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戲劇看政治表演
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研究所� 張天雄
曼威.柯司特曾說過:「媒體政治不是所有的政治,但所有的政治必須透過媒體影響決策。政治被根本地形塑,在其內涵、組織、過程、與領導權上,被媒體系統的內在邏輯所形塑[1]。」由此可見媒體在政治運作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從前政治人物在從政前必須學習戲劇,讓戲劇的表現加強說服力,使民眾能夠清楚的由政治人物肢體語言感受他想傳達的理念.。現在的政治人物,則是忙著在媒體這個新舞台前「扮演」好一個他想要民眾所認同的角色。前立委朱高正的一句名言:「政治是高明的騙術。」從國家角度來看,執政黨與在野黨的對抗不過是利益交換。最終獲得妥協的法案,就是雙方利益的中間點;對政治人物個人而言,學習如何在媒體前表演,形塑選民所希望看見的「政治家風範」,成為當下課題。他們藉由「假新聞事件」打造個人光環,像是催眠般鼓動民眾盲目跟隨其後,進而全盤接受他們的政治理念,有點類似金光黨先取信於受害者,再予取予求的方式。這樣的模式也讓政治人物產生許多鏡頭內與鏡頭外的人格落差。
一:新聞事件與戲劇呈現
1.記者是新聞的導演
新聞記者以採訪為工作,再透過所屬媒體發表,以滿足民眾知的需求。傳播學者Gieber & Johnson曾提出記者與消息來源的三種互動模式,分別是:對立、合作與同化。[2]基本上,記者與消息來源的關係可視為本身資源與相互選擇的互動過程,兩者存在著經濟或權力利益及資訊上互惠的共生關係。因此,記者與消息來源的情感維繫常常會超越單純的新聞採訪,為保持長久良好互動,有可能形成合作關係,甚至會主動營造彼此配合的高度同化關係。
在此種新聞運作的氛圍下,為了滿足受訪者的利益及記者每日報導數量需求,雙方便在互蒙其利的狀態下共同催生了「假新聞」的誕生。
史學家卜斯丁(Boorstin,
1961)在他的著作「幻象」一書中對假事件(pseudo-event)的定義是指:「經過設計而刻意製造出來的新聞;如果沒有透過設計安排的過程,可能不會發生的事件[3]」。假事件是有計畫的預先佈置,而不是自發性的,它同時也是預發稿,不問真實性只問有沒有「新聞價值」。由於假新聞事件是經過特別安排,通常較一般真實事件來的有趣也較有張力。假事件之所以會大行其道,就是因為媒體與消息來源間的共生關係所導致。
而新聞呈現的環節之中,又以影像最能被讀者及觀眾所接收,攝影記者在傳送訊息的過程中被要求除了事件的紀錄及報導外,還要包含藝術性在其中。這樣的標準對於搶拍新聞事件的攝影工作者而言,是一件艱鉅的任務。為了滿足影像的說明性及藝術性,攝影記者選擇了在新聞事件中「安排畫面」的方式。
這也是一種類型的「假新聞」,將原本不存在於現場的畫面「創造」出來。
對此,約翰.伯格(John Berger)曾以布萊希特的詩去討論照片與生活經驗及社會記憶的脈絡關係。他認為「即刻」(instant)這個詞可以用來比喻相片;而「表演」(acting)這個詞則可以當作照片中所記錄的事物之時空脈絡的再創造[4]。
影像評論者蘇珊.桑塔格則更是直接的指出:「攝影就是構圖,(對活生生的影像而言,就是擺pose),攝影師想要安排畫面的欲望,並不會因為對象無法活動而消失[5]。」這句話這說明了攝影者在參與影像呈現時,為了有一個「完美構圖」而做的造假安排情形。
她隨後並舉例指出,當年美軍在硫磺島升起美國國旗的相片,完全是由當時美聯社攝影記者喬.羅森斯爾所(重新排演)的[6]。
事實上,攝影記者成為新聞影像的導演已不是新鮮事,許多造假的新聞相片也可以被留傳百世,成為所謂的「經典相片」。
