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夫妻衝突與家庭教育介入的策略與模式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許杏如
壹、前言
婚姻是兩個人經由一種社會認可的儀式而給予對方一種誓約共同生活。(蔡文輝,1998)
隨著工商社會的來臨,家庭型態的轉變、社會風氣的變遷,除了生育率的下降,離婚率更是提高許多。彭懷真
(2001) 指出,現代社會是多元的,現代婚姻也是多元的,現代家庭類型更是多元的,各種兩性相處的方式不斷翻新。上帝設立婚姻,原是要我們在其中經歷身、心、靈美好的合一。創世記第二章二十五節說:「夫妻二人赤身露體,並不羞恥。」為甚麼能夠不羞恥?這是因為感受到對方完全的了解、接納與委身,不必擔心害怕被拒絕、論斷或否定。這種安全感是夫妻溝通的基礎,我們因而能敞開內心,向對方傾訴一切,讓自己在對方面前完全透明。但是婚姻不比愛情,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我們所要經歷的是一種平實的生活,而且婚姻中會牽涉到許多人事物,並遇到許多未知的考驗。除了愛之外,更要有感恩與包容之心,才能長長久久。不過回頭看看我們的教育體制內,對於兩性與婚姻教育,並未有一妥善完整的課程來教育,因此使得我們在婚姻這項課題中所遭受的試煉特別多!也考驗著我們溝通能力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在李淑敏(2003)的研究中曾舉一個例子,許多年前,有人曾問佈道家葛理漢的夫人,他們夫妻是否每一件事情的看法都一樣?她回答說,喔,當然不,如果我們的看法都一樣,那麼婚姻就不需要兩個人了。這個答案有很深的涵意值得思想!婚姻的可貴漢可愛就在於雙方可以接納彼此的差異。從人類有史以來即有婚姻的存在,同時婚姻也是一種普遍性的社會現象(黃德祥,1997)。婚姻是男女親密關係的體現,亦是建立家庭的肇端,在合法的婚姻關係下,家庭得以受到保障,並促使家庭發揮其功能。美好堅固的婚姻,一定是由兩個真誠的人所組成的。所謂真誠,就是說他們可以完全、自由地表達他們的真我,以及各自的獨特性。婚姻關係的建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獨立個體所共同組成,夫妻各自來自於不同的家庭,不管在生活習慣、個性、思想行為、價值觀等,必然存在著差距;在婚姻的歷程中,彼此的爭執、論辯、衝突、自然難以避免(曾端真,1991;藍采風,1996;賴自強,1998;Scifflett-Simpson
& Cummings,1996)。
彭懷真
(2001)
指出,「變」是婚姻的常態。他說,人是不斷在成長、不斷在變的,婚姻是一輩子的事,當然也在變,就像是有生命一樣,家庭經營是一種成長的過程。而夫妻雙方來自兩個不同的原生家庭和成長背景,兩人就算有濃厚的愛做基礎,當必然會有不同與差異之處。但婚姻的可貴和可愛就在於雙方可以接納與包容彼此的差異。因為婚姻會改變的是人的觀念、對事情的處理方式,然而婚姻很難改變人的人格特質、生活習性。(藍采風,1996)
一旦我們享有了這差異,我們也就無可避免地面對了衝突。但這些衝突是健康的,它們帶給你增進婚姻幸福的機會。然而當兩個人全然真誠時,他們當然不可能對每一件事都有相同的看法,所以在某些事情的處理上,一定避免不了衝突的。婚姻,是兩個人的事,需要把它當作一個課題來學習。如果夫妻只是為了維持和平,刻意避免衝突,他們會要付出相當高的代價。中國人常說一句話:「家和萬事興」,但當個人的獨特性被壓抑到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只能戴上更大的面具將挫折隱藏起來。這樣的關係發展只會把夫妻分得更遠、關係變得更冷漠。王以仁(2001)
