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壓力探究家庭教育之介入
蔡雅鈴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摘
要
本文分成二部份,第一部份探討家庭壓力,介紹家庭壓力源、家庭壓力理論、進而闡述家庭壓力對家庭的意義及個人如何舒解壓力的方法。第二部份則探討家庭教育介入模式與策略,介紹家庭教育介入模式意涵、技巧與原則,探討家庭教育者所應具備的態度及信念,透過家庭壓力之評估來探討如何應用家庭教育介入模式與策略來協助高壓力家庭處理家庭之壓力及預防家庭問題之惡化,期使家庭能發揮能健全的功能。
前 言
由於時代的變遷,家庭的型態趨向多元化,家庭的功能也有所改變,但家庭仍是一個人成長發育的搖籃。而在家庭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因一些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造成家庭壓力。而一個健康的家庭,由於具備較強的凝聚力與彈性,家人之間也有較佳的彈性與溝通,以開放態度與外在環境維持較良好的互動關係,因此,當家庭面臨壓力與挑戰時,必能有較佳的因應能力來處理因壓力所帶來的問題,甚至因壓力而使家庭功能更加健全。而當家庭本身功能不健全時,此時又面臨巨大壓力,則可能影響到家人的成長與發展。
對家庭而言,壓力是無可避免的;危機可以是轉機,壓力也可以成為家庭成長的動力,端賴家庭成員如何的因應。身為家庭成員的一份子,都應對壓力有一些認識,瞭解在家庭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哪些壓力,影響壓力因應的因素有哪些,並學習因應壓力的能力,如此壓力會是另一個新的契機。而對家庭教育者而言,更應該對壓力有更多的認識,瞭解壓力對家庭的影響,並進而學習如何在家庭面臨壓力之際,能根據專業知識與倫理,給予適當的協助將是報告的重點。
壹、 家庭壓力
一、家庭壓力(family stress)定義:
壓力是指環境中任何外來的事件或內在的需求,可能因超乎個人的負荷或能力,以致消耗掉個人組織系統,或社會的適應資源(馮觀富,1996)。而家庭壓力是指家庭系統中的壓力或是緊張,它是指一個穩定的家庭受到干擾,家庭的平衡狀態產生改變(周月清,1994)。不管是何種壓力,都會對家庭系統產生一些影響,而其影響並無所謂的好壞,端賴家庭如何因應。在家庭的發展中,在每一階段都有其任務,在轉換過程中都會帶來家庭壓力。在每一發展階段和危機,家庭都需要新的認同、同盟、角色轉換及家庭規則(謝秀芬,1989)。如果前一期的家庭發展任務沒有達成,將會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當家庭處於壓力狀態下,家庭系統是處在低潮、有壓迫的、擾亂的和沒有靜止的情境之中(周月清,1994)。
二、家庭壓力源:
在家庭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家庭的變化,常常會出現各種壓力,促使家庭改變,家庭壓力源可說是多樣與複雜的。而Jerrold(1983)認為家庭壓力源包含角色負荷過重、角色模糊、角色衝突、角色功能不足、缺乏酬賞、關係不良、經濟狀況不佳、小孩、性生活不滿足及其他等;而家庭外壓力源包括職業、生命危機、延伸家庭、失業、就學、其他等。綜合各學者的說法(周月清等,1994;彭懷真,1996;吳就君,2000;Boss,
P. G.,1988.):認為家庭的壓力可分成水平壓力源及垂直壓力源。水平壓力源是指家庭發展過程中預期可能發生的壓力,例如:結婚、孩子出生、子女離家……等。而垂直壓力源是指不可預測之生活壓力,例如突然失業、意外死亡……等。而這兩大類又可分細分為以下幾種不同類型:
(一)可預測的:是家庭生活及人類發展成長過程的一部份。
1、內在的:事件的開始來自家庭內部某個人。
2、期待的:在家庭生活週期中,事件是被預期的。
3、清楚的:能清楚瞭解事情的情況,知道發生什麼事、何時發生、發生多久及對誰發生。
4、意志的:事件是由家庭自主控制和製造的。如想要結婚、想要搬家……等。
5、長期的:具備長期的情境。如:家人長期中風。
6、獨立的:指發生在一個時間的單一事件,並沒有其他事情干擾家庭的現狀。
(二)不可預測的:
1、外在的:事件開始來自家庭外的某個人或某事。
2、非期待的:事件不一定是悽慘的,但是是不被期待的,因此會對家庭產生壓力。如921大地震。
3、模糊的:無法獲得事件的真實性,以致無法確定如何在家庭中發生。
4、非意志的:事情的發生是家庭無法控制的。如:戰爭。
