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繪本「威廉的洋娃娃」談家庭中的性別教育

彭柑綾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壹、前言

近年在學校推動各類型的教育宣導、親職教育、親子活動,或是學習型家庭方案,無論是親師、師生或是親子,透過課程、團體、讀書會等形式,有一個常被運用的素材就是繪本圖書。繪本透過生動的圖畫和簡潔的文字,在參與者之間激盪出豐富的共鳴世界,往往在事半功倍的情況下成功的突顯活動主題。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們,不論小學或大學,都有熱誠參與的投入者,將繪本世界從個人層面擴展到班級、家庭、社區;有心者從事更深入而嚴謹的學術研究,提供應用者更嚴謹的依據。假日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各大知名書店的兒童圖書區擠滿了大小書蟲,從他們專注和滿足的神情,可以看出繪本的魅力;網路上也有多采多姿的網站和專屬的討論區,大家分享閱讀的體會與推廣的經驗。如果說閱讀的天地正颳起一股繪本旋風,那一定是一股可以和哈日、哈韓風相互較勁的流行風潮,同時也是可以提升閱讀興趣與能力最佳的途徑之一。

個人將繪本閱讀運用於團體或讀書會的實務經驗中,嘗試過多種主題,例如生命教育、情緒管理、親子互動、性別教育,或是各種偏差行為的輔導等等,不論就學生本身、班級教師或是家長都有相當好的回應和效果。其中『性別教育』在中國社會中屬於較敏感的議題之一,加上正式課程中缺少清晰生動的教材,教師的專業訓練又嫌不足的情況下,常使老師和家長裹足不前,甚至含混以對,造成錯誤的觀念一再蔓延在孩子的學習當中。而個人在多種素材的嘗試與比較之後,認為透過繪本的隱喻引領學生或家長的體會與詮釋,而對討論主題建立正確的觀念,發揮了極大的效果,如果進而輔以角色扮演等輔導活動的體驗和練習,更能逐漸在行為中落實並強化。

不可否認的,性別平等教育經各界努力多年之後雖稍具成效,但蘇芊玲(1999)認為政策與現狀之間的落差仍然十分嚴重,一般教育人員對於推動性別教育仍普遍欠缺結構性思考的能力。而筆者的觀察,對於性別角色的覺醒仍存有極大的城鄉差距。因此本文欲藉繪本『威廉的洋娃娃』一書為引子,針對性別角色瞭解、澄清與反思,提供和我一樣生活在鄉下地區的家長們,面對子女進行性別教育時的一點參考。

貳、繪本與『威廉的洋娃娃』

一、       繪本圖書

根據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提出的解釋,繪本就是用圖畫說故事的兒童書,看繪本就像看電影一樣,每翻動一頁,繪本的圖就會把故事情節連接起來。即使根本不識字的小朋友,也可以先瀏覽圖片,用看圖說故事的方法,來猜猜看故事的內容在說什麼?因此繪本童書又稱為圖畫故事書,泛指圖畫和文學結合,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傳達意念的書籍。

大體上來說,圖畫和文字雖相互融會,共同表達一個概念或主題,創造出一個生動的體驗世界,但兩者各司其職,圖畫的線條、顏色,版面的配置、造型的設計、素材的運用等開啟文字無法敘說的意境;而文字藉由清晰的語意傳達,又彌補了畫面無法直觀而得的思想歷程與時空變化。此外,也有完全沒有文字的繪本,此時圖畫必須負擔所有訊息的傳遞,那就需要繪者對故事主旨更深刻的體會,才能轉以高超的技巧來完成要傳遞的意念,而引導者或閱讀者的解讀過程當然也是十分重要的關鍵嘍!

