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與重生~我看"女生向前走"

陳雅玲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緣起

當生活的環境充滿了不安與易變的特質時,內心的不安與焦慮不斷升起,有時以精神分析學派的防衛機轉來檢視自己的狀態,有時會懷疑自己是否不適合生存在這個社會中?有時一些不自覺的行為,當重新檢視時發現自己壓抑的一面,所幸「心理醫生建立了一個工業,而病人傾吐內心秘密就得救」(劇中對白),我發現說出來比壓抑更節省能量,當我「用力壓抑」其實是更不安的,願意面對永遠比逃避令人覺得舒坦。正因為期待自己向前走,所以選擇【女生向前走】。

貳、影片介紹

一、基本資料

1.片名:女生向前走(GIRLINTERUPTED

2.著作人:

導演:詹姆斯曼格(James Mangold

主要演員:

薇諾娜瑞德(Winona Ryder

安吉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

琥碧戈德柏(whoppie Goldberg

3.出版者:一九九九年/哥倫比亞/美國

4.片長:一百二十七分鐘

二、劇情簡介

【女生向前走】是改編自作家蘇姍娜的自傳式小說,書中描述1967年時,蘇姍娜曾在一所精神病院中接受治療,從她當時眼中來看所謂精神病患,並深度探討少女普遍所遭遇的心理問題。蘇姍娜﹝薇諾娜瑞德 飾演﹞本性叛逆,有自己想法,竟因此被醫生診斷有精神分裂,被送進一所精神病院。在病院中蘇姍娜認識了一群獨特的女孩,他們各有各的問題,其中最亮眼的是放蕩的麗莎﹝安吉莉娜裘莉 飾演﹞。麗莎個性率直,行為特立獨行,他和蘇姍娜發展出亦敵亦友的關係,這些女孩在護士薇麗﹝琥碧戈德柏 飾演﹞的照顧之下,互相扶持,重新認識自己找到人生的意義。影片中可以看到主角蘇珊娜如何在精神病院裡,從操作型定義下的「人格失序」(Borderline Disorder Personality)到「失序回復」(Recover from borderline)的過程。  

三、影片內容摘要

本片改編自作家蘇珊娜凱森(Susan Kaysen)同名作品,描述60年代她住進克萊摩(Claymoore)精神病院十八個月的生涯,從抗爭到妥協、從迷失到尋回自我的心路歷程。

影片一開始是,一位正值叛逆期的女生蘇珊娜,正躺在病床上,醫生和護士正在為生命垂危的她急救。在她接受醫生治療的過程中,醫生判定她有精神異常,於是蘇珊娜被送到一間精神病院,那裡,是她人生的轉捩點。對她而言那些日子像是處於監獄般,每分每秒都有人監視她的一舉一動,在恍忽之間她偶爾會想到過去她所作所為,而產生了時空錯亂的情形。

經醫生的判定,蘇珊娜為邊界性人格失調的患者,這反而讓她的價值觀陷入迷惘,後來,久病的麗沙加入,讓她改變許多觀念,甚至一度讓她認為,她和麗沙是同一類人。一直到有天,麗沙和蘇珊娜逃離了病院,去找一位比她們早出院的黛西。後來,她們借住一晚,但麗沙卻揭露黛西不願承認的醜陋瘡疤,明白的說出黛西被父親強暴的事實,蘇珊娜雖然不認同麗沙的作為,但是他不敢反抗麗沙。只是,在睡了一覺後,她們發現黛西自殺了,黛西的死,帶給蘇珊娜很大的震撼,在重回病院的日子中,她藉由寫日記抒發自己的情緒,也離開與麗沙的相處,而漸漸解開心結,在蘇珊娜康復的同時,麗沙卻和她的朋友拿到蘇珊娜的日記,且大聲朗誦,讓她痛苦不堪,甚至情緒差點崩潰,後來,蘇珊娜決定勇敢地說出在她眼中真正的麗沙,要麗沙也面對真實的自己。最後,在醫生判定,蘇珊娜為「康復的邊界性人格失調病患」後,她告別了那些朋友,煥然一新走出病院,向自己的藍天前進

