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事評論14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所研究生
推動十二年國教
鄭向峰
以客觀條件而言,我國後期中等教育機構已經具備足夠的容量用以實施延長國教育年限,根據九十年度教育部統計資料,包括普通高中、職業學校、綜合高中、高中附設職業科、完全中學、五專前三年等學校類型,除五專前三年以外,期中等教育的校數已有公私立學校472所,而就學率已達到同年齡層的95%,顯示己達到普及化的程度,預估未來就學率仍會繼續提升,絕大部份國中畢業生均能繼續接受後期中等教育,換言之,十二年國教的推動在客觀條件上已非難事,但這些學校所提供的教育在性質上尚非屬於國民教育性質,今後如何配合國民教育延長年限的政策接軌是值得探討的。但就其所伴隨的問題仍是需要去重視的,誠如:升學競爭問題及明星、非明星學校問題,顯示在筫的分布上頗為不均,成為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面臨的最大障礙,再者,由於城鄉地區學校分布並不均勻,各地區普通與職業學校及課程之設置亦有落差,因此欲達成學區化形式的國民教育,尚有待考驗。
簡體字書店活絡於市場的省思
黃千芳
近年來簡體字書籍在台灣書市逐漸成為一股新興市場,除了台北街頭座落「秋水堂」、「問津堂」等零星通路販售簡體字書之外,台灣最大網路書店「博客來」也於去年開設簡體字館,甚至聯經出版社也和上海書商合作成立「上海書店」,專賣簡體字書。而今年五月底「台閩書店」正式登台,且一口氣成立三家連鎖店,其店家看準的就是簡體字書籍的無限商機,預估第一年三家店的總營業額將突破新台幣兩百萬元。
有人質疑台灣如此開放簡體字書進入書市,將會造成搶食大餅、自打嘴巴的惡性競爭,為本土出版界帶來極大衝擊,但筆者卻認為,這正好讓台灣出版業界心生警惕,是一次良性的反省契機,反省一直以來太過的市場導向,反省不翻譯、不出版非暢銷書籍的銷售指標。為什麼我們從事學術研究時,沒辦法在台灣繁體字書市找到資源?為什麼我們只能在簡體字書市中找到所需,然後一再抱怨難以閱讀?為什麼我們的新書平台上,總是充斥著標明著「流行網路文學」的文本?這些問題早已不是政治或文化意識型態的爭論,也不是價格便宜或昂貴的拉鋸。
我們不能否認也讚許著,在台灣出版業界中仍有許多出版社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經營著慘澹的小眾書市,但在錙銖計較書市開放程度之時,我們是不是也該同時反省學術部門的研究成績,或者是出版業界自身的經營理念?
搶救國教,還是搶佔教育資源?
郭駿武
根據報載有近萬名現職教師及流浪教師組成的「拯救國教大聯盟」於昨天成立,並宣布周日將走上街頭,要求教育部落實小班教學並改善師資培育政策。
「拯救國教大聯盟」由一群實習老師在網路上發起,參與連署的準教師表示,自從師資培育多元化以來,教育部未做好相關配套,導致流浪教師、超額老師狀況嚴重,因此發起連署要求落實小班教學,到昨天已獲得一萬兩千多人連署。
教師的訴求包括:降低班級人數到卅人以下、逐年將教師配額提高到一班兩個老師、落實三年內減少百分之五十的師資培育機構及招生名額等。
而教育部常務次長周燦德坦言,過去師培政策確有瑕疵,但這兩年已逐步改善,包括師培人數三年內減半、提高教育學程設置門檻等。周回應聯盟訴求時說,若將每班原編制一點五名教師員額提高為一點六,就要多支付四十八億元人事成本,地方財政預算根本吃不消。周燦德說,教育部估算僅三萬名待業教師,加上今年畢業生也還不到五萬人,且這些人不一定都當教師,有人只是副修教育學分,還有其他專長。周強調,一九九四年《師資培育法》修正後,教師聘任不再是分發制,而是應聘制,屬於市場淘汰機制,合格教師不能因人數過多、找不到工作,就要求再開缺,「難道航空公司招考空姐、銀行招考行員,都可因供過於求而要求企業再開缺?」
近年來因為國家財政吃緊,相對投注於教育的資源及預算年年吃緊,並且由於整體教育環境的資源分配的不均現象,也導致教育資源嚴重浪費。
在整體教育資源並未改善前,這樣爭取工作的行動,相較於整體資源大餅必須被做大,此次搶救國教大聯盟的抗議對象,應該除了教育部之外,更應把抗議的層次放在行政院對教育預算的分配上,另外對於超額的教師或實習教師,也應正名為準教師,以免被冠上流浪教師的自我閹割標籤!
