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沒有錯

                                                   社研一  紀佩君

 

    外交部長陳唐山以「通俗」的用語來表達對新加坡的不滿,引起各界的討論。陳部長認為自己的用語並無不當,而前總統李登輝先生也說,若是「台灣囝子」,就會知道意思。雖然在LP語言本身並沒有任何的錯誤,但是我們知道每種語言都有我們社會所共同建構的禁忌的部份部份,大家會認為那是比較不妥當,或者比較私密的言語,於是會盡量避免。今天,LP在河洛話中代表男性的生殖器官,在現行的用法上,也已經是在建構「極度通俗」的話語範圍之內,如果今天為了部長的一席話,我們說LP並不是粗俗,只是我們將他污名化,現在只是反轉過來讓大家熟悉他的用法,讓國際社會了解台灣離與的用法,這是一種很刻意的說辭。

 

    身為外交部部長,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若是不能慎於其言行,那無寧在損壞國家的形象,雖然我們可以感受到外交部長對於台灣處境的用心,也知道他極力想要讓國際社會了解台灣的重要,但是,我們應該用高級的外交言語修辭,對外界的抨擊進行抗議,不應該意氣用事,讓國際笑話台灣。「禮也,體也」,《禮記,禮器》如是說,禮是人所履行的規範,也就是說舉凡人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倫理生活、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無不受禮的規範。今天對於國與國之間的相處之道,更應以禮待之,如果我們不用禮制節度言語行為,將會造成社會的雜亂。

 

    今天官員們可以解釋LP是強而有力的反抗說法,體現了台灣對新加坡的不滿,但是身為國家在國際上的言談都能用LP這樣露骨的表達,是不是甚為國家內的民眾是不是也能在日常生活用語上不斷的重複這樣的言詞?試問,利用不斷身體的生殖器官在生活用語中是適當的嗎?再者,生殖器官運用在負面的表達上又是我們對身體的尊重嗎?筆者認為這只是對自己錯誤行為的藉口,並且趁機在玩弄語言的用法,而語言背後其實代表著一個龐大的社會體系,今天LP事件的發生,有很多人想要反轉過來改變語言的用法,但是他們無法改變社會,社會上建構的「扶LP」是在非正式場合,非禮儀場合所使用的話語,在我們聽到這樣的話語時,知道言語的個體是沒有多大教育程度的,台灣難道是蠻夷之邦?相信在台灣的人民願意位台灣的國際地位護航,但是也願意用高級的手法來表示我們國家的崇高地位。

 

    台灣在國際局勢處於劣勢,有常常必須向對台灣有利益的過家建立檯面上或檯面下的外交,這是一個國際情勢所建立出來的問題,如果要以拍馬屁來評論一個國家的外交,這是不智的說法。如果硬要這樣比喻,台灣不也對許多國家做了很多「僕僕達達」(台語)的事情。

 

    外交部已經對其用詞道歉,現階段並沒有對新加坡和台灣建交有很大的影響,未來台灣應該在國際發言上有更嚴謹、更修飾的詞語,表現出台灣人的主權可以有很多方式,不應該利用容易遭議論、遭誤會的說辭來表達。道歉是很簡單的事情,只是容易犯錯的行動者是極需要自我反思的!

 

 

 

 

 

言論自由與媒體

                            社研一  王叔楨

 

    民主體制源自於古典民主的根本原理是人民主權,而其在近代之發展則始於憲政,立憲主義所體現的價值就是眾所周知的保障人權了。

因此近代的民主政治在型態上都是民主憲政體制。是故,這裡就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依據人民主權原理的間接民主制度設計,媒體可以是補制度不足下的第四權,但依據對被支配或被統治者的人權保障原則它又同時頂起言論自由的巨大光環。這就是民主體制下媒體的雙重特性,既是支配或統治者又是被支配統治者、既是權力又享有權利。

 

    媒體藉著權力來運作權利同時又藉著權利來掩護權力豈不成為無人能治的巨獸?的確,是有可能如此,不錯,這也正是臺灣媒體目前的傾向,一手藉著其巨大的支配力來操作特定立場的言論,另一手則憑藉言論自由的光環來迴避其應擔負的責任,而這也是臺灣民主發展目前的可能危機。

 

