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父母管教壓力之研究

  祥 蔡添元 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壹、前言

     常聽到週邊的朋友談到孩子時,總是說不敢奢望孩子多傑出,而是希望孩子不要變壞就好了,接著往往就是數落政府的無能,社會的亂象,媒體的墮落,教育的失敗,父母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除了龐大的經濟負擔與精神壓力下,還嗅出濃濃的管教上的壓力

    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問題是一直是現代社會重要的課題,尤其隨著社會變遷父母親要擔心的事情是越來越多了。Greenberg(1995)就表示:

 

曾有個朋友警告我,小孩子是幾何的壓力源,而不是算術的壓力源。因為小孩子的身體會變化,心靈會成長,社會技巧和生活空間會擴充,這些改變是具有壓力的。而當小孩改變時,家庭也會隨這產生變化。父母看著孩子的漸漸成長,變成十幾歲的少男少女,令人頭痛的問題便產生了,例如:藥物、性、暴力、車禍、或曠課等等問題。也可能變的男已規勸、溝通,或時常不見人影。

 

可見在這五光十色的社會中,父母也常常慨歎:孩子不要要變壞就好了!可見品德教育與倫理教育在目前的功利社會中反而是父母最重視的。

    但是,經濟的壓力使得親子間聚少離多,家庭結構改變,支持系統不足。社會風氣惡劣極端,惡龍張錫銘居然成為英雄人物,理律法律事務所劉偉杰的侵占公款案件居然成為網路上年輕朋友讚賞的事件,價值的扭曲嚴然成為父母教育子女時最深的無奈。

    社會風氣同時也助長了離家、自殺、對抗弑親……等,一件件突顯個人主義,自我中心,卻又抗壓性極低的草莓族現象。

    子女的管教儼然成為父母的一大壓力。

 

貳.相關文獻探討

   因在查詢資料的過程中,並未發現確切的管教壓力定義,因此在文獻探討中,將透過資料的整理,透過對壓力之相關定義與內涵之了解,分析家庭壓力,進而探討管教內涵,試圖對父母管教壓力下定義,並透過文獻之分析,整理出父母管教壓力的相關壓力因子。

  一.家庭壓力之意義與內涵

本節中將從國內外相關文獻來探討母女衝突之意義及內涵、相關因素以及相關研究及其測量。

  (一).壓力的定義與意涵

    壓力是什麼呢?壓力來自於讓我們感到威脅的事物,我們因為難以面對它而產生了一種被壓迫的感受。

 

堪農(Walter Cannon) (引自潘正德1995)是第一位說明壓力反應的學者。他稱壓力反應為戰或逃(fight-or-flight)的反應。壓力之一是源於壓力因子(stressor),另一是源於壓力反應(stress reactivity)。壓力因子(stressor)是指可能激發戰或逃反應的一種刺激引發壓力反應(stress reactivity)。產生戰或逃(fight-or-flight)的反應。所以他把壓力定義為:

 

壓力是壓力因子與壓力反應的結合

 

沒有同時具備這兩種成分就不算是壓力。例如:有兩個人被開除了,其中一人視為是大災難。他的反應是: 我要怎嚜維持家計?另一人則是:我工作的太辛苦了,我需要一個假期,現在我得到了!依定義而言,第一個人經歷了壓力。第二個人雖然遭遇了相同的壓力因子,但他卻採取不同的態度,所以壓力並未對他造成影響。

 

另外Selye也是壓力研究的先驅,他指出壓力是身體對所發生的要求產生的併發反應,且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都會產生生理的反應。總之,壓力就是對生活中要求的生理回應(Olson,2000)。他對壓力所下的定義是

 

當某些外來刺激加諸於生物體時,生物體自身及週遭所產生的身體與精神上的扭曲」。

 

他也指出壓力是人體適應反應的正常現象,壓力是由特殊症狀呈現出來的一種狀況,而此症狀包括生理上正常引起的改變。

 

張春興(2003)認為壓力心理因素是挫折感(flustration)與衝突(conflict)。

壓力的生理反應有應急反應(emergency reation) 與攻擊或逃離反應(fight-or-flight)

壓力的心理反應是恐懼、焦慮、抑鬱與冷漠。

 

(二).家庭壓力理論

家庭壓力ABC-X模式(ABC-X Model of Family Stress)

Hill(1949、1958)提出家庭的ABC-X壓力模式(ABC-X Model of Family Stress)(王以仁,2000),此理論有四項元素:

1.壓力源或事件本身(A)

代表壓力的來源,指有足夠導致家庭系統發生變化的生活事件。

2.危機發生當時家庭所擁有的資源(B)

是指當壓力來臨時,家庭所能運用的資源。

3.家庭對壓力的定義(C)

個人對壓力的定義及嚴重程度的感受因人而異,將會影響家庭的因應之道。

4..危機(X)

指家庭所處的一種不穩定狀態,可能會帶來家庭危機,如果家庭能克服,則能恢復正常生活。

以孩子離家為例:(A:事件)—青少年離家,(B:資源)-家庭成員未利用相關資源,(C:家庭對壓力的定義)-不認為此青少年問題嚴重,(D:危機)-可能造成家庭解組,若能克服,則能恢復正常生活。

