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壓力、家庭關係及家庭支持系統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雅惠

 

壹、前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網路的發達,許許多多的人、事、物皆透過所謂的科學予以協助處理;相形之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連結,卻顯得有些淡薄,在再上現代人的忙碌而疏於分出心力去維繫家人間的情感關係連,使得家庭功能、結構產生極大的改變。早已由過去的大家庭轉成現今典型的核心家庭,甚至在離婚率高漲的時代,也使得單親家庭的倍增。

因而對家庭內的穩定及親密關係之緊密,便顯得重要。然而對家庭生活教育中重要之服務項目,便包括了:1.增進家庭成員的人格發展與自我了解,促進家庭關係及家庭中每一成員的角色實行以改進家庭生活的品質。2.增進個人對婚姻的知識、兒童照顧及有關家庭生活中個人的責任以預防家庭破裂。3.使個人更能與環境相適應、提升人際間的關係和社會意識,以增強家庭中每一成員的功能。家庭若要能滿足家庭關係內成員的親密感、成就感、及隱密感的心理需求,就需要靠清晰、精確及有效的溝通方式方能達成。否則溝通障礙將導致家庭失調(謝秀芬,1987)。

 

貳、相關理論

一、家庭生態理論

系統就是指一個有規則互動或一群相互依賴份子所組成的整體,他們之同互有關係也互相影響(周月清、葉安華譯,1997)。家庭是一個生態系統,是一個生活支持系統,是涵蓋自然環境維持生理的存在需要,以及依賴社會環境以追求生活更好的品質和意義。因此「家庭生態理論」是以家庭生態系統,作為探討家庭各種問題及其對環境的各種關係,也包括外在系統的各種多元架構(周月清,2002)。

生態理論乃是指個人生活於生態之中,無不受環境與所處家庭、學校、社區、社會互動、政治與文化的影響,著重於個人與外在環境的交互影響(劉珮榕2003)。個體和環境互動的模式不只介於同一層環境系統中,而是多層環境系統中的交互作用,每系統直接或間接與其它系統互動,且複雜地影響個人發展(黃迺毓1998)。

Bronfenbrenner1979)將生態系統的理論從自然科學發展到適合人類的行為。Bronfenbrenner並討論不同系統層級的作用Corcoran, J., Franklin, C., Bennett, P. ,2000):

(一)小系統-包括個人角色和發展的特性:小系統是環境的最內層,是指個體可以直接接觸,對個體有直接影響的系統。在這一層內的互動是相當頻繁的,關係亦是相當密切的,因此對個體的影響是最大的。例如,父母親、夫妻、孩子、其他家人。

(二)中間系統-人類發展交往的基礎:中間系統是指個人直接參與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小系統互動的連結,在此不只小系統強調個別參與體,更強調小系統彼此之間的正負向的互動關係。例如,家庭與街坊鄰里或家庭與工作場所的互動,如果兩個小系統互動是和諧一致的,則生活於其中的個體將會獲得正常的發展。

(三)系統-未與個人直接互作用,但是那仍影響著個人發展:外系統是由個體的外圍體制所構成的,個體並未直接參與的系統,是由一或多個系統共同參與的。個體雖未直接參與其中,但在外系統中發生的事件,卻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個體。例如,社區組織與服務、家族親戚、傳播媒體、法律服務等等。

(四)大系統-文化價值影響和影響個人的變項:大系統是環境的最外層,裡面可能存有數或全部較低層級的系統(小、中、外)。包含廣泛層面的意識形態、文化、次文化或社會價值觀充滿著整個層級裡,在此大鎔爐中大家都依著某一信念、價值或意識型態來做事。例如,中國傳統價值觀中強調「孝道」,「父權社會」。

 

二、家庭系統

家庭系統意指將家庭視為一個整體系統,系統內是家庭成員、家庭規則、家庭權力分配等等要素所連結而成的複雜網絡,在家庭系統中任要素的改變都將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另一要素與其之關係,同時會影響整個家庭的運作與平衡狀態,所以為了紓解家庭不平衡所帶來的緊張與壓力,家庭會做某些改變來達到系統的再平衡。

 

三、家庭壓力理論

在對家庭壓力的瞭解與解釋方面,Hill19491958)提出了家庭的ABC-X壓力模式(ABC-X Model of Family Stress),其構成要素為:壓力事件或情境(A要素)、家庭資源即家庭面對壓力事件的因應能力(B要素)、家庭對壓力事件主觀的認知或評價(C要素)及結果:導致壓力的程度或是危機(X要素)(引自張憶純、古允文,1996)。

