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出平面舞台劇-談「吻我吧娜娜」劇本漫畫書與歌舞劇的結合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

周品均

 

 

壹、   緒論

漫畫文化在全球所掀起的狂瀾,所向披靡的席捲數十億讀者的心,可從日本一年二十三億冊(九五年)窺見其端倪,而更驚人的是周邊效益的揮發,一部漫畫一年的商品化兩百億圓營業額(蠟筆小新),一部「假面騎士」十年間創造了二兆四千億圓的商業奇蹟,一再說明漫畫的魅力。

台灣的漫畫和劇團在貧瘠的文化環境處境一樣艱辛,但是在政治力解除綑綁後已獲發展的契機。漫畫雜誌,單行本已有五千萬本的年銷售量,一片蓬勃的生機,劇場的活力也可從劇團林立可看出了希望。

事實上,從漫畫和各種媒介和文化合作可證明,漫畫創作本身就是戲劇。過去,漫畫改編世界名作的情形極為普遍,華德狄斯奈的卡通電影以「小木偶」、「仙履奇緣」、「愛麗絲夢遊記」等均獲得很好的評價和票房;漫畫創作以「飄」、「基度山恩仇記」等為對象也畫出了不輸電影的佳蹟,文學工作者為漫畫家寫劇本的也比比皆是。在日本,漫畫取得通俗藝術的主導地位後,電影、電視的強勢媒體莫不以漫畫的魅力為訴求,蝙蝠俠、蜘蛛人等英雄人物被好萊塢炒的熱絡,日本每月更有二十多部動畫改編自漫畫於電視放映,跨媒體的互動已是時勢所趨。

本研究透過《吻我吧!娜娜》音樂歌舞劇與漫畫的國內首度結合,做初步性的探討,期望能為往後的「劇本漫畫」的出版,提供一個延伸性的思考方向。

 

貳、  文獻探討

一、漫畫

(一)什麼是「漫畫」

先從字義上看「漫畫」,有人認為「漫畫」是種「涵蓋很廣的繪畫」,也有人解讀為「浪漫的繪畫」。《日本大辭典》對漫畫的解釋為:「用一種非常單純、輕妙的手法所描繪出來,非常清純、滑稽的圖案,就是漫畫」。

1950年日本漫畫新生代則另以「劇畫」稱呼自己的連環漫畫。總歸來說,「漫畫」作為繪畫中所演變出來的一個畫種,強調的是一種圖像的引導。圖像為主,文字為輔,搭配框格的運用使得其能進一步的表現時間的流動以及故事的陳述。如果試著以觀覽電影的經驗來閱讀漫畫,漫畫的框架可以被視為分鏡的概念。讀者在其中是被圖像有序列式的引導,透過文字了解劇情和內容。

在日本,manga通常指的是連環漫畫,由於連環型漫畫長篇故事漫畫的盛行,像是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也認為漫畫的讀特性在故事與角色。故強調漫畫在普遍的連續性質上所帶來的動作的意義。因此日本學者在對漫畫下定義時,特別強調漫畫的框格能夠表現時間的特性;而歐美的學者在討論comic的定義上,特別注重單格的漫畫的概念,並且認為漫畫是一種有圖像化與語言性質的畫,其表現方式就像是一種簡略化的圖像。可說是偏重於由漫畫的原點來解釋漫畫的定義。

(二)漫畫V.S戲劇

1.漫畫就是平面的戲劇

漫畫文化在全球所掀起的狂瀾,所向披靡的席捲數十億讀者的心,可從日本一年二十三億冊(九五年)窺見其端倪,而更驚人的是周邊效益的揮發,一部漫畫一年的商品化兩百億圓營業額(蠟筆小新),一部「假面騎士」十年間創造了二兆四千億圓的商業奇蹟,一再說明漫畫的魅力。

台灣的漫畫和劇團在貧瘠的文化環境處境一樣艱辛,但是在政治力解除綑綁後已獲發展的契機。漫畫雜誌,單行本已有五千萬本的年銷售量,一片蓬勃的生機,劇場的活力也可從劇團林立可看出了希望。