 

家庭壓力的「雙重ABC-X模式」(Double ABC-X Model of Family Stress)

1982年Mccubbion & Patterson 以ABC-X模式為基礎,發展出家庭壓力的雙重ABC-X模式,採用長期的觀點解釋家庭壓力及危機。家庭壓力的雙重模式主要為(王以仁,2000):

1.累積性的壓力(Aa):單一的因素不會造成致命性的傷害,壓力是一種有歷史性及長時間的複雜過程。

2.家庭的因應資源(Bb):指現存可利用的資源及針對壓力事件所特別開發、擴展的資源。

3.對於種種事件的感受(Cc):不僅只限於當事人對壓力的主觀認定,它還包括了體系面對困難時的團體凝聚力。

4.家庭適應策略和狀況(Xx):家庭適應是一種連續性的過程,可能是長期處在不平衡的狀態下,但也可能達到良好的適應,歸於平衡。

 

其他家庭壓力理論

    Greenberg(1995)提出家庭壓力是家庭壓力源、成員特質、及家庭以外的壓力源的複雜組合。

    Mc. Cubbin(1981則列舉了家庭的十大壓力)(徐綺穗,1998):

1.      家庭壓力

2.      婚姻壓力 

3.      懷孕及養育子女的壓力 

4.      財務、家庭經濟及事業壓力 

5.      家人工作變遷及工作壓力 

6.      疾病及照顧子女的壓力 

7.      失去親人的壓力 

8.      家庭法律壓力 

9.      家人遷居壓力

10. 家庭累積壓力

徐綺穗(1998)認為家庭的親職壓力是多方面的:

1.父母的人格特質與成長史

2.社會情境

3.婚姻關係

4.子女的特質與回饋,這些關係又彼此互動

 

由家庭壓力理論讓我們清楚地了解到面臨家庭壓力時,家人可以根據這模式檢視及釐清家庭壓力的種類及過程,如此才能與家人一起共同面對壓力與採取因應策略。

 

(三).壓力的知覺因素

   Greenberg(1995)分析壓力的知覺因素

   1.選擇性的覺察: 將焦點放在好或壞的人事或情境上。把焦點放在好的方面,就會有較少的壓力。

   2. A型性格:很強競爭性、攻擊性、沒有耐心、覺得時間緊迫,具有廣泛而合理化得敵意,已及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

   3.自尊程度:低自尊的人從不讓自己往好的一方面去想,不信任別人的意見,並且表現非自我肯定的行為。

   4.內外控: 是指你認為你可以控制生活事件的程度。外控型認為很多事情事自己無法控制的。內控型認為很多事情都是可以控制的。

 

泰勒焦慮量表(Taylor Manifast Anxiety Scale) (潘正德譯,1995)中則認為焦慮是一種不合實際的害怕,導致生理的反應,產生逃避或退縮的行為。(及壓力因子採生了個體的壓力反應),暫時性焦慮短暫,針對某一刺激; 特質性焦慮: 廣泛而普遍性的焦慮感。

     T. HolomsRahe社會再適應量表 (1975)的研究顯示: 生活中愈巨大的改變,愈容易造成生理與心理上的疾病。(潘正德譯,1995)

     拉薩如斯(1984,摘自潘正德1995)認為每天持續的激烈爭論,將比主要生活事件更危害生身體健康。缺少令我們感到愉快的積極事件(昂然自得)也會傷害我們的健康。

    Greenberger & Goldberg(1989)的研究顯示: 親職承諾高的父母對子女的知覺是正向的,而且知覺孩子較少的問題。Hoffman認為高效能父母自覺給孩子較多的愛;低效能父母則以訓練方式執行親職。Reis (1988) 認為婚姻關係好的父母較溫暖,對孩子的知覺正向,感受到的負面壓力也較少。

 (Tom Luster & Lynn Okagaki ,1993)

    Jordon(1982)認為母親感受到的壓力是孩子的不良行為,而為了孩子的不良行為常導致精疲力竭,若缺乏丈夫的支持時,易形成高壓力。(徐綺穗,1998)

 

(四).家庭生命週期與壓力事件

「家庭生命週期」是一個家庭由形成、發展、擴大至衰弱的過程,不同階段、不同家庭狀況的個體都有他待解決、待完成的家庭發展職責(王以仁,2000)。

Olson,McCubbin(1989)等人以系統化的方式研究了1000個家庭在家庭生活週期各個階段的壓力源,以下逐一敘述:

