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角色標準化的改變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劉默君
壹、前言
「性別角色」的課題,一直是社會學、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家們所關心的主題之一。傳統上,性別角色由「男主外,女主內」的原則來規劃,做為男女社會分工的依據,男人扮演「工具性角色」,而女人扮演「情感性角色」。換言之,男人要有英雄氣慨並創造事業,女人則相夫教子在家做個賢妻良母的角色,扶助丈夫及教養子女,不能站在前面自我弦耀。傳統的家庭勞力分工在規劃工作與家庭時已有多樣化的趨勢:女性因為走出家庭角色的範疇,必須學習去適應可能與家庭角色參與相互衝突的狀況﹔男性參與家庭的時間增加,『工作為男性角色的首要之務』的刻板印象也逐漸被突破 ( Pleck, 1977,1983)。這股新的趨勢增加了個體更多社會角色的扮演,例如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而這些多重角色伴隨而來的是個人所必須面對和調適的角色間之衝突(Frone & Rice, 1987)。但是,今日的社會,由於自197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的興起和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其投入社會的勞動市場的比率與日俱增;再者民主思潮的衝擊及男女平權的呼聲,促使社會大眾關注此一問題。目前,學者專家及關心社會變遷的社會人士,經常討論並出版與性別角色有關的論文及期刊,又有女性研究中心、兩性研究中心等的成立,對性別角色的探討,做更深一層的研究。
的確,傳統性別角色的界限已受到社會變遷的衝擊,整個社會結構中的性別角色逐漸鬆動,「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觀念的談化、離婚率的升高、女性晚婚或不嫁比率的增加等等的問題,確使男女有無所適從的現象,父母親及教師等也深思到底我們應從什麼樣的角度再社會化,重新建構起男女兩性的性別角色呢?社會中存在已久的男女不平等現象,遭受前所未有的嚴厲質疑與批判。於是乎,破除性別區隔和追求兩性均等的權益,已成為當今社會探討的重要課題(蔡培村,民 88;謝臥龍,民 86)。
這一切幾乎有著許多相互盾與衝究的情形發生,想要整理出一條較為明確可行的途徑,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平等的性別角色」是建立在兩性的差異並不重要的基礎上;而一般具有平等性別角色態度的人認為每一個個體都應該發揮自己的興趣、能力,不應被性別所羈絆。另外,他們也認為兩性具有同樣的受教育機會、同樣的工作權利(Hurlock 1986)。但是,我們正處於轉型期的游渦中,帶來社會成員心理的障礙和暈眩,該如何疏解,則有賴人類智慧的思考與因應。畢竟,社會環境是男女共存共榮的天地,我們希望性別角色的內涵和要求因社會變遷而調適,促使社會和諧和發展。
貳、社會變遷與性別角色
社會是由於人類共同生活所組成,由於人類文化不斷的繁延,社會隨著人們的腳步也不斷地改變這便是社會變遷。造成社會變遷的因素眾多,例如工業技術的進步、政治體系、意識型態、經濟制度等的變化。而社會變遷的現象則包括了都市化、人力資源分化、工業化、社會結構改變等。
而「性別角色」即是男性與女性因其生理構造的不同而有了最初的分化,根據這個分化,在社會的演進過程中,我們更漸漸發展出一套性別的刻板化印象,一直用來延續父權、父系、父治的社會傳統,女性之性別角色就處於不利的地位。隨著社會的變遷兩性關係是否也有了改變,便是接下來要探討的主題。
