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的續起-新移民教育及其子女教養之探討

 

陳柏霖(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

壹、前言

隨著經濟自由化、政治民主化及社會多元化的持續發展,使得國人與外國人結婚情形逐年增加下,台灣已經從跨國人口移出變成跨國人口移入的國家之。大約二十年前,有一批新移民開始進入台灣,與以往家族或族群遷移的模式不同的是,她們是默默潛身台灣家庭的個別女性,在台灣生養後代,這群新移民就是近年來備受重視且人數大幅攀升的外籍配偶(李萍、李瑞金,2004)。這群新移民在台灣深根發展,結婚生子,並隨之產生新台灣之子的教養與輔導問題,故本文將探討新移民多元文化教育的續起。

 

貳、新移民教育的實施現況與問題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截至94年2月底外籍配偶有123,559人,占36.26%,大陸配偶有217,244人,占63.74%(引自陳雪玉,2005)。可看出因為異國聯姻而快速增加的外來人口有別於一般因工作或旅遊而短暫居留者,這些年輕而來自不同文化的女性,大部份透過短期的婚姻媒介即進入婚姻關係,必須在遠離家園後馬上扮演媳婦、妻子及母親的繁重角色。面對這些快速增加的新住民,政府已業已提出具體的方略,希望透過法令的保障與資源的充份提供,可以有計劃及有效地協助她們在台灣的學習(釋見咸,2003),目前教育部在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的五年計劃中提出「加強外籍配偶等弱勢族群終身教育,建立多元社會」,其具體目標為:一、建立國人對新移民之同理認識,促進在地國際文化交流與融合;二、建立外籍配偶個人價值,營造學習型家庭,利於個人、家庭與社會發展;三、促進新台灣之子雙邊文化認同,培養健全文化意識與人格發展(陳雪玉,2005),故廣設「外籍新娘識字班」、「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輔導班」、「新移民成長班」,甚至在社區大學開設新移民識字教育及電腦班等,提供多元管道使新移民更快地融入台灣。

而根據王永慈(2001)指出:新移民有被社會排除的現象。如:勞動市場的排除,參與團體及影響決策機會的排除,人際關係孤立,文化排除,制度性排除等。此外,種族歧視與文化偏見造成新移民壓力重重。他們的婚姻被社會有意無意的污名化,文化及語言的差異又使得他們與社會隔離,遇到問題時通常又申訴無門,且擔心居留的問題,這些不利的因素,當然促使他們不得不與台灣社會隔離,並且有的丈夫不准外籍太太對外承認他們是來自東南亞某個國家,造成新移民嚴重地受到傷害,打壓他們在社會、在家裡的地位與權力,也讓新移民的家庭蒙受種種不盡必然的污名(引自簡春安,2004;柯宇玲,2005)

筆者曾參與過新移民成長-電腦班,教導基本的網路資訊應用,發現新移民女性的學習動機很強烈,具備基礎的識字能力,對於電腦的學習很感興趣,希望即學即用,並且充分應用在原國所學到的基本電腦經驗來應用在國內的電腦學習,應證成人教育學的假設。這群姊妹希望透過電腦的學習,能找到適當的工作,甚至透過網路來拍賣,並教導其子女資訊的應用,可見新移民的需求也逐漸提昇,教育當局也該在開設其他相關課程,來協助具備基礎中文識字的姊妹,如讀書會、手工藝製作等。

    面對更多新移民教育所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有以下的一些省思與建議:

一、新移民的教育有需要先澄清教育的基本思考與關懷,由此再發展適合的課程而使參與者得到最大的學習利益(釋見咸,2003)。

二、面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新移民女性,成人教師更需尊重每個人的背景文化,配合本地文化特色,兩相結合,除能豐富學習內涵,更能激發學習動機,以利學習。故開辦新移民師資培訓課程,加強成人基本教育的目標及精神,提昇教學者教學及設計課程的專業能力(洪榮昌,2004)。

