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多元文化教育社會所存在之發展
程鈺雄 台東大學特教系
壹、前言
自古以來我國很早以前就呈現一個多元文化,不僅在我們的一些文化裡面顯現出來,甚至在國旗裡面顯現出來,甚至也在國歌裡面也顯現出來(中國),這跟我們整個族群跟歐美是顯然不同的。像中國大陸現在的五星旗其實也代表五族共和的意思,這五族當然不像我們台灣原住民這種所謂的少數的民族,他們是屬於非常大的種族的融合,中國歷代的改變也是因為朝代的興盛衰亡而變成有各種不同的文化。近代的清朝嚴格要求老百姓留的是長辮子,這是屬於東北民族的一種特色。當然也有所謂的文字以及語言也不一樣,即使單單在江蘇省各地,像上海、溫州、杭州附近,當地語言又不太一樣,方言是各有各的特色,中國老祖宗就曾說,有容乃大,代表文化如「宰相肚裡能撐船」一般。
不僅如此,台灣亦是跟他們有點相同。台灣在第二次大戰之後,日本殖民地時代,台灣內部的語言幾乎產生很大的變革,當地的台灣人必須接受日式的教育,他們所接受的文化是強迫性的,每個人還是必須接受這個事實,整個的改變也因為日本文化的植入跟改變,台灣變得非常進步。當然這是跟西方文化的影響,因為日本在明治維新的時候也產生一個很大的變革,傳入台灣時當然更大的衝擊在台灣人民身上。自從在一兩百年前的時候,西方文藝復興工業革命以及海運開通的影響,使得西方的文化和宗教一直傳入中國,中國的一些文物也有互傳到西方,所以產生很大的變化。
我們大家都讀過馬可波羅遊記,其實那時候是中國唐朝最強盛的時候,西方對中國其實是很羨慕,包括吃的東西也產生很大的衝擊。當時他們並沒有麵粉所做的餅,很多地方沒有餅的文化,做法也不一樣,當馬可波羅傳過去的時候就產生了義大利現今的比薩,以後到了麥則倫環遊世界一周、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其實受到很多文化的衝擊,不只包括中國的文化的衝擊,也包括西方列強文化的互相結合。那到了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以後,我們就發覺很多科技發達和教育普及影響了西方,所以每個地方甚至地球村的人產生很多新的知識。新文藝復興其實也是如此,因為以前大部分都是宗教管理政治,但中國卻不是這樣的,中國是用科舉制度舉賢與能加上封建制度的帝皇世襲制度所建立起來的一個國家,她的傳統觀念跟生存地位、人民自我意識的崛起產生一個很大的壓抑作用。現在二十一世紀太多的交通運輸的改變,產生許多昇華作用,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也造就許多彼此之間的生活改善和文化交流,亦產生現今所謂的多元文化的相關議題。
貳、文化是什麼?