家庭生活週期階段

壓力源

第一階段

沒有小孩的年輕夫妻

四大壓力領域:工作與家庭壓力、財務與經濟壓力、家庭內在的壓力、疾病與家庭照料的壓力。包括換工作、工作不如意等,債務問題,家務分工問題,親友生病等。

第二階段

養育孩子

買車、醫療花費及政經情勢造成的經濟壓力,懷孕及養育的壓力,戶外活動的增加,工作不滿意及親友生病等壓力。

第三階段

有學齡兒童

的家庭

子女學課業及戶外活動、雜務、手足衝突與子女管理的家庭內在壓力,父親缺席,工作不滿意及經濟等壓力。

第四階段

有青少年的家庭

維持家計及子女教育花費的經濟壓力、子女教養問題的家庭內在壓力等。

第五階段

子女離家

子女教育問題、子女離家所帶來的轉變及經濟問題等。

第六階段

空巢期

嚴重的經濟壓力、雜務、疾病、失落、婚姻及性關係問題、

親友生病壓力等。

第七階段

退休

經濟壓力、醫療照料的花玻及生病所造成的不便、父母配偶親戚或朋友的生病或死亡等。

 

 

.父母管教壓力的意涵

 

   (一).父母管教方式

Greenberg(1995)認為家庭的功能之ㄧ是生產和教育孩子的社會控制。這是管教的核心意涵

有關父母管教的概念¸其中在「父母管教方式」特質上之名詞釋義,可以分為「概念性定義」與「操作性定義」

1.概念性定義:父母管教方式係指父母親所採用之管教子女生活作息與行為表現的策略(王鍾和,民84)。

2.操作性定義:本研究係以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的「父母管教方式量表」中所得之分數,作為評量的指標。

 

   (二).父母教養內容
    教養子女,是父母天職,但有很多父母親,其實是因為未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責任與教育內涵,因此造就了「天下有不會的父母」,以及「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其實,為人父母的,除了極少數嚴重失能者,會虐待、疏忽、遺棄子女外,絕大多數都是以自己所會的、所相信的、所以為是對孩子好的方式來「愛孩子」。然而,很多父母卻不知道,可能在其過度或過少的愛、期望、壓力與要求下的養育,卻使得子女身心受創、人格受損與自尊不良,其對子女的影響是既深刻又長遠。

    有的父母會因對家庭教育的內涵不夠明確,以至於會在小孩上學後,與學校教育界限不明而生互推託,互諉責的衝突。

茲說明如下:
家庭教養的責任應包含二個部份 :一是養育保護安全、照顧身體發展的

需要。其次是教育—教導、輔導、滿足心理發展的需要。培養生活習慣、建

立良好學習態度、教導待人處事的道理、建立道德觀、價值觀及健全的人格

由此可見,孩子的人格,身心發展、獨立生活能力及價值觀、態度的基礎都是在家庭中逐步建立的,其實施時並無教與學的形式,也絕不是單向施行,而是溶和於生活中,在親子間頻繁的互動中,隱約建立的。

 

(三).教養的型態與父母管教壓力

不同的管教態度導致不同的結果,孩子不同的回饋特性,也會為父母帶來不同程度的壓力。以下就程桂英(2004)研究列舉各種教養型態中,父母觀念、作法及對子女影響分別列表並說明。

 

1:父母教養型態

威權、控制型
    此型父母因本身人格特質、不良觀念及文化制約等因素,而採行了控制的、威權的、要求的、嚴格的、過度期望教養態度。

父母想法與觀念

1.我是一家之主,我必須控制、掌握情勢。小孩則應聽話、順從。

2.我必須是對的、贏的、完美的、誰都不能批評、抗拒。

3.大人才是理性的、強壯的。小孩是弱小、依賴性、無能力的。

4.管教就是管理、控制行為、訓練能力。
5.愛就是提高期望、激勵小孩、給他壓力,才能使他充

滿奮鬥的意志力。

6.不打不成器,小時候不嚴格管教,長大就會變壞。

父母的作法

1.威權--強迫、限制、指揮、命令、要求,以獎罰控制行為、學習。

2.嚴格--批評、要求、貶抑、羞辱、比較、競爭。

3.柔性制--嘮叨、囉唆、催促、說教,動情說理到小孩屈服為止。

4.他人導向、社會取向--經常限制孩子的發展以配合別人,大眾利益為前提。

5.自我的延伸一補償行為、不良的期待。

對子女的影響
 
 

1.受控型人格一缺乏自信、自卑、退縮、害羞。自我懷疑、自我貶抑、依賴別人、認命。

2.反控型人格一反抗、叛逆、攻擊、施暴他人、控制慾、高堅持、不輕易放棄。

 

放任、溺愛型
      此型父母採取了過度屈從、過度保護、及過低期望的教養態度

父母想法與觀念

1.愛就是滿足小孩一切需要。

2.愛就是給孩子自由、使小孩快樂、不要有壓力。我應 排除各種困難,讓他無憂無慮的成長。

3.維護小孩的安全,就是建立周全的防護網。社會險惡、我來保護他。

4.做父母的就應該使生活充滿樂趣,不必定什麼規則,不要給孩子限制。

5.管教真是困難,真不知怎麼處理小孩的行為和情緒。

6.我不重要,別人比我重要。我很在乎小孩是否真的喜 歡我。拒絕他的要求使我有罪惡感。

父母的作法

1.撫慰--安撫他的情緒,包容他的一切。

2.代替--幫他做、幫他想辦法,解決困難。

3.寵溺孩子--成為小孩的提供者,儘可能滿足他的要求。

4.過度保護--外界險惡,小孩警覺心不夠,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我進出接送。

5.給他無限制的自由--為所欲為的小孩,享有很大權力,卻很少被限制。

6.順從、投降--小孩哭鬧真令人無奈,只好同意他。

7.無法設立堅定的家規--教養的主導權,游移在親子間,孩子通常是贏家。

對子女的影響

1.衝動、控制不良,對規範的遵守有困難,對情緒的控管有困難。

2.自我中心,凡事以自我的需求為中心,較少考慮別人。

3.自我懷疑,對行事原則不太確定,無法明確判斷權限責任。

4.逃避責任,容易中途放棄。

5.缺乏尊重,對人有敵意,有侵略性、控制慾。

6.霸遺,不合群,不易與人合作

 