三、運用退休教師或大學生的人力資源,指導協助新移民女性教育及適應,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退休教師的退休年齡紛紛提前,政府當局可充分運用退休教師的基本教學技能,再加以輔導;或鼓勵大學生透過服務學習的方式,協助新移民的教育及適應,一方面可加強大學生的中文程度,二方面可使新移民女性更加有安全感,因年齡相近。

四、與具備基礎中文能力的新移民女性合作,開設相關識字課程,協助其他新移民女性來學習,減少她們對台灣的恐懼,讓她們認同這塊土地,並且也讓新移民女性有就業機會,使人人都盡其所能的發展。

五、跨國婚姻移民對教育的需求是否一致?現行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千篇一律的施行方式是否意識到移民的多元和歧異性,目前提供的教育資源能不能滿足她們的需要?假如一再操弄「我們」與「他者」的區別,排斥外來文化、對不同族群的移民者有差別待遇、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恐怕與兼容並蓄、國際社會接軌的多元文化教育目標漸行漸遠,也是達到真正社會正義理想前的障礙(林君,2004)。

 

參、新移民子女教養問題

截至2004年有超過三十萬的新移民女性,其所生的新台灣之子,根據教育部統計,93學年度的中小學生中,父母其中之一是外國籍的學生有4萬7000多人,平均每100名國中小學生,有1.6人是外籍配偶子女(引自曾雪娥,2005),可瞭解她們所生的子女數目超過一般的家庭。但所衍生的是這些新移民女性難以在短時間內完全適應本地生活,造成下一代之生育、教育、輔導等問題,如語言障礙、人際關係、子女人格發展輔導等問題(邱汝娜、林維言,2004)。

家庭生活的經驗對個體的人格與行為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而父母的角色與功能關係到子女的成長,黃森泉、張雯雁(2003)的研究中,訪談兩位新移民女性,發現子女教養的責任幾乎都落在新移民女性的身上,她們普遍認為教養小孩應該賞罰分明,該打就要處罰,不會溺愛,但是先生與婆婆就不一定配合,造成新移民有心無力的結果;而孩子逐漸長大,新移民又有新的問題需要面臨,除了與家人的教養與輔導觀念之差意外,還有因新移民女性識字及書寫能力的不足,造成指導子女功課上面臨困境(黃森泉、張雯雁,2003),也進接造成溝通不良或人格扭曲等問題。

所以當前政府大力推動跨國家庭子女教與輔導計劃中,明白指出針對外籍配偶子女教育輔導有以下幾項:優先就讀公幼(公托);加強學習輔導(語文與數學為主);實施輔導活動方案-讓學生自我瞭解,肯定實現自我;舉辦國際日-相互尊重、欣賞與學習;辦理教育方式研討會;經由親職教育及國際日活動,使外籍配偶順利融入社會,發揚母國優良文化,期正向教導子女(陳雪玉,2005)。使外籍配偶子女在學習上無障礙,體會多元文化的精神,充分展現其個人特質及活力。

但並非所有新台灣之子都有學習障礙的問題,筆者參與過一期新移民成長-電腦班,觀察被安親的小孩,他們在電腦使用上的技能,以及溝通與口說能力能非常優秀,有的小孩還會透過電腦來撰寫,並且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父母對小孩的教養與輔導,就顯得更加重要,因為家庭是小孩最早學習的場所,也是奠定小孩人格發展之處。

面對更多新移民子女教養與輔導所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有以下的一些省思與建議:

一、新移民及其子女相處-由於本身語言、文化上的隔閡,使得外籍媽媽在孩子課後的課業輔導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困難,因此除了積極提昇媽媽本身的能力之外,並進一步給予媽媽們一些教育孩子與孩子共處的親職教育相關知能,使她們面對生活及學習事物上能更有自信(洪榮昌,2004)。

二、對新移民子女的教育輔導與協助-多數學者認為必須對新移民子女給予教育輔導,且必須從學齡前開始。謝慶皇(2004)指出學前教育對於新移民子女而言,是補強其早期語文與學習經驗的重要管道。分為

