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行動族
南華大學傳管管理研究所 方美蓉、簡曉梅
這本書的作者-瑞格德20多年來一直在探索新科技的發展,並深入研究新科技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他旅行各地帶我們去探索新科技的發展與未來的無限可能,將來「我們」這些聰明行動族將會產生新的社會連結形式,實體與虛擬世界相會,將可以跨越時空溝通,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行動。
行動電話促使社交形式轉變
14~20的青少年通常是行動通訊的初期使用者,也是認同、家庭和社群開始改變的第一批人,青少年在手機及簡訊的散佈扮演關鍵角色。人類學家伊藤瑞子(
Mizuko Ito)研究東京青少年文化,認為行動電話引發日本的世代權力移轉,因為手機讓青少年脫離與好奇心過重的家人分享電話線路的壓力,創造出私人通訊空間,同時也是改變社交行動可能性的媒介。書中探討到挪威青少年使用手機的研究,發現簡訊的間接性可以讓人安排臉孔,另亦發現連鎖簡訊、笑話(通常帶有性暗示)及表達對可能成為男女朋友對象的興趣,都含有表白成分,構成關係的確認,更以社會理論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臉孔理論來說明。另外,提到Marko
Ahtisaari認為學習使用新行動社交服務的行為本身也是社交的一種,學習的方式是由別人展現給我們看,用來顯現個人化電話的圖鈴就是展示在自己。
運算國度及群聚的超級電腦
作者提到拜訪SETI的計畫發起人,它是一個由私人所贊助的計畫,以科學的方式檢驗外太空的無線電訊,尋找外星人聞名所傳來的訊息,全世界有200多萬人捐出個人電腦上沒有運用的CPU的時間,以分析波多黎各的無線電天文望遠鏡傳來的訊號。透過網路相連,數百萬的使用者及其電腦可以一起尋找外他空的生物、交換音樂、預測天氣、對數十億可能分子進行模擬以設計合成新藥,點對點社會科技的合作,擴大了聰明行動科技拼圖其他部分的力量,個別電腦參與線上的群聚活動,一旦數量增多,力量更強大,彼此之間的資訊移轉速度加快,原始運算能力的擴張隱約可見,這種規模的擴大顯然改變人們使用電腦的方式。
有意識器物的年代
資訊及溝通科技開始入侵實體世界,在十年內有意識的矽碎片將會裝在機上盒、儀表板、鋼筆、街角、公車站、金錢及大多數製造或建造出來的物品,這些科技之所以有意識,不是因為嵌入的晶片可以進行推論,而是因為它們會感受、接收、儲存及傳遞資訊。有些晶片可以感受本身所處的地點,怪異的新東西可能出現,例如襯衫標籤有能力表達曾被哪些飛機、卡車及船隻所運載,本身由哪些材質所構成。未來的電腦將變成什麼樣子?答案是未來沒有電腦,因為它將隱身在每一個桌子、牆壁、建築物裡,這些物品都將擁有運算能力。
名譽的演進
社會共同過濾系統,即是透過互相評分與推薦的機制,幫助在充滿無限資訊的望路使用者,能在茫茫的資訊中,以較快的速度尋得自己想要的資訊;並且過濾掉那些不符的訊息。網路使用者藉由長時間參與同一虛擬社群,共同關心社群間的互動,積極使用互評的機制,累積個人對社群的貢獻,也就是於其間累積個人的名譽。
以e-bay運作為例,一個名譽系統的成功運作必須包含以下元素,1.買家或賣家的身份必須要維持很久,這樣才能創造出未來互動的預期2.互動及說明的回饋必須能讓其他人在未來檢視3.人們必須對名譽評分給予足夠的注意力,也就是說買家或賣家都相信這套系統,監督人們使其自律。
科技及跨界合作匯集之處,以就是名譽突出之地。透過「名譽管理」或「社會過濾」的型態運作的合作形式,讓原本在網際網路上關係鬆散的人開始合作,共同創出先前成本高或不實際的各種服務。這個型態的運作透過像痞子過濾器(由仲裁者可以運用他們分配到的點數來提高或降低精選張貼的分數,影響特定張貼者造成的因果狀態)這種機制來制裁不當的行為,並確保未來的合作。
根據Marc A. Smith對於名譽系統未來的看法,他提到:有效的自我規範依賴制裁,有效的制裁有賴於監督。如果很難找出偉大的貢獻者或者是最無賴的不勞而獲者,無論制裁是採獎或懲的形式,都無法有效運作….最有趣的含意在於,名譽系統的運作會使得原本關係鬆散的人開始合作,共同創造出先前成本高或不實際的各種服務;此工具的運作提供架構制裁不當的行為,並確保未來合作。
