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因素對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

 

 林枝旺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學生

壹、前言

柯爾曼J.S Coleman1966年完成著名的「柯爾曼報告書」,其中提到影響學生學習成就最重要的因素是家長態度與家庭社經條件。此報告書原本要探討學校教育資源投入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結果發現無論是老師的教育程度、設備、圖書、學生平均教育成本等投入項目,對學生學業成績影響都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在原始投入項目中,同儕與學校的影響都不顯著,只有家庭的影響顯著。這樣的結論違背一般人常識性的想法,從此以後,世界各地進行過許多大規模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的卜勞頓報告(1967),其結論與「柯爾曼報告書」類似 (引自翟本瑞 , 2002 )

Jencks(1972)的研究也說明,子女在家裡所受的影響大於在學校所受的影響,亦即教師對學生學校生活因素的控制力很小。國內方德隆(1994)的研究也發現學生的學業表現取決於家庭背景。由以上之研究可知家庭背景對於子女學業成就的重要性。

  Coleman(1988b)認為家庭背景可以提供三種不同的資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物質資本可由家庭的財富或收入測得,提供物質資源幫助子女的學業成就,例如:固定的讀書場所,添購學習教材等;人力資本可由父母的教育程度測得,提供認知的環境幫助小孩學習:至於家庭的社會資本是指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假如關係不佳,父母的人力資本對子女的學習成就毫無助益,家庭缺乏親密的關係會導致子女投入同儕的懷抱,子女就無法從父母的人力資本處得到利益。

貳、影響子女學業成就的之家庭背景因素

   依據上述幾位學者之研究,本文擬探討影響子女學業成就的之家庭背景因素有:一、性別。二、居住地區。三、家庭社經地位 ( 包括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 ) 。四、家庭結構 ( 包括家庭之完整性,手足數目與出生序 ) 等四大項。

一、性別與學業成就

  性別是否會影響子女之學業成就?或者會因學習課程之科別而有所差異?在國內張春興 ( 1994 ) 依據國、內外的文獻指出,小學階段時女生的語文能力比男生好,男生的數理推理和空間能力比女生好,但整體成績表現女生優於男生,在國小低、中年級,此種狀況更為明顯,而且台灣與美國都是如此。到了中學階段,女生的語文能力的優勢逐漸消失,而男生在數理方面的優勢持續增強。

  吳裕益 (1993) 在以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他的調查分析發現:國小高年級女生學業成就高於男生,達到顯著的差異,其中國語科最為明顯,男生則在數量與圖形兩項得分稍微優於女生。李坤榮 ( 1990 ) 的研究結果與此相似。王三幸 (1993 ) 的調查分析則發現:國小女生的學習技巧顯著高於男生。

謝小岑 (1992 ) 以台北市兩所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平均智力水準男、女生無顯著差異,但國一時女生學業成就優於男生,在國二下學期男生開始超越女生。盧強 (1987 ) 對山地國中生的研究也和張春興 ( 1994 ) 指出的趨勢相似。

在國外EntwisleAlexanderOlson( 1994 )以巴爾的摩市455位同一世代的小學一年級學生,作為期八年的追蹤研究( 1982-1990 ),發現男、女生在一、二年級和三年級上學期、八年級下學期的數學推理測驗平均分數都無顯著差異,可是男生的變異數比女生大,最後將八年級成績分成高、低分二組,發現高分組中男生的成績顯著優於女生。Lodkheed et al. (1989)以泰國八年級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其數學成績,在控制了背景變項後,男、女學生沒有顯著差異。

由以上之探討,可知性別對子女之學業成就確實有影響,在低年級女生之課業表現優於男生,到了越高年級男生逐漸趕上,並且在數理方面有較好的表現。

二、居住地區與學業成就

  城鄉差距對子女之學業成就是否有影響力?由國內、外的許多研究發現:都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其學業成就也有越高的趨勢( Parcel & Geschwender1995;譚光鼎,1992馬信行1992吳裕益1993;張淑美,1994 )。另外楊瑩( 1994 )的研究亦發現:學生家庭背景因城鄉差距而有相當程度的差異。一般而言,居住在院( )轄市等都會地區的家庭,較居住在縣市(鄉村)者,有較佳的家庭背景趨勢。黃毅志( 1990 )TsaiChiu ( 1991 )發現外省子弟的教育成就較高,黃毅志的解釋是因為外省人大多居住於都市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社經地位較高,家庭能提供較豐富的教育資源所致。

三、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

所謂家庭社經地位,其內包括父母教育程度,以及父母職業等四項。多數研究 ( Hearn1991Horan & Hargis1991Stevenson & Baker1992;林淑玲、馬信行,1983孫清山、黃毅志,1996;巫有鎰,1997 ) 均指出,家庭社經地位對子女教育成就具有顯著正面影響。一般相信,父母教育程度較高者,會較重視子女的教育,亦即社會資本較高,而且擁有較高的職業,收入也較高,因此能提供子女較佳的讀書環境與較優厚的財務資本。例如:可以讓子女參加補習或請家教等 ( 孫清山、黃毅志,1996 ) 。這些研究充分顯示家庭社經地位對學業成就影響的重要性。

