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態學觀點看父親參與子女教養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許靜芳

 

一、前言

家庭是最基礎的社會單位,也是孩子成長茁壯的重要場所。而父母更是孩子從出生到成人最重要的重要他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管父親或是母親對於孩子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儘管母親總是擔負著大部分的責任但是父親對孩子的發展的仍具一定的影響力。

社會結構的改變,雙薪家庭增加,使得父親分擔子女教養的工作相對的增加(王舒芸,1996)。雖然現代的父親在認知上已經意識到自己對於孩子的教養要有更多的參與,但在行動上卻仍是以母親為教養的主體。因此學校及社區在規劃親職教育時,如何透過更多元的活動讓父親也願意參與將是努力的方向。

 

二、父親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

父親在孩子每日的生活當中,除了家計負擔者之外,爸爸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PleckPleck1997)將二十世紀末的父職定位為父親是共同的教養者(Doherty, W. J., Kouneski, E. F., Erickson, M. F.1998)。也就是說父親與孩子的關係不應只關注在傳統責任—經濟支持上,同時也應關注與孩子的互動。很多的文獻及研究都指出,父親參與孩子的教養,會為孩子的發展帶來正面的影響,茲將父親參與教養對孩子的重要性分述如下:

(一)父親的教養態度會影響孩子道德培育的完整性,有很多研究顯示,當父親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正向積極時,則孩子容易認同父親,並具有內在道德感,可增進孩子的利社會行為和慷慨行為(王珮玲,1993

(二)在認知發展上,Radin1981)指出,如果父親對孩子有教育性的教導,則男孩子在認知與工作上的表現會較好(引自蕭春媚,2001)。Berger(1991)的研究指出兒童教養成功或失敗的基本因素在於父母的支持。父母參與對兒童在學業成就、正向行為及情緒的發展等方面有正面的影響(Greenwood & Hickman,1991,引自Pena,2000)。

(三)對孩子社會化和心理健康的影響上,根據許多觀察研究的文獻發現,父子間的親密關係有助於孩子社會能力的發展(王珮玲,民82),倘若孩子難以認同自己的父親,則可能會導致長大後的心理調適問題,以及人際間的不和諧。

(四)父親共同分擔教養、育兒責任不僅可以減輕母親的親職壓力,並可促進親子關係更有助於婚姻關係的滿意度。(引自Belsky1984)而丈夫的支持與分擔亦是使妻子得以成長及婚姻有良好調適的重要因素(引自王叢桂,2000)。由此可知,父妻共同參與子女的教養,不僅可以減輕女性扮演雙重角色壓力,分擔育兒重擔,並可促進親子關係,更有助於婚姻關係的滿意程度。

(五)國外的研究顯示,父親主動參與育兒對幼兒智力成長與情緒發展有良好的影響,並且對於子女的平權性別角色意識亦有良好發展。根據精神分析理論,缺席父親(father-absence)會造成兒童在性別認同上的缺憾,並且建立親密的母子親情連結(引自王叢桂,2000)。

 

三、父親參與子女教養的生態觀點

Bronfenbrenner1979)以人類生態系統理論敘述個體和環境間的互動,其中環境因子複雜多元、互動關係變化多端,所以在個體發展的內涵中,每一事件都是變數,幾乎沒有任何東西是固定的,環境因子與互動關係常做循環的因果關係,且其因果關係都常有軌跡可循。因此,Bronfenbrenner認為生態學是瞭解人類於生態體互動關係的最重要理論。

若以生態學的觀點來看待家庭,則家庭是由一群人組合而成,在家庭中的這些人會與家庭外其他的小系統、外系統、大系統產生互動並且交互影響。因此家庭可說是一個動態的單位,會隨著時間與情境而產生改變。這些改變有些來自家庭內部,有些則來自家庭外其他的小系統、中間系統、外系統及大系統的影響。因此,父親是否參與子女教養,不能單純以「關不關心子女」的直線因果模式來解釋,筆者根據Bronfenbrenner所提出的生態觀點,來解釋影響父親參與子女教養的成因:

(一)小系統:即個體最直接接觸的生活經驗或環境。例如:家庭、學校、鄰里社區、工作環境…。當父親的小系統太小,或與小系統的關係不平衡、負向時,那麼父親參與子女教養的機會便可能降低。例如:父親工作壓力大,且與母親婚姻關係緊張,便可能影響到其與兒童互動的意願及互動的品質。

(二)中間系統:即與個體相關的小系統之間的關係。例如:家庭與學校的關係、家庭與社區的關係、家庭與同儕團體之間的關係。中間系統如果缺乏連結,或是兩個小系統之間存有價值的衝突,將會影響父親參與子女教養的意願。例如:當父親覺察到自身與學校價值不同,將會降低父親參與學校活動的意願。

(三)外系統:個體沒有直接參與,但卻會對個體造成影響。例如:居住社區的特質、政府的政策。社區與學校關係密切與否,政府政策對於親職教育的重視程度…都會影響到父親是否參與學校活動。

(四)大系統:指的是文化價值、意識型態等。社會文化的價值觀例如:「男主外,女主內」、「嚴父慈母」…這些價值觀往往影響父親參與子女教養。

各系統之間是環環相扣,彼此互動、相互影響的。認清楚這些相扣的環節,有助於學校在舉辦親職活動時,增進父親對於孩子教育活動的參與。

 

四、父親參與子女教養的生態動能

了解影響父親參與子女教養的因素之後,學校或相關機構應如何增進父親參與子女教養的生態動能,筆者以下幾個努力的方向:

(一)有機體(父親)的自我增能與價值澄清:

1.父親覺察自身的需要、澄清自己的教養信念。

2.增進對兒童的了解,關懷與支持。

(二)小系統正向關係的建立與平衡:

1. 創造與維持婚姻關係的穩定。

2. 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珍惜親子相處的時光。

3. 共同營造家庭中的和諧氣氛

4. 重視非正式社會網絡的維繫。

(三)中間系統的多元連結:                

1. 舉辦多元的活動,增進父親參與的機會。

2. 對父親的參與、貢獻,給予支持、協助與肯定。

3. 舉辦多元性的活動,促進社區網絡之間的交流。

4.致力於營造正向的社區形象與生活品質。

(四)建立有利父親參與教養的外系統:

1.重視親職教育的內容與實施。

2.修訂有利父親參與教養的法令、政策、休假日數、工作環境。

3.提供安全舒適的公共設施。

(五)大系統建構父子關係關係:

1.檢視父子關係的文化與價值觀。

2.傳統「男主外、女主內」觀念的解構。

 

五、學校如何增進父親參與教養的意願

就學校舉辦親職相關活動,邀請父親來參與的動機而言,我們的目的在於讓父親願意來參與。因此學校在舉辦活動的時候必須以「顧客」導向;也就是說學校在舉辦活動之先,必須對於學區內兒童父親周遭的生態環境有所了解,考量顧客(父親)的需求,才能增進父親參與學校活動的意願。了解影響父親參與學校活動的因素之後,筆者根據生態學的角度提供幾點增進父親參與學校活動的建議,期能做為學校、老師或相關機構在舉辦親職活動時的參考:

(一)就小系統而言:

1.家長先前的學校經驗會影響到家長後續參加學校活動的意願,因此學校應主動解決家長過去所經驗到的負面情緒或是經驗。例如:家長先前參加學校活動的不愉快經驗,會使得家長拒絕再參加任何相關活動,,甚至從學校活動中撤退。因此,學校應該更敏銳察覺家長曾經驗的負面經驗,並主動的減低或解決家長的負面情緒。

2.學校場地的佈置:學校應該更積極的創造一個安全、創意、歡迎的環境吸引家長(父親)更願意到學校來。例如:開放適當的活動場地,供學區家長到校進行運動、休閒活動。此外,親職相關活動的環境佈置應考量家長間的文化差異。

