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早期與生涯發展的意義
黃金福 蔡佩如 詹淑芬 嘉義大學家教所
壹、問題:
1、您覺得自己是個成年人嗎?什麼時候開始您覺得自己已經是個成年人了?
2、您認為成年人應該具有的條件有哪些?
貳、前言:
成年早期大約指二十歲到四十歲初的年齡範圍。
本篇著重於成年早期的動態生命階段。當今美國青壯年呈現多樣化的生活形態:1、延緩結婚。2、以同居方式或留居在家裡更久的時間。3、健康意識更甚以往。4、為未來作準備。5、注重友誼與社交關係。6、為追求事業而延緩生兒育女。我們將在以下章節中做詳細說明。
參、本章架構圖表:
成年早期與生涯發展 |
|||
身體與認知發展 |
情感與生涯發展 |
||
一、發展觀點 |
(一)、成年期界定 |
一、建立親密關係 |
1、友誼 |
(二)、成人發展的基本概念 |
2、愛情 |
||
(三)、X世代特徵 |
二、生活形態的多樣化 |
1、離開家裡 |
|
(四)、成年早期特徵 |
2、保持單身或同居 |
||
(五)、成人智力發展 |
3、同性戀 |
||
(六)、成人發展研究 |
4、結婚 |
||
二、身體變化與健康 |
1、身體表現 |
三、家庭轉變 |
1、家庭生命週期 |
2、身體健康 |
2、懷孕 |
||
3、心理健康與性 |
3、為人父母 |
||
三、認知發展 |
1、後形式運思期 |
4、分居與離婚 |
|
2、思考與訊息處理 |
四、工作 |
1、職業的發展型態 |
|
3、道德理解 |
2、年齡與工作 |
||
|
3、職業婦女 |
||
4、性別差異 |
|||
對學習的啟示 |
肆、身體與認知發展
導論:本章檢視了年輕人從中學畢業到踏上成年之路這段期間的身體及認知變化,這個時期的成人瞭解到有年齡規範存在,並進而探索這個時期應當作及不應當作的事情。成年早期被認為是壓力增加的時期,必須做一些成人的決定,如是否抽煙、喝酒或性行為,也需要關心到其他健康發展,包括規律運動、適當營養及安全性愛等。
一、發展觀點
當我們真正瞭解並進入生命節奏時,我們應當能夠恰當地融合年輕大膽及老成持重。 I. S. Bixler, Two
Blessing of Josrph
(一)、成年期界定
A、一般人對成人不正確的概念?
1、將成人視為a big child。
2、過份簡化對成人的認識。
3、往往僅以一個觀點來了解成人。
B、成年期沒有具體界限
1、佛洛伊德視成年生活僅是人格確立結構表面上的漣漪。
2、皮亞傑認定在青少年期後沒有發生其他認知變化。
3、柯爾伯格認為道德發展在成年早期後到達人生高原期。
C、何謂成人?
1、從生物學觀點—身體各方面皆發展成熟的人。
2、從心理學觀點---心理情緒上的成熟能控制衝動有挫折容忍力對自己行為負責、
不依賴、能適應新環境。
3、社會學的觀點---善盡成人角色義務者、指負起成人任務如:配偶、父母、公民。
4、經濟學觀點---有經濟能力的人。
5、法律學觀點---享受各種法律上規定權利的人。如選舉、駕車、喝酒、服役。
(二)、成人發展的基本概念
A、實足年齡不是成人發展的確切指標
1.生物年齡(biological age)∼指個體在自己潛在的生命期的實際位置。一個實足年齡65歲婦人可能具有相當年輕的生物年齡外貌比一般65歲的婦女年輕身體機能的老化也較不明顯。
2.心理年齡(psychological age)指個人的適應能力及其反應在學術性技巧、情緒和動機上的程度。一個35歲男人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顯示其情緒年齡尚低
3.社會年齡(social age)∼指個人的角色和習慣與社會對該年齡角色期望的符合程度。一個40歲即當祖母的人其社會年齡顯然偏高一個40歲才生育第一個子女的人其社會年齡顯然偏低。
4.功能年齡(functional age)個人在社會中發揮整體運作功能或生物、心理和社
會年齡的綜合反應。
B、發展與老化成(aging)可視為同義詞
發展應被視為個體從懷孕以至死亡間的住何與年齡有關的身體與行為的改度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
C、成年期的發展在個體間顯現相當大的差異
個體的發展受下列三種規範努力的影向。
1.年齡的規範勢力
年齡的規範力量包括生物和社會兩部分。.生物部分如何時會走路、說話達到青春期受教育幾乎社會中每一人都會遇到的年齡的規範事件。社會性年齡的規範力量指個體所擔任的角色如學生配偶父母工人等個體一旦扮演該項角色即伴隨有責任和行為的改變。
