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文化與網路特性】- 網路文化淺談

 

南華出版所研究生  黃世明、陳柏州  

前言

伴隨網際網路的發展,虛擬社區與網路文化現象也逐漸形成;虛擬世界、線上世界也漸漸成為獨立而自主的文化體,以與真實生活相對。如與真實世界相較,網路文化是否可以單獨存在?網路文化是否具有自主性與某特定的行為模式?線上互動關係是否能夠形成穩定而持續的規律?線上行為是否亦能逐漸產生相當程度的規範與類型?

                                                                                                        翟本瑞~連線文化pp175,176

 

文化,人類的各種活動所形成的現象;網路文化,網路世界的各種活動所形成的現象。

人類各種活動在真實世界與網路虛擬空間相互影響,但網路活動卻是獨立自主發展網路文化。

一、資訊時代中的網路傳媒與N世代

   從人類歷史轉入二十一世紀,媒體使用越來越大眾化,文化分期已經不得不重視媒體與文化互動的事實。因為從報章雜誌、廣播、電影電視,到如今的數位傳播媒體,每一種媒體出現,的確都伴隨發生一些文化現象,而當媒體越走入人群生活,這種媒體帶出來的生活、思想型態、流行,越是成為主導文化。自從網路傳媒日漸成為重要傳媒,也被預期成為未來的主導傳媒,網路傳媒帶出來的文化改變,也就越來越被趨勢文化分析研究的專家學者重視,他們將上網活動的族群稱之為 N(Net)世代。
網路傳媒會如此被重視,原因是:

  1. 它可以包容文字聲音影像,因此可以接收大部分的廣播、電視、電影、報章、雜誌書籍的傳播工具。

  2. 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容量,累積、傳輸資訊。

  3. 它以其分延、首頁人人可設、搜尋功能不斷強化的性質,使知識權力徹底分散。

  4. 它以其對話功能,讓使用者輿論力量、參與感都大增。

  5. 它前所未有的打散年齡、社會階層、地域、種族群體,開展全新的網路社群型態。

  網路的崛起,使媒介不再只是傳遞資訊的工具。互聯網塑造了一個全新的社會生活空間和交往環境,人們能夠在其間進行社會互動,而不只是交換資訊。作為一個跨地域跨時限的人際溝通與互動空間,互聯網打破了傳統面對面互動的人際交往模式,塑造了以身體不在場,基本特徵的全新人際交往模式。在一個立足於後現代視野的解釋範式和架構,對網路空間人際交往模式的社會基礎、社會結構、社會機制、社會問題及社會後果,交錯發展形成網路文化。網路普及率,學校網路普及率,家庭網路普及率,企業網路普及率,網路應用廣泛助長網路文化的發展。網路論壇,網路電話,網路會議,網路教學,單向傳播,WWW(佈告欄)隨意廣播,隨意電視,金融轉帳交易,資訊網路銷售等等各種網路活動在在活絡延展了網絡文化。

二、台灣青少年之網路文化

聊天室、BBS、ICQ文化之於現代社會

1聊天「室」

  聊天「室」,故名思義,它提供一個會議室一般的虛擬空間,讓大家能在不見到面的情況下,暢所欲言。每一個聊天室大多有它的主題,集合了四面八方志同道合的人,對於這個主題發表高見,分享心得。或者有些是為純聊天,打發時間之用。透過聊天室,和各地的人換取彼此的意見,認識了不少的「網友」,更消磨掉許許多多惱人的無聊時光。

2 ICQ的「美麗新世界」

  ICQ的功能和msn的messenger大致相同,不同於聊天室,ICQ的區域性較為廣泛,遍及全球。且提供國家、年齡、性別、職業、興趣……等基本料。功能更為強大,甚至能夠傳送聲音和圖檔。比之純文字的聊天室,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ICQ之所以如此受人歡迎,一來所能面對的對像擴大到全球,二來它的多元化功能更是深深令人著迷的地方。ICQ可以提供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國籍的人一個更為便利快速的溝通橋梁。開拓世界的人際關係更寬廣的疆界,增進不同文化,不同國籍及不同成長環境的人們互相的交流。也讓現代人在忙路的生活之餘,能打開另一扇窗。

3 BBS的熱潮

  BBS就是所謂的「電子布欄」,主要以張貼文章的模式,來發表自己的言論,而讀者能藉著回應文章的方式,和作者達到一個即時互動的方法。大多數的BBS網站,是由許許多多的獨立看版組成,每的版有其各自的討論主題。分類十分的明確。且因為BBS是以文章的方法來討論,所以其性質屬於開放式的,不同於聊天室和ICQ,所參與的人,是線上所有的網友。
    另外,和聊天室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之間的速度。聊天室是即時的,快速的,而BBS卻是以文章的模式,所以在速度上較ICQ看聊天室來的慢多。但保存的時間卻不是短短的幾分鐘,能夠存放在版面上一兩個禮拜,甚至更久。

    然而,網路已經不再是年輕人的文化與權力,它逐漸入侵到日常生活的不同領域之中,即使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必須承認其影響的深遠。前些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網路與社會研討會中,清華人社院院長黃一農教授就表示,他平均每天花費超過兩個鐘頭在網路上,尤其是在eBay網頁中搜尋古籍寶貝,可見網路影響之廣遠。

三、網路文化新現象

數位年代的女性啟蒙

  一個虛擬空間中女性自我認同與尋求行動意義的反省、建構過程,藉由呈現線上的言談類型與本身的個人文化中的女性啟蒙經驗,本著反省與行動的立場,從情感、女性發聲、性,三方面在網路空間所帶來的性別衝擊,形成網路文化新型態社會的文化省思與女性在網際空間中性別角色的努力與改變。

