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對家庭關係之影響

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共同科講師 廖一儒

壹、   前言

  參與志願服務工作為二十一世紀全球的新風潮。SchinedletRainman和Lippitt曾指出:只有在民主體制能實現的狀態下,社會體制對其成員提供自我滿足的成長機會,來維持其體制的存續、穩定和發展,志願服務才得以發展(楊蓓,民81)。美國趨勢專家波普康(Faith  Popcorn)曾經預言:未來在美國人身上將發生一種自我犧牲的新道德,「拯救社會」將是這個世紀末的重要趨勢。事實上,今天在美國,每兩名成年人中,就有一個人會每星期至少抽出三個小時,為非營利機構做義工(陳皎眉,民89)。近年來,志願服務在台灣已蔚為風氣並蓬勃發展中,4月26日到28日是「全球青年服務日」,台灣在今年也成為響應此活動的一百七十多個國家之一;而三年前的九二一地震,雖然造成全台極大的傷亡,卻欣見一群群自動自發參與救災的志工,以多元化的方式投入救災的工作,帶動全民參與志工服務。為此,陳水扁總統還提出「志工台灣」的呼籲;日前呂副總統參加「為和平而服務─台灣千人志工大會」中亦指出:「志工秉持無私奉獻之精神,在本世紀扮演『第五權』之角色,其影響力將超越行政、立法、司法及媒體,希望青年朋友積極投入志工行列」。凡此,皆可見志工社會的來臨,使得參與志工服務已儼然成為現代人的生涯發展新趨勢。

由於經濟結構的改變,工業化程度的提高,教育機會的均等,使今日的婦女在兼顧其傳統的他人導向角色之餘,亦逐漸發展其自我導向的婦女角色(呂素卿,民77),可以利用空閒的時間,從事自己的興趣或投入無報酬的志願服務工作,透過投入志工服務過程中,獲取經驗、增進知識、自我實現、改善目前生活狀況,並和社會接觸產生更多的連結和歸屬感。個體心理學強調,人的快樂成功脫離不了社會,個體在社會中找到立足之處,感覺安全、被人接受、有價值,人們必須在共同活動和承擔責任中找出自己獨特的貢獻方式,而人也唯有在獲得歸屬感時,才有勇氣去面對與處理問(Gerald Corey,1996)。因此,本文將就志願服務的特質、功能及婦女參與志願服務過程中對自我成長所產生的改變,進而對夫妻和親子關係所產生之影響做進一步探討,以供婦女在自我生涯規劃時之參考,期能營造更多健康的個人和家庭,並刺激更多人投入志工服務,提升人力資源的質與量,共創和諧溫馨的社會。

貳、 志願服務之特質與功能

  一、志願服務之特質

志願服務是一種助人的工作,依照美國全國社工協會對志願服務的定義是:一群追求公共利益的人,本著自我意願與自由選擇而結合,稱為志願團體,參與這團體工作者稱為志願服務人員(簡稱志工)。意即個人依其自我意願,付出時間、金錢、心力等從事不計報酬、關心社會、社區或他人福祉的工作。志願服務之工作目的乃在於社會整體福利之改善與自我價值之肯定,富有個人理想實現之色彩。其具備之特質可歸納為:

1. 無酬性服務工作

2. 社會福利之增進

3. 個人自我價值之提昇

  二、志願服務之功能

志願服務工作為弱勢團體提供幫助,為遭遇不幸者解決苦難和問題,同時,亦促進人際間的互動,提供志工正當而有意義的休閒活動,達成終身學習的理想,並滿足自我成長,完成自我實現。根據宋世雯(引自鍾任琴,民79)的觀點,志願服務工作之功能有六點:

1. 支援性功能─支援政府相關社會福利事業。

2. 補充性功能─提供較低層次的治療性服務,以彌補專業人士的不足。

3. 替代性功能─接受完整之專業訓練,替代專業人力的不足。

4. 社會環境提昇的功能─倡導社會發展、環境維護的理想與目標提昇社會環境之品質。

5. 實用性功能─提供直接而實際的協助工作,滿足案主需求、給予最即時的服務。

6. 整體性功能─本著服務社會的本質,凝聚工領域和民間團體之力量,彼此合作。

綜合上述之特質和功能,志願服務係指基於助人、利他之理念,以社會發展或公共服務為目的,由個人、團體或組織依其自由意願,不求經濟或實務上的酬賞,而以實際的行動與表現來促進社會福祉之活動。志願服務是一種利人也利己、施者與受者互蒙其惠的工作,當受助者獲得需求滿足的喜悅時,助人者同時可以感受到自我的成就與價值,從而肯定自我、實現自我。

  參、 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

  動機是一個人行動的原動力,而動機的發生大多與個人過去的經驗背景、價值體系和當時的刺激事件有關。而大部分的婦女志工在子女長大後投入志願服務工作,其背後的動力來源(即參與志工的動機)可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包括了社會責任感、回饋社會、宗教因素和好奇心;外在動機則包括了求取經驗、增進知識、改善日前生活、基於社會接觸的需要、基於自助互助的需要、和基於自我實現的需要等(陳儀珊,民78)。不論內在或外在,都深受個人性格、人格之蛻變歷程和自身的想法所影響。據研究顯示,婦女的參與動機以「家庭和自我實現」為最強(吳慎慎,民78),家庭仍是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工作的首要考量,志願服務和女性的傳統角色是正面的共生關係,志願服務是女性照顧者角色的延伸,兩者相輔相成。且女性傾向於從事社會福利相關的志願服務,即學校社會服務和醫院社會服務,顯示兩性分工的現象亦普遍存在於志願服務的範疇當中。

肆、參與過程中的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

  志工是實踐’’What  a  man  can  be,  he  must  be’’的精神亦即Maslow所謂的「自我實現」層面(莫正義,民81)。而女性的成就動機較偏向於親和動機,即無論是自我成長、人生理想和自我實現,莫不與家庭的幸福和諧息息相關,包括學習教養子女的方法、使自己更勝任家庭主婦的角色、維繫婚姻幸福、促進自我成長、達到自我實現、學習人際關係的技巧等。因此,婦女常會以自身經驗的累積傳授他人,或從本身的困擾為出發點,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學習解決問題和肯定自我,在參與志工訓練及服務的過程中學習自助助人。

當婦女投入志願服務後,在付出助人的過程中,由於自己所處的環境改變,進而引起自我概念之改變,感覺自己是有用的、有價值的,並得到來自週遭和社會的肯定、支持,促使自我概念之提昇。婦女長期在「男尊女卑」的價值體系下,很容易處在低自尊的自我狀態,透過志願服務可以提昇自我價值感,研究結果亦指出大多數婦女志工都認為自己最大的收穫在於自我成長(陳儀珊,民78)。由於社會結構的轉變,婦女所扮演的角色更多元、責任更多重,缺少傳統社會的支持網絡,獨自擔負家庭、工作等雙重壓力,使得現代婦女的生活產生匱乏感,生活中缺乏認同和支持,在志工團體中所獲得的社會支持,包括:情感上的支持、關懷、自我開放、建議、引導與勸告,具體協助和正向回饋等,透過此類支持感,婦女志工可避免負向情緒,消除寂寞和無力感,對自己的價值感有較高的評價,在人際間的歸屬感和滿足感也提高,透過參與、反省及整合自己的經驗,從中了解自己、接納自己,直接地重獲自我肯定,間接地促成家庭和諧(吳就君,民72)。

  伍、參與志願服務對家庭關係之影響

  一、夫妻關係

家族治療大師Viginia  Satir認為重建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需透過覺察和感激的轉換過程來達成正向的改變,而這種提昇自尊、增強人的自我功能,在志工服務過程中,可以得到內在、外在雙重效應。婦女參與志工的動機多與家庭、自我有關,從參與服務中的自我覺察並整合過往經驗的歷程,改變了原有訊息接收和因應的方式,能用包容、感激和學習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經驗,能產生自愛和愛人的能力與智慧。

