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助人者的角度探討如何協助青少年的父母面對親子衝突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研究生  林奕汝

一、前言

  青少年時期是兒童邁向成人的過渡階段。青少年子女於身體或生理上的變化(例如:身高體重變了、說話聲音改了、面部長青春痘、生殖器官的成熟等),有時會造成青少年父母於親子互動溝通方面的困擾;此外,青少年子女於心理上的轉變(例如:對流行事物感到興趣、需要同齡友伴、渴望獨立、反抗權威、對異性產生興趣、尋求自我意象等),同樣的,有時也會讓青少年父母產生適應上的困難(吳澄波,2003)。

張春興(1992)提到,心理學上幾乎找不到任何詞來形容青少年期是愉快的。相反的,很多術語是形容青少年期是不愉快的,例如:「反抗期」、「危機期」;可見青少年階段是不容易平凡易過的。誠如上述,青少年正處於自我概念的統整時期,因而對長者尤其是對父母,很容易在言語上或行為上產生辯駁或反叛,故親子關係於此時期,則開始變得緊張微妙,使得親子衝突容易發生。

  本文旨在探討青少年父母(求助者)面對親子衝突向外尋求助人者(例如:家庭教育工作者)之協助,而助人者該如何介入與處遇親子衝突之助人歷程。故本文從探討青少年父母親子衝突的本質開始,由Egan助人模式理論以及從Egan助人模式所發展出來的親子教育介入模式(高淑清,2002),切入助人者之晤談策略與處遇核心。

二、青少年親子衝突之發生、危機與轉機

(一)、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及與父母之間關係的變化

  周玉慧、吳齊殷(2001)提到青少年在青春期的階段,身體正在快速的成長著,同時性器官亦逐漸成熟(即所謂第二性徵之成長)且性的衝動增強,於是身心皆處於不安定的狀態。其所關心的是「周圍的人是以什麼樣的眼光看自己」,而自己在別人的心中又是怎樣的一個人。這個時期的他們,會將自己的思想、立場、觀點與別人眼中的自己做一翻比較。

雖然青少年之父母在此時期仍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但是青年們往往為了獨立性,而拒絕依賴父母親或不太接受父母親所給予的親密情感。相反的,青少年對於與他們同階段的同學或夥伴們,則產生強烈的同化現象。

(二)、父母面對青少年親子衝突之危機與轉機

  親子衝突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因認知差異、意見不合或感情不睦而起爭執的情形(張春興,1996)。此外,李介至(1999)提到,衝突也是親子雙方一種自我表達的溝通方式,良好的溝通與衝突因應則能增加彼此的了解,而負面的親子衝突卻只會造成雙方的不悅。

大部分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或發生嚴重的親子衝突時,才開始著手解決或向外求援。但是當孩子問題行為或嚴重的親子衝突發生時,已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一寒」。因此,青少年父母面對親子衝突的發生,其轉機則是釐清出自己的親子關係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而自己要再怎樣的把它經營好,而非只單視在孩子的問題行為要如何地解決(吳澄波,2003)。

三、專業助人者的晤談策略與處遇

如下,則從Egan助人模式理論以及由Egan之專業助人模式再發展出來的親子教育介入模式,切入助人者晤談策略與處遇的核心,使青少年父母在面對親子衝突後,能「他助後自助」。

(一)Egan助人模式理論的說明:(廖鳳池、紐文英,1990)

1.起緣:Egan 所發展的三階段問題解決諮商模式,是根據Carkhuff的問題解決模式發展來的,其綜合Rogers的同理心技術、學習論的行為改變技術、認知治療技術,以及社會影響理論而成。

2.Egan將問題解決的諮商歷程:問題解決的諮商歷程,可分為「澄清問題」、「設定目標」與「促成行動」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有系統性與累積性的。茲說明如下:

1)第一階段為「澄清問題」:

A.「澄清問題」則是將問題情境須加以探討及澄清。假若求助者對於自己的問題或困難毫無知覺;或對問題的情境不清楚、無正確的了解的話,那麼良好的協助關係則將無從建立,而助人者也無法對求助者的困難有所助益。

B.此階段助人者的目標,則是在澄清、反應、發問、尊重與真誠地,在建立協助關係,而求助者的主要活動則是在助人者的協助下,盡可能具體確定探討他的問題、困難、疑惑及處境。

C.此階段之協助的過程,並非助人者替求助者作一些事,而是協助求助者去釐清一些思考點。助人者以尊重、真誠的態度及行為,協助求助者在自我的負責的氣氛及積極關懷態度下,一起進入解決問題的活動當中。

2)第二階段為「設定目標」,主要的工作有三:

A.協助求助者將所呈現的片段資料加以組織,使求助者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問題的全貌,以決定該怎麼辦。

B.通常求助者對自己所處問題情境之知覺是偏袒或扭曲的,因此助人者要協助求助者將問題情境發展為較客觀的觀點,建立客觀觀點則助於求助者設定較合理與有用的目標。

C.最後,助人者所使用的技術包括:資料的整合、挑戰技術(包含資料提供、同理心、自我表露、立即性)與目標設定技術。目的在使求助者在非防禦性傾聽的情境中,學會仔細、非防衛性且更正確地審視自我及面對自己的處境。協助讓求助者了解:「現在我知道我在做什麼,了解這對自我重建的作用,以及我必要對此採取一些正面、有效的行動。」

3)第階段三為「促成行動」:

A.「促成行動」則為求助者在助人者的協助下, 使求助者成為積極的行動者。

B.此階段的促成行動,則採三種技術:

a.發展行動計畫的技術,則是協助求助者找出各種可能的方法及選擇實用可行的方案。

b.促成行動的技術,則是協助求助者做好立即行動的準備,並在求助者採取行動期間給予適切的質疑與支持。

c.評量的技術,則是協助求助者適時評量自己參與實踐計畫之努力程度、適時評量計畫的適切性與目標的有效性。

綜合上述,階段一「澄清問題」階段,則是讓求助者冒險袒露自己的困境;階段二「設定目標」階段,則是使求助者試著用新的方式來看待自己,並決定採取行動;階段三「促成行動」,求助者冒險採取新的行動,並坦然面對其後果,化危機、焦慮為轉機。如上Egan模式,有非常清楚的系統架構,讓每個階段助人者技術與求助者的活動能密切結合。

(二)親子教育介入模式

  親子教育介入模式則是參考如上以Egan(1998)所提出的專業助人模式為參考架構,進而提出親子教育介入模式與可行之策略(引自高淑清,2002),茲敘述如下:

1.階段一,在於了解、澄清、探索,並釐清親子的現狀及問題

步驟一,引導父母陳述其衝突情境與問題核心。

步驟二,協助父母挑戰個人盲點,並重新框視問題。

步驟三,協助父母聚焦於可使親子關係品質有所不同的議題上。

  此階段的三個步驟,則在說明專業助人者要積極傾聽並以同理親子對衝突問題現狀問題之核心。讓父母充分的表達其痛苦、困難,以架構出完整的問題情境。

鼓勵父母在陳述問題的過程當中,接受自我的挑戰與探索。此為預防防性策略,其可幫助親子化危機為轉機的關鍵。

2.階段二,在於協商與學習-從需求與欲望當中建構溝通與適應的能力

步驟四,協助父母者發展較佳的親子關係品質之可能範圍。

步驟五,協助父母將其想要的親子藍圖化做具體可行的目標。

步驟六,協助父母為自己所選擇的目標下承諾,並用心學習。

  此階段之三個步驟,說明了助人者要引發出父母探索自己真正的需要與想望,藉以發展其較好的親子關係品質。

3.階段三,在於改變與再生-擬定修正自己與善待對方的行動策略

步驟七,協助父母腦力激盪出多項可達成目標的行動策略。

步驟八,協助父母選擇符合其需求與資源的行動策略。

步驟九,協助父母擬定執行計畫,以具體化步驟呈現預定的行動策略。

此階段之三個步驟,重點則在指導父母理性思考親子衝突問題的前因後果及來龍去脈,提醒並嘗試將改變焦點放在自己的身上,而減少或停止對子女的怨懟與責怪。

4.階段四,在於行動與成長-落實雙方共同抉擇的生活行動策略。

步驟十,鼓勵父母於生活中執行先前所擬定的計畫及其行動策略。

步驟十一,適時提供父母指導或諮詢,以協助其順利執行行動策略。

步驟十二,繼續鼓勵父母紀錄執行過程中的成長經驗,並適時分享經驗,體認成長的喜悅。

  此階段,則是強調並導引當事人於親子互動的過程中,體會「從行動中學習與成長」之意義與成就感,逐漸讓當事者從「他助」層次走向「自助」階段。如上,親子教育介入模式主要在於「初級預防」與「次級預防」兩層次提供專業幫助。

   而如上所提之「初級預防」,目的在提供當事者一個情境,使案主在溫暖、關懷、接納有規劃的方案當中,增進當事人因應問題的能力或改善情境品質的技巧;而「次級預防」則是處置早期出現的輕微問題。

四、結論

在助人的關係與助人的歷程當中,專業的助人者只是代表一種可能性、一種資源、一種支持與一種選擇,但最終能決定要如何的,還是案主本身。一個成功的助人工作者,並不要讓案主多需要你不可,而是在助人者離開求助者之後,求助者不會因為助人者的消失而失去運轉,反而知道自己該如何地走出困境蘇絢慧2004)

管教孩子是一門藝術,良好的親子關係則有助於孩子正向自我觀念的發展。反之,消極的親子關係,則易使孩子產生反抗或自暴自棄的心理。從人類發展的角度觀之,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並非一層不變的。例如:對學齡前的孩子則重視「教養」、對兒童期的孩子則重視「管教」、對青少年期階段的孩子則重視「親子互動」(管教與溝通之雙管齊下)。反之,若親子之間的溝通不良,則易有代溝或衝突的情形產生。當助人者面對青少年家庭之親子衝突個案時,從助人者的角度來看(如家庭教育工作者),其助人的目的則是在增進當事人因應問題能力或改善情境品質的技巧,使當事人在「他助後自助」漸進式的歷程中去建立自我調適能力,使其日後不但能自行解決問題,更可以防患問題於未然(高淑清,2002)。

 

參考書目:

廖鳳池、紐文英(1990)。問題解決諮商模式。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高淑清(2002)。從夫妻溝通的本質談新世紀之婚姻教育介入、內涵建構與推展模式。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頁197-227)。台北:師大書苑。

吳澄波(2003)。親子溝通藝術-教養子女的好方法。台北:揚智。

張春興(1992)。青少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李介至(1998)。青少年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絢慧2004)。做個隱微的助人者,成就別人做自己的專家。張老師月刊,316期,28-32。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