  商業網路文化下的人文思考

商業網路泛濫的一面,造成了網站內容品質參差,雜亂無章,且從另外一方面來想,大量網站林立,卻也刺激了content的需求,許多投入網際網路事業的人這也才發現,要上哪裡去找生產content的人?生產的「內容」或許各方需求不同,但也逐漸浮現出「好」的內容並不是隨處就有,而是需要更深度的耕耘和思考,才能符合群眾日益成長的品質要求,至少在這一兩年間,可以遇見的會是一場品質競爭,優者生存的戰爭。這或許是網路文化裡最淺顯的一面。

如果商業網路底下人文匱乏,那是因為商業炒作一面倒的情況下,使得只有商機性考量的內容佔據了人們的所有視野,而真正多元思考的聲音並不為多數人所聽見看見。但在商業之外,仍有一批人在為e時代的人文思考做努力。

  商業網路文化下的人文匱乏

柏拉圖曾經說過文字的發明是人類記憶退化的開始,如果他活在現在,不知道會不會說,網際網路的商業化,是人文精神腐化的開始?

古希臘時代的亞里斯多德,是戲劇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和邏輯學家,也是哲學家。他建立的三段論證,引領西方世界一千多年的數理發展;其著作詩學、悲劇論,仍是現代戲劇研究的經典;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觀念,為生物學研究開啟一扇大門。終其一生,亞里斯多德的研究其實只是能夠回答一個終極問題:人從那裡來?世界那裡來?

達文西,一個在西方文藝復興時集藝術科學天份於一身的全材,17歲與老師共同創作「基督受洗圖」所展露的繪畫天份,讓老師維洛及歐從此放棄繪畫;曾經設計出現代裝甲坦克車概念的武器;比牛頓早了約200年說出,任何物體都以最近距離掉落到地上;年近六旬,躲在墳墓裡解剖30多具的屍體,只為了找尋靈魂在那裡。

1945年,美國總統特別顧問,也是大型計算機(即電腦前身)發明人Vannevar Bush發表一篇「就像我們會這麼想(As We May Think)」,提出Memex,仍然是現代電腦發明所依循的準則,從「桌面(desktop)」做為使用者界面的Apple Lisa、Windows 95到超文本(Hypertext)以及智慧型代理人(intelligence agent),都是從Memex概念所衍生發展出來的。Memex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人類記錄、儲存、搜尋大量資訊的問題,以延長人們創造及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1989年,歐洲物理量子實驗室(CERN)的資訊專家Tim Berners-Lee,發明的全球資訊網,改變人們生活、溝通及傳播模式,更讓商業勢力在全球颳起一陣龍捲風,引爆創業風潮。Tim Berners-Lee仍然在思考,要如何改善資訊分享的品質。

從亞里斯多德、達文西、Vannevar Bush到Tim Berners-Lee,都是一群在某些方面出類拔萃的名人,然而,當我們在享受他們的研究成果的同時,卻還有多少人記得或知曉,所有的問題都源自於人類精神或物質的需要,研究的成果和發明,也該要回歸到人類精神或物質的需求。

  當商業勢力進入了網際網路,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加快了建構基礎建設的腳步,卻同時造成了內容品質的降低,而那些為了激起人們購買慾望的工具,可有可無的以等比級數的速度持續增加中,更有許許多多自稱是網路趨勢專家的人,不斷發表一篇又一篇預測未來可能的網路創業模式、數位商品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的文章。還有多少人在深刻反省網路對於人類在文學上、歷史上、生活上的種種影響?還有多少人願意花20或30年的時間用各種方式解決人類需求的問題?或許更應該要問的是還有多少高級知識分子,願意拋棄網路創業大撈一筆的念頭,做一個具有人文素養,真正為人類解決問題的人文精神實踐者?

  四、Flash Mobs 快閃暴走族

   用網路席捲全球網上掀起 無厘頭街頭運動的快閃暴走族, 他們會引起新一波社會革命?還是曇花一現的流行玩意?

   快閃的定義:無預警的出現在某地做無厘頭動作,做完就快閃人,若有人接受採訪或者消息洩漏被媒體知道,都算失敗!!

   快閃族的宗旨:'breathing fair and balanced life and vibrancy into the dull corners of modern life.',「給現代生活裡無趣的角落帶些不錯的、平衡的生命、活力進去。」

   快閃族特點:在幾分鐘內,聚集、騷動,然後快速閃人,像道閃光,這也是flash的原意;mob原意是暴徒,但「快閃暴走族」基本上是不搞破壞的。為保持驚喜,通常在事件前幾分鐘,主事者才以小紙條告知「劇本」。

   快閃暴走族的行徑是透過電子郵件、電子布告欄、手機簡訊或現場傳紙條等方式,召喚聚集陌生人。事先決定的時間、地點集合,做些無厘頭、無傷大雅的事,很快的再幾分鐘內一哄而散、快速閃人。其選時間、地點的重點是不要跟別的快閃暴走族選同樣的時、地,做同樣的事。這種搞怪的活動迅速蔓延全球,參加者大多是年輕人,大家發揮創意,構思各種稀奇古怪的爆笑怪招。

    網路學者霍華•蘭戈(Howard Rheingold)曾提出的「smart mobs」族,是一群「會用網路、手機等科技,互相溝通、串聯並參與特定族群活動、做出實際行動的人」。如今,這個族群衍生出另一群古靈精怪的無厘頭小老弟「flash mob」,被稱為「快閃暴走族」。

 

《紐約時報》的報導則指出,這股熱潮,是「網路演化出新社會關係的具體展現」。

 