指出,社會化的過程讓我們遵守衝突的禁忌,在道德上總認為衝突是負面的,因而從不鼓勵家庭中有衝突的情事發生。而事實上,沒有一個家庭能完全風平浪靜,從來都不發生口角與爭執;然而衝突之後如果能經由適當的溝通與建設性的討論,一樣能使家庭渡過這類危機。因此在離婚率攀升的今日,婚姻的重大課題就是學習處理衝突的技巧,因衝突處理不當能夠拆毀婚姻,它會把整個婚姻關係推向戰場,贏家至終會變成輸家,而導致雙輸的局面。當然,處理得好的衝突,就像一個往上爬的樓梯,能把婚姻引領到更好、更高的地步。由此可見衝突是婚姻中不可避免的,而衝突管理則是夫妻所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貳、婚姻衝突的本質
藍采風(1996)指出,衝突在親密關係中很自然的現象。瞭解婚姻衝突的本質(種類、來源、領域與嚴重性),將有助於配偶的親密關係。她也提到,衝突既然不可避,配偶應當學習溝通與解決衝突的技巧。如此,可以一方面將婚姻衝突減到最低程度,另方面可強化婚姻關係。
所謂的婚姻衝突可以說是夫妻二人來自不同的成長背景,有不同的價值、需求、知覺,再加上社會的變遷,使得雙方面對角色期待、經濟問題、子女管教、家事、姻親相處、性關係等問題時,產生不一致的想法與作法;夫妻雙方於日常的互動中,便以公開或私下的方式,從理性的衝突、冷靜討論解決問題、批評、諷刺、責怪、爭吵、冷戰、語言暴力、到嚴重的肢體攻擊、暴力等方式來應對(陳惠雯,2000)。賴自強(1998)則認為婚姻衝突是指夫妻雙方在日常互動中,公開或私下的場合,所發展的多種衝突的型態,包括從理性的衝突到肢體攻擊與暴力,如冷靜討論以解決問題、批評、諷刺、責怪、爭吵、怒視、冷戰、長期精神虐待、肢體暴力等。楊雅惠(1995)則認為婚姻衝突是夫妻因為對於親密的要求、人際關係、姻親關係、角色期待、教養子女、生活瑣事等,有不一致的觀點及做法,導致婚姻關係的衝擊及不愉快的情感經驗。
吳怡楨(2002)指出,「相愛的人不會吵架」或「模範夫妻絕不會爭吵」這是一種迷思。她認為,這只是兩人之間出現差異罷了,重點不在於夫妻之間出現衝突,而在於他們如何看待衝突解決問題。她進一步指出,在每一個親密關係中,衝突都是在所難免,而我們應有正確觀念就是衝突存在於所有的親近關係中。然而,婚姻衝突的內涵包括許多不同的向度,如衝突顯現與否、頻率多寡、衝突內容、是否獲得解決、原因是否穩定等等;有效的解決衝突有時反而能夠為子女帶來問題解決的示範,增進子女人際互動的能力(Grych
& Fincham,1993;Kerig,1996)。因此,婚姻衝突不盡然會導致負面的結果(劉惠琴,2000),也不是區辨兩人關係健全與否的指標;夫妻雙方以何種態度或方式來處理衝突才是關鍵(葉光輝,1999;劉惠琴,2000;Kerig,1996)。
李芳如(2001)的研究中指出,在家務分擔的過程中,衝突是共通的本質,也是每對夫妻都會有的經驗。衝突看似危機,但若能善加處理並從中成長,正是轉機的開始,個人經由調適後轉化為正向積極的行動,必可增添婚姻的光彩。
參、婚姻衝突的種類
影響婚姻衝突的因素錯綜複雜,賴自強(1998)認為造成婚姻衝突的原因,主要有社會變遷、角色期待、經濟管理、子女管教、姻親相處、家事分工、權力爭取與競爭與性關係不和諧等八大類,而夫妻間不滿的事情或是經常產生衝突的議題則包含了:1.家務事的處理、2.家庭財務的處理、3.配偶單獨相處的時間、4.性的關係、5.配偶的工作與家庭生活的衝突、6.個人的工作與家庭生活的衝突、7.情感的表達、8.與公婆/岳父母或親戚的關係、9.教養孩子的責任、10.彼此溝通的困難(楊雅惠,1995)。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婚姻衝突大約可分為下列幾種(藍采風,1996):
一、理性與非理性的衝突:
「理性的衝突」係指夫妻雙方對某一現實性的意見有所不同;「非理性的衝突」則是由夫妻一方或雙方偏差性格所引起。
二、公開的或暗藏的衝突:
「公開的衝突」是指夫妻雙方坦承地表示無異議;「暗藏的衝突」則是夫妻爭鬥過程中最具破壞性的一種。
三、急性或慢性的衝突:
「急性的衝突」是尖銳卻短暫的,大都發生在結婚初期,夫妻雙方試圖適應婚姻生活,以及建立婚姻的常軌所引起的爭議;「慢性的衝突」則是指夫妻雙方對無法解決的爭議在長期累積下的結果,此舉易於成為婚姻生活的一大負擔。
四、個人或人際間的衝突:
所謂「個人的衝突」是指在個人身上自己的衝突、矛盾,亦即為「內在的衝突」,如生育子女與否,丈夫反對有小孩,雖然妻子亦表贊同,但其內心仍渴望擁有子嗣,內在衝突往往造成個人精神縣的壓力與痛苦,而另一辦卻毫無覺察,然而,「人際間的衝突」也容易轉變成個人內在的衝突,因此,夫妻雙方熟對熟錯?就難以區分。
五、基本或非基本的衝突:
「非基本性的衝突」,原則被不會威脅到婚姻的維持,但「基本性的衝突」則往往容易導致夫妻彼此婚姻關係的破裂。以「夫妻性生活」為例,即使夫妻對性生活並不協調,但他們仍維持婚姻,但是當其中一方有了婚外情,便造成雙方產生公開的、基本性的衝突,使得彼此婚姻關係的決裂,甚至終結雙方的婚姻生活。
肆、夫妻衝突的功能與因應行為
徐玉青(2002)引國外學者Weeks 和Hof
(1995)、Turner(1982)的評論,認為夫妻的衝突對於親密關係其實具有的正、負向功能,因為有衝突存在,就有生氣的情緒,而處理生氣的情緒是婚姻諮商中處理夫妻衝突相當重要的部分。因此,下列乃是Weeks
和Hof針對親密關係中,生氣與衝突所具有的正、負向功能加以探討:
一、正向的功能(healthy
function)
為了維持系統的完整性,確保自己、配偶或家庭系統的界線,此時生氣和衝突就是很自然且相當健康的。個人的某些需求需要被其他家庭成員尊重,在夫妻關係中的個人亦是如此。當其他人跨越了這個界線或干擾了家庭系統的運作,就會導致衝突和生氣。為了保持這些系統的完整性,個人或家庭就必需很明確地為保持系統的完整性而奮戰(fight)。
二、負向功能(unhealthy
function)
Weeks
和Hof 認為若是為達成下列目的,就是衝突的負向功能:
(一)調整關係中的距離
這是生氣和衝突最常想要達成的目的之一。當一方覺得太過親近或疏遠時,他(她)就會藉用衝突來推開或拉近另一伴。通常這兩種目的中,最常見的是一方想要保有更多的空間。對親密關係有潛在恐懼的的配偶將只能忍受某個程度親近。不幸的是,他們通常無法很明確地知道自己的需求,以致於他們會對自己感到生氣,而衍生了衝突,目的只是為了畫出他們所需要的距離。
(二)考驗另一半的忠誠度(commitment)
通常讓生氣和衝突發揮此種作用的人,比較害怕被拒絕或被放棄。在他們進入親密關係之前,他們會先推開另一方,看看對方會不會再回來,讓關係維持在不確定的狀況。這種試驗是不會停止地,除非他們可以忍受被放棄。這樣的試驗將使他們不會陷入被放棄或被拒絕的危險中。
(三)維護權力和控制感
有些夫妻認為他們必須維護自己的權力和控制感。生氣可用來威脅另一半順從,衝突也會因另一半不肯妥協而產生。換句話說,兩人之間的衝突都會使彼此採取防禦性的行為,因為都擔心自己的期望不能被實現。如果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都無法讓個案在一致的基礎上達成期望,恐懼會戰勝,且企圖保護他們自己,配偶會覺得維持他們的防禦行為、衝突傾向的姿態是很正當的;如此夫妻就會陷入惡性循環中,對關係有負向影響。
依Weeks
和Hof
對衝突所劃分的正、負向功能,似乎是依照「目的」來區分,而衝突顯然只是達成此目的的手段之一。不論目的達成與否,都讓雙方在關係中的位置有所改變。這種改變也許會讓關係變得更佳,也可能讓關係畫上一道裂痕。無論如何,在此過程中「調適」的意味顯然可見。因此,衝突的發生可說是親密關係有所調適的前奏曲。由上述可知,發現不論是正向或負向的功能,衝突似乎都是一種促使親密關係有所改變、調適的催化劑。而彼此都期望調適之後的親密關係,更能符合自己的期待。
對於婚姻衝突的因應行為,一般的研究發現,愈是具有健康的自尊心、樂觀、自我接納等正向人格特質者,愈能採取正向解決與尋求社會支持;而不適當的承諾、缺乏自信與自我效能感、於人際互動較少自我揭露者,對於情緒的表達較保守,則多傾向於使用消極的逃避、防衛或是自責之因應行為(吳文萱,1992)。關於解決婚姻衝突的互動行為,Gottman
