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我國中輟生問題

薛永年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近年來,社會環境日趨惡化,中輟生日益增加經統計,九十一學年度(91年8月1日至92年7月31日)二十五縣市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中輟人數達九千五百九十五人,衍生出來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令人心痛。根據研究,中途輟學不只是教育問題,還牽涉人力與教育資源的浪費,還未畢業前就離開學校,造成許多中輟生因教育缺乏,使他們成人生活中處處在經濟、社會欲朝向更好方向時受到限制(Rumberger, 1987),影響輟學者的生涯發展,更可導致失業與社會犯罪問題。楊世隆(民90)從近年來許多研究中瞭解,少年犯罪成因多樣且複雜。而其中以「中輟少年犯罪」的問題,引起各界的熱烈討論。另外中輟生家庭分析王順民(民92)指出以單親和原住民家庭的中輟又居多的客觀情形,著實說明了中輟現象已經具實成為一種內涵深邃的社會問題。因此學校中輟問題是我們教育和經濟系統相當擔憂關心的問題。

過去對中輟生的研究多朝向分析個人、家庭、教師、學校等,並以單一向度加以分析並未對每一影響因素之間互動做ㄧ脈絡式的探討,心理學家Urie Bronfenbrenner(1979)從學術研究與社會政策功能整合的關注下,提出了「發展過程生態學」之理論,目前生態系統理論已廣泛運用在許多研究領域中如:Franco,N.& Levitt,M.J.(1998)對兒童中期有關家庭支持,友誼品質和孩童的自尊發展作ㄧ探究;也運用在收養家庭、父職角色轉變及影響(Tucker,1994;Doherty,1998)另外社會網絡、學校政策、教育方案等皆有大量的探討與研究,已形成一個透視問題全貌很好的架構。因此對中輟生而言他如何對所處環境做回應,行成中輟的決定,值得做更伸入有系統的探討,所以本文將採生態系統觀點針對文獻加以分析。

貳、我國中輟生成因分析

(一)個人因素

一般而言、中輟因素就個人而言,常因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如黃德祥、向天屏(民88)身心障礙學生比起一般的學生要面臨更多的身體、情緒學習上的障礙與挫折;翁慧圓(83)調查結果發現曾經有過中輟紀錄學生,再次中輟機率提昇,低自尊人格與外控人格、濫用藥物、性行為、懷孕、自認好玩、不愛唸書、自我對環境互動的解釋歷程朝向正向或負向等皆是中輟因素。

(二)「小系統」(Microsystems)

   小系統就是關注在學生每日互動藉由透過家庭、教室和同儕之關係描述。
1.                       家庭因素
黃德祥、向天屏(民88)這些學生的家庭結構多半不完整(單親、父母不在)低社經地位,或是親子關係不佳,有衝突性溝通。兄弟姐妹輟學、違規犯過、畢業後未繼續升學很普遍。陳叔宛(民92)針對高雄台南縣市國中中途輟學研究結果指出:家庭社經地位低、家庭結構為單親者、母親對子女要求較不正面、師生關係較差、學業成績低落、感受較少的升學壓力、越常與不良友伴接觸等因素較容易發生中途輟學。胡惠(民91)從家庭系統理論來看中輟行為,反映出整個家庭系統壓力,藉著輟學來減輕家庭的壓力,如:希望父母關注,不吵架。Hess,R.S.(2000)家中說什麼語言也是一個衝擊孩子在學校成功與否重要變項。非英語系學生較低學習成就比英語系學生更易中輟是其兩倍教室和同儕之關係。我國外籍配偶係近年來台灣社會在人口結構上新出現的群體,由於他們來自不同文化、風俗且語言、環境上適應困難等因素,使的其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產生許多問題,是否如墨西哥裔美籍孩童因語言適應落後而影響學習有待進一步研究。另ㄧ原住民輟學問題,唐惠珠(民92)指出由於原住民經濟弱勢、家庭結構多為隔代教養教養態度不積極造成高於一般族群的中輟率行成台灣特殊現象。所以歸納如下:1.父母疏於管教或管教方式不當2.破碎家庭父母失和分居或離婚3.家境貧窮需提早入學4.父母忽視教養5.不良家庭父母從事不當職業或不良習慣6.家庭需求希望照顧家中成員。7.家庭語言文化與主流語言文化之差異造成適應困難。