2.歷史規範勢力
對同一時代的每一個人都有影響,但與年齡無關。如電腦的發展、汽車鐵路的發明。
3.非規範勢力
對個人的影響力較大,對同一時代的其他人並沒有影響。如獲得獎金、生重病、失業。
(三)、X世代特徵∼綜合各項的研究可發現x世代的特徵如下(Brown.1987)
1、傾向獨立解決問題並且主動做事情,希望支持與回饋,卻不希望受控制。
2、熟悉電腦科技。
3、習慣預期立即滿足,而是希望做事或工作對自己有意義。
4、終身學習者,視工作場所是自我成長之處,尋求延伸教育及訓練機會,新工作。
5、用自己方式追求成功,滿懷抱負。
6、喜歡冒險,勇於向逆境挑戰。
7、可能與父母手足、繼父母相處與父母親同住更久,以及更晚才結婚。
8、可能在結婚前同居,過去離家經常與結婚相關,而今日搬離父母家乃是出自於渴
望獨立。
(四)、成年早期特徵
在人生歷程中它有一些迴異其他時期的特徵:
1.成年早期是繁衍子孫的時期
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成年早期的大部分的時間就是在生育子女、撫育兒女就成為二三十歲重要問題,扮演父母親的角色。
2.成年早期是穩定下來的時期
成人大約在35歲左右便已建立了固定的生活模式以後很少在再有改變。
3.成年早期是有問題的時期
成年早期將會面臨許多以前從未碰到的問題況且這時候就必須獨自面對這些問題。
4.成年早期是一個充滿緊張的時期
成年早期所面臨的問題比以前多得多解決問題的技巧也不如以後來得熟練必須30-35歲時將圓滿的解決這些問題以減輕情緒的緊張。
A、成人的心理特徵
可分五方向來敘述:
1、成熟:隨年齡增長個人漸發展出獨立的心理需求,即心理逐漸發展出一種自我導向學習需要。年齡越大自尊心越強。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每個動作都有自己的方法與目的。
2、分化性:個人成長歷程中由於經驗的累積發展出自己的看法。對各種事物呈現分化概念。
3、角色衝突:同時扮演多重角色且角色經常隨時在改變處於各種壓力、焦慮、矛盾的狀態下。
4、時間逼迫短暫:成人在中年危機之後,成人對時間的看法是剩餘觀常常自問我還剩餘多少時間。
5、異質性:年紀越大異質性越高。
(五)、成人智力發展
A、成人智力的發展
1、根據cattell 1963提出的智力理論,分為兩種智力∼流質智力和晶質智力
☆ 流質智力:係與生理結構有關是來自遺傳個體天生的能力即是個人處理訊息的的基本能力。自兒童期開始成長經青少年期達到高峰至成年期逐漸下降。
☆ 晶質智力:從兒童期逐漸增長至成長期,如不限制時間,55歲時有關晶質智力的表現依然如同20歲時一樣,60歲若繼續從事教育活動、晶質智力會持續成長。
☆ cattell 認為晶質智力來自後天的知識與經驗,由經驗教育所獲得知識包括一般常識、語文了解、解決問題能力、數學能力、文化知識方面的智力。晶質智力不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
☆ 成年期由於流質智力逐漸減退,而晶質智力逐漸增長,故成人在學習能力上的表現,仍然相當穩定。唯年紀越大的人,更需要大量依賴晶質智力以補償流質智力的喪失。
B、成人智力發展對學習的啟示
1、教育:教育程度高比教育程度低的在智力測驗上的表現較佳,成年中繼續受教育參與學習活動比過去數年的學校教育效果大。
2、職業:工作所使用的認知技能愈多,因年齡而產生的能力衰退情形愈少。
3、健康:如患有癡呆症者認知能力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其它動脈硬化高血壓都會影響智力。
4、不用腦筋:成年學習要用晶質智力,減少用流質智力的項目、繼續接受教育,平時參與學習活動、維持身體的健康,不用腦筋智力容易衰退,故在工作上多運用思考能力。
(六)、成人發展研究
A、週期論(以利文生Lerinson的成人發展理論為例)
發展與年齡有關。認為整個成年期如同四季的變化,青年期是春天;中年期是收穫的夏天;老年期則為冬天。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這些變化,如同動物、植物適應四季的變化一樣。此派包括紐加頓(Neugarten)、利文遜(Lerinson)、羅文素(Lowenthal)、高德(Gould),魏瑟斯皮(Weatheasby)希伊(sheehy)等人認為教育的目的主要幫助個體順利從這個時期轉移到另一個時期,幫助個體適應生命中各時期的現象。