5、短暫的:在短時間發生的事,但卻是嚴重的。如:家人緊急開刀手術。
6、累積的:許多事件在一個時間內發生或是快速的接續發生。
另外,Norman(1993)認為家庭內的壓力源包括喪失家庭成員、額外的家庭成員、不名譽的事件、突然的變化、累積的壓力等。而在家庭發展中常常出現各種壓力,促使家庭改變,這些壓力的來源可分為水平的來源和垂直的來源。(吳就君,2000)。水平壓力源(horizontal
stressor)是指在家庭發展過程中可被預期的壓力,例如:結婚、孩子出生…..等。而垂直壓力源(vertical stressor)則是生活中不可預測的生活壓力,例如:突然失業、家人突然過世……等。
三、家庭壓力理論:
(一)Hill的ABC-X家庭壓力模式:
根據Hill(1958)ABC-X架構,A是指家庭壓力源或產生家庭壓力的事件,B是在事件發生時家庭的資源或力量,C是家庭對事件所賦予的意義或對事件的認知,而X則是指壓力程度,也就是經由A與B和C互動之後所產生的壓力程度或危機。
Wikler(1981)運用Hill的理論,認為家庭如何因應事件決定於B(家庭是否有適當的資源)與
C(家庭如何解釋這個壓力源)。因此,不同的家庭面對相同的壓力事件,所產生的壓力程度是不相同的。
(二)Boss社會脈動(social contest)觀點:
Boss(1988)根據Hill的ABC-X模式,從社會脈動(social contest)的觀點來解釋家庭壓力(周月清,2001)。Boss從外在脈動與內在脈動兩方面來解釋家庭壓力。以下分別敘述之:
1、外在脈動:家庭外在因素,包括歷史、經濟、發展、遺傳、文化五個向度。
(1)歷史脈動:指家庭存在時所發生的歷史事件,或發生於家庭的歷史時間。
(2)經濟脈動:指外在經濟環境所形成的家庭經濟。
(3)發展脈動:指家庭或個人的生命發展。
(4)遺傳脈動:包括生物學與遺傳學脈動,此影響家人健康情形。
(5)文化脈動:指社會的價值觀或信念。
2、內在脈動:家庭內在因素,包括結構脈動(structural context)精神脈動(psychological
context)與哲學脈動(philosophical context)三類。
(1)結構脈動(structural context):指家庭結構或界域所形成的家庭角色和功能。若家庭界限愈不清楚,家庭角色混淆,則家庭壓力越大。
(2)精神脈動(psychological context):指家庭對壓力源事件的認知和定義。
(3)哲學脈動(philosophical context):指家庭的價值和信念。
(三)雙重ABC-X模式(Double ABC-X modle of
family stress):
McCubbin和 Patterson(1983)提出雙重ABC-X模式(Double ABC-X modle of family stress),雙重ABC-X模式強調家庭壓力原因時間因素帶來需求的增加(aA),家庭因應資源是否因此增加或減少(bB),家庭對壓力源的認知是否修正(cC),導致壓力程度可能增加或減少(xX)。
c(對a知覺)
bB(既有與新資源) 適應良好
a(壓力源) X(危機) aA(累積) 累積
適應
b(既有資源)
cC(對x+aA+Bb知覺) xX適應不良
危機前
危機後
圖2.1 雙重ABCX模式(引自楊琪、陽琬,1995)
說明:
aA(累積壓力):家庭面臨一種以上的危機事件。
bB(家庭因應資源):包括既有與發展出來的兩種資源
cC:家庭對壓力的定義與意義
xX:家庭因應壓力的平衡,強調家庭整體需求與家庭成員間取得平衡。
此外,McCubbin和 Patterson(1983)也提出調適和適應的觀念。所謂調適期是指當壓力源因時間累積促使需求增加時,若家庭因應資源沒有增加(bB),對壓力事件非功能性的解釋沒有修正(cC),就會帶來家庭危機(xX)。而適應期是指家庭面對壓力時,家庭的因應資源增加(bB),對壓力事件非功能性的解釋獲得修正(cC),則aA、bB、Cc之間可以平衡,此為適應階段。
(四)Figley的系統性適應創傷過程模式(Systemic
Adaptation-to-Trauma Process)
Figley的系統性適應創傷過程模式(Systemic
Adaptation-to-Trauma Process)也強調時間因素對壓力源、資源及認知的影響,並探討創傷後的壓力源累積、家庭資源是否有效、對壓力源認知是否有效、對壓力源認知是否改變,導致創傷後的適應好或不好等(周月清、葉安華譯,1997)。
四、壓力事件對家庭的意義:
