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婚姻與家庭環繞模式談健康家庭的特質

葉婉真

 

.前言

在今日社會變遷快速,都市化、工業化明顯的時代,在家庭方面,家庭的結構的改變,從大家庭逐漸轉變為小家庭,家庭人口數減少,家庭中權力角色的轉變,我們該如何因應這樣的變化?而個人化的意識漸漸高漲,國人對家庭的看法也產生了變化,非傳統性或多元化的家庭逐漸增多,單親家庭、雙薪家庭、通勤家庭、隔代教養家庭,甚至是同性戀家庭,也有逐漸攀升的趨勢。近年來更增加許多的異國婚姻,外籍配偶的增加必定對家庭教育有十分重大的影響力。在以往,我們都會將這些非傳統的家庭型態視為有問題的家庭或認為它不完整、不健全,並將它歸類為失能家庭,需要特別的照顧與協助。隨著對家庭研究的日漸蓬勃,對不同類型的家庭有著新的詮釋,『不完整』並不表示不健康;『健全』的家庭或許當中的問題更多,因此,在探究家庭的好壞時,不再以家庭的成員結構來做為區分,而是以家庭的功能是否能有效發揮為主要的評估依據,也因此有了『健康家庭』的名詞。

健康家庭有什麼重要性呢?家庭是組成社會的最基本單位,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是根源於家庭。雙薪家庭中嬰幼兒的托育問題、教養問題;青少年的犯罪問題;老年獨居的問題都顯示著家庭與社區、社會間的緊密不可分的關係,有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力。再者,國人開始重視家庭中的生活品質,不像以往傳統的農業時代,家庭是主要生產單位,祇求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而已。要提升生活品質,便需要有良好的基礎才能進一步去談『學習型家庭』;『全人』的發展。家庭若能維持其功能的發展,便能預防家庭問題,社會問題的出現,因此對健康家庭的認識是十分重要的。

究竟怎樣的家庭可以被稱為是健康家庭呢,或者說如何稱的上是將家庭的功能有效發揮呢,健康家庭應具備哪些特質呢,本文以先簡略介紹一下家庭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再介紹各家學者對健康家庭的定義及特質,最後將各學者的特質歸納整理到婚姻與家庭環繞模式的三個向度之中。

.家庭的基本功能

一般家庭的家庭的基本功能有以下幾種:

1. 生育、養育功能:家庭主要是生育及養育子女的的場所。也就是我們常說『傳宗接代』的責任。而其中生育的功能是其他社會制度無可取代的,是社會所賦與家庭的特有權利,但養育的功能已經逐漸從家庭環境中因雙薪家庭的出現,轉而改由托嬰機構或褓母來完成。

2. 經濟功能:家庭提供食衣住行的基本需要。它既是一個生產單位;也是一個消費單位。提供家庭成員生活中所需的資源,但今日除了家庭有經濟功能外,也開始漸漸有許多社會福利政策協助家庭完成此功能。

3. 社會化功能:社會化是指個人學習社會規範與期待的過程。它將一個人塑造成社會所能接受的人,尤其是剛出生的嬰兒,家庭是他唯一接觸的生活環境,雖然每個人一輩子無時無刻都在社會化,但幼兒時期是影響很大的。現今的家庭結構許多的小孩並未能在家庭接受社會化的過程,反而是提早由學校進行包括托兒所,幼稚園等等。

4. 感情功能:家庭提供安全歸屬的感覺,使個體能會得情感上的滿足與慰藉。家庭是我們建立與獲得親密感最主要的社會制度。這也是目前家庭功能中最無可取代的功能,但因為社會變遷的腳步過快,往往許多家庭問題的產生也是因為家庭中無法給予成員安全感所造成的。

5. 教育功能:家庭提供成員最早的教育機會,使成員接受智能的啟發、道德的培養、價值觀的建立、培養成員的學習動機、求進步的慾望和創造力等等。

6. 娛樂功能:傳統的家庭有著娛樂的功能,藉由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

7. 保護功能:家庭提供了對外界危害事物的保護力量使其免於恐懼。但現今有了警察及保全,增加了保護的效果。

檢視目前的家庭狀況,許多的功能已經漸漸的由社會制度所替代,生育功能也因國人對生育的動機及看法有所改變,而使得生育子女數降低或抱持不生的態度。生育不再是為了傳宗接代的責任,而是會了自我實現或是享受養育的樂趣。

Steinberg,(1978)調查發現美國學齡前兒童的父母認為做父母最大的快樂是與子女情緒的緊密聯結,其次是增添樂趣家庭。由此可知,感情功能是無可取代的。家庭所最需要的已經不再是其他的功能,因為由社會制度的協助,親密的感情是維繫家庭的凝聚力的重心,我們也從健康家庭的特質中發現主要評估是否為健康家庭的評估標準,如Beavers的家庭環繞模式主要便是在家庭凝聚力、家庭彈性及家庭溝通等三個向度去做評估。而Mcmaster的健康家庭功能評估中,也發現大多的家庭面臨情感性問題時,較容易對家庭造成巨大的衝擊。