大陸書籍帶來的知識刺激
郭晉瑋
根據資料顯示,每年有將近數十萬本的大陸書籍流入台灣,尤其在校園內,許多教授和學生並不排斥使用大陸書籍:教授授課時用的講義,資料來源便是從大陸書籍而來﹔另外在排行上,賣得最好的書籍是藝術類,其次是基礎科學,顯示出台灣在這方面不如對岸的重視,也因此讓許多人轉向大陸書籍,在專門販賣大陸書籍的書店一一開設後,這種情況更為明顯。以某方面來看,大陸書籍的進入台灣,無非為台灣的知識界產生許多新的衝擊。
1.不同背景的研究觀點:雖然大陸和台灣似乎有著同文同種的低障礙性,實際上環境不同,所造就的文化不同,因此在研究上會隨著這種不同的文化觀點,會有新的發現,提供台灣學術界的一個參考。
2.沒有的翻譯書:台灣的出版業界的自由程度很高,也比大陸多。但是近幾年國內所出版的書籍似乎缺乏了一些價值,不管是人文,藝術,科學上。對出版社而言他所推出的大多是認為可以賣錢的書或是一些,例如某某藝人的「大作」、在國外被炒得火熱的書才有翻譯出版價值,不少出版社也落入一種「綜藝化」的惡劣方向進行,因此出現許多遺珠之憾沒有被翻譯出來。除了要找原文書來閱讀外,就仰賴著大陸翻譯的書籍來獲取。大陸書固然提供想做獲取知識者一個方便的管道,筆者較為擔憂的是,這種情況長久下來會出現許多愛書人對於台灣出版界的不信任感。
3.障礙降低:其實這方面應該歸功於網路的便利,在此之前大陸書籍沒有大陸輸入,我們要得到大陸的資訊仰賴網路搜尋,在搜尋的過程中許多人慢慢已經適應大陸簡體字和了解一些辭語的意義,例如「計算機=電腦」、「軟件=軟體」等等,之後再閱讀實體書的時候就沒有這些障礙在。
4.降低文化謬誤:隨著大陸書籍的進入,讓台灣本地知道對岸的知識和學術發展到怎麼樣的情況,讓我們得到正確的訊息。而不會出現像網路笑話「TOP
GUN=好大的一把槍」的資訊錯誤。
5.刺激出版業界:當有些書籍在大陸出版,而台灣沒有時,讀者很有可能會像大陸書籍靠攏,而讓台灣的書籍銷售降低時,這時候台灣出版業界應該開始緊張,如何讓人回頭買他們的書。這時侯就會針對某些學術需求而出版相關書籍,如《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Michel
Polanyi,2004,台北:商周)一書便是先有簡體後出繁體的一個例子,畢竟比起簡體字,繁體對於國內學者及學子來說還是比較親切的。
就以學術觀點來看,只要不牽扯到政治的意識形態觀念:其實近幾年兩岸學術界交流頻繁,有台灣邀請大陸學者來演講,或是台灣學者到大陸去補強學術資料的不足等等情形。至於是否有文化入侵的現象,其實就像在閱讀原文書一樣,將簡體字當成另一個國家的文字閱讀,點到為止即可。書籍中若有透露一些意識形態方面的事物,反而可以用來比較台灣的環境是否也存在類似的意識形態。
升學壓力有多重,學生近視就有多深
陳依華
教育部昨天公布「93學年度國中小學生健康狀況調查」,我國小一學生視力不良率26.5%,小六更達52.2%,學童視力不良比率高得嚇人,年紀愈小發生近視者,近視進行愈快,長大後近視度數也愈深.,年級愈高,視力不良的百分比也愈高;女學生視力不良的百分比略高於男生;都市學生視力不良遠高於鄉村及離島;高中生近視比率高於高職學生。
由這次調查發現八歲的學童普遍都有近視看來,顯然學齡前階段已經成了近視的「培養期」,也就是在學齡階段學童就有不良用眼、用眼過度的問題。試看,幼稚園的學童就開始學寫字;現在已有二十四小時的兒童電視台,學童長時間看電視;幼稚園標榜電腦教學,兒童過度使用電腦;另外,兒童才藝班林立,小孩子要費力看譜學才藝,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之後,四眼田雞就孕育而生了。