「壓力」對家庭而言,可能是危機,也可能是轉機,端賴家庭具備何種資源及家人如何因應。家庭資源可分成:1、個人資源:如教育、經濟能力、健康狀況、自尊……等。2、家庭系統資源:指家庭的內在特質:如家庭的凝聚力、調適、及溝通能力。3、社會支持體系資源:指社會資源提供給家庭情緒上的支持、自尊上的支持、及其他的支持網絡。
壓力對家庭的意義,可從兩方面來說明(周麗端,1999):若家庭樂觀處之,則可以澄清問題所在,更容易面對壓力源;減少面對壓力的心理負擔;提升家人社會及情緒發展,激動家人完成任務。若事件發生時,家人感覺無助,則容易使家庭受到更大的傷害。
因為壓力而產生的反應可能是建設性的,也可能是破壞性的,當家庭擁有足夠的資源及對壓力事件抱持較正向意義的解讀時,家庭可順利化解壓力所造成的傷害,甚至使家人之間向心力、凝聚力增強,家庭有所調適與改變,促使家庭功能更有效發揮。而當家庭本身所具備的資源不夠,又缺乏足夠的能力,無法彈性因應,則壓力甚至會造成家庭的危機,使家庭成員受到更大的傷害。因此壓力是否可以強化家庭,視危機亦或是轉機,端賴家庭如何因應。因此,家庭壓力對家庭的影響是正向亦或是負向的,端賴家庭對此事件的認定與評價。
五、壓力因應之道
由於家庭生活是動態的、隨時在改變,家庭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壓力卻可能是多重的。而有效的溝通與衝突解決技巧,能有助家庭壓力的管理。
馮燕(1992)將壓力的因應方式分為「自己處理或找人幫忙」、「延宕處理或立刻處理」、「逃避或面對」等。而個人可從以下幾個面向來處理家庭所面對的壓力(Jerrold,1983;何委娥,2002):
(ㄧ)生活情境的因應處理:
1、減少不必要的壓力因子:透過一些內省活動,將生活中的不必要的壓力來源找出來,並加以消除。
2、良好的生活型態。
3、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攝取有益的營養,限制菸、酒及飽和性脂肪、糖、鹽、加工麵粉的攝取,增加纖維及十字花科蔬菜的攝取,避免假性壓力因子之食物,例如:含咖啡因的食物、可樂、巧克力等;補充維他命等。
4、避免噪音造成更多的壓力,選擇可鬆弛身心的音樂紓解壓力。
5、自我肯定:表達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
6、增進衝突解決及有效溝通的技巧。
7、加強時間管理技巧:包括設定目標、排定優先順序、擬定行程、評估任務一次完成、限制干擾、評估目前如何利用時間。
8、加強社會支持網絡。
(二)知覺的因應處理:
1、選擇性覺察:將注意焦點放在好的方面,壓力較少。
2、焦慮管理:以自我對話、再標籤(重新定義)、環境計畫、思考中斷、系統減敏法等知覺處理方式來處理壓力。
3、自我覺察與改變:了解自我價值感、內外控傾向、是否為A行性格的人,並做一些改變與調整。
(三)情緒的因應處理:透過學習靜坐、自我暗示、漸進式放鬆法、生物回饋練習或其他不同的放鬆技巧來減輕生活壓力。
(四)生理覺醒的因應處理:主要是透過適當的運動增進身體健康、增加對其他事物的注意力及減輕生活壓力。
除此之外,也可透過培養幽默感、休閒生佸妥善安排、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自訂契約(self-contracting)、與重要他人訂契約(contracting
with significant others)、適當的安排(tailoring)、社會性增強(social reinforcement)、物質的增強(material
reinforcement)、逐步養成法(shaping)、備忘錄(reminder)、自助團體(self-group)、專業的協助(professional
help)等方式來減輕生活壓力。
貳、從家庭教育介入模式談家庭壓力之處理
家庭教育者面對高壓力之家庭,應該以整體觀點來考量家庭所面對的問題與壓力,而家庭教育者更須視家庭之需要,運用家庭教育介入模式與策略之專業能力,協助家庭功能能更健全的運作。
一、家庭教育介入的意涵
所謂「介入」是指針對當事人的特別需要或高風險處境,進行當前問題的評估以及有計畫性的努力,幫助當事人改善問題困擾的程度(Doherty,1995)。周月清(2001)從社會工作的觀點認為,「介入服務」應著重在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上,如幫助家庭尋求可行有用之社會資源,或與有支持性之社會網絡連結,包括其家庭內及家庭外系統,並且幫助這些家庭持有適當的認知;並且應介入到案主的生活模式中,去協助人們可以走過其有壓力的生活轉銜。而此處所指的家庭教育介入是指家庭教育工作者針對某一家庭的議題深入瞭解,及進行有計畫性的回應歷程(高淑清,2002)。因此家庭教育的介入主要是希望透過家庭教育者專業的能力,針對高風險家庭或有特殊需求之家庭,透過短期精要的介入設計,進行更深入的了解,並與家庭成員一起做有計畫性的探索與改變。