不一致型
     原則不一致,前後不一致或夫妻不一致,其對子女的身心影響甚大。

父母的觀念想法

1.愛就是由父母個人來定義,夫妻各人有各人的想法。

2.我的情緒心情就決定小孩今天好不好過。

3.管教真難,這樣也不順利,那樣也不通。

4.我管不了了,交給另一半去管好了。
5.我不能干涉配偶的管教,我們要互相尊重。

父母的作法

1.夫妻不一致--雙方無一致性原則,缺乏溝通與協調。

2.前後不一致--徬徨不定,經常變化態度。

3.原則不一致--無清楚而堅定的規則,價值觀混亂。

4.父母情緒不穩定,不易控制與管理情緒。

5.未設立清楚的家庭規則

6.缺乏角色穩定模式,導致子女認同困難。

對子女的影響

1.自我懷疑--經常在試探、懷疑中摸索。

2.不知所從--不確定行事原則與規範。

3.情緒不穩定--緊張、不穩定,缺乏安全感。

4.自信不良--自我認識不良,不易確認自我。

5.社會化不良--無法穩定發展社會能力。

 

嚴重虐待、疏忽、遺棄---親職失能型
    有的父母甚至是嚴重缺乏親職意識與知能者,缺乏照顧、保護子女身心安全的基本知能,甚至連養育的功能有時都未能負責!

父母觀念的想法

1.愛是什麼,我管不了,活下去就好了。

2.我自己的問題都一團糟了,小孩真煩人。

3.小孩是不重要的,他的情緒、行為是不理性的。我應嚴格管教或者放棄算了,任你自生自滅,我無法控制。

4.情緒好時,會寵溺、過度屈從小孩;情緒不佳時,則虐待、責打小孩。

父母的作法

1.對小孩冷淡、冷漠、忽視小孩需求。
2.生活重心放在自己的問題上。
3.對小孩身心過度干擾,或過度忽略。
4.父母本身有嚴重生活適應、人格適應、社會適應問題
5.父母性格、情緒不穩定會遷怒,轉移到小孩身上。
6.缺乏教養的角色認知,無法提供角色認同模式。

對子女的影響

1.怨恨、懷恨,想報復的個性,情緒發展不良。
2.自貶--自我貶抑,負向人格,低動機。
3.冷漠--與人疏離,無法與人發展親密關係。
4.身心疾病--憂鬱症、焦慮、強迫行為。
5.社會化不良--無法穩定發展規範能力、社會能力。

 

民主溝通型
    此型是最理想、最符合人性、切合現代民主社會環境形式,最有利子女成長的教養型態。

父母的觀念想法,

1.教育是引導、啟發,與鼓勵孩子。

2.管教是幫助小孩建立自我的能力。

3.愛是合理的期望、溝通的形式,真心的關懷與了解。

4.人格與主權是生而平等的。

5.自由與責任是相互發展的。

6.自發性、創造力與規範性、控制力是互為成長的動力架構。

父母的作法

1.關心小孩--關心他的需要、想法與困難。

2.接納與信任小孩--寬容、親切,愛與鼓勵,並相信小孩有自做決定的能力。

3.了解小孩一對其身心發展特性有一定了解、認識。
4.尊重--能尊重其獨立人格、個別差異,並教導他自尊、    

尊人。

5.制定堅定而有原則的家庭規則--合理、清楚、堅定、開朗、有彈性地設立行為規範

6.溝通、協商--是聆聽者與協商者,鼓勵孩子充分表達心情、想法,親子間互通訊息

7.經常自我評估管教之影響,作適時調整。

對子女的影響

1.自動自發--有自發性、創造力,有勇氣嚐試新的經驗。2.獨立自主--覺得有自信,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3.有正向的自我概念--喜愛自己、相信自己、自我導向的。

4.負責任的--能自我負責、自我規劃。

5.尊重別人--願意合作、能容忍別人、尊重別人、喜歡與人互動。

此五種類型中,以一~四型為較為不良教養型態,有些導致較為緊張的親子關係,有些導致冷漠感,有些導致孩子社會適應不良。第五種為良好的、值得推薦的親職模式。因為成功的親職經驗也較讓父母在繁重的家庭系統壓力中感受較感舒坦的經驗。

