領班、監工、勞工階級

V

無技術性、

非技術性工人

 

工廠工人、小販、農夫、漁夫、建築工、清潔工、雜工、臨時工、工友、建築物看管人、僱工、服務生、家庭主婦(夫)、家管

 

3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計算表

教育

程度

 

教育

指數

 

職業

等級

 

職業

指數

 

社經地位指數

=教育指數4

+職業指數7

 

社經地位

指數

 

社經地位

等級

 

I

II

III

IV

V

1

2

3

4

5

I

II

III

IV

V

1

2

3

4

5

11-18

19-29

30-40

41-51

52-55

I 高社經

II 中高社經

III 中社經

IV 中低社經

V 低社經

資料來源:林生傳(1990),49頁。

 

三、學業成就   

學生整個學期的成績是最常被使用於評定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工具,除了可以作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工具外,還包括學校與校外溝通學生學習狀況的工具,而且是最容易被瞭解的一個指標,清晰的傳達了學習成果與目前的能力狀況

(吳毓瑩,1993) 。因此,本研究採用此理論,以高職學生九十三學年下學期之學期成績(包含實習成績) ,做為學業成就之指標。

而學生的學期成績是依據教師自編學科成就測驗評量而得的分數成績,由於考量各校各班評分標準與試題難易度不一樣,需將原始分數標準化,再將各班各校原始成績化為Z分數,亦即相對學業成績,然後再進行各種統計分析或考驗。

 

參、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將從兩方面進行研究,除進行文獻之探討外,尚進行實徵研究,故訂定範圍如下:

(一) 研究內容

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很多,除了個人因素外,還有學生家庭、社區因素。本研究重點在探討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高職學生,其家庭社會資本的差異對學業成就的影響。而家庭社會資本,本研究是指父母教育參與和家庭教育氣氛,以及在台灣多數高職學生特有之打工與補習等四項為研究之內涵。

(二) 研究對象

以台南縣、市,公、私立高級職業學校,或設有職業類科之普通高中,或綜合中學的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不及於其他縣市之高職學生。

二、研究限制

因為受限於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故本研究有以下的限制:

本研究因受到個人能力,經費及時間的限制,無法研讀更多的文獻,沒有進行全台灣的抽樣,也沒有編製標準化的成就測驗,檢測學生之學業成就,以致研究結果在推論中有所限制。

(二) 由於高中與高職學校之學術氣氛不同,而且各縣市高職教育之實施狀況也有差異,因此本研究之結果不宜過度推論。

(三)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獲得資料,受試者在填答時可能會有所保留,或是知覺與實際狀況有些差距,因此有測量上的誤差存在。

因為影響學業成就的變項相當多,本研究僅就家庭社經地位,與家庭社會資本的重要變項詳加探討,未列入與學業成就可能具有密切關係的其他變項,例如智力,學校經費,教師工作投入等因素。

本研究採用相關研究法,探討變項間的關係如何?因此只能表示變項之間是否有相關存在,不能表示變項之間是否有因果關係。

 

肆、文獻探討

 

整理Coleman多年來對社會資本的內涵與意義之說明,將社會資本的重要特性歸納如下:

一、社會資本的形式

「資本」一詞意指行動者可利用作為資源的資產或有利條件,Coleman ( 1988b, 1990a ) 從功能 ( function ) 的面向定義社會資本,認為社會資本是內生於行動者之間的關係結構中 ( social capital inheres in the structure of relations between actors ),它並不是隸屬於行動者本身,也不包含在生產過程內,意即對於行動者而言,可作為資源的任何社會關係均構成社會資本;因此,社會資本是指涉許多不同的實體 ( entities ),但都具有兩個共同的特徵:一是這些實體都是由社會結構的某些面向所構成,二是這些實體都能協助該社會結構內的行動者達成某些特定的行動。因此Coleman歸納社會資本可能出現的形式如下:

1、是義務、期待,與信賴的結構(obligation, expectations, and trustworthiness of structure)。此種型式的社會資本有賴於對社會環境的信任程度,及義務所包含的實際範圍,兩者將因社會結構而異。例如:甲對乙付出,並相信將來可得到乙的回報,這就構成了甲的期望與乙的義務,而這種義務因為乙的表現讓甲覺得握有信用傳票(Credit ship) ,甲如握有越多的信用傳票,就表示握有越多的人際網絡。像在家庭中,一開始父母負有義務對子女付出,並對子女形成期望,日後子女則以行為符合父母期望來回報,即換成子女須對父母付出義務,這就是一種社會資本。

2、是一種資訊管道(information channels)。資訊是提供個體行動的重要準則,但是獲得資訊卻需要很大的代價,因此行動者常藉由其他目的所維持的社會關係來取得資訊。Coleman1950年左右美國中西部城市婦女經由朋友處獲得流行資訊為例子認為令人們關心的不只是實際上發生什麼事情更重要的是不必看報紙就可以由朋友處獲得重要訊息。

3、是規範與有效制裁(norms and effective sanctions)。有力的社會規範將使個人放棄自我利益而依循社會整體利益行動,因此將成為強有力的一種社會資本。不論依靠內在或外在制裁,此種規範對於克服集體行動的困難具有重要性。如同前述其他型式的社會資本,不僅對於某些行動有利,亦會對其他行動產生限制。

4、是一種權威關係(authority relations)。所謂的「權威」是指擁有控制他

人行動的權力 ( right ) 。假如:行動者甲轉移某些行為的控制權給乙,乙就有可利用的社會資本,如果一群行動者將控制權都轉移給乙,使乙能專心某些活動,乙即能擴展社會資本,當然乙就擁有更大的權力,這種情形發生在當每個人都具有相同的利益,但沒有共同的權威感,又期望將社會資本帶到須要解決的共同問題上,就賦予某個人()非常大的領導權威 ( Coleman,1990b )。亦即當相關聯的行動者之間同時具有誰該擁有權力的共識時,此時權力才得以存在。也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人們願意賦予領導者權威,以產生解決共同問題的社會資本。

5、是多功能的社會組織(appropriable social organizations)。意指源於某一目的而成立的組織,可挪用為因其他目的而繼續存在的社會資本;對於封閉性和多功能的社會組織所能提供的社會資本,此多樣關係的特質能使資源由其中之一的關係挪用於其他情境。

6、是有宗旨的組織 ( intentional organizations ) 。社會資本通常是其他行

動產生的副產品,然而,有些型式的社會資本是行動者有意投入後的直接結果。組織副產品的社會資本包含兩種型式:一為前述的多功能組織;另一種則是因為有目的的組織所產生的公共財,不僅創建者獲益,其他的行動者也分享了此一社會資本,如學校的家長會,媽媽義工輔導團等。

二、社會資本因時間、社會結構與意識形態而改變

社會資本一如人力或物質資本,若缺乏聯繫,則原有的社會關係將逐漸消失,義務與期待同樣也將日趨微弱,甚至,若缺乏定期規律的溝通,規範的作用亦將喪失。換言之,時間結構的持續性,亦即時間的緊密性,有助於雙方信任的建立,進而建立社會資本。

Coleman(1988b,1990a)在其相關著作中,亦關切近年來社會資本隨社會結構之轉變日漸式微的窘況,因社會資本關連上一代的人力資本能否傳遞至下一代,進而影響未來的學業成就與社會表現。因此,Coleman提出影響之結構包括緊密的社會網絡 ( closure of social networks ) ,此不僅有利於有效規範的存在,亦能增加對社會結構的信任度,促使義務與期待擴增。否則有效制裁僅能透過義務所有者,而無法結合信譽、及團體制裁的力量。Coleman並提出代間緊密 ( intergenerational closure ) ,代表雙親與孩子的家庭關係,由此能幫助家長獲得教養孩子的社會資本。其次,除了依據職位建立的正式組織,其社會資本受個人流動而非結構本身影響外,其他型式的社會資本都有賴於結構的穩定性 ( stability ) ,因社會組織或關係的崩潰將對社會資本產生損害。