二、家庭教育介入原則
根據Doherty(1995)在家庭治療方面的專業智能與實務經驗,認為在介入家庭問題時,須秉持以下幾點原則:
(一)藉由一系列問題以瞭解家庭動力之全貌。
(二)發展與該問題之家庭動力相關之假設。
(三)與當事人共同努力,協助改善家庭互動模式。
(四)掌握結束介入的恰當時機,並持續給予當事人情感上的支持與鼓勵。
(五)適時轉介、並瞭解轉介後的狀況;藉由教育方式,協調轉介後家庭與治療師之間的期待。
(六)與治療師及社區系統共同努力協助當事人及其家庭。
三、家庭教育工作者所應具備的價值觀、態度或信念:
家庭教育工作者時常需面對的就是高壓力或高危機之家庭,當必須透過家庭教育的介入服務時,家庭教育工作者所丙持的價值觀或態度、信念,也會透過人際互動無形之中傳遞給家庭中的成員,甚至影響家庭教育介入的服務成效,因此,家庭教育工作者更須具備高度的自覺與自省的能力,省思自我價值觀或態度、信念對自己及其他人的影響。
Maluccio(1990),認為家庭教育工作者應具備以下之價值觀、態度與信念:
(一)視家庭唯一個介入單位,而非僅指個人。
(二)重視家庭及家中成員的優點及可以改變之潛能。
(三)教導家庭發展因應技巧。
(四)重視健康與成長,願意與家庭共事。
(五)對家庭存有希望即強調家庭改變的動機。
(六)與案主發展夥伴關係。
(七)增權家庭為自己付出。
(八)尊重文化差異。
(九)支持工作夥伴,且樂於協助家庭。
四、家庭教育介入技巧
家庭教育工作者介入家庭問題時,其所運用的技巧包含以下幾點(Doherty,1995):
(一)立即性
(二)解釋能力
(三)衝突與問題解決能力
(四)介入與轉介之相關知能
(五)瞭解並同理高危險之家庭
(六)憤怒與抗拒的處理技巧
五、家庭壓力之評估
家庭教育者在協助家庭處理壓力時,需全面考慮以下幾個面向(馮觀富,1996;周月清、葉安華,1997):
(一)壓力事件本身的性質:可預測或不可預測的、迫切性、嚴重性等。
(二)個人及家庭對壓力的看法:視為家停的中心問題或責難家庭中的某位成員、以解決問題為取向或逃避問題、對壓力所造成的困擾程度之看法、家庭成員對壓力的忍受程度為何、是否瞭解與接納。
(三)個人或家庭所具備的能力:家庭的凝聚力、彈性、溝通能力、彼此的承諾、相愛的程度等。
(四)家庭的支持系統:親友的協助、家庭主動尋找資源的能力。
(五)社會環境支持系統:家庭運用社會資源的能力。
透過以上基本資料的瞭解,可以更瞭解壓力對家庭所產生的影響及家庭因應壓力的能力,如此在運用介入處理時,才能對家庭有更大的幫助。
六、家庭教育介入模式
「壓力」是家庭生活中,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而如何提升個人與家庭因應壓力的能力,則需要從家庭教育中著手。而當家庭面對壓力或危機時,家庭教育的介入策略則須以尊重案主為前提,家庭教育者與案主建立合作的夥伴關係,強調要解決的問題是案主自己認知的問題,滿足案主的需求,解決問題要達到目標也是案主同意的,並強調是一種短期性、有組織的、有計畫的、有實務性為基礎的(周月清,2001)。
高淑清(2002)認為介入的模式在於「初級預防」與「次級預防」兩層次的專業協助。而筆者參考Egan(1998)所提的「專業助人模式」與高淑清(2002)所提的婚姻教育介入模式與策略,設計出家庭教育工作者在面對高壓力之家庭時,其家庭教育介入步驟與策略如下:
階段一:瞭解與澄清-探索家庭壓力現況及問題
步驟一:導引家庭成員陳述家庭壓力及問題。
步驟二:協助家庭成員自我挑戰,重新框視問題。
步驟三:協助家庭成員聚焦於可減輕家庭壓力之不同議題上。
策略:
當家庭面臨壓力時,許多家庭成員會以否認來因應家庭的危機與壓力(周月清,1994)。因此家庭教育者需營造真誠、溫暖的環境,與求助者建立彼此信任、尊重的關係,透過專注傾聽與同理心之運用,協助個案述說自己的家庭故事,更具體描述家庭事件及自己的行為及內在感覺,幫助求助者澄清造成家庭壓力之源頭與問題之所在。
家庭教育者必須給予家庭成員支持與訊息,幫助她們改變情境或改變對情境的看法與反應,如此家庭成員才有機會突破否認,真正面對自己家庭的問題,家庭的壓力才會減低(周月清,1994)因此,家庭教育者需以尊重、開放、彈性的態度為前提,協助有家庭壓力之家庭成員,能夠自我坦露,表達內心想法與感受,並釋放其內在情緒,減輕及舒緩其家庭壓力;提供機會使求助者能清楚表達其個人及家人之行為、經驗與感受,協助求助者釐清問題焦點,藉由適當的溝通技巧,更加認識自我與環境的關係;鼓勵透過自我探索與澄清盲點,挑戰自我,引領求助者以不同觀點來看待家庭壓力及所造成的問題,藉此發展新的觀點,重新解讀家庭壓力,思考改變的契機與可能性。