()「機構式」的學前教育:於學前教育階段為他們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多元教育,包括母親的國家文化及台灣社會的價值與教育列為重點,接納雙語溝通,尊重多元價值,融入台灣的社會生活。

(二)提供語文學習輔導日-目前委託嘉義大學針對新移民子女學習困難進行研究調查,顯示他們學習最大問題在於語文,學者則建議應提前在其學前或小就提供(引自魏鈺珊,2005)

三、運用大學生的人力資源-有於國內服務學習的興盛,大學生的勤毅(勞動)教育可由校內轉至校外,透過大學與中小學聯盟,協助新台灣之子的課業與輔導,使其有健全的人格,充分發展自我的多元智慧,開展其明朗化經驗,找出其弱勢的智慧,肯定「天生我材必有用」之道,協助個人獲得成功經驗,如此才能進行有自信、有感知、有意義的學習。

四、加強多元文化教育的素養-有於台灣新移民子女入學人數的逐年增加,對於學校環境中的教師及學生,宜提供適切的輔導措施,教師應具備多元文化教育的素養,整合校內教師與社區專業人士的專長進行協同教學,培養學生具備「自我認同」、「多元文化」、「終身學習」的能力,進而改善社會大眾的心智模式,培植多元文化教育內涵。

五、運用多元智慧教學-傳統的教學,以語言和數學的智能來傳授知識,如果學生的學習智能組合,是屬於動覺、視覺智能學習型的學生,則學生的麻痺化經驗將提高;故教學者,尊重學習者的不同需求,運用多元智慧教學模式,透過學生的優勢潛能設計學習活動,提供多重管道的學習,並採用多元而適當的評量方式,或診斷其學習困難所在,使學生能肯定自我、認同族群,進行喜悅而有意義的學習,運用多元的能力提升學習競爭力,故筆者認為以多元智慧為教學策略,可為新台灣之子帶來正面的希望(修改自張淑美、安邦,2003)。

 

伍、結語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在於肯定人的價值,重視個人潛能的發展,使每個人不但能珍惜自己族群的文化,也能欣賞並重視各族群文化與世界不同的文化,這種多元文化的教育觀主要是差異政治上、承認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差異,而這些差異都應該獲得肯定與尊重。故今日的新移民教育與子女輔導等問題,都必須以多元文化的觀點,尊重新移民的文化傳統價值,求取社會和諧共存的目標,使新台灣之子能肯定自我,使新移民女性能安身立命,讓台灣的教育、文化更加多元,永遠生生不息(修改自社論,2004)。

 

參考書目

永慈(2001)。社會排除:貧窮概念的再詮釋。社區發展季刊,95,72-74。

李萍、李瑞金(2004)。台北市外籍配偶社會適應之研究-以越南籍配偶為

例。社教雙月刊,1194-20。

車達(2004)。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

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社論(2004)。迎接外籍配偶營造多元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5,1-5。

張淑美、安邦(2003)。一個泰雅部落教室的課程發展歷程。輯於安邦(主編),社區有教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0)。台北:台北縣政府。

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

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19。

柯宇玲(2005)多元與真誠尊重-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服務之始。台北縣94學年度36小時新住民師資培訓研習手冊,未出版,台北縣。

林君(2004)跨國婚姻移民的教育省思成教簡訊402005625日取http://adult.nknu.edu.tw/

洪榮昌(2004)。外籍新娘教育班教學心得分享。成教簡訊402005625日取http://adult.nknu.edu.tw/

陳雪玉(2005)。發展新移民文化談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輔導措施。教師

天地,13535-42。

曾雪娥(2005)。多元文化教育的再一章-新移民及新台灣之子的家庭教

育。教師天地,13550-55。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

育研究,8135-169。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台南師範學院

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魏鈺珊(2005)。論外籍配偶子女之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網路社會學通訊

期刊,472005625日取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簡春安(2004)。外籍配偶的婚姻生活適應。社會福利論壇線上論文集2005

625日取http://www.cares.org.tw/

釋見咸(2003)。社區中的外籍配偶教育。成人教育,75,31-35。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