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家庭的建構~學習型家庭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王佩君

壹、前言

 

家庭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影響一個人生、心理的發展。一個孩子無法選擇出生的家庭,但父母卻可創造孩子成長的空間,給予孩子快樂的童年,滿足其生理與心理的需求。然而,過去的父母總是僅只忙於關照子女的生理需要,現在,傳統的家庭功能似乎無法讓孩子健全的成長。孩子唯有在健康的家庭內互動,才能造就溫馨、關懷、親密、健康的個體。現今的家庭不僅只有雙親與子女的小家庭,單親、同居、同性戀等家庭形式已普遍出現在現實社會。廖永靜(2001)論及學習型家庭的理論基礎中指出,「後現代家庭」的出現使得家庭需要重新被定義,我們需要尊重當事人對家庭所做的選擇和建構〈包括單親、同居、同性戀等〉。而看待多元化與多變化的家庭,最好減少「道德倫理」色彩,增加「健康發展」的意味;最好少批評,多支持〈所謂加能enpowerment〉。在思考兩性、親密關係以及家庭〈亦即親密成人、親子和親族關係〉時,採取「健康發展」的角度是很重要的,此才有助於家庭中健康、滋養、穩定的互動。

 

貳、健康家庭的建立

 

根據廖永靜、林淑玲(1999)的說法,所謂學習型家庭是一種家庭形態,無論雙親、單親或其他樣式家庭,也不分中產階級或勞工家庭,在家庭中提供成員有效的學習環境,能對學習有積極的態度和參與行動。學習活動包括個人的自我學習、反省與改變,以及透過家人共同進行的活動,諸如全家人休閒活動、親職過程、溝通、對話與分享等,使家人有機會嘗試各種不同的體驗與問題解決、強化及擴充個人知識與經驗,和增強家庭適應與革新的能力。學習是全家人的事,每個人的責任,任何家庭都能做到。

 

一、學習型家庭的目標

 

了因應快速變遷世界的挑戰,學習無疑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具。終身學習已是當前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也是我國目前的重要教育政策之一。將終身學習的理念擺在家庭中來推動意義深遠,此推動學習型家庭的目標有四:(林振春,1999)

 

〈一〉協助父母扮演適切的角色,培養正確管教子女之方法與態度,以促進青少年正常發展。

〈二〉培養國民家庭倫理觀念,使其了解婚姻生活的真諦也營造美好家庭生活。

〈三〉拓展生活領域,豐富生活內涵,以營造幸福美滿的人生。

〈四〉實現全人教育理想,培養具有人為素養的健全國民。

 

 

二、學習型家庭的理論基礎

 

    廖永靜(2001)探討學習型家庭的理論基礎,主要為:學習型組織理論、家庭學習理論與家庭溝通理論等三種理論。

 

〈一〉學習型組織理論

      家庭是一個系統,是一個由互異卻又相互依賴的分子組合而成的實體。它是由某些成員組合而成,成員們可以預測的方式相關聯,共同創造出一種可以改變自身來維持穩定平衡的模式。家庭既為一系統,家庭中的學習活動則需要考慮在系統層次上來進行,這與Senge提出的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的主要觀念相符。Senge提出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核心要素─「五項修練」,其主要內涵如下:

  1.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學習能不斷釐清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客觀的觀察自己;能夠不斷實現他們內心深處最想要實現的願望。由於個人不斷精進,以及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促使整個組織的成長與發展。若缺乏自我超越的修練,將陷入壓力─反應式的結構困境。

 

2.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

        心智模式是思考事務之根本方法,提供我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甚至圖像、印象。心智模式常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必須以開放的態度,體認認知方面的缺失,時時反觀自省,宣照自己內心的世界,透視內心的感受。績效突破最大的機會,在於心智模式層次的學習。

 

  3.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培養成員對團隊的長期承諾。它是一種建構共同的願望、理想、願景或目標的能力。組織中有了共同願景,成員才會積極投入,爲共同目標而努力。而願景要有價值,必須包括三部分:一是必須有特別鼓舞力量,視組織想追求的獨特之長程成就。二是要能激發靈感,就像個超級的磁石,能在變革中把組織往前及往上拉引。三是必須使成員全力以赴,能指導成員每日都知道如何邁向成功。

