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家庭教育與社區資源網絡的連結關係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林美鳳

 

一、            前言

 

近年來政府陸續頒訂各項與家庭或兒童相關之法令或行政措施,如家庭暴力法、防止兒童性交易條例等,在在顯示出家庭教育在今日教育體系的重要性。林淑玲(民88)認為家庭教育是所有家庭在整個家庭生命週期中都需要的,需以個人及家庭需求為基礎,應在各相關機構或場所實施,且其內涵應代表並尊重不同家庭的價值。

 

    根據教育部所訂「家庭教育工作綱要」,我國家庭教育的服務範圍,在家庭和社區關係教育包括:家庭、學校以及社區關係學校以及社區關係之建立;社區資源的運用;社區環境維護與美化;社區活動關心與參與。

 

    民眾對於家庭教育需求評估,將影響家庭教育的推展工作。林志成、林青青(民81)對民眾需求度之研究,提及民眾最不滿意的服務項目為「家庭、學校及社區生活」。因此建構家庭教育與社區資源網絡的密切關係,有助於解決民眾此一問題的需求,期能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水準與品質。

 

二、            社區分析

 

(一)社區資源的定義與工作模式

一般而言,社會資源分為社會福利資源及一般資源,社會福利資源係指對社會環境無法適應的人,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社會制度或福利設施等,以使其過著正常社會生活的事與物,如各級政府的社會行政機構、公私立福利設施、個案工作人員的提供等。

 

(二)社區資源分析

社區資源的調配與運用,是社區組織最重要的基礎。社區資源包括人力、財力、設備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又可分類成社區有形與無形的資源。社區居民若能增加對社區資源的認識與運,則更有助於社區組織的發展。社區的人力資源:有人力策劃研究與執行的機構、社區居民、專業的社區工作員、志願性工作人員與志願服務團體。社區的物力資源:有天然資源及物質環境中的設備,尤其是有社區中的機構組織公共建築設備。社區的財力資源:有政府的輔、民間財源的吸收、基金的孳息、財產收入、個人捐獻等。社區的組織資源:各式各樣的組織,發揮組織功能,能聚合人力、財力與物力,使社區資源發揮力量。社區的無形資源(精神侖理方面):若具體言之,有參與感、責任感、榮譽感及群倫(仁義為核心)。

 

(三)社區環境分析

    社區環境分析乃以都市計畫與市政學觀點,來了解社區。從事都市計畫或社區規畫所需之調查及分析,並有精確之資料,其內容有地形、地質、土地等級、水資資源及水利設施、動植物之生長、土地使用、公共設施與公用設備、交通運輸、市容景觀、社區位置與面積等。

 

(四)社區人口分析

1.總人口分析:社區人口資料來源主要是從人口鳥政資料、人口普查或人口分析資料而來。舉凡社區人口的分析,我們可由下列幾種性質類別觀之:1)由人口數來了解人口的成長情形;2)由人口的組合類別、年齡與性別之組合,來看社區人口的組合是青、中年或老年、女 人或男人之多少、家庭規模的大小;3)由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流動看當前人口政策為何。

2.人口素質:包括智能、健康(醫療、營養、死亡)、年齡(幼年人口比例)性別、教育程、職業結構及婚姻狀況(影響生育率)。

3.人口量的問題:包括人口成長率(人口數、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密度)與人口結構(性別、年齡、婚姻、種族、職業、教育)之資料。

4.家庭人口型態:大家庭、核心家庭、單親家庭、雙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以及非典型家庭等。

 

(五)社區問題分析

    不同的社區有不同的社區問題,在都市社區最常見的問題有都市更新、貧困居民、國民住、家庭計畫、社會救助、青少年犯罪、老年人、勞工、環境污染、消費者保護、家庭婚姻等重要問題。我們應採取實地社會調查與研究來進行分析,以了解社會現有的問題情況,進而做成建議。

 