(1980) 從觀察資料中歸納出三個歷程:
(1)先說明個人的期待(agenda
building):夫妻雙方在彼此意見或觀念不同地方,會先為自己的立場表達個人的對事件的觀點、感受或是意圖
(2)爭論的階段(argue
phase):雙方陳述個人的期待後,會據理力爭試圖改變或影響配偶的想法及行動
(3)協商:夫妻在爭論不同觀點之後能協商,找出雙方都還可以接受的處理方法消弭衝突。
類似的衝突因應歷程,在楊雅(民84) 的研究中,亦對婚姻衝突整理出五個階段:出現價值觀差異的衝擊、壓抑委屈或發洩情緒、瞭解雙方立場或冷漠與激烈衝突相互出現、冷靜溝通或冷漠、雙方修正達成共識。另外,Gottman
(1993) 以夫妻採取的問題解決行為及特定的情緒反應型式來區分:
(1)不穩定的婚姻關係:主要是夫妻們在討論及處理衝突的問題時,雙方表達有較多的生氣、排斥、牢騷抱怨的負向情緒反應或是採取抱怨、批評、羞辱的行為。
(2)穩定的婚姻關係:主要是夫妻都採取正向的行為或情緒反映。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丈夫面對衝突問題的態度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是影響妻子反應方式的主要原因。當妻子感受到負向的情緒經驗,而丈夫卻採取退縮或逃避衝突的態度時,妻子會覺得不被了解或有無力感,結果強化了她的負向感受,最後夫妻雙方都堅持認為是配偶的錯;換言之,丈夫角色的投入和適當的溝通技巧是克服婚姻困難的關鍵。可見逃避衝突雖然是維持穩定婚姻關係的一種方法,為了和諧與共識而不言明彼此之差異,衝突「似乎消失了」;但是其間差異的問題仍然隨著時間消逝,長期隱約地影響婚姻關係,甚至影響家庭動力的發展。所以,婚姻適應不是靜態之結果,而是動態的過程(張思嘉,1999),也就是說,處在衝突情境的當下,夫妻雙方若能先自我調適和反省衝突的個人意義,在情緒和緩時候再和配偶討論各自的反省,並且協商出彼此都能接受的處理方法,將可減少衝突對未來婚姻關係的影響。
伍、婚姻教育介入的意涵與模式
一、婚姻教育介入的意涵
何為「介入」?婚姻教育所強調的介入是只針對當事人的特別需要或高風險處境,進行當前問題的評估以及有計畫性的努力,藉以幫助當事人改善問題的受困程度〈Doherty,1995〉。所謂「婚姻教育介入」則是指教育者對某一婚姻議題的深入瞭解,以及其所進行的有計畫性回應歷程〈高淑清,2002〉。至於介入的原則,根據Doherty(1995)〉在家庭治療方面的專業知能與實務經驗,認為介入家庭問題時,需秉持六大原則:
〈1〉藉由系列問題以引出某一父母問題的家庭動力全貌。
〈2〉發展與該問題之家庭系統動力相關的假設。
〈3〉與當事人共同努力一小段時間,以改善親子一對一關係背後的家庭互動模式。
〈4〉掌握結束介入的恰當時機,並持續給予當事人情感上的支持與鼓勵。
〈5〉適時轉介、知悉並掌握轉介後的發展狀況,藉由教育的方式,協調有關轉介後家庭與治療師之間的相互期待。
〈6〉與治療師及社區系統共同努力以協助當事人與家庭。
此外,介入所運用的技巧則包含:立即性、解釋能力、衝突與問題解決能力、介入與轉介的相關知能、瞭解並同理高危險群家庭、家庭中憤怒與抗拒的處理技巧〈Doherty,1995〉。針對夫妻衝突的問題,家庭教育者可以溝通為基礎的介入模式,教導夫妻處理有關衝突處理及有效溝通的策略模式,藉由雙方坦誠佈公,合心其力的處理,相信定能有效化解危機並解決衝突問題。
二、婚姻教育介入的模式
針對婚姻教育介入的模式,高淑清〈2002〉認為介入的模式在於「初級預防」與「次級預防」兩層次的專業協助,她根據Egan〈1998〉所提的專業助人模式為參考架構,設計出婚姻教育介入模式與策略,藉以提供婚姻教育者針對夫妻衝突問題有自助助人之參考,其模式分為四階段十二個步驟,說明如下:
階段一:瞭解與澄清─探索並釐清婚姻的現況及問題