其實文化在定義上有很多人有不同的見解。其實文化是代表一族群裡面有共同的價值觀、生活態度、生活型態或人格特質。文化也可以包含很多的系統、一些社會技能和他們主要的生活模式。比方說台灣有所謂的原住民,那些原住民彼此間的文化真的是不盡完全相同,但是語言卻有些雷同,包括他們生活上的價值觀也蠻像的。舉個例子來講︰他們並不像我們漢人是趕盡殺絕型的,原住民他們在捕魚的時候,盡量讓小魚、魚的幼苗(吻仔魚)流掉,而捕的是大魚。漢人在捕魚的時候,是全部魚網的魚都要,那這就是趕盡殺絕。很多人都會說︰吻仔魚不是一個魚的品種嗎?這其實絕對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吻仔魚是很多種的小魚的共同代名詞,我們台灣講說吻仔魚含有很多豐富的鈣質、DHA和一些深海相關必要的營養素,所以很多人很喜歡吃吻仔魚。不過吻仔魚並不是一個魚的種類的名稱而是很多魚的通稱,代表漢人對吃魚的一個價值觀不太一樣的地方。
自古以來,我們對於文化有很多不同的懷舊或慶祝,比方說我們一些民俗文化,像有中元節,或者是中秋節、春節還有端午節等等…,大部分都是我們中國最精彩的一個民族的節慶!這也是一種文化,大部分這都有一點慶祝的意味,所以很多也能讓別人接受,包括我們台灣現在目前所過的一些節慶也都跟國外學習,比如說萬聖節,萬聖節是兒童節的另一種的一個類型,以前在美國的時候他們的小朋友就是打扮成很可愛的模樣,然後到處跟人家要糖果吃,然後說:trick or treat問大人有沒有糖果啊?要不然我就要搗蛋!後來衍生下來就是一個很受兒童歡迎的一個日子!我們台灣也是如此,也蠻特別,在台灣算是改良型的,像中秋節。印象中中秋節是賞月吃月餅,但現在不一樣了!打從七零年代,就覺得答案是吃月餅和賞月是不足夠的,要加BBQ,烤肉喔!這文化代表的意涵是什麼?答案是每個國家地點不同的一個思念情形或慶祝情形會因地而改變。包括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是如此!早先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文字統一,大部分都是使用繁體字,包括以前看過很多或是在歷史課本有看過,像我們清朝屬於滿州人,他們也有他們自己的文字和語言,但現在這些文字和語言大部分都不流傳了,也可能不適宜了。一些西夏文,也是蠻複雜的一個文字也消失了;現在流傳的還有目前佛經裡的西藏文,藏文目前還有在使用。文字發明代表這個民族非常的優秀,不過台灣目前並沒有看到有任何的文字,也沒有看到任何族群古代的文字,不過有很多的圖騰、壁畫或是雕刻代表他們文化以及祖先所留下遺產。相反地,有很多的文化代表不同的意義,也會造成很多不同的笑話。像我們都知道:勝利victory的v字用兩隻手指,也就是食指與中指的比法,這代表是說愛好和平或是勝利的意思。但是有一次美國總統老布希訪問澳洲的時候,他也比了這個手勢,結果造成很大的一個困擾!這並不是說美國總統布希,故意去跟當地原住民冒犯他們的意思,而是文化上的差異性,因為澳洲人他們雖然也是講英文,但是用英文這樣的手勢來比應該也是種手語的表達,畢竟布希他是不會講原住民的話,用這樣一個v字型的手勢來做一個比畫,結果這個v字型在澳洲卻是像一種鄙視和性行為扯上關係的連結,使得當地原住民對於布希總統並不是感到很歡迎他的來到。
參、文化和教育的關係