最後,意識型態 ( ideology ) 將藉由某種要求強加給信仰者或尊奉者,而形成社會資本,它會促使信仰者依據某種特定或他人的利益來行動,而不考量自身利益,因而增加社會資本。但意識型態亦可能對社會資本的形成產生負面影響。

三、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

所謂家庭社經地位,其內涵包括父母教育程度,以及父母職業等四項。多數研究 ( Hearn1991Horan & Hargis1991Stevenson & Baker1992;林淑玲、馬信行,1983;孫清山、黃毅志,1996;巫有鎰,1997 ) 均指出,家庭社經地位對子女教育成就具有顯著正面影響。一般相信,父母教育程度較高者,會較重視子女的教育,亦即社會資本較高,而且擁有較高的職業,收入也較高,因此能提供子女較佳的讀書環境與較優厚的財務資本。例如:可以讓子女參加補習或請家教等 ( 孫清山、黃毅志,1996 ) Wong Sin ( 1998 ) 的研究指出,即使高等教育擴充,但是入學機會仍受階級 ( class ) 嚴重控制,亦即對提升低階層民眾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十分有限。這些研究充分顯示家庭社經地位對學業成就影響的重要性。

過去對家庭社經地位的內涵,較少提及母親的教育與職業對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但Kalmijn ( 1994 ) 的研究指出,母親的教育與職業對子女整個就學過程影響很大,在比較父親職業與母親職業對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後,發現父親職業影響下降,母親職業影響上升;而母親教育的影響也逐漸提高到甚至超過父親教育的重要性,因為母親與子女有較長的相處時間,所以母親的教育顯得相當重要;並且高社經地位的母親,藉由精緻化的語言(elaborate language code)與孩子互動,能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國內黃毅志 ( 1995 ) 的研究也發現,隨著時代變遷母親教育程度對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越來越大。

另外也有許多研究證實家庭社經地位對子女學業成就的直接影響很小,主要事透過中介變項的影響,例如張善楠、黃毅志 ( 1999 ) 以路徑分析為方法的研究指出,當迴歸方程式加入族別、就讀地區時,對學業成績的解釋力為 .13,加入性別、父母教育、父親職業時,解釋力為 .18,此時代表社經地位的父母教育和父親職業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是顯著的,若再加入家庭的文化資本等中介變項,解釋力為 .30,此時社經地位不再顯著,中介變項的影響才是顯著。

根據國內外研究,歸納出社經地位影響學業成就,主要透過中介變項的影響,有父母參與的多寡 ( 林義男,1993;張善楠、黃毅志,1999 ),父母教育期望的高低 ( 黃富順,1973;張善楠、黃毅志,1999 ) ,文化資本的多寡 ( 馬信行,1985;張善楠、黃毅志,1999 ),家庭教育資源的豐薄 ( Teachman,1987;陳正昌,1994 ) ,等數種中介變項。本研究即根據Coleman的社會資本論擬探討當中介變項為社會資本時,家庭社經背景變項與子女學業成就的相關機制。

 

伍、研究方法

 

依據研究目的及相關理論的探討,本段進一步詳述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構

 

1.  本研究之架構圖

  家庭背景

 

 

  社會資本

 

 

 

 

 

 

 

 

家庭社經地位

父母教育參與

家庭教育氣氛

打工

補習

學業成就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高職學生之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的關係,依據文獻探討的結果,研究者提出一個研究架構,這個架構綜合過去類似的研究,以及研究的可行性,選擇部分較具代表性的變項進行實証研究,其研究架構

如圖1所示。研究架構圖中之「家庭背景」為自變項,亦即家庭社經地位,包含的項目有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業地位。

二、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動機,研究架構,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項假設以實證方法驗證之。

假設一: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高職學生,其學業成就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二: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高職學生,其社會資本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三:高職學生其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有顯著的相關存在。

假設四:高職學生之家庭社經地位,透過社會資本變項,中介影響其學業成就。

三、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就讀於台南縣、市之高級職業學校,以及設有職業類科之高級中學或綜合中學之學生,依據教育部統計處92學年度的統計資料顯示,台南縣、市之高職學生人數共有25580人,此即為本研究之母群體。