  過去對家庭社經地位的內涵,較少提及母親的教育與職業對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但Kalmijn ( 1994 ) 的研究指出,母親的教育與職業對子女整個就學過程影響很大,在比較父親職業與母親職業對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後,發現父親職業影響下降,母親職業影響上升;而母親教育的影響也逐漸提高到甚至超過父親教育的重要性,因為母親與子女有較長的相處時間,所以母親的教育顯得相當重要;並且高社經地位的母親,藉由精緻化的語言(elaborate language code)與孩子互動,能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國內黃毅志 ( 1995 ) 的研究也發現,隨著時代變遷母親教育程度對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越來越大。

四、家庭結構與學業成就

  家庭結構之內涵包括家庭完整性、手足數目、以及出生序三個項目。

() 家庭完整性與學業成就

家庭形式大略可分為核心家庭(小家庭)、主幹家庭(折衷家庭)和擴展家庭(大家庭),台灣目前的社會還是以核心家庭為主(吳國譯,1996 ),所以家庭完整性是以此型式為標準,再依父、母親的組合,分成雙親(生親或繼親)、單親、無親 ( 寄親 )等。

  王鐘和 ( 1993 )以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為對象所做的研究,發現在未加入父母管教行為當中,生親家庭的子女其國語、數學、和智育的表現顯著優於單親和繼親家庭的子女,而單親、繼親家庭的子女在這三項的成就則無顯著差異。控制後,生親子女的國語、數學成績仍優於單親子女,而智育的表現以單親子女最差。

  Astone與McLanahan ( 1991 )以墨西哥和波多黎各高二學生為對象做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子女知覺父母的鼓勵與注意,以生親家庭最高,單親、繼親家庭較低。另外,在控制父母管教與子女參與學校程度等變項後,發現生親家庭子女得到高中文憑的比例比單親、繼親及其他類型家庭子女都顯著,而且高到23-50%。

  國內繆敏志( 1990 )的研究發現 : 單親兒童的學業成就欠佳,可能的原因是社經地位低落,家庭收入減少,缺少重要認同楷模及家庭壓力所致,由以家庭壓力增加為主因。可見,單親家庭子女可能因家庭資源較缺乏,親子互動不足及過大的家庭壓力而影響其學業成就。

  Coleman( 1988b )認為,家庭結構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可以用家庭的社會資本來說明。同為父母的人力資本可以轉成社會資本、財務資本來幫助子女的學業成就,雙親俱在者的子女,享有較多的資本,透過父母親的激勵作用而提高學業成就,所以在學業成就上表現比單親子女更佳。

(二) 手足數目與學業成就

  對核心家庭而言。手足數目(即兄弟姊妹數)愈多則學業成就愈差,(Teachman , 1987 ; Powell & Steelman , 1990 ; Downey , 1995 ; 張善楠、黃毅志 , 1999 ),上述學者專家以資源稀釋理論認為 : 父母所提供的家庭教育資源有限,兄弟姊妹人數多,因家庭教育資源被稀釋( dilution )因此對學業成就產生不利的影響。以Coleman( 1988a )的觀點而言父母的時間精力有限子女人數越多則每位子女獲得父母的關心與幫助( 即社會資本 )越少進而影響其學業表現。

 (三) 出生序與學業成就

   有關於出生序的相關概念,主要是來自Adler所提出之「家庭星座」(family constellation)理論,指出每個人心理狀態因出生別而有不同。由於父母對於子女的出生序別,有不同的角色期望與增強,讓孩子主觀覺得處於不同的社會環境,而發展出不同的行為與態度(Corey ,1991),甚至有可能造成學業成就的差異。例如老大一出生即受到注重與厚愛,父母對他的期望也比較高,即有較高的社會資本,他也有可能得到較多財物資本及文化資本。排行在中間,從小就與其他的手足分享父母的關懷,常常有被遺棄與忽略的感覺,在缺乏社會資本下,也有可能因此造成缺乏財務及文化兩項資本,以致於覺得人生不公平,甚至有可能成為令人頭痛的問題學生。而出生序是老么的,是家中的寶也是常被縱容,家中的每個人都想左右他,不過他卻想走自己的路。在前述情況之下,父母會盡力提供老大有利於學習的環境,因此有助於老大的學習成就。所以,一般而言老大比其他出生序有較佳的學業表現!