以台灣為例,每天晚間十點後,所有新聞媒體就開始等待中央(國家)通訊社的「明日預告」,當中包含了未來一天的所有「新聞」預告,從黨政、國會、到生活市政,巨細靡遺,約莫掌控七成以上的隔日新聞呈現。
這類能夠預知的事件,在卜斯丁的定義中,就是所謂的「假新聞」。
一位政治人物可以透過管道發出「明日預告」,作好造型、服裝及新聞稿,以便在隔日作最好「表演」。
高明的政治人物,背後有一群打造形象的公關,可以輕易拋出議題,讓媒體追問;同時也可以塑造政治人物形象,讓民眾在適當時機看見政治人物有合宜穿著及動作。
比方陳水扁總統,就承襲前李登輝總統,藉由接見外賓時拋出議題。那像是一
場與媒體的不期而遇。在一個毫不相干的外賓面前談論政敵與國內政治,雖然對外賓而言是突兀的,但對民眾而言往往看見的是一個西裝畢挺的總統,帶著認真又嚴肅的表情外加莊嚴的接見場合,製造出一個相當具有說服力的氛圍。
當陳總統下鄉時,一身承襲前總統蔣經國的白色卡其外套又成了親民的表徵,配合與民眾的互動,再加上媒體在報導新聞時截錄的片段,營造出現場情親民愛民的溫馨畫面.。
此類媒體為求報導煽情而利用鏡頭及與文字去誇張現場情況的事件屢見不鮮。比方美國麥克阿瑟將軍回國之後,原本寥寥無幾的歡迎民眾卻被攝影機特寫畫面及記者表述成是萬人空巷,夾道歡迎就是一例。
為了因應媒國內媒體需求,政治人物每個人都研發出一套生存法則。
以立委蔡啟芳、林重謨及朱星羽為例:走鄉土批鬥路線的三人,了解媒體需要猛藥,所以常針對當下話題人物召開記者會提出批評,媒體記者為創造話題不惜扮演導演角色,往往在陳述意見後不夠血腥,媒體記者就會明白講出希望他加重批判語氣,最好帶點髒話,才能帶動與新聞人物的對戰氣氛及觀眾興趣;更有甚者還刻意安排仇人相見,希望能引發全武行的畫面,而當事人為了增加曝光率,也樂於配合演出假事件,讓支持者相信自己是有議題,有在做事的立委.。
2.真情流露的影帝級演員
Augusto Boal[7]認為:「移情作用」必須被視為一項可怕的武器來理解,它是整個劇場藝術和相關藝術(電影和電視)當中最危險的一項武器。
他表示移情的運作機制存在於虛構與真實的兩個個體中。兩個體的並置(juxtaposition),使得真實的個體放棄他的決定權,向虛幻的形象輸誠。
這樣的並置還製造了其他具侵略性的效果:真實,活生生的觀眾感受了虛構故事的內容並內化它,進而接受了虛構,並呈現在他的生活和真實之中。這樣的過程就是滲透(osmosis)。
高明的政治人物在營造形象的同時也不斷進行移情、滲透的工作,就像好萊塢勞勃迪尼諾等天王級演員一般,讓觀眾在看見他們時能夠全心相信,傾心跟隨。
宋楚瑜興票案
著重內心戲的前省長宋楚瑜,經典戲作是興票案爆發前「沒錢修門說」,當時他在民眾前的身份是以前總統蔣經國正統傳人而參選的總統候選人,挾著省長任內政見落實度九成以上的成績,民調支持度一度飛升到百分之四十之高。自奉清廉從政的他,在一次媒體的訪問中,被問及從政心歷路程,面對鏡頭越說越感慨,最後甚至激動落淚,表示他在各種公職工作期間的奉公守法,讓他無法存蓄金錢,不但生活簡樸,連母親的廁所門都籌不出經費去維修。
當時這一幕令人動容的畫面曾深深打動不少選民的心,不過就在劇情及選民支持度到達高潮時,時任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示意黨籍立委楊吉雄爆料說出宋楚瑜藏有秘密帳戶,內有上億元的帳款,引發出當年影響總統選舉風雲變色的「興票案」。
從此以後,整個選舉就變成宋楚瑜在解釋興票案金錢的由來,兩陣營質疑他誠信的問題不斷在媒體拋出,宋楚瑜也在此時提出「長輩說」、「照顧遺族說」等說法回應,不過由於說辭前後不一,讓他的民調一舉掉落十個百分點以上,選民開始觀望。正當興票案還在吵得沸沸揚揚之時,民進黨立委蔡煌瑯等人提出宋楚瑜有在美國置產的事實。對此宋楚瑜甚發下豪語,若有對手所言情事,願意退出總統選舉以示負責。.