二、繪本的價值

各種形式的閱讀對人的啟發和影響都是重要的。閱讀大師Adler(張惠卿譯,73)主張:任何能拓展你的心智,增進理解力,超越你的能力,容易接近且讓你感受到自己不斷地在進步與提昇的書,才是真正對你有幫助的好書。Miller(1994)的自尊文學計畫的研究結果更顯示,閱讀好書可幫助孩子建立自尊,而自尊高的孩子傾向正向的行為表現,比較不會有意圖去做負面行為(引自)。可見孩提時代的閱讀習慣與內容,對人的一生影響極其深遠。

隨著經濟繁榮生活富裕,人們有餘力注重精神內涵,加上政府教育單位或民間組織的大力提倡,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成為家庭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因此繪本通常會是孩子閱讀的第一本書。如何讓孩子打開生命中閱讀的第一頁,從圖畫的筆觸、用色和構圖去了解和感受,啟發小朋友生命美學的概念,接著在故事主題與語言文字中,吸收正確的概念、訓練思辨的能力,奠定人生中健康成熟的態度呢?需要父母審慎的選擇和運用。通常繪本圖書價格所費不貲,薄薄的幾頁、少少的幾個字,看似輕淺沒有份量,但少則幾百元,多則成套數萬元。如此高的代價,更值得為人父母精挑細選,才能物超所值,選出真正對自己孩子有幫助的繪本。

三、繪本介紹:威廉的洋娃娃

故事大意:

男孩子該玩些什麼呢?威廉期待已久的玩具是洋娃娃。哥哥笑他、鄰居笑他娘娘腔、爸爸買很多屬於男生的車子和籃球敷衍他,這些東西威廉都玩得很好,但他就是得不到一個洋娃娃。他好羨慕鄰居南希有一個漂亮的洋娃娃,威廉覺得自己並不快樂。

直到有一天,奶奶知道了威廉的心願,送他一個洋娃娃,當爸爸表示反對的聲音時,奶奶以:「如果他現在練習好好照顧洋娃娃,以後就可以當一個會照顧自己孩子的好爸爸呀!」化解了性別刻板印象的魔咒。

在簡單的情節發展中,我們看到了一般人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也看到了這樣的刻板印象如何在家庭中,透過各種生活事件被傳遞、被建立、被強化,也看到了在這樣不可突破違逆的規範中被禁錮的小小的憂鬱心靈。當然幸運的,我們在故事結束時,也看到了一位對性別角色有覺知有智慧的引導者,讓我們在社會文化包袱中對性別令人窒息的壓迫感中,看到教育的力量和希望。它提供了一種對既定事務另類解讀的觀點,讓一些雖不滿意實際性別角色束縛,卻苦無對應良策的人,從解釋不同的性別角色應有行為的真實內涵中,得到解套的啟發,充分發揮故事隱喻的治療效果。

 

參、性別認同與發展

 

    性別認同是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逐漸發展而成,經由此一過程,個體學習並覺知自己的性別,並且表現符合社會環境的適當言行。

一、   性別、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

威廉是男孩、南希是女孩,當他們的生命被創造時,就得到不同的染色體,所以在出生時就擁有不一樣的生殖器官,這是絕大多數的男生和女生與生俱來,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差異,也是我們對人最基本區別的概念:性別(sex。性別的分類在生活中提供我們和他人接觸時最直接明確的訊息,讓我們有更適當的表現和對待方式,該怎麼說話,該怎麼遊戲,該怎麼做事,該保持多近的距離等。其實這當中已經超越純粹生理的差異,而加諸我們內心對不同性別的期待了。

陳皎眉於1996年指出性別角色是性別所反映出來的行為期待;也就是指社會、文化根據性別,為其所屬個體規劃的行為腳本。為什麼南希可以玩洋娃娃,威廉只可以玩火車或是打球呢?這就是人們面對不同性別時會採取不同的互動方式(例如因為威廉是男生,所以爸爸幫威廉買籃球和火車。),也會期望對方應該有符合其性別的行為表現(威廉是男生,所以應該玩火車不應該玩洋娃娃。)。換句話說,社會文化中所設定適合男性或女性的行為與態度,我們稱為性別角色(gender

如果我們在孩子扮家家酒時,看到小男孩說:我肚子餓了,快弄晚餐吧!然後小女孩就要放下手邊工作快速過來招呼他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會從文化背景中吸收了父母所示範的性別角色而逐漸形成自己對性別的認定,女性應該是照顧的、服從的、依賴的,而男性則應該是優勢的、領導的、主動的。這也就形成了人們對於男女有特定的一套看法和假設,包含不同的性別特質、適合不同的工作、應該處於什麼地位等,只要一確定性別就已經存有預設觀點了,這就是性別角色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至於這樣過程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皆下來就經由幾個理論來認識兒童性別角色的發展。

二、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發展

(一)   性別認同的發展階段

一個孩子如何知道並瞭解自己是何種性別,並表現出符合性別的態度與行為呢?NewmanNewman以及Shaffer(引自劉秀娟,1999)指出個體對性別概念的理解與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如表1):

1.