全球第一批快閃暴走族,出現在紐約。當時,梅西百貨地毯專櫃突然湧進100多人吵著要買「愛情地毯」(其實根本沒這個商品),搞得店員不知所措;沒一會兒,這群人就一哄而散。之後,聲勢更浩大的300多人聚集在時代廣場的玩具反斗城,對著大恐龍模型膜拜、吼叫又揮拳,店員趕緊找保全人員,但這群人早已不見蹤影。

 

目前在全球各地陸續出現快閃暴走族「分會」(以網站的形式,例如香港分會就是http://flashmob.hk.st/),各自號召當地民眾從事「快閃」活動。例如德國分會約好蜂擁到一家百貨公司的洗衣機部門吃香蕉,香港分會則是衝進麥當勞大跳芭蕾舞。

 

從去年開始也延燒到台灣,而陸續出現了台灣快閃暴走族。去年8月29日下午4點,台北新光三越站前店廣場的氣氛變得相當詭異,原來號稱台灣首次的快閃活動,即將在此登場。他們的任務是:跪拜廣場的石獅子,並高喊5次「哈利路亞」。

許多媒體聞風而來,整排攝影機早已排好陣仗,連柯賜海也準備好要舉牌。然而,網路上約定的時間早已過去,卻不見有人出來拜獅子。記者們開始四處抓廣場上「可疑」的年輕人採訪,小女生嚇得紛紛走避,還有人說:「趁這麼多攝影機在,趕快去拜獅子啦,你就紅了!」

 

後來,一個中學小男生出面承認他就是要來參加這個活動的,對媒體侃侃而談他如何在網路上看到消息,細數拜獅子的各項步驟和動作,臉上閃著光芒,享受著可能是他一生中成名關鍵的15分鐘。台灣號稱首次的快閃活動,宣告失敗。

 

隔天下午3點,在SOGO百貨大鐘前,又有一場高喊「我們要回火星囉」的快閃活動,但真正敢跳出來的只有小貓兩三隻,也不算成功。

 

為什麼台灣快閃暴走族不敢現身?文化背景的差異,台灣仍處於保守的階段,雖然我們接受新的觀念,新的型態能認同,對於許多加諸本身週遭的事情,卻還是不能拋開包袱,並且在大批媒體已在現場守株待兔的情況下,其快閃的意義已蕩然無存了。其中原因可歸納為:1.參加者不想被人知道,也怕被記者借題發揮甚至扭曲事實,活動往往還沒開始,整排攝影機早已架好,嚇走不少想參加的人。2.即使有較大膽的參加者願意出來,但攝影機在旁,心裡多少覺得彆扭,而且記者會窮追不捨問個不停。

 

快閃暴走族毀譽參半。有人覺得相當有趣,讓年輕人揮灑創意,反正他們做的也不是什麼壞事;有人批評快閃活動既無聊又沒意義,這些年輕人不幹正事,卻這麼認真地去策劃並執行這種無聊的行動,是「社會衰敗的證據」。

 

學界則認為,快閃暴走族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疏離,因此希望找一群互不相識的人來做同一件事,從其中得到認同感與歸屬感。

    雖然快閃暴走族在台灣好像搞不太起來,但全球各地的相關活動可從未間斷。有興趣可上全球快閃暴走族網站(www.flashmob.info)逛逛,瞧瞧有哪些無厘頭的事、在哪個國家的街頭搞笑上演。

  五、認真對待爛東西  KUSO族

    KUSO在日文原是「可惡」或「糞便」的意思。流傳到台灣的網路族則解釋為「惡搞」、「好笑」,後來則利用網路的特性,影響範圍愈來愈大。

    前些日子,新聞報導指出,在拍賣網站出現了特別的販售物品,「九成新的牙線棒」、「一雙有靈氣的筷子」,這樣的奇怪物品竟然能引起眾人在拍賣網的搶標。許多的貼圖網站也都出現專門稿怪KUSO照片專區,提供KUSO族上傳的照片,其照片都能令人莞爾,更有留言網站也出現了KUSO族的一些影音檔,其搞笑的內容令人噴飯。這些令人發笑、摸不著頭緒的行為,正是KUSO族奉行的「無聊」精神──讓這嚴肅的社會多些趣味。

   KUSO幾年前登台時,以類似網路語言的模式發跡,主要是在BBS留言時使用周星馳兩部電影《少林足球》及《食神》中的對話,例如,「好折凳」表示好用的器具、「如花」表示醜人多作怪的女生,現在的綜藝節目,正將「如花」發揚光大,而許多網友在留言時寫上「地球太危險了,快回火星去吧!」作為留言的結尾。沒多久,網路上KUSO風潮漸漸從BBS上滲透到現實生活中。

  KUSO,你可以稱它為社會零食,沒有營養、既辛又辣,但就是吸引想作怪愛表現的人。日前,充份運用KUSO「認真對待爛東西」精神、而得已炒熱話題的本土劇「台灣霹靂火」就是最好的KUSO範例;其劇情的誇張起伏,以及無厘頭語錄「不爽送你一桶汽油、一支番仔火、再加送你一個蛋糕」,成為時下年青人競相模仿、談話中的笑點,各地甚至舉辦有趣的「劉文聰模仿賽」。許多學者專家批評,霹靂火是社會價值觀扭曲下的副產品、會燃起青少年的暴力血液。愛看該劇的陳同學則表示:「這就跟人們愛看卓別林跌倒而發笑一樣,我們不過是享受著取笑劇情的荒謬而已」。

自紐約發跡的「快閃族」,沒多久就「閃」到了台灣。這種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活動也是類似KUSO精神的表現,但有KUSO族在網路上表示,KUSO可是「高貴、內歛」多了,他們不需事先發佈消息,吸引無數媒體前來拍攝,KUSO族因此排斥將快閃族納入該族。雖然如此,仍有多數的快閃是被定位為KUSO活動。