繼續跟各位介紹是文化跟教育的關係,吾人發覺在我國很早的一個文化思維的影響中,發覺地區性的文化相當的多,也造就出我國有很多的方言存在。方言由於沒有統一,所以也造就出各地的習俗跟它的溝通以及它的語言文法以及語調上的不同。在中國沒有一個比較小的鄰國,不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其中以韓國文化亦在數百年前受到不少文化潮流衝擊,韓國他們的文化和中國文化有一點不太一樣,韓國文化的語調和語法都跟日本蠻雷同的,不過它的文字跟日本卻不完全相同,我們都知道日本文化,它比較傾向於唐朝時候他們派遣學問僧來中國學習,所以他們用到很多的漢字,並延伸發明成平假名跟片假名。無論韓國他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是在五百年前他們的國王,應該是朝鮮國王他所發明的,他說他看到窗戶裡面折射下來有很多奇怪的符號,他就把這些符號拼拼湊湊,看起來就像圈圈槓槓的一種文字的呈現。原本只是一些替代符號,最後真的衍生成主流的文字。當時並不是完全使用現在所謂的韓文,由於民族性使然,真的變成現今全韓文化。
文化和教育其實也是非常的雷同,因為她是當時受到番薯國的影響,接受很多中國的文化。根據人類學項的研究,文化有很多的相同處。比方說:我們亞洲人外表真的長得蠻像的,一些文化思維教養的方式也蠻像的,包括他們的思想也是蠻像的。我們常說:男主外,女主內。大部分東方人的這種觀念和思想都可以接受。一般教養問題,比方說:爸爸媽媽的角色不一樣,爸爸可能比較權威性;媽媽可能比較溫柔型,所以他們扮演的角色也不太一樣。常常在家庭聚會或是家庭慶祝的時候,小朋友沒有所謂的發言權,這如同我們閩南語常說的:「有耳無嘴。」只能聽不能講,這就是我們東方亞洲人的文化很多雷同處。當然這並不是一個絕對性的,因為現在很多的新文化的崛起,西方文化也互相輝映,特別是在十字東征的時候,很多東方文化就被西方所接受,他們的舊有觀點跟東方有所結合,最大的不同點就是說,西方比以前文明,文明之後,他們就對於教育相當的重視。早期我們都知道:西方文化是沒有紙的,紙是一種很重要的發明東西,因為它必須流傳一些文物、典章或是一些歷史,那才可以保留使大家都知道這一些東西。因此,他們就慢慢地對教育文化產生很重要的結合。
當然文化被認為是一種系統,文化和教育是屬於同一種系統的,有文化就是要教育;有教育就必須要有文化,那是相輔相成的。包括各位為什麼要穿衣服這也是一種文化,而且各地方的民族、種族穿著都不一樣,我們找一個比較近的,像我們台東有南太平洋的文化也就是南島文化,你會發覺太平洋島的文化較少,他們認為我們台灣是一個發源地,因為我們的原住民文化比較進步。那為什麼會感覺比較進步?第一個就是服裝,很多原住民,就像太平洋島的島民,他們都是不穿衣服的。舉例來說,從很多的觀點來看蘭嶼的達悟族,他們也是沒有穿衣服的。冬天比較冷就披一件衣服,而且他們的文化教育只是負責教養,也就是說能夠吃、能夠睡、能夠如廁,這就是他們的文化教育,所以他們的文化就沒有包括所謂華麗的服飾文化。但是我們台灣的原住民服飾真的是蠻鮮豔的,包括中國大陸雲南那邊的少數民族,他們的服飾也比我們台灣鮮豔。所以他們認為:文化是由這樣子所傳遞的。
第二是從一個歲月基礎的方向來看,歲月基礎我們可三個分面向來討論。第一個面向是有關於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第二個面向是少數族群之次文化的興起,第三個是東西文化再交流。首先要跟大家討論的是有關媒體的影響,其實媒體的影響是蠻大的,現在的民主國家裡面,媒體他們播以前不能播的新聞或節目,像激進文章、地下期刊雜誌、自辦的報紙,也可以很深入的報導說怎樣的文化受到怎樣的影響,歲月的累積之後產生一個文化和教育的差異性。現在的媒體已經沒有太多的束縛,也沒有相關的限制,所以媒體應該是扮演一個文化跟教育的快速傳播。
第二是次文化的興起。我們知道以前文化是主流文化帶動的,現在有很多的次文化,包括青少年文化,像是青少年的語言使用,常常聽到LKK(老扣扣),還有520(我愛你)等等…的次文化影響。次文化也會影響我們的文化的教育,不過基本是不會影響很大的,而是暫時性一波一波的改變,也是蠻有趣的。電腦資訊也算是一種文化的小潮流,指得是說以前沒有在檯面上拿出來講,認為說這樣的思維模式很怪異。現在大部分的人笑話,網路上也有,互傳大家娛樂一下的幽默話題。