沒想到立委林瑞圖接著爆料宋楚瑜的公子在美國購買五棟洋房,讓他在興票案之後再次受到貪污的誠信質疑。
原本幾乎篤定當選的宋楚瑜在這時民調已落後給另一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雖然他很努力的以表演來加強選民對他的印象,卻沒想到真情流露的加分到了後來變成虛偽噁心的唾棄,對一部戲劇而言,是充滿峰迴路轉的曲折劇情。
不過因為宋楚瑜在興票案前透過媒體所營造的良好政治官形象已經滲透到民眾內心深處,使得不少選民選擇「忽略」這個解釋不清的問題,並賦予他政治受害者形象的移情,以高於國民黨連蕭配的票數落選。
全能演員李登輝
有人說:「連戰一眨眼就知道是在說謊;宋楚瑜一哭就是在說謊;而陳水扁一開口就是在說謊」.。
相對於這三者的演技,前總統李登輝可說是湯姆漢克影帝級的巨星,從一個日語流利不用翻譯的東瀛教育下的人,演到無產階級革命的共產黨員,再轉變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國民黨員,最後一百八十度轉彎成為極左派台灣獨立萬萬歲、中國台灣一邊一國的台聯黨精神領袖,個中的心情揣摩及角色變換後的調適似乎都難不倒他。
這種不斷顛覆既有理念的苦行禪悟式思維,讓他在從政歷程中成為一直有自願者及大量信徒跟隨的英雄人物。
他在國民黨以一個本省籍又有共產黨背景的政治人物身份,向故總統蔣經國承諾絕不支持台灣獨立,進而獲得政權轉移,其間一手主導國民黨分裂,從新黨出走,郝柏村及林洋港等黨內院長級大老離去,一直到曾是心腹大將的前省長宋楚瑜脫黨參選總統,再再讓國民黨這個全國第一大黨元氣大傷,事後他再回述這些事件,還津津樂道於其間的過程與艱辛。
公元二千年總統選舉後,他深知民進黨將以國會少數黨執政,而執政後又將面對未過半數的民意,所以必須捨棄獨派思想,向中間選民靠攏,因此有可能失去極左派的支持,所以當下創立「台灣團結聯盟」這個黨派吸取極綠票源,鞏固民進黨可能喪失的獨派票倉。
運用這個方式在立委選舉後以綠營盟友回歸民進黨,為執政護航。而該黨強烈質疑台灣主權問題,要求台灣獨立,與李登輝數十年來曾承諾的「只要我在位一天,就沒有台灣獨立問題」完全背道而馳。選民及跟隨者能在毫無自覺下與之共舞並轉換態度,由恨生愛,把手中原本誓不兩立的選票投進他的口袋,可見他戲劇功力之深,已具有掌控觀眾笑聲與眼淚節奏的程度。他的特殊背景(日式教育體系出生、國民黨的總統、被開除國民黨黨籍的受害者、隱忍多年的台獨基本教義派.....等等)讓他能夠輕易遊走各方,說服民眾接受他的政治理念。對於一些深受日式教育影響的年長民眾而言,也能毫無質疑的接受他被國民黨壓迫的可能性,將自我情感移情於他,卻忘了李登輝是從日據時代開始就過著高於一般民眾的優渥生活,並掌控全國黨政權力多年的事實。
3.演而優則導的新聞人物
一九六八年二月,艾迪.亞當斯(eddie adams)所拍攝越南國家警察總監督阮洛龍將軍在西貢街頭槍殺一名疑為越共男子相片,雖然相片本身訊息為真,但那是由阮將軍一手擺布,他把那位雙手反綁的囚犯帶到滿是記者的街頭,刻意款擺自己側臉及囚犯面孔,等攝影機揚起了,才舉槍處決[8]。蘇珊.桑塔格的這一段紀錄道出新聞中不但涉及影像攝取者的安排畫面,同時也有被攝者精心策畫演出的影像呈現。
在國內,總統陳水扁曾是國民黨「華夏法律事務所」的中國意識者,在數年後搖身一變為主張臺獨的激進份子。
從擔任台北市長開始,陳水扁就了解如何善用電視及報紙這些現代人每天都會接觸的媒介,從市政新聞出發,在現今各大媒體都會保留一定篇幅及時間給台北這個首善之都的前提下,他充份掌握脈動,每天拋出一定議題及行程,讓媒體鏡頭圍繞他的四週,維持時常都有篇幅不等的報導出現。.
