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任父母之家庭談家庭資源及社會支持之運用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蔡雅鈴

      

    本文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介紹初任父母之家庭,探討初任父母之家庭所面臨的家庭變化、家庭任務及初任父母之轉變及壓力。第二部份則探討家庭資源與社會支持,介紹與家庭相關可運用之資源、社會支持的類別及功能,並談到社會支持對家庭的影響。第三部份探討家庭資源及社會支持的運用,首先介紹初任父母之資源需求,並探討初任父母之家庭尋求資源與社會協助的障礙,並進而闡述有效運用資源的原則。

 

        

 

由於社會的變遷,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家庭型態與功能也隨之產生改變,僅管如此,家庭仍是個人社會化最基本的地方家庭在變遷社會中仍有其資源與責任(彭懷真,1996)。

    由於時代的變化,雖然家庭的功能漸被取代,家庭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家庭的定義也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有所轉變。「家庭生命週期」是一個家庭由形成、發展、擴大至衰弱的過程,不同階段不同家庭狀況的個體都有其待解決待完成的「家庭發展職責」(黃迺毓等,1996)。家庭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任務與活動。而每一個階段任務的完成對家庭發展是相當具影響力的(藍采風,1986)。每個家庭生活階段為了執行該階段的家庭任務,會遇到生活適應上的困難(周月清,2001)。而在家庭不同的生命週期會面臨不同的挑戰,而家庭是一個互動系統,與外在環境息息相關,當家庭或個人遇到問題時,除了依賴家庭或個人本身所具備的能力來因應之外,有時也須善加利用外在的資源來協助家庭度過難關。

    嬰兒期家庭之父母首要工作便是學習父母的角色。然而,並非所有的家庭都是健康家庭,皆能提供家庭成員健全成長的環境及滿足其身心發展需求。第一個小孩的出生促使家庭系統改變,角色轉換,帶來家庭危機,是家庭的第一個危險期(謝秀芬,1989)。當家庭面臨壓力或危機時,容易產生「壓力累積」的現象,便容易走向功能喪失或結構瓦解等危機,此時就要看家庭是否具備足夠的資源來應付嬰兒時期家庭所面臨的改變與挑戰。

新生兒的誕生帶來有關養育、照料的挑戰之外,父母雙方在角色衝突、角色負荷過大之外,更需將角色做些彈性調適。家庭的功能是否健全,攸關新生兒的成長;家庭生活週期的轉變促使家庭面臨更多的壓力,如何妥善運用家庭所具備的社會支持及社會資源來協助家庭將是本報告討論的重點。

 

壹、  初任父母之家庭

 

不同的家庭生命週期,會面臨不同的挑戰與問題。而隨著新生兒的誕生,初任父母之家庭角色也產生很大的變化。而為人父母,是個人身分與角色的一大轉變。家庭系統理論視家庭為各個部分(次系統)互相關聯的結構體,每個部分司有功能,最主要部分有夫妻系統、親子系統、父母系統、手足系統和個人系統(吳就君,2000)。家庭中的每一個事件都會影響到家庭中的每一個人,而家人之間的互動也彼此互相影響。隨著婚姻的建立,新婚夫妻所需面對的挑戰是夫妻兩人之間的協調及親友之間的互動往來,但一旦新生兒降臨,家人之間的關係起了極大的變化,不能再以舊有的模式來運作,家庭必須有所轉變,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才能適應新成員的加入。

當個人在成立家庭有了新生兒之後,工作、家庭與個人之間的衝突會更形增加。對許多家庭而言,照顧子女的確是巨大的壓力(張憶純、古允文,1999),而對毫無經驗之初任父母而言更是如此,甚至會造成家庭或婚姻的危機。

 

一、初任父母之家庭變化

新婚夫妻建立新的家庭之後,由於新生兒的加入,家庭必然會為了因應新生兒的加入而產生一些變化與改變。Broderick(1988)指出家庭有一些基本資源會因子女的加入而產生變化:

(一)、空間:可分實質空間與象徵空間。實質空間是指物理環境,隨著新生兒的到來,所居住的環境空間必有所調整與改變。而象徵空間是指家庭中的關係,子女的到來會使得原本的家人關係產生變化。

(二)、時間:隨著嬰兒的出生,餵食、盥洗、穿衣、陪伴、看醫生……等許多活動,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容易有時間不夠使用的困擾產生。若父母皆有工作,更須妥善安排子女的照料。除此之外,隨著家務工作的增多,更遑論有更多額外時間來從事休息或休閒活動。

(三)、經濟:隨著嬰幼兒的成長,家庭的開銷會越來越大。許多家庭夫妻雙方皆需工作已斌應家庭日益龐大的家庭經濟負擔。若父母一方因養育新生兒之故,需放棄工作,則對家庭經濟的衝擊更大。

(四)、 精力:照料新生兒是需要消耗體力上與感情上的精力。新生兒的照顧將大量消耗父母親的體力,尤其是母親的負擔更重,而疲勞是許多新生兒母親的共同現象。而目前許多家庭,需要家庭其他長輩、親友的協助,或尋找合適的保母來協助照顧嬰兒。

     由以上可知,一位新生兒的誕生,除了家庭成員增加之外,對父母親或家庭而言,不管在時間、空間、經濟的安排上,都需要為了因應照顧新生兒而重新做調整與改變,而這都需要靠父母親、家人之間適當的溝通協調才能達成。

 

二、初任父母之家庭任務

吳就君(2000)認為當嬰兒剛出生時,家庭最主要任務可分以下幾點:1、學習如何照顧新生兒。2、協助為人母親者復原身體。3、維持工作與收入的穩定。4、家務工作重新分配與協調。5、強化夫妻關係。6、善加運用外在資源。

而由於新生兒的加入,家庭原本的生活模式產生巨大變化。筆者參考多位學者(謝秀芬,1989、王以仁,1990、唐先梅,1999、Duvall & Miller1985)之看法,認為嬰兒期家庭主要面臨的挑戰與家庭任務包括以下幾項:

(一)父母角色:

1、新的父母角色學習。

2、餵食、教養嬰兒。

3、為孩子出生及家中嬰兒用品付費。

4、調整居家作習時間以配合嬰兒的需要。

5、子女教養態度的協調。

6、對孩子的成長而失去隱私的適應。

7、與其他有小孩的父母建立關係。

(二)夫妻角色:

1、夫妻角色的協調與劃分。

2、投注時間經營婚姻關係。

3、調整夫妻兩人溝通管道與時間。

4、家事重新分配。

5、維持工作及穩定的收入。

6、工作與家庭的重新調適。

7、建立家庭生活的規則及常規性工作。

(三)其它:

 1、與大家庭關係重組,包括養育下一代和照顧上一代。

 2、執行家庭計畫。

當第一個孩子出生,代表家庭又進入另一個新的里程碑。擁有新生兒的家庭,家庭重心全放在新生兒身上,由於新成員的加入,家人之間的關係勢必重新調整,夫妻之間的關係與彼此角色及責任須重新分配、經濟方面也隨著新生兒的誕生須重新調整及分配。在此階段,雖然家庭面臨許多的挑戰,但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扮演好父母親的角色,使孩子得到適當及妥善的照顧。

 

三、初任父母之轉變及壓力

    為人父母的過程不論是計畫中或非計畫中,都是經過一段辛苦的歷程(唐先梅,1999)。而新生兒的誕生之後,首先影響最大的便是父母親兩人(唐先梅,1999):

(一)對初任父親的影響:

孩子出生之後,許多丈夫感受到妻子生活重心的改變,夫妻相處時間減少,彼此之間的感情也受到影響。而為人父親也如同母親一般,由於新生兒的加入,家庭責任加重,所承受的壓力也變大。

(二)對初任母親的影響:

懷孕的辛苦、生產的痛苦,使得生產完的母親更需要充份的休息;但嬰兒的餵食與照顧卻讓這些初任母親手足無措,產生很大的壓力。

一般家庭常面對的壓力與困擾來源包含及性的情境壓力、人際間壓力、人格壓力三種(陳月娥,1985)而家有新生兒時,並非只代表家庭成員人數的增加,家人之間的關係也有所變化。由於新生兒的成長需要父母及家人的照顧,無形當中也增加家庭內的壓力。OlsonDefrain2003)認為在撫養幼兒階段的家庭需面對經濟上的壓力,家庭內部的壓力,照顧孩子的壓力,家庭、工作之間的壓力。此階段的壓力包含發生在工作上的不滿意、親友之間的疏於聯絡、及隨著孩子的成長須參與更多的活動等。

隨著新生兒的降臨,家庭進入嬰兒期家庭階段,初任父母所面對的壓力也愈來愈大。心理學家Abidin(1990)認為親職壓力是父母在履行角色時,受到個人本身之人格特質、親子互動關係不良、子女特質及家庭情境因素的影響而感受的壓力稱之。隨著新生兒的誕生,為人父母者在感受到生命奧妙的同時,也開始逐漸體會到照顧子女、養育孩子的壓力,若再加上家庭經濟、財務的負擔,還有工作、事業上的挑戰,長時間的角色超載、角色壓力、角色衝突之下,對家庭及各個成員的影響更大,因此初任父母者,在照顧嬰兒之餘,如何利用有限的內在、外在資源來因應此階段的壓力,更是不容忽視的課題。

 

 

貳、家庭資源與社會支持

 

資源是指個體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或社會網絡(張憶純、古允文,1999),而有的專家學者認為資源是指他人在幫助個體時所提供的援助功能(許文耀、王梅君,1994)。而對家庭而言,資源本身需符合家庭的需求,具備可信賴性、接近性、可用性、便利性,在平等、尊重基礎上才能對家庭發揮其最大之功能。

而何謂社會支持?學者專家們從不同角度定義之,有些從個人主觀對社會支持的感受來定義,有些從支持的類別定義之,而有些從支持所產生的正向、負向結果定義之(高迪理,1991)。Tracy(1990)則認為社會支持是藉由家庭或朋友這些網絡,提供不同形式的協助,包括情感性的支持、傳遞訊息及實際的幫助等。莊媜夙(1999)認為社會支持是個人在社會環境中,透過各種社會關係的運作,獲得支持與幫助的過程與結果。闕美華(2000)則認為社會支持是指由正式組織(如專業機構)及非正式組織(家人、親戚、師長、行政主管、同儕),對個體所提供有關情緒性、資訊性、評價、工具及陪伴支持。而黃仁峰(2003)則認為社會支持是社會網絡的一項功能,在人際互動中,能提供個人生活需要的滿足,以協助個人適應生活的各種壓力。由以上可知,社會支持乃是指當個人面臨問題或壓力情境時,透過不同關係的運作,所給予其不同形式的支持與援助,援助形式包含有形的資助,如資訊的提供、經濟的協助;而無形的資助則包括情感、精神上的支持等。

而資源與社會支持之間的關係可從以下圖示瞭解之(羅秀華,1998):

         

                          

 

以下,將分別介紹資源及社會支持:

一、資源

資源可分為內在資源與外在資源,而內在資源又可細分為個人資源及家庭資源;外在資源可分正式資源與非正式資源。

張憶純、古允文(1999)認為可從資源的結構觀與資源的功能觀來分類。資源的結構觀認為資源是個體生活中的人際關係與社會網絡(高淑清,2001)。資源的功能觀則從資源所具備的支持功能來分類,一般可分成情感的、尊重的、資訊的提供、實質幫助等。

以下將針對資源的類型、功能及特性詳述之。

(一)資源的類型:

1、個人資源:

包括個人的教育程度、智慧、知識、技巧、特質、生理、心理健康、自主能力、自我概念等(周月清,2001)。

2、家庭資源:

指家庭成員所擁有經濟的、社會的、物質的與情感上的資產與支援。也有學者(周月清,2001)認為家庭資源也包括家庭的凝聚力、適應力、組織、溝通技巧、婚姻關係、家庭功能等。家庭資源的來源有個人資源、家庭系統資源以及支持體系的運作(張憶純、古允文,1999)。而個人資源是指個人所擁有的知識、經濟、能力、健康、心理態度等。家庭系統資源則是家庭本身所擁有的能力,它牽涉到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關係(高淑清,2001)。例如婚姻關係、家人溝通協調能力、家庭本身所具備的凝聚力與彈性、對家庭的承諾等。家庭的支持體系則包括來自政府、民間組織機構的正式資源及親友、鄰居所組成的非正式資源。綜合以上學者之說法,我們可將家庭的資源細分如下:

(1)家庭內在資源:

A、家庭個別成員:包括生理、心理狀況、經濟能力、知識教育、體能健康、宗教信仰、適應能力等。

B、家庭系統資源:包括婚姻 ( 婚姻狀況 、滿意度、夫妻溝通模式 )與家庭互動( 家庭凝聚力、情感與支持、互動結構、處理壓力狀況、對家庭的承諾等 )

(2)家庭外在資源:

A、正式資源:由政府、志願部門、營利機構所提供的服務。

B、非正式資源:來自親友、鄰居、同事、社區的協助。

3、社區資源:

指一個社區內一切可運用的資源、各方面的力量(白秀雄,1992)。社區資源可分成(1)有形的:硬體的、具體的、物質的、直接的資源。(2)無形的:軟體的、抽象的、精神的、間接的資源。

4、社會資源:

高淑清(2001)認為社會資源為協助適應社會環境與滿足國民需求,使達到健全人格與富足的家庭生活,所提供的有形的物質資源與無形的精神資源。根據陳皎眉(2000)的看法,認為社會資源可分社會福利資源與一般資源,前者是指對社會環境無法適應的人,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社會制度或福利設施等;後者指擴充或發展一般人在生活上、物質上或精神上所需之各種建設,並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支援以滿足國民生活上的慾望。而高淑清(2001)認為社會資源可分有形的物質資源與無形的精神資源。有形的物質資源指人力、物力、財力、活動空間、天然資源等。無形的精神資源乃指一股精神力量,這股精神力量是產生幹勁的原動力,亦是精益求精的持續力。從生態觀點來看,個人、家庭、社區及社會之間的關係彼此息息相關,對家庭而言,只要是與家庭相關的資源,家庭或家庭成員都需要瞭解並善加利用。

 

(二)、資源的功能:

王者欣(1995)認為資源的功能包括:1、情感、精神方面的支持與關懷。2、尊重支持。3、資訊、訊息支持。4、實質的支持或援助。而高淑清(2001)將家庭教育的社會資源功能分成:1、情感支持。2、尊重支持。3、資訊支持。4、實質支持。由以上可知,當家庭或個人遇到問題或壓力時,適當的資源介入,不管提供的是有形或無形的協助,都能提升家庭因應壓力或問題的能力,增加個人的挫折忍受力,避免問題嚴重化,對於個人健康及發展皆有影響。

 

(三)、資源的特性:

對家庭或個人而言,若能更瞭解各種資源的特性,相信能對資源的運用更加得心順手。而張德聰(2001)認為資源有其特性存在,其特性可分為以下幾點:(一)以提供層面來看:可分消極性、積極性、強迫性三種。(二)以資源功能來看:包含教育性、發展性、回饋性。(三)資源的提供則需要包括經濟性、宣導性、便利性、有效性、更新性及互聯性等。

 

二、社會支持

(一)社會支持類型:

社會支持可分有形與無形兩種。有形支持是指物質或金錢的資助,而無形的支持是指情感、情緒上的鼓勵與打氣。林麗玲(1994)將社會支持類型分成:1、實質層面:如物質性、工具性、經濟性、服務性的支持。2、資訊提供層面。3、情緒層面:社會性活動等。而張郁芬(2001)將社會支持分成:1、結構性支持:指社會支持的來源,如社會網絡、社區組織、家人、朋友。2、功能性支持:指個人可利用獲真正獲得支持的內涵,如工具性支持、評價性支持、情緒性訊息等。,綜合以上的概念,社會支持簡單地說是指個人透過人際互動,而自覺到獲得了情緒、被關愛、實質

資源上的支持,以增進家庭的適應能力與生活的福祉(引自施怡廷,民1998)。

(二)、支持網絡:

支持網絡是指經由個人來維繫其社會認同,以及接受情緒上或物質上的協助、服務或消息等,以及發展新的人際接觸面( Walker,1977 )。支持網絡又可分為正式與非正式網絡。正式網絡是指專業人員所提供的服務,而非正式網絡則是由親戚、朋友、鄰居、同事、廟宇、社團……等所提供的。

(三)、社會支持來源:

社會支持來源有兩種,一種是非正式社會支持來源,包括初級團體裡的成員,如家人、親戚、朋友、鄰居、同事等。另一種是正式社會支持來源,如政府、民間的機構組織等(馮瑜婷,1993)。

(四)、社會支持功能:

Cohen 和 Will(1985)認為社會支持的功能包括:1、提升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2、減少及預防危機的發生。3、減低壓力所產生的影響。而張郁芬(2001)認為社會支持具有:1、減緩壓力對個體的身心方面的傷害。2、促進個人情緒上的穩定。3、解除個人困難情境、消除壓力。4、解除個人物質上的缺乏。5、提高個人自尊心、被人接受及被肯定的功能。由以上我們可知,善用社會支持可增加面對家庭問題的能力,預防及減低壓力對我們的傷害,提升個人生理、心理的健康。

(五)、社會支持對家庭的影響:

    當家庭面臨挑戰與壓力時,社會支持是指家庭所擁有的資源。適當的社會支持介入,可使家庭運用外在的資源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家庭和外部社會支持的關係,可視為家庭系統和外部系統的合作過程。把家庭視為一種主要的服務運輸系統,並以社會支持系統來強化家庭系統的功能。支持系統,有助於父母應付壓力,並有能力建立良好親子關係(馮燕,1997)。社會支持是個人及家庭調適的重要因子,家庭必須與家庭單位以外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如此,家庭才擁有更多的資源來處理家庭所面對的問題與挑戰。而從生態觀點來看,家庭也是生態系統的一環,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而社會支持對家庭的影響就可能有正反兩面產生。根據周月清(2001)看法,認為社會支持運用到家庭實務工作時,需注意到以下:1、適當的社會支持或個人網絡對人可以有預防及治療功能,但相反的,不適當的社會支持或沒有支持性的個人網絡,則可能帶來負面效果。2、家庭的認知可能是受其家庭的互動團體或重要他人的影響。

 

參、家庭資源及社會支持的運用

 

家庭若有足夠的資源及妥善運用社會支持的力量,則可做為家庭力建構的基礎,家庭避免壓力與危機的能力便大大提升。家庭的因應資源是在家庭壓力產生時,個人和家庭的支持力量,例如經濟、智力、工作技能、支持的接近、家庭合作的精神、人際關係技能和網絡與社會的支持(周月清,1994)。而初任父母之家庭由於新成員的加入,所面臨的挑戰常使新生兒的父母親手足無措,因此如何善用社會資源,提升自己成為適當父母親的角色則非常重要。而了解何處可得到所需的資源,在平日生活中,多加留意並收集,並分類整理建檔,善加利用這些社會資源,相信可提升父母新手上任照顧新生兒的能力,並提升家庭的功能。

 

