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ICEK ,H.2004. ” FIGHTING A MOVING TARGET:HARD LESSONS FROM GERMANYS DIGITAL DIVIDE PROGRAMS,” IT& Society 1(6)1-19. (http://www.stanford.edu/group/siqss/itandsociety/v01i06/v01i06a01.pdf)

對抗一個變動性目標:德國數位落差的難題

 

蕭惟友

南華教社所研究生

 

摘要

 

當歐洲委員會在1999年發行出版一份統計比較資料,主要針對會員國的電腦網路普及程度展開調查,結果德國當時排行第九名,新選出的德國政府宣稱未來目標要使德國成為第一名,並且縮小現有的數位落差。然而到了2003年德國卻還是排名在第九名,並且原有的數位落差出現擴大的現象,這篇文章顯現這些潮流的統計資料,並針對德國政府縮小數位落差的措施提出一些批判性的看法。

根據取用彩虹模式,它是一個由核心往外移動,包含奠定網路普及取用基礎七個層面的一種模型,支持著網路內容與相關技能的發展。然而今日不上網的人口比起五年前(1999年)在許多方面是相異的,所以改變縮小數位落差的策略是必要的,因為情況已經改變,獲得網路使用能力的手段方法,必須被更徹底整合到教育系統和工作場合中,Nolan所提出的學習曲線模型,建議運用社會福利組織來對抗今日的數位落差。

 

前言:

 

歐洲委員會在1999年出版第一份電腦網路普及程度比較資料,針對所有的會員國,德國身為組織內最大的國家,在排名上卻是比較落後的,比不上北歐國家和美國,新政府領導人施若德認為這將會嚴重影響到未來經濟發展和競爭力於是展開名為「改革與工作行動方案」的計畫,設定的目標是增加上網人口的普及率,預計從1999年的9﹪提升到2005年的40﹪以上。根據最新的調查,關於網路的普及度,在2003年的成長率是高於2002年,在2003ARD/ZDF線上報告指出已有三千四百萬的人口或53﹪大於14歲的人口都已經有上網,而且這種成長率一直在成長中而沒有衰退。至於國際之間的競爭力,以上所說的成長狀況其實並沒有改善德國的現況,德國在19992002年間都排名第九名而且上網的普及率也只達到北歐國家的三分之二而已。(比較特別的是比較表一和表三兩年的表格可以發現荷蘭已經從原來的第三名變成第一名),這種高成長率並非意謂著原來的落差已經縮小,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之間的差距都有擴大的跡象。

 

FIGURE 1: INTERNET AND PC USE IN THE EU AND USA (INRA 1999).

 

 

 

 

 

 

 

 

 

 

 

FIGURE 3: INTERNET USE IN THE EU 2002

(FLASH EUROBAROMETER 135, NOVEMBER 2002)

 

 

 

 

 

 

 

 

 

 

 

性別差距:

 

2001年有50﹪的男性上網人口,女性上網人口卻只有30﹪,比較1997年和2003年原本的差距從6.7﹪擴大到17.4﹪。根據最近的Onliner Atlas報告指出在2003年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男性不上網,而女性更是達到了二分之一不上網,這報告說明了網路對女性而言需要更多的誘因來吸引她們。

 

FIGURE 5: THE GENDER GAP IN GERMANY 1997 – 2003 (ARD/ZDF ONLINE STUDY)

 

 

 

 

 

 

 

 

 

 

年齡差距:

 

2000年超過60歲的人口只有5﹪的上網比例,可是2029歲的人口上網比例達到50﹪以上,在1997年到2000年時年齡間的差距已從13﹪上升到50﹪,2029歲已是比例最高的上網人口。

 

FIGURE 6: THE AGE GAP BETWEEN 1997 AND 2003 (ARD/ZDF ONLINE STUDY)

 

 

 

 

 

 

 

 

 

 

教育程度差距:

 

它是另一個重要的指標,網路資源和網路技巧在即將到來的資訊知識社會中是被視為能否獲得(維持)一個工作的必然條件。從19972001年中學程度和大學程度之間的上網差距已從14﹪上升到43﹪,在20022003年間教育程度的差距已經擴大到46﹪。沒有接受過職業訓練的人們只有12﹪有上網經驗,他們和大學畢業生之間的差距已經達到66﹪。在最低的教育程度等級中只有20﹪有上網,6﹪表示計畫想要改變,另外75﹪則表示不上網。根據ARD/ZDF線上報告指出低教育程度族群中大約有68﹪是不上網的,在德國粗略估計約有兩千萬人口不上網而且他們只有完成最低程度的教育。通常低教育程度者在資訊知識社會中已處於相當不利的位置,而且網路技巧已成為能否得到維持工作的重要條件,如此一來,這兩千萬的德國人的不利情形將持續增加,經濟與社會則會面臨到更多的問題。