在各年齡層中,近視惡化速度最快的是國中三年級的學生,推究其原因,升學壓力應是主要因素。為了升學,國三的同學不分日夜,每天除了唸書之外還是唸書,生活沒有規律,睡眠不足,缺乏運動,用眼過度,視力也因此日漸惡化。近年來,大學數量日漸增加,錄取率也逐年提升,但因大家都爭先想進入明星大學,升學的壓力依然沉重,高三同學視力每況越下,所以說升學是除了電視和電腦以外學生視力的殺手絕不為過。
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國中升高中從明年開始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升大學自後年開始實施多元入學方案,期盼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後,升學壓力可以減輕,學生的視力也許不會再惡化。但由已經公佈的方案中,雖然入學的管道已多元,但學科能力測驗的成績仍然是入學的主要依據,與當初所構思的多元智慧、多元成就和多元入學的理念相去極遠,這種多元入學方式只是以另外一種的學科測驗代替原有的聯考,不能減輕學生的負擔,當然也無助於學生視力及健康的改善。所以升學的壓力不會紓解,也就無法徹底解決學生視力的問題。
準教師的訴求與教育部的回應
賴怡真
日前多位實習教師發起「拯救國教大聯盟」,準備在6月12日上街頭遊行,針對少子化導致減班,超額教師嚴重的情形,提出意見。教育部擔心上萬名準教師上街頭,緊急召集各縣市教育局長開會,要各縣市整理出400多個國小缺額,請準教師專心準備甄試,不要辛苦上街頭。
這情形正應驗了一句俗語,「會吵鬧的孩子有糖吃」,但是這樣就能解決師資供需嚴重失衡的問題嗎?這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甚至連「治標」都談不上。教育部丟出一個小禮物想要平息準教師們的怒火,但是召開的緊急會議似乎未討論準教師們的主要訴求,顯示教育部並未正視超額教師問題,只是想要粉飾太平,藉由阻止遊行來避免引起社會大眾對此問題的關注,猶如把頭埋在土裡的鴕鳥,眼不見為淨。
我想準教師們仍會按照預定計劃,在6月12日當天展開遊行,一改教師沉默、埋頭苦幹的形象,戳破教育部的謊言,為國教品質日益敗壞的情況發聲,也喚起社會大眾的注意。教師有好的教學環境與待遇,教學品質才不會低落,教育部的官員們,聽聽準教師們的心聲吧!
教師行動研究,何樂而不為呢?
陳姿潔
台中市政府教育局為鼓勵教師專業成長,訂6月1日在上石國民小學舉辦「教師行動研究論文發表會」,會中共邀請23位作者進行研究論文作品發表,並且透過與基層教師面對面的探究、研討,以及教授與學者專家的講評指導,期使激發教師教育研究熱忱,為台中市教育注入進步新動力。
筆者認為教育研究工作在以往常被認定是教授或學者專家的職責,而教師則被認為是課程的執行者;隨著9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課程設計的工作慢慢轉移到了基層教師身上,因此教師專業的研究能力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此外我也認為行動研究可以讓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發生問題時,透過邊作邊修改的模式,一方面解決教學難題,另一方面則讓老師能以研究者的角度觀看自己的教學,藉以提昇教師專業能力。
因此為鼓勵教師進行省思教學,針對教學實務問題研擬有效解決策略,以提升教學品質,台中市政府教育局自91學年度起即陸續規劃國中小學教師行動研究相關專業知能研習,並且辦理教師行動研究論文徵稿活動,筆者認為這將可以作為全台教育的模範,而且徵稿獲獎作品除編印教師行動研究論文集提供各級學校教師參考運用外,同時舉辦教師行動研究論文發表會,藉以提供教師研究成果發表機會,以促進並提昇教師專業能力形象,果真可以有如此的成效那何樂而不為呢!