另外值得一提,名譽管理讓使用者與其他推薦人互打分數,形成意見市場,交易的目的幾乎全是為了自我滿足;大多數的參與者是為了獲得一流評論者所能享受的社會肯定。
聰明行動族;行動多數的力量
在行動社會特定網路,聰明行動族中每個個體都是社會網路分析術語中的”節點”,與其他個體之間具備社會的連結(溝通、與社會聯繫的管道)。
這種對於行動社會網路的觀點可以和動物如螞蟻、蜜蜂所構成的群聚智慧之間作連結。在密切整合行動社會的群體中,個體具備高度的智慧,而不是像昆蟲或鳥類的簡單生物。凱利勾勒出生物喊人造生物體系的相似之處,如缺乏一特定中央控制、次級單位的自動本質、次級單位間的高度連結以及同儕之間存在如蜘蛛網般錯綜複雜的非線性因果關係,會彼此影響。而這樣的群聚智慧所能帶來的社會運算的的益處,大群的行動者有能力完成局部的任務,投入集體行為中,因此可以成功處理超越任何個體解決能力的許多問題。
但在思考聰明行動族應注意,這樣的群聚智慧除了會被好人用來做對的事之外;也要注意備有心人士誤用的可能。
永遠連線的全視空間或是擴大合作器
Amish提到我們關心的不只是我們使用的科技,我們還關心自己使用科技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對於聰明行動科技的使用,並非只要全盤的接受。也要考量聰明行動科技帶來的,對自由、生活品質、人類尊嚴的威脅。
在使用聰明科技人們必須的具備以下的知識
1.如何規範行動網際網路,以做到解放革新精神,倡導競爭力,又不會損害民主
社會的礎石。
2.合作系統的跨界動能
3.行動、普及及永遠連線的媒介對於認知、人際關係及社會的影響
4.無所不在的行動網際網路及嵌入地點的資訊如何塑城市
根據吳迎春提到的下一波社會革命有幾個重點[1]:一、自願合作的新關係。二、信任是一切合作的基礎。三、更多選擇、更多責任的時代。在未來的社會裡,透過連線,許多訊息將被傳遞,社會意志在現實與虛擬之中被傳送與實現,權力的觀念即將改變,集體行為與社會運動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但這只是人們的藏意念在現實世界實現的一小步,虛擬世界的一切將會透過網路與連線慢慢滲透到現實世界,虛擬世界的許多層面都將影響到現實世界的運作法則,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界線終將泯滅。
[參考文獻]
1Howard Rheingold(2004),<聰明行動族>。
2.吳迎春(2003),〈快閃族-下個殺手級應用?〉。(http://www.cw.com.tw/Files/article/frontend/sub.asp?key=2474&SubjectId=1004),2003/09/26。
3歐貞延,<Flash Mob與下一代社會革命>。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4/34-02.htm
SmartMob&快閃族—心得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生 李家伶
台灣目前正有一群喜歡用簡訊來呼朋引伴,大家藉著這封簡訊到共同的地點,一起做共同的事情,稱之為快閃族或暴走族。通常是大家收到這封簡訊,裡頭的內容多半是哪年哪天哪月幾點幾分,在哪裡做哪些動作,在什麼時候完成這個動作便可以閃人。之前有一群人集合在新光三越前,對這石獅子鞠躬五次的新聞,這是台灣快閃族的第一次但卻無成功,原因是沒有人到場,只有一群記者到現場。但是快閃族無厘頭的場面在台灣可能剛突起;但國外早已視為平常事。
那些共同來做一些無厘頭的快閃族們,做那些行為對他們而已不代表任何意義或象徵,只是一種好玩的心態,曾經有人訪問快閃族「為何要做這些無厘頭的行為?」他們的回答卻是「為何要正經的過生活,一定要每天規矩看書、工作嗎?難道不能換個方式嗎?」這個答案或許一般的人都不會想到,只是想紓解壓力、好玩、換個生活模式,我們不妨想想那又何妨!只要不要擾亂他人的生活,得卻又何妨!通常這批快閃族,有的只是七年級生,他們或許比較可以融入這樣的思維模式,也比較樂於接受這樣的顛覆邏輯的模式。