    依據ZajoncMarkus (1975)提出confluence model的論點,家庭份子的智力水準決定了家庭智力氣氛,因此家庭成員的心智越成熟,則越有利於提供小孩心智發展的環境。在此論點之下,老大出世後最主要與父母互動。出生序較後的除了與父母互動之外,也與其他兄互動。在此情況之下,老大由於與心智成熟者互動機會較多,即有較高的社會資本,因此心智可能比其他出生序得到較好的發展。所以出生序可能因此跟心智發展有關,大部份教育學者認為心智發展好,有利於學業成就之表現。根據ZajoncMarkus的模式,我們可提出假說,在同年級中,長子女的學業成就表現可能比其他出生序者好

    另有一派學者提出,兩者之關係與重要的理論「資源稀釋」有關。Powell Steelman (1990)的研究指出,長子女或獨生子女一開始可獨享家庭資源,所以在學業有較佳的表現。一般而言出生序越後面,由於其他兄弟姊妹共享資源,家庭的資源被稀釋,所以其在學業成就的表現不如長子女或獨生子女。

由上述國內外學者,有關於出生序與學業成就的研究。大體而言:長子女或獨生子女比其他出生序有較佳的學業成就。

參、結語

    當學生在課業表現上遇到瓶頸,身為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要有能力幫助學生突破瓶頸,而造成學生課業表現困頓的因素有很多,但顯然地,由Coleman等人的研究發現家庭背景因素,是影響學生學業成就之重大因素。而家庭背景因素又可細分為許多變項,若想精確有效地將每位學生拉上來,實在有必要對學生之各項家庭背景變項逐項深入探討,以找出可以改善補救之方法,真正助學生一臂之力,另外也希望藉本文喚起大家對家庭教育之重視,當不考慮天生遺傳等因素時,

家庭之各項背景因素是影響業成就的關鍵。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王三幸 ( 1993 )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學業成就的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 1993 )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

方德隆 ( 1994 )。學校影響因素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學校效能的社會學分析。高師大學報,541-58

吳裕益 ( 1993 )。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6 , 131

吳國 (1996)家庭環境與學校學習。台北:五南。

巫有鎰 ( 1997 )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李坤榮 ( 1990 )。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3133-159

林淑玲與馬信行 ( 1983 )。家庭社經背景對學前教育的影響及學前教育對小學學業成績的影響。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619-39

林義男 (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教育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6157-212

馬信行 ( 1985)。家庭文化背景與學業成績的關係。政治大學學報,6719-56

馬信行 ( 1992 )。台灣地區近四十年來教育資源之分配情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 67 , 1956

孫清山與黃毅志 (1996 )。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 , 19 , 95139

陳正昌 ( 1994 )從教育機會的等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

張春興 ( 1994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淑美 ( 1994 )。不同地區教育機會差異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 ,5 , 87110

張善楠與黃毅志 ( 1999 )。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連性之因果機制。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149-178。台北:師大書苑。

黃毅志 ( 1990 )。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之不平等。思與言 , 28 (1) , 93 125

黃毅志 ( 1995 ) 。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不平等性之變遷。中國社會學刊,18243-273

黃富順 ( 1974 )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楊瑩 (1994 )。台灣地區不同家境背景之子女受教育機會差異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 , 2 (3) , 122

翟本瑞 ( 2002 )。家庭文化資本對學校教育影響之研究:以農業縣山區小學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4181-195

盧強 ( 1987 )。山地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29155-163

謝小芩 ( 1992 )。性別與教育機會-以二所北市國中為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集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 (2)179-201

繆敏志 ( 1990 )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

譚光鼎 ( 1992 )中等教育選擇功能之研究國中生升學機會與社會階層再製關係之探討。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

 

二、英文部份

Astone, N. M., & McLanahan, S. S.(1991). Family structure, parental practices and high school comple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 309– 320.

Coleman, J. S. (1988a). Socail capit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apital: The ambiguous position of private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93942).

Coleman, J. S. (1988b).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Supplement to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rey, G .1991. Theory and Practice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California :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Pacific Grove.

Downey, D. B.(1995). When bigger is not better: Family size, parental resources,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0,746-761.

Entwisle, D. R., Alexander, K. L., & Olson, L. S.(1994). The gender gap in math: Its possible origins in neighborhood effec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9,822-838.

Hearn, J. C. (1991). 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Influences on the College Destination of 1980 High School Gradua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4, 158-171.

Horan, P. M., & Hargis, P. G. (1991). Children's Work and Schooling in the Late Nineteenth-Century Family Econom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 583-596.

Jencks, C. 1972. InegualityA reasseaament of the effect of family and schooling in America ,NYHarper & Row ,Publishers.

Lockheed, M. E., Fuller, B., & Nyirongo, R.(1989). Family effect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Thailand and Malawi.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62 , 239-256.

Parcel, T . L., & Geschwender , L .E.1995. Explaining Southern Disadvantage in Verbal Facility among Young Children . Social Forces, 733,841872.

Powell , B ., & Steelman , L .C.1990. Beyond Sibship SizeSibling Density, Sex Composition,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Social Forces 691,181206.

Stenvenson, D .L., & Baker, D. P.1992. 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76,1639.

Teachman, J. D.(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2,548-557.

Tsai, Shu–Ling., & Chiu , Hei–Yuan.1991.Ethnicity and Educational Transitions in postwar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86th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 Cincinnati.

Wong , R., & Sin , K. (1998). Multidimensional Influences of Family Environment in Education: The Case of Socialist Czechoslovaki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 1-12.

Zajonc, R . B., & Markus , G . B .1975. Birth Order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 82 , 74–88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