在取樣方面,本研究依照Gay(1998)在教育研究(Educational Research)一書中所述,母群體超過一萬人,其抽樣樣本數為384人,但為了避免因為樣本數太少,以致各項資料無法呈現常態分配,因此加倍抽樣,所以問卷發出數目為750份,惕除固定式反應、填答不確實之問卷,得到有效問卷715份。其問卷調查抽樣與回收情形如表4所示。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的「高職學生家庭背景與社會資本問卷」,內容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個人基本資料,第二部分:問卷;第一部分又分為三大項,學生個人資料、家庭背景、家庭狀況;第二部分亦分四大項即為父母教育參與、家庭教育氣氛、打工與補習四項。

 

4

本研究問卷調查抽樣與回收一覽表

編號

學校所在地

學校名稱

發出份數

回收份數

1

台南市

私立南英商工

89

89

2

台南市

私立長榮中學

93

93

3

台南市

國立家齊女中

104

101

4

台南市

國立台南高商

90

74

5

台南縣

私立陽明工商

100

91

6

台南縣

國立玉井工商

80

76

7

台南縣

國立北門農工

90

87

8

台南縣

國立台南高工

104

104

合計

台南縣市私立3所;公立5

750

715

 

陸、研究結果與討論

 

依據研究目的,針對問卷調查所得資料進行統計考驗與分析,探討高職學生之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的關係。

 

一、研究樣本之特質描述分析

本研究之有效樣本為715份,分為『高社經地位』,佔3.1%;其次依序是『中高社經地位』235人,佔32.9%;『中社經地位』395人,佔55.2%,人數最多;『中低社經地位』佔6.9%;『低社經地位』佔0.1%;如表5所示。

 

5

樣本特質描述分析摘要

變項

分類水準

人 數

百分比

 

 

高社經

中高社經

中社經

中低社經

低社經

小計

遺漏值

總和

    22

235

   393

49

   1

702

 13

 715

           3.1

          32.9

55.2

6.9

.1

          98.2

1..8

        100.0

 

二、家庭社經地位不同之高職學生在學業成就上的差異比較

由表6與表7可知,家庭社經地位在各個水準的平均數未達到統計上之顯著差異;也就是說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不會因家庭社經地位之不同而有差異。而家庭社經地位之學業成就平均數,以『中社經地位』家庭最高(M =50.85),而以『低社經地位』家庭最少(M =42.43),但是樣本數最少只有一個,另外『高社經地位』家庭其標準差最大,平均數亦不高,代表這類家庭之子女學業成就高低差距很大。

 

 6

家庭社經地位不同之高職學生在學業成就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高社經

中高社經

中社經

中低社經

低社經

總和

   22

  235

  395

   49

    1

  702

  49.5665

  48.6970

  50.8473

  50.3530

  42.4331

  50.0408

 11.1895

 10.1428

  9.7220

 10.8264

  .

 10.0153

 

7

家庭社經地位不同之高職學生在學業成就上的變異數分析摘要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檢定

顯著性

組間

組內

總和

748.871

69566.345

70315.216

      4

    697

    701

   187.218

    99.808

     

 1.876

  .113

 

三、家庭社經地位不同之高職學生在社會資本上的差異比較

由表8與表9可知,家庭社經地位在各個水準的平均數達到統計上之顯著差異(F =3.763p =.005<.01);也就是說高職學生之社會資本會因家庭社經地位之不同而有差異。而家庭社經地位之社會資本平均數,以『高社經地位』家庭最高(M =158.95),依序排列為『中高社經地位』、『中社經地位』、『中低社經地位』,而以『低社經地位』家庭最低(M =95.00),但是樣本數最少只有一個;因此可以說,社經地位越高之家庭,其子女之社會資本越高。

 

8

家庭社經地位不同之高職學生在社會資本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高社經

中高社經

中社經

中低社經

低社經

總和

   22

  235

  393

   47

    1

  698

  158.95

  151.18

  140.27

  138.94

   95.00

  144.38

 41.76

 41.84

 42.27

 32.80

  .