步驟1.導引夫妻陳述其衝突情境與問題核心。
步驟2.協助夫妻挑戰個人盲點,並重新框視問題。
步驟3.協助當事人聚焦於可使其婚姻關係品質有所不同的議題上。
階段二:妥協與學習─從需求與想望中建構溝通與調適能力
步驟4.協助夫妻發展較好婚姻關係品質的可能範疇。
步驟5.協助夫妻將其所想望的婚姻藍圖化作具體可行的目標。
步驟6.協助夫妻為自己所選擇的目標下承諾,並用心學習。
階段三:改變與再生─擬定修正自己與善待對方的行動策略
步驟7.協助夫妻腦力激盪出多項可達成目標的行動策略。
步驟8.協助夫妻選擇符合其需求與資源的行動策略。
步驟9.協助夫妻擬定執行計畫,以具體化步驟呈現預定的行動策略。
階段四:行動與成長─在生活中落實雙方共同抉擇的行動策略
步驟10.鼓勵夫妻於生活執行中先前所擬定的計畫及其行動策略。
步驟11.適時提供夫妻指導或諮詢,以協助其順利執行行動策略、增進行動力。
步驟12.繼續鼓勵夫妻記錄執行過程中的成長經驗,並適時分享經驗,體認成長的喜悅。
經由專業的婚姻介入模式,雖非百分之百的有效,但有專業的介入,相信對於夫妻衝突問題的有效解決,必有相當的作用,亦有助於夫妻雙方學習如何擺脫自身的困境,重新拾獲最初的甜蜜與信守一生的約定。
陸、「介入」與「衝突」的交錯
透過婚姻教育介入的模式,並參考黃維仁(2002)提出的方法,筆者認為夫妻衝突的解決策略可以如下:
一、冷靜下來
其實衝突與爭執,常常都是因為我們處在不是很好的狀況中,知覺與意識都並不是很清楚,因此很容易在疲累的情況下產生誤解或者差異性。所以當事情衝突的當下,應該先讓雙方都先安靜與冷靜下來,讓身心都覺得比較舒適的情況下,再試著去解決問題
二、澄清問題
夫妻雙方常常因為某些事情沒有一致的看法,卻以為有一致的看法,而產生爭執,故而釐清這個問題會有幫助的。因為立場的不一致,所以導致信念與看法的差異。但試是心平氣和說出來,有時候,真正的差異性,反不會產生那麼極化的爭執。
三、對話技巧
當兩個人都釐清問題出在那裡的時候,讓夫妻雙方練習一種對話技巧,先讓夫妻中一人當「傾訴者」,另一方則當「傾聽者」。「傾訴者」能暢所欲言,充分表達心中所想;「傾聽者」的責任則是以不辯護、不反擊的心態,設身處地地體會「傾訴者」的心聲。說話時也要注意多使用「我」訊息,讓對方聽起來比較舒服且願意接受。
四、體會對方的真正需求
當雙方都能很適宜的聽與說時,就比較能真正體會對方的需求何在。每一個人都必需要辨識出,他或她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只是反覆地翻舊帳。認清這個需要對於某一些夫婦是個很困難的過程,但是只要雙方能夠真誠的彼此發問,並表示他們的彼此需要,也可以加速這個過程。
五、適時宣洩情緒
在中國人傳統的認知上,並不喜歡親人表現負面情緒,但身處在緊張、變遷迅速的時代,大家的身心壓力都很大,若一味將情緒壓抑,恐大將來會爆發更大的衝突。聖經以弗所書四張26節記載:「生氣卻不要犯罪」,就是說人可以有負面的情緒,但要用健康的方式表達與解決。
六、自我覺知與溝通
人若陷在情緒中而不自知,往往也不能夠真正看清問題進一步去解決問題。所以保持自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發生了什麼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根據高淑清(2002)在夫妻溝通五層面中提到,包括:知覺感受層面、認知層面、情感層面、需求層面、行動層面,並將自我覺知轉化成為一種內在的心智模式,必能在面對衝突時更容易解決與處理。
七、學習「愛的存款」與回饋
為了避免夫妻在情緒衝動之際互相傷害,平日就要學習把愛存款到「愛的銀行」裡,多為對方想,多體諒包容對方。婚姻本來就該是生命中一項重要的學習課題,也是一個摩合的歷程,唯有愛與包容,並且多多在適當時機給予對方回饋,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愛意與善意,會讓婚姻更加有活力!