一、利文生Lerinson的成人發展理論:成人男性個各十發展時期如下
1.早兒童期的轉換期:0-3歲 :進入兒童青少年的轉換期
2.兒童青少年期:3-17歲:學習與生活有關的知識和技能
3.成年早期轉換期:17-22歲 :進入早成年期的轉換期
4.成年早期:22-40歲:
成年早期:二十二至四十歲。此期的發展任務為走出青少年的世界,企圖脫離過去父母的保護,而獲得心理上的獨立。此期開始建立穩定的生活結構,樹立理想,形成職業的不同。學會在不同的情況下,以不同的角色對待女性,如把女性視為朋友、同事及親密的伴侶等,這些任務與艾立克遜所提出的建立認同與親密的任務相似。至二十八歲時,開始經歷了五年的轉換期,至三十三歲時結束,個體又進入了穩定時期,事業更加發展,聲望日隆,企圖在社會中獲得一席之地。
5.中年轉換期:40-45歲:進入中年期 個體開始對自己的生活作評估通常發現早年的希望無法達成他的幻想破滅對工作婚姻信仰概念重作檢討與修正。
6.中年期:45-65歲:中年轉換危機解除生活更加滿意此時睿智慎思熟慮。
7.成年晚期的轉換期:60-65歲 :進入晚成年期的橋樑。
8.成年晚期:65歲以上此時期是智慧時期個體較不注重工作和家庭生活但可能擔任有影響力的工作。如非正式的教師睿智成熟的政治家和和平使者。
B、階段論(以J
Loevinger自我發展的理論為例)
此派理論論對成年期中發展與年齡的關係不加重視。階段的發展理論把個體情形比喻為植物的種子發芽到成熟的情形,結構組織和能力均呈現一種有秩序有順序的開展。此學派包括艾瑞克遜(Erikson)、羅文姬(Loevinger)、郭而保(Kohlbeg)、皮里(Perry)。
羅文姬(J Loevinger)的發展理論著重在人格的,注重成人如何了解自我了解自已生長期與改變,以及如何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自我發展的階段理論共有十個階段,其中七個主要階段,三個轉換期。
1、前社會期或共生期(Presocial&symbiotic):本期的發展水準呈現嬰兒期的特徵與他人的關係是依賴的。對自我和他人未能明顯區分。
2、衝動期(Impulsive stage):屬於兒童期的階段,成人依然停留在此階段成為社會的邊際人。此期對他人的關係是依賴和探索的。對自我的感覺是來自於身體的衝動,如衝動未能獲得滿足則視為極大的威脅。
3、自我保護期(Self-protective stage):此期與他人關係是小心、自我保護的,思想刻板化,推理不合乎邏輯,受指責歸諸於外界的他人或環境。
4、自我保護到順從期(Self-protective stage)/conformist stage):在臨床上未完全分化,但逐漸增加對自我的了解和認同社會的規則。
5、順從期(conformist stage):此期是追求符合他人願望尋求能為他人接受的行為。常抑制自己的希望以符合或是順從別人的期望或社會的法則。行為如未符合他的期望常感到羞恥。
6、自我覺察期(self-aware stage):了解自已如與社會分離時會感到痛苦。
7、良心期(conscientious stage):個體注意關係、責任,和成熟能真正的做選擇,維持自尊。
8、個別化階段(Individualistic stage):特徵是高度關心自己和關心發展及社會的問題。
9、自主期(autonomous stage):對自己和他人看法較實在、客觀。對社會正義作反應,統合矛盾和對立的想法。
10、統整期(integrated stage):屬於最高階段。增強對內在衝突的統整能力,人際關係上反映出對個性的尊重。
二、身體變化與健康
青春期所發生的身體變化是很明顯的
,然而生命後期的變化則比較無法明確定
義(除了前列腺問題及停經之外)
(一)、身體表現
1、18歲到30歲是速度與活力的顛峰期,這也是多數奧林匹克運動員的年齡。
2、運動員年齡限制:女子體操∼18歲算老了、游泳∼男子組18-19歲,女子組16-17歲。
3、年紀增長會造成認知/運動適應度下降。
4、在成年早期及中期最容易發現的差別是視力改變。
(二)、身體健康
1、節食、運動、過度肥胖
2、年輕女性將走路與游泳列為兩項最常從事的運動。
3、隨著年齡增加人體代謝緩慢,因此提高體重增加的機會。
4、跨文化身體活動與健康議題
˙男性比女性更常從事休閒活動。
˙想要減重而從事休閒活動者當中,女性比男性多出甚多。
5、飲食與健康(膽固醇與心臟疾病)
6、HIV與AIDS
7、藥物與酒精的使用改變
(三)、心理健康與性