第三是有關東西文化的交流。因為東西文化的再交流,產生一個很大的願景,也有不一樣的一個火花出來。比方說,現在的國際語言是英文,有很多人會發明一些有趣的語文。比方說,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就覺得應該不是這樣子的一個語法,但就是娛樂啦!還有東西文化的昇華作用,包括企業界也是一樣,我們都曾到7-ELEVEN買東西,這是在美國的一個企業集團,原先是在美國加油站附屬便利超商,生意很差。但日本把它們引進變成一個迷你超市文化,裡面賣一些速食與雜貨。本來7-ELEVEN是7點到11點就關了,但廠商把它變成24小時都營業。後來傳到台灣,台灣的7-ELEVEN也是如法泡製,大概引進十年之後,就轉虧為盈不賠錢了。因為那時台灣很少有24小時不睡覺的人,慢慢這24小時都工作變成台灣的一個文化。為什麼成為一個文化,因為晚上大家睡不著,變成另一種城市人生活模式。像特種產業也要被照顧,因為有的人白天需要工作,但晚上需要找她們娛樂,還是需要吃東西、買東西。以前的雜貨店沒有24小時營業的,而7-ELEVEN就是這樣的崛起,也帶動了很多週遭的這樣不夜城文化,這是經濟方面的消費群改變。很多青少年知道晚上7-ELEVEN有營業的關係,會晚一點回家去;相對的家長還是擔心青少年在此環境下夜間打工,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或是學業學習等問題。
肆、多元文化教育是什麼?
多元文化教育,特別在美國,大家都知道美國算是文化的融爐。當初由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再加上歐洲很多的移民跑到美洲大陸,很多種不同的種族加上可能是工業革命的原因,侵略的心態造就很多新的文化型態,包括義大利村、荷蘭村、法國村、英國村等等…,最後他們溝通的語言竟然會選擇英語也是一件非常特別的事情。可能是因為當時大不列顛帝國(英國)無敵艦隊非常的強大,所以他們有辦法可以在美國統整語言-只使用英語。很多美國多元文化教育家,他們認為多元文化是一種觀念,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教育的改革。所以,他們發覺用他們的教育理念使得美國持續兩百多年的教育成功,讓很多國家都能接受,包括台灣在內。台灣早期有很多的留學生,接受美國的教育,然後帶回台灣,並採用人本教育的思想、愛的教育,還有升學制度的改革。不少國內專家學者都曾留學美國,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改變非常明顯的一個教育體系,也是滿足每個學生的特殊需求。所以這是多元文化教育被推廣的主要誘因,也是目前的主流之一。
其實在多元文化教育,算是早期非常理想的一個教育。很多地方推廣的還不錯,可追溯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孔子,就提倡所謂的有教無類。歐洲的古文明,蘇格拉底也是這樣的理念,當然有很多的專家學者也是如此,他們可努力改革一個明確的典章制度。所謂的教學組織、男女平等,都能夠得到一個學習的機會。那這樣一個制度上,對於文化的衝擊會比較小一點。比方說,像早期師範體系的老師,到離島或者是原住民部落教書,他們都不知道用當地的原住民語教書會更好一點,包括各位在座也是。很多老師目前上課時後會添加一點閩南語、客語甚至是英語,我們都可以接受,不會覺得怪怪的。這樣的文化循環裡面就造就出我們需求性也是多元文化的一個意涵。老師在教學生的過程中,很多的族群互動就會產生很多的衝擊,所以不得不注意一下。