2.          學校

學校因素中陳秀麗(民92)中輟生不喜歡學校因素,依序是不喜歡學校,功課太難,跟不上進度,曠課太多,考試壓力過大,其次才是與老師同學的關係不佳及歸屬感的缺乏。黃德祥、向天屏(民88)整理出下列因素1.和教師關係不良2.和同學關係不良3.家庭和學校文化衝突4.欠缺適當教育選擇與課程5.學業成績低落6.欠缺適當的諮詢輔導與轉介機構7.校園暴力。有些教師對中輟生復學存在偏見與焦慮。認為將一枚不定時炸彈放在班上,甚至會影響其他功課好的學生。所以由上可知學校制式化教學,不安全學習環境,人際關係不佳、孤獨感、低學習成就、老師、行政者對中輟生態度偏差都使其輟學,而其他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會對中輟生的貼標籤,不包容,都使復學之路慢慢長路。

3.          同儕團體

青少年此階段同儕團體佔了重要地位,為求認同常受團體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許多研究也證實了青少年中輟受到同儕影響很大(陳淑宛,民93),當青少年在校無法獲得認同時便尋求其他認同,通常同質相近的朋友變成為親近的對象,可惜的是他們往往也是偏差青少年。所以當附著在偏差行為團體的同儕容易導致偏差行為。

(二)「中間系統」(Mesosystems)

中間系統其實為小系統中個個的延伸如當父母關係不佳時,影響家庭氣氛與關係,孩子可能成為代罪羔羊,淪為關係下的犧牲品,造成孩子的不安與焦慮。父母對孩子期待的不一致或忽視,皆可造成親師溝通的障礙,學校老師本身的態度正向與否,關心程度也互相影響父母對學生的態度,進而造成孩子如何感受小系統對他的影響。且家庭、個人與學校及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及連結,但在服務的過程中可發現,仍然十分缺乏系統內單位與單位之間的連結協調者。除非當中有人主動聯繫,否則其交流與互動的頻率仍屬薄弱。在缺乏互動的情況下,更不用談到解決中輟生的問題,或是期望達到系統間的契合與平衡。然而在中輟生的問題日益複雜下,其可能牽涉的單位也越趨多樣化,實在需要有關單位彼此的聯繫與交流,也需要系統內相關單位的連結協調者,以期共同解決中輟生的問題,不至於造成資源的重疊及浪費。

(三)「外系統」(Exosystems)