柒、結論
夫妻「床頭吵,床尾和。」衝突可以說是婚姻生活中的一部份,發生衝突可視為夫妻為了維持和諧婚姻的一種適應過程。蔡文輝(1998)認為如何處理衝突成為婚姻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他並提及,夫妻之間如果真的沒有衝突,日子也沒有什麼意思。夫妻衝突的原因很多,可能包括權力的分配問題,對經濟財產的處理,對事業的選擇,小孩的教育,甚至對於雙方親家關係的來往等都是衝突的原因。21世紀是個變遷迅速的時代,也是個講求終生學習的時代。近年來推行學習型家庭,也希望在家庭中,人人都能追求成長,改變心智模式,用更彈性與寬廣的心來解決問題。鄭石岩(1998)也說,隨緣成長,因為人注定就要在我們的遭遇中學習與成長。在利奧.巴士卡利所著的《愛.生活與學習》也提到Living
,Loving & Learning,並且提到,愛,是橋不是牆。第一座橋,必須是我們自己!所以,面對生活中的衝突,我們更應該要搭橋而不要築牆。
捌、參考資料
一、中文資料
吳文萱(1995)。自我-他人的態度對人際衝突歸因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台北。
王以仁(2001)。有效的家人溝通。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王以仁(2001)。有效的家人溝通。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林淑玲(2002)。婚姻溝通與婚姻衝突。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庭教育研究所主編:婚姻與家庭。嘉義市:濤石文化。
徐玉青(2002)。訂婚情侶衝突因應、調適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高雄。
高淑清(2002)。從夫妻溝通的本質談新世紀之婚姻介入、內涵建構與推展模式。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
(頁197-227)。台北:師大書苑。
張思嘉(1999)。從系統觀點看婚姻適應的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111-123。
陳惠雯(2000)。婚姻衝突、家庭界限與青少年子女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彭駕騂(1994)。變遷中的台灣家庭結構—從人口與婚姻談起。社會建設,89,81-84。
曾端真
(1991)。婚姻與家族治療。台北:天馬出版社。
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台北:偉華。
葉光輝
(1999)。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應用心理學研究,2,41-82。
劉惠琴
(2000)。辯證的歷程觀點看夫妻衝突。本土心理學研究期刊,11,153-202。
蔡文輝(1987)。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賴自強
(1998)。兒童知覺雙親衝突對其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台灣。
李芳如(2001)。新好男人—雙生涯家庭男性家務分擔經驗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淑敏(2003)。核心家庭中年夫妻親密關係本質之探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藍采風(1982)。婚姻關係與適應。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出版社。
彭懷真(2001)。婚姻與家庭。台北:三民。
陳皎眉(1997)。人際關係。台北:空中大學。
王以仁
主編
(2001)。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台北:心理。
鄭石岩
(1998)。隨緣成長。台北:遠流。
簡宛
譯。利奧•巴士卡利著。
(1983) 愛•生活與學習。台北:洪健全基金會。
黃維仁(2002)。窗外依然有藍天。台北市:愛家文化基金會。
二、西文資料
Doherty, W. (1995)
.Boundaries between parent and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therapy: The levels
of family involvement model. Family
.Relations,44,353-358.
Olson,
D. & DeFrain, J. (3rd.)(2000).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 CA, Mountain View: Mayfield.
Gottman, J. M. (1993). The roles of conflict engagement, escalation, and avoidance in marital interaction: A longitudinal view of five types of couples. Journal of Cou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1, 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