在推行多元文化有可能考量到四個重點,包括第一是有關社會的民權運動與公正運動;第二是多元文化的課程;第三是多元文化的價值取向,也就是如何邁向此課程;第四是屏除族群歧視與其個別差異。首先回頭過來討論有關民權運動(civil movement),抗議的方式很多,有行動劇或遊行,灑冥紙和丟雞蛋是比較不樂意見到的。民權運動就是落實弱勢該有的權益,但早期弱勢團體在爭取他們的權益時都被忽略,他們並不是因為國民黨是外來黨的執政,而是因為時代的背景。就像現在民進黨執政的時候,他們也遇到這樣的問題,但始終做不好,也無法令人滿意。常常有一些人去爭取他們一些的弱勢團體的一個福利。
像我們現在有所謂的新台灣之子並不是新新人類,那是外籍媽媽所產下的新台灣未來的主人翁。他們經過歲月的成長之後,到底是要學媽媽的母語還是本土文化呢?真值得我們去討論!社會民族運動除此之外很多是為了弱勢的,我們曾經參與過一個弱勢活動,是社會局所舉辦的,那是給身心障礙朋友爭取一些福利及臨時工作。以前身心障礙朋友很可憐都沒有工作,坐吃山空在家裡等著救助。現在社會局福利單位就鼓勵這些身心障礙人士出來工作,這是一個正向的引導。民權運動也是如此,鼓勵很多廠商,接納身心障礙朋友他們的不便,讓他能走出家裡和正常人過一樣的生活。
第二是多元文化的課程。在學校方面,有很多多元文化的課程,包括跟各位介紹的課程亦是如此。這個課程是很廣泛的,而且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像我們學校有開設南島文化研究所,這就是為多元文化教育的一個新課程。多元文化課程還包括蠻多種的,包括你是否屬於他們的文化、次文化,或是大學生的文化甚至是教授的文化,也有很多販夫走卒的文化,這都可以開設的。最主要是針對哪些人,他的需求性是怎麼樣的,未來的職業、教育水平能不能幫助,這就是我們重視的地方。
第三是多元文化的價值取向。多元文化的價值取向,有很多人會說非常低落,也有說因人而異。假設原住民豐年祭是不是可以列入我們國家的國定假日或者是國慶日呢?那這就是一個價值取向。可能用你的思維去想,你會發覺說原住民只是一個少數的族群,幾十萬而已,他們如何去投票表決,公投也投不出來他們要的結果。客家族群也想擬在每年九月初全國停課慶祝客家文化,這樣全國各族群起而仿效是否可行嗎?其實這都值得去探討研究跟去評估。還有一些想法就是我們用的官方語言可不可以使用原住民語,或者是外籍媽媽是不是也要參加這種多元文化的課程取向。其實,小朋友也要跟著學習,而不是只有媽媽在學而已,否則就有點感到不妥。
第四是屏除族群歧視。族群歧視就是每次選舉的時候,都會產生這種所謂的省籍情節,這是政客造就出來的,這不是一個文化,而是一個人類利益輸送的問題,產生分配不均,造成彼此之間的爭奪與矛盾,我們必須釐清此問題。
另外除了兼顧以上四個面向以外,我們還受到學校的氣氛和環境的文化影響。因為各位以後是未來的準老師,所以要兼顧以下四個要點。第一點就是教師的基本態度,教師應尊重與學生間彼此不同的文化。台灣比較少這樣的問題,因為大家膚色差不多。雖然原住民的膚色比較黑,但也有漢人是曬黑所形成的黑皮膚,所以,大家都差不多。但是在其他方面,像是在國外,他們有眼珠顏色不一樣、頭髮顏色不一樣,那可能造成一種種族差異的待遇,美國就是一個例子,膚色所造成工作或是住屋區域的不同。教師對於每個學生必須非常正向以及公正,否則三不五時就莫名其妙地上新聞。
第二點是學校的環境必須尊重學生的不同背景。每有一個人可以選擇出生的爸爸媽媽,畢竟我們都是他們的子女,當然很多人希望選擇有錢的老爸,有錢的老媽,因此可以少奮鬥好幾十年。老師對有錢人並不是一定說要怎麼俾躬屈膝,而是每個人來這邊學習,能夠營造好的學習環境,提供一個很正確的一個學習互動。