   「倘若新聞界是政府的『制衡』,則置新聞界於政府之外,這麼一來,就與『第四權』的概念相矛盾。因為新聞界不可能既是政府的一個部門(權),又是政府的『制衡』。可以確定的是:新聞界並不是政府的一部份:它是私人企業。」

 

    新聞自由是一種權利(right),不是一種權力(power)。「媒體監督政府」這句話中所指的監督是一般性監督,是要依法行使的。同樣的,一般人民對政府的監督,也需依據憲法的規定行使。易言之,咱們可以說,媒體有監督政府的權利(right),而非媒體有監督政府的權力(power)。

媒體過去可能真的曾經偶爾扮演過第四權的角色,但事實上媒體大多時候都不是第四權,尤其媒體在高度商業化後的今天,社會公眾有識之士,應屏棄媒體為第四權這個陳舊概念。

 
   
媒體只不過是在表達一種觀點,他的觀點可以值得參考,也可能是企圖謀取他的媒體資本利益,可以加以批判,惡質的觀點還必須面對大 眾的唾棄所以媒體絕對不是第四權。

 

 

 

 

 

關於外交部長陳唐山批評新加坡一事

                                  南華社研一   李怡青

 

    一開始在9月29日看見報紙斗大的字體,指責外交部長陳唐山的詞語不當,以「一個鼻屎大的國家「捧中國的卵葩(LP,福佬話,意指巴結奉承之意)」形容新加坡,在當時由於時間有限沒能詳看內文,心中便起了個疑問一位堂堂外交部的部長竟然說出這麼粗俗的話語?心想這應該是Goffman所言角色距離(role distance)的好例子,部長是不是把後台(back stage)的演出不小心移到前台(front stage)來了,這個演出讓人驚訝不已。

 

     10月1日中午吃飯時,雲水居的電視播放著Call in 的節目,聽到主持人一句「您認為陳唐山的談話會不會影響台灣與新加坡的關係?」更加深我對這事情的好奇,於是趕緊吃完飯到圖書館上網搜尋”陳唐山”,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搜尋時,出現的文章標題大多數是指責其言詞不當,恐怕影響外交關係,外交部應該對新加坡道歉,這樣的言詞對台灣的國際形勢並沒有太大幫助等等,但是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在搜尋許久之後,才發現部長會用這樣的詞語是有其脈絡的。在這有點漫長之找尋真相的過程中,發現一、媒體建構事實的權力二、媒體烙印(stigma)的力量三、媒體聳動誘人的標題,對於事實卻沒有”完整”或只是"有立場”的選擇性報導。

 

     由於新加坡外長楊榮文(George Yeo)9月24日在聯合國大會發言反對台獨,重申新加坡「一個中國」的立場;9月27日下午陳唐山部長接見「台灣外館正名運動聯盟」時說出了這樣的詞語(詳細新聞內容請見附件)。大部分的媒體”只”注意到用詞不雅,而沒有加強報導楊榮文在聯合國的言論,讓台灣人民了解自身在”國際”的處境,他們將焦點放在”個人”上,過於微觀,忽略報導整個鉅視的層面。

 

     再者,報導中 『曾任外交部長的國民黨立委章孝嚴說,這是從陳唐山出任外長以來,可以說是「最大的敗筆」,他認為擔任外長,用字遣辭要非常非常小心,因為,一不小心很可能會導致兩國關係惡化,外交講究迂迴、精緻、間接,用字尤其不能粗俗。』由此段中可得知,章孝嚴先生也不知道陳部長的一席話是對國內「台灣外館正名運動聯盟」說的,而不是對外公開發表的,然而經過媒體的報導,外交部得向新加坡澄清”事實”,可見媒體建構事實的權力。

 

     最後,一個鼻屎大的國家「捧中國的卵葩(LP,福佬話,意指巴結奉承之意)」這樣的言詞在國語文化中,是不雅、粗俗的,然而在台語文化裡,這是平常、貼切的(於此暫時不論LP是否有性別歧視的涵義)。媒體並沒有對此報導,使不懂台語的人有所了解,消彌族群間的文化差異,反而加深台語是粗俗的刻板印象。

 

 

 

 

 

防治紅火蟻,也小心新聞紅火蟻

                                    南華社研一   劉明欣

 