Google搜尋引擎中鍵入「快閃族」,會出現數個搜尋到的台灣快閃會網頁,這個快閃會並且分成北、中、南等分會,足見其「認真對待爛東西」的用心了。只是台灣閃族們害羞的個性,讓每次活動都破功。心理學研究者張怡筠指出,這些現象主要是青少年基於好奇、新鮮的心理參與世界性的流行,他們覺得生命不一定要很有「意義」,並藉著無厘頭的行為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同時展現自我以吸引他人眼光注目,加上青少年間的同儕影響效應極強,因此快閃或KUSO都能迅速被新世代所接受並起而效尤。

  六、網路謠言

  網路上的E-Mail常常是沒由來的轉寄,但是,似乎很少人會去證實信件的真實度,反而多數人會順手把它轉寄出去,這樣方便的E-Mail傳遞,卻也成了最好的「網路謠言」溫床..,別忽視了網路謠言的恐怖,趕快來看看你被""過幾次!!

木乃伊出土後能懷孕?

網路上廣為流傳的「木乃伊懷孕」的郵件,這封電子郵件主要來自於香港文匯報的報導,內容大概是「一具逝世超過三千年的女木乃伊居然懷孕了,一名負責看守木乃伊的男子也承認因為難以抗拒女木乃伊的美色,因此對她表達愛意。」文章說到此,已經讓人很難相信,但是配上一張木乃伊大肚子圖片,腦袋的判斷力開始拉扯,在加上文章出處來自於新聞媒體,於是很多人開始淪陷。

 

此篇文章是由香港文匯報將美國「Weekly World News」所報導的木乃伊懷孕文章直接翻譯成中文,也許是內容太過不可思議,這篇報導其實是放在文匯報的「知趣廊」,這單元專收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報導,內容大多是尚未求證的,是個單純報導趣味事件的副刊,不過大概是註解不夠多,這次讓很多人都信以為真。

  其美國《世界新聞周刊》報道,埃及國家考古學院一批研究員,於在開羅發掘出一具已逝世超過三千年的經防腐處理女木乃伊。但該學院負責人塞爾德最近獲得一個驚人發現,證實這具木乃伊竟在被掘後懷孕,至今其腹中塊肉看來已有八個月,經超音波檢查後得出胎兒正常成長。該學院看守人西塔爾被指是胎兒的父親,而他亦承認自己難以抗拒女木乃伊的美色,不禁對她表達愛意。

  這個估計將在不足兩個月後臨盆的木乃伊,現時存放在學院內。塞爾德表示,他們從未想過木乃伊竟可懷孕,但事實卻又發展到如此不可思議的地步。以塞爾德為首的研究員肯定,這具女木乃伊在被發現時沒有懷孕的跡象,他們安排了西塔爾負責看守她。西塔爾坦承,這具女木乃伊對他產生一股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是他心目中的可愛美人。為此,西塔爾竟向木乃伊表達愛意,並覺得她對其愛的呼喚作出回應。據報,西塔爾把她稱呼為「親愛的木乃伊」。學院已暫停西塔爾的職務,展開詳盡調查。

  根據塞爾德的分析,這具女木乃伊應當生存於公元前一二零六年至公元前九二四年的時代,仍然存有皮膚、肌肉組織和血管。建築工人在一個地盤發現這具木乃伊,放置在一副浸滿特別液體的棺木。塞爾德估計這名女子死於廿四歲左右,應當來自上層社會甚至王室貴族。不過,他無法確定這具木乃伊的真正身份、死因和親屬安排特別安葬方式的目的。塞爾德表示,這具木乃伊已死去三千年,但卻仍能受精懷孕,或許,浸淫這具木乃伊的液體具有神奇功效,竟可令她在死後幾千年仍可懷孕甚至生育。木乃伊體內胎兒穩定發出心跳,而且經過檢查後已斷言胎兒是一名女嬰。木乃伊的陪葬品有不少是嬰兒用品,似乎顯示她的家人寄望她來世有機會做媽媽。

  烏龍「少林棒球」/網友開開玩笑 媒體「以假當真」

「周星馳將與大陸官方合作,結合香港十多位天王級演員,合力拍攝中華棒球隊的奮鬥故事?」這篇原刊載於世棒賽官方網站的有趣文章,卻被新聞媒體信以為真,紛紛在平面及電視媒體上大作文章,導致一場媒體誤成謠言幫兇的烏龍事件。(圖說:某大晚報以顯著篇幅報導「周星馳想拍少林棒球」,引發了國內主要的無線及有線電視媒體一陣跟風,事後證實,這些報導源自網友的一篇玩笑文章。)

 

一位署名「小彬彬」的男性網友,2日中午在世棒賽官方網站討論區中,以「小雅」的名字發表了一篇標題為「香港蘋果日報:周星馳要拍少林棒球」的有趣文章,表示隨著電影「少林足球」的熱賣,搭上台灣與亞洲近來瘋狂的棒球熱,周星馳決定與中國體育部門以合資的方式,集合成龍、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等近20位香港天王級與一線演員共同拍攝。

這篇模仿新聞筆法寫成的報導式文章指出,周星馳本人將飾演人氣最旺的投手張誌家,與老搭檔吳孟達飾演的林華韋總教頭一起並肩作戰,新片預定明年春節後開拍,明年聖誕節檔期在香港、台灣、內地同步上檔。文末並表示此電影必能打破「少林足球」票房記錄,並進軍好來塢。