然而,在Hill所提出的家庭理論中,卻忽略了在家庭系統中對壓力的單一事件,甚至累積的事件中之時間議題。因而McCubbinPatterson1983)則擴展形成「家庭壓力的雙重ABC-X模型」(Double ABC-X Model of Family Stress)(如圖一),採用長期的觀點解釋家庭壓力及危機,兼顧到「時間序列」的影響,加入與家庭發展史及家庭結構有關的因素。家庭壓力的雙重模型各要因為:

(一)累積的壓力源(aA):壓力是一種有歷史性及長時間的複雜過程。

(二)家庭的因應資源(bB):包括既有的及針對壓力事件所特別開發、加強或擴展的資源。

(三)修正家庭的認知及對整個情境的觀點(cC):不僅指對內在與外在環境的觀點,也強調家庭成員間的動力運作。

(四)家庭適應策略和狀況(xX):家庭適應是一種連續性的過程,可能是長期處在不平衡的狀態下,但也可能達到良好的適應,歸於平衡。(引自張憶純、古允文,1996

 

  

 

圖一:雙重ABC-X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張憶純、古允文,1996 

 

四、家庭生命週期類型與家庭壓力時期

Duvall1977)將家庭生命週期分成八個階段及BarnhillLongo1978)隨之賦予各個階段不同的發展任務Goldenberg & Goldenberg1996,引自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2000;林淑玲;2003:第一階段為新婚夫妻(married couple):主要的家庭任務為夫妻間彼此的相互承諾、第二階段為養育孩子的家庭(childbearing family),孩子出生至30個月階段:主要的家庭任務為學習發展扮演好父母親的角色、第三階段為學前年孩子的家庭(preschool children),孩子30個月至6歲階段:主要的家庭任務為學習接納孩子的人格特質、第四階段為小學年齡孩子的家庭(school children),孩子6歲至13歲階段:主要的家庭任務為介紹孩子進入有關的機構,如:學校、教會、運動社團等、第五階段為中學年齡青少年家庭(teenagers),13歲至20歲階段:主要的家庭任務為學習接納青春期的孩子,包含其個人在社會與性角色方面的改變、第六階段為孩子均已成年且離家的家庭(launching children):主要的家庭任務為經歷屬於青春後期孩子的離家獨立、第七階段為中年父母的家庭(middle-aged parents):主要的家庭任務為接納已變成獨立成人的角色、第八階段為老年的家庭(aging family members):主要的家庭任務為老夫老妻彼此珍惜,且坦然面對晚年生活。

而在家庭的生命過程中,每階段都有其壓力源,其家庭壓力,都聚集在六個時期:1.在結婚初期,他們要放棄與父母間的連結,以及接受新的親密關係和彼此的差異;2.當第一個孩子來臨時,又將改變婚姻的平衡,需要分配彼此的任務與責任,也多了一份為人父母的角色。再上現今雙生家庭日增,幼小子女的教養照顧,成了嚴重的問題;3.當孩子進入學校,投入外在的世界,父母感到有失落感,孩子亦有認同的危機;4.當孩子離開父母,彼此的關係也產生激烈的改變;5.當了祖父母又是一個完全不同、新的角色;6.最後年齡漸大,失去了老朋友、甚至老伴,身體改變、退休、又有新的適應需要(謝秀芬,1987)。

 

參、家庭關係之重要性:

家庭對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穩定有其重要功能,雖然制度分化的過程中家庭可能面臨衰危或解組,但補救之道並不在於廢除原有的家庭形式,贊成其它更不安全的形式蕭新煌,1980;羅致光等,1994

情緒傷害最直接的影響有,一是親人間的人際關係;二是身心靈健康;三是事業的奠定與成功。人生挫折既是造成心理傷害的主要來源,也是使我們一輩子情緒失控的原因。由此觀之,愈能克服挫折感的人,表示他的情緒傷害就愈輕、心理愈健康,這種人常常是控制情緒的能手,我們稱之為情緒的主人;反之,遇見挫折就很情緒化、一副輸不起的樣子,這種人就是情緒的奴隸(彭德修,2003)。

反觀現行家庭多是屬於核心家庭,而父母兩人也多是有工作的人,因此夫妻兩人更應協調及配合與分擔家務及孩子、老年人的照顧。尤其是在面對子時,需要較多耐心及溫和的態度去面對,避免讓孩子有被拋棄的、不被重視的感受,若父母真有困難,應坦誠告知孩子,父母親們自己心情不好與他們無關。