3.社區設施及場地的運用:透過開放社區設施及場地的使用、辦理活動,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也使父親能在社區中認識更多的朋友,建立同儕友伴關係。

4.家長力量的發揮:透過經常參與學校活動家長提供相關資訊給較少接觸學校活動的父親,並運用家長間的影響力邀請父親參加活動。

(二)就中間系統而言:

1.增加父親與學校的互動:教師平時即與家長做好良好的連結,並且加強教師溝通能力的訓練,期能使教師能針對班上的父親的需求,提供適當的親職教育內容。親職活動的形式盡量多元化,無須拘泥於場地,假日一同出遊烤肉也能達到親師互動的目的。

2.學校與社區合作在社區中提供支持性的團體,歡迎父母參與,父母在團體中可以分享自己的教養經驗及面臨的壓力,透過彼此經驗的分享,得到學得適切的教養方法、抒解壓力。

3.聯合社區舉辦活動,配合社區家長的特性,以多元的方式呈現活動內容。例如:可在社區辦理健康講座的同時,穿插相關親職教育內容;或是在社區舉辦村里民大會時,提供相關文宣供家長帶回。

(三)就外系統而言:

1.學校平時應與社區建立良好的關係,了解社區內已在學學生家長以及即將入學學生家長的特性,俾便規劃相關的親職活動。

2.重視親職教育內容的規劃與實施:學校或相關機構在規劃親職教育相關活動的時候,應做長期且有系統的規劃,除了重要且必須讓家長知道的訊息之外,應避免同樣的活動不斷重複。另外,活動的場地、時間及活動方式應考量家長的需求,並加強活動的宣導。

3..提供安全舒適的公共設施:增加休閒公園的興建,提供親子共同活動的空間。

4.提供就業機會,讓家長免於失業的危機,讓家庭免陷於困境。

5.政府或公司行號應致力修訂有利父親參與教養的法令、政策、休假日數、工作環境。

(四)就大系統而言:

1.檢視父子關係的文化與價值觀,解構一般人對於父親的「嚴父」圖像。

2.透過教育及大眾媒體的宣導,導正「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期使父親重視參與兒童的教養。

3.對父親參與兒童教養的學校活動加強立法。

 

六、結語

廖永靜(2003)曾經說過:「成為父親固然是多數男人的必經之路,但是為父之路確實是一條學習之路」(廖永靜,2003)。孩子的成長需要父親的陪伴與關愛,父親必須親身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從參與的過程中和孩子建立良好關係。傳統爸爸的「嚴父」角色,隨著遽變的環境應該被解構,教養孩子不再是母親一肩獨攬的責任,它是父母應當共同擔負的的甜蜜負荷。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父親參與孩子的教養,可以幫助家庭、學校及相關機構運用各個系統的力量增進父親參與孩子成長的機會。讓我們的孩子能在父母共同的關心與陪伴下成長!

 

參考資料:

王珮玲(1993)父親角色與兒童發展之探討。教育研究,3252-57

王舒芸(1996)現代奶爸難為乎?--雙工作家庭中父職角色之初探。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170

廖永靜(2003)做個A爸爸。台北:遠流。

英文:

Bronfenbrenner, U.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arbarino, J. Abramowitz, R. H. 1992.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Garbarino, J.2nd ed.1992. Children and Famili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P11-33. Aldine de Gruyter. N.Y.

Doherty, W. J., Kouneski, E. F., Erickson, M. F.1998.Responsible Fathering: An Over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2,277-92. May98,  60 2, p277, 16p, 1 diagram.

Walker, S. N.1997.An Ecological Model of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84,339-360.

Raffaele, L. M., Knoff, H. M.1999.Improving home-school collaboration with disadvantaged families: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83, 448-466.

Peña, D. C.2000. Parent involve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mplication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41, 42-54.

 

43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