1、根據疾病管制局(2001)的數據,18∼24歲的年輕成人最常發生心理失調。
2、成年女人憂鬱的比例約是成年男性的二倍。原因之一是她們通常以情緒集中方法面對問題,而不是試圖解決問題。
3、長期使用酒精會增加男性及女性患上憂鬱症的危險。
4、壓力
˙年輕人的壓力較老年人大。
˙已婚女性比男性易感覺(或承認)有壓力。
沈思理論:女性常常沈思負面情緒,造成長時間痛苦;而男性通常以行為方式面對痛苦,使自己
分散對壓力的注意。
性別角色觀點:女性比較容易沮喪的原因在於社會給予的養育、關懷的照顧者角色;男性的角色
則比較工具取向。女性比較容易因家庭因素沮喪;男性則常因財務或工作問題煩心。
5、傳統大學生與非傳統大學生的壓力
非傳統大學生通常承受較多重角色的壓力。
6、壓力反應的階段(黃富順,成人心理p203)一般適應症候部分
˙警戒反應期
˙抗拒階段
˙疲乏階段
7、年齡與壓力因應模式(黃富順,成人心理,p206)
˙年輕人傾向使用防衛性的應付方式來應付壓力。
˙中年人傾向使用人際策略,如尋找資訊來應付壓力。
˙老年人傾向使用能使其控制情境的方法來應付壓力。
8、性
三、認知發展
成年期生活經驗多變對我們形成挑戰,促使我們調整認知能力與解決問題的技巧。
(一)、後形式運思思考說(Demetriou,1988;Soldz,1988)
1、三個特徵
˙成人瞭解到知識不是絕對而是相對的
˙成人接受到生命包含衝突抵觸以及存在互不相容的知識系統,這項認知會隨著成人社交世界擴大而加深。
˙成人認識到生命充滿矛盾、衝突,所以必須以包容、周全之道來組織經驗。成人必須從大體著眼,以便將訊息統整融合。
2、年輕人與老年人的認知能力並不相同:年輕人似乎更依賴理性與形式思考模式;老年人
似乎在理解上發展出更大程度的主觀性,且較依賴直覺及所處社會情境。
3、認知發展是一輩子的過程。
(二)、思考與訊息處理
˙題目:蔣中正之於10,等於孫中山之於?
˙大學生的認知發展(大學新鮮人與大四學生的差異)
發展教學模型:組織、多元化、經驗式學習及個人化。
(三)、道德理解
˙柯爾伯格的道德六階段說的爭議。
1、政治性質
2、性別歧視
˙吉利根(Carpl Gilligan,1982):男性與女性擁有不同道德範疇,男性用對錯及規則定義道德問題,亦即正義倫理;相對地女性視道德為運用關心及避免傷害的義務,亦稱關懷倫理。
伍、情感與生涯發展
導論:本章主要在探討成年早期愛情與愛情的制度延伸—婚姻,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不同的成人。當人們歷經不同階段時,會重新評估自己,以及人際關係、愛情、工作在現階段對自己的意義。許多人的評估會引發改變,如結婚、生子、離婚、辭職、改變性傾向、同居及再婚等。成年早期是一個人真正開始自己的獨立旅程之時,他們離開父母,作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過我們也看到,面臨中年變化與社會變遷,許多人或是延遲夢想實現,或是調整志向抱負,並重新衡量生命實現。
一、建立親密關係
對大多數年輕成人,從近二十歲到四十幾歲初之間,正是建立親密關係`、確立職場地位,並以希望及夢想期待未來的時候。
(一)友誼
朋友成為我們成年時重要的社會化來源及支持。
˙愛與工作是成人生活的主軸。(拖爾斯泰)
˙朋友的數量:年輕時,好朋友似乎常在改變,但在中年以後則很少改變。
˙性別差異:
1、Gilligan,1982a,1982b的研究:男、女相異處大多數是由文化及社會造成。
ヾ、女性常會在成年期時,重拾西方社會迫使他們在少女時期所失落的自信、果斷及正面自我觀感。
ゝ、許多女人注重保存關係而非利用關係。男人較常利用關係及競爭性運動。
ゞ、組成團體:女性團體主要由分享秘密與親近好友組成。男性團體則有階層性或以嘲笑、奚落口吻指導。
々、領導方式:女性∼詢問他人意見。男性∼認為這種行為過於優柔寡斷。
2、Wright,1982的研究指出:
女性的友誼較個人取向,而且牽涉到整個生活的層面;而男性的友誼較活動傾向,且僅涉及到部分的生活層面。
3、Hacker,1981的研究指出:
4、已婚男、女比單身者更易對朋友開放
5.、男性較容易對女性隱藏自己的弱點,女性較容易對其男性朋友隱藏自己的才能。
(二)愛情