参、主要角色心理狀態分析

一、關於蘇珊娜

蘇珊娜的診斷:一個高中畢業外表叛逆,愛抽煙的少女,因自殺而被診斷為邊緣性人格異常,因而被送進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1.家庭背景

如同大多數美國的中產家庭,蘇珊娜的家庭在一般人眼中,是平凡、正常的,但是在正值叛逆期的蘇珊娜看來,生活在家中卻是十分空虛,沒有自我的,所以,她開始厭倦一切的社交活動。而她的父母,也因為重視自己在社交圈中一定的形象,總是盡可能的表現出一副幸福家庭的樣子。但在蘇珊娜的心中明白,那只是一種假象。

2.個性

一個喜歡用自己想法去思考問題的女孩。但是一直以來,她的情緒卻一直呈現不穩定的狀態。而自我疑惑和人際間的困難,常令她感到不安、煩惱。但是她不確定她的感覺究竟是什麼,或是該如何把這樣的感覺表達出來。蘇珊娜開始感到迷惘,她不確定生活的目的,也不了解人生的定義。長時間的失落、迷惘,使她有了自傷的行為產生。但是事實上,蘇珊娜並不是真的想要傷害自己,但是這樣的自殘行為,又不得不讓她重新面對自己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蘇珊娜更不知所措了……於是她開始寫日記,將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感受全都記在日記中。只有在寫日記時,她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麼。

3.性格呈現

A.進入克萊摩之前

這是一個迷惘的時刻,對自己、對生活、對環境、對社會與對世界的迷惘。「時光有時會忽然倒流,有時卻進入未來。時光錯亂,你卻無法控制。」(蘇珊娜旁白)蘇珊娜在所處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周遭的人物不停的在比較與炫耀(如葛奎教授夫人在父親的生日會上特地上前與蘇珊那寒喧,內容卻在強調曾與之同班的女兒已上雷德大學),蘇珊娜是學校中唯一不升學的學生,她想當一位作家,卻得不到眾人的肯定;她想擁有一份感情,卻和葛奎教授(有婦之夫)有了不倫的關係。在焦慮、無助、恐懼及不被信任等種種複雜的情緒中,她不知道這個世界能帶給她什麼,也不知道她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她說她的手沒有骨頭,她說她同時吞了一罐阿斯匹靈與一瓶酒只因頭痛,顯然這是自殺的行為,於是,醫生診斷她-蘇珊娜凱森,為邊緣性人格異常,一位沒有感覺,甚至連自己為何要自殺都不知道的精神疾病患者。

B.進入克萊摩

當蘇珊娜進入病院後,她相信她自己並沒有精神方面的疾病,這使得蘇珊娜走進女生宿舍時,堅信自己與波麗等其他「瘋了的人」是不同的,她只是到這裡「休息」而並不「屬於」這病院。可以從中感覺到蘇珊娜對院中的「新朋友」充滿了隔離與不以為然。然而這一切,在麗莎出現後,完全不一樣了!從病院中逃走,被抓回來的麗莎,其一舉一動對蘇珊娜來說,都是震撼-反社會、有主張!蘇珊娜曾在一次與心理醫生的對談中說到,她不希望成為像她母親(無知並依附於男人與社會下的婦女)一樣的人。所以,麗莎的出現,帶給蘇珊娜的震驚是不可言喻的,瘋狂、害怕、還有暗暗隱藏的羨慕

C.家中與克萊摩「聖誕節快到了,我們要怎麼向家人交代呢?」(劇中台詞)

在住進病院後,院方曾與蘇珊娜的父母有過一次的會談,母親在一旁直掉淚,父親只關心若其女兒無法在聖誕節時回家參加家族宴會,會為他帶來多少羞辱。大人們的討論從不詢問過她任何意見,而她憤世嫉俗的插話也讓父母怒目相向。

D.「蘇珊娜輪到妳了!」(劇中台詞)

女孩們在晚上偷溜至地下的舊倉庫,盡情的玩樂一晚。這是蘇珊娜心境轉折的地方,參與了這個聚會,不只代表她已漸漸融入了這個新環境,更代表她也接受了這些新的朋友,甚至,在這群病友身上尋獲了前所未有的歡樂。這些「瘋了的人」比那些「正常的人」更讓她體會到「自己的存在」