其實,快閃族的行為,或許也代表其他社會意涵,或許他們只是想藉由這樣的突發行為引起大眾對他的關懷;當他們能號召諸多不認識的人前來做同件事,代表他們的想法是跟大家是一致的,也代表有多少人贊同他的作為,因為發出通知的人或許想看有多少人跟他是一樣的;等突發行為過後想看到大眾一臉茫然的神情,這代表什麼呢?或許表示他們是與一般大眾不同的,因為一般大眾不敢也不會做這樣的行為,代表他們敢、前衛、融入科技、挑戰傳統、顛覆自我等意涵。
當然,那些能運用手機的人們,不代表他們能融入科技,因為科技不再是一種產品,只為消費而消費,只為生產而生產。它應該是能將科技融入生活並實質運用的人,才算真的掌握科技、走在科技的前端。當那群快閃族運用簡訊的行為模式,代表他們融入科技,因為現在的生活應該是個社會運動的時代,就是利用簡訊發出給不同地區、不認識的人,讓他們在不同地點同時間獲知同件事,甚至為同件事而去做同一件行為,這才叫做科技。
科技不再只是表像工具,而是真的能自由地運用,就像是將手機結合網路的功能,能在不同時間地點隨時收發,或者是下載影音、圖檔等,當然手機也能就人一命,當911事件,讓美國人重視手機的功能,因為在那一剎那手機傳遞了受難者的心聲,甚至最後的遺言,而簡訊也是傳遞大家的心聲與對另一半的親蜜言語。像有的人不想跟他者面對面溝通的時候,簡訊扮演一個神聖的任務,就是傳遞溝通,不須擔心對方的神情、言語、面對面,只需一個動作就可以完成。當然如果過分依賴手機,將會演變為上癮者,曾經有一位女同學「如果每天早上醒來,沒有人船簡訊給他,他會覺得世界遺棄他、沒人關心他」,或許這就是一個過於依賴的個案,切記科技只是傳達溝通的媒介,人們的行為只是將科技融入生活,但並非它就能取代全部的真實生活。
Smartmob聰明行動族—心得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施俊良
還記得這本書中前面提到一個很有趣現象,就是日本的「拇指族」,說來真奇怪,能夠在小小的按鍵上快速地輸入文字,實在有夠令人佩服。不過筆者倒是有不一樣的看法,或許是民族性不一樣,也可能是流行程度不一樣。但筆者會認為與其在小小的按鍵上輸入文字,也不是很方便的情況下,個人寧願選擇在電腦前用鍵盤輸入,然後再利用網路發出簡訊。或許手機直接輸入文字發簡訊,有它的便利性(可以隨時隨地),不過每個人認知不一樣,這樣的聰明行動族應該蠻適合年輕一代吧!其實就像是用dvdrom在液晶螢幕上看影片,為何不直接用電視看的意思是一樣的。
其實這真的是一場社會革命,因為新的科技不斷研發上市,直接融入人們生活中,也代表著人類的生活已經脫離不了資訊網路科技電子產品。日本的「速配」【Lovegeties】,附近只要出現潛在的伴侶,該裝置就會發亮,這也是很好玩的東西,只不過這樣子找到的伴侶是否能成為一生的伴侶,倒是有待考驗。
對作者而言,能夠有這樣的恆心毅力走遍全球,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他也在各地發現了新一代聰明行動族,不過筆者很贊同他的觀念。人類是創造了科技,但最後是否一定要成為科技的奴隸,甚至像「機械公敵」電影中的人類一樣慘遭機器人反噬,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行動通訊的真正衝擊不是來自於科技本身,而是來自於人們使用、抗拒及調適科技的方式,最後轉化了自己、社群及組織。
聰明行動族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扶志凌
日本澀谷車站出口的十字路口,可說是全球手機密度最高的地方。每次紅綠燈變換時,就有約1,500人通過,而其中80%都帶著手機。
網路社群研究先驅霍華德•瑞格德(Howard Rheingold),在2000年一個春日午後,看到東京街頭這一幅畫面,開始感受到下一個大轉變的初步跡象。因為,那些拿著手機的日本人,大部份都不是在講電話,而是盯著螢幕在傳簡訊!