    當然,所有的父母都不可能絕然僅採其中某種模式,而是以此型為基本型,再兼採其他類型。然而,就開放角度觀之,第五種民主溝通型態,其本身之彈性、理性選擇便已涵蓋了各種父母親可能採行的,對子女成長有益的知能,故而是理想、優良教養模式。

因此,當父母親在實施教養責任、親子互動時,若能破除主觀意識,落實兒童本位,以客觀化立場,實施輔導--隨時調整管教措施,對於處理子女情感、行為時能多一點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立場同理他的感受,設立規範、引導他的行為,同時,又能考慮此教育策略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影響,時時以長遠的眼光來衡量子女的成長利益。

那麼,如此的深思熟慮,審慎施行的教育措施將使得親子雙方都能滿足需要。也因著相互尊重、互愛而能發展出更和諧的親情與互動。

 

(四).管教觀念的變遷

    管教在一般傳統觀念裡的涵義,通常是指管理與教訓,是一種上對下所施予的訓練與控制。然而,隨著「以人為本」的開放式教育理念興起後,關心兒童內在需求與發展的「兒童本位」教育觀深受重視,以現代民主精神來釋義「管教」應是:「父母施予子女的自我管理的教育。它是以親子雙方兼具獨立人格的開放觀點來詮釋親情與教養。」也就是說,父母管教子女之目的在於:

 

引導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能逐步管理自己。從自我接納--自我了解--自 我控制--自我肯定--自我負責--自我管理,並向上延伸到自我尊重--自我欣賞--自我規劃--自我創造--自我發展,終能走向自我實現完成自我教育。(天下雜誌,2000)

 

    每個兒童都有他天賦的個別差異--與生俱有的遺傳特質、智慧才能與發展機制。他在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時,是需要成人智慧的引導與協助的。兒童絕非白紙,可由大人隨興揮就、填景;他也不是黏土,任由大人執意捏塑,每個兒童都有他自己的天賦與才智,成人應該要充分了解、尊重之,並且善予引導,使得孩子在快樂學習中逐步成長,並在生活中感受價值與意義。

 

    父母親在陪伴孩走成長之路時,應設法了解及掌握孩子的自我,教育是成長人的工作,而非塑造完人的工作,成人是幫助兒童的自我實現者,而非替兒童決定學習過程者。即使一個孩子天賦多麼低劣,只要他能完全在獨立自我的生活中成長,這個孩子就會感受到尊嚴一對自己敬重、覺得自已活得真實、有自我價值感、有信心、對未來有憧憬,生命逐充滿了活力!管教之道,唯在合理的愛、期望與尊重中推移與展延。

 

    在天下雜誌的調查中,七成的父母認為0到6歲是影響孩子一生最重要的階段。而在階段的父母最重要的責任為何?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式父母眼中的第一要務(31.8%),其次是確保孩子身體健康(21%)。 健全的人格不但影響孩子是否快樂成長,也影響未來社會的安定。對孩子的將來,台灣父母最憂心孩子品行不良、會變壞(58.3%)其次會擔心孩子成為犯罪案件的受害者(45%)。

 

    在教養幼兒時,最令父母頭疼的問題是幼童的打人,說謊、哭鬧等行為舉止(36.6%)。而當孩子行為不當時,父母最常使用的管教方法是向孩子解釋這種行為有何不當(72.6%)。其次就是用體罰(53%)和責罵(52.3%)。 和美國父母相比,台灣父母最常使用打罵的管教方式。美國新聞周刊調查幼兒的美國家庭調查中,只有7%美國父母在孩子行為不當時,常使用體罰的管教方式。

    對於體罰,專家認為是無效的管教方式,而且有副作用,最好避免。美國紐約大學心理教授霍夫曼(Martin Hoffman)指出,「體罰能馬上鎮住孩子,但卻會引起孩子的怨恨和恐懼。」 養兒育女是一門大學問,當碰到問題時,受訪的父母最常參考書籍及報章雜誌(46.2%)其次才請教父母長輩(39.5%)。 現代父母比上一代更會做父母嗎?答案是肯定的。四成的人覺得自己的表現比父母好;34.7%的人表是差不多,只有14.2%的人認為自己不如父母。 如有可能的話,大多父母都希望小孩由自己帶,7成以上的父母認為,理想的扥育方式是由父母自己帶。在其次的選擇就是幼教機構帶(14.4%)。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五歲的孩童有九成上幼稚園。根據天下調查,父母在幫孩子選擇學前教育機構時,最重視的因素是環境設備(69.1%)及師資(64.3%),而對於師資最重視的是老師是否有愛心及耐心(76.6%)專業訓練其次(59.1%)