E.「這就是我?」-偷看病歷

歡樂的聚會之後,女孩們偷偷來到馬文醫生的辦公室,並從麗莎的手中,偷看了自己的病歷。「邊界人格失調」這是馬文醫生對蘇珊娜下的結論,而蘇珊娜卻在看完病歷後,起身於書櫃前找尋更多的資料,終於在一本厚厚的書中找到了她要的答案「自我形象、人際關係與心情極不穩定……常出現乖張,和悲觀的傾向」。或許仍有些不以為然,但是在蘇珊娜的心中,開始相信她與正常人是不同的,不是精神病,不是發瘋,只是「異常」,她開始正視自己的「異常」

F.矛盾

「我很矛盾,這是我最喜愛的字眼。」與韋克醫生的會談中,蘇珊娜這麼表明。而韋克醫生卻回答:「妳知道這個字的意思嗎?娜表示妳夾在兩種情緒間,左右為難。」是怎樣的兩種情緒呢?或許是放縱與忍受,放縱使其生活自在,卻易傷害別人;忍受代表正常生活,卻必須隱藏部分的自己。「妳的缺點是什麼呢?如果妳擁抱妳的缺點,會不會讓你一輩子出不了院?……好難的問題、好難的抉擇呀!」蘇珊娜她說她想離開,正常的離開,但卻又害怕離開!薇麗護士說蘇珊娜「並沒有瘋,只是個懶惰、任信的小孩」卻遭蘇珊娜以難堪的字彙嘲諷。蘇珊娜似乎認為天下人都是錯的,必須在別人攻擊妳前先攻擊別人以自我防衛,但攻擊與攻擊之後的結果並不是蘇珊娜想要的

G.頓悟

蘇珊娜一直對黛西的死有著深深的愧疚與後悔,但是黛西的死亡,讓她獲得了新生。黛西死前的那個晚上,麗莎的言語無疑是把黛西逼上絕路的導火線,黛西指責麗莎只是忌妒,而麗莎指責黛西活得羞恥,居中的蘇珊娜了解麗莎的性情,也十分明白黛西的痛楚。但,她不敢反抗麗莎,她應該叫麗莎停止諷罵的,可是她就是不敢。為什麼?怕麗莎討厭她?或怕麗莎的攻擊目標變成她?或許兩者都有。蘇珊娜在黛西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說她「知道那種一心想死的感覺;知道那種連微笑都會心痛的感覺;知道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知道那種想要殺死心魔,卻無能為力的痛苦。」麗莎逼死了黛西,甚至在目睹黛西死亡後,只想到有錢與否!在淒冷的早晨中,蘇珊娜了解了麗莎極端性格中殘忍的一面,於是蘇珊娜選擇不再與麗莎同行。

H.重生

獲知蘇珊娜可以出院的當晚,波麗、喬琪娜和麗莎偷了蘇珊娜的隨身日記,並在地下隱密的走道與倉庫中大聲閱讀。日記中所寫的是蘇珊娜對所有人的想法、是蘇珊娜自己的成長、是蘇珊娜內心的世界。因自己最深處的秘密被麗莎赤裸裸的地袒露出來,蘇珊娜感到害怕,麗莎的神情就如黛西死前與之爭執的那晚上,止不住心中湧起的難堪與恐懼,蘇珊娜開始倉皇的奔逃,害怕地四處躲藏。她無法承受喬琪娜及波麗受傷的眼神,她不敢與麗莎對恃。然而當她逃到沒有退路時,她突破原本膽小恐懼的自我,大膽說出她對麗莎的看法時,麗莎像洩了氣的氣球般,頓時她與麗莎彷彿各自對自己的人生有了不同的體認,蘇珊娜因此像浴火鳳凰般的重生了。傳統精神分析乃認為透過解析而讓個案得到領悟(包括認知上及情緒上的領悟),是分析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治療因子,也就是透過讓個案能徹底得到領悟的治療機轉,才使得個案的症狀得以緩解,人格得以重建。