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幾次細思量,情願相思苦。生命缺少了愛情就像少了靈魂的軀體一樣,無知無覺,雖生猶死,可是天不老,情難免,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生命有了愛情就像是迷失在蠻荒的叢林中步步迷惘,生命的色彩因為愛情的渲染而鮮艷奪目。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戀愛不僅是意味著瞬間或極單純的感覺,而是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透過將與伴侶的關係理想化,衍生出強烈的情慾吸引力及內在實現感。(Willi,1997)
★史坦博格的愛情三角理論
˙愛情三元素:愛情三角理論親密、激情、信誓承諾。
1、親密
2、激情
3、承諾
˙感情型態
|
熱情 |
親密 |
承諾 |
迷戀愛 |
☆ |
|
|
痴愚愛 |
☆ |
|
☆ |
同伴愛 |
|
☆ |
☆ |
浪漫愛 |
☆ |
☆ |
|
沒有愛 |
|
|
|
喜歡 |
|
☆ |
|
空虛愛 |
|
|
☆ |
圓滿愛 |
☆ |
☆ |
☆ |
二、生活形態的多樣化
1960年代的社會騷動帶動生活方式演變,從各種解放運動以來,對於判斷行為的標準也更多元化、更加包容,讓個人選擇生活形態時擁有更大的自由空間,較不用受傳統受尊敬人士應該如何舉措的標準所侷限。
(一)離開家裡
˙離開家裡的年齡延後:絕大多數美國年輕人在18歲之前不會離開家裡。
˙18歲左右時,住在大學宿舍或軍營裡的比例大幅增加。
˙19、20歲時租屋同住的生活形態陡升。
˙父母家裡仍是大多數18至34歲年輕人的首要居住地點。
A:住在家裡
優點:
˙舒適
˙媽媽當免費女傭
˙溫暖、親密與情緒支持
˙經濟、省錢
缺點:
孩子∼
˙年輕人擔心喪失隱私
˙父母干涉
父母∼
˙降低孩子獨立性
˙安靜平和生活受干擾
˙花費較高
˙不得不取消原訂計畫(假期、退休之家等)
(二)保持單身
˙人口普查資料顯示,35歲以下單身男女人數大為增加,佔成人人口的百分之九。部分是年輕人有晚婚傾向,超過三分之二的單身成人與別人同住,如朋友、親人或同居人。
˙同居伴侶發生爭吵、打架與暴力行為的事件比婚姻伴侶更高。(Brown,2000)
˙在美國,平均同居持續為二年,之後以分手或結婚收場。
(三)同性戀伴侶生活
˙性傾向指個人是否對同性、異性或兩性有較強烈的性慾,而分為同性戀、異性戀或雙性戀。
˙1975年,美國精神病學會不再認為同性戀是病態。
˙NORC報告顯示:描述自己為同性戀或雙性戀的男性比率大約是3﹪,不過在所有研究中終其一生都是同性戀的比率相當小。
˙女同性戀比較傾向建立長久關係,也比較不會被發現或騷擾。
(四)結婚
˙婚姻結構:一夫一妻、一夫多妻(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等)、一妻多夫(喜馬拉雅山、西藏、南印度等)、集體婚姻(投達茲)。
˙婚姻滿意度
1、戀愛結婚者對婚姻滿意度較高。
2、婚姻滿意度在結婚初期較高,其後在第一個小孩出生後降低。滿意度最低的時候約在子女成長到青少年之時。此後由於子女離家,夫妻再度單獨相處,此時婚姻滿意度又再度升高。
3、婚姻滿意度圖示(黃富順,成人心理,p276)
三、家庭轉變
家庭和個人一樣會經歷成長。在美國,傳統上大多數家庭都具有可預測的自然發展,然而今日更具變化性。隨著小孩出生成長,對於先生和太太的期待與要求也會發生重大變化。
(一)家庭生命週期
˙Reuben Hill,1964以九個重要里程碑描述家庭生命史
1、建立—結婚,沒有子嗣。
2、新父母—直到嬰兒3歲大。
3、學齡前家庭—最年長的孩子3—6歲大,可能有弟妹。
4、學齡家庭—最年長的孩子6-12歲大,可能有弟妹。
5、青少年家庭—最年長的孩子13-19歲大,可能有弟妹。
6、有年輕成人的家庭—最年長的孩子20歲以上,直到離家。
7、家庭成為發射中心—從老大離家至老么離家
8、不再為父母—從孩子離家到父親退休。
9、年邁家庭—父親退休之後的家庭。
˙變動中的家庭生命週期:
1、不組成家庭的成人
2、不生育孩子的家庭
3、單親家庭
4、離婚家庭
5、再婚家庭
6、母親工作
(二)懷孕
˙第一次懷孕是一項里程碑,使伴侶面臨新的發展任務。
˙懷孕的主要發展任務:
1、接受自己懷孕,定位自己為未來媽媽,調整生活,發展對未出世子女的感情。
2、將自己與胎兒做區分,建立明確自我意識,獲取懷孕認同。
3、反思自己與母親關係,開始回憶、重新消化感情、角色認可,母女和解。
4、面對獨立自主課題,化解懷孕與即將為人母的焦慮,擔心失去自由,需要依賴別人以獲得支持及幫助,與伴侶的關係。
˙育嬰課程、社會支持與伴侶的參與。
˙問題:女性懷孕時,男性所扮演的角色?