台灣升學主義、文品掛帥下,雖教育改革、常態分班政策持續推行,但是仍無法使校園遏止對學習低成就的同學的傷害。學校中輔導政策以菁英為對象,對

這類同學的課業則以留級制度期望能重新學習但根據Hess,R.S.(2000)文獻資料證明留級是造成中輟極大原因。但限學校行政者的重視態度、資源分配,使得校園中無法發展一套適合這些學生的替代課程。政府近年來開始重視中輟生預防,並積極找回中輟生,教育部亟需結合內政部、法務部、原民會、青輔會、體委會、文建會、勞委會、衛生署等相關部會資源,並參酌歐美等先進國家經驗,擬訂制度性措施、預防性教育措施、保護性福利措施、復學輔導安置措施及評量性措施,規劃具體實施工作項目,積極推展中輟生防治工作。民國八十二年八月起教育部頒布「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要點」,進行通報工作,在八十三年度結合警政單位共同協尋中輟失聯學生。八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教育部依據「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訂頒「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規定國民小學、國民中學發現有未經請假未到校達三天以上之學生,即應列為中途輟學學生,依法通報並積極輔導學生復學。目標期藉由結合中央、地方資源及民間團體力量,輔導學生認識自我、發揮潛能、澄清價值觀並能適應社會環境,逐年降低中輟人數,增加復學率,減少青少年偏差行為。執行策略:一、制度性措施:建立督導、規劃、執行機制,加強地方政府首長權責,落實強迫入學事宜。二、預防性教育措施:辦理有效教學,落實強迫入學條例、建立原住民學生生活與教育輔導體系、落實教育優先區計畫、增進學校輔導效能、辦理體育、休閒、文化與社教活動。三、保護性福利措施:建立完整家庭支持體系,提供安置輔導措施、強化親職觀念,對單親等弱勢族群家庭適時提供協助。四、復學輔導安置措施:建立通報及協尋系統、追蹤輔導復學網絡、籌建各類型中介教育設施、辦理中輟生輔導經驗交流與觀摩、提供中輟生防治諮詢研究服務。五、評量性措施:辦理中輟生通報及復學輔導工作評量,推動分層考核工作,落實執行有關中輟學生防治工作,維護學生接受國民教育權利。由上可知政府政策以有完善的目標與措施但是執行力如何就要進一步評估了?

另外范熾文(民90)由於社會變遷快速,功利主義盛行,各向刺激快感遊樂場所充斥,包含電動玩具網路咖啡等等,加上有線頻道色情充斥,新聞媒體煽情,不實報導均造成學生價值混亂與衝突。所以整個社會充滿了誘惑、功利主義使學生急於滿足個人物欲沉迷當中無法自拔。

所以當學校體系無法滿足中輟生需求,社會體系就要設法彌補陳慧娟(87)來相互搭配如:1.慈輝班:以國中因家庭遭遇變故而輟學為對象,期望獲得如家庭般的照顧;2.白毫禪寺之白毫學園:協助暫時迷途的孩子提供半年在園的生活經驗3.中途輟學青少年福利機構:服務對象有輟學傾向以輟學或復學中的危險人口群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資源跨機構的聯盟組織提供預防適應與處置的功能。

然而中輟問題除了教育系統的介入外,還需要社會福利、法律、心理衛生等單位的協助,在缺乏相關的制度法律予以規畫保障下,便形成中輟生服務上的一個挑戰。另外,社會大眾及媒體對於中輟生所投入的資源及關注,其實都還有待開發。然而在輔導人力、財力的限制之下,實在需要「外系統」內的相關單位給予支持。

 

 (四)「大系統」(Macrosystem)

中國文化十分重視文品,古云「萬般下品惟有讀書高」,「士農工商」明確告知讀書人的地位優於其他階級,想要成功出人頭地,讀書是不二法門,這些原本是鼓勵讀書的好處與重要性,但也因如此不愛唸書便背負著「沒出息」「將來能做什麼」等負向標籤,對學生家長皆是沉重壓力。當成績無法突破在班上便受歧視,冠上其他(如品性、才能)也不好,使學生自卑,這深沉源頭來自文化趨力,重重壓得學生喘不過氣,心裡越來越封閉、疏離,最後選擇中輟逃避眾人異樣眼光。

肆、結論與建議

孩子的發展過程受到家庭、父母、學校、環境乃至整個社會文化長期影響,對於學習的動機、成就造成極大影響,且環環相扣彼此影響互動牽引著,如ㄧ位重視教育的父母會要求孩子學習,並配合其他好的學習環境,再加上遇到一位善解的老師,這孩子可能有好的學習成就;反之父母態度權威不重視孩子意見,即使其它環境配合,也可導致中輟行為發生。但是為何有人仍能順利完成呢?由此可知中輟原因不能單一面向去看,如KleiBerry,J.O.1995)也運用Bronfenbrenner的社會生態模式應用在從機構到社區中發展不利的家庭。此模式提供有用的架構去了解及支持當家中有障礙者從機構到社區的轉變。建議諮商者在過程中和家人一起工作,一個重要的介入方式是請他們告訴你他們的故事。這個故事將展現他們過去所經歷的大系統、外系統、中間系統和家庭系統的壓力。