攝影機的視景窗構成一個主觀的凝視,而陳水扁也了解他的影像特寫將會影響到在觀眾前的呈現,進而成為民眾對他印象的累積.。
在沒有學習任何影像傳播的背景之下,陳水扁充份利用環境給的暗示了解媒體需求。當他去探視一位因圍捕白曉燕案主嫌高天民而受傷的員警時,幕僚先遣作業會先通知媒體,傳達市長的臨時行程這一個「假新聞」,並在獲得醫院許可下,讓等在病房玻璃窗外的媒體有充份時間準備好攝取這一個市長探視警界英雄的畫面.。
於是當他進入病房門之後就開始一連串的表演活動。首先是寒暄,勉勵員警所做所為,這時因為兩人的聲音被玻璃阻隔,以及身體動作不大,看不出互動,所以沒有獲得從任何媒體上而來的暗示。
接下來陳水扁聊著聊著就將手伸向員警的額頭,摸摸看他是否有發燒的症狀,,由於這是一個關心且有互動的動作,很容易讓讀者了解,市長是以肢體語言去和員警溝通,表達關切。所以窗外的攝影記者紛紛按下快門,閃光燈此起彼落,讓人在病房的陳水扁得到來自媒體的暗示,了解這一個動作是媒體影像所需要的。接下來就是為沒有在第一時間搶到畫面的媒體記者再次表演,往往在三十秒內,同樣的肢體語言會再度出現,於是再度得到閃光燈的暗示後,陳水扁會了解並學習這就是媒體所要的表演重點片段.。
在這段「學習之旅」之後,陳總統不但了解媒體生態與需求,甚或開始演而優則導,導演了幾部耗資上億的天價新聞戲劇。
第一部戲是廢核四電廠:
由於民進黨的宗旨就是綠色寶島、「非核家園」,陳水扁總統當選後第一件瞄準的標靶就是核四案,他宣佈停建核四的同時,不但引起朝野對戰,也讓國際關切,停建期間的違約金,以及造成國內投資環境的不確定,讓台灣當時氛圍處在一片混亂之中,許多外資紛紛徹出台灣。時任經濟部長的林信義就曾在立法院說出,「民眾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這一席話,台灣股市也如選前統一企業總裁高清愿所預期下探三千點大關,好在陳總統及時發現理想與實際的差距,讓核四復工,不過這一來一往已造成高達上億台幣的損失。這個時期陳總統明顯的未能適應從市長轉變成全國總統的格局,不但還在乎上報相片的大小,對於全國事務也還充滿浪漫的理想性,認為核四就只是電廠,隨時停建都可以,卻沒想到一個電廠所牽扯出的背後官商利益,是如此龐大。有點像是台灣本土新銳導演為節省預算一切從簡,有朝一日被聘請到了好萊塢,面對龐大資金且分工細膩的電影工業環境一時間不知所措的感覺。
第二部戲是扁連會:
陳水扁總統為營造朝野對話良好對話,特別邀請當時三位在野黨主席-新黨郝龍斌、親民黨宋楚瑜、及國民黨連戰等人前往台北賓館一一對談,當高潮戲扁連會來臨時,國民黨主席連戰要求要有媒體代表全程轉播,會中談及廢核四案是否可行,陳總統當面允諾連戰主席可以有協商的空間;只是沒想到會談一結束,行政院馬上宣佈核四停建,讓所有民眾一陣錯愕,引發社會不小反彈,國民黨主席連戰更因此火氣大發,批評會談是民進黨粉飾太平的手段,憤而提出連署罷免總統說。緊繃的氣氛讓副總統呂秀蓮高分貝跳上鏡頭與陳水扁總統劃清界線,認為罷免總統與副總統不應同時進行,她與本事無關。最後整件事在陳總統出面透過電視向連戰主席及全國民眾道歉後才告一段落。原本以為掌控全國行政資源就可以放手導演的陳水扁總統,沒想到栽在媒體直播的手上,原本想營造朝野對談的和平氣氛,最後弄巧成拙,像是早期無法錄影的電視劇直播環境,配上一些台詞沒搭好的演員,演變成一齣有點霧裡看花的鬧劇。
最成功的墊檔戲-核四公投
如果要談陳總統所主導最成功的一部戲應該可說是「公投案」,它不但滿足了諸如台獨基本教義派蔡同榮等人長期以來追求的夢想,也幫助他成功製造選舉話題。
雖然公投案最後不敢納入人稱「蔡公投」的蔡同榮版最具爭議的統獨公投條文,卻在陳總統一路強力護航下得到通過,並隨即在總統選舉時製造另一波話題。二00四年總統大選,支持率近百分之四十的「連宋配」來勢洶洶,陳水扁總統因為執政包袱,選擇以公投綁大選為選舉訴求,其間還曾說過:「如果連任和公投我只能選一個,那我寧可選公投。」、「如果公投沒過半,阿扁就算連任也沒意思。」之類的言辭。