 41.58

 

9

家庭社經地位不同之高職學生在社會資本上的變異數分析摘要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檢定

顯著性

組間

組內

總和

25989.814

1196644.6

1222634.4

      4

    693

    697

   6497.454

   1726.760

   

 3.763

  .005

 

四、高職學生其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預測分析

本節主要探討高職學生之社會資本與其學業成就之間是否有相關,以及社會資本對其學業成就是否具有預測力,於表10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pearson相關係數為.106**,達到顯著水準(p =.002<.01),而其決定係數R²=.011,F =8.035,p =.005<.01,亦達顯著水準,因此社會資本可以解釋學業成就1.1%的變異量,亦即社會資本之迴歸解釋力為1.1%,具有統計上的意義。另外由係數估計值的結果,也指出社會資本能夠有效預測學業成就,其標準化係數Beta=.106(t =2.835,p =.005<.001),表示社會資本越高,其學業成就越好。

 

10    

社會資本各層面對學業成就之迴歸分析摘要

 

 

Pearson相關

Beta

t

多元相關係數R

 決定係 R²

   F考驗

社會資本

.106**

.106

2.835**

.106

.011

8.035**

p <.05,**p <.01,***p <.001

 

五、社會資本對家庭背景與學業成就之中介影響

 

本節將以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考驗社會資本對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中介影響。

一、以路徑分析考驗中介變項

首先將本研究變項之間的關係以路徑圖(path diagram)表示,如圖2所示:

 

 

2.   社會資本為中介變項路徑圖

 

運用迴歸分析之原理與技術進行分析,得到家庭社經地位與社會資本以及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間的迴歸係數,如表11與表12所示,而表13為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迴歸係數摘要,發現社會資本與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達到顯著水準;觀察表11與表12中之迴歸係數(Beta值),發現該迴歸係數達到顯著,代表該因果變項之間具有直接效果(direct effect)。另外兩變項之間,除了可能具有直接效果,亦可能存在間接效果(indirect effect),也就是說兩變項之間具有中介變項(mediated variable),但是先決條件是變項與變項之間的直接效果都要顯著,若有任何一個直接效果不顯著,則中介變項不存在。依據上述原則,觀察表11與表12,以及表13得知『家庭社經地位』有『社會資本』之部分中介影響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此結果與Coleman之社會資本理論完全符合。

 

11

家庭社經地位學業成就之迴歸係數摘要

 

B之估計值

 標準誤

 Beta

  t

 顯著性

家庭社經地位

  .0914

  .044

 .079

2.085

   .037

 

12

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之迴歸係數摘要

 

B之估計值

 標準誤

 Beta

  t

 顯著性

家庭社經地位

  -.273

  .183

 -.148

-3.959

   .000

 

13

社會資本對學業成就之迴歸係數摘要

 

B之估計值

 標準誤

 Beta

  t

 顯著性

社會資本

  .02529

  .009

 .106

2.8305

   .005

 

上述之統計考驗發現,社會資本對家庭社經地位及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具有中介影響。此外,若以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為預測變項,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為效標變項進行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結果如表14所示。由表14可知,社會資本在第一階段即被選入,社會資本可以獨立解釋高職學生學業成就之變異量為1.2%,(F (1,696)=8.135,p =.004<.01)達到顯著水準;第二個被選入的預測變項為家庭社經地位,該變項單獨可以解釋依變項學業成就0.9%的變異量。兩變項總計可以解釋依變項學業成就2.1%的變異量,以F考驗結果(F(2,695)=7.447,p<.05)達顯著水準,表示此一解釋力具有統計上之意義。

此外,由表14之逐步迴歸分析的係數發現,社會資本的Beta值為.122,t值為3.216(p<.05)達顯著水準;家庭社經地位的Beta值為.098,t值為2.587(p<.05)亦達顯著水準。而Beta值越大表示該自變項在解釋依變項的變異量時的相對重要性越高,由上述可知社會資本的Beta值大於家庭社經地位之Beta值,顯示社會資本在解釋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的變異量時,其相對重要性高於家庭社經地位。

 

14

社會資本與家庭社經地位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逐步迴歸分析摘要

模式

選出變項順序

Beta

t

多元迴歸

係數R

決定係數

R2

F

1

社會資本

.107

2.852**

.107

.012

8.135**

2

 