 

4.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發展團體力量,使團體力量超乎個人力量加總的技術。在現代組織中,學習的基本單位是團隊而不是個人,除非團隊能夠學習,否則組織也無法學習。團隊學習的途徑是對話(dialogue),亦即所有成員立於對等地位,攤出心中的假設,進而一起思考。在那過程,允許反省與建設性的回饋,讓思想充分而自由的交流,並找出有礙溝通的因素。

 

5.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以一種新的方式使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與所處的世界。它是一種心靈的轉變,從將自己看做與世界分開,轉變為與世界連結,從將問題看做是由外面某些人或事所引起的,轉變為看到自己的行動如何造成問題而不再怪罪。

 

  學習型組織是一個促使人們不斷發現自己如何造成目前的處境,以及如何能夠加以改變的地方。所謂的第五項修練,就是植基於「不可分割的整體性」所做的系統思考。家庭雖然是一個共同體的組織,在應用學習組織上,應與企業追求效率與理論的功能有所區隔,而二者的重點皆在組織上如何增強其能力去學習、適應及變遷,讓其視野、策略、領導者、價值、結構、系統、過程和實務,都能朝促進人們學習與發展方向運作,及加速系統層次的學習。

 

〈二〉家庭學習理論

 

  1.知識論的典範躍動

        Habermas(1972)認為,人類追求知識的取向,經歷三個轉變:科學分析的、歷史詮釋的與批判解放的。Morgaine(1992)據以認為,家庭生活教育的哲學思維也經歷三個時期的改變,他稱之為典範(Paradigms)的變遷。

        關於學習型家庭方案之建構,家長似忽略了他們既有的經驗與能力,以及他們也是家庭教育過程的主體。有效的方案建構是一種主體對主體之間的「對話」,提供家人自我反省與澄清價值的機會。有效的學習型家庭方案之內涵,應是透過溝通與分享,當父母自動自發產生覺察,就會想要自我超越與改變心智模式了。

 

2.家庭教育的推廣模型

      廖永靜(2001)認為加能模型(empowerment model)較符合當代家庭教育的需求,也是學習型家庭推廣的主要理論模型。加能模型又稱補償模型,人們被認為是想要解決問題,只不過遇到困難或阻礙,專家要協助他們清除障礙,或補足能量,始有能力解決問題。所謂加能,有不同層次:個人的、家庭的、社區層次的加能。加能模式在家庭教育上是指對於家庭產生的問題,並不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是針對生命圈中不同生活問題,提供各種可能答案以供參考。

 

〈三〉家庭溝通理論

 

  1.有效的家庭溝通觀點

        學習型家庭應屬於「溝通導向的家庭」。家庭要進行家人全員學習,或稱團隊學習,才稱的上是學習型家庭。孩子是否能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是家人對話品質的重要指標。家庭之間必須進行有效的溝通,培養一種對話氣氛,且提供一個完全支持的環境,以開放性的溝通,鼓勵家人提出不同的意見,表達情緒與感覺。

 

  2.認知學習觀點

言談是一種社會活動,因為它主要功能是溝通。言語是思想的媒介物,即思想可以口語化,而言談也有思想成分,可以是理性的,它不只是反應或表達思想,還重組思想。在合作的脈絡中,家庭成員一同閱讀、討論,可以使學習者積極致力於意義的建構,這就是一種學習型的人際互動關係。

 

  就家庭溝通理論而言,要發展學習型家庭,需培養有助於非正式學習的非威脅環境,以促進學習,包括:一種祥和的、溫暖安全的社會─心理環境;成員間需要雙向與多向溝通,及彼此分享資訊的意願;學習是一種自願的過程,帶領者〈父母〉應真實;態度的改變不易,要有耐心;學習者的人格與能力,包括他知識建構的能力需要被尊重;語言應彼此能了解、接受;學習內容與過程應是有趣的;承認學習者也也獨到見解等。

 

 

三、學習型家庭的建構

 

