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探討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楊偲敏
摘要
近十年來網路科技蓬勃發展,各應用層面已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但網路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漸漸浮現並廣泛被討論。對於e世代青少年,網路已與他們的學習、娛樂、社交活動緊密結合,面對孩子們網路成癮的的可能,家長們及教育人員應有正向積極的態度,採適當的措施來預防及輔導。
關鍵字:網路成癮、網路使用行為,網路
壹、
前言
青少年文化的演變與形成,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甚鉅,尤其是網路媒體的力量更不能忽視。近來多發生多起學生與網路情人約會而逃家、蹺課;網路一夜情興起,在青少年中有此經驗者亦不在少數;甚至高知識份子惑於網友之美貌,致遭騙財上當等。由此可知網路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並且由於網路非煙酒等毒癮,只要遠離就可以戒斷,它已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資訊科技,此問題值得所有家長、社會學家及輔導人員的注意。
科技發展的結果是重科技輕人文,重功利輕價值,重私慾輕公德(溫嘉榮,民91)。網路上使用的語彙、思想及行為,逐漸形成青少年次文化,偏差行為時有所聞。本文旨在探討目前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造成原因,並提出幾點建議。
貳、
現象探討
一、「網路使用」現況調查結果
根據經濟部技術處委託資策會ECRC-FIND進行的「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調查統計」,2004年6月底止台灣經常上網人口持續成長達892萬人,普及率達39%(圖一)。另外,繼2001年底我國寬頻用戶突破百萬之後,用戶數每季持續攀升,於2004年6月底,達到317萬戶,較上一季增加9萬戶,成長率達3%,寬頻已為家庭上網方式的主流。2003年我國家戶寬頻滲透率(寬頻用戶佔連網家庭總數之比率)達73%。家庭上網普及率也持續攀升,家戶上網普及率達57%,其中以台北市家用電腦普及率最高,達80%(圖二)。
(以上資料來源:經濟部技術處Internet應用研究計畫/資策會ECRC-FIND
網址:www.find.org.tw)
由圖一、圖二可知,由於網路技術的進步與應用層面的普及,台灣地區的上網人口、家庭電腦的普及率都比往年增加許多。而在使用者所從事的網路活動(表一),以瀏覽網站、收發電子郵件、閱讀新聞、上傳與下載檔案、線上遊戲、上BBS站、到聊天室..等為主。網路大大地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於是許多人開始出現「網路成癮」症狀,出現在各年齡層,但特別在十二至十八歲的青少年階段,正是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值得所有家長及教育人員關切。
圖一:台灣經常上網人口成長情況
圖二:台灣家用電腦普及率
表一:網路使用者一個月內在家從事的網路活動
網路活動/普及率(%) |
2003年 |
瀏覽資訊 |
80% |
收發電子郵件 |
77% |
閱讀新聞 |
55% |
上傳與下載檔案 |
51% |
線上遊戲 |
35% |
傳送即時短訊(ICQ、MSN等) |
31% |
到聊天室(聊天、交友) |
26% |
線上影音視訊(收聽電台、收看電視電影) |
23% |
線上學習 |
20% |
求職求才 |
15% |
線上購物(購買產品或服務,以商家標定的價格購買) |
15% |
使用電子化政府服務(報稅、申請與上傳表單) |
13% |
線上拍賣(網路拍賣物品或服務、有參與競標行為) |
12% |
線上金融(實際線上進行投資理財) |
9% |
繳交帳單、罰款 |
7% |
網路電話 |
4% |
資料來源:經濟部技術處「產業電子化指標與標準研究」科專計畫/資策會電子商務研究所FIND
註:本表為複選題,因此百分比相加不等於100%
二.認識網路成癮
一個家長告訴筆者,他孩子正讀國中,每天一放學就上網,吃飯也不顧,一邊聊天一邊玩遊戲,搞得天昏地暗,作業常等到第二天一早起來趕。平時不愛說話,對人不愛搭理,沒精打采,可是一上網就精神百倍。家裏人都頭疼了,誰勸他都沒辦法。許多家長抱怨上網讓孩子耽誤了功課,甚至影響與大人的溝通。
這孩子,是上癮了!網路成癮被視為網路次文化的十大罪惡之一。(關紹箕,民89)(註:十大罪惡:網路外遇、垃圾郵件、網路謠言、網路成癮、網路色情、網路併發症、網路賭博、網路血拼、網路疏離症及網路假民主。)
周倩(民87)將網路成癮定義為:由重覆地使用網路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態,並帶來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慾望,同時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忍耐、克制、退縮等現象,對於上網帶來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賴。它是一種類似酒癮、藥癮、毒癮、病態性賭博等現象的上網行為。(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0; Kandell, 1998)
Young於1996年提出的判別標準(朱美慧,民88),是諸多網路成癮測量方法中最簡單的一種,適合一般人作自我測量。只要在以下八條敘述中,有五項或以上為是的答案,即可判斷有網路成癮現象:
1.
我會全神貫注於網際網路或線上服務活動,並且在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時的情形。
2.
我覺得需要花更多時間在線上才能得到滿足。
3.
我曾努力過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並沒有成功。
4.
當我企圖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我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是脾氣易躁。
5.
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預期的還要長。
6.
我會為了上網而放棄或減少日常生活重要的社交,或甘冒重要的人際關係、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的危險。
7.