一、初任父母之家庭資源需求

本人參考社會福利資源手冊,認為對新生兒父母親而言,較重要的資源有以下幾項(內政部,2003):

(一)醫療方面:提供嬰幼兒發展、育嬰常識、醫療保健知識等,教導父母親了解自己孩子的發展狀況,並注意疾病預防保健,俾使新生兒能健康的成長。如:診所、醫院、各縣市衛生局、中央健保局。

(二)生活照顧方面:各縣市政府社會局、台灣世界展望會、兒童暨家庭扶助中心、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保母協會、保母策進會、家扶中心等級。

(三)個人成長:如家庭教育中心、生命線、文化中心、社教館、圖書館、育樂中心、救國團、救國團、各地區婦女會等所舉辦的活動。

(四)親職教育:各縣市社會局、家庭教育中心、各縣市兒童福利服務中心。

(五)心理諮詢:如家庭教育中心、生命線、老師、觀音線協會、馬偕協談中心等。

(六)自我保護或法律諮詢:如各地警察局、各地區律師公會、各縣市及地方法院附設的法律服務中心等。

(七)職業服務:協助父母親解決失業、轉業、就業的問題,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國民就業輔導中心、就業服務站等。

(八)托育津貼:社會局、教育局。

(九)網路資源:內政部兒童局、兒童防疫網、台北市早期療育綜合服務中心......等。

(十)特殊資源:殘障聯盟、愛盲文教基金會、中華視障聯盟、伊甸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發展遲緩兒童通報轉介中心……等。

(十一)其他:如學術團體、宗教團體、社區發展協會、親友、同事、鄰居等。

 

二、嬰兒期家庭尋求資源與社會支持的障礙:

   在家庭及個人的生命發展週期當中,勢必會碰到問題與挑戰,雖然妥善運用資源可以增加家庭因應壓力的能力,但一般家庭在向外尋求資源協助的過程中,仍可能碰到以下的障礙:

(一)資訊不足:相關資訊不足,不知道何處可以尋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資源。

(二)不瞭解機構屬性:對於資源機構的服務功能、服務對象不清楚,因此在家庭需要資源協助時,更無法妥善運用之。

(三)資訊氾濫:相關資訊太多,造成家庭無所是從,無法從中篩選適合家庭或個人需求之資源。

(四)時間有限:家庭因為生活上其他問題,例如經濟問題、照料嬰兒……等分身乏術,造成沒有足夠充裕的時間來尋找或打聽相關的資源。

(五)資源機構的問題:資源機構所提供的服務不符合家庭的需求、缺乏主動性、或緩不濟急、家庭無法便利取得相關資源。

(六)家庭缺乏主動性與開放性:由於家庭的迷思,或本身缺乏彈性與開放性,不願主動尋找相關的有利資源。

 

三、運用資源與社會支持的原則

   適當的家庭資源與社會支持的協助,可以增加家庭因應問題的能力,而筆者認為家庭或個人在運用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充分瞭解資源:對資源有一個通盤的認識,充分瞭解社區所具備的資源及其限制,在家庭有所需要時,才能尋找適當的資源,增進家庭或個人面對問題的能力。

(二)、澄清自己家庭的需求並發掘可用資源:資源運用要符合家庭及成員的需要。

(三)、主動出擊,保持密切聯繫:運用資源之前 應先瞭解資源提供的內容及相關該注意的事項。

(四)、妥善整合、運用:平時應蒐集與家庭相關的資源資料並建立檔案以備不時之需。

(五)、瞭解資源提供者的能力與功能限制:家庭在運用資源之前,需充分了解提供資源的機構之優勢與限制,不做過度的依賴與苛求。

(六)、建立良好關係:以平等、尊重、開放、誠懇、信任的良好態度尋求可用之資源,增進雙方的合作關係。

(七)、珍惜有限資源並有效運用之:資源的取得不易,因此應善加利用已獲取的資源,積極方面應做經濟有效的運用之外,在消極方面也不應濫用。

(八)、行有餘力則給予回饋:妥善運用社會資源來協助家庭面對挑戰之外,在自己的家庭及個人能力範圍內,適時、適度的提供自己的家庭資源來協助他人,透過資源的分享,可使自己及他人的家庭更加健全。