    紅火蟻,近日來成為各大新聞僅次於政治人物的焦點話題,紅火蟻帶來的生態危機的確令人擔憂,入侵紅火蟻由於缺乏天敵的威脅加上耐寒、耐暑又有高繁殖力的特性,使的紅火蟻入侵之後迅速的擴張地盤,更令人卻步的是因為此次入侵的紅火蟻具有高度的攻擊性,叮咬之後會出現火辣、奇癢的症狀,體質過敏者更可能因此休克或喪命…。紅火蟻如此危險的特性加上新聞報導中蟻穴傾巢而出、萬頭鑽洞的畫面,的確是令人頭皮發麻、聞蟻色變。

 

    面對紅火蟻的災劫不僅是個人生命的危害更是台灣本土生態與農業經濟的威脅,這樣的危機意識是我們面對外來物種入侵所必須的警覺,然而近幾天的新聞報導雖然天天報導紅火蟻,也傳達了紅火蟻危害民眾的的消息,但更重要的台灣生態意識卻沒有強調出來,反倒是民眾遭火蟻螫咬、入侵台北市的新聞被強力的放送,例如「紅火蟻入侵台北市第一個週末,逛花市的民眾明顯變少,…」、「金門工作女子,被不明昆蟲叮咬,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強烈懷疑是紅火蟻惹禍,不過醫生表示還不能確定,…」,首先台北發現的是已成形的蟻巢,所以入侵台北市早已是數月之前,只是近日發現被大幅渲染,而花市民眾變少?單單只因紅火蟻的到來?或托言冷鋒過境也形的通?眾說紛紜的是,也有些則新聞是「花市人潮依舊」的方式來報導台北花市;而第二例中金門女子被叮咬的新聞,先是強烈懷疑紅火蟻咬傷,最後竟以「不過醫生表示還不能確定」來結語。前後相互矛盾的報導實難不對如此的新聞提出質疑。

 

    新聞報導是傳遞資訊給民眾重要的媒介,消息的來源、傳播的內容,媒體人有責任為大眾把關,而新聞的道德與專業更是相關從業人員所應信守的。紅火蟻入侵確實是需要民眾來共同防治,但不應該是把紅火蟻當成新聞爆點連珠式的轟炸,反到成為民眾的恐慌,五年內是撲滅紅火蟻的黃金期,建立全民的紅火蟻防治是必須的,新聞報導不應只是把焦點置於民眾受蟻害的鏡頭來討論,更應進一步的讓全民了解如何正確防治火蟻,重視台灣生態的觀念才是。

 

 

 

 

 

小企鵝對微軟帝國的威脅

南華社研一  張松露

 

    據報載微軟於9月22日宣布將開放Microsoft Office 2003程式原始碼給參加「政府安全計劃」(Government Security Prog ram,簡稱 GSP)的國家與國際性組織。

 

   「政府安全計劃」是微軟於2003年1月針對政府組織所提出的計畫,該計畫考量到政府單位採用軟體時,往往對於系統安全性有較嚴謹的要求,為了讓微軟的軟體可以安心被各政府單位選購,所以只要參加此計畫,即可閱覽微軟所釋出的原始程式碼。目前釋出的程式碼除新增的Microsoft Office 2003,還包括Windows 2000, Windows XP, Windows Server™ 2003與Windows CE。

 

    1981年IBM推出個人電腦(PC架構,並將其規格公開,吸引無數廠商共同參與IBM PC相容硬體的生產,帶動了整個個人電腦相關技術的進步與價格的平民化,而在此波PC普及的過程中,最大獲利者就是微軟公司,IBM PC發表時所附掛的作業系統即是微軟設計的MS-DOS,自此微軟佔據PC作業系統絕大部分市場,雖然有其他廠嘗試設計類似作業系統,但由於功能、效率、價格與使用者習慣等因素,終究無法撼動微軟於PC作業系統中的地位。微軟搭配其作業系統優勢,將產品伸展到各個領域,而且往往讓原有的廠商兵敗如山倒,拱手讓出市場,最有名就是微軟將其IE綁在作業系統上,使得原有最大佔有率的瀏覽程式Netscape最後只剩不到百分之十佔有率。至今微軟已成為根基雄厚、觸角多元的微軟帝國。

 