由於公投法事涉兩岸敏感,引起美國關切,陳總統在不得罪任何一方的情況下,拋出了兩個公投題目:
一、「台灣人民堅持台海問題應該和平解決。如果中共不撤除瞄準台灣的飛彈、不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您是否贊成政府增加購置反飛彈裝備,以強化台灣自我防衛能力?」
二、「您是否同意政府與中共展開協商,推動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以謀求兩岸的共識與人民的福祉?」
雖說當時國防部長湯曜銘對外表示,即使公投不過也要買飛彈,引起不少在野黨人士批評公投意義何在,以及公投與大選一併舉行變成高難度的選務工作,引發基層選務人員反彈聲浪,一切還是按照陳總統的劇本演出。
這是一個相當成功的策略,等於將秘密投票變成公開形式,只要領公投票的選民基本上都是陳總統選民,而一些草根性濃厚的地方,如果不拿公投票就變成全民公敵,讓大選更加壁壘分明。
另外公投也炒熱了陳呂配民主開拓者的身份,一個「公投一百分」的口號伴隨著他們走遍全國大街小巷,帶動選舉氣氛。
最後選舉結果出爐,陳呂配當選,兩項公投卻都沒過半,耗費上億資本及人力所舉辦的台灣第一次公投,就在陳呂競選總部勝利的煙火中被世人遺忘,回到中華民國法律叢書的一個角落。
相較於前兩個陳水扁總統主導的戲碼,由立法院立委、行政院及民進黨中央聯合主導演出的公投法劇碼,算是陳總統連任的一大功臣,雖然耗資上億,卻也完成階段性的角色。
4.引人入勝的分合對話戲
連戰與宋楚瑜的愛情偶像劇
.經過兩千年總統大選連蕭配失敗後的國民黨主席連戰,透過公關公司及前民進黨的「化妝師」陳文茜等人形象改造,讓他由原本富家子弟公子哥的形象,搖身一變成為親民愛民的總統候選人。雖然在兩千年總統大選時常被對手陣營攻擊是何不食肉靡的晉惠帝,把他到災區伸出食指和姆指比YA的手勢及災民請願時,他卻說出「我先去小個便」等逗趣畫面製成廣告,不停播放,鬧出不少笑話。
到了二00四年,他已打破以往國民黨領導人神秘主義的色彩,尤其帶著夫人連方瑀、公子連勝文參加時下膾炙人口的電視節目「康熙來了」錄影,與無俚頭藝人小S徐熙娣就家庭生活及政治外另一面的對話呈現,讓他形象因此水漲船高。
不過連戰主席在二00四年總統選舉最為人樂道的不是身份態度的轉變,也不是豪門背景,而是與另一位從國民黨出走的重量級政治人物-宋楚瑜的愛恨情史。
他曾在兩千年總統大選中隔空批評宋楚瑜:「一肚子的狼心狗肺!超黨派聯盟是個小幫派。[9]」、「有的人參選以來是在『求名賣官』。在五、六年的省主席、省長期間,把省政府的負債拉高到五千多億元,這些錢都用在綁樁腳,做自己的『代誌』。[10]」、「拿國家的錢,綁樁腳、給派系、縱容黑道![11]」 。連陣營對宋楚瑜更的批判用了更猛烈的砲火。例如二○○○年二月三日,國民黨的陳健治批判宋楚瑜說:「宋楚瑜要參選總統,兒子在美國置產,又一口氣買了五棟,…」、三月十日國民黨發言人蔡正元也說,「宋楚瑜的財產在國外的就不只三戶,在國內有幾戶則不為人知。」、二○○○年二月中,連陣營就宋楚瑜的興票案陸續在聯合報上刊登大幅廣告,主題分別是─「撥開興票疑雲」、「錢、謊言、興票案!」、「真相大白」。
內容除了列舉整個興票案的案情發展及証據之外,還指責宋楚瑜玩弄基層、法律及權謀。廣告最後留下耐人尋味的醒語:「選舉是一時的,人格是永遠的!政治不應是高明的騙術,宋楚瑜卻一直誤以為可以欺盡天下人!從一億多到現在的十一億,戳破宋楚瑜神話的就是宋楚瑜自己!」
可見當時連戰與宋楚瑜之間的爭鬥之激烈,已經到了毫不留情面的翻臉。
宋楚瑜回應:
同時間,宋楚瑜也不甘示弱的回應:「質問連戰同樣是作過省主席,子女有上百億的財產,為何不交代清楚錢從何而來,有沒有在海外置產。以及連戰上百億的財產由何而來,是否曾接收日產據為己有?[12]」、「既沒策劃能力,也沒執行能力,完全不顧人民的心聲[13]」 、「民國初年有一個『兩個字』的人(按指曹琨)以錢賄選買票,經過近九十年,又有一個『兩個字』的人在台灣全面賄選[14]」
宋陣營的人針對連戰家產也在二○○○年二月廿四日的聯合報上刊出大幅的廣告,內容標題是:「連戰家族以錢養權?以權養錢?」文章中批評出國唸書的連戰以假農民身份購買農地。並以「連戰大概是全台灣有史以來最有錢的農民吧!不知道他是不是台灣假農民的開山鼻祖?」為廣告主軸。
同年二月十七日,親民黨周錫瑋和沈智慧公佈連戰家族取得土地的資料,指出連戰財富是「不義之財」。周錫瑋舉例當年才十四歲的連戰以「務農」的身分獲取中壢區觀音鄉的農業用地。二月十九日,周錫瑋再度指稱連戰父親連震東曾收受日本總督一千兩黃金的賄賂的情事。
兩人隔空交火,互揭瘡疤,造成陳呂配漁翁得利,獲得千禧年總統大選勝利。從此開始三國鼎立的局面。
有鑑於泛藍選票合則兩利,分則兩敗俱傷的局面,連宋兩位黨主席在總統大選後開始討論聯合競選的可能。雖然過程風風雨雨,最後在二00四年仍順利組成「連宋配」這個超強跨黨組合,挑戰執政的陳呂配。
只是這一切的轉折似乎來得太快,彎度太大,選前還彼此攻訐的對戰氣氛在選後馬上變為盟友,甚或差點執政,對照起兩人相互對罵的畫面,讓人不禁感嘆「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句名言確實有理,也彷彿讓人看見肥皂劇中一齣夫妻怒目相向而離婚、又峰迴路轉再婚的劇碼。
綜合以上各類型政治人物表演的特質,不難讓人了解「政治是一場秀」這句話的意涵。從某個角度上看來,政治人物在媒體前的作為都帶有表演的特質,當然也意味著虛假。新聞媒體則扮演著將政治人物表演「自然化」的功用,真實的時代情境與不斷加強的「現場」直播效果,讓觀眾將移情作用發揮到極致,甚或滲透到日常思維,進而掌控選舉投票意向,達到政治目的。
二:舞台對政治人物的加持效果:
布萊希特的戲劇理念是創造一個「能讓觀眾可以主動參與其中」的劇場形式[15],他認為舊劇場的演出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變的,觀眾的思考完全被台上的言語和動作所牽動,被催眠式的觀看戲劇。
不過對於報紙上所呈現的政治人物、名人及廣告,都是藉由不同於布萊希特陌生化戲劇理念的方式,以古典舞台催眠效果來吸引閱聽大眾目光。舉例來說:立法院內政治新聞永遠是經過包裝的假新聞,政治人物穿西裝打領帶作好造型,參加一星期前就排好行程的各委員會會議,一早他們將針對報紙議題選擇一個可以供自己發揮的會議室舞台,在眾多媒體前表演自己的專業。立委們了解,專業的問題會和媒體產生布萊西特所謂陌生化效果,媒體守門人會藉此評斷與區隔立委品質的優劣。
過度專業的評鑑往往無法達到傳播效果,於是多半的立委成為媒體詢問官員的窗口,幫新聞記者在質詢期間詢問政府官員媒體所關心的事,藉以獲得版面。更有甚者,藉由聳動的題目,加以言論免責權負與的權力,半猜測式的大膽論證未經証實消息,配合誇張肢體語言或全武行,以便讓畫面出現在媒體之中,以圖文並茂方式呈現的立委,就進入報紙版面編輯的空間,在新一代編輯學之中,相片被定調為提供版面刺點的第一先鋒,若有水、火、血等視覺原素,肢體動作及誇張表情者更容易獲得青睞。
所以立委若將議題炒作得當,就可獲得一個免費具有與古典舞台效果一般的版面。它可以主導觀眾視覺流程,讓他們被催眠式的觀看。因為當人們「閱讀」報紙時,視覺就像是正對著報紙舞台的聚光燈般,在版面這個被打亮的舞台中尋找吸引他的演員和素材。一旦視覺原理啟動,將順著人類慣性先看主照片、標題,次為內文的方式做沿伸。若相片中政治人物表演得宜,聲淚俱下的畫面將留給讀者一個深刻印象。