文章刊出後,許多網友紛紛對於夢幻般的演員陣容,以及大陸願意投資中華棒球隊的故事感到懷疑,卻也同時表示對影片的期待,甚至表示「票價漲到500元都願意去看」。這篇文章同時吸引了國內某晚報記者的注意,在隔(3)日上午即刊登類似報導,並隨即引發了國內主要的無線及有線電視媒體一陣跟風,紛紛在新聞媒體上大作文章。

眼見玩笑文章成為各大電視媒體報導對象,「小雅」立刻在世棒賽官方網站上刊載道歉啟示,表示他隨手掰了一個「周星馳拍少林棒球」的消息,網友都不相信,卻沒想到時報和電視新聞竟信以為真,他也相當質疑記者的求證工作,表示「一看就知道是好玩的東西,記者為何不求證呢?」

 針對原作者的道歉啟示及國內媒體的新聞處理態度,許多網友紛紛在世棒賽官方網站留言板上留言,表達對新聞工作者求證態度的失望。一位署名「專業女球迷」的網友表示,新聞工作者處理這則新聞時,應先去看蘋果日報的網站,確認是否有此新聞,再指出有網友仿照新聞模式端出「少林棒球」的構想,雖然異想天開,卻娛樂笑果十足。這才是正確的新聞處理方式。

另外,網友也強調,並非所有記者都跟誤報記者一樣「懶得查證」,多數記者在截稿時間的允許範圍內,至少都會盡到查證的功夫。

    網路謠言的興起,從沒名沒據的無俚頭信件,到署名、給電話,還有圖文並茂的美工處理,往往讓人身陷要不要相信的掙扎之中,在經過許多假象的洗禮之後,很多人開始懂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深恐一個轉寄之後得到的是朋友的取笑,嚴重的也許還會吃上散佈謠言的官司,所以身為網友們佐證來源的新聞媒體們可得慎重把關每一篇報導文章。

七、網路文學

    PC HOME網路家庭發行人詹宏志於去年起,不斷以預言家的姿態,一次又一次、苦口婆心地宣告著:「網路的發展已超過當年工業革命的格局,未來二十年,網路將為世界帶來不可思議的劇烈影響。」

    在電腦網路對於人類生活產生革命性巨變前,網路事實上已經造成一場「文學革命」。這場革命比「五四」更大、更深也將更不可思議。就如很早便投身網路的詩人須文蔚所說:「文學等了一世紀後,終於找到一個影響力巨大的新煤介--網路。」

 

BBS的歷史

蕃薯藤數位科技執行長陳正然回憶,最初,BBS只是各校一台獨立的電腦,是outnet的區域性連絡網,各校玩各校的。直到一九九一年,當時還在念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現任職中研院資科所的黃士昆和一些學弟,一起寫了個程式,將各校BBS透過telnet連上網際網路,形成今天上網後可見的BBS現況,各校相連後,有了「換信」的功能,這樣革命性的改變直接促成網路文學革命的第一步。

 

須文蔚說,過去聯合、中時兩大報副刊幾乎壟斷了所有文學作品發表管道約四十年,近年來雖然出現一些新的報刊,但版面空間仍然有限,新的創作者必須在這樣狹窄的空間中力求生存,若無法成功登陸,非常可能就消失於茫茫人海中。然而網路的興起卻突然地提供了過去完全想像不到的超大空間,任何人都可以在這裡發表任何想寫的作品,題材、文體、內容完全不拘。

  這樣無拘無束的文學創作造成的突變效應首先在可以四處連結的大學BBS站上。第一,文學的分類變多、延伸、擴展了。過去文學的小說、詩、散文的分類在網路上是不夠用的,因此出現了咖啡文學、奇幻文學、架空歷史小說、同志文學、環境文學等分類。再來,不再追尋傳統文學評審口味的創作者,在BBS上自由發表作品,跳脫傳統形式、題材,更勇於挑戰禁忌,這群志不在於成為作家的人,稱自己為網路寫手。

  由於文學很快成為各校BBS站的大宗,除了綜合性BBS站設有文學相關版面外,專業的文學BBS站如中山大學「山抹微雲」、清華大學「楓橋驛站」也相應出現,其上站人數證明,文學人口在我們的社會中,並不像過去所想像的那樣小眾。

  八、網路自拍

    隨著數位相機越來越普遍,網路掀起一股自拍風潮,但其中有許多暴露自己性器官或情侶恩愛的照片。素人自拍現在已經是眾所皆知的話題了,簡單的說就是非職業模仿或演員自己拍照片或拍攝影片,雖然字面上並沒有特別指拍什麼照片,不過在一般的認知和習慣上,多半指的是裸露的或含有性意味的照片,內容從清涼的性感衣著到真槍實彈的性行為都有,其中女性佔了絕大多數。

  素人自拍和商業行為的結合是怎麼開始的已經不可考,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有人愛看,所以有收費網站、成人電影等等商業機制,也有人愛拍給別人看,因此不但有許多人以此賺錢,更有許多人拍攝這些內容放上網路或是投稿給媒體完全是為了自己的興趣。

  因為數量和種類很多,所以也慢慢地分門別類了起來,有分露點未露點的、有分有碼和無碼的、有分有性愛場面和沒有性愛場面的,還有一種對愛好者來說很重要的就是有露臉或沒有露臉的,這方面日本的網站和雜誌都特別注重,因為大部份自拍影像都是看不到或看不清臉的居多,至少也有在眼睛上畫條黑線,偶爾有遇到完全不遮掩的,就會特別標示"顏出"的字樣。

  另外有一種分類後來也逐漸盛行,就是室外的拍攝,在分類上被歸為野外露出。近年因為數位相機與電腦網路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拍照和做影像實驗,交友網站充斥著美化的沙龍照、大頭貼、清涼照、搞笑或生活照等等;之中引起司法單位注意的則是所謂「自拍」。然而司法單位在乎的卻又只是自拍的露點與否,特別是只要引起社會新聞矚目的自拍,就不分青紅皂白的取締,這個做法很有商榷的餘地。