    這樣一個龐大堅實的帝國,近來卻出現了隱憂。以可愛小企鵝為吉祥物的作業系統Linux,提供PC使用者除微軟Windows系統外的另一種選擇。1991年芬蘭大學生Linus Torvalds將他設計適用於PC上類似UNIX的作業系統貼上USENET新聞群組,此系統經網路上網友的不斷改良,越來越穩定,相關的應用軟體也被一一開發出來,一些組織或公司則將Linux核心與常用應用程式整合為光碟套件方便使用者安裝。相對於微軟系統的封閉與商業化,Linux屬於GNU軟體,強調開放與自由,開放原始碼並且允許自由拷貝修改。

 

    開放原始碼對於重視系統安全與隱私的使用者或組織是一個很大的保障,因為可以明確知道所執行系統的每個步驟與功能,不像微軟封閉式的系統,只有執行檔,程式是否有漏洞或後門,完全無法掌握。隨著Linux的成熟,對於微軟系統存有疑慮的個人或組織有了第二個選擇,尤其是政府單位需要更高的安全與隱私。微軟面對Linux的競爭,方才提出「政府安全計劃」,允許簽約國免費察看程式原始碼,希望取得信任保住市場。

 

    微軟的開放程式碼計畫只允許特定對象查閱,不像GNU軟體可以任意修改或散佈,對於競爭廠商或軟體市場的多元發展並無太大助益,Linux或許不足以造成微軟帝國的瓦解,但是他的持續茁壯成長,將給微軟帶來壓力,迫使他朝向更公平開放的方向前進。目前Linux不論系統安裝設定、使用者介面與應用軟體套件等,比較Windows已不遑多讓,加上穩定性與安全性高的優點,確實是一套物超所值的系統。但是大部分使用者已習慣甚至依賴Windows環境,懶得改變,因此未來Linux擴展最大的困難並不在系統功能,而在如何克服使用者的惰性,將使用者從微軟長期架構的使用習性中解放出來。

 

 

 

 

 

論醫療品質

南華社研一  張健倫

 

    近日來總統女婿趙建銘被捲入醫療糾分持續發酵,指控趙建銘的柯老太太家屬認為趙建銘在為柯老太太開刀的過程中有疏失因而導致在手術完成後造成病患死亡。不過,趙建銘在事後否認因為開刀不慎造成柯老太太死亡,但由於他的身份特殊而造成家屬的不諒解,雖說在醫院方面已經證實了柯老太太主要是因為心室纖維顫動造成死因與之前的骨科手術或照胃鏡無關,這是一種突發狀況的問題,他對於會有這種事發生也感到很惋惜。背後的真相還要進一步接受醫院方面的調查。

 

    醫療糾分事件層出不窮,但背後的事情真相往往是隱而不明的,對於此,病患方面更要注重自己的權益問題,在醫療人員方面更是要做到自我警惕,對病患賦與更多的耐心並對那些出院後的病患做長期的追蹤報導。我覺得醫療人員除了本身要有足夠的知識技能外,醫療人員本身的品格操守更是特別重要,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醫生要有「醫德」。一旦面對欠缺醫德的醫師,如對病患性騷擾、用藥不當、用藥延誤、問診態度馬虎不佳之醫師,醫療品質將淪喪。醫學院不但單單提供學生基本的知識技能,更要著注學生的人格養成,畢竟,這些將來的準醫生們身賦予著重大的使命,只要稍有差池便會喪失無數條寶貴的生命。所以,醫生在醫療過程中更是要小心謹慎不能稍有差錯。

 

    民國91年11月29日台北縣北城婦幼醫院醫護理人員錯把肌肉鬆弛劑當B型肝炎疫苗造成嬰兒一死六傷轟動全國之醫療案件與12月8日屏東縣東港崇愛醫院護士錯把降血糖漿當成感冒藥,有一二三名病人領錯藥,十四位住院治療,主要的原因雖說是醫療人員方面的疏失,但其中更是突顯了藥品管理問題,以上的疏失已曝露國內用藥安全、護理品質和醫院管理制度亮起紅燈以及現行的法令對於醫療管理方面不夠縝密,其影響層面攸關全民醫療保健安全,政府將來如何針對在此議題上做防範值得好好去做省思。

 