性別認同與發展

階段

性別概念

Piaget認知發展能力

典型範例

學步期

兩歲左右

性別標誌的使用

象徵符號的認知(感覺動作期)

已發展原始的符號,物體概念完備(如語言)來界定人、物,並會預期結果

豪豪玩車車是男孩;柔柔穿裙子是女孩

四歲左右

性別是穩定的

運思前期

單向思考,必集中在較明顯的外觀上;特定物之間的推理

豪豪是男孩,長大了會變成父親

五歲

七歲左右

性別是恆定的

具體運思期

具可逆性及恆存概念

豪豪即使穿裙子仍然是男孩

七歲以上

性別具有生殖器

基礎

具體運思期

具可逆性及恆存概念;具可易(替代)概念

豪豪因為有陰莖,所以是男孩

資料來源: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揚智,第9頁。

當兒童把別人對他的性別稱呼和自己聯結在一起時,他也會用性別標記來判斷別人是男或是女;接著當他知道性別是穩定的之後,就會開始認同自己的親長(李美枝,1994),並且開始認同同性親長的角色及行為。等到發展了性別永恆性的概念之後,會瞭解就算自己換穿異性衣服也不會改變原有性別。到了七歲左右,知道生理的差異是自己和異性真正不同之處。由此看來書中的威廉至少已經到達第四發展的階段,其實他接受父親和哥哥的形象,也很清楚自己就算玩洋娃娃,也還是一個道道地地的男生,這是不會改變的事實。

(二)性別角色發展理論

     Freud、Bandura等皆針對性別角色發展提出說明(黃曬莉,1999;劉秀娟1999

1.Freud的心理分析論

Freud認為男孩、女孩的性別發展有不同的歷程,兒童小時候都對自己的性器官有極大的專注力,並且對母親有極強的佔有慾。但男生視父親為競爭對手卻又畏懼父親強者的角色,產生閹割焦慮,因此巧妙的模仿父親的行為希望變得和父親一樣強壯來化解焦慮。女孩沒有閹割焦慮,卻因為自己沒有陽具而產生欽羨心理,因此認同母親的行為,目的是為了取悅父親。雖然在書中不能牽強附會來證明閹割焦慮的存在,但威廉面對父親、哥哥等不敢提出心中的想法,確實同性強者的行為楷模已經形成對威廉的約束力和內在困擾的來源了。

2.Bandura的社會學習論

兒童會透過觀察而習得和性別有關的行為,但可不是所有觀察到的都會被模仿,除了兒童本身對模仿行為能觀察、記憶並呈現之外,還要在模仿該行為之後有被增強的經驗,那麼這個行為就會被保留下來而持續實踐。因此這是一種社會學習所獲得的社會行為,就像威廉也會學習父親和哥哥玩籃球一樣,這是和他一樣的男孩子會玩的遊戲,他觀察到、模仿並付諸行為、也得到增強而持續這樣的行為。

3.Kohberg的認知論

Kohberg認為兒童的性別角色認同發展不只是被動的受外在的性別印象所影響,也是主動社會化的過程。兒童先認識了自己的性別,然後發現自己和同性別成人之間的相似性,進而主動尋求符合同性別的資訊,模仿同性成人的行為而表現出符合自己性別的行為來。威廉知道自己是男生,也會區辨外界不同性別的訊息,除了想擁有洋娃娃之外,在許多表現上他依然表現出符合同性別的行為。

4.Bem的性別基模論

Sandra Bem試著由認知基模的觀點,為兒童性別角色認同的心理機制提供解釋,以一個小女孩看到禮物的心理歷程為例說明(如圖1)

1.性別基模理論的發展流程

資料來源: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第22頁。

一個小孩在知道自己的性別之後,面對外界各種刺激,會先注意到跟自己性別有關的訊息,認同和自己性別相同的人所表現行為,而忽略和自己不同性別的資訊,如此一來,就可以學到應該有什麼樣的行為,具備什麼樣的態度,表現出適合自己性別的模樣。威廉會為自己想要洋娃娃而困擾,可以顯示他知道、而且可以區辨什麼是符合性別的訊息、什麼又是不符合的;因為他很清楚這件事不符合自己的性別,會有許多阻力來自外界,而產生內在的衝突。