(六)社區需要分析

    英國學者布雷德邵(Bradshaw, J)認為社區工作者應以社會服務市場供需平衡量,來看社區的需要,他將社區社會需要分成四大類:1)規範的需要:由專家、專業人、行政人員或社會科學家對需要的定義。2)感覺的需要:這是居民被訪問當時的知覺,雖然許多社區發展的研究多採取此種衡社區需要,但常受到居民個體有限知覺的影響。3)表達的需要:這是採取行動的需要,是社區居民因感覺而採取等待接受服務的需要。4)比較性的需要:從相同特徵的案,比校它的需要。 

 

(七)社區調查

    社區實作研究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過程,運用科學的方法、實際問題的解決、實作計畫與結果評價。

 

(八)社會指標

學者卡利斯萊將社會制度的信息系統做概念的作業定義,且分成四類,以利使用,即:1)消息性指標:如住、教育、健康與社會福利等社會制度之資料。2)預測性指標:如用過去或現在的資料,做未來的測或推計的參考。3)問題導向指標:如社會問題的衡量,並指出未來解決可能途徑的有關資料。4)方案評指標:如方案基準,以做為方案目標達成的衡量。5)決策指標:它以社區地區為單位,再包括社區環境、社區服務方案等資料,有選擇性與地方性,對社區工作有更大的助益。

 

(九)社區的功能

社區具備了多項功能,以滿足社區居民各方面的需求:經濟、政治、教育、衛生、社會、娛樂、宗教、福利、環保、交通、治安、文化等功能。運用社區的功能於家庭教育中,可滿足家庭中成員的需求與彌補其不足之處。

 

三、            社區資源網絡的建立

 

(一)社區資源網絡建立的重要性

    歐美國家完善的社會福利體制,及社會福利權觀念的延伸,都直接衝擊我們的社會,使得社會福利制度形成國家的重大社會建設,各國也一直非重視社會福利的討論,尤其近年來民眾對社會福利的需求更,也傾向於多元化,因此福利服務的供給已不再以中央政府為社會福的唯一提供者,而是朝向由地方政府主導,並重視擴大性及非正式部車在福利供給的角色,以滿足社區居個別的需要。陳武雄(民86)無論是政府學者、間社會肯定社會資對推動社會福利工作價值,除此之外,尚有以下的重要性:

1.喚起民眾關心自己周遭的生活議題

    因為都市社區有其冷漠特,大多數民眾只關心自,缺乏關懷他人,若能透過計畫性的資源網絡建立方式,可以喚起居民多花些心思,關心自己生活空間的不同問題,如虐待兒童、偏差行為青少年、弱勢族群照顧、安親托、緣化環保等,亦可提昇社區生活品質。

2.凝聚社區意識

      社區意識指的是居民住於某一地區的人,對這個地區有心理上的認同。現代都市社區正是缺乏此種榮辱與共的隸屬感,建立資源網絡的過程,正可凝聚共識。

3.企進居民關係的建立與互動

      原先不認識的居民,可以協助他們相互認識,已認識的居民,則可以增加互動,自行聯絡,鞏固合作關係。 

4.培養社區領導人才

      資源網絡大都是民間的非正式組織,因此也需仰賴眾、團體的共同參與,若有心之士願擔負組織、籌劃、聯絡等工,則有助於資源網絡的建立,而此正是培養社區領導才的最佳時機。

5.補充政府照顧不足的部分

      居民的福利需求不斷增加,若全數由政府來負責,勢必增加國庫財政支出,若能採非正式的方式,由民間著手,除了可以減竹財政支出,更可擴大服務的層面。

6.促進社區建設

      社區居民以自己的能力組織資源網絡,來照顧、服務其他人,解決社區的問題,亦即促進地方建設。

 

(二)社區資源網絡建立的原則

國內自83年起,在有關單位的次助與有心團體的倡導運作下,已有團體與社區進行針對老人與智障者提供照護,但發現有以下困境:1)社區服務機構不足,無法形成網絡。2)社區居民的參與程度和意識感仍感薄弱。3)專業人員的能力和人力普遍感到缺。

 

多元化的社會,更需要多元化的服務及完整的規劃,方能符合現代居民的需求。而透過有組織、有系統、有計畫的資源網絡建構,更能契合真正的福利福祉。以下提出資源網絡建立的原則:

 