    近年來,許多醫療機構為了節省人事護理費用,枉顧醫療服務品質,許多護理職缺遇缺不補甚至以低廉薪資聘請剛畢業專業訓練與經驗不足之醫護人員執業,甚至有些診所護士擔任專業藥劑師的職務,這是一種枉顧人命的做法。地方政府與衛生管理機構也沒盡到督導的責任,評鑑制度也未能發揮它的功效,全民與地方政府應共同監督合作將劣質的醫療機構公諸於社會大眾予以勒令關閉,才不會影響眾多的無辜生命受害。若醫療體系仍不知檢討未能落實改進方案與證照制度並對現行的種種不合理狀況加以修正的話,下一件醫療疏失案件應為期不遠了。

 

 

 

 

 

火鳥咖啡內含玄機

 

                                            社研一   溫惠貞

 

    藝人高凌風代言、含有強烈性暗示的的「燃燒吧!火鳥」養身咖啡,被衛生署查出違法添加壯陽西藥「犀利士」,遭勒令下架,廠商將被移送法辦。高淩風先是出面替代言廠商辯解「被查到的是仿冒品」,但咖啡經台北市衛生局複驗,確定含有「犀利士」壯陽藥成分,自稱遭欺瞞的高凌風,改而要求廠商出面說明,否則將按鈴控告,要求一億元的名譽損失賠償訴訟。

 

  近來藝代言問題頻傳,先前也發生過唐立淇代言之減肥廣告有誇大之嫌,遭衛生單位罰款二百多萬元;而劉福助、柯俊雄等人代言的壯陽食品也都被檢查出含禁藥成分。藝人代言商品,應抱持謹慎小心的態度,很多民眾因為信任藝人,進而相信其所代言的商品,但若商品出了問題,不僅有害於藝人形象,也大大降低了他日後代言商品的可信度。尤其是代言減肥、壯陽等商品時應特別注意,以台中市衛生局的調查,歷年來凡是稱有壯陽功能的產品,如果有效都是添加了威而鋼等西藥;而行政院衛生署近來也表示:市售所謂「減肥食品」並不具有「減肥」效果。所以藝人若代言這些商品時就應特別留意,而不要只是看著酬勞就不管其他了,尤其所代言的商品攸關自己之形象,火鳥咖啡的包裝盒上充滿著強烈的性暗示字眼,且包裝封面是由高淩風自己和一全祼美女合照,這已影響社會善良風俗,如果真再乎自己形象的藝人是否應慎重考慮要接這類廣告?藝人之形象如鳥的羽毛,可以裝飾和保護自己,如果不好好愛惜,不啻是自毀前程,日久也會遭到觀眾的唾棄,沒有了觀眾緣的明星又如何能在演藝圈長久生存?

 

    往後藝人接任何產品代言之前,最好先將商品先委託化驗,以免出問題後求救無門,我想這應該是較為負責的辦法!

 

 

 

 

 

疾病背後的社會隱喻

                                                   南華社研一  許智偉

 

    病菌固然可怕,使的我們將自身視為戰場,隨時有著淪陷的危險,可是思想和語言的暴力,文化的偏執和恐慌在史上所造成的迫害,較之病菌尤甚。

                                             

 

                                                                          摘自柯裕棻於蘇珊·桑塔格之「疾病的隱喻」之推薦序

 

  

    民航局直到今天還不願意更改規定。民航局認為消防技工人員工作繁重,怕b型肝炎帶原者無法負荷工作的操勞,進而禁止b肝帶原者考試,甚至還說是為了保護他們避免肝病,但是在正統醫療的解釋下,一切都是無稽之談。

 

    由此可見,疾病不只是醫學的客觀事實,還包括了社會的建構,其實不只是肝病受到社會建構的扭曲,許多疾病都帶有許多社會意涵,例如愛滋病代表性生活混亂、懷孕代表工作效率降低、癌症代表這輩子壞事做太多、SARS是人人喊打、肥胖代表醜、乳癌與女性的尊嚴、精神病與犯罪、歇斯底里與女人…………等等,這本來純粹是身體的病,卻被當作隱喻,從中闡發出種種道德、政治和文化意涵,將疾病污名化,變成一種道德性的懲罰儀式,不但使病人要受到生理上的痛苦,更讓她們遭受社會上極大的壓力。

 

    社會上有許多隱喻我們都視知為理所當然,但又有誰認真去想過這些隱喻的真實性?尤其是人類無法解釋的事情,經常訴諸隱喻來詮釋,成為理所當然的解釋。而這些隱喻雖然為人類題共了無法證實的答案,但有時也造成對病人的傷害。

 

    蘇珊·桑塔格認為:我們不再給予疾病新的意義,而是要讓疾病跳脫出原本的意義,讓隱喻被暴露、被批判、被遺棄,讓疾病回歸到原本的面貌。我們才能擺脫岐見、理性面對疾病,並知道如何給病人適當的對待與治療。

 

 

 

 

 

紅火蟻入侵台灣!