大致上來說性別角色的形成之過程包括了兩種理論,一為認售發展論另為社會學習理論;這兩種理論都提到了一個影響性別角色最重要的關鍵-「性別刻板印象」,在社會學習理論中以為提供性別仿同的是大眾傳播媒體,增強性別角色的是社會代理人(即父母)這兩種都受傳統固有觀念的影響而有很多的性別刻板印象,例如男孩應該當工程師、要勇敢;而女孩則必須謙恭有理、溫柔,最佳的職業是護士、教師。認知發展論中則提到的「性別認同」是性別角色發展的一個重要概念,而小孩認同的便是社會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他們照著刻板的性別認同而又發展出一套性別行為。因此不管小孩子是經由何種歷程長大的他一定受到原有印象的箝制。
當前由社會的變遷,都市化,現代化的結果。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已逐漸瓦解,兩性角色已不同於以往,加上女性的自我覺醒開始爭取自我的權力,因此在變遷社會下女人、男人的性別角色亦有了改變。
参、固有的性別角色差異
自然地性別角色的不同,人們對他們的期望就會有所不同,但性別角色期望的不同在以往卻造成男女角色間極不等的現象。包括:
女性的依賴情節:
以往的農業社會以為男性是女性的依靠,因為女性是不具生產力,其實女性對於社會並非無生產貢獻,只是她透過家族的生產方式而間接奉獻,她雖然生產卻無法享有經濟的自主權。在生存上,她必須依賴家族,故形成一種依賴性的女性生命情態。
經濟方面:
經濟無法獨立使得女性產生一種依賴的生命情態,因此即使有了工作機會也使得女性感到困惑、掙扎和不能清楚自我發展的意義何在,加上傳統農業社會男、女角色分工所造成的意識型態不易改變,更加重女性的心理負擔與掙扎。社會仍普遍習慣一種想法男人擁有事業和婚姻是天經地義之事,女性則須做抉擇,以一般的職業婦女而論,在通常的情形下是既主外又主內,否則會受旁人爭議。十九世紀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則進一步強調公民權利與經濟上的平等。而這一切的主張都偏重以溫和的手段來進行,而不是激烈的(周碧娥,民 78;張怡雯,民 89;Tong, 1994)。
教育方面:
男女的不平等也顯示在教育上,通常一個家庭中若有男有女則在經濟不富裕的情況下。通常女性的受教權會遭到犧牲。在父系社會中,男性負有養生送死的責任。父母大多盼望並願意支持男孩受更多的教育,以換取較高的社經地位;兒子的社經地位越高,則意味父母的晚年更有保障;相對的嫁出去的女兒猶如潑出去的水,對女兒的教育投資可能在出嫁後血本無歸。因此,當資源有限而子女眾多時,父母自然會選擇犧牲女兒以成就投資報酬率較高的兒子。(謝小芩 民82)
擔任職務重要性:
男女角色的性別差異也反映在擔任職務之重要性上,通常同樣能力的男女生,男生都會有較佳的升遷管道,校長、經理、公司主管、民意代表、地方首長等在以往這些於居於領導地位的職務多由男性擔任。
就業平等方面:
婦女的就業率不斷的提高,但婦女所擔任的工作大多是非技術性或佐理性的工作,雖然女性的工作能力不亞於男性,但實際上男女是同工不同酬。信用合作社或社會中的各個機構很可能因為婦女已婚而未能受雇,怕家庭負擔影響了工作,但男性卻有如此的限制。
兒童讀物方面:
兒童讀物是培養小孩性別發展的重要媒介,但在兒童讀物中也常見兩性不平等的現象。據調查兒童讀物中男性出現的比率是女性的兩倍。且男性所擔任的角色大多屬於領導者、英雄,女性則多扮演受保護、柔弱的一群,而男、女主角出現的地點在家中的可能性均高,但男性比女性更可能出現在森林及水邊,女性則多出現在草地。分析國內的教科書及兒童讀物實許多性別歧視存在。(江麗莉 民77)
肆、性別角色改變分析
然而因為社會的變遷傳統性別角色的差異已經逐漸改變,而男女的角色關係似乎也因社會之需要也在轉變之中。
經濟制度的改變而影響了性別角色
社會變遷,工業化的經濟,對技術和機動需求的增加,使原來的勞工市場解體。農業社會是較注重勞動力的男性先天的體能便較女性為佳,因此農業社會中女性是依附男性的。工業化的社會由於大量的機械化結果,靠技術而非靠勞力,開拓了女性在經濟能力上成長的空間,女人亦可加入生產的行列。女人在經濟上既然已獲得獨立,因而,夫婦兩人所組織的小家庭其結構也跟著改變,促成兩性地位的平等。
家庭的組織社會網改變與性別角色:
E.Boot於1975年特別指出家庭的社會網,也就是家庭的所有朋友和社會關係所形成的網可能會影響家中工作的分配。以中國人情況為例,原來農村社會,家庭的組織是嚴密的大家庭式,人際間的互動是頻繁的,因此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各同其職,嚴密地遵守著自已的角色,以往父權的社會體制,女性的角色一直是卑微而無地位的;但社會變遷的結果,大家庭已逐漸地解體代之而起的是折衷家庭或小家庭,家庭的組織逐漸鬆散就不能再依賴傳統的角色,先生和太太便要放棄傳統的安排,角色地位要加以調整才能適應生活的需要與協調。而且都市化的結果,人與人間的關係更為冷漠,而導致社會性的家庭孤立,致使配偶間形成更平等的關係。
危機理論與性別角色改變:
現代化與戰爭的危機使得婦女地位提昇。所謂危機理論是指面臨戰爭時,經濟與軍事的需求破壞了傳統文化對男人和女人工作分配的模式和理想。例如在美國內戰期間,所有健壯男性都到戰場打仗,而後方仍然要生產物質、原料及軍需品,這時女性便一改往日的角色投入勞動市場,結果將女性的潛能因此開發出來。持危機理論者認為因為戰爭與經濟的需求使女性有了改變原有角色的可能機會因此也擴展了往後的發展方向。雖然在危機消失後,兩性的角色可能會回到原來的狀況;但也可能以新的型式建立,但是可以說性別角色改變的可能與限制性在危機時期特別顯著。
馬克思的性別角色改變理論:
一般而言馬克思對性差異與性區別的分析是從歷史的發展著眼,從史前時代盈餘資產的擴充,物質狀況的改變開始探討,他們以男人藉勞力上與女人的不同,得到盈餘,繼而掌握擁有私人財產,男人擁有財產後希望能繼續保有,於是想辦法控制他們所有,包括女性,女性在長久受到壓抑後,可能產生抗爭於是衝突產生,最後為了達到和諧狀態,性角色將有所改變。
這個理論若用於今日社會,就是女權主義者,為了爭取女性的權益而採取各種手段以達男女平等的目標。女權運動的崛起就是受到男性長久壓抑控制的結果,女性意識覺醒產生一連串的運動與思想變革。
Engels和Lenin的家庭工作改變理論與性別角色:
Engels與Lenin認為婦女參與現代集體形式的生產,同時個別家務工作的消失是婦女平等和解放的條件。女性能參與勞動,自然在經濟上能漸形獨立,不必再依賴男性。且許多國家因應職業婦女的日益增多,開始設立兒童養育機構及幼稚園、托兒所等。使得原來婦女在家中的地位改變,養育責任減輕而得到解放。兩性之間的關係更趨平等,性別角色隨之改變。
性別角色的改變與社會結構:
由於社會的變遷,社會結構改變造成了性別角色的轉變與重新定位,社會結構的內涵甚多,包括:(1)技術的改變(2)生產導向到消費導向的經濟(3)家庭結構的改變(4)教育投資理論(5)大眾傳播媒體等。
技術改變與性別角色:
由於科技日益發達而逐漸改造了婦女的地位,例如避孕藥的發明、試管嬰兒技術等,使得婦女得以性解放,不在一味地承擔性差異所帶來的兩性不平等。雖然科技文明所帶來的性解放並非為社會價值所全面接受,但久而久之,道德價值觀會慢慢改變,隨之而起男女性別更趨平等。
性別角色與消費導向的經濟型態:
消費導向的經濟型態使得婦女由原來只能為家庭養護的功能拓展到家庭外的生產,經濟獨立之外,婦女的自覺意識抬頭。而雇者也對婦女的勞力市場感到興趣,因為根據性別
發展的特微女性較柔順甜美、輕聲細語,所以比男性是較適於從事服務業。再者,消費和遊樂的風氣,使得婦女對投入這些娛樂。加上避孕藥的發明,使玩樂更能盡興,意味了新的自由。
家庭結構改變與性別角色:
曾提及小家庭的趨勢使原有的傳統家庭結構改變,夫婦所組織的小家庭,人口少一定必須分工,使得原有的角色地位改變。在大家庭的組織中,家庭成員龐雜,生活要依循一定
的家規,每個人各司其職嚴守角色與分際,性別間的差異代表了不同的行規範及責任。因此角色分工嚴謹而不可破,性別角色改變的可能小。小家庭則不然,因為組織結構不嚴謹
分工亦較籠統,性別角色改變的彈性自然加加大。
教育投資論與性別角色:
以往婦女是不受教育的,中國傳統一直有句話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便是鼓勵女性不要受教育,但隨著西方東漸民主改革開放的腳步加速,女子教育也在國家政治民主化的前提下隨之開放。國家越發達教育年限越長。婦女不僅獲得了受教權,教育水平亦逐年提高,使得婦女的思想得以解放;不僅如此,女性的意識亦逐漸抬頭。以往婦女將所學貢獻於家庭-相夫教子。但基於教育投資理論的觀點,應將學識貢獻在社會大眾使受惠者最多,並且容許大批婦女投入就業市場,而女性在各方面的表現亦是有聲有色,漸漸也能居於領導地位。