事實上,從漫畫和各種媒介和文化合作可證明,漫畫創作本身就是戲劇。過去,漫畫改編世界名作的情形極為普遍,華德狄斯奈的卡通電影以「小木偶」、「仙履奇緣」、「愛麗絲夢遊記」等均獲得很好的評價和票房;漫畫創作以「飄」、「基度山恩仇記」等為對象也畫出了不輸電影的佳蹟,文學工作者為漫畫家寫劇本的也比比皆是。在日本,漫畫取得通俗藝術的主導地位後,電影、電視的強勢媒體莫不以漫畫的魅力為訴求,蝙蝠俠、蜘蛛人等英雄人物被好萊塢炒的熱絡,日本每月更有二十多部動畫改編自漫畫於電視放映,跨媒體的互動已是時勢所趨。

2.共通特質

漫畫與戲劇讀本皆包涵豐盛的想像力,可以上山下海,可以裝神弄鬼,可以出入古今,可以大玩性別置換的遊戲,只要讀者打開書,就好像進入一個又一個奇異的國度,開展一站又一站溫馨或感動的旅程,暫時脫離乏善可陳的人生。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歸納,「誇張」就是舞台劇和漫畫所共通共有的特質,也正因為這種特質的存在,才會讓觀眾感受到超乎想像的空間以及享受到創作者的演出。

二、劇本

(一)劇本概述

根據亞里斯多德的戲劇六個元素:「情節」、「人物」、「思想」、「語言」、「音樂」、「景觀」,我們可以進一步將「思想」及「語言」拉出來討論劇本的形成。

   任何劇本中都有「思想」。台大李賢輝副教授認為,思想包括劇本的主題、論點、整體意思和戲劇行動的意義,它也是戲劇行動統一的要素。除此之外,台灣藝術大學張曉華副教授進一步提出戲劇隱含的意義往往比表面上所呈現的還豐富,例如角色間的關係及衝突、每個角色的中心思想、戲劇獨白/旁白、戲劇的空間景觀、音樂或歌曲等象徵手法來表達他們的思想。

  「語言」是劇作家主要的表達工具。李賢輝及張曉華皆認為,語言是最原始直接的表達,每一個在戲劇裡運用的遣詞用字都可以提供消息資料、賦予角色性格;將觀眾的注意力導向重要的情節上,並且建立劇中的調性、氛圍、節奏、旋律等邏輯性,進而透露出劇中的主題和基本意念;另一方面,對話也常幫助建立劇本的速度與節奏,如同一劇本的其他各項要素一樣,對話也包含了熟悉和不熟悉兩種類型,值得注意的是,熟悉的語言可使對話清晰,陌生的語言則可能表意不清,造成偏差/離的誤解。

 

(二)台灣劇本出版簡介

根據林心在新華網所整理出的〈讀劇:文學閱讀的支流〉一文所述,事實上,台灣出版劇本早有歷史,並非新興的流行,小說家朱天文,應屬首創先例者。1986年,朱天文就開始將她替電影《戀戀風塵》撰寫的分場故事劇本、吳念真的對白劇本、導演侯孝賢與劇組的工作紀錄,加上她親自執筆的電影心得五萬字,集結成冊。之後,朱天文又陸續出版了《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海上花》、《千禧曼波》(麥田文化)等書。

            除了朱天文之外,出版劇本書還包括:李黎的《袋鼠男人》(遠流出版)、嚴歌苓的《少女小漁》(爾雅出版),以及王安憶的《風月》(遠流出版)等書。

            只是,在新電影的旋風下,台灣的劇本書也跟著沉寂了好一陣子,期間雖陸續有零星的劇本如《美麗時光》、《藍色大門》等書出版,卻難以與過去的銷售盛況相提並論,直到近年日劇、韓劇、本土偶像劇、歷史連續劇興起後,劇本書才重新拾回買氣,甚至出現在暢銷書排行榜上。這在台灣是很難得的,因為台灣劇場界以往並不重視劇本印行,有印成書的也是戲叫好叫座之後才出版。

另外,台南大學戲劇所副教授王友輝在〈台灣現代戲劇之劇本創作與出版〉文章中整理出2000年到2004年的舞台劇本的出版,至少有五種類型:一是劇本徵選的得獎作品選集;二是劇作家個人所出版的劇本單冊;三是多年經營劇本創作的劇作家所出版的個人選集;四是劇團集結經常合作、並已演出的作品所出版的選集;五是以斷代為範圍或主題式的劇作選本。