   首先,真正的自拍並不是商業行為,因此自拍不涉及金錢脅迫或剝削,完全是出於表現自我的自由意志。故而自拍有別於各種雇傭模特兒的情色寫真,乃是一種自發性的「全民」寫真。之所以是「全民」乃是因為不論年齡美醜胖瘦,不論男女跨性別或同性戀異性戀,都有自拍之舉。因此在美學上突破了一般商業寫真的制式裸露女體標準,引入了多元化的、男女均等的美體視野,讓(例如)肥胖的中年男女也可以展現其身體之美,這對於打破人體美的單一標準、促進身體平等是有重要貢獻的。司法機關取締這種弱勢個人的自拍,只會幫助強勢的商業體制繼續壟斷人們的美學標準。

  其次,自拍的最基本精神乃是人民的表達自由,而表達自由則是普世所保障的人權價值。許多先進國家的自由憲章都說明了表達自由並不限於書籍文章或政治意見,而包括了各類影像、表演、設計、傳播媒體等等,身體本身也可以是表達自由的媒介,而且表達自由同時意味著出版、發表與公開的自由。藝術的表現自由也是表達自由的一部份,但是藝術的表現自由並不限於藝術家專業;自拍其實是小老百姓的自我藝術,將自己身體視為美的對象。由於裸體通常是隱私,因此代表了真實自我,故而裸體自拍可以揭露自我內在,這種表達自我的自由是任何非極權國家都應該保障的。

  此外,自拍的創作衝動起源於對自己身體的喜悅欣賞,取締自拍則似乎繼續鼓勵人們對自己身體的嫌惡羞恥感。在社會文化鼓勵正面看待身體的今日,全球媒體到處充滿著裸體的影像,司法機關卻毫無彈性不分脈絡的取締,實在有違時代的潮流。

  有些自拍選擇了公共場景,司法單位認為這是向權威挑戰。然而向權威挑戰絕不是罪惡或錯誤,反而是應該加以鼓勵的民主精神,表達的正是「公民不順服」的權利。事實上,以公共場所為場景的自拍有其政治含意,可以視為一種不滿公共權威的公開宣言或和平的抗議行動,理應該受到政治表達自由的保障。國內外均不乏在公共場所以裸體來抗議的例子,過去李敖書中就曾以自拍來作為自我表達的抗議精神。

  目前多元社會形成許多像少數民族一樣的小眾社群與次文化,例如各國男同志交友網站對身體的表達就比一般人更為自由開放與大膽。這種小眾社群的特殊價值與文化也應該和少數民族一樣,受到司法單位的理解尊重,而不是承受僵化蠻橫的露點取締標準

  日昨新聞報導有位同志因為自拍而被檢察官要求在網路張貼悔過書,文字中充滿了心靈與生活受盡折磨與恐懼的記錄。以後的歷史在回顧取締自拍時,恐怕要浩歎這個年代的野蠻無理:一個無害他人的善良百姓僅僅因為展示了上天所賜且完全屬於自己的事物,卻遭到國家的追捕與摧殘。這恐怕是對表達自由成為普世價值多年後的最大諷刺。

  參考資料:

連線文化》,翟本瑞著南華社會所:嘉義,2002

網路文化》,翟本瑞,揚智文化,2001

《資訊社會研究》,南華大學社會所,高雄復文,2004

  參考網址: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29/29-02.htm                            如何研究網路文化?《網路社會學通訊》(E-Soc Journal)翟本瑞(南華社會所教授)

http://life.fhl.net/Culture/tend/theN_1.htm

N世代、網路文化與後現代

http://shs.tngs.tn.edu.tw/shs_007/shs_007_91_essay/shs_007_91_essay_0801.asp

台灣青少年之網路文化

http://www.cc.nctu.edu.tw/~ltc/8606261.html

網路文化的現行風貌

http://life.fhl.net/Culture/tend/theN_1.htm

網路傳媒與後現代文化

http://www.digitalobserver.com/11-20/16/dd.htm

商業網路文化下的人文思考 鄭慧華

http://www.digitalobserver.com/11-20/15/wei.htm

商業網路文化下的人文匱乏 魏璉

http://online.cri.com.cn/773/2003-9-15/149@307734.htm

網絡稿怪新勢力  快閃族燃燒全球http://news.sina.com.tw/newsCenter/focusReport/13045/index.shtml

台南快閃族 車站著黑衣喊口號

http://www.bcc.com.tw/all_net/news/English%20in%20news/Flashmob.htm

Flash mob

http://blog.schee.info/archives/2003/08/30/not_so_flash_and_not_so_mobsters.html

Not so flash and not so mobsters?

http://www.tknetnews.net/NO/55.1.htm#6

認真對待爛東西  KUSO一族就是愛惡搞

http://www.richyli.com/report/2003_08_30.htm

KUSO來了

http://jouston.no-ip.com/archives/cat_kuso.html

白爛大雜燴

http://fashion.big5.enorth.com.cn/system/2003/11/17/000669511.shtml

不知道Kuso?!

http://feature.yam.com/urbanlegends/

網路謠言

http://www.richyli.com/hondoni/

網路謠言研究院

http://netcity6.web.hinet.net/UserData/suhwan/

flash超文學

http://home.kimo.com.tw/glbtnews2002/zzz/20031104-4.html

網路自拍族 有人是暴露狂?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news.china.com/zh_cn/social/1007/20040209/11618840.html