從全校搜身看人身自由
陳俊宏
彰化的一所國中被記者報料指出某一位教師因為丟了兩萬多元而將學生聚集於操場中集體搜身,聽了真的有一些不可思議,學生說並沒有得到信任而感到非常的不舒服
,更指出老師當場集體搜身,而學校的說法便是只是道德的勸說,並沒有真正的侵犯道學生個人的自由,也沒有強制的將每一個學生都加以搜身,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真的讓我們無從去判斷說誰對誰錯,但就事情背後所引發出的意義,正是值得我們去加以探討的。
就拿全校搜身這一件事來說,學校處置的過程中確實是有一些瑕疵存在,尤其在現今非常強調個人人身自由的社會中,確實是有一點違背教育的理念,但是同樣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來說,我還蠻同情學校的做法,因為學校真的努力過了,在現今的社會中孩子被這個社會的影響下,道德的勸說已經達不到真正的效果了,孩子為了滿足自我物質慾望的需求,鋌而走險的敢去偷老師的錢,就已經讓我們失望透頂了,尤其又是在那麼單純的學校中發生這樣的事,任誰都會非常的不高興,如果老師們還是自認倒楣的自己賠而就將這件事不了了之,那相信學生還是會食隨知味而繼續犯錯,在那樣充滿互信的學校環境中,教師與學生間的關係又加入了一道互相防禦的高牆,老師為了防範小偷學生,而更不能去信任任何人,學生也會感受到老師的冷漠,師生間的關係又該如何維持。
其實整件事,我最透恨的便是記者,記者訪問學生的那一段,所問的問題真的讓我不可思議,只是會更挑起師生間對立的關係,並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或許記者的報導可以喚起教育工作者真正的良知而有所改善,但我認為有些事只要點到為止不需做太多的說明即可,說真的,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事,我到現在還真想不出方法解決。
我們都缺乏道德的勇氣
陳欣佑
我去郵局時,因為有人在中途離隊,而後又返回插隊,這時我表明請她至後面排隊,因為她已離隊,但是她卻認為自己沒有離隊,所以理所當然回來繼續排隊,當我出聲時,四周人們都冷漠以對,沒有人願意出聲幫忙。當整個事件落幕後,我不禁感慨,我們都缺乏道德的勇氣。
身為一個老師,在學校一直倡導道德的勇氣,培養孩子道德觀,顯然因為在校時老師都相當重視身教,因此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其實是相當中規中矩的,但是反觀,當我們老師在學校大力疾呼培養道德的勇氣之時,這些所謂在社會中的大人們,卻每每做出與之相違背之事,讓孩子無所適從,更甚者有些孩子認為是否所謂的道德,只需要在校遵守即可,出了校門便將其束之高閣?
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每天只有八小時,其餘的時間都與家庭相繫在一起,因此學校所能發揮的功能有限,當家庭與學校發生觀念與實際衝突時,孩子行為的依據又該依誰為準呢?倘若家庭教育不能與學校相互配合的話,這些我們所提倡的道德的勇氣,就落入口號,突有其表,虛應其事。
以往我們都常常呼籲學校應多多培養孩子道德的勇氣,反而忽略了家庭教育與現實生活的重要性,由今天的事件看來,或許需要再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所謂的大人們。我想當我們年紀越大,就越失去道德的勇氣。已失去立場的我們,當事情發生時,又該如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為學校找一條出路-創新管理
顏均庭