   父母認為最應加強的是人格教育(54.2%)和生活教育(14%) 現代父母瞭解0 - 6歲是孩子最重要的發展階段,以及人格教育及生活教育的重要性,也認為父母要負最大的責任。但是一個成功的父母,需要整個社會,包括政府與企業的共同支援,才能做得到。否則父母孤軍奮鬥在今天所造成的遺憾,整個社會在明天也要付出代價。 在台灣,學齡前的兒童從不是政府關愛的對象。因此受訪父母對政府在育而過程中所提供的服務,滿意的不到1/10。 但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體恤員工照顧幼兒的辛勞,提供支援,讓員工能兼顧工作與家庭。而現代父母最希望從企業得到的支援是扥育服務(32.2%)及彈性工時(30.4%)。 兒童是家庭與社會未來的希望,而台灣現代父母在養育學齡前幼兒所遭的挫折與困境,需要父母本身的覺醒,更需要整個社會的聯手扶持。 調查方法說明;本次調查於1999年10月15日22日進行,依系統比例隨機抽樣法,對全台6歲以下兒童的父母進行電話調查訪談。有效樣本為398份,當信心水準在9成5時,抽樣誤差在正負5個百分點之內。

 

(五).父母親的管教方式與態度對子女的影響

    父母親在親職角色上採行的管教態度,教育觀念,溝通原則與行為處理的方式是形成親子關係,品質高低的指標,會深刻地影響兒童的人格、學習與社會適應(程桂英,2004)。不良的管教形態約可分成四種:威權控制型、放任溺愛型、不一致型、嚴重失能型。這些不良的教養方式,因著長期的互動影響,容易導致子女在人格上學習上,社會適應上產生諸多問題。

 

人格影響—導致子女退縮,自卑,順從,依賴,缺乏自信或反抗,叛逆,自誇,不良的自尊,自我懷疑,行為偏差。

學習影響—思考僵化,缺乏創造力,害怕新嘗試,缺乏信心或要求完美,過度拚命,低動機,低學習意願,甚至低成就。

社會適應—自我中心,衝動,控制不良,依賴別人,控制別人,或是攻擊,對人有敵意。

 

程桂英(2004)同時也認為父母的管教能力--先天不足,後天失能。在人生的歷程中,大部分的人會為父、為母,擔負教養職責。親職教育原屬人生教育必經的一環,但是,在我國政府嚴重忽略此一教育環境的需求下,導致諸多家庭惶然不知所以。

 

所以當面臨內外在壓力之時,一方面,必須面臨外在的生活壓力,諸如社會節奏加速,不穩定的特質下導致的生活緊張與壓力日增,父母為了滿足經濟、物質需求必須大量投入工作,便容易形成了忽略子女教養,導致親子間疏離與問題。另一方面,對內一面臨管教壓力,在傳統的穩固性,強制性道德基礎已逐漸瓦解的現代生活中,父母親遂面臨了頓失依靠,卻又不知如何教養新生世代的困境。然而,若深入探究不難發現,問題便出在一先天上,父母既無親身體驗現代民主式教育模式;在後天上,政府又缺乏長效性系統性親職修習的機會,這真是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能的寫照

 

.父母管教壓力的定義

「在家庭系統中,當父母根據自身特質對孩子的管理訓練或是教育引導因內外在因素產生危機時,父母在心理上或資源上,沒有或僅有極少的事先準備,因而導致緊張不適、無所適從、難以應變的心理狀態,此時父母便產生管教壓力

馮燕(1992,摘自徐綺穗,1998) 認為子女管教對30~40歲的父女型成壓力,而教育程度低者尤其明顯。

任文香(1995,摘自徐綺穗,1998) 認為親職壓力的要素為:

1.父母人格特質

2.親子關係

3.兒童特質

4.家庭情境

徐綺穗(1998)認為家庭的親職壓力是多方面的:

1.  父母的人格特質與成長史

2.社會情境

3.婚姻關係

4.子女特質與回饋。

 

Greenberger & Goldberg(1989,摘自Tom Luster & Lynn Okagaki ,1993)認為親職承諾高的父母對子女的知覺是正向的,而且知覺孩子較少的問題。 (摘自Tom Luster & Lynn Okagaki ,1993)

Sigel(摘自Tom Luster & Lynn Okagaki ,1993)列舉有關父母信念的內涵有認知歷程直接教導正向回饋負向回饋。

Reis (1988,摘自Tom Luster & Lynn Okagaki ,1993) 婚姻關係好的父母較溫暖,對孩子的知覺正向,感受到的負面壓力也較少。

  Jordon(1982,摘自徐綺穗,1998) 的研究母親感受到的壓力為孩子的不良行為,為了孩子的不良行為常導致精疲力竭,若缺乏丈夫的支持時,易形成高壓力。

 

. 量表編製過程

 

(一)特質之定義與成分

經收集文獻並加以歸納分析,本研究將父母管教壓力定義為:在家庭系統中,當父母根據自身特質對孩子的生活管理教育訓練因內外在因素產生危機時,父母在身體上或心理上的緊張不適、或難以應變的心理狀態,,謂之父母管教壓力。全量表依父母管教壓力的概念將的父母管教壓力成分區分為個:1.父母人格特質2.婚姻關係3.家庭情境4.社會情境

 

    並根據相關資料與訪談所得,編製父母管教壓力量表,其中的陳述句除了有關父母特質一項有量表文獻做引用外,其餘特質則依據訪談所得加以潤飾,並在預試後,做因素分析,歸納相關特質,並且在陳述句上繼續蒐集受試者的觀念與看法,對整體量表做持續的補充與修正