我曾對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
8.
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釋放一些感覺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沮喪。
參、
青少年使用網路的動機與影響
溫嘉榮(民91)曾指出,網路科技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族群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祇是多元的資訊交流,更是充滿誘惑的感官刺激,同儕之間競相沈淪於虛擬世界中,滋生各式各樣顛覆行為,逐漸形成犯罪的溫床。過度的使用網路,不但無益於身心,更會減低工作效率,降低人與人親身接觸的意願,對個人生活造成嚴重孤僻的影響,以及憂鬱傾向。
茲將青少年使用網路的動機,以及網路對青少年的影響歸納如下:
一、青少年使用網路的動機:
1.
自我認同的探索及追尋(游森期,民90)
2.
親密感及歸屬感的需求
3.
對於性的好奇與探索
4.
尋求獨立自主
5.
建立自尊
6.
學習課業或相關知識
7.
扮演與現實生活中不同的身份(虛擬我)
8.
與友人即時的互動
二.網路對青少年的影響:
1.
網路媒體資訊氾濫、社會價值引導困難。
2.
網路媒體的色情問題嚴重
3.
網路媒體重新詮釋了學習、並強化學習機制
4.
網路媒體建構了新的社區意識
5.
青少年次文化:網路語言、網咖、一夜情。
由於網路的匿名性,使用者可隱藏姓名、職業、外貌、年齡等,身份不會曝光,故慾望及需求很容易得到滿足,不會自覺悖離道德,在長期虛擬與真實間錯亂混洧下,不知不覺就會陷於其中不可自拔。楊瑞明(民90)指出,網路成癮產生的焦慮、情緒問題、人格失常、自我概念割離等現象,將深深戕害青少年身心的健全發展。
肆、
討論與建議
「夜深了,你的孩子在做什麼?」在網路使用行為中,一些具社交性、互動性高的活動如:聊天室、連線遊戲、BBS、電子郵件等特別能吸引青少年連夜流連不去。筆者常見學生白日呵欠連連,一問之下是因上網至深夜,睡眠不足所致;或是經同學稱讚為電玩高手,小子也驕傲喜悅形於外,日久才發現其連基礎電腦技巧都有問題。學生告訴我他們的假期每日”泡”在網咖十個鐘頭以上(男女皆有),非電玩即聊天,我對此現象憂心不已。雖然不斷耳提面命,瘋狂上網,實在傷眼又傷身,應從事更健康的休閒娛樂…但網路所帶來的聲光娛樂、社交活動的滿足感仍讓他們沈浸其中不可自拔。
網路成癮又特別好發於課業成就低、人際關係不良、缺乏自我認同的孩子身上。有關家長及教育人員如何介入青少年的網路使用行為,塑造健康而正向的網路使用,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具備基礎的網路使用知識技術
二.為孩子訂定適當的使用規則,如使用時間、地點等。
三.利用過濾監控軟體,來管制及監控孩子所瀏覽的網站。
四.網路社交的教育:慎防網友誘騙。
五.個人隱私的保護。
六.價值觀的導正。(壽旭霞,民90)
七.協助青少年學習舒解壓力、情緒管理的方法。
八.加強青少年「休閒生活」的輔導。
九.多給予關懷和互動。
伍、
結語
詹宏志(民91)在「數位年輕人」一文中提到:現在的青少年是與手機(無線通訊)、電腦、網際網路共同成長的一代,他們不是像我們這種歷經掙扎才接觸數位工具的一代,他們和這些工具的親密關係因而也就不可能與我的世代相同。我們與我們的前行世代都是因為數位工具「重要」,才勉強自己去學習使用,心裡把它視為嚴肅的生產工具;但年輕人「在數位中長大」(growingupdigital),他們第一次接觸到數位器械時認為是「玩具」,他們沒有恐懼和嚴肅的心情,只有遊戲和愉悅的需求。
青少年時期是生理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個體一生中身心發展改變最大的階段)、一個轉折期。這個歷程本身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因此新科技媒體蓬勃發展時,對青少年發展必然產生極大的影響。網路成癮的主要問題是顯現在學業表現、人際疏離、生活管理等問題(王沂釗,民90),然而,正處於活動力旺盛、充滿好奇心及熱情年紀的學生,為何在此發展時期中採取了退縮、封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家長、教育者、輔導人員共同關心的課題。
陸、
參考書目
溫嘉榮(民91)。資訊社會中人文教育的省思。資訊與教育,92,2-6。
朱美慧(民88)。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壽旭霞(民90)。面對「網路交友熱」-輔導人員該有的準備。學生輔導,74期,2001年5月,68-81。
游森期(民90)。e世代青少年網路成癮及網路使用之輔導策略。學生輔導,74期,2001年5月,34-43。
王沂釗(民90)。輔導教師如何介入學生之網路沈迷行為。學生輔導,74期,2001年5月,58-67。
關紹箕(民89)。新媒體時代的舊道德:網路慎言觀。社教雙月刊,89年8月,190。
楊瑞明(民90)。網路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2001資訊與教育雜誌特刊,302-318。
詹宏志(民91)。數位年輕人。SmartNet智富網。網址如下:
http://book.smartnet.com.tw/content.asp?WHO=詹宏志&POS=7
Young, K.S. (1996, August).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