階段二:妥協與學習-建立調適能力
步驟一:協助家庭成員創造美好未來之可能。
步驟二:協助家庭成員擬定可行之目標。
步驟三:協助家庭成員為所擬定的目標下承諾。
策略:
在此階段,家庭教育者引導家庭成員探索個人對家庭未來的美好期待,並協助評估家庭壓力所造成的情況與限制,了解哪些是可改變的,哪些是必須接受的,探索自己真正的需求,幫助家庭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擬定具體可行的明確目標。個人的價值觀及對家庭的信念會影響家庭成員的認知及行為,當一個家庭處於壓力狀態下,面對有問題的事件,其因應過程中的信念及價值觀決定他採取何種行為(周月清,1994)。因此,家庭教育者需協助家庭成員去澄清自己的價值觀,瞭解自己的認知及行為對個人及家庭產生何種影響,發揮對未來美好願景的想像力,進而協助創造改變的契機。家庭教育者協助求助者重新思考自己及家庭的需求,有哪些可能性存在,透過價值觀的探索,澄清自己的選擇,協助透過評估其結果來做決定,瞭解需要付出何種努力或代價,願意為選擇而負責,並承諾為美好的未來努力。
階段三:改變與再生-擬定行動策略
步驟一:協助家庭成員腦力激盪可達成目標的多項行動策略。
步驟二:協助家庭成員選擇最佳的行動策略。
步驟三:協助家庭成員將計畫步驟具體化。
策略:
此階段為行動策略的執行,目的在幫助個案探索如何達成目標並得到其所需要者(蔡易霖,2003)。家庭教育者需協助家庭成員探尋可達成願景的方法和途徑,找出多種替代性的解決辦法,在多重選擇與可能下,選擇符合其家庭的行動策略,並使策略具體化,檢視計畫的實質性及可行性,,將改變的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在合理的時間內,規劃短程、中程、長程之計畫步驟,按步驟循序漸進。因此,家庭教育者可以協助求助者尋找多種減輕家庭壓力的辦法,衡量其可行性,並設定具體步驟實踐。
階段四:行動與成長-在生活中落實行動策略
步驟一:鼓勵家庭成員執行其計畫。
步驟二:協助家庭成員善加利用資源實行計畫。
步驟三:適時提供家庭成員指導或諮詢,協助執行其行動策略。
策略:
家庭教育者幫助個案以腦力激盪的方式找出一些可行的方案之後,鼓勵家庭成員克服困難,將計畫化為實際行動;並協助個案開發家庭資源、充分運用社會資源來增進家庭因應壓力的能力,協助求助者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並在家庭成員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遇到阻礙時,適時給予協助,鼓勵從失敗中學習克服困難,並進而化阻力為助力,以實際行動來減輕家庭壓力,逐漸由「他助」走向「自助」的層次,使家庭功能能健全發揮。因此,在此階段,家庭教育可協助求助者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來減輕家庭壓力,透過求助者自我認知的調整、適度壓力的舒解,家人之間的溝通與協調,或尋求其他家庭資源或社會資源的協助,願意為改變付出努力,並在改變的過程中,適時給予尊重、包容與彈性,相信家庭能發揮其潛在的能力與資源,使壓力所造成的傷害減至最低。如此,在運用家庭教育介入模式時,才能有效協助家庭面對壓力,化解壓力所造成的危機,甚至使家庭的功能更有效的運作,讓家庭成員能更健全的發展與成長。
參、結論
社會變化急遽,個人所要面對的挑戰與壓力日益增加;而家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管是內在因素或外在因素造成,勢必會面臨一些問題與困難,而如何使這些問題所產生的壓力減至最低,則需要靠家庭及其成員具備因應壓力之能力。平時除了加強開發家庭所具備的資源之外,當家庭面臨壓力時,除了靠個人認知的轉化之外,更需要妥善運用家庭所具備的資源來因應壓力與危機。因此,家庭教育者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提供資訊、情感的支持之外,更需具備協助家庭面對高風險及壓力的能力。
