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構雙薪家庭的健全親職教育─以家庭生態理論探討
王靜文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家是人類心智成長的主要動力場所,也是原始教育的提供來源。林勤敏(民87)則認為「家」是孩子參與最起始的團體,也是孩子社會興趣的發源地。當一個人幼年時,特別需要在被接納與支持中的環境中成長,才能成為一個充滿積極奮進的個體;否則,誠如弗洛伊德(S.Freud)所說的,將留下一些阻礙自己成長的心結(王秋絨,民80)。所以,在生命的學習旅程中,親職教育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觀察近來臺灣社會變遷特性中,有四項社會變遷的特徵頗值得重視:人口增減、家庭結構、婦女勞動參與、以及外籍育齡婦女教養等(李建興,民88;洪福財,民91)。中外對夫妻性別普遍的觀念認為:男主外,女主內,可是由於社會轉型,這個迷思已逐漸被打破,家庭裡勞動力參與的角色已悄悄替換,遞增中之婦女勞動參與將改變教養角色,而家庭婦女角色的轉移,女性參與經濟與勞務活動的比率逐年提升,甚至成為家庭主要收支來源。陳思穎;何淑禎(民91)認為傳統家庭中,男女分工方式多半固定,隨著時代變遷,教育普及,婦女逐漸走入職場,與男性角逐於工作場所,於是「雙薪家庭」逐漸成為主流。
先就女性的經濟角色而言,依照臺灣地區家庭收支狀況調查之結果,女性在所得收入人數的比率有逐年遞增的趨勢,取代部分原有男性的經濟角色(如表一)。隨著女性經濟角色的轉移,照料家庭不必然為女性的唯一選項,家庭成員在角色分配方面將隨之調整(洪福財,民93)。
表一: 所得收入者人數與按性別之分配
年
別 |
合計(人數) |
按性別之分配比率 % |
||
男 |
女 |
|||
85年 |
1996 |
10,125,790 |
64.07 |
35.93 |
86年 |
1997 |
10,411,639 |
64.60 |
35.40 |
87年 |
1998 |
10,562,249 |
64.59 |
35.41 |
88年 |
1999 |
10,739,475 |
63.15 |
36.85 |
89年 |
2000 |
10,914,109 |
63.15 |
36.85 |
90年 |
2001 |
11,042,460 |
62.71 |
37.29 |
91年 |
2001 |
11,297,826 |
62.13 |
37.87 |
結 果 |
遞減 |
遞增 |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民91)。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下載自http://www.dgbas.gov.tw/dgbas03/div
其次,就女性婚姻狀況其勞動力參與情形而言(如表二),就九十年及九十一年間變化情形來看,不論未婚、有配偶或同居及離婚、分居或喪偶等類別,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均上升,男性的勞動力參與率則下降。
表二 臺灣地區勞動力參與率按婚姻狀況分
單位:%
婚姻狀況 |
九十年 |
九十一年 |
||||
總計 |
男 |
女 |
總計 |
男 |
女 |
|
未婚 |
54.25 |
55.33 |
52.98 |
54.85 |
55.67 |
53.89 |
有配偶或同居及離婚 |
62.02 |
78.00 |
46.26 |
61.91 |
77.37 |
46.64 |
分居或喪偶 |
33.60 |
48.04 |
26.56 |
34.15 |
48.93 |
26.88 |
當然,陳思穎;何淑禎(民91)提出:婦女大量走入職場後造成的生態轉變,可從二方面來看:一是對社會生態的影響,如男性工作改變;一是對家庭生態的影響,如權力與資源分配的改變。此外,就業對女性個人也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如自我實現提升、壓力增加與角色重疊等等。且這些轉變所面臨的問題有:(一)職場困境對家庭生活的負面作用;(二)被視為次要勞動;(三)工作與家庭兼顧的艱難;(四)替代性親職與托老機構不足;(五)家人關係的維繫問題;(六)家人不一定提供實際支持。因此,適時以賦權方式提供職業婦女支持,將能對此一現象產生更多助益。
另外,除了女性進入職場造成的親職教育問題及家庭系統改變外,學者李正傑(民89)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已婚男性擔任父職角色的原因有:工作的壓力、 親職技巧不足及本身父職的承諾不夠,如欲使已婚男性增加父職的投入,未來在父職教育課程應針對父親的困難與需求設計,提升父親的親職能力,而透過親職教育訓練,可以幫助父親獲取更多傳統女性「應該」有的教養照護子女的能力(Meyers,
S. A.1993),以共同與母親教養子女,強化雙薪家庭之教養結構。