目前學校所處的環境越來越艱困,除了教育經費越趨緊縮、教師專業自主權的提昇、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尊重以及學校辦學績效的重視等因素,均使得學校經營亦需革新且創新才能因應環境衝擊,當務之急就是要能提昇學校效能,塑造學校優良的形象,打造學校優良的品質,才能在未來生存競爭中確保致勝的關鍵,然而提昇學校效能不能只是口號,是必需採取行動,以創新管理的提出,除了產出創新性知識外,更重要則是提高組織競爭力,俾使組織永續經營發展。創新管理在學校行政上的應用不只是在行政與教學上的創新,更是要去尋求學校在經營願景、組織結構、運作流程、人力資源、活動推展、環境設施、學校與社區互動、績效目標等方面可能的創新。在充滿競爭壓力的社會中,學校經營唯有不斷創新發展才能得以生存,因此藉由創新管理來經營學校,提昇行政效能,抑且發揮創新的精神,塑造學校為智慧型組織,並建立一套創新分享的學校文化,讓創新經驗得以在學校組織中持續不斷進行與改進,提高學校競爭力,亦是目前學校行政革新可行途徑。
聘用兼任教師 無法完全解決待業教師問題
李春金
報載教育部近日完成「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修訂草案,開放國中小可以在編制5%範圍內,聘用兼任教師。未來在國中小學校園,會出現沒有考績獎金、年終獎金和退休金的兼任教師。
新修訂的草案降低國小每班學生人數以35人為原則,國中以38人為原則。國教司強調,這項準則草案通過實施後,國中小聘任兼任教師,仍需符合教師資格,不會造成教學品質低落,兼任教師由學校自行聘任。
師資培育開放至今,粗估約有五萬名待業教師,隨著少子化與入學新生的減少,謀取教職的競爭更顯激烈與不易,教育部修訂草案開放編制5%範圍內可聘用兼任教師,主要目的是讓學校的編制更為彈性,亦可降低人事成本與財政負擔,另外也可讓待業教師的就業問題稍微喘息。然而,兼任教師沒有同等的福利,如何留住優秀的教師,在校園裡如何面對學生與家長的眼光?兼任教師的定位與角色,也請相關單位替他們想想吧!
酒店與幼稚園
許倪瑋
花花綠綠的招牌掛在道路兩旁,台中市區KTV酒店數量多的數不清,日前出現有毒針頭的幼稚園周邊道路幾乎都是特種營業場所,KTV、酒店、PUB一家一家開,幼稚園等於被酒店包圍,難怪會出現空酒瓶和有毒針頭。
不止酒店多,學區附近的出租大樓進出份子複雜,就連轄區警方也在巡邏時,當場逮到毒回交易。警察抓不勝抓,有毒針頭和空酒瓶,還是出現在幼稚園遊戲區旁的空地上,萬一小朋友不小心遭到感染,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這讓筆者想到孟母三遷的故事,古時候的孟母之所以三遷是為了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而今天在特種營業場所附近的教育機構,又會給就讀的孩子怎樣的境教?甚至又會帶給孩子怎樣潛藏的危機?
而追究起來的責任歸屬又是誰的問題?學校場所和特種場所怎麼會出現在同一區?市政府在營業證照的發給時也應該要考慮營業地點,而業者也應該要自律。教育機構則應該發揮教化的功能,如果暫時無法改變境教,就算週遭的場所是種不好的教育示範,也可以引導孩子上一堂「機會教育」的課,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不去接近危險的場所或物品才是。
學生與老師都應該要會保謢自己
陳美真
新竹清大陳姓教授性騷擾女博士生,經校方調查確認陳有「不當舉止」,超越分際。被清大資工師生公認為溫文儒雅、熱心教學的陳姓教授,因此次事件,將使其家庭與學術地位,遭受嚴重打擊。校園中師生的緣份,實屬難得,但不論師生間感情多麼好,處於複雜的社會中,師生雙方都應保持應有的分際,是自我保護,也是保護對方。
大學校園中,常有女學生進入男教授研究室、或男學生進入女教授研究室,討論課業問題,為了避嫌,教授或學生可主動將研究室的門打開。否則共處一密閉研究室,即使是師生關係,誰也難以預測,誰會被性騷擾或被控性騷擾。基於保護自己與保護對方,最好的方法是一進研究室就將門打開,否則一旦發生逾矩的行為時,雙方都有責任。大學校園中,學生與老師都已成年,照說情感問題較不似未成年學生嚴重,但若涉及權力問題時,學生攝於師長的權威,而不敢拒絕,問題就嚴重了。男女獨處研究室中,若學生刻意挾怨報復,教授也百口莫辯,難以自清。最好的方法是將研究室的門打開。
學生與老師都應該要會保謢自己,當進入研究室討論時,記得先打開門。簡單的一個動作,將使師生關係保持應有的分際,也是保護雙方的簡易方法。
小班小校還是減班裁校?!