以第一類的得獎作品選集而言,主要有教育部所主辦的文藝創作獎中的舞台劇本類,和台北市文化局所舉辦的兒童戲劇創作徵選優勝作品選集,例如《輕輕公主》、《仙履奇緣》、《鬼姑娘》、《速度專賣店》和《抱天空》等劇作,就類型而言,有現代戲劇、布袋戲,以及歌仔戲與傀儡戲結合的新形式;以文本而言,均具備了兒童戲劇應該具備的教育性、娛樂性和想像力等三項重要特質,同時更具有相當豐富的劇場性,均是目前兒童劇場中少數劇本完整、富啟發性的佳作。

第二類的劇作數量較多,包括了汪其楣《複製新娘》、紀蔚然《無可奉告》、周慧玲《天亮之前我要你》、賴聲川《如夢之夢》、高行健《八月雪》、黎煥雄音樂劇《地下鐵》、鍾喬《魔幻帳棚》、單承矩《收信快樂》、杜思慧《一人份的早餐》、李建常《暗殺Q1…GO!》、吳念真《人間條件》、郭強生《在美國》以及包括楊璧瑩和王婉容各自創作的三個劇本合集《我駕著翅膀穿越黑暗:盲人劇演出實錄》等等。這類劇本單冊最大的特色在於:絕大部份的作品都經過演出的考驗,有的是與演出同時推出,有的是演出之後整理出版,在演出類型上更包括了一般的現代戲劇、音樂劇、盲人劇和「帳棚劇場」的特殊類型,這些劇本也具有中英對照版本、配合演出現場錄音CD、音樂CD的出版及附帶演出剪輯的DVD,無疑已經適度呈現出當代劇場演出的風貌。

            第三類劇作主要是多年經營劇本創作且具備相當知名度的劇作家們,累積相當數量的作品之後,選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成套出版,包括姚一葦《姚一葦劇作六種》、賴聲川《賴聲川•劇場》、高行健,另外,導演出身的金士傑,也在2003年5月時,出版他歷年來創作的舞臺劇《金士傑劇本》共三冊。

           第四類選集是以劇團為單位所出版的劇本選,以黑門山上的劇團先後出版的兩冊《眼神劇本集》和臨界點劇象錄的《狂睡五百年》和《繁花聖子》為代表。選集中的作者數量較多,也都是新生代的創作者,他們在小劇場中嘗試劇作的發表,之後再集結成冊。前者劇本形式上以通俗劇類型的溫馨喜劇為主,多幕多場的結構是較為傳統的劇本形式。

第五類是以斷代為範圍或主題式的劇作選本,包括《粉墨人生》、《戲劇讀本》、《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戲劇卷》及《國民文選•戲劇卷》,這四個選集各有特色,正好呈現出台灣現代劇場的面貌,儘管在歷史定位、作品價值等面向上,各編者的觀點不盡相同,但是有不少劇作家或相同劇作家的不同作品被重複寫入,這樣的結果無形中將台灣現代劇場較具創作能量的創作者勾勒出來,對於現代戲劇使的研究來說,也提供了相當具有參考價值的依據。

(三)劇本的劇場性閱讀

 

許多人喜愛劇本,因為不論看戲劇或電影,只能毫無選擇的接受導演對原創劇本的想法和表現方式,但是親自看電影劇本或是作家的原創文字,卻可以帶給讀者截然不同的樂趣。相對看戲時不停地追隨故事的始終而匆匆趕路,閱讀劇本給了我們能夠隨時停下來,去觸摸劇中人生活、情感和命運真實質地的機會,如同面對自己那顆徘徊不定的靈魂(謝魯渤,民92)。綜上所述,雖然劇本的劇場性閱讀,提供了一種創意激發的過程,但是對某些觀眾而言,看戲純屬休閒活動,看戲人口與閱讀劇本人口始終無法畫上等號。于善祿(2004)在〈劇本的閱讀與出版在台灣〉一文中就提出,以文字閱讀的角度來看,很多人無法習慣劇本的書寫形式,他們沒有辦法在諸多角色之間分辨清楚「誰在場」、「誰不在場」、「誰講話」、「誰沒講話」,就算有再清楚的舞台指示,化為了文字書寫與閱讀的形式之後,都將成為一種閱讀障礙,因為缺乏劇場、身體與表演的經驗想像。而王友輝(2004)也在〈台灣現代戲劇之劇本創作與出版〉中討論到,儘管台灣現代劇場的觀眾人數有日漸成長的趨勢,但是觀眾關注的焦點多半集中於演員與導演,對於劇作家鮮有興趣,而且劇本最終的完成,仍必須在舞台上演才算完整,一般觀眾縱有觀賞戲劇演出的習慣,卻未必相對有閱讀劇本的習慣。