臺網友墾丁公園自拍美乳 猛男裸女網上交鋒

http://reset.dynalias.org/blog/

RESET -- 還原基本法、系統重裝、一切更新重設

http://www.cyberbees.org/blog/archives/002071.html

取締自拍 危及表達自由

http://www.cyberbees.org/blog/archives/002037.html

裸女自拍與海珊影像

 


網路文化與網路特性課前心得

      出版所 黃世明

網路今日的迅速發展,除了原來學生這個特定族群外,如今各行各業的使用人口也正急遽增加,網路已儼然成爲除了報紙、電視、廣播外最具潛力的媒體,這股新趨勢力量不容小覷。

  許多企業利用網路的特性,即時性、迅速性、便捷性與方便性的輔助之下,創造了許多商業上的新契機,而商業廣告更是具有創意空間大、製作成本低、播放費用低、時效性高、不受時間及空間限制,使得新的創業族群鎖定網路使用者,原本的企業也投入網路的觸角。

此外,在這虛擬的空間裡,世界各地的使用者互相聯繫,這些人在網路上自由交流,交換資訊,從事網上活動,衍生了許網路文化。網路文化給當今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和效應是雙重的,網路文化對於傳統文化的衝擊有目共睹,網路交往的匿名性特點也引發了一系列新的的社會問題。

網路是人類科技發展極至的產物,它的快速無遠弗屆也帶給人們許多便利。在享受它所帶來的好處,同時,新的網路犯罪型態等許多負面作用也在每個死角悄悄醞釀著。網路是資訊交流的天堂,還是逃避現實、自我麻醉的毒藥呢?

善用網路,拉近彼此距離。

  N世代、網路文化與後現代

http://life.fhl.net/Culture/tend/theN_1.htm

網路文化的省思與前瞻

http://www.chinatimes.org.tw/new/IL/il-12-1.htm

網路文化的真實與虛幻

http://61.144.25.119/gate/big5/www.southcn.com/news/gdnews/zgwllt/lw/200309281095.htm

出版所  陳柏州

文化,人類的各種活動所形成的現象;網路文化,網路世界的各種活動所形成的現象。

各種活動在真實與虛擬間相互影響,而網路活動的發展卻是獨立自主發展的網路文化。

 

由於網際網路的崛起人們在網路上從事的各種活動發生的事件、流傳的謠言等等創造了虛擬的網路文化然而虛擬仰或真實?各種的事件於網路間活動流傳在網路上創造獨特的文化不過卻牽動了真實世界的人們與活動反之亦然人們將現實事件導入網路的同時也牽動了網路活動的變化例如「安娜諾娃」(Ana nova)金氏世界紀錄裡第一個虛擬主播!誕生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市(Glasgow)的一家小公司DAG。這位網路虛擬美女,不只上主播台,她還曾「受邀」到聯合國、網通大廠思科(Cisco Systems)、美國報業協會(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等機構演講。後來,賣給英國行動電話公司Orange,為其用戶播報24小時不間斷的新聞「Ananova News」。「安娜諾娃」是人類將她帶領網路世界,因而在網路上的聲名大噪,成為各大領域業界的寵兒,最後服役於手機新聞播報 。因此網路在虛擬與真實的活動間相互影響,但是伴隨在網路活動的發展卻是獨立自主發展的網路文化。

推薦網站:

http://www.find.org.tw/0105/home_new.asp  經濟部資策會  電子商務研究所  ACI

http://www.pbs.org/opb/nerds2.0.1/   a brief history of Internet

http://www.isoc.org/internet/history/   all about the Internet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教社所  施俊良

  網路的流行已經很多年了,只是進展速度快得令人目不暇給,其實這跟網際網路本身的特性有關,什麼樣的特性呢?簡單地說,網路把世間上的人、事、物距離都拉近了。以現代的社會來說,網路讓人類各項生活資訊的取得,變得更迅速更豐富,彼此之間的溝通更是具有時效性。美中不足的是,有太多的社會問題也伴隨著網路的快速發燒而層出不窮,甚至是犯罪事實。有人常說網路世界是虛擬的、不真實的,但很多網路的不好事情還是牽扯到現實生活中,這似乎已經變成了一個流行趨勢,也是另類的網路文化。

  「上網」是一個資訊科技進步的代名詞,猶記得在大一時(1993年)都還沒聽過網路這樣的名詞,但經過十幾年後的今天,我卻發現其實我的生活是離不開網路世界的,資料的搜尋、朋友聯繫(e-mail……是每天的例行工作。當時最流行的網路文化應該是BBS,本來是資訊流通的一個媒介,不過漸漸地走了樣,「聊天」反而變成是主要功能,掛在線上的人數越來越多,筆者還曾經遇過有點離譜的事,就是在BBS上聊天的兩個人最後要起身離開時,才發現原來兩個人坐在同一間電腦教室,甚至是相對的兩台電腦。那時曾流行著一句話,打字速度異常快的人,絕不是因為用功讀書,而是因為有太多的時間泡在BBS上跟人家聊天,這反倒是一個很有趣的網路文化。

  網路的特性其實就是便利,但同時也增長了犯罪的便利,包含詐財、色情交易、人身攻擊……等。當人類對於網路這樣便利已經習慣甚至達到依賴程度時,便會出現一些盲點,而這些看不到的盲點正是歹徒趁虛而入的大好機會,這樣的網路犯罪文化,相信都是大家所不願意見到的。有時發現「物極必反」這句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但重點是如何在快要呈現反狀態時即時回頭。真正的網路文化也代表著虛擬文化,人類還是會認為網路是一個較抽象的世界,再怎麼說也無法與現實的世界完全對照。但另一個重點,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

教社所  蘇清泉                

網路文化基本上是網路創造者的文化,是一套信念與價值,可以去形塑行為。

網路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已如影隨形,和日常生活分不開,尤其越年輕族群越承認他的重要。