蕭惟友
隨著少子化效應持續發酵,以及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近來各縣市都出現減班裁校的情形。像是嘉義縣還是其他縣市都持續推動減班併校政策,導致教師缺額緊縮,所以今年多個縣市已確定停辦國小教師甄試,首當其衝的就是現在的準教師,現在他們已發起拯救國教大聯盟,準備在6月12日上街頭遊行,顯示了少子化、減班併校、甚至是超額教師等問題已無法再被忽視。面對這些問題,站在教育當局的立場,當然是想省錢,能夠減班併校,每年就能節省一大筆人事成本,但是如果再繼續這樣下去,流浪教師問題恐怕無解,而現職教師可能因為併班併校原因,使得工作量大增。其實因應少子化時代的來臨,小班教學、小校教育應是理想的政策,除了能紓緩流浪教師問題,也能維護偏遠地區或小學校學生的受教權,教育當局應該好好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畢業、失業」
林家輝
六月是學生畢業的季節,但現在的畢業生都會問「畢業了要做什麼?」。其實畢業生工作難找,也不是今年才出現的問題,但是對於社會新鮮人的失業情形,我們的政府長期的未給予重視,就好像是青年失業對社會的衝擊,都不如中高齡人口失業那般的嚴重,因此政府所推動的就業計畫,大都是以中高齡人口為優先適用對象,青年失業者很難深受其惠。然而,青年是新進的勞動力,他們是可以促進就業市場的新陳代謝,因此,若青年失業的情形繼續惡化,不僅是人力資源的浪費,亦有可能會形成市場勞動力銜接的斷層,繼而影響著整體國家的競爭力,所以對於青年失業的問題,政府應當積極加以重視。
每個月2000班費哪裡去?
李雅文
高雄縣一所國中被學生家長檢舉,三年級的學生每個月要交2千元班費,甚至連清潔廁所的費用也要家長出,不過,學校卻說班費是用來支付學生輔導課的費用,而且收費標準是經過家長會同意。
對於此事件筆者有以下疑點:
一、所謂『清潔廁所費用』是指那些費用項目?若只是打掃廁所,要用的鹽酸消毒用品或是打掃工具,這些東西可以跟學校的保健室申請,請事務組長一起購買,若是美化廁所環境,所需要的佈置材料也可以跟學校申請,廁所的清潔是屬於學校環境的維護,並不需要由班級出錢。
二、學生的課輔費不是一開學就繳了嗎,為何還要每個月跟家長收錢?
三、學校表示收費標準是經過家長會同意,那是不是應該在實施之前,學校就應該把通知單發給每位家長,讓他們清楚知道學校跟家長會達成怎樣的共識,要推行怎樣的措施。但從這事件,班費的用途及明細,家長似乎搞不清楚?
筆者認為國中小學階段,班級最好不要收取班費,避免不必要的質疑,若課程需要額外使用任何材料,導師可以提早前幾天公佈,讓學生有充分自行準備材料的時間。若臨時要全班一起購買的東西,可以先跟家長說明,收費的明細清楚,讓家長無疑惑,減少親師間的誤會。
生活教育,不可忽視
李嫦薇
在九年一貫課程,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科技做整合為生活科目的
學習領域,強調以生活為中心。明確揭示其基本內涵應包括:鄉土與國際意識、民主素養、人本情懷、統整能力與終身學習,並且配合學生身心發展,培養各種人與自己、人與社會環境、人與自然科技之生活知能、激發個人潛能,這是新修訂九年一貫課程的目標。然而我們在新課程的生活教育中,只是培養其能力,卻忽略了教育學生為「人」的課程。
生活教育的實施,是一種藝術,有關認知教學、行為實踐與情操陶冶,必須因應對象或角色之不同而轉換,其中以行為實踐最為重要,若流於公式化的呼籲,將導致生活教育的努力功虧一簣,甚至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經由「以生活教育與品德教育為中心」之課程與教學的實踐,達成啟發學生自動、自發、自律的態度,養成愛整潔、守紀律、負責任、重榮譽與合群互助之美德,培養身心健全、適應社會變遷能力,以確實達成教育目的,但仍有一些人不了解「生活教育」的方向和內涵,致使生活教育就像曇花一現一樣,只讓人看到一剎那的花朵而不知真象為何。
現代社會中,社會型態變遷快速、適應不容易,人際關係的疏遠、物質生活充裕、精神生活空虛,資訊傳播的紛亂、價值觀念之差異;特別重視知識技能、忽略人格陶冶、學校教育功能擴張、家庭及社會教育減弱、學校偏重教條式的灌輸、忽略行為的實踐與認知啟發等問題。以上種種狀況都容易使我們的生活教育出現問題。教師、家長應以身作則,以身教代替言教;讓學生在教師、家長的示範之下,耳濡目染,希望能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盼望能以熱誠感動孩童,以人格教化孩童,使之改變氣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教育是基本的、長期的、全面的教育,它是以人的生活為實施對象,應該從灑掃應對進退之禮節開始教起,透過啟關愛與耐心,培養自重自愛、自動自發的精神,期許孩童能夠守法負責、充實自己的生活、關心他人、造福人類。
以教代罰
方逢源
日前台北縣某一國中四名學生用熱水燙蝸牛,老師認為學生行為失當,在他們胸前貼上「殺蝸牛凶手」牌子作為處罰,而引起家長抗議,進而導致老師受到學校懲戒。在教育的現場中握有權力者的支配者,對於違反團體中的規約者給予相當的懲戒時其所憑藉的為何呢?其手段和方法是否合宜?相關的作為是否具有教育意義,還是憑藉著個人的喜、怒而為呢?