我們可以比較上述四種理論,前二者是以性別角色發展確認為終點,後二者則是以性別角色確認為起點,我們以圖2表現四者之差異。

2.性別角色發展不同理論的解釋

Freud                 Bandura                Kohberg               Bem 

起點

 

 

 


  發展歷程

 

 

 

 

終點

 

修改自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二、影響性別差異的因素

(一)性別差異

1.         生理差異:

性別最基本的差異在染色體、性激素和生殖器官三方面。其中染色體差異在於第二十三對性染色體,女性的基因型是XX,男性的基因型是XY。而生殖器官方面,女性外生殖器為小陰唇、大陰唇和陰蒂;男性為輸尿管、陰囊和陰莖。內生殖器男性為睪丸、精囊及輸精管;女性為卵巢、子宮、輸卵管及陰道。以上兩方面都呈現男女完全不同的絕對差異。

然而在性激素方面就不是呈現完全差異的狀態,基本上男女都擁有全部各種類的性激素,只是相對的比例不同。而且就個體而言,可能某位女性體內的雄性激素高於雌性激素,而且又高於另一位男性的雄性激素。又比如更年期的婦女體內的雌性激素就可能少於青春期男孩體內的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多容易表現積極、主動、具攻擊性;雌性激素高則顯得溫柔、被動、順從。因此男女就先天而言並沒有所謂男性陽剛女性陰柔的絕對根據,完全看個體在不同發展的階段中,體內各種激素的比例;這是因人而異,而非因性別而異。

2.社會文化差異

瞭解了生理差異之後,現實環境中男剛女柔的差異又是怎麼發生的呢?為什麼威廉的爸爸會擔心他玩洋娃娃呢?其實是社會文化所造成的現象,從父母的教養方式、期望,到學校、社會各種管道的性別訊息傳遞,才使得我們以為男女好像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經過這樣後天的要求,男女生會逐漸內化這樣的認知成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而表現出符合這些特質的行為。等他們長大後也這樣要求周遭的人,因此不斷的將這種性別角色重複下去。

3.性別差異的研究

實際上,男女在各種特質屬性並非全然依性別二分(例如男生是勇敢的、積極的、數理能力強的,女生是柔弱的、順從的、語文能力佳的),而是如圖3所示,在任何一種屬性上呈現若即若離的常態分配。

從上述圖形我們可以得到三點結論:(1)性別的差異是存在男女兩群組之間。(2)兩性的相似程度大於差異性。(3)差異的部分無法推論是由於先天因素造成的。因此性別並不能作為界定特質屬性的唯一劃分標準。

 

                                                                       

                                                                        

 

 

             屬性甲                                 屬性乙

3男女在各種屬性上可能的常態分配圖

資料來源:(1996)李美枝、鍾秋玉。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第263頁

 

當經濟發展越不依賴體力,性別角色的分化就越不顯著。一些學者陸續提出雙性化(androgyny)的概念,來取代傳統性別刻板印象中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的二分概念。雙性化不是性別中立或沒有性別,只是認為個體同時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特質,是程度的不同和是一種因勢而為的彈性;而且具有雙性化特質的人,在生活適應會優於男性化女性化。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人的特質屬性是個別差異而非性別差異,而且所謂的性別角色是會隨著時代改變。所以威廉能把籃球玩得很棒的陽剛氣質,也可以同時喜歡有照顧洋娃娃的柔性表現,端看他在適當的場合,能做出適當的表現。

(二)影響性別角色發展的因素

綜合上述的差異分析,大致上造成性別角色發展的影響因素可以從下列幾方面瞭解:

1.生物因素:個體本身性激素的多寡。

2.環境因素

(1)    家庭方面:父母的示範、教養、期望等,成為子女性別角色學習的重要來源。

(2)    同儕團體:青少年時期,同儕的壓力逐漸增加,為了得到團體的歸屬感而有屈服現象。

(3)    傳播媒體:電視、報章雜誌,節目、文章、廣告等都潛藏性別角色錯訊息。

(4)    學校環境:教師、教材、及學校領導、校園設施等軟硬體環境都關係著性別角色發展。

 