瑞格德在他的著作《聰明行動族--下一場社會革命》(Smart Mobs:The Next Social Revolution)中,以這樣的場面為開頭,拉開「聰明行動族」的序幕:一群善用網路、手機等科技,互相溝通串連,並參與特定族群活動、做出實際行動的人。
瑞格德20多年來一直在探討新科技的發展,並深入研究新科技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關係。1980年代,他預見個人電腦的革命性衝擊;1990年代,他預見網際網路排山倒海的影響性。如今,他又察覺到聰明行動族這股新興勢力的快速成形。
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通訊工具,在台灣幾乎人手一機,而且越來越多人不只擁有一支手機,上述利用簡訊溝通的模式,目前在台灣,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只是台灣地區的簡訊費用偏高,簡訊費用從網內一則簡訊一元到網外一則簡訊三元不等,所以除了朋友之間會互傳簡訊之外,其餘的簡訊,大多是電信公司的商業廣告。
上述利用手機簡訊動員的方式,也曾經在此次總統大選時發生,藍綠兩大陣營,利用傳簡訊的方式,通知手機用戶於某時某地參加某項造勢活動,但是成效普遍不彰,因為簡訊散發對象,是全體手機用戶,而非特定人士或族群,一而再、再而三的簡訊動員,反而易招致不同立場選民反感,反而造成動員失敗。
而利用網路或是簡訊方式傳播訊息,不僅時效便利,而且有助於擴大影響力,進而更可拉近網路族群或簡訊族群人際關係,以中國大陸為例,簡訊費用低廉,幾乎所有的手機使用者,都會利用簡訊溝通,而且簡訊的使用數量,遠超過電信通話數量,可以預見未來,簡訊將是影響中國大陸政經發展的重要因素之ㄧ。
而台灣的簡訊費用如能降低,簡訊服務能更加多元化,影響力也會大幅上升,以後的人們可能不會注意電子媒體或是平面媒體的報導,可是卻不會忽略簡訊上所傳遞的訊息,當簡訊的影響力無遠弗屆時,聰明行動族也將是未來世界中,最具關鍵影響力的族群。
《聰明行動族—下一場社會革命》閱讀心得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紀佩君
上週末因為研討會的關係去台北一趟,注意到台北的每一個人、每一個角落都不斷地在和科技產品對話,是一個高度電腦化的城市。在一家不是很昂貴的咖啡館裡,每一個人的桌上都有一台筆記型電腦,每個人專注著電腦螢幕,或上網或處理文件。即使身邊有朋友也是不時往電腦螢幕觀看,電腦成了重要的對話媒介,在咖啡館裡成了特殊的景象。霍華德•瑞格德研究聰明行動族時,就發現無線網路就是出現在電腦使用者聚集的咖啡館裡。一邊喝咖啡,一邊上網的情況將蔚為風潮吧!
