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你到底會不會?---從五大徵狀來診斷會議體質
鄭意儒
一、前言:
「每人都曾開過會,人人都怨開會多,生活不能沒有會,人生不該全是會。」
請問您從小至今開過多少會?若真要認真地算起來,必定得花些時間,才可能有個大概的數字。雖然大家「開會」的經驗多得不勝枚數,但就真的表示你會「開會」了嗎?「開會」在一般人眼裡,看似平常的例行公事,其實可能是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工作活動之一。原因不脫離,大家還沒學會如何開出一個具有高效能的會議。
網路上,流傳著一段關於「開會」的順口溜:「赴會要及時,小心選座位,最好靠邊邊,以免遭口水。雖然在開會,誰也不理誰,有人忙協調,有人無所謂。主席一上台,自稱大掌櫃,扯東又拉西,全憑一張嘴。內容沒準備,聽來活受罪,差了十萬八,大家還說對。台上說什麼,沒人去領會,手機不時響,怎還不散會。牛皮拼命吹,發言不乾脆,時間過好久,不知輪到誰。有人窮訓話,有人打嗑睡,有人瞎附和,有人掉眼淚。小聲像催眠,令人真陶醉,大聲不必怕,就當狗在吠。打盹有技巧,腦袋不能垂,不然被逮到,就要倒大霉。會開一下午,實在有夠累,沒聽兩三句,水喝好幾杯。說來真慚愧,開會千萬回,都快要退休,還是不太會。」內容描述出不少人開會時的病徵,聽來令人莞爾ㄧ笑,其實隱含著多少大家對於會議的不重視、漫無目的、無聊之感受。
當大家把開會當做苦差事時,會議就難以達到它真正實行的目的。因此,診斷出會議的病徵,在針對其病因對症下藥,才能讓每個人在會議裡各取所需,知此知彼,以達共識,爲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二、從五大徵狀來診斷會議體質:
在Patrick
Lencioni所著的『開會開到死』ㄧ書中提到,開一個沒有效率的會議,小則浪費時間,大則丟掉一家公司!其實一個會議是否具有效率,不難從下列幾大徵兆可以看出端倪來。
(一)與會者的病徵:
1. 「心有旁騖」型:會議中即使做其他的事情(如:打盹、塗鴉、接聽手機等),也無所謂。
2. 「不說不做」型:若提出意見,就有可能被交付該項任務,因而不敢提出意見。
3. 「批評第一」型:從不提出任何建議或點子,卻ㄧ味地批評他人的提案。
4. 「東拉西扯」型:時常將議會主題偏離,只講述自己有興趣的話題。
5. 「與我無關」型:認為開會與自己毫無關係,對於會議內容並不關心,出席只是爲了等待會議的結束。
(二)會議本身的病徵:
1. 「會議目的」的問題:對於會議召開的目的不清楚,或無法讓與會者了解開會的目的為何;常搞不清楚為何要把大家集合起來開會。
2. 「與會人員」的問題:指參與會議的人數過多,以致無法好好討論議題;或者是與會者非真正的會議關鍵人物。
3. 「會議定位」的問題:會議所要討論的主題不夠明確、清楚或者會議的主題可以藉由其他方式傳達,如:電子信件、公佈欄等。
4. 「會議時間」的問題:報告、資料說明的時間過長,討論議題的時間嚴重地被壓縮。
5. 「會議流程」的問題:未事先安排好會議進行的流程,影響層面較大的議題,放在後頭討論,嚴重干擾先前的決議內容。
6. 「會議座位」的問題:出席座位是按照職位大小順序排列或者是演講聽的座位安排,而非便於討論的座位形式。
(三)會議主持人的病徵:
1. 無法「掌握優先順序」:主持人對於會議流程不清楚;對於討論議題的順序安排未能釐清。
2. 無法「充份溝通」:當與會者對於會議內容有不同意見時,主持人無法扮演好居中協調、溝通的角色。
3. 無法「做好時間管理」:主持人未控制好整個會議的實施時間,徒增會議成本;只爲了準時結束,卻不顧及會議品質。
4. 無法「化解衝突」:當與會者因不同意見產生衝突時,主持人無法安撫情緒,並將會議主軸回到議題本身。
5. 無法「立即判斷」:對於重要、有價值性的會議建言,主持人卻用「以後再考慮看看」的說法,延遲決議的時間。
(四)會議結果的病徵:
1. 「沒有結果」:ㄧ場會開下來什麼決議也沒有,也沒有激發任何的新想法。
2. 「主管決定」:決定的關鍵不在於意見的好壞,而是發言者音量或職位的大小。
3. 「誰來執行」:會議討論有結果,卻未明確交付所應執行的單位或個人。
4. 「沒有追蹤」:常常聽人說開什麼會嘛!說了又沒有在做,做也沒人管……,不止讓開會沒用,也讓要去開會的人喪失信心。
除了上述「與會者的病徵」、「會議本身的病徵」、「會議主持人的病徵」與
「會議結果的病徵」之外,會議最忌諱的事-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未加以追蹤、如此型式的會議,讓人對於開會興致缺缺。在齊藤孝所著的『會議革命』曾提及會議成本的計算公式為:「會議成本=人數×時間×薪資單價」。因此,沒有效率的會議即是在浪費員工的時間、浪費組織的成本。組織可以藉由以下的問題,試著盤點出每位員工的會議成本。
(五)會議成本:(齋藤孝,2004)
1.
員工○○○,一週內,總共開了幾個會?
2.
員工○○○,一週內,為會議花掉多少時間?
3.
員工○○○,一週內,因為開會往返的時間成本?
4.
員工○○○,一週內,因為開會加了多久的班?
5.
員工○○○,一週內,因為開會失去多少關鍵時刻?
6.
員工○○○,因為開會延宕了多少工作?
三、結語:
會議的主旨就是集結眾人的智力、創造力來討論有關的主題。對於與會人員來說,開會正是表達意見充分溝通的大好機會。大多數人必須花很多時間在會議上,卻很少投入精神來改進會議品質。根據華爾街日報的一項調查顯示,開會是企業人士認為他們生產效率最低的時候,比打電話,寫公文或辦公室聊天,都還浪費上班時間。除了時間外,如果公司將每次開會的時數,乘上與會者的時薪總合,可能會發現,其實開一次會的花費不少。組織基於要開的會實在太多了,而大家對於會議的認知不一,需要討論的內容小至員工慶生、大至政策發展,主題眾多,而會議的時間又有限,但仍需決議出具有共識的會議結果的情形下,若能針對平時開會的情形做診斷,找出妨礙會議進行的主要原因,或許才能有機會改善會議的效能,進ㄧ步節省組織所支付的會議成本。
參考書目:
派屈克.藍奇歐尼(2004)。開會開到死(第一版)(洪慧芳譯)。台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04年)
齋藤孝(2004)。會議革命(第一版)(劉瑩慧譯)。台北市:商周出版。(原著出版年: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