肆、性別角色的變遷與省思

一、性別角色的分化

功能論者認為性別角色是為了因應生活環境而有分工的必要,就女性而言,由於懷胎、生育、哺乳等天職的工作限制了她們行動的範圍,因此只能在住地附近進行小規模的採集食物;男人則無此限制,可以到遠處捕獵價值較高的獸肉。進入農耕園藝時代,不論耕種前的砍林、燒樹或是耕種時重型農具的使用,以及平日禦敵防衛,都變成男人的專職,他們與外界互動頻繁,生活重心也在家庭以外;而女性更以家庭為活動核心,互動也多屬於有血緣的親人或鄰居。

『男外女內』、『男獵女育』或『男耕女織』的角色分工順應了生活環境所需,由於生活領域的不同,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社會化方式,因而產生男性化與女性化的特質差異。但相對的,卻也因經濟收入造成權力累積,延伸出『男尊女卑』的主從結構與尊卑地位,更進而變成重男輕女,由性別決定價值的偏差,使得女性長期受到傳統性別角色刻板化的壓制,劉惠琴(2002)就以「不合腳的鞋子」來形容女性長期以來在社會家庭中所處的角色地位

二、性別角色的變遷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與科技文明,為人類生活各層面帶來一連串的變化。無疑的性別角色的彈性已經比以前大為增加,我們可以從下列幾方面來說明:

 

(一)   女性就業提高

工業化之後,人口集中於都市,小家庭增加,由於家庭經濟需求,女性外出就業人口大增,經濟收入賦予女性某些權力,鬆動了家庭的權力結構,也影響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二)教育機會增加

經濟改善帶動了教育普及,到今天接受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男性獨享的權利,在美國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的女性人數都高於男性。較高的教育背景使得女性在社會上的競爭力提高,也提升了女性的社會地位。

(三)法律地位保障

隨著女性地位逐漸提升,也帶動了各項與女性權利的探討,加諸女性主義思潮的衝激,例如投票權、從政權、財產權、工作權等,以至於台灣新近通過的兩性工作平等法,都將在法律層面提供女性的生存與發展更有力的保障。

(四)生育科技發展

生育的天職一直是女性發展最大的限制,經由避孕藥物及各項治療不孕的技術長足進步之下,女性對於是否懷孕這件事,有了更彈性自主的選擇,當然也就對她們在追求自我成就方面開啟了更大的空間。

(五)家務分工需求

婦女外出就業,面臨最直接的挑戰就是每天重複性繁瑣的家事和幼兒的哺育問題,既然男女需要同時主外來支撐經濟重擔,是否也需要一起合作主內來分擔家務及育兒工作,

三、性別角色的省思

傳統的性別文化有兩個很大在兩個基礎上運作,一個就是性別角色刻板化,另一個就是性別歧視。威廉的洋娃娃中所呈現的只是前者,但真正產生許多壓迫和威脅的性別不平等問題的卻是後者。在時代的洪流中,性別已然具有開放、討論、改變的舞台,但這是一個持續努力的過程,也還處在未成熟的狀態,劉惠琴(2002)指出雖然經過多年來的努力,但對於女性所教導的知識可能更讓女性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而落入必須向外借力的依附循環之中。我們從男女嬰出生比率的差異更可以知道,真正的平等亟需性別教育工作者的堅持和推動。

(一)   性別差異減少,但性別區隔仍存在

不論在教育或就業以及其他方面,雖然在數量和比例上男女差異已經漸趨縮小,但仔細就內容分析,仍可以發現呈現明顯的性別區隔現象。例如教育方面:女性在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仍大幅少於男性,且學習人文社會科學仍偏多。就業方面,女性多數從事銷售、事務、服務性工作,能居於管理或專業技術性者仍少;而同樣工作所獲得的報酬女性仍有偏少的現象。這些應該是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學習過程中,仍接收了許多僵化的刻板印象,因此仍是從事性別教育工作可以努力的地方。

(二)   家務分工觀念有待推廣

儘管婦女也承擔了家庭的經濟責任,但大部分的職業婦女依舊承接大部分的家務,Hochschild1989)稱這些職業婦女每天回家後要上『第二班』。如何讓大家製造出來的事,由大家一起來負責呢?首要之務仍在改變人們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尊重每個人的價值,重新思索人際、性別之間好的互動關係。