 

FIGURE 7: THE EDUCATIONAL GAP 1997 – 2003 (ARD-ZDF ONLINE STUDY)

 

 

 

 

 

 

 

 

 

 

地域性的差距:

 

德國的行政區,因為區域的不同,在網路資源分配上也有所差距。以東部地區而言,扣除一些大城市之外,其餘地方只達到全國平均的70~80﹪。

 

過去德國政府計畫的問題

 

根據資料的比較(政府和資訊科技產業的目標方針),很難說政府所採取的措施是成功的,德國在歐洲國家排名中是屬於比較落後的,國內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個別之間的數位落差也有在擴大。為何政府和企業會採取錯誤無效的措施?對於未來如何才算是正確有效率的措施!可以參考所謂的網路取用彩虹模式。它可被視為推廣網路使用的一套有用的措施步驟。在國際上,德國在對抗數位落差及推廣網路上比起美國或北歐國家都還要晚,美國把網路推廣成「資訊超級高速公路」並進行TIAP計畫支持非營利組織,並提供訓練和網路資源,來減少數位落差,但是歐洲委員會和德國政府並沒有這麼做。和美國比較起來德國和許多歐洲國家的電信部門仍有許多的國際獨占者在1990年左右,電信部門的改革是為了引進更多的競爭,並且把更多的競爭者帶到市場,美國電信改革已付諸實現並擴展延伸到全球服務的概念,但是德國及部分歐洲國家的立法者拒絕實施,反對讓新競爭者加入市場。此外,柯爾總理並不相信網路會在未來經濟發展上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和美國比起來,德國並沒有大型的資訊科技公司去領導網路市場,然而卻有兩家大型媒體公司(BertttelsmannKirch)推動政府解除對廣播市場的限制和消除廣播電信科技聚合壟斷的障礙。電信改革把競爭帶入市場導致網路服務業者的競爭和連線費用變得便宜。

    當新政府在一九九八年上台以來,推動發展了兩大方案(工作與革新行動方案、所有人都有網路可用)就是一個為了要克服無力負擔電腦與網路費用的策略。

(一)ACCESS RAINBOW(取用彩虹模式):Clement and Shade在1996年提出取用彩虹模式,奠定網路普及取用基礎的七個層面,由核心至外圍包括,(1)電信網絡設備即有關儲存、傳送資訊的設備與服務,例如電話、有線和無線電視、廣播、網路等(2)取得網路的途徑(3)網路周邊軟硬體設施系統(4)軟體工具(software tools):驅動硬體並且連結人與硬體的裝置,例如e-mail、搜尋引擎等(5)內容/服務(content/services):人們認為有用的資訊和傳遞服務的應用方式,例如全球資訊網、電子郵件、新聞群組等(6)個人保護措施,如過濾軟體等(7)運用媒體能力,使用科技的技巧。

(二)幫助不上網人口的政策

特別的方案針對女性(women into the net)、年長者、年輕人;大學擴充硬體設施、大公司提供網路相關訓練給員工;提供年輕上網者安全保護的措施。

 

具體化的學習曲線

 

Nolan所提出的四大階段學習曲線來對抗數位落差。

第一階段(最初情形):少部分的人把科技網路帶進組織內部或工作場合,此階段個人是主動學習的,並能吸引別人的注意,網路訓練的場所通常在學校圖書館或其他的機構展開。

第二階段(改善情形):網路科技逐漸擴散開來,因為有愈來愈多人感到興趣,很多人都是自願去接觸網路並學習,此階段重要的是網路服務(電子信箱、網站服務)。

第三階段(專門化):進行科技的費用成本對於專業組織的需要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相關的技術和內容被認為是非常關鍵的。此時已有專業組織推動訓練和資訊科技管理。

第四階段(整合完成):網路已變成訓練中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網路的效益發揮到最大資訊科技相關能力已經完全整合到不同工作、階段上。

 

FIGURE 11: THE LEARNING CURVE FOR FIGHTING THE DIGITAL DIVIDE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