(三)為人父母
˙兩人系統變成三人系統的危機。
危機:一般來說,孩子出世之後,夫妻的相處品質以及隱私度都略有下降,夫妻之間表現較少情感,也較少從事休閒娛樂,婚姻品質的下降對女性尤甚。
轉機:夫妻夥伴感及共同成為照顧者的一體感會增加,在第二個孩子出世後,爸爸通常會比較幫忙家務,也會增加與第一個孩子的互動。(Stewart,1990)
˙產後憂鬱
(四)女同性戀媽媽
˙女同性戀媽媽不願公開性傾向,害怕失去孩子監護權。
★女同性戀媽媽之子女與異性戀家庭長大的小孩之比較:
˙和異性戀家庭長大的孩子相比,這些孩子並不會更容易出現同性戀的性傾向。
˙和異性戀家庭長大的孩子相比,這些孩子並不會更容易出現焦慮或憂鬱。
˙女同性戀家庭長大的孩子最需面對的議題:對於群體汙名化的擔心以及受到揶揄與欺侮的經驗。
(五)分居與離婚: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
人空瘦,淚痕紅绞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這首詞的作者是誰?
您知道嗎?就是愛國詩人陸游,他在愛情上曾經受到極大的創傷,使他引為終生憾事,這也是歷史
上一段有名的愛情故事。陸游少年時,與他母親的姪女唐婉,倆人性情相投又都雅好文學,後
來終於訂婚。陸游的母親,當時曾將家傳的一股鳳釵,送給唐婉當信物。結婚後,這對才子佳人,
相為唱合,伉儷情深,也許是因為他們時常形影不離,而把母親拋在腦後,引起婆婆的不滿,開始
挑剔他的不是,婆媳之間於是有了裂痕。有一年的新春,陸游帶著愛妻到沉園遊玩,回家之後,婆
婆卻拋頭露面和不守婦道為理由,將媳婦休了。活生生造成一齣婚姻上的悲劇。唐婉改嫁趙士程,
陸游另娶王氏為妻,隔年,多情的陸游選擇昔時和唐婉同遊的那一個日子,獨自到沉園,尋找往日
的蹤跡,沒想到卻和唐婉不期而遇;倆人淚眼相望默默無言內心悲痛到達極點,陸游面對著深愛的
妻子,勾起舊日的創傷,於是填了釵頭鳳一詞在牆壁上。詞中充滿了哀痛,表露夫妻被迫離婚的鑄
成大錯,錦書難託的莫可奈何。唐婉看到陸游所填的這闕詞,更有感而於中也和了 一首詞-世情
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弱;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雨斜欄。難,難,難!人成各,今
昨非,病魂長似千秋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唐婉的 這首詞勾
勒出來的畫面讀來真令人泫然欲泣。不久之後唐婉憂鬱而終,陸游也終身憂苦,這則婚姻愛情的悲
劇感動無數人,另人為他們一掬同情之淚;吟著釵頭鳳的詞,彷彿可見,淚痕紅浥绞綃透,那種柔
腸寸斷的場面。
1、離婚機率:
˙離婚的發生在三十至四十五歲最為普遍,亦即結婚六、七年後,發生的機會最大。
˙年紀較輕的夫婦,較傾向離婚,尤其男女均年在二十一歲以下者,離婚可能
性比年在三十歲以上者高。
˙婚前懷孕和低收入者,離婚機率也較高。
˙父母離婚會增加下一代日後離婚的機率,尤其夫妻的父母都離婚時。
2、離婚影響:
˙離婚對女性的影響大於男性。
˙離婚對女性的影響:通常會導致她們的收入減少,生活水準降低,使朋友感到失望。
˙離婚對男性的影響:通常較能受到雇用,而持續有收入和獲得工作上的滿足。
˙與異性建立關係方面:婦女較容易感到困難,尤其在工作職場上倍感困擾。
˙離婚對每對伴侶的影響不一,不過離婚效應以負面居多。
˙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在子女的年齡與性別上都有差異存在。
離婚對男孩子比較有立即性影響,而且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小學低年級的男生∼無法專心、攻擊性或是不願與他人接觸,感到被背叛、遺棄。九到十九歲的男生∼較快適應,但長大後,不容易與女性建立良好關係。
離婚對女孩子的影響較容易適應:在童年與青少年時期學業成績表現穩定,情緒反應與社會適應能力也沒有顯著差異。不過在十至十五年後,面臨婚姻抉擇時,她們開始出現負面效應
四、工作
現代成年男女生活中心的一大部分是花在工作上面,許多人延遲生育以便滿足事業需求,有人則改變工作時數以滿足家庭,或是在家裡工作、兼差或辭職。