 

肆、結論

 

在家庭生命週期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困擾與問題,而新生兒的加入除了帶給家庭生命的喜悅之外,也會帶給家庭更大的壓力與挑戰,家庭如何因應,除了家人之間協力同心分工合作之外,更需要善用外在的資源,使家庭發揮更大的功能,幫助新生兒健全的成長。

為了因應新生兒的加入,家庭中有形的物理空間必需做些調整,家人之間時間的運用、家務工作的重新分配、經濟的安排與家人之間溝通互動也有所轉變。除此之外,善加利用社會支持與社會資源,增加家庭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則可增加家庭因應因新生兒加入所產生的壓力。而有限的社會資源有其使用限制,在瞭解自己家庭需求之後,能利用各種管道尋找適合自己的資源,以尊重、體諒、感謝的心態來善加利用社會資源,如此才能為家庭創造更大的福利。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王以仁(1990)。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教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79-93)。台北:師大書苑。

王者欣(1995)。家庭支持與國中生主觀壓力的相關性研究—以高雄市為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內政部(2003)。台灣社會福利資源手冊

白秀雄(1992)。社會工作。台北:三民出版。

吳就君,(2000)。婚姻與家庭。華滕出版。

周月清(2001)。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出版。

周月清、李文玲、林碧惠(1994)。家庭壓力管理。台北:桂冠。

林麗玲(1994)。燒燙傷兒童社會支持統與福利需求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研究所。

施怡廷(1998)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對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先梅(1999)。家庭擴展期。載於周麗端等主編,婚姻與家人關係(頁158-199)。台北:空大。

高迪理(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4,24-32。

高淑清(2001)。家庭生活教育與社區資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83-115)。台北:師大書苑。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張德聰(2001)。人間有溫情,生命有資源 -談生命教育的社會資源網絡。教育資料集刊,26275-287

張憶純、古允文(1999)。家庭壓力、家庭資源與家庭危機形成之研究-以台灣省立台中育幼院院童家庭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1),頁95-138。

莊媜夙(1999)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投入之關聯性研究。長庚大學管理研究所。

許文耀、王梅君(1994)。社會支援知覺評估及因應與身心健康的關係。中華心理學刊,36 ( 2 ),149-162。

陳月娥(1985)。殘障兒童家庭常見的問題。陽明園地325-29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馮瑜婷(1993)。住院病童家庭需求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燕(1997)。目前我國兒童、少年福利政策與措施中的家庭地位。家庭與兒童保護專輯。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黃仁峰(2003)。老榮民鄰里社會網絡支持、社區意識與台灣地區意識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黃迺毓、黃馨慧、蘇雪玉、唐先梅、李淑娟等(1996)。家庭概論。台北:空大。

謝秀芬(1989)。家庭與家庭服務。台北:五南出版。

闕美華(2000)。國中小教師智慧情緒、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秀華(1998)。支撐社區照顧的社區資源:評估與運用。社區發展月刊,81,260。

 

英文書目

Abidin, R. R.(1990). Parenting Stress Index Manual. Charlottesville, VA: Pediatric psychology Press.

Boss, Pauline. (1988) /周月清譯(1994)。家庭壓力管理。台北:桂冠。

Broderick,Carlfred B.(1988).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 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Cohen, S., &  Will, T. A.(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y Bulletin, 98(2), 310-357.

Duvall, E. M. & Miller, B.6th)(1985. Marriage and family development. New York: Harper & Row.

Olson, D. & Defrain, J.4th)(2003. Marriage and families: Intimac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 New York: McGraw Hill.

Walker, K. N., Macbride, A.,1977 & Vachon, M. L. S.(1977).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the crisis of bereavement.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1, 35-41.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