人常常只看到自己的欠缺和不足,而看不到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所以,永遠在比較、計較而不知滿足、珍惜。當投入志願服務,看到這麼多的不幸和需要幫助的人,才深刻體會到自己所擁有的幸福,不再抱怨,而懂得知足、惜福,能夠愛自己、愛別人,尊重人我差異,透過覺察、反省與整合自己的經驗,從而了解自己、相信自己,並信任別人。凡此,都是由低自尊’’轉換’’為高自尊的表現,也是維繫良好婚姻關係之重要條件之一。

參與志願服務除了能獲取經驗,增進知識,得到個人內在滿足外,還能在人際關係的拓展上有所增進,獲得友誼和支持,而社會支持網絡有助於個人身心健康,增進個人應付壓力的能力。因此,研究結果顯示婦女參與志工服務,其婚姻滿意度顯著高於未參與者(黃曼婷,民90)。對於夫妻相處具有更多的包容和尊重,懂得以更具彈性的互動方式來面對生活中的爭執和問題,增進夫妻情感和親密。

  二、親子關係

家庭是一個成員間彼此關係緊密連結的系統,成員間的互動關係即為系統的主要動力關係。因此,在家庭系統中必須有好的夫妻關係才能有好的親子關係,否則,將造成子女與父或母形成三角化關係,使家庭功能無法正常運作。

研究結果顯示,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在夫妻關係及親子關係的收穫最多,而自我成長愈高,相對地親子與夫妻關係也愈好(林美珠,民82)。原因在於透過不斷的學習和成長開闊視野,能夠廣博的從孩子、父母、婚姻與家庭的角度進行思考,當自我的情緒與認知更加成熟時,將更能支持孩子的發展。親子關係是家庭倫理的基礎,亦是社會和諧的根本,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子女心理健康、情緒穩定、人格健全,即使面對衝突時,亦能以包容、尊重、理性溝通的態度來應對或解決問題。做孩子的朋友、陪伴孩子共同成長,以身教給予子女人格及生活教育。

陸、結論與建議

  從研究中觀察發現,婦女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以「家庭和自我實現」為最強,而參與過程中,透過訓練課程、人際的互動和助人實務,累積增強自我在因應個人情緒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自我的成長與肯定,夫妻間親密關係的維繫和情感的增進及親子關係多所助益,因此,志願服務乃是一種利他利己、自助助人、施者與受者互蒙其惠的正面性服務工作。

唯此類研究多針對婦女為研究對象,主因婦女在志願服務人力當中佔多數,且較偏好從事社會福利相關的服務工作。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及退休年齡越趨年輕,投入志工服務的男性有日漸增多之趨勢,日後若能以男性做為研究對象,並探討志願服務中的兩性分工現象,則能使此類議題的研究更完整,提供更正向的意義予志工人員作為生涯規劃之參考,期能使志工服務蔚為風潮,成為現代人生活的新內容和新方向,營造更多的健康家庭,使社會更和諧溫馨。

 

  參考書目

 

黃曼婷  民90  家庭主婦志願工作者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之研究  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慎慎  民78  台北市婦女團體成員參與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儀珊  民77  婦女志願工作者之研究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    美珠  民82  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服務對家庭關係之影響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勝義  民86  志工的生涯規劃  社教資料雜誌第232期

    民81  婦女參與志工服務之動力過程  法商學報第26期

莫正義  民81  志願服務工作的職責與專業精神  社會福利第103期

江雪齡  民81  義工的辨識、招徠、訓練與保持  成人教育第9期

陳皎眉  民89  社會福利新紀元─談結合社區資源推動社會福利事業  社區發展季刊第98期

吳就君  民72  家庭如何塑造人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李茂興譯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揚智出版社

  回39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