所謂「生命無貴賤」對待所有生命的價值應為等同,人、蝸牛、小鳥其生命的價值應無所差別,如何讓學生從親身經驗、觀察中認知到生命的可貴和脆弱。就學生用熱水燙蝸牛的行為觀,其居於開玩笑和做弄的成份為多,然而行為過當導致蝸牛的生命受損。教師以胸前貼上牌子的方式處罰、及其後教師受到學校於其考績上懲戒是否皆有傳統「以暴制暴」的思考。除了處罰之外我們對於犯錯者的處理方式無其他方法嗎?藉由各種不同的方式,諸如:寫反省日記、觀察或蒐集蝸牛的生態報告等方式讓學生從中體悟各種生物的特性,進而尊重其為一獨立的生命個體,或許遠較處罰來給學生的更有意義。回想個人的成長歷程,往往對於善待自己,且給予寬恕的師長銘感於心永身難忘。所以當我們凡事以「懲罰」為第一思考方向時,往往會遺漏了其他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不是嗎?
高中VS技職院校,志向為主
陳佳汶
國中第一次基本學力測驗終於結束了,相信現在不少的考生和家長們,開始對「選填志願」、「選校」產生焦慮。對國中生來說,這算是他們面臨的第一個關於人生方向的抉擇,究竟是要選擇高中或者唸技職院校?這兩者似乎代表著不同的人生路程。
其實,在國人舊有的傳統觀念中,如同對「明星學校」的迷思一樣,社會大眾或家長們多半仍認為就讀高中會比技職院校有更好的出路,因為選擇就讀高中將來便能繼續升上大學,之後才能更順利進入職場卡位,進而獲取較高的社會地位。再加上,教改中廣設高中大學等擴充高等教育的訴求和發展,使得現今全台的大學院校已有158所之多。幾乎只要學生想念,都有大學可以就讀,升學率快高達到了百分百的數字,所以大部分學生也都會先考慮就讀高中。
學校師長及社會也應導正對技職教育傳統觀念的迷思,並積極建立學生正確的升學觀念。因為選擇技職教育就讀的學生不一定全都是成績不好的學生才去唸的,也有的是因為自身興趣而選擇就讀。而且近來,教育部漸重視技職教育的發展,技職學生不僅擁有較多的實務經驗,加上學校與企業兩者建立良好的產學合作,除了讓學生培養實務專長外,更能與企業社會接軌,不至於形成學無所用的窘境。然而這部分也需要教育部和相關單位的努力配合,才能讓技職教育有更好的教學品質與發展。
筆者相信部份考生在選填志願時,覺得究竟要順從自己興趣來選擇技職院校,或者聽從父母意見選填高中就讀,對於選填志願產生疑慮或矛盾。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且現在的升學管道多元暢通,若技職生有興趣唸大學,仍有很多管道可以申請入學。因此最重要的是,清楚知道自己的性向為何?或徵求父母師長的相關意見,來慎重選擇心目中的院校或科系,以便日後能夠全心投入學習,也才能擇其所愛,愛其所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