1.健全並發展揮社區發展協會的功能

    社區發展協會是由社會內具有共同理念的熱心里民們組成的人民團體,他們也是社區自然形成的令八導人士,理應由他們負起建立資源網絡的責任,但發展協會成員素質不齊,經常成為推動活動的絆腳石,因此健全社區發展協會的組織功能是必要的。

2.擴大宣導社會福利資源網絡的功能與重要性

      任何一項活動都需透過不斷的宣導才能深植於民心,尤其是需要運用民眾的力量,更需讓眾了解資源網絡對社會福利推展的助益,則民眾更能共同合作。

3.小型調查建立社區的資源網絡

      可採用小型調查的方式,對社區資源進行全面性了解,建立社區富利資源的資料,如:人口結構、職業狀態、教育水準、可運用的人力、物力、財力狀況等,均可做有系統的記錄。

4.以社區需求為導向

      社區需求有輕重緩急、優先與、基本需求或次級需求、個人需求或整體需求的差異,不同族群對資的需求程度亦有不同,故應充分了解該社區的主要需求,尋找適合的資源,以符社區的真正需要。如兒童人數較多的社區,比較需要預防保健、公共衛生服務、托兒所、幼稚園等資源,老人人數較多的社區,比較需要醫院、療養院、安養中心、長春活動中心、居家照顧、宗團體等資源。

5.應具有整體規畫的特性

      社會各處都充滿著各替資源,種類繁,若缺乏整體規畫,則為雜亂無章,影響實用性。所以將社區內有關人力、物力、財力、人文等資源統籌整理,並結合教育機構、公共衛生、社會福利、環保、企業、大眾傳播媒體、宗教慈善團體等,皆納入社區,分門別類,既充分完備,又具整合性功能。

6.資源網絡可以同時滿足不同的需求

      我們期望建構的資源網絡是可以互通、互補的,而不要是互斥的。例如醫療照可以為老人服務,也可以為重度智障者提供醫療協助,社區托兒所可以收托幼,也可以兼做課後輔導,亦可做為假日兒童活動場所、親子活動場所、藝文活動所等,社區公園是早起者的運動場地,也是兒童放學後嘻戲的地方,更是家庭散步休閒場所,增加社區資源使用的多元性與豐富性。

7.運用管理概念建立資源絡網

      管理概念涵蓋有:個案管理、方案管理、資訊管理及機構管理。而資源檔案應包:資源名稱、負責人、聯絡地址、電話服務、服務項目、對象、地區、時間、申請條件、程序等,都應妥善建檔。建檔時可多採用電腦等資設,而且無論資源的尋找、評估、篩選、建檔、運用,都應具有管理的概念,才具有效率。

8.結合與連繫不同社區的各項資源

      有些社區的區域規畫較為小型,因此可用資源較為有限,導致運作不佳,因此可整合社區內與鄰近社區的資源力,或聯合數個社區資源共同發展,組成較大範圍的資源,同時重視橫向與縱向的連繫,充分運用資源網絡,避免資源不足與浪費。     

9.應有地方特色

      資源既多且廣,且因地不同,有的社區以人力資源為最多,有的社區以文化資源取勝,社區不可能擁有所有的資源,因此可依據各個社區的特色,建立屬於該社區特色的資源網絡

10.      採團隊合作的方式

        結合各種不同的專業團體,也結合專業、半專業、非專業人士或團體的積極合作。

11.      健全社會福利事業的輔導與管理

部份人士以與辦社會福利事業做為個人或企業團體節稅的管道,假興辦社會福利之,達成其私人之目的,此行為對社會福利的興辦是一大戕害,若制定輔導或管理辦法,可壒達到監督服務品質之功能。

12.      修訂獎勵辦法鼓勵民間興辦社會福利事業

        期望能修訂更具體、更實質的獎勵辦法,鼓勵個人、團體、企業、財團法人等捐資興辦社會福利事業,讓社會福利工作更為普及。

 

四、            家庭與社區網絡的建構

 

要達到社會服務的助人自助的目標,除了正規的社會服務以外,家庭及社會網絡的角色便顯得重要,以照顧網絡去達成社區照顧正是一種適切的方式。西方福利國家推行照顧網絡經驗,也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就是強調網絡過程中的使能(empowerment)的功能。這個網絡過程的支持效,包括了:1)情緒上的支持:使受助者感受關懷和希望。2)自建的支持:使受助者自建適切的價值觀念。3)網絡的支持:使受助者歸屬於一個互建及支持的系統中。