.健康家庭的定義

健康家庭的概念,各家學者說法不一:若以臨床醫學來探討,指的是非病態的家庭,也就是家庭成員中未出現失能或病態症狀的家庭即為健康家庭。如Beaders1971)認為健康家庭中就是家中成員沒有情緒疾病。

也有強調健康是一種理想狀況為出發點,達到功能完全發揮的境界。若以統計上來區分指的便是平均值,即是落於常態分部曲線的中間主要部份,即是健康家庭。也有些認為健康是一種過程,一種知覺,但若以現今家庭系統論的觀點來談,則著重於家庭成員中的動態關係,有效的處理家庭問題,則可稱為健康家庭。吳就君(1986)認為沒有所謂的異常或正常家庭,但是有些家庭所建立的體系與功能,比其他家庭更有效、更有能力與彈性來處理問題。就可稱之為健康家庭。朱森楠(民82)提出健康家庭指的是家庭關係的模式。包括人際關係、溝通技巧與能源的運作,是形成正向家庭認同氣氛與健全的社會心理特質,目的在於促進家庭成員間滿足的和諧互動關係。鼓勵並發展家庭和個別成員的潛能,使家庭生活中能有效處理壓力和危機,並維繫家庭的生存和成長。郭筱雯(1993)整理並分析健康家庭的定義,認為健康家庭即品質較高的家庭,包括家庭關係的有效運作、家庭資源的有效運用,以達成家庭潛能的充分發展。並使家庭有能力、有效的處理壓力和危機。換言之,健康家庭即指家庭成員關係之和諧與功能之順利實施,以達成個人與整個家庭需要之滿足。Linzren etal1992)認為健康的家庭較少有敵意,暴力破壞正常關係,但並不表示健康家庭中就沒有鬥嘴現象,而是採取間接、誠實的方式表達。

由以上可知這些學者所定義的健康家庭,是將家庭視為一個有機體,而非機械體。以家庭系統來看待家庭間良好的互動關係,才能使家庭成員有健康的生活,此即為健康家庭系統的概念。

(一)結構取向

Salvador Minuchin1974)所提出主要理論是強調每一個家庭系統的內部都包含了數個小次系統,如婚姻、親職、手足等等。彼此間會相互影響,除此而外,家庭也會與其外界的社區、社會等有交互作用。以此觀點來看待健康家庭,它應該是家庭成員都能各司其職,但是又不過太過於僵化,家庭關係是有秩序的,而不會過於黏膩,家庭與其大系統間界線清楚又不至於疏離。

(二)Bowen的理論

      Bowen1978)提出自我分化的概念。自我分化是指一個人的情緒能夠與家庭中的其他成員的情緒區分開來不會混淆在一起的程度。王大維(民82)指出一個健康家庭應該是系統中的自我分化良好,彼此的情緒不會混淆在一起,而因此每個成員的自我分化也適當,與其原生家庭保持獨立又不會完全切斷關係。

(三)溝通取向

Virginia Satir1972)認為每一個人都需要被尊重及關懷。因此健康的家庭應該是家庭成員間彼此互敬、互重。是屬於一個開放的系統而非一個封閉的系統,每一個人覺得在這個家庭中都是有價的個體。

.健康家庭的特質

(一)HarrisonKellogg1998提出健康家庭的四十個特徵茲分述如下

1. 注意並肯定自己與別人的感覺。

2. 公開並真誠的分享感覺。

3. 彼此之間家庭與外界間有豐富的溝通。

4. 教導積極的傾聽。

5. 提供一個信任與安全的環境。

6. 鼓勵與尊重個體的獨特性。

7. 尊重思想感覺與空間的隱私。

8. 開放表達精神與信仰價值。

9. 教導承擔風險。

10. 對家庭成就的慶祝與感恩。

11. 教導尊重環境與彼此。

12. 對弱勢團體敏感與保護。

13. 彼此相互支持。

14. 進行某些不僵化的儀式。

15. 重視歷史傳統。

16. 接受變革。

17. 以幽默有趣的態度過生活。

18. 提供模式與彼此尊重。

19. 以知性和感性的方式接受挑戰。

20. 對外在世界開放對家庭敏感。

21. 平衡孩子與對待大人的焦點。

22. 提供寬恕與復原的模範。

23. 鼓勵批判思考與懷疑。

24. 競爭但不鬥爭。

25. 針對孩子需要提供成人親密模式。

26. 對問題開放並願意尋找外在資源的協助。

27. 承認並注意行為的後果。

28. 以一種積極肯定與學習的態度面對衝突。

29. 責任是自願承擔而非被動接受分配。

30. 提供資訊及接受資訊。

31. 以溫和非責難的語氣對待錯誤。

32. 關心支持工作。

33. 家庭的運作是經由愛與責任而非規則。

34. 允許及支持悲傷失落。

35. 家庭及個人意願使用外在資源。

36. 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

37. 成員間兼顧交換與互惠的關係。

38. 尊重所有權但願分享金錢財務。

39. 視兒童為生命中的神奇禮物。

40. 允許成長的空間。

(二)藍采風(1987曾列出了十二個健康家庭的特質:

1. 健康的家庭有一股濃烈的『家』的感覺。

2. 健康的家庭有共同的目標。

3. 健康的家庭有家風有傳統。

4. 健康的家庭有齊聚一堂的時間。

5. 健康的家庭要求每個家人都能負責互敬。

6. 健康的家庭有良好的溝通模式。

7. 健康的家庭充滿互信的氣氛。

8. 健康的家庭有給予子女難忘的童年。

9. 健康的家庭能夠面對問題克服困難。

10. 健康的家庭有高度的宗教取向。

11. 健康的家庭有強烈的凝聚力。

12. 健康的家庭提供子女成長的機會。

(三)郭筱雯(1993整理並分析健康家庭的定義將特質歸納為十六點:

1. 有效溝通。

2. 情感的滿足與開放。

3. 家庭成員間相互了解接納甚至支持與讚賞。

4. 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家庭活動。

5. 提供家庭成員成長的機會。

6. 強調有效積極解決家庭危機及與衝突。

7. 強烈的家庭結合感。

8. 精神上的幸福。

9. 家庭組織有結構但不固著。

10. 注重家庭成員的需要。

11. 要求每個人都負責任。

12. 有家風有傳統。

13. 有共同目標。

14. 要給子女難忘的童年。

15. 家庭成員適應家庭變化。

16. 親職訓練。

(四)Stinnett & De Frain1986曾利用問卷調查全美3000個家庭發現一個健康的家庭至少應具備下六項特質:

1. 承諾(Commitment)。

2. 感激(Appreciation)。

3. 溝通(Communication)。

4. 共聚(Time Togather)。

5. 精神慰藉(Spiritual Wellness)。

6. 危機因應(Coping with Stress & Crsis)。

(五)Lewis1979)提出十項特質:

1. 強有力的婚姻(Strong marriage)。

2. 父母的權力(Parental power)。

3. 家庭的親密性(Family closeness)。

4. 溝通(Communication)。

5. 有效解決問題的技巧(Effective problem solving skill)。

6. 感受(Feeling )。

7. 處理喪失的能力(Dealing with loss)。

8. 價值和信念(Values & beliefs)。

9. 親密和自律(intimacy and auton0my)。

10. 家庭風格(Family style)。

(六)Beavers1982)提出八項特質:

1. 系統化導向(System orientation)。

2. 明確的界線(clear boundaries)。

3. 內容的清晰性(contextual clarity)。

4. 平等公開的權力(Equal overt power)。

5. 鼓勵自律(Encouragement of autonomy)。

6. 相關的快樂和舒適(Joy and comfort in relating)。

7. 技巧性聯盟(skilled negotiation)。

8. 卓越的價值(Transcendent values)。

(七)Curran1983)認為健康家庭的特質有十五項:

1. 溝通和傾聽(Communication and listen)。

2. 肯定和支持(Affirm and support)。

3. 尊重(Respect)。

4. 責任感(Sense of trust)。

5. 快樂和幽默感(Sense of play and humor)。

6. 責任分享(Shared responsibilityl)。

7. 錯誤的感覺(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8. 強烈的家庭感(strong sense of family)。

9. 相互的平衡(Balance of interaction)。

10. 分享宗教精華(shared religilous core)。

11. 尊重隱私(Respect of privacy)。

12. 為他人服務(Service to others)。

13. 桌邊交談時間(table time conversation)。

14. 分享娛樂時光(Shared liesure time)。

15. 尋求協助處理問題(Seek help with problems)。

(八)Barn Hill1979以兩極化的觀點來看健康家庭

認同(identity

個體(individuation

陷入困難(enmeshment

相互關係(mutuality

孤立(isolation

改變(change

彈性(flexibility

僵化(rigidlty

穩定(stability

解體(disorganization

資訊過程(information

清晰知覺(clear perception

不清晰知覺(unclear perception

清晰溝通(clear communication

不清晰溝通(unclear communication

角色結構(role structure

清晰角色(clear role

不清晰角色(unclear role

清晰的親代界線(clear generational boundaries

混淆的親代界線(diffuse generational boundaries

(九)Otto1962認為健康家庭指的是家庭強度而家庭強度因素有

1. 養育(Murture)。

2. 支持(Support)。

3. 父母的教導(Parental discipline)。

4. 鼓勵家中成員成長及成熟(Encouragement of growth and maturation of all family members)。

5. 精神慰藉(Spirital well-being of members)。

6. 良好溝通(good communication)。

7. 解決問題的方法(problem-sloving skills)。

8. 成員參與戶外活動的意願(meaningful participation of family members activities outside the home)。