二、關於麗莎

1.麗莎的反社會

喜歡脫離社會的生活,輕視一般社會所接受認同的價值與行為。她常常逃出醫院,讓她的好友因為她傷心而死,她將憤怒、過錯,歸咎他人,不認為她的行為有不對之處。她亦無法忍受單調乏味的生活,總是不斷的找刺激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她甚至喜歡引人注意,使自己和其他人不太一樣,她從不反省自己,她抗拒這個社會,也不相信任何人,在她心裡只有自己才是可信任的。因此,常主動攻擊他人以保護自己。對人,對事,也都以主觀意識判斷。

2.性格呈現

A.偽裝

片中的莉莎她的肢體語言跟表情,是個資深病人的翻版,一方面以折磨其他病患為樂,一方面又與其他病患並肩作戰對抗護理人員,充分展現其領導慾。她是個反社會者,認為世界充滿謊言,於是她過分膨脹的自我便以此為由,肆無忌憚傷害別人。莉莎劇烈而挑釁的行徑和衝動的情緒,深深影響著療養院中的女孩們,她用鋒利的真實和病友的創傷來操控她們。麗莎害怕真實,只是過分膨脹卻又渺小的自我逼得她去武裝。於是她在療養院,在這群脆弱的人面前她統御一切,然而面對已找到自我而不瘋狂的蘇珊娜,她終究無法承受而崩潰。

B.真實

事實上麗莎無法接受失去她在醫院中最要好的朋友,她對於好友過世的反應是大發脾氣,毫無傷心之感,彷彿她的好友背叛了她,沒有她的允許,竟擅自離開了她,她對這個世界早已失去了感覺。她的疾病讓她將過錯全歸咎於他人,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無罪的。不會拒絕或延遲快樂的滿足,讓別人印象深刻。不顧別人的自由與感受,只臣服自己感覺,先發制人以避免被攻擊,所以她總在別人靠近她之前,給予攻擊,藉機消弱對方的信心及自尊。 

C.報復

在蘇珊娜回到院中後不久,麗莎逃脫失敗,被帶回來。麗莎以為一如往常,但蘇珊娜卻說她即將出院了。怎麼回事?蘇珊娜背叛了她、背叛了所有人嗎?在一共同經歷了那麼多事後,為何蘇珊娜能出院?那她呢?為何仍是在這個小小的隔離室中?是羨慕也是忌妒!於是,麗莎展開了報復行動。獲知蘇珊娜可以出院的當晚,波麗、喬其娜和麗莎偷了蘇珊娜的隨身日記,並在地下隱密的走道與倉庫中大聲閱讀。藉此揭發她心中認為的背叛者,此外,也藉由蘇珊娜的日記深深地傷害了波麗、喬琪娜。

D.引爆衝突

「世間一觸及發的事實在太多了,那些事都等著我們去引爆。這就讓我奇怪了,為什麼沒人來引爆我這個炸彈?為什麼大家都忽略我?為什麼沒有人勇敢地說出我的真面目?說我是個該死的婊子,說我的父母希望我死!」這是麗莎深沉的告白!她說出了自己的痛苦、害怕、與自己曾受過的傷害。或許麗莎受過很深的傷害,造就了她攻擊別人的個性。黛西的死,麗莎同樣受到傷害。再加上蘇珊娜即將離開了,即將「正常」了。但為什麼?她給了蘇珊娜想要的一切,蘇珊娜想看病歷,她給她;蘇珊娜想離開,她帶她走;為什麼向來喜愛她的蘇珊娜,不再喜愛她了?為什麼?

E.解脫

「因為妳早就已經死了!麗莎!妳的心早已冷了,這就是為何妳一而再再而三地回來,妳並不自由,妳只有回到這裡,才覺得妳自己是活著的!」蘇珊娜當著麗莎的面說出口!在躲到無處可躲時,在看到了麗莎脆弱無助與迷惘的一面時,蘇珊娜大聲且堅定地說出了她心中想對麗莎說的話。這對麗莎來說是「解脫」吧!或許麗莎的心中早已明瞭一切的假象!她的言語、她的舉動只為了掩飾她的自卑!但卻沒有人察覺,然而蘇珊娜點破了,她還能繼續假裝若無其事嗎?麗莎心中的高牆塌了,偽裝瓦解了,而真實的她,是一個需要愛的女孩而已!