 

這說明了網絡的作用是在人與人之間促成溝通和互助,當中社會工作者的角色不斷轉化,由開始介入到成為支持的核心,更逐漸轉變成為網絡功能的一部分,最後使受助者在網絡中自我培養出獨立自主的能力。這正是照顧網絡之重要目的。

 

網絡手法的具體落,需視受助者的問題、社區環境和可運用的資源而定,並沒有劃一的模式,亦非單憑社區工作手 法達成。網絡化工作的特點在於受助者參與和不斷強化網絡組織。社工介入的起點固然由受助者源起的問題開始,但整個網絡化的軌跡則離不開服務提供、環境改善和權益爭取。所以照顧網絡的推行實施同時兼備有服務居民和組織居民的社區工作理想。

 

人是社區的主體,有活動才能聚集人群,才有溝通的機會,由此發覺社區的共同需要力共同目標,凝聚共同意識,展現社區鮮活的生命力,締造安和樂利的生活文化。社區發展應擴大社區範圍,以「生活圈」為規劃的重點,較具意;強調社區功能的發揮,對社區應有一些基本的認識:社區意識;添溫馨在里鄰,蘊國力於基層的積極功能。公共設施建設、生產福利建設、精神倫理建設的目標。以家庭、學校、社團、政府為推展社區的途徑。採用激發意識、結合人力、協調組織、籌募經費、分配權責等方法為推動社發展。

 

此外,家庭教育人員專業知能內涵及進修意願,在社區發展能力的需求方面有下列幾項:

1.能運用社區調查方法,以掌握所服務社區的特性及居民需求。

2.能整與應用社區資源,推動社區家庭教育。

3.能善用學校機構功能辦理社區家庭教育。

4.能培養社區領導人才協助家庭教育活動之推展。

5.能建立社區基層聯絡員的聯繫網絡。

6.能運用閩關技巧與社區保持良好的關係與互動。

7.能運用行銷觀念拓展家庭教育服務網絡。

8.能規劃符合社區需求的家庭教育活動。

 

五、            結論

 

社區是每個人生活與成長的空間,而社區營造的推動,由下而上,強調居民的參與性,讓社區思考自己的未來,主動參與並心自己的環境,創造健康、安全、舒適、關懷的環境,這是大家共同的期待的。

 

而各社區生態不同、資源不同、需求亦不同,,沒有一個最佳模式也不需要依賴政府制定一個標準模式供參考,能依社區民眾的意見為導向,符合社區的特性,適合民眾的求即是最好的推展模式。

 

況且社會福利的內涵日益擴大,政府已無力承擔此巨大的負擔,若能建立社區福利資源網絡,結合社區的人力、物力、財力、人文、組織等各項,推以社區為中心的福利網絡,連繫居民的情感與互助意識,達到社區建設的目的,同時也照顧有需要的居民,解決問題,預防問題,共同造福全民福祉。這是民間的一股強大的支系統,因此建構社區資源網絡的重要課題。

 

推展社區家庭教育工作,可以包括幾項原則:以社區需求為導向,與社區居民共同決策,利用社區組織,結合社區資源,與專業人員配合,展開社會行動,以建立完善的家庭與社區資源網絡的關係。建立自動、自發、自治的社區──邁向互動、互助、互敬的家庭與社區新境界。

 

參考書目

 

朱美珍(民87)都市福利資源網絡的建立,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編印。

李昺偉(民82)社區工作與照顧網絡,社區工作新程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增錄(民84)社區工作,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

林淑玲(民88)家庭與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學。台北: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

林淑玲(民88)台灣地區家庭教育研究之前瞻與回顧,家庭教育學。台北: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

陳皎眉(民89)社會福利新紀元:談結合社區資源推動社會福利事業。社區發展季刊,89期,頁22-30

鄭麗珍、陳麗文(民88)推動社區家庭教育的工作模式。社教雙月刊,頁7-11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