綜合前述,女性在家庭所得收入方面所占角色漸趨明顯,兩性(父親及母親)在勞動力參與率也趨於平衡,整體而言,婦女的勞動力參與率呈漸增現象,相對的,隨著婦女的勞動力參與率的投入增加,應提供雙薪家庭中父母親之工作協助及兼顧教養子女的需求,則是值得正視的課題。當然,基於家庭經濟需求,隨著女性進入職場的因素,「雙薪家庭」所帶來的子女教養困擾及家事適宜分工的問題便衍生而至。由於「家庭生態」的改變,父母親間如無法適切調適,將引起另一波家庭革命,甚而影響子女的成長。
貳、家庭生態系統理論探討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型態由大家庭漸趨向小家庭,在缺乏其他親人的支援協助下,婦女因迫於經濟壓力與生活需求,必須面對高度競爭的職場,同時,父親不得不加入分擔家務及育兒的行列。徐綺穗(民89)在生態系統觀上認為:父職是父親、母親、孩子及社區、文化所組成的多邊過程(multilateral process)。而Hess, R. S.(2000)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學業成就。因此,在雙薪家庭中,親職的議題應予以特別的重視,也唯有促進親職功能的發揮,才可能減少因父母親投入職場時所帶來的子女教養衝擊。
簡志娟(民92)指出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是家庭教育成敗的關鍵,在討論影響個人行為時,除了家庭的影響外,環境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故為了探究父母教養方式時,必須從個體、家庭、家庭所處的社會環境,甚至宗教、文化、現行政策等各層面來探討,以得到較多的線索與較深入的答案。
在生態學上,柯佳美(民92)從多元化的觀點,探討影響兒童家庭調適的因素如下:(一)個人因素:兒童、家長及其他家庭成員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狀態、家長的教育程度、家庭的收入及經濟狀況、家庭的型態和大小等;(二)社會價值系統:文化信仰、價值觀及社會上對兒童及其家庭的看法和態度,是影響的重要因素;(三)家庭外部系統:主要包括親友、鄰居、同事等的態度和支持程度;(四)中間系統:包括家庭和學校、家庭和社會機構,以及和社區鄰里的關係。簡淑伶(民92)分別提出父母對兒童的反應及調適,以及其對家庭其他方面的影響,包括:(一)家庭生育子女的多少;(二)父母婚姻關係;(三)經濟收入;(四)社交型態改變;(五)空間與時間的改變;(六)家庭成員價值觀的改變等。
個體在環境中發展時,翁雅雲(民93)認為個體勢必要與生態環境中的人事物互動,而互動的模式不只介於同一層環境系統中。而在Bronfenbrenner1979年出版的「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書中提及生態與個體互動密切程度分為四個系統,即小系統、中間系統、大系統和外系統。KleiBerry, J.O.(1995)則認為如果將家庭系統(小系統)視為影響小孩發展的圓心,則中系統、外系統及大系統便是繞著此圓心的圓圈。
參、影響雙薪家庭的親職生態關係
綜合以上家庭生態理論的觀點,依小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及大系統之層次,及於各系統中所可能面臨的問題現況、壓力或在生活中同儕親友之影響力,雙薪家庭的父母及子女所面對的親職生態系統表列如(表三),生態觀點分析如(圖一)。
藉由生態系統的分析,從中思考如何透過各支持系統,以尋求更好的親職教育,期落實親職功能,使子女在雙薪家庭的生態衝擊中受到最小的影響。然而,健全的親職教育並不只在家庭裡能完成及擁有,必須透過學校教育、社會資源的協助方能達成,所以,善用各系統的功能,以及促使各系統間的密切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表三:雙薪家庭的親職生態系統
生態的層次 |
問題現況(壓力及影響力) |
小系統 |
1.父母之身體健康狀況 2.父母之職業 3.父母之價值觀 4.人際關係 5.學習能力 6.學習態度 7.父母及子女之年紀 8.家庭經濟狀況 9.配偶之人格 10.配偶之氣質 11.配偶之學識 12.子女之學業成就 13.子女之交友狀況 14.子女個數與性別 15.家庭成員角色互動模式 16.家人(親戚)之支持 17.職場同事、鄰居、朋友的關懷 |
中間系統 |
1.社區環境 2.社區中有無雙薪家庭 3.網路系統運用 |
外系統 |
1.政府對雙薪家庭之各項政策 2.提供學習之學校教育 3.處理親職教育之各級單位 |
大系統 |
1.社會對雙薪家庭親職之文化觀 2.社會對雙薪家庭分工之意識形態 3.女性主義抬頭 4.性別教育之重視 5.社會對婚姻態度的改變 |
父母特質 開放、樂觀
圖一:雙薪家庭親職生態關係圖