第三點是課程。課程必須針對族群的尊嚴來設計,包括對世界的責任。比方說現今常常推廣的資源回收,資源回收大家都會用講的,也會考試,但是做出來的話,就覺得差異性很大。可是現在小朋友很厲害,大學生也是,我們的課程設計融入之後,他們能做到資源的分類以及資源的應用,都是我們課程所重視的。未來也是如此,假設你有外籍新娘的親戚或外籍的學生家長,如何去做面對呢?如何去做改善呢?這是我們當老師或者是學校應當務實的重點。
最後一點就是社區環境和個人參與。有很多多元文化的活動我們都不去參與,其實這是我們都要捫心自問的。為什麼要捫心自問?因為你沒有去分享的話人家認為你是排斥,也有可能說你不投入。即使你住在這個國度或家園裡面,我們也不認同你。像我們流行在講的地球村,其實我們都是地球人,所以不該區分太大,那這就是多元文化。
其實多元文化是我們目前所要推廣的,當然剛剛講的四點也是我們學校教育所要重視的,很多殘障學校的教育和設備應該也能享有同樣的待遇。其實台東還不錯了,雖然是在後山,資源大部分分享的比較慢一點,或是稍微少一點,但是基本上依老師這幾年出國的觀感來看,台東應該不算落後太多,以亞洲為區塊的話,還算是可排在亞洲前幾名。所以這是多元文化推廣成功的地方,也是有待再提升的地方。
伍、結論
其實多元文化最終的目的是教育的一個變革,革新之後創造一個很公正和諧的社會,最後成為一個很祥和的國家,達到國父所說的天下為公、天下一家的目的,世界和平共存,成為真正理想中的地球村的一員。這都是我們未來在多元文化想邁進的。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不僅各國籍的人都能來到台灣,甚至我們也能到各國家去生存、工作、甚至教育我們下一代。當然還有幾個未來我們想追求、發展及目標就是有以下的五點:第一個是在改變我們學習和教學的一個環境,這也是未來教師的一個重要課題。各種不同的族群來跟我們學習我們都要尊重他,產生的貢獻作為我們的借鏡。
第二個是有關於我們用的教材教法。一定要有所謂的調適性或者是多元性,甚至是包容性。不會說此教材只適合單一族群的使用,這是台灣近期來的一種特色。四百年前反清復眀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發展、開墾台灣的時候,台灣慢慢的走向一個被重視的邊疆重鎮。很多民族相親近它、佔有它、甚至被日本帝國殖民了五十年,那這是近代台灣的一個民族思維,也就是說,其實有這樣的一個歷史,但是我們還是要包容它,接納更多的族群。
第三個是有關於傳播媒體的運用。現在的電視台有很多不同的傳播語言,包括我們常看到的港劇、韓劇或日劇等等…,其實都是不同文化的宣傳或播種,我們不排斥任何一種類似像哈日族或哈韓族,他們有他們的一個民族特色,也希望學習我們國內各個民族的特色。傳播媒體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希望從媒體的SNG、Live、現場連線或是24小時的播放能夠從中學習。
第四個是有關於提升國內與其他族群的文化價值觀。比方說我們有不少聲音認為國內的文化水平都比較差一點,其實不然,其實我們有蠻優秀的一面。所以希望我們有機會出國看一看的時候,能夠更尊重彼此的文化價值觀。我們知道印尼政府對我們中國人是施行排華政策,很多以前在印尼工作的華人賺很多錢,可是不知道回饋地方,造成當地族群的撕裂,甚至印尼政府嚴禁下一代來學習華文。還好後來國內的一些慈善團體改變了此印象,像慈濟就替印尼人造鎮、造村甚至整治河川,慢慢的這些族群就跟我們華人相處更融合了。所以,取之於當地,用之於當地,這樣人家才會接納你。另外,我們必須延聘製造更多族群的工作機會,不僅是外勞,或者是原住民,或者是高科技的外國人,這都是多元文化教育應該重視的,也是保障更多的工作機會。當然包括大陸的科技人才或是我們國內比較需要罕見的高級技術人員,這都是我們以後未來多元文化教育的一個目的以及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