                                                 南華社研一    蕭鈞禧

 

    近來台灣從桃園到台北地區都為紅火蟻所困擾。各地紛紛傳出民眾遭到紅火蟻咬傷,甚至有民眾因為被咬傷而導致休克。然而這一次造成台灣恐慌的紅火蟻並非台灣原生種的螞蟻而是來自南美洲的螞蟻。這種火蟻繁殖能力強,一隻蟻后每天可產一千五到五千個卵,而一個蟻塚的火蟻數目可達二十萬隻以上。由於台灣不是紅火蟻的原生地,沒有天敵可以制衡它,因此目前只能以藥劑來試圖消除它。

 

    其實像近來這樣因非原生種的動植物所引起的災害已非第一次了。早在十四世紀,隨著航運的發達,歐洲發生了罕見的黑生病,造成歐洲多達兩千多萬人死亡。而黑死病是由來自亞洲的老鼠身上的跳蚤所引起的。其次在美洲由西班牙人帶去的天花病毒造成印加帝國死亡殘重。這是因為物種經由長期的演變來適應所處的環境,並使得此地的生態達到平衡的狀態,而外來的物種則會破壞這樣的平衡帶來重大的災害。

 

    隨著航空技術的突破,人們可以快速抵達世界上的許多地方,而通訊科技的發展則使我們可以跨空間的與各地的人交談。透過這些新科技,各式各樣的天然資源、產品都可以迅速地被送到各地,同樣的其他的生物種亦可以到達許多地方。就像我們可以在台灣的動物園裡看見來自澳洲的無尾熊、南極的國王企鵝。物種的快速遷移使許多原本只屬於地方性的疾病擴散成全球性的疾病,又或者是造成全球性的問題,如狂牛症、禽流感等等。在疾病之外,我們亦必須同時注意全球化下其他各種問題,如環境、政治問題等等。例如北京的沙塵暴可以隨著氣流影響到臨近國家的空氣品質。我們必須注意我們身處的環境正在受到前所末有的改變,這樣的改變並不完全是由我們自己所造成的,而可能是來自其他地區的影響。曾有人提出「蝴蝶效應」一詞,其大意是指在甲地蝴蝶的一個振翅可能帶來數萬公里外乙地的一場風暴。這也說明在地球整體環境之下,我們是無法置身事外的。

 

 

 

 

 

國民年金實施之我見

                                                 南華社研一    董麗美

 

    現在每個家庭的小孩越來越少,甚至不生,昔日養兒防老的觀念已不可行,但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存款也將會面臨通貨膨脹的危機,那人民該如何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尋求一份穩定的經濟來源以確保老年生活所需呢?我想這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的答案吧!

 

    而根據了解政府正著手規劃國民年金,預計將其他未納入公教人員、軍人或勞工保險且年滿25~64歲的民眾,納入國民年金保險體系,此即強制性儲蓄的退休金政策,以社會保險的模式實施,並強調世代的公平性,具有風險分擔,讓老年生活更有保障且無後顧之憂。以強制收取保費,等到老年以後再給付的國民年金,可以解決如老人津貼(當初是因政黨為拉取選票討好選民,承諾執政後將施行的政策,方式是支付年滿65歲的老人每個月3000元的給付,但其支付來源是有限的)這種侵蝕國庫的政策,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國民年金一旦開辦,光是靠公益彩卷或繳納的金額是否足以應付未來人口老化所帶來的衝擊呢?現在所繳交的保費到了65歲以後定期領取,給付雖會依照物價指數與薪資成長率而調動,但根據經建會於2002年之人口推計資料,10年之後社會(西元2012)會有十分之一是老年人,甚至在民國140年時有三分之一是老年人口,人口老化日益嚴重,屆時政府如果依據當時的費率來給付如此龐大的金額,可預期的結果是國家財政勢必會被拖垮;如果財政出現危機,政府必定會以收取更高額的保費來補足,那下一代勞動者的負擔也將倍增。