捷運是人潮擁擠的地方,進捷運站的大多數人都將皮包放在入口的感應器上,便順利通過,因為悠遊卡的設計可以透過皮包讓電腦感應器感應,節省拿進拿出的程序。捷運車廂中,可以看見腳步快速的台北生活,很多人在無聊的搭車過程中,利用錄音筆聽MP3,也有很多人在趁機使用PDA蒐集資訊,整理資料等等,而最普遍的情況則是利用手機打電話、傳簡訊,沒有人願意讓自己休息,手機的鈴聲不時響起,接電話者的表情一再改變,對話的聲音充斥在車廂內,我成了竊聽者,但是卻無意冒犯。只是觀察一個人從面無表情到接聽時的興奮或驚訝等表情,如果使用者用的是耳機式的聽筒,有時還會誤會他怎麼在自言自語,總之,就好像他對話的對象也在車廂內真實的存在。
2001年泰國的情人節簡訊朝讓GSM運作失靈,7月有3.73億的人口透過橘子網路傳送,手機是行動科技的初期形式,青少年則是扮演散佈關鍵性的角色(霍德華•瑞格德著,張逸安譯,2004:38),他們之所以採用手機,最主要是要透過手機來和同儕溝通,而這樣的溝通內容是不想要讓別人知道的內容,油其在家中的時候,已經不想要藉由電話作媒介和朋友溝通,因為他們想要擁有更大的私密空間,避開父母老師的監視,因此手機的簡訊功能是一個既便宜又方便的媒介。手機不但可以與認識的同儕溝通,更可以認識新的朋友,日本曾經有一位20出頭的社會系學生(霍德華•瑞格德著,張逸安譯,2004:27)表示:「網咖聽起來很落伍,因為並不是社交場合,人們不會在那種地方結識」,台灣電信業者也曾經推出打電話與新朋友認識的方案,但是並不持久,或許這種方式認識朋友在台灣還不能令人感到放心,畢竟社會治安會讓我們覺得那種風險太高。
1960年代初期的電腦駭客並不是今天所知道的意義,而是形容創造電腦系統的人,非常終於社會契約,由此演伸出網際網路是一種公共財的觀念,每一個人可以透過網際網路來獲取免費資源,但是比爾蓋茲卻堅持微軟的著作權,導致他現在的富有,到底網際網路應該是免費開放的,還是有專權的?或許就看你願不願意在商場上稱雄,唯利是圖了。如果網際網路、電腦資源能夠向Linux一樣開放原始碼,不但會讓所有的人共享資源,更可以藉著世界上許多人的力量將成是更改得更加完善,何嘗不是人類最初的合作形式,而利潤的形式還可以透過很多方式來獲得的。例如基金會、政府補助的形式等等。
現今的世界是電腦化的世界,許多的科技產品越來越朝向輕薄短小,為的就是希望可以方便人們讓人們可以隨時帶著走。有研究預估,在2010年時,有40% 成人,75%青少年會使用可穿戴式電腦裝置,人們會越來越往cyborg的路徑邁進,也許你的想法會和我一樣,為什麼要帶著電腦裝置生活?不是很累嗎?被電腦異化的生活難道就真的是進步嗎?我不敢說是進步但是,就一趟台北行,再想想目前的生活,如果電腦的裝置齊全完善真的是方便很多,就像現在手機不但有通訊功能,還能夠下載新聞、上網瀏覽等許多功能,沒有手機就好像沒有辦法行動一般,因此,未來的小孩從出生以後就一直與電腦科技成長,他們勢必會是帶著電腦裝置人,不論是手機,或是其他晶片裝置,總之,未來的人類族群將是利用電腦的聰明行動族。
SmartMob心得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張松露
第一次使用簡訊是與學生家長聯繫,因為該位學生缺曠情形嚴重,多次與家長電話聯繫,但是缺曠情況仍時好時壞,除手機追蹤該生外,並以簡訊即時通知該生家長知道。從此學生發生缺曠問題,除電話聯繫確認家長身份,瞭解家中狀況外,都會輔以簡訊通報方式。發送簡訊方式則均以網頁發送,手機發送則因輸入麻煩不曾使用。使用簡訊可以不必即時線上溝通,部份家長不一定隨身攜帶手機,或者工作期間不適合接手機,簡訊可以達到通報功能,家長則可選適當時機或方式回覆。傳統針對缺曠是以信件方式通知家長,但是與家長聯繫時,許多家長表示並沒有接到信件,以目前手機普遍情況,手機簡訊通報可以更即時有效。
《聰明行動族》書中對於「在場」的定義於手機時代有新的思考。實際感受到其影響,是監考的時候,考試時有考生進場時間與交卷時間的限制,沒有手機時代只能等待,至於缺考學生會不會出現並無法預測,現在則會於考前點名並請同學手機確認未到同學狀況,如正在停車、趕來途中等。通常考試前,到考與缺考情形即能明確確定,至於已確認會到而尚未到者,則已被算入到考人數之中。
本身並非積極的行動通訊使用者,覺得會有一種被鏈住的感覺,第一次與行動通訊發生關係,是一個贈送的BB.Call,但只是偶而使用,直到買第一支手機,選定一組號碼後,才漸漸有隨身攜帶習慣,換手機時則會選擇沿用舊的號碼,因為這個號碼已經成為我在手機網絡的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