 

三、個案介紹

 

《吻我吧!娜娜》是繼《大鼻子情聖-西哈諾》、《天龍八部之喬峰》之後,又一次果陀劇場挑戰國內表演藝術環境的製作,首次將搖滾歌舞劇帶著Live Band搬上國家劇院的舞台暨全省巡迴演出。不但在創作的領域中結合了更現代、新潮的藝術元素和創作人才,製作統合上的難度更是一項挑戰。

 

《吻我吧娜娜》即莎士比亞名劇《馴悍記》,果陀最早版本為《新馴悍記》,1997年改為搖滾音樂劇《吻我吧娜娜》,由歌手兼創作人張雨生寫曲,一舉打響音樂劇之名,也讓《吻》劇於同一年及1999年迅速加演。果陀執行長林靈玉表示,果陀觀眾曾票選最想重看的歌舞劇劇目,第一名就是《吻》,顯見這齣戲魅力匪淺。由於其深受戲迷喜愛並具備台灣歌舞劇的革命精神,也成為果陀劇場十五週年的代表作品。


1:《吻我吧娜娜》首演版劇照(1997/8/1~8/27)


2:《吻我吧娜娜》加演版劇照(1997/10/31~12/18)

 


3:《吻我吧娜娜》新世紀沸騰重演版劇照(1997/10/31~12/18)

 

 

而此劇的劇本漫畫書是由國內名作詞家陳樂融改編的劇本,文字精彩可期,但是文字劇本對大多數人來說仍屬閱讀不便,為了推廣表演藝術融入大眾生活,《吻我吧!娜娜》就以國內首創「劇本漫畫」的方式做為發想。因此,果陀劇場與欣福出版公司合作,隨著《吻我吧!娜娜》在舞台上熱鬧演出,平面版的歌舞劇,就委託國內知名的漫畫家林耀煌一手編繪,但由於須同步上市,距離舞台劇演出所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在角色的服裝、造型尚未定案,布景、道具還在構思的狀況下,出版社決定要林耀煌獨立設計服裝造型,開始走平面版的舞台劇,在劇本植入漫畫的過程中,所幸《吻我吧!娜娜》音樂很多,需配合對白呈現的漫畫篇幅,相較其他一般舞台劇少許多,才能讓觀眾及讀者享受「一劇兩看」的樂趣。、

 


 

4:《吻我吧娜娜》劇本漫畫-1

 

 


5:《吻我吧娜娜》劇本漫畫-2

 


6:《吻我吧娜娜》劇本漫畫-3

 

 

 

 

 

 

 

 

 

 

 

 

 

 

 

 

 

7:《吻我吧娜娜》劇本漫畫-4

 

 

參、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漫畫就是平面的戲劇

漫畫和劇場的結合,是國內破天荒的異業結合,做為一個保藏劇本劇本創作的旨意下,《吻我吧!娜娜》出版了這樣一本漫畫式的劇本,以漫畫的形式、漫畫家的詮釋方式,活潑了劇本文字的可閱讀性,更是國內出版劇本的一項創舉;動態的舞台劇加上平面的漫畫演出,既是異業結合也是一個值得鼓勵的大方向,知名漫畫家敖幼祥曾說:「漫畫是世界上最具可塑性的創作藝術,要文要武、要聖要蕩、要正要邪,只要是善用者皆可銳其鋒得其利」,因此,《吻我吧!娜娜》劇本漫畫書的呈現是一個極佳的開端,相信可以為未來的漫畫和劇團的合作做一絕佳的示範;當然,「劇本漫畫」有人讚賞,也有人懷疑,但劇本流傳有限,賣到一定的量之後就很難再往上推,甚至迅速的消失在書海中,而本土漫畫家缺乏出版機會也是事實;後續也許拋磚引玉,出現更多漫畫版的劇本,從另一個角度刺激國內漫畫家與劇作家人才的產生。

 

(二)圖像化思考

隨著「圖像式思考時代的來臨,電視與廣播等電子媒體擅長的影視聲光效果,更直接主導收訊者的大腦,形成「腦中的圖像」,而「選擇性的接收」、「選擇性的理解」、「選擇性的記憶」等收訊行為讓片面傳播的效果持續增大。