當家庭面臨壓力或危機制使家庭無法發揮其應功能,甚至造成家庭成員的發展受到阻礙時,家庭教育者則必須視家庭之主動性及問題之嚴重性做適當的處遇。壓力會隨著時間及引發的原因而產生改變,調適的過程也會改變對壓力的認知及看法,因此事前的評估也是家庭教育介入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教育者需清楚瞭解求助者之個人特質及所面臨的家庭壓力之狀況、家人之間的互動情形、家庭的生態系統,收集完整的資料,對造成家庭壓力之問題有全面的瞭解,如此,才能協助求助者順利解決家庭壓力。此外,家庭教育者更需具備樂觀的態度,以包容、彈性來面對不同之家庭,瞭解自己能力之限制,對於無法協助之家庭,做適當的引介與轉介,期使所有的家庭在壓力的挑戰下,能更健全的發展。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何委娥(2002)。變遷中的家庭教育-雙薪家庭呀力調適與因應策略。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吳就君(2000)。婚姻與家庭。台北:華騰。
周月清(2001)。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周月清、李文玲、林碧惠(1994)。家庭壓力管理。台北:桂冠。
高淑清(2002)。從夫妻溝通的本質談新世紀之婚姻介入、內涵建構與推展模式。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頁197-227)。台北:師大書苑。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馮燕(1992)。婦女活壓力知覺與應對模式-多元角色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第二十一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馮觀富(1996)。壓力、失落的危機處理。台北:心理出版。
蔡易霖(2003)。從原住民青少年之家庭壓力探究家庭介入模式與策略。教師之友,44,5。
英文書目
Albert Ellis, ph.D. & Lange, ph.D.(1994)
/李樸良譯(1996)。告別壓力。博覽圖書。
Boss, Pauline. (1988) /周月清譯(1994)。家庭壓力管理。台北:桂冠。
Charles R. Figley(1989)/周月清、葉安華譯(1997)。幫助受創傷的家庭。台北:桂冠。
Doherty, W. (1995) .Boundaries between parent and education and family
therapy: The levels of family involvementmmodel. Family Relation, 44, 353-358.
Gerard ,Egan.(1994)/羅倩玲譯(2001)。助人技巧活動設計手冊。台北:五南。
Goodman, Norman(1993) / 楊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Jerrold S. Greenberg(1983).Comprehensive Stress Management / 潘正德譯(1995)。壓力管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Maluccio, A. N.(1990).Family preervation services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sequence.In J. K. Whittaker,J. Kinney, E. M. Tracy & C. Booth(Eds.), Reaching high-risk
families: Intensive family
preservation in human services(pp.437-469).
McCubbin, H. I., & Patterson, J. M.(1983)Family stress and adaptation
to crises: A double ABCX modle of family behavior. In D. Olson &
B.Miller(Eds.) Family studies review
yearbook.
Wikler, L.(1981)Chronic stress Hills, CA:Sage.es of families of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 Family Relations, 30, 28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