(一)職業的發展型態(Super,1980)
職業的發展可以分為五種明顯的階段:執行、成就、維持、衰退與退休。
1、實施階段
約為青少年晚期。此時個人的工作是暫時性的,是個人學習工作角色的開始。此一階段幫助個體認清何種工作符合他們需求、自我概念和期望。Havighurst,1982稱此階段為嘗試時期,並指出此一階段的工作相當不穩定。
2、建立階段
通常在成年早期發生。個體開始選取某一種職業,並繼續朝向穩定、成就和發展的時期。此時期中,一個工作者可能在同一單位改換工作或地位,但很少改變職業。
3、維持階段
通常發生在中年(約四十五歲至五十五歲間)的一個轉換期。工作者開始減少在工作角色所花的時間,主要原因在於他們認為自己已完成職業的目標或認為永遠達不到目標,成就驅力減少。
4、衰退階段
此一階段將近六十歲發生。開始做退休的準備。對休閒活動的興趣增加。
5、退休階段
停止了全時的工作。
(二)年齡影響工作的表現
1、年齡影響工作的表現與工作的性質有關。例如在某些專業或藝術的領域,年齡對工作表現影響不大,甚至年齡越大,經驗增加,表現越好。
2、職業運動員:由於生理技能的衰退,迫使大多數職業運動員在三十五歲至四十歲退休。
3、數學家最有生產力的年齡為二十到三十歲。
4、工程師工作表現的高峰在三十歲左右。
(三)職業婦女
1、家庭與工作間求取平衡:角色衝突與角色超載
2、重返職場:40歲左右
3、雇用、待遇與升遷上的性別歧視。
4、迷思
★媽媽上班工作會影響孩子的健全發展?
˙媽媽上班工作的男孩並沒有其他男孩更常出現偏差行為。
˙媽媽的事業角色將成為孩子的典範。
˙母親如果能從工作獲得滿足,擁有適當托育照顧,並安排家務得宜者,則他
可能和沒有工作的媽媽在育兒方面表現一樣,甚至更好。沒有工作卻想工作
的媽媽,以及在工作卻時時受騷擾施壓的媽媽,孩子常會出現失調及行為問
題。
(四)性別差異
˙男性工作者
1、有家庭的男性比尚未組成家庭的男性有比較強烈的工作責任和承諾,可能超時工作或有一份以上的工作。
2、已婚男性的工作時間可能會因家庭中小孩數目而增加其工作的時數。
˙女性工作者
1、延緩結婚的年齡
2、減少小孩的生育
3、職業婦女在家庭中有較大的權力,尤其是在財務決策方面,有經濟自主權。
4、職業婦女在家庭中仍比先生負擔更多的家事。
陸、對學習的啟示
終生學習的社會裡,學習是沒有終止的一天,每個人都必須作終生的學習,而動機是增強學習行為的原因,故身為教學者應該以引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及培養學習者的濃厚興趣為基本責任,並使學習者熱衷於學習活動,如此才能引發成人內在源源不斷的學習原動力,進而提升成人自我概念及自尊而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使成人充實豐富的知識以適應社會的需要,並提升生活的知能與素質。而當成人能主動、有興趣的學習,學習才能持續維持,而個人也才能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生活而不被淘汰。
一、瞭解成年早期發展任務
週期理論指出,年齡的變化會影響學習者的心理,發展任務隨年齡的不同而改變及學習者發展任務的改變就是學習動機之一。所以教育的目的在於協助解決這些發展任務上的問題。例如:針對成年早期,透過教育獲得新的技巧、打開新的就業機會。
二、針對不同階段,提供不同學習環境
段段理論指出,不同階段的成人學習動機不同、偏好異,故應提供不同的學習環境,才能發揮最大的學習效果。例如:較低發展階段的人,利用內化權威者的意見來建立自己的概念;但屬較高發展階段的人,則綜合各方面的意見提出自己的見解。
三、針對成人學習者的學習特質,設計課程
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中,都有學習的需求,但需求和學習的目的並不一樣,而學習者的學習特質也有所不同。因此,未成年與成年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及學習動機上都有差異。
(一)未成年及成年者學習的特質差異
特質 |
未成年學習者 |
成人學習者 |
學習需求 |
不了解學習需求,只為過考試、升級、畢業 |