 

三、波麗

1.個性

小時候因對動物過敏,她的父母不允許讓她養寵物,因而在自己身上潑汽油,引火自焚,導致全身燒傷,臉部也留下了大片傷痕,因此她對自己毫無信心,只能在外表上裝出一副天真的樣子,來掩飾自己的自卑。但是在她的心裡,她也十分渴望能像個正常人一般,過正常的生活,包括有個可以疼愛她的人

2.行為

在蘇珊娜男友(托比)來訪娜一天晚上,波麗突然瘋狂地大吼大叫。麗莎說波麗是因托比對蘇珊娜的親吻而產生了忌妒與自卑感,而麗莎的這番話也喚起了蘇珊娜的同情與心疼,於是二人偷偷由藝術教室取來樂器,在隔離室外以唱歌安撫波麗。當她看到別人擁有她心中最渴望擁有的事物,但自己卻注定得不到時,她的自卑心讓她的情緒起了激烈的反應,訴乎在訴說命運的不公。寵物讓她有了種寄託,被重視的感覺,因為動物不會像人們一樣的看不起她,而且,這是她小時候想得到卻達不成的願望,因而她將注意力全都放在小貓身上,這讓她對自己有了種優越感。

四、黛西【遭受父親性侵害】

性情古怪、孤僻,不喜歡與人親近,將自己隔離,她與父親有著不倫之戀,認為她的父親很愛她,所以十分依賴她的父親。父親對她來說十分重要,只有與他在一起,她才會感覺自在,卻不知道她的父親就是造成他生病的原動力。她靠著鎮靜劑度過每一天,對於他人總是一副強硬的態度,試圖表現出她高人在上的一面,但是私底下的她,卻是十分痛苦不堪的。她在人前表現出一副我很好,我很正常的樣子。但她卻無法抵制她心中的傷痛。於是她藉著服用鎮靜劑及割傷自己的皮肉之痛來忘掉一切,但她最後還是因為無法面對心中的痛苦,而選擇上吊自殺

肆、DSMIV的診斷與治療

一、關於BDPBorderline Disorder Personality

邊緣性人格障礙症處於精神病及精神官能症的邊緣地帶,盛行率1~2%左右,。而這類的患者女性約為男性的兩倍,約佔一般人口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患者是家族史中有較多的酒精、藥物、重鬱症的病史。邊緣性人格異常最近幾年才引起臨床工作者、及治療者的注意。此類患者的特徵是情緒、人際關係及自我形象的不穩定,這樣的不穩定影響了他們大部分的生活。其主要的行為模式是緊張及人際關係的時好時壞;自我破壞和衝動性行為;情緒不穩定;難以控制和表達他的憤怒;一在有自殺的威脅及企圖;內在的自我感缺乏穩定;持續性的空虛和無聊邊緣性人格異常在青少年晚期及成年早期最為嚴重。然而,如同許多的人格異常一樣,此類異常因年齡的增長而減輕其嚴重性。

www.ilife.org.tw/antisocial_pd.html羅東博愛醫院精神科 陳建州醫師)

      始於成人早期之前,在各種環境背景下表現的一種廣泛模式,對人際關係、自體形像、情感表現極為不穩定,且非常容易衝動。表現下列各項中五項(或五項以上):

 1.瘋狂努力以避免真實或想像中的被放棄。 

 2.不穩定且緊張的人際關係模式,特徵為變換在過度理想化及否定其價值兩極端之間。

 3.認同障礙:自體形象(self image )或自體感受(sense of self)持續明顯不穩定。

 4.至少兩方面可能導致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

 5.一再自殺的行為、姿態、威脅,或自傷行為。

 6.由於心情過度易於反應,情感表現不穩定。

 7.長期感到空虛。

8.不合宜且強烈的憤怒,或對憤怒難以控制。

 9.暫時性與壓力源相關聯的妄想意念,或嚴重的解離性症狀。

二、BDP臨床特徵:

    邊緣性人格障礙症患者經常處於危機狀態,經常有情緒的波動,經常一下子好辯激動,轉眼間又憂鬱哭泣,一會兒可能覺得感受不到自己的感覺。

     因為這群人既依賴又充滿敵意,他們相當依賴周遭親近的人,但當其依賴無法滿足時,則表現強烈的憤怒,因此難以維持深度而親密的關係,意即他們對人的觀感陷入全好或全壞兩極端中,旁人可給予他關心注意,使之有安全感之時刻,便將旁人理想化;但當旁人的付出不能符合其需求時,便對之充滿憤怒嫌惡與批評;反之,他們極怕被依賴的對象所背叛,往往激起對象的生氣憤怒,或率先背叛對方,以測試對象的容忍程度,當對象果真離開他後,他則陷入極大的情緒混亂中,並強化世界無人可信賴,自己是空虛孤獨的存在信念;另一方面他們缺乏自我認同,故無法忍受獨處的孤寂,有長期的空虛感,為了避免空虛孤寂,他們可能隨意與人發生關係,或以自傷,如割腕等,排解內心的空虛無望。其生活模式混亂,社會職業功能遭受極大影響,他們的成就通常低於能力。www.vbqa.com/gurdjieff/psy/DSM.htm - 4k -摘錄自李明濱教授主編《實用經神醫學 》頁198  

三、關於反社會型人格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反社會型人格異常患者沒有道德心也不負責任,它們降過錯歸罪別人,而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無罪的。它們容易無聊,需要大量的興奮與刺激,雖然對行為不負責任,卻很會享受生活。他們不會拒絕或延遲快樂的滿足,想讓別人印象深刻而不顧別人的自由。患者只對自己忠實,先發制人以避免被攻擊,對他人愛下立即性的判斷與操縱,而本身缺乏內省與自覺。

  主要人格特質為:

1.常常不能符合社會一般規範對守法的要求,一再作出違法的行為。

2.做事衝動,不能事先計劃。

3.行事魯莽,不管自己或他人的安全。

4.易怒且好攻擊,一再的打架或攻擊別人。

5.沒有責任感,無法維持長久的工作,也無法信守財務上的義務。

6.再三的說謊、使用化名、或為自己的利益或娛樂而欺騙愚弄他人。

7.缺乏良心自責,對於傷害、虐待他人或偷竊他人財物覺得無所謂、或將其合理化。

  因為這些特質,所以不容易與一般人建立友好的關係,常常犯法而造成問題。

流行病學:

1.約佔社會大眾中,3%的男性,1%的女性。

2.常在十五歲以前就有此等行為模式出現。

3.監獄中的受刑人中,約75%有這種問題。

4.此類病人常常有微腦傷,孩童時期常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

通常有以下特徵:

十五歲之前:

1.時常逃學,每年五次以上。

2.行為不檢,常被留校察看或開除。

3.違法犯罪行為,偷竊、打架滋事。

4.逃家。

5.不斷說謊。

6.常與陌生人有性行為。

7.經常醉酒或藥物使用。

8.有足夠的智能,但成績遠不如預期。

十八歲以後:

1.不能持續一件工作、經常失業或自行離職。

2.無法善盡父母責任,不願照顧小孩、浪費金錢。

3.不遵守社會規範,偷竊、非法事業、多次被捕。

4.無固定性伴侶、感情不忠實、淫亂。

5.行為衝動、好勇鬥狠,包括毆打妻子。

6.做事無計劃,任憑衝動行事。

7.不講道理、說謊、欺騙他人。

8.行為魯莽,通常有物質濫用習慣,抽煙、檳榔、酒、甚至 毒品。

此類患者是社會安全秩序的一大隱憂,在治療上也相當棘手,如果能在青少年時期的教育上進行預防性措施,早期發現早期輔導,效果會比較好。

摘自:www.ymes.tcc.edu.tw/psychiatry/  2004.04

病程:

1.通常在青少年時期便開始,反社會行為在青少年晚期最為嚴重。隨著年紀的增加,而漸漸減少不適當的行為。

2.常有煙、酒、毒品、檳榔濫用的現象。

3.常合併有其他精神疾病,也常感到身體不舒服。

四、以台灣目前使用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 (DSM - IV)來看,人格違常可以分成三大類,共十種人格違常疾患。

第一類人格違常疾患表現出古怪的行為,如,妄想性人格違常、分裂性類人格違常、精神分裂性人格違常等。

第二類人格違常疾患表現出戲劇性、情緒化及反覆無常的行為,如,反社會人格違常、邊緣型人格違常、歇斯底里型人格違常與自戀型人格違常等。

第三類人格違常疾患則表現出焦慮或害怕的情緒,如,逃避型人格違常、依賴型人格違常、強迫思想與強迫行為人格違常等。

  其中反社會人格違常的人常常做出傷害他人、違反規定或法律的行為而較受到一般大眾注意。電影「致命吸引力」中的女主角則是有邊緣性人格違常傾向的人,不穩定的情緒以及不穩定的人際關係則是這種人格違常疾患的特色。

   關於人格違常的成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反社會人格違常上,目前認為遺傳、中樞神經系統的異常、家庭教養幼兒過程的問題(缺乏親情、成人不當示範等)以及學習歷程的異常(對一般人會有反應的刺激不敏感)是主要原因。

http://www.socialwork.com.hk/psychtheory/theory_psy/abnormal/pp3.htm(許嘉宏,2004

伍、結論

「有時候,要待在同一個地方好難」(劇中旁白)在與馬文醫生的會談中,我們看見了蘇珊娜的痛苦無依而不被需要。生於那樣的環境中,無法去區分孰是孰非,只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女孩,沒有人可以傾吐,也沒有人可以相信,其心中的疼痛是很刻骨的。雖說精神分析理論以分析為主,但若沒有同理心,想必難以接觸當事人的內心世界,了解當事人的經驗與感受,更無法正確分析並給於當事人適當的幫助。

「發病,並不是一時失常,或是嚥下一個黑暗的秘密,而是你我的人格鮮明化。」(劇中對白)榮格說:「文明社會每個人都有三個面具。第一個是別人認識的自己,第二個是自己知道的自己,最後一個是連自己也不瞭解的自己。」傳統分析治療認為治療機轉在於內在心理衝突的化解,而化解的方式又在於讓潛意識中的衝突透過反覆的解析而清楚的呈現在意識認知之中。self psychology學派對於治療機轉的看法則是,讓個案原本匱乏缺損的自我(defective self),透過分析治療的過程轉化為較成熟完整的自我(cohesive self)。精神分析學派強調將潛意識提升至意識層面,讓當事人更能了解自己的狀態。接觸到精神分析學派後,我了解到人性的弱點與限制,同時也以較理性的態度看待自己的缺點與防衛機轉。

「不要在這裡生根」當薇麗護士看出蘇珊娜對於康復出院的遲疑時,她說了這句話,不禁讓我想到其實有許多長期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已經將精神病院當成自己的家了,尤其在台灣醫療資源普遍不足的情況下,病房一房難求,有些家人為了省去照顧上的麻煩,甚至想盡辦法將病人留在醫院而不願意接他們回家,這樣豈不更降低病人出院的可能。在劇中精神疾病患者的居住環境、硬體設備有一定的水準,然而,有些護士照顧病人的態度卻是像對待動物般,甚至只負責給藥,當病人反應用藥狀況也冷漠以對,在這樣的環境中,康復的機率更低了。在許多為人服務的工作上,我相信除了技術、理論、規則之外,更需要有心。

 

參考資料

1.王慶福(2004):中山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上課講義。

2.蕭文著,張景然(2000):心理異常診斷與治療。台北:五南

3.孔繁鐘等編譯 DSM-IV 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 合記圖書出版社

4.台大醫學院楓城杏話140.112.131.231Psychiatry

5.張定綺譯 遺失心靈地圖的女孩 皇冠文學出版

6.iLife影評:女生向前走 作者: Patrick , 五月/24/2000 13:09:55 網頁:http://www.ilife.com.tw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