茲將家庭生態小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及大系統等各系統之功能及實施方法分述如下,以強化健全之親職:
一、發揮小系統功能以建全親職教育
(一)增進配偶的互動分享
父母的家庭正向價值觀及親密互動關係將直接影響親子間的互動,在耳濡目染下,孩子透過敏銳的觀察與學習,對往後的社會性活動影響深遠。
(二)重視健康的休閒生活
「健康就是幸福」,父母是家庭的支柱,更是經濟穩固的基礎;同樣的,子女擁有健康的身心及適當的壓力調適,進而學業成就提升,父母方能無後顧之憂的投入職場,發揮工作效能,在家更能全心全意付出關懷,所以,工作之餘安排適宜的休閒活動以增進家人的健康,對於雙薪家庭而言是非常重大的指標。
(三)適切親友的關懷支持
所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女性為了抒解家庭經濟壓力或為了追求自我實現而進入職場,面對工作的壓力及同事間相處的關係和諧,必須付出相當的心力,回到家裡更需扮演優秀母親的角色,在雙重疲累下,要有非常優質的親職表現實屬不易;同樣的,雙薪家庭的父親所要面臨的狀況也不例外。所以,共同分擔家事,一起協調照顧子女,使家庭小系統能順暢發揮其功能,夫妻間一定要能適切互動。當然,這期間家人的支持與同事朋友間的關心配合,更能使雙薪家庭的父母更具生命持續力,以發揮親職效能。
二、運用中系統功能以建全親職教育
(一)善用社區的豐富資源
家庭是社區的一環,家庭更不能獨立於社區之外。諸如社區的菜市場、公園、圖書館、運動場……等,都是教育子女的最佳場所,畢竟學習的目的,就是希望子女終其一生能安全且適切的在社會上生活。因此,雙薪父母於工作之餘,可利用社區資源安排正當的休閒,陪同子女共同在社區的場所活動,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二)運用社區的系統網絡
網路的發達提供了現階段社會的方便性,同時也促進了家庭親職的動力,社區及鄰里資源透過網路的運用與彼此間所形成的網絡,及以社區環境支持或者限制條件形式,將影響父母參與家庭支持程式的可能(McCurdy, K., Daro, D.2001)。
三、配合外系統功能以建全親職教育
(一)落實政府的家庭政策
由於小家庭逐漸增多,父母必須獨力照顧子女,加上經濟生活的需要與對親職教育觀念、方法的缺乏,雙薪家庭自然產生教養壓力,政府應規劃因應政策,以適切落實及解決因父母忙於工作而疏於教育子女衍生的青少年社會問題。
(二)發展學校的支持系統
從生態的觀點,學校社會工作者必須擴大視野並且同時著眼在文化體系和社會制度上(Clancy,J.1995)。而學校亦為社區的文化中心,本身具備諸多教育人力與設備資源,建立學校成為親職教育支持系統,對於家庭親職教育的推展將發揮卓越的成效。
四、結合大系統功能以建全親職教育
(一)改變性別的親職迷思
打破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由男性共同分擔家務及教養子女的作為已然形成,所以,父母親必須建立正確的子女教養模式,同時學習教育子女的知識與技能,以催化建構更有效能的家庭親職生態。
(二)建立互補的雙薪文化
由於社會的變遷與觀念的開放,加上科技的進步與自我實現的追求,女性在知識的學習及工作技能的增進後,父母同時投入職場已為時代趨勢,雙薪文化形成的親職問題,必須藉由夫妻間的互信、互諒達到角色與分工的良性互動,透過社會女性主義抬頭觀念的提升,及對雙薪家庭分工之意識形態的支持,方能建立健康的家庭,以維繫家庭的和諧。
肆、健全的雙薪家庭親職教育
洪福財(民93):重視親職教育經驗的專業對話,以及提昇教師之專業知能,對於親職教育是一大助益。許勝雄(民86)也列舉親職教育的五項驅動力,作為親職教育的參考:(一)培養愛心與同情心;(二)重視子女身心的健康;(三)養成勤儉的習性和服務的精神;(四)注意培養子女的德行;(五)培養良好的風度和禮貌。而雙薪家庭的親職教育欲達圓滿成功,則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三方面的共同配合,方能事半功倍。綜合李建興(民88);洪福財(民93);陳玉賢(民86);陳曉蕙及蔣碧君(民89);楊國賜(民89)等各學者對落實親職教育的建議如下:
一、家庭親職教育的落實
(一)提升父母的教育程度,鼓勵家庭閱讀,發揮良好示範作用。
(二)父母以身作則,互信互助,建立家務合理分工機制。
(三)善用各系統的功能,建立優質人際關係,結合社區資源推動親職教育。
(四)妥善規劃工作與休閒,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建構健康親職家庭。
(五)培養父母合宜的價值理念,同等重視父親與母親的角色職責。
(六)強調平等的親子關係,敦促父母採取民主化的教養方式。
(七)檢視父母管教態度,以使子女獲得合理教養。
(八)適度安排家人共處時間,關心子女交友情形。
二、學校親職教育的推動
(一)建立整體的行政體系,強化專業性服務功能,提昇工作品質。
(二)建立親職教育成為成人教育的一環,鼓勵終身學習。
(三)充實經費,專款專用。
(四)辦理親職活動,協助家長建立親子良好溝通的互動模式。
