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另一面鏡子
~談父母的情緒如何影響給小孩~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林奕汝
壹、前言
凡是人都有情緒,情緒是一種心理活動。當我們談到「情緒」一詞時,通常會讓我們聯想到的是,我們高興、生氣、悲傷、痛苦、厭煩、害怕或害羞時的心靈狀態,此種主觀感受就是我們的情緒。
情緒會影響個人的生活經驗與社會適應(陳美真,1987)。Nichols & Schwartz(2002)提到,誠如Bowen所述,不論走到哪裡,與父母間未解決的情緒反應便跟到哪裡,而在新的關係模式中一再重複舊的關係模式,家庭仍在個人。
我們都知道父母的外型、血型、疾病、膚色等都會遺傳給小孩,此時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父母的情緒是先天遺傳給小孩,還是後天影響給小孩呢?孩子的情緒從何時開始受到父母的影響?而父母如何輔導幼兒的情緒?
貳、父母的情緒如何影響給小孩
一、人類情緒的基本特質,源自於先天遺傳
科學家達爾文做了一項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人類基本情緒(喜、怒、哀、樂)的面部表情,在不同文化與不同種族之間是相一致的。此外,國內心理學家張春興教授也提到,以天生盲聾的兒童為例,天生盲聾的兒童無法憑觀察學習到他人的面部表情,亦無法從聽覺學習到別人的笑聲與哭聲,但兒童當遇到痛苦或快樂的情緒經驗時,其情緒表達的方式與正常兒童並無不同。顯然,人類情緒的基本特質與表徵,是受先天遺傳所致(張春興,1995;Nichols & Schwartz,2002)。
二、從胚胎時期開始,人類情緒受到母體的影響
情緒除受到先天的遺傳影響之外,也受到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而人類受後天環境因素影響,則從胚胎時期在母體發育時開始。
懷孕母親的情緒若常在緊張或激動狀態之下,體內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就會增多,此種激素隨著血液經胎盤進入胎兒的體內,這對胚胎有明顯破壞的作用。尤其是懷孕的前3個月,正是胚胎各器官形成的重要時刻,倘若孕婦的情緒受到長期波動(如焦慮),易造成胎兒畸形或釀成出生後神經功能的紊亂,使得新生兒容易發生躁動不安或易哭鬧的情形。故孕婦要注意精神及心理的健康狀態,避免受不良環境因素的刺激,這樣才能生出高優質的寶寶(李慧君,2001)。
三、從嬰幼兒時期,人類的情緒開始分化並形成個別差異
學者布雷吉士(Bridges)提到新生兒的情緒,除「恬靜」之外,其他的情緒反應則為「雜亂無章的激動狀態」。隨著孩子的身心發展,「雜亂無章的激動狀態」會分化為兩種矛盾的情緒,即為「苦惱」與「興奮」。當新生兒約3-6個月大時,「苦惱」的情緒反應,會分化為「懼怕」、「厭惡」與「憤怒」;約18個月大,再發展為「嫉妒」。
而「興奮」的情緒反應,在新生兒約3個月大時,分化為「愉快」(因飢餓或尿濕等得到照顧與滿足而產生);約6-12個月大時,「愉快」的情緒反應,會發展為「得意」(對物)、「喜愛」(對人);約18個月-24個月大時,再分化為「快樂」。由上可知,新生兒最初的情緒反應是相似的,但因個體成熟與經驗累積的不同,於幼兒的情緒表現上(指頻率與強度方面)會形成個別差異(黃志成、王淑芬,1995)。
四、父母情緒如何影響孩子後天的情緒發展,而又該如何輔導幼兒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除了受到先天的遺傳之外,其情緒也受到後天成熟、學習、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父母是孩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的情緒自然會影響小孩最深,例如: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ex:學才藝),然後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在小孩子身上,所以成人的想像與焦慮,好像變成了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黃炤宏,2004)。此外,當孩子的情緒不佳時,父母又應如何輔導孩子的情緒,分述如下:
(一)、避免對孩子情緒的剝奪。例如:父母有時會拒絕或忽略掉幼兒,這會阻
礙幼兒學習與人相處的機會,易使幼兒感受到無安全感、冷漠,而產生社會適應
不良的情形。
(二)、父母應有良好的情緒示範,例如:當緊急事件的發生,導致幼兒產生恐
懼、憤怒的情緒時,父母應以鎮定的態度來處理,並給予他充分的安全感。父母
情緒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故父母良好的情緒示範與情緒管理,對孩子情緒發展是
非常重要的。
(三)、父母應有良好的管教態度。例如:當幼兒鬧情緒時,成人應冷靜地分析,
以誠懇堅定態度告知幼兒,使幼兒適可而止並恢復冷靜。此外,對幼兒利用「情
緒化」來威脅時,在第一次父母應給予拒絕,不可妥協投降、養成其壞習慣(柯
志恩,2004)。
(四)從小教導孩子正當宣洩情緒的方式。父母應鼓勵孩子多做一些有益身心的
運動及遊戲,避免不良情緒過度的累積,而導致情緒困擾的情況發生(趙寧,
2004)。
參、結語
家庭是社會安定的基石,而個人情緒的穩定更是家庭安定之基石。孩子情緒的刺激大多來自於環境,而成長中的孩子難免會遇到挫折的時候。當孩子遇到挫折與困難時,父母親的溫暖支持及讓幼兒感受到愉快、和諧的家庭生活經驗,則是協助幼兒情緒發展的最大幫助。此外,我們不可捨本逐末地,重視後天環境對孩子情緒發展的影響而忽略掉人類情緒亦來自先天影響的重要。因此,父母親良好的情緒管理,是孩子先天最佳的優生保健。
參考書目: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黃志成、王淑芬(1995)。幼兒發展與輔導。台北:揚智文化。
陳美真(1987)。幼兒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書局。
趙寧(2004,3月)。讓動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康健雜誌,170-172。
柯志恩(2004,3月)。當教育專家變媽媽。康健雜誌,128-133。
Nichols M.P.& Schwartz R .C./王彗玲、連雅慧(2002)。家族治療的理論與方法。台北:洪葉。
李慧君(2001)。幼兒發展與輔導。臺北:華騰文化。
黃炤宏(2004)。父母的焦慮感,現代小孫悟空的緊箍咒。張老師月刊,31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