.以婚姻與家庭環繞模式談健康家庭的特質

Olson(1989)整合了家庭系統思維的觀點提出婚姻與家庭環繞模式在婚姻與家庭環繞模式中有三個主要向度:包括家庭凝聚力、家庭彈性及家庭溝通。是決定家庭功能的者要因素。其中將凝聚力及彈性作為環繞模式的兩軸。依其凝聚力及彈性的強弱各分為四級,形成十六種家庭型態。家庭功能趨向平衡程度的狀況較佳,Olson並將此十六種家庭歸為三大類平衡型、中矩型以及極端型。其中每一向度又各自包含數個概念,以下便稍做介紹。

(一)家庭凝聚力(cohesion)

家庭凝聚力是指家人彼此間的情感結合。在此模式中,被用來作為診斷和測量家庭凝聚力的向度有:情感連結(我-我們)、忠誠(loyalty)、家庭介入、親密度(closeness)、界線(內部的:時間(time)、空間(space)、做決定(decision-making);外部的:朋友、興趣(interests)、休閒(recreation)和活動(activities)。四個凝聚力的層次由低至高包括疏離(disengaged)、分隔(separated)、連結(connected)、到糾纏(enmeshed)。

(二)家庭彈性(flexiblity

家庭彈性的向度是在領導和控制(leadership)、協商方式(negotiation)、角色定義(roles)、紀律(discipline)和規則(rules)、改變的情況(change)。為了在這個向度上描述、測量、和診斷夫妻和家庭,很多概念取自社會科學的原則,尤以家庭社會學最多。彈性的四個層次範圍從僵化(rigid)、結構(structured)、彈性(flexible)、到混亂(chaotic)。

(三)家庭溝通(communication)

家庭溝通是環繞模式的第三向度,是一個催化向度。對催化夫妻和家庭向其他兩個向度的移動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是一個催化向度,故無法於圖解中發現。家庭溝通測量的指標是1.聽的技巧(listening skills):同理心、注意性的傾聽。2.說的技巧(speaking skill): 為自己說的,或為其他人說的、語言訊息清不清楚、有無一致。3.自我坦露(self-disclosure): 分享自己和有關的情感。4.清楚的(clarity)。5.有主題的思路(staying on topic)。6.尊重和關心(respect and regard)。

將上述學者對健康家庭特質的分析主要可將其歸類為婚姻模式中的三大類

家庭凝聚力(cohesion)、家庭彈性(flexiblity)、家庭溝通(communication)。將其表如下:

 

 

 

從不同學者的健康家庭的特質中不難發現,大部分的健康家庭主要是以精神層面來加以討論,以家庭凝聚力而言:家人之間要能保持適當的親密感,不可太過疏離或黏膩,有以家庭為重的概念,家人有共同相聚的時間,相互尊重與鼓勵,家庭中也保有個人的空間及尊重個人的想法。再家庭的彈性上,遭遇問題時能有休戚與共的態度,一起分析問題,找出可能的解決方法,進行處理。家庭有共同的目標與願景,家庭中的規則也能因狀況而有所改變不僵化固著。溝通時能清楚的分析、表達,家庭中有開放態度,讓家人能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溝通時也能清楚明瞭針對問題,而不偏離主題,相互尊重與認同。

.結語

所謂的健康家庭並不代表它始終都不會有問題發生,而是當問題或危機發生時,它能有較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便對家庭中發生改變時能有較快的適應力,健康家庭不單是指家庭中基本成員都有的家庭,更須探究的是這個家庭功能運作的情形,健康的家庭中的成員能享受其中的幸福滋味,一起有共同的願景,成員間相互扶持,才能夠維繫長久,也才能為學習型家庭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資料

王大維(民84)。健康的家庭系統之探討。學生輔導雙月刊,4090-101

朱森楠(民83)。健康家庭特質的探討。竹縣文教,740-56

邱獻輝(民91)。婚姻與家庭系統環繞模式之探討(上),諮商與輔導,19327-32

郭筱雯,黃迺毓(民82)。已婚婦女對健康家庭的知覺之研究,中華家政,2256-67

Harrison M.,& Kellogg, T1998. 40 traits of a healthy family. Journey to Wholeness.http://www.magicnet.Internet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