 

(二)預試題的撰擬

    經蒐集相關文獻探討,並參考現有國內外學者所編製之家庭衝突量表,研究者自行編擬量表試題,全量表依父母管教壓力的概念分為五方面,分別為:父母特質(5題)、夫妻互動(7題)、兒童特質(4題),親子關係覺知(7題),社會情境影響(6題),共計47題。

    量表形式採李克特氏六點量尺,由受試者閱讀各題目後依據實際情況從「非常同意」、「同意」、「傾向同意」、「傾向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等六個層次圈選適切的答案,其中第123452024252629題為反向題,當累計總分越高,表示父母管教壓力程度越高。

   

(三)專家審查與試作

    研究者邀請二位家庭教育專家學者進行量表的審查工作,並且給予量表的因素界定、題目部分作一些建議。針對專家所提出之看法及建議修正量表,以確定預試的量表。

 

(四)、預

    量表的施測分別由我與研究夥伴在桃園、台中、嘉義三個地區,針對已婚且育有子女之對象,發放問卷根據題數為30題,有效預試問卷樣本應為150份,

    預試問卷共發放160份,回收共計155份,經初步整理編號後,依序輸入電腦檔案中,並運用SPSS統計軟體加以分析整理。

1:施試對象人數分佈一覽表

量表發放單位

份數

回收份數

內新國小

25

25

益民國小

25

24

大里國小

25

23

崇光國小

25

29

嘉大家研所

20

20

桃園警察之友

30

19

肆、量表的項目分析與信、效度考驗

一、項目分析

(一).遺漏值檢測

    全部155名受試者在30題共計7760次反應次數中,產生了13次的遺漏,占0.01﹪,其中以第25題的遺漏值分別為5.0﹪及6.0﹪最高。顯示填答者可能在此題項遭遇填答的困難,因此可參考其他指標列為稍作修改或刪除之題項。

(二).描述統計檢測

    以量表各項目的描述統計資料顯示出題目的基本性質,以偏高與過低的平均數、較小的標準差及嚴重的偏態等三種傾向,代表可能存在鑑別度不足的問題(邱皓政,民93)。本量表為六點量表,中間值為3.5,各題項的平均數介於2.05(第14題)至4.45(第8題),標準差介於0.94(第14題)至1.87(第1題)。

    信度檢定(Alpha).7791,經刪除與總分相關較低(Item-Total Correlation) 小於.2的題項有第71213141521272829後,這些題目顯示出與全量表不同質,予以刪除後。信度檢定(Alpha).8194

 

二、效度(建構效度)

    本量表經上述程序刪除9題後,剩21題,因素分析之KMO的值0.751Bartlett球形檢定值為763.359,達顯著水準,代表資料適合進行因素分析,使用主成分法進行因素分析依各題在各負荷量之情形,再從『轉軸後的成分矩陣』中去剖析因素是否與原理論或設定建構相同,找到題目是在單一因素中負荷較高且在其他因素負荷較低的優先刪除再刪除計刪掉2030共2題,最後剩21題。轉軸後因素分析。分析出五個成分因素,解說變異量為61.760%,各題在各因素之負荷量與解說變異量,列於表2,表3。

 

2:因素及各題在各因素之負荷量一覽表

3:各因素之解說變異量百分比及總百分比

因素一解說總變異量百分比

60.970(%)

因素二解說總變異量百分比

52.097(%)

因素三解說總變異量百分比

59.751(%)

因素四解說總變異量百分比

53.332(%)

因素五解說總變異量百分比

61.320(%)

解說總變異量百分比

61.760(%)

    經進行因素分析後得到的五個因素,:(1) 父母特質5題 (2) 親職感受5題;(3) 親子互動3題;(4)夫妻互動3題;(5社會情境3題。共19題。

    本研究的因素。分析分析出的四個成分因素如下:;

1.            第一個因素定義為「父母特質」,為第12345題,共5題。

2.            第二個因素定義為「親職感受」,為第6891011題,共5題。

3.            第三個因素定義為「親子互動」,為第161718題,共3題。

4.            第四個因素定義為「夫妻互動」,為第192223題,共3題。

5.            第四個因素定義為「社會情境」,為第24、2526題,共3題。

三、信度

全量表之Alpha.8194表示信度良好。

伍、結論與建議

影響之層面甚廣,因此若能及早了解以女兒的角度來看與母親之間產生衝突原因,將有助於預防工作與家庭方面的問題發生,並且藉由了解造成母女衝突的因素,提供個人所需的協助與支持。

經由本量表編製的過程,最後由5個因素所構成的「父母管教壓力」,共40題,因本量表之預試對象為多數為國小教職員工及義工家長,進修中之父母,以及軍警人員,在學歷上屬中上,經濟收入也較為穩定收入,因此,可能限制本量表之應用範圍,因此建議在使用本量表時考量施測對象之適用性。

本量表具有不錯的信、效度,應是一份可用於測量工作之工具。對於家庭教育機構、心理輔導機構而言,藉由本量表可以了解親職教育的相關問題,而提供必要的協助,如指導父母如何處理管教壓力、增進親子關係等,在生活中能夠自我成長、掌控生活。