大眾傳播媒體與性別角色:
科技文明的進步使得觀念的傳輸加速,儘管傳播媒體中仍有許多性別刻板印象,不利於女性角色的發展。但媒體傳播的亦不乏新觀念、新思想。這些新的思潮也因此使得婦女的自我意識抬頭。
社會結構中的諸多因素造成了性別角色的改變,可能是各因素間相輔相成而造成的社會現象,不一定是單一因素所造成的結果。
社會變遷還使男性的價值與女性的價值導向轉移:
婦女之能進入當前社會次級機構是因婦女漸接受男性的價值,女性接受男性的行為常模以提供女性參與工作、教育和政治參考,男性的價值,存在於女性參與的活動中。相對的女性的價值判斷也漸為男性所接受,因為兩性平等的社會若極端的男性化或極端的女性化是不被接受的。在初級團體如小學,傳統男性價值值得影響已被人性化與女性化所取代。有學者曾預言,未來社會將成為中性化的社;男性不一定是陽剛的,女性不一定是陰柔的,而可能是男女兼具變性化的性格的中性人。我們可以從女性身上看到陽剛的特質從男人身上看到感性的一面。(林芬美等 民75)
伍、性別角色改變因應的策略:
經過了上述的討論以後,最後我們歸納了一個結論,儘管在社會各種條件的改變下,性別角色已經日經改變,但仍有或多或少的傳統性別刻板印象,改變是漸進的,不可能一蹴可及,在社會的轉型期,男女性別跟隨著角色的衝擊不小,在扮演適當的兩性角色時標準難免不好拿捏,因應社會變遷的結果男女角色的定位是發揮截長補短的功能使其角色的組合更加圓融,而非爭取男女絕對的平等,因為男女性別角色因著先天的生理差異就有不同,唯有各發揮所長,使男女兩性都發揮人性化的尊重才是促進兩性和諧與社會進步之方。提出下列幾點因應之道:
教育上:
為了促進兩性的平等,首先要使婦女的政治意識覺醒,並提高婦女的教育地位,最主要是促成制訂若干詳細的法律規章,以保障婦女在競爭、爭取和運用權力的可能性和能力。
再者,提高婦女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改變婦女的工作狀況和自尊,根據調查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低教育水準的婦女在政治活動上更加活躍,比較不屈從,不逃避衝突,比較能採取兩性平等的行為模式。
而且,對於年輕的夫婦應給於適當的教育及訓練,使其嘗試以新的方式分擔家庭,使性別角色改變,而兩性-男性與女性 間的合作更加和諧。
就業報酬率上:
前一段已經提及,女性的就業報酬率在各種行業中均小於男性。在現代社會中付給一個人工作的薪資和聲望是自尊的主要來源,婦女一直被建議在愛中與養育子女中尋求報酬及滿足。然而這項天性的工作並沒有任何的報酬。由於這兩點,使得婦女的地位一直處於不如男性的情況下,因此要掙脫這樣的桎梏不只應要求與男性同工同酬而且所有關於兒童的工作,特別是養育兒童的機構都應提高收入,這樣可以增加婦女的自尊程度,更可使婦女安於養護工作培育優良的下一代。
在情感、態度上:
女性方面不應以性別做藉口,例如:「我得回家做飯,可不可以早點下班!」造成女性不宜委派重任的假象,錯失自已表現的機會。再者位居領導地位的女性,必須瞭解領導是靠能力表現而非職位。帶領部屬要讓人心服,不要讓員工以為女主管只會找麻煩沒有建設性,
知識方面的拓展,不要受到性別的限制,例如:「我是女的對要學理工;在投入事業也應夫婦配合,不要將家庭犧牲掉了。」女性必須有健全的自我,在受到社會壓力時有能力堅定立場,擇善固執。如果有人說「女性工作能力太強了,會嫁不出去」時,要能秉持自己選擇的立場。
男性應有的心理態度則是:(1)男人必須瞭解現代社會是兩性共同創造的,改善舊有「女人是附屬品」的觀念,女人工作可以提高生產力,而不是使男性喪失自尊。(2)對女性應有最基本尊重不應有性別歧視。(3)幫助家人分擔工作,所謂新現代男性應是在外工作回家與太太分擔家務,而不是事業第一,家庭第二,將薪水帶回家而已。
在教師角色上:
要改造最基本的觀念,態度必須靠教育,而教育的先鋒便是教師,因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教師本身應有的性別觀念:教師對於男、女生應維持同樣的角色期望,對於男、女應平等對待,順應不同個性的學生予以個別性教育。
教師對於男、女性別因男女某種特質的不同,所要要求均應適性。
師資培育方面:教師本身應接受專業訓練,以具備正確的性觀念,包括對男女之間的共同性與其差異,及其生理、心理與社會方面的性別意義等,並且充分瞭解運用性教育的方法,如雙性化人格特質的教導。(林芬美等 民75)
政府的工作:
應儘速立法保障婦女的權益,兩性平等。不須一味地過渡保護女性,亦不能因著傳統的沿襲而壓抑女性,應給予健康發展的發展的空間。
設立公共健全的育兒機構,保障女性養育子女的權利,一方面建設幼兒教育機構,一方面立法給予育嬰假,待產假等優待。使婦女得以有工作保障。
陸、結語
總之,性別角色是社會文化情境之下,對於男性或女性行為具有共同認可或接納的行模式。它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其內
涵和要求,個人的行為會受社會角色的影響,尤質其應遵守的社會規範和期待。男女兩性的性別角色雖然受到社會變遷的衝擊,有著急待思索和解決的迫切需求性存在,需要社會大眾的省思和疏解,假以時日,大眾彼此有了共識,兩性平權觀念的落實,必能增加每個人在社會上的適應能力,也同時增強社會的和諧程度,男女共同在家務分擔和勞動市場發揮所長,貢獻智慧,以開闊的心胸、欣嘉的情懷及互敬的態度,邁向美好的明日。
參 考 書 目
一、中文部分:
林芬美、莊利瑩、戴羚如(1986)變遷社會中的性別角色與性別教育。健康教育,57。
江麗莉(1986)從兒童讀物看兩性關係的發展。婦女雜誌,204期。
周碧娥(民 78)。 Women and Work
:Sex segregation in American workplace.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張怡雯(民 89)。台南市家長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學童學業性向、學科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小芩(1993)台灣兩性教育經驗與變遷。當代,90期。
謝臥龍(民 86)。從兩性平權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偏見。教育研究,54,37-43。
蔡培村(民 88,4 月)。中小學教師兩性平等教育素養之研究。本文發表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高雄醫學院。
二、西文部份:
Frone, M.R., & Rice,
R. W. (1987), “Work-Family conflict: The Effect of Job and Family Involvemen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Vol. 8, pp45-53.
Hurlock, E. B.(1978).
Child Development (6th ed). New York:McGrow-Hill.
Pleck, J. (1977), “The Work-Family
Role System”, Social Problems, 24, pp417-428.
Pleck, J. (1983), “Husbands’ Paid Work and
Family Roles: Current Research Issues”, in H. Lopata,
& J. Pleck Eds, Research on the Interweave of Social Roles: Women and
MenVol. 3, JAI Press, CT:
Tong, R. (1995). Feminist
thought. London: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