    有關學習型家庭的建構,其要素有三:首先要創造一個有益學習的環境,其先決條件必須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其次,人人能夠自由的討論與對話,尤其要先學會如何對話與有技巧的討論;最後,家庭成員要有共同的願景,亦即要擁有一個值得大家全心追求的目標。事實上,在家庭中的學習,雖然是一種非正式的學習,但家庭成員學習的意願〈尤其成人〉、風氣、氣氛等影響學習型家庭是否成功至為深遠。

至於如何規劃家庭成員的學習活動,歸納學者專家的看法,可以下列各種方式進行〈教育部,民88〉

 

〈一〉家庭會議:家人利用家庭會議做生活報告、心得分享、意見交流、計畫討論、情感表達等。

〈二〉讀書會:選擇適合全家人閱讀的書籍,分享心得與經驗。

〈三〉家庭遊戲:藉由家庭遊戲,增進家人的互動與團結,有利於夫妻關係、親子關係與手足關係更加的親密與融洽。例如:烤地瓜、拼圖遊戲、下棋等。

〈四〉傳播媒體:傳播媒體提供的資訊,更新極為迅速,藉由家庭中人力資源的貢獻與運用,可以減少家人與社會新知脫節的現象。例如:報章雜誌、3D動畫欣賞、學習網際網路的操作等。

〈五〉參觀活動:藉由參觀活動,瞭解人文、藝術、資訊的變動,掌握最新的社會脈動,以免成為孩子眼中的LKK。例如:書展、畫展、電腦展等。

〈六〉休閒活動:因應週休二日的實施,家人可利用共同的假期,做妥善的休閒規劃。在規劃、討論過程中,除了知識的獲得外,更能享受到家人共同參與的樂趣。例如:旅遊、郊遊的計畫等。

〈七〉家庭聯誼:藉由不同家庭的聯誼活動,協助家庭瞭解不同家庭的面貌與人際關係。例如:家庭烤肉等。

〈八〉社區聯誼:藉由居家社區的聯誼活動,協助家人瞭解社區環境,人際關係與文化。並且鼓勵家人將理想家園的夢想化為行動,建立鄰里間相互學習的互動模式。例如:社區跳蚤市場拍賣、社區大掃除等。

〈九〉公益活動:參與志工活動,鼓勵家人分享活動心得,貢獻所長回饋社會,同時建立家人曲服務中學習的經驗與模式。例如:義賣、志工服務等。

 

當前快速的社會變遷已對家庭產生鉅大的衝擊,家庭必須因應社會變遷的步伐,透過家庭成員共同學習,培養全新開放的思考方式,充實家庭成員對現代家庭價值及家人角色的正確認知,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利營造溫馨、關懷、親密、健康的現代化家庭。

 

 

參、結語

 

    學習型家庭的核心要素並非認知,而是感性的愛,家庭需要成員大家用心去

愛。家庭內的大人、小孩都要學習,家庭內、家庭外的人如何看待家庭〈關係結構、

功能、互動等〉也都要學習。生活在疏離的社會,家庭更是幸福的來源。要成為快

樂家庭,必須成就一個健康的家庭(healthy family),重視家庭生活,營造一個溫

暖和諧的家庭,家人關係團結穩定。學習型家庭就是營造健康快樂家庭的門徑。

 

 

參考資料

 

林惠萍 (1997)。 台灣地區健康家庭特質之研究--以慈濟家庭為例。

郭筱雯 (1993)。 已婚婦女對健康家庭的知覺之研究。

蔡家宇 (2002)。 「學習型家庭方案」參與者的學習經驗之研究。

廖永靜 (2001)。 學習型家庭的理論基礎,台灣教育。

楊國賜 (2001)。 社會變遷與家庭學習,台灣教育。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 (2000)。家庭教育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迺毓、黃馨慧、蘇雪玉、唐先梅、李淑娟 編著 (1995)。家庭概論,台北,空大。

簡春安 (1996)。 婚姻與家庭,台北,空大。

韋淑娟 (2000)。 學習型家庭,台北,聯經。

林振春 (1999)。 學習家庭與家庭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Laurence R. Barnhill (2001) Healthy Family systems

James W.Maddock (2001) Healthy Family Sexuality:Positive Principles for Educators and  Clinicans

S. Allen Wilcoxon (1985) Healthy Family Function:The Other Side of Family Pathology

 

 

41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