 

    另外,國民年金的開辦可謂基礎年金(公共年金)由政府來強制執行,相同的給付水準但個人對生活的需求(標準)卻不一致,政府應該要進一步來推廣第二層年金即所謂的職業年金”雇主主導”,甚至是第三層年金即個人年金”個人主導”,其中第二層年金不僅要有法令規定,更需因應國內企業壽命大多不長且個人職業更換快速的社會現象,規劃出一套相對應的策略來保障人民的權利,達到老年經濟舒適原則;至於為推動第三層年金,政府必須採取租稅優惠等鼓勵措施,來促使個人依自己的能力與需求去購買個人保險,以保障老年優渥的生活。

人民的生活要有保障不僅要靠自己努力,國家的政策也深深影響著每位國民的生活,國民年金的實施以社會保險、風險分擔的方式保障老年生活,取代昔日養兒防老的觀念,不必再擔心子女不孝順,老年生活會沒著落,就算政府不實施,人民也應該督促政府實行才是。

 

 

 

 

 

維他命與地瓜葉

                                                      社研一   林融達

   

    根據近日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的報告中指出,在進行讓17萬人試用14種維他命丸後的觀察檢討時發現,不但沒有找到維他命丸能夠有效預防抗癌的效果,反倒得出了服用維他命會增加服用者的死亡率的結果。該研究目前還在進行中,尚無得到有力的證據加以證實。

 

    維他命一直以來都是被醫學界視為是可加強人類身體健康的營養補充品,同時不同類型的維他命對於促進身體健康皆有其各自不同的功用,而在台灣社會長久以來也將各種維他命的攝取視作獲得健康的保證,維他命丸的食用也是許多人固定的習慣。在有了醫學界的強力背書之下,坊間也不斷的推出各種強調含有維他命效果的各類藥品及食品,諸如某些餅乾、飲料等看似和維他命無關的東西也都含蓋其中。隨著不斷的研究報告出爐,維他命的攝取漸漸的變成了現代人的健康生活中的一大指標,不僅僅只挶限於醫療面的功能討論,而是更深入的融入了我們的生活體系之中。維他命不但創造了難以估計的商機,同時也是形成了一種現代世界所共同擁有的健康代言品。

 

    上文中的研究報告,還只是個初步的檢驗結果,而且針對的只是純粹的以維他命丸的使用來看,許多的影響因素尚未經過詳細的分析來加以證明,因此也無法提出攝取用維他命對人體健康有害的說法。對於這個消息,固然不必太過慌張,但卻也有可能是一項警訊。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新的醫療物品推陳出新,而舊有的也必須被檢證其實用性。一種藥物的發明總是有其原本發展目標的功效或意外得出的醫療效果(如威而鋼原本是研發心臟病藥中的插曲),但即使藥品檢驗通過了之後,藥品使用衍生的副作用風險有時是很久之後才會被發現的,而在這之前的使用者皆已經受到了傷害。我們在現代的社會中持續發現和享受著醫療科技的方便,但同時卻也是承受著其所帶來的醫療風險和不確定性。

 

    日前新聞上大力炒作的地瓜葉大翻身,身價從無人問津一路三級跳的邁入高級營養食品之列,營養師的大力推薦加上媒體的重覆渲染,塑造出了新的抗癌”神效”食物,進而導致了熱門搶購的社會現象產生,這在現今的台灣社會可說是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看到的詭異現象。但其實回過頭看,只要是無毒無害的蔬果菜類,不論在葉酸值或是纖維素皆有一定的營養素,只要均衡的攝取食用就能獲得相當好的效果,並不用特地的篤信”神效”食物才能獲得。但在風險社會之下,個人的生命健康變成了現代人所極力爭取的自主權力,因此只要有新的醫療資訊指出什麼是益於增進健康的,這股風潮也勢必會繼續下去,而其所造成的醫療迷思卻也越來越深。

 

    維他命和地瓜葉看似兩個完全不相關的東西,都一樣是建構於追求”健康”的社會意義之上,而這種建構的過程卻是我們在社會脈絡中所一再實踐的。除非如此,這兩樣東西也不過是外在於我們的東西,而不被賦與任何社會意義。維他命有增進健康的功能一直以來都是醫學界的定論,現今雖然被丟出了這樣一個尚未確定的疑問,但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41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