社會資本

社經地位

.122

.098

3.216***

2.587**

 

.145

 

    .021

 

7.447***

p <.05,**p <.01,***p <.001

 

綜上所述,家庭社經地位與社會資本均能預測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其中社會資本是預測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的重要變項,其影響力大於家庭社經地位。雖然家庭社經地位會影響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但是社會資本部分中介家庭社經地位對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之影響。

本研究發現,家庭社經地位及社會資本均會影響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其中社會資本的對家長參與具備良好的預測力,而家庭社經地位雖然對於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具有預測力,但其會受到社會資本之中介影響。驗證Coleman的社會資本理論對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具有中介效果。

 

柒、結論

 

本研究在經過文獻探討、實證問卷調查後,將所得到之主要發現,整合歸納出如下之研究結論。

(一)家庭社經地位會影響高職學生社會資本之取得

 家庭社經地位對高職學生社會資本取得有顯著差異,家庭社經地位越高之高職學生,其社會資本越多,家庭社經地位越低之之高職學生,其社會資本越少。

(二)高職學生之社會資本對其學業成就具有預測力

整體而言,『社會資本』對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有顯著,且是正相關,可以解釋高職學生學業成就1.1%的變異量,所以說高職學生之『社會資本』得分愈高,其學業成就愈好。

(三)『社會資本』是高職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中介變項

本研究以路徑分析探討自變項、中介變項與依變項的結構關係,結果証實『社會資本』是高職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中介變項,其影響路徑為

1、『家庭社經地位』直接正向影響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

2、『家庭社經地位』直接正向影響『社會資本』中介變項,而此變項再正向影響高職學生之學業成就。

3、比較『社會資本』與『家庭社經地位』對高職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以『社

   會資本』對學業成就之影響較為重大。『家庭社經地位』對學業成就之解釋變

   異量為0.9%,『社會資本』對學業成就之解釋變異量為1.2%,因此可知,『社

   會資本』對學業成就之預測力大於『家庭社經地位』。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吳毓瑩 ( 1993 )。教學評量的學與用。國民教育,3412-14

巫有鎰 ( 1997 )。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林淑玲與馬信行 ( 1983 )。家庭社經背景對學前教育的影響及學前教育對小學學業成績的影響。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619-39

林生傳 ( 1990 )。教育社會學。臺北:五南。

林義男 ( 1993 )。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教育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6157-212

馬信行 ( 1985)。家庭文化背景與學業成績的關係。政治大學學報,6719-56

孫清山與黃毅志 (1996 )。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 , 19 , 95–139

陳怡靖與鄭燿男 ( 2000 )。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物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張善楠與黃毅志 ( 1999 )。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連性之因果機制。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149-178。台北:師大書苑。

黃毅志 ( 1995 ) 。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中國社會學刊,18243-273

黃富順 (1973)。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教育研究所集刊,16383-486

 

二、英文部份

Coleman, J. S.1988.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reprint edition. New Hampshire : Ayer Company.

Coleman, J. S. (1988b).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Supplement to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leman, J. S. (1990a).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 S.1994b.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Capital. In Husen, T. and Postlethwaite,T. N.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 p2272-2274. OxfordPergamon Press.

Gay, L. R. (1998). Educational Research (5ed) . Englewood Cliff , NJ : Prentice-Hall.

Hanifan , L.1920.The Community Center . BostonSilver ,Burdette ,and Co.

Hao, L., & Burns, M. B.1998. Parent-Child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Immigrant and Native Students. Sociology of Education,71,175-198.

Hearn, J. C. (1991). 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Influences on the College Destination of 1980 High School Gradua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4, 158-171.

Horan, P. M., & Hargis, P. G. (1991). Children's Work and Schooling in the Late Nineteenth-Century Family Econom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 583-596.

Khattab, N.2002.Social Capital,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mong Palestinian Students in Israel . Research in Education, 68,77-88.

Wong , R., & Sin , K. (1998). Multidimensional Influences of Family Environment in Education: The Case of Socialist Czechoslovaki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 1-12.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