所以要真正解決必需通盤了解,而以生態系統觀點檢視我國中輟生之問題,正提供我們一個更寬廣、深入的家庭內評估,以建立有效預防處置措施,陳慧娟(87)過去傳統學校處理模式只注意到小系統或中系統的影響,輔導人員或社工人員也採取個人或家庭的輔導與諮商,但是以生態系統點告訴我們若能從大系統介入活動例如:結合社區資源、當地機關團體及社區居民自發性組織影響中輟生層面更為寬廣。

伍、參考資料

王淑娟洪麗芬(民91)。我國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生預防輔導及復學政策簡述。學生輔導,p122-137。

王淑娟(民91)。各國中途輟學生現況及中輟生防治政策簡介。學生輔導,p132-141。

王順民(民92)。沒有問題少年只有少年問題:有關中輟生何去何從的人文省思。國政評論。

吳芝儀(民89)。國中階段中輟學生輟學經驗與危機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刊,5,179-232。

范熾文(民90)。中途輟學原因與預防輔導空大學訊P54-59

胡惠(民91)。台南市國中生輟學原因與預防中輟輔導成效之研究。高雄師大教育碩士論文。

唐慧珠(民91)。解決國中生輟學問題之行動研究:以花蓮秀林國中慈輝班為例。 東華大學碩士論文

翁慧圓(83)影響國中清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東海打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民92)。各國中途輟學學生現況與輔導措施,pp2-3

陳叔宛(民92)。國中生中途輟學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以高雄台南市為例。成大碩士論文。

陳秀麗(民92)。我國國民中學中途輟學生處理模式及其成效之研究。濟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怡旋(民90)。中輟生的生涯與自我認同議題。花蓮師範多元文化所碩士論文。

陳慧娟(87)中途輟學青少年福利機構之規劃與經營輔導記刊34,4,p29-41。

黃德祥、向天屏(民88)。中輟學生形成原因與對策之研究。訓育研究,p16-33。

游聖薇(民90)。中輟與家庭台東市三個原住民國中女生的個案研究。台東師院教育所碩士論文。

楊朝祥(民90)。抓住孩子的心,師友p55-58

蔡德輝、吳芝儀(民87)。輟學略之轉向-跨世紀的另類選擇教育。以愛化礙-關懷中途輟學研討會。

鄭崇趁(民88)。中途學校與中輟生輔導。訓育研究,p48-56。

鄭崇趁等(民87)。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台中,兒童福利基金會。

鍾學民(民92)。高職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公東高中為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

戴文青(2004)Bronfenbrenner「發展過程生態學」在台灣幼教相關研究之評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6,p157-184。

謝梅芬(民90)。中輟生多來自管教失當家庭。(http://163.18.153.12/mlss

Bronfenbrenner,U.(1992).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In R. Vasta(ed.).Six theories of child development:revised formulations and current issues.187-249.

Doherty,W.J.& kouneski,E.F.&Erickson,M.F.(1998)Responsible Fathering:An Over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e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v60, p.277-292.

     Franco,N.& Levitt,M.J.(1998)The Social Ecology of Middle Childhood: Family  Support, Friendship Quality, and Self-Esteem. Family Relations,47, p.315-321.

     Hess,R.S.(2000) Dropping Out among Mexican American Youth: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through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tudents Placed at Risk(JESPAR),5(3),267-89.

KleiBerry,J.O.(1995)Family and deinstitutionalization:an application of

Bronfenbrenner’social ecology model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73

p.379-383.

Rumberger, R. W. (1987). High school dropouts: A review of issues and
evid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7, 101-121. 

Tucker, D. J.& Hurl,L.F.(1994)Applying Organizational Ecology to the Family: The Case of Who Persists in Providing Foster Car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v56 n4, p.1005-18.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