這五年台灣的圖文書市場正快速地蓬勃發展著,一方面也是由於現在年輕人偏向於圖像式思考,單純的文字書籍比較難打動年輕人的心,目前市場有很多純文字書,在排版上使用彩色頁眉,或是加入插畫等等,來迎合新一代讀者閱讀口味與習性的改變。

有人說西元2000年的圖像世紀已經降臨,它將與電腦同時顛覆人類的文明與生活習慣,但是「圖」真的能征「萬文」嗎?這個問題也許就跟本劇中,大男人與大女人的戰爭,或者長期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的競爭,沒有一個定數只能相互抗衡一樣;現代人閱讀思考模式,有朝向「圖像式」思考方向走的趨勢。長篇的文章往往沒有耐性去看完它,然而,一旦這些資訊被改編成漫畫,便會有許多人去看它。我們只能說在閱讀文字習慣比率越來越低的情況下,圖像化的劇本也許更能吸引一般讀者嘗試去融入劇場,進而增進大眾對表演藝術的了解的一種途徑。

 

(三)劇本漫畫的限制

一齣標榜當大男人愛上大女人的音樂舞台劇,當舞台上的演員使出渾身解數來詮釋時,要把相同的台詞放在有限的漫畫人物上盡情發揮就有點困難了,因為高比重的歌舞不利表現細節劇情,所以舞劇或音樂劇常用長時間的歌舞表現一小段劇情。但從反面思考,在劇本植入漫畫的過程中,《吻我吧!娜娜》一劇也因為音樂很多,需配合對白呈現的漫畫篇幅,相較其他一般舞台劇少許多,才能讓觀眾及讀者享受「一劇兩看」的樂趣。

雖然說劇本漫畫不似創作,可以自由發揮,但還是需要讓漫畫人物盡量表達原著劇本的精神,因此漫畫式的劇本還是需要考量其舞台劇類型及呈現方式,是否完全適用於所有的舞台劇劇本的出版(提供圖像化思考的缺點1),其實是值得深思的方向。

 

二、研究建議

歌舞劇之所以廣受人稱道,最重要的是他打破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藩籬,把兩者巧妙的銜接在一起,所以歌舞劇的音樂不純粹是古典或流行,它抒情、敘事,有時又兩者合一,因此國外歌舞劇通常最聰明的作法,是結合唱片發行,先透過流行歌手把歌舞劇的主題曲打上流行音樂排行榜後,再趁勢演出或發行CD,讓音樂劇演唱歌曲成為耳熟能詳的曲目。

《吻我吧!娜娜》的音樂型態多元,作曲者張雨生將強烈、抒情、快、慢風格的音樂風格交叉運用,甚至也加入一些中東風格的特殊效果來為全劇加溫,不但注重個別作品的完整性,同時也顧及全劇風格統一,使得劇中人物都保有前後一致的個性,讓每首歌也宛如量身訂做般適切,也因此讓此劇獲得音樂雜誌「十年來最好的音樂(歌)劇的美譽」,當然這樣的音樂也在戲迷的要求下出版了原音重現的CD。

既然這樣曲式豐富多變的歌曲,充份展現戲劇與音樂的無比魅力,與漫畫式劇本皆具有延伸劇情及想像空間的能力,為何不將兩者做一番結合出版,讓每一篇的漫畫圖像、歌詞文本與音樂重現,讓不管是戲迷或樂迷皆能多元化的選擇自己喜愛的閱讀/聽方式呢?

另外,除了現有平面漫畫劇本及CD的出版,而在「劇本漫畫」未來的發展上,學生認為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如發行周邊商品所帶來的經濟效應,網路結合等,都是很好的發展方向,我們甚至於可以大膽預測,利用多媒體的特性,整合其圖像、文字、聲音及音樂,增強讀者間的互動性,進而達成「表演藝術平民化」的目標及理想。

 

陸、參考文獻

書籍

林耀煌(1997)。《吻我吧!娜娜》。台北:欣福。

 

期刊

于善祿(2004):〈劇本的閱讀與出版在臺灣〉,《文訊月刊》。22548-52

王友輝(2004):〈台灣現代戲劇之劇本創作與出版〉,《文訊月刊》。22843-49

 

網站資料

果陀劇場http://www.godot.org.tw/

 

讀劇:文學閱讀的支流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04/19/content_1427196.htm

 

國立台灣大學網路教學課程http://ceiba.cc.ntu.edu.tw/th6_520/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