(三)   自我的提升影響了親子關係

成人們也許為了家計奔波,也許為了追求自我成就,但接下來兒女的托育和教育,以及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疲累的身體中,維繫親子間互動的品質,成了現代父母最大的挑戰。現代女性如果只顧追求個人的成長,而不與夫妻或家人之間很好的協調和配合,對下一代的教養是可能發生問題的。

(四)雙性化的社會壓力

果真具備雙性特質的個體就是現代社會適應最佳的人嗎?其實不然,個人是不能脫離社會群體而生活的,由於社會期盼人們能表現符合傳統「正常性別」的性別角色行為,因此雙性化者的社會適應和人際關係困擾可能比其他類型為高。當整個社會中只有少數人具有正確的性別意識時,大多數人認為的才叫正常,特立獨行反倒被群體排斥。因此如何讓已經擁有健康性別概念的新好男人和新好女人,不被社會主流的性別文化所同化,進而匯集成為推動性別平等萌芽的的種子,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

(五)性別的多元文化觀點

Margaret Mead1967)早年在對新幾內亞三個現代原始部落所進行的研究發現,性別角色必須放在社會文化脈絡中思考已不容置疑,但是如何能針對不同文化,提出更適合的觀點或教育方案,需要做長期深入的研究。例如國外的研究結果,是否就能據此做為國內推動性別教育的政策或方案設計的依據呢?中國人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家族觀念雖以受到西方個人主義的衝激,但其根深蒂固深植人心的性別觀念仍然強烈,全盤引入西方性別觀點必定受到極大的挑戰。

伍、對家庭中性別教育的啟示

孩子在玩遊戲、扮家家酒當中,而開始他們性別社會化的過程,既然家庭是性別角色學習的起點,當然解鈴還需繫鈴人,要靠父母在家庭中注入新的性別觀點、示範更成熟健康的行為角色,才能從根本奠定性別平等的觀念(晏涵文,黃富源,2002)。以下分為夫妻和親子兩大主軸,針對家庭中的性別教育提供現代父母一些建議。

一、夫妻軸的調整與示範

既然父母是孩子們首要的性別學習楷模,性別教育就不能只從子女身上著手,俗語說身教不如言教,也正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們可以說,夫妻間平等的互動才是家庭中性別教育最重要的基礎。

(一)吸收新知、反省成長

夫妻本身針對性別議題所關注的各項觀點能保持開放的態度來吸收新觀念,並隨時檢視自己的態度行為,相互提醒一起成長,經歷不斷解構與再建構的歷程,逐漸調整更適合的性別觀點,以避免在不知不覺中複製了刻板的性別觀念。可以學習威廉的奶奶,用不同的觀點來重新詮釋看待孩子性別角色的意涵。同時也能在相互支持勉勵當中,坦然面對他人的壓力,性別教育才能夠維持長長久久。

(二)家務分工、以身作則

家是大家共同建立的,家事是大家共同製造的,夫妻基於相互的愛護疼惜,也透過彼此瞭解和溝通協調,一定可以找出好的辦法來完成家中的各項事務,同時給予子女最佳的示範。彼此也應保有一些彈性來包容不同或突發的狀況,例如,別人家是何種分工情況,不一定絕對適合我們家,可以針對自己家的情況來安排;又例如偶爾先生加班或是妻子疲倦,就算一兩天沒照約定完成應負擔的家事,仍然不影響彼此協調的基本原則,不需要因此爭執衝突而影響感情。

(三)交換訊息、善用資源

同儕團體永遠會是最好的支持和資源,不論是家族成員或是好朋友,能隨時交換訊息、經驗、甚至書籍玩具等,都會是很好的支持力量。此外善用生活周遭的公共資源,例如圖書館、文化中心,或是張老師、家庭教育中心等的各種免費資源,舉凡圖書、表演、活動,諮詢等,都提供父母很好的選擇。

 

二、親子軸的用心與引導

(一)   個別差異、適性發展

對子女基本的教養應在於培養齊全人性格,打破性別藩籬,幫助孩子學習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興趣和想法,培養欣賞差異的能力,讓孩子明白每個小孩都很不一樣,大家都可以隨自己的個性、想法、喜好及所接觸的事物,發展自己的獨特性。