瞭解學習需求,其需求常為解決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問題 |
自我概念 |
自我概念模糊,有較強烈的學習依賴心理 |
有較明確的自我概念,及獨立的學習心理 |
經驗 |
經驗較少、層面較窄、同質性高,對學習較無幫助 |
經驗較多、層面較廣、異質性較高、個體差異大,可為重要的學習資源。 |
學習之準備 |
被動的形成學習的心理準備 |
自發性的形成學習的心理準備 |
學習的重心 |
各學科為主的動態知能 |
以學習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能為主,較傾向生活中心、任務中心、及問題中心。 |
學習的動機 |
多來自於外在因素 |
多來自於內在因素 |
(二)成人學習的特性
☆具內發的學習動機
☆學習傾向「實用取向」的學習內容
☆
具有豐富而多樣化的經驗
☆具有自我導向的能力
☆自尊心強、自信心低
☆異質性大
☆反應速度慢
四、廣開設符合成人學習動機的課程,以滿足成人學習需求
成人學習的動機具多元性,並非單純的因素,而「務實」則是成人學習最常見的動機;而成人也顯現出強烈自動的學習,促使自己參與學習,以求個人的發展。
黃富順(民86)綜合歸納有關參與動機的研究,將動機分為六纇︰
(1)求知興趣︰基於求知慾望與興趣,以滿足求知欲、獲取新知、增進知能、充實自己等而學習。
(2)職業進展︰基於職業上的需要、工作的升遷或加薪、獲取文憑或資格以求職業發展而學習。
(3)逃避或刺激︰為逃避厭煩或為了追求生活上的新刺激
。
(4)社會服務︰為服務社會、解決社區問題。
(5)外界期望︰在於順從外界權威人士的要求或期望。
(6)社交關係︰在於拓展社交圈、結交新朋友。
五、增強成人學習動機
(1)建立成人對學習的正向態度
(2)協助學習者建立可達成的學習目標,給予成功的機會
(3)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建立積極的學習氣氛
(4)提供較不具威脅性的學習型態,並給予增強與回饋
(5)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6)重視成人豐富的生活經驗
(7)課程內容符合成人的需要
(8)瞭解成人的歸因基礎
(9)瞭解生命發展過程中的任務及動機變化趨勢,以滿足其學習需求
(10)依學習者自己的學習速度來學習
(11)給予情緒上的支持
(12)讓成人參與學習的規劃或讓成人自己規劃學習
六、讀書會中的女性學習
透過女性自我經驗的陳述,柔性凸顯讀書會不僅具有知性成長的意涵,對於現階段仍受困於
孤立家戶環境中的家庭主婦而言,更提供家以外『生命的出口』,格外有協助其自我重新再定位的意涵。
七、職場中的成人學習
對一個成人而言,從學校畢業到進入職場是一個很大的轉變,也是一種挑戰,而這樣的轉變與
挑戰正好帶來學習的契機。就終身學習的觀點來看,一個人在職場中至少要待二、三十年,這才是真正學習的開始。工作場所能提供在職進修或升遷管道等,使員工能有再學習的機會或在專業領域上的再精進。
柒、參考文獻
1、周念縈(譯)(2004)。Vander Zanden J.
W. 著。Human Development。人類發展學。台北:麥格羅希爾。
2、黃富順(1992)。成人心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3、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2)。婚姻與家庭。台灣嘉義:濤石文化。
4、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3)。家庭教育學。台灣嘉義:濤石文化。
5、Elizabeth B. Hurlock (1992)。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5、胡海國(譯)1992 。Elizabeeth
B Hurlock著。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台北 :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