(五)善用孩子同儕力量,與家長隨時保持聯繫。
三、社會親職教育的配合
(一)研訂家庭教育法,建立制度化親職教育。
(二)配合媒體加強宣傳,擴大家庭諮商的效能,提升親職教育效果。
(三)加強家庭諮商人員專業訓練,並培養使用者付費的觀念。
(四)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獎勵福利事業措施,多元規劃親職方案。
(五)培養國際大系統觀,運用資訊網路,發揮地球村的親職教育目標。
伍、展望
家庭具有生育、養育、保護及給予安全感、協助社會化、使個體人格成熟等重要功能,更是影響個人一生的園地,面對新世紀家庭的衝擊,作為新世紀的現代父母,應學習現代的價值觀,充實現代社會必須的知能,透過家庭生態的認識與系統的結合,突破雙薪家庭所面臨的困境,在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努力下,共同發揮優質的親職教育,以建構新世紀建全的健康家庭。
參考文獻
王秋絨(民80)。系統化的親職教育方案評析。社教雙月刊,43期,13-19。
行政院主計處(民91)。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上網檢索日期:
李建興(民88)。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社會教育,47期,12-15。
李正傑(民89)。已婚男性的父職經驗與父職教育方案需求-以三代同堂的雙薪家庭為例。跨世紀展望未來家庭教育課程規劃與方案推展國際研討會, 241-276。
林勤敏(民87)。親職教育的喜悅:陪孩子一起成長。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 (http://www.ncltb.edu.tw/res5.htm),4卷,4期,73-80。
柯佳美(民92)。從生態觀點談影響特殊兒童的家庭因素及其因應之道。國教輔導,42期,3卷,32-35。
洪福財(民93)。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從幾項趨勢談起。國民教育,44卷,3期,30-38。
徐綺穗(民89)。父職及其與子女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8期,193-204。
翁雅雲(民93)。如何建構「健全親職」的健康家庭-以生態理論探討。學生輔導, 95期,60-69。
許勝雄(民86)。推展親職教育的可行方案。社教資料雜誌,227期,11-13。
陳玉賢(民86)。淺談親職教育的加強。教師之友,38卷,3期,24-29。
陳曉蕙、蔣碧君(民89)。家庭系統理論及其在親職教育的應用。教育實習輔導, 6卷,2期,39-46。
陳思穎、何淑禎(民90)。家庭教育與社會資源的整合。師友,414期,42-45。
陳思穎、何淑禎(民91)。從生態觀點看婦女就業對家庭的影響。教師之友, 43卷,1期,48-55。
楊國賜(民89)。新世紀家庭教育的展望。成人教育,55期,2-6。
簡淑伶(民92)。特殊兒童的親職教育問題及其社會支持。國教世紀,204期,81-88。
簡志娟(民92)。從生態系統理論看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行為表現。回饋:文教基金會會訊,69期,28-33。
Clancy,J.(1995)
Ecological school social work: the reality and the vision.
Social work in Education, 17, P.40-47.
Hess, R. S.(2000).Dropping Out among Mexican
American Youth: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through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tudents Placed at Risk (JESPAR), 5(3) ,267-89.
KleiBerry,
J.O.(1995) Families
and deinstitutionalization: an application of Bronfenbrenner’s social ecology
model.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3, P.379-383.
McCurdy, K., Daro, D.(2001).Parent Involvement in Family
Support Programs: An Integrated Theory. Family Relations,50(2),113-121.
Mey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