本量表增加一個問項:您覺得管教子女最大的壓力是……….,企圖了解更多父母在量表內容之外的感受,除作為日後修訂量表之重要參考資料外,也想了解現代父母的心理狀態。

因此,未來從事相關研究或使用本量表者,應可藉由此量表了解家庭系統中,親子的相互關係與壓力程度,進而去調適或改變親職策略,解決管教壓力可能所產生的問題,諸如情緒低落、沮喪、焦慮等個人情緒,工作家庭生活品質低落,甚至導致家庭親子關係破裂,產生疏離意念等,協助父母面對管教問題時,能有效處理及促進家庭關係和諧。

 

附錄一:父母管教壓力量表(經預試、統計分析刪題並依因素排列)

編號

題目內容

極不同意

不同意

傾向不同意

傾向同意

同 意

極同意

父母特質

 

 

 

 

 

 

1

我很高興能夠為人父母。

1

2

3

4

5

6

2

我很喜歡和子女共渡時光。

1

2

3

4

5

6

3

子女讓我有被需要的感覺。

1

2

3

4

5

6

4

子女使我對將來感到更肯定和樂觀。

1

2

3

4

5

6

5

做為一個父母,我感到十分滿足。

1

2

3

4

5

6

親職感受

6

做為父母的責任令我感到吃不消。

1

2

3

4

5

6

7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可能決定不會生兒育女。

1

2

3

4

5

6

8

有了子女,我人生便失去很多選擇和自主的機會。

1

2

3

4

5

6

9

子女在我一生中帶來很大的壓力。

1

2

3

4

5

6

親子互動

10

對於孩子的管教,我常常有無力感。

1

2

3

4

5

6

11

孩子頂嘴會使我非常生氣。

1

2

3

4

5

6

12

有些事情一講再講,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1

2

3

4

5

6

13

有些孩子真讓人覺得不打不成器。

1

2

3

4

5

6

夫妻互動

14

對孩子行為感到失望時,我先生(太太)總是安慰我。

1

2

3

4

5

6

15

我先生(太太)只忙著工作,根本不幫忙管教孩子。

1

2

3

4

5

6

16

生活壓力讓我們夫妻間幾乎沒時間好好談孩子。

1

2

3

4

5

6

社會情境

17

社會價值觀的扭曲,常常讓我在教育孩子時感到憂心。

1

2

3

4

5

6

18

新聞中自殺、抗爭、弑親的報導,讓我覺得管教是非常重要的。

1

2

3

4

5

6

19

社會誘因太多,是對孩子的未來發展的不利因素。

1

2

3

4

5

6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Gail Ratcliffe。/ 莊勝雄譯(1995)。壓力滾蛋。台北:希代。

Jerrold S. Greenberg/潘正德譯(1995)。壓力管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Edward W. Minium& Bruce M. King/何玉惠譯(200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

王以仁。2000。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教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

       編,家庭教育學(頁79~-94)。台北。師大書苑。

林如萍。2001。婚姻教育議題。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

       編,家庭生活教育(頁31~-36)。台北。師大書苑。

林淑玲。2000。社會變遷、家庭變遷與家庭教育需求。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

       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39~-78)。台北。師大書苑

戴美雲。2002。親職與為人父母。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

       婚姻與家庭(頁261~275)。嘉義。濤石文化。

許巧筠。2002。家庭危機。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婚姻與

       家庭(頁322~344)。嘉義。濤石文化。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張春興。2003。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初版40刷。

鄭一青1999品格時代的私房秘方文天下雜誌

盧美貴。1996。別讓期望變成壓力。載於台灣省教育廳主編,伴我成長親職教育家長手冊第一輯(頁41~50)。台中。教育廳。

陳秉華。1996。如何控制情緒。載於台灣省教育廳主編,伴我成長親職教育家長手冊第一輯(頁13~20)。台中。教育廳。

陳志豪 謝嶔璟:父職壓力

周珮樺 李穎慧:母親家庭壓力量表

江淑玲 廖六微:兒童知覺親子關係量表

簡郁雅 石玲惠:家庭關係--母女關係量表

黃琇青 張雅玲:成年子女對父母的態度

 

網路參考資料

張兆球。2003。家庭關係量表。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4月21日

        網址: http://personal.cityu.edu.hk/~scskc/scale.htm

蔡涵如。2004。婚姻暴力與兒童問題行為。網路社會學通訊第三十九期。

        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4月21日

       網址: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程桂英。1991。文化交流道第90期。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

       線上檢索 日期:2005421

       網址:http://www.cec.pccu.edu.tw/sce/studybase/05edu/90-5-01.asp

 

程桂英。文化交流道第89期。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

       線上檢索日期:2005421

       網址:http://www.sce.pccu.edu.tw/sce/form/copyright.htm

 

西文部份

  Tom Luster & Lynn Okagaki (1993).Parenting: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Lawrence  

      New Jersey: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Hillsdale.

Olson, D. & DeFrain, J.(2000).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 CA,

      Mountain View: Mayfield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