男孩女孩都是自己的寶貝,都希望他們過得健康快樂,瞭解子女的個別差異,陪伴他們探索自我,讓他們得到最適合的支持來發展各自的潛能。至於每個孩子較缺乏的特質,則更應用瞭解和鼓勵的態度陪伴他們養成或調適,而不是用性別來取捨該學鋼琴還是小提琴?該買玩具車還是洋娃娃?該選工程還是家政?總而言之,對子女的瞭解是教養的起點,以個別能力取代性別分類才是適當的態度和作法。

(二)教材多樣、精挑細選

生活中的性別教材比比皆是,子女衣服的顏色、生日的禮物、電視節目中的故事、廣告中的情節、童話、漫畫、玩具、運動、同學鄰居親友等都傳遞著與性別有關的訊息,可以由父母掌握的要細心分辨,避免落入傳統性別文化的窠臼;不能由父母掌握的則視情況即時討論,隨時進行機會教育。

如果要花錢購買任何教養方面的材料(如書籍等),也不要跟著別人走,聽取經驗和建議當然也是重要的,但是那未必是你和孩子需要的,花些時間選擇適合自己家庭的的、針對孩子的發展需求,比迷信專家或風潮更實在。

即使自己一時無心的錯誤示範,也可以用開放的態度,當成活教材坦承和子女討論。視孩子的年齡和發展情況,適時提供正確的性知識,共同來學習承擔家務,並懂得保障自己的身體安全。性別教育的題材隨處可見,端賴父母的用心。

(三)鼓勵支持、強化觀念

先知總是孤獨的,也許正確的性別教育反倒會讓孩子因具有與傳統刻板性別角色迥異的氣質和行為,而造成與同儕間格格不入的緊張氣氛,甚至造成子女和周遭環境的衝突。如何讓孩子感到心安而不孤單,也是父母要預備的功課。父母首先要有一貫的態度和堅持,只有父母能對正確的事務具有信心,子女不但能學習到內容,更能學習到父母的態度;千萬不要因困難而放棄逃避,或模稜兩可,讓孩子無所適從,更使得大環境中劣幣驅逐良幣,正確的性別觀念將更難以推展。

 

陸、結語

身為小男孩,他可以陽剛,也可以陰柔,他可以為籃球癡狂,也可以喜歡洋娃娃;同樣的,身為小女孩,她可以溫柔,也可以勇敢,她可以熱愛縫紉,也可以迷上機器人。孩子不會因傳統刻板的性別角色,限制了他或她的活動、興趣和潛能,嫌惡自己的性別或壓抑自己的本質,演變成低自我概念,影響一生的發展。

威廉的洋娃娃這類型的故事中,希望幫助父母擁有更多性別教育的正確觀點,透過寬廣的教養態度和正確的行為示範,能夠陪伴孩子打開兩性世界的新視野,了解性別角色的多元性。孩子才能更適性地發展,展現個別的豐富特質和潛能優勢。

等到孩子成長,如果選擇和另一個人組成家庭時,好的性別互動方式和親密關係將再製造出心理健康的新生代,如此一來,好的性別觀念複製逐漸增多,不當的複製逐步減少,我們的子子孫孫才會越來越能生活在更美好的環境之中。正確的性別觀念,就從現在開始。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繪本美術館(1999)。認識繪本。取於2005年10月1日,自http://children.cca.gov.tw/children/gallery/know.php

李美枝(1994)。性別角色與兩性差異。載於丁興祥、李美枝、陳皎眉合著:社會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1996,6期,頁260-299。

洪久賢(2001)。家庭生活教育的性別議題:女性主義觀點。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頁57-82。台北,師苑。

晏涵文,黃富源編(2002)。性別平等教育。台北,一家親。

 黃曬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台北,女書。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劉惠琴(2002)。助人專業與性別實踐。載於性別議題與社會改變,頁45-72。台北,五南。

陳皎眉、江漢聲(1996)。兩性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蘇芊玲(1999)。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

二、譯著部分

Adler, M. J.; & Doren, C. V.; Paperback/張惠卿譯(1994)。如何閱讀一本書。台北,桂冠。

Norman Goodman(1993)/陽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三、西文部分

Hochschild, A. (1989). The Second Shift: Working Parents and the Revolution at Home. New York: Viking.

Mead , M. (1967) . Sex and Temperament. New YorkWilliam Morrow Mendor.

Miller, D. (1994). Using literature to build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The Clearing House, 67(4), p207.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