尤其當一個人遇到不如意事時,第一個想到的常是回家去尋求那份溫馨及支持(謝秀芬,1987)。家,就像是一個避風港。提供人們休息,再度擁有能量或能力再出發。也是當個體帶著一顆受了傷的心,可以去停泊的處所。若家庭中的父母是一直處在爭吵、紛擾、混亂的狀況之中,孩子很難以家為家。尤其是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這時期的孩子無論在身體上的變化之不適應、生理上的改變、心理上適應不良、同儕間的競爭及尋求認同與認可時,其家庭氣氛是否是可接納、溫暖、安全的,了極大的要素。若此時家庭功能是屬於失功能時,則青少年則會向外尋求認可,而此一尋求認可之部份卻也往往是青少年在行為上、心理上、價值上偏差的開端。預防重於治療,事前的防範可避免憾事發生。

 

肆、專業倫理

對於預介入功能不良之家庭中時,其在專業倫理上需注意。因此,家庭治療者在治療過程有一些責任,如下Maddock,J.W. ,1993

一、專業工作是其基本倫理,區分道德的觀念是來自科學理念。

二、容許變化為常態,因此認為個體的生活具有創造,並更新其過程。希望和樂觀的基本感受從這個視野中出現。

三、對生態的方向確認,能在脈絡中觀察個案。因此,她/他是有準備去鑑定個案工作及擴大、合約、或個案的處境需要。系統的診斷也很重要。

四、具有一個變化的脈絡模式,認為一位專業人員採取的任何行動是在改變個案系統,而不是個案系統本身的環境。個案系統可以對這環境影響的變化作出回應;但,變化的權力總還是屬於個案。

五、具有明顯的界限及感覺。允許一個臨床醫師透過自由的特色且靈活連結及以敏感和有效的模式,去處理個案,以架構合適負責的重要。倫理臨床醫師也擅長從她/他自己的那裡區分個案目標和專業結果的目標。有效的界定主要是在價值上,臨床醫師的界限須有自知能力。

六、個人及專業,治療家有責任去發展成好的狀況。價值觀,這包括忍受負擔那最高標準的情況(包括道德品性和保持正向、倫理正直的承諾)正確的使用政策,允許有效、特別的運用。

七、有個人的風格,允許她/他去喜愛在幫助的這一段時間的過程。這風格逐步形成不是個別的,治療用正確的方法;個人只能做協助個案系統為有益的。不論時間的長短,或許會在嘗試用正確的方式前會有一些猜測的。但,最終的目標都應對個案有益及有效的。

八、是彈性敏感,因此允許較大的行為範圍並與個案之間相互回應。任何系統的最大功效要素是具有行動的選擇才是最大範圍要素;臨床醫師透過廣泛行為工作。這種品質較容易談論,且比實踐得多,因為所有的人力有限,且皆帶有個別的特性、限制和特質。

九、既自信又謙遜。建立個人穩定感官及對專業身份,他的/她能將工作提高變化,在那些限制的人和專業中。

十、不強迫去幫助其它人。多疑片刻、自我疑惑、及厭煩是對一個治療學家自然和有用的幫助。想像其他可能是一個專業成熟的記號;懷抱著希望,治療者已經透過家庭和促進他的/她的專業能更盡快的選擇發展問題的工作並當下能給更適宜的利他性。

 

伍、如何介入、策略:

(一)介入方式

若能運用一些相關資源去介入或支援家庭內所遇上之難題,必能發揮其效用。如同Alderson認為學校社會工作實踐有4個不同的模型1.傳統的臨床的模型 2.學校改變模型3.社區學校模型和4.社會交互作用模型cited in Allen-Meares et al., 1986。以生態環境的觀點來看個人的模式面向但是他們都不但成功發展圍繞大系統且更立即地介入了小系統中Clancy,J., 1995

對生態的透視,其治療的相互關係被認為是一個辯證法的過程,是在人與人間和脈絡變項間有關。一個臨床醫師能只對個案透過允許這樣的行為合作在治療的關係裡中,且用新及有用模式展現。更進一步,臨床醫師的行為將對行為容易描述的差別;其次,個案對誰能改變在他們生活中所遭遇的以產生有用的影響。Maddock,J.W. ,993)。其中,學校社會工作者必須發展一種方法去實踐並與壓力抗衡。社會工作生態環境觀點對學校具有潛在效果,起因於它結合了對小系統的介入、中間系統、大系統Clancy,J., 1995

然而,家庭及友誼關係對青春期早期的孩子有助於自尊建立,但早期青年期孩子裡對自尊了解,其結合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感覺是影響小。根據Hatter 1998),贊成父母以接受的形式支持,但不是盯著看,相當多有意義價值來源為了年輕孩子及公眾認可或不贊成,始於自愛的盯著看兒童Franco,N. & Levitt, M.J. 1998)。同時,在Franco,N. & Levitt, M.J.1998)內文提到其研究的目的:檢核在家庭外的家庭和孩子友誼的品質,及給孩子提供的支持間之聯繫。它是預期家庭支持將與友誼品質有關,其支持效應可能是關於友誼品質的不同之變化。另一目的是:確定友誼品質是否是唯一有助於孩子的自尊,除了家庭的影響之外的支持。