再搭配上現今報紙以片段聳動文字做標,而非完整事件的呈現方式,很容易造成視覺焦點,讓政治人物能輕易藉由現代世界中的新劇場-報紙及電視,達到宣傳及移情的政治功效。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The City Hall Beat:Astudy of Reportand Sources Roles.Journalism Quarterly Gieber, W.&Johnson.W.(1961) 33:423-432.
From news-gathering to news-making:a flood of pseudo-events,(Boorstin,Daniel, 1961)
中文部分:
About Looking (John Berger,2005) 看.劉惠媛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Susan Sontag,2004), 旁觀他人之痛苦。陳耀成譯:麥田出版
Theatre of the oppressed (Augusto Boal,2000)被壓迫者劇場,賴淑雅譯:揚智出版
(布萊希特論戲劇):貝.布萊希特,1990,丁揚忠等譯:中國戲劇出版社
[1]The power of identity(Manuel Castells,2002)認同的力量.夏鑄九等譯:唐山出版社。
,The City Hall Beat:Astudy of Reportand Sources Roles.Journalism Quarterly Gieber, W.&Johnson.W.(1961) 33:423-432.
[3] From news-gathering to news-making:a flood of pseudo-events,(Boorstin,Daniel,1961)
[4] About Looking (John Berger,2005),看.劉惠媛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Susan Sontag,2004), 旁觀他人之痛苦。陳耀成譯:麥田出版p65
[6]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Susan Sontag,2004), 旁觀他人之痛苦。陳耀成譯:麥田出版p67
[7] Theatre of the oppressed (Augusto Boal,2000)被壓迫者劇場,賴淑雅譯:揚智出版,p156。
[8]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Susan Sontag,2004), 旁觀他人之痛苦。陳耀成譯:麥田出版p.71
[9] 2000年3月9日 聯合晚報2版 總統大選特別報導,獨立總統候選人宋楚瑜在嘉義縣六腳鄉發表演說時提及。
[10] 1999年12月11日聯合報3版 焦點新聞,連戰到三芝鄉拜票時所言。
[11] 1999年9月15日 聯合報 2版 要聞 連戰到台北縣新店、永和拜訪
[12] 2000年2月2日 聯合晚報2版 話題新聞 宋楚瑜左營眷村參訪時所言
[13] 1999年9月4日 聯合報2版 國代延任案特別報導 宋楚瑜參加三立台慶時所講
[14] 2000年3月10日聯合報4版 大選2000特別報導 宋楚瑜在嘉義縣拜票時所言
[15] (布萊希特論戲劇):貝.布萊希特,1990,丁揚忠等譯:中國戲劇出版社p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