(二)策略

McCurdy, K., Daro, D.2001)提出,我們主要的目標是在提升服務品質來傳遞系統,因此許多父母在避免使用濫用或忽視的行為過程和採用使他們的潛能最大化養育和引導他們的兒童發展的行為方面被幫助。為此目的,我們相信第一個使用模型將幫助專業醫生鑑定並實現需要成功吸引目標人口的不同的部分策略的種類。例如,很多計畫目標是居住在蕭條的社區,特別父母類型單親者,青少年母親那樣。即使這樣母親分享有很多特性,我們的模式建議"處境危險"的成員組將有對志願服役的代價不同以回應作為他們自己人格和歷史的產品, 他們家庭的信仰、提供者的能力、計畫的吸引力、及附近的氣候。

 

陸、建議

運用系統觀的角度對事件的思維較能全面性地考量各個不同層面的面向議題,,事件的發生已不是因果間的直線關係。而是,一個循環且復雜的過程所導致的結果。善用政府、民間等社會資源,尤其當家庭的支持系統不足時,先行解決當下最棘手之難題後,仍然需要回歸至家庭之中。增加家庭功能、強化家庭結構,讓每家庭去處理及面對自己家庭內部之問題時,對社區、社會、國家的資源才能轉成至更大之生活品質效益。而不再只是一般的社會救助,去幫助真正需要且迫切者的需求,勿浪費資源。更重要的是,不論是公、私機構間的資源,應有一個統籌性之整合,以發揮至最大效用。

 

柒、結語

家庭要滿足生活上的需要、發揮功能,必須利用各種社會制度的機構(謝秀芬,1987)。現代的家庭多屬於核心家庭,早已不同於以往的大家庭生活在一起,彼此有互相支援與支持及照護的系統。因此,更需要向外尋求社會機構團體的支持與資源的援助,當然相同地,在家庭中,其家庭成員也更需彼此提供協助與情感上的支持以維繫其情感之緊密。因此父母需要給自己一些空間,以調適及整理自己,並提高家人間情感的緊密結合,以提供一個良好家庭氣氛、關係,使其家庭成員有能量去面對一切。因為家庭的支持系統是屬最有利也最能即時地發揮其家庭功能。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2000)。家庭教育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月清(2002)。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周月清、葉安華譯(1997/Figley, C. R.1989)。幫助受創傷的家庭。台北,桂冠。

林淑玲校閱;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著2003)。家庭教育學。嘉義市:濤石

張憶純、古允文(1996)。家庭壓力、家庭資源與家庭危機形成之研究-以台灣省立台中育幼院院童家庭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1),95-139

彭德修(2003)。情緒傷害(快樂銀髮族篇)。台北市:宇宙光。

迺毓1998)。由生態系統理論探討父母教養方式之影響因素。全國家庭教育研究會會議手冊(頁53-68)。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中心。

劉佩榕(2003)。以生態觀點思考障礙兒父母之親職壓力。諮商與輔導,21121-35

蕭新煌譯(1980)。現代化與家庭制度。台北:巨流。

謝秀芬(1987)。都市家庭問題與家庭利服務析。東吳政治與社會學報,11213-235

羅致光、陳麗雲、楊黃佩霞、高劉寶慈、黃於唱、慕容冬妮、鄭繼池、李惠玲(1994)。現代香港家庭的轉變。香港:香港婦女基金會、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Clancy,J.1995 Ecological school social work: the reality and the vision. Social work in Education, 17, P.40-47.

Corcoran, J., Franklin, C., Bennett, P.2000.Ec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olescent pregnancy and parenting. Social Work Research, 241, 29-39.

Franco,N. & Levitt, M.J.1998 The social ecology of middle childhood: family support, friendship quality, and self-esteem. Family Relations, 47, P.315-321.

Hill, R.1949. Family Under Stress. New York, W. W.

Hill, R.1958. Generic Features of Family Under Stress. Social Caseword, 49, 139.

Maddock,J.W.1993 Ecology, ethics, and responsibility in family therapy. Family Relations, 42, P.116-123.

McCubbin, H. I. & Patterson, J. M. 1983. Chronic illness: family stress and coping. Figley, C & McCubbin, H. eds., Stress and the family volume2: coping with catastrophepp.21-36. New York, Brunner/Mazel.

McCurdy, K., Daro, D.2001.Parent Involvement in Family Support Programs: An Integrated Theory. Family Relations,502,113-121.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