網路文化的特徵是以下這四個層級結構:技術精英文化、駭客文化、虛擬的社群文化與企業家文化,這四種階級在網路世界中缺一不可的。

一、科技精英
他們控制資源也享受到技術上的尊敬與信任。所以這個文化的群集建構是優越於個人存在的;所以大部分的情況下是十分忽略了個殊性的差異的。

二、駭客
  駭客文化在網路世界中之所以扮演重要角色是因為以下的二個原因:

1.首先,駭客文化是藉由協力或共同體來突破科技革新環境是一個爭議的觀點。

2.第二,駭客文化搭起了科技精英與企業家之間的橋樑。
  
而他們共同理念是網路上的資源分享

三、虛擬社群主義者

  早期的電腦網路使用者創造了虛擬社群,這些社群是價值的來源,它將行為與社會組織模式化。

  早期的社群似乎是產生於實體生活的反文化經驗,如今則強調多樣性。

四、企業家

企業家企圖將其影響力擴及網路,只是網路對於商業的影響力遠大於商業對於網路的影響。網路是新經濟的必要媒介,許多能夠創造科技與商業的企業家們都有些文化特性:他們離不開創意賺錢,當缺乏創意時,公司就會虧損。因為網路企業家相信他們能夠創造未來,所以他們販售著未來,他們憑著科技本領創造產品並且相信他們將贏得市場的過程。不過,較為爭議的是,將未來的科技賣給使用者卻只是個預言。然而,企業家文化的基礎在於科技能夠創造錢與權力。他們是創造新經濟的英雄。網路文化是被科技所建構的,也因此創造出一個便捷快速的網路特性,但也充滿了虛擬與假象。

 

出版所  黃怡茵

    “虛擬角色扮演”是我認為網路文化最大的特色之一。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往往具有某種強迫性質。不管是父母、子女、師生、上司、下屬皆有要遵守的規範,即使是自己再怎麼不喜歡的角色,也不得不去扮演。而網路是透過ID來確認身分,ID可以一再地取消和再建,有人不停地建立新ID或一個人有好幾個ID,用這種方式來塑造不同的自我形象,並重新開始自我認定。也許網路上的他和現實上的他,個性上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甚至將現實中不可能實現的期望,寄託在網路上的角色,簡單地說,就是在網路上“重生”。

雖然很多人一再地變換自己在網路上的角色,但卻還是活的不快樂。因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或困難,不會因在網路上找人吐苦水而消失,充其量只是在逃避。網路的新角色只是給一個虛擬重生的機會,不可能提供任何關於家庭、自我、或人生的解答。而且許多沉溺在網路角色的人,能輕易透過網路跟陌生人建立情感,沒有人際障礙,可是卻無法和現實生活中任何人產生信任關係。
這種文化現象,完全顛覆以前社會人際關係的定義,更會隨著資訊網路發達化,而趨於明顯化。有可能以後,我們都無法自然地和身邊親密的人交談溝通,只能在網路上和陌生人做心靈交流,如果一發現想法不合,那換個暱稱重新做朋友即可,猛一想還真是可怕!

推薦網頁:

http://tech.qianlong.com/28/2004/01/13/71@1822439.htmQQ秀,解读网络个性文化新符号

此網頁講解何謂「QQ」?

“QQ,就是一套個人虛擬形象系統,以選擇虛擬服飾、場景和人物形象等的不同搭配,來爲自己建立網路個人形象。」

就像是台灣春水堂的「大頭玩」http://www.myplay.com.tw/

 

劉品岑  

  有人說,過去十年,是好萊塢與麥當勞影響了全世界;而未來十年,改變世界的將會是網際網路(Internet)。

根據美國企業演說家 Michael Fortino的分析,到 2003 年的時候,遨遊網路是退休老年人最大的單一休閒與消磨時間的活動,所花的時間六倍於打高爾夫球(這當然指美國)。其他的統計有:一般人每天不知不覺走到毫不相干的網地而沈迷其中,高達九次之多;公司每一員工沒有目的、沒有建設性上網遨遊,每年高達400小時;一位普通的AOL用戶,一輩子會聽到 446160 次「你有郵件」的提示,卻僅從親人聽到 3480 次「我愛你」。

這是很有趣卻也很值得令人省思的數據,網際網路日益普及,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由此形成的網路文化對傳統文化所產生的巨大衝擊,正逐步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精神世界。網路科技創造了網路文化空間,網路文化是網路時代的產物。

臺灣網路文化評論一直往兩個極端發展:一個是注重新穎、潮流與趨勢的介紹;一個是朝向悲觀、墮落與邪惡的質疑。中國大陸則有相關的報導寫到,對於網路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不能忽視、不能回避,更不能否定,要積極的去面對。網路的正反兩面,只要上網就得面對。網路與資訊、知識緊密相連,影響所及,不論是利是弊,相信都可能都有爆炸性的威力。

參考網站:

1http://www.brainnew.com.tw/Article/na2000/F_053000.asp   我們抓住網路還是網路抓住我們!

2http://www.cis.nctu.edu.tw/~is82058/homework3.html   網路文化入侵!!!!是危機?也是轉機?

3、http://gaia.org.tw/leps/g_info/3/96net.htm    漫談網路及環境教育之推行

 

教社所  何筱玉

網路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如同我們看電視一樣,是這樣習以為常,當然,就算是十年前,我也很難想像有一天我會這樣依賴著它過活。記得有一次,在bbs上頭與一位朋友的朋友開玩笑,不先說明自己的性別,在打了一陣子對話之後,他突然跟我說:你一定是女生吧!我回他:你怎麼能確定我是女生呢?於是,他說,在網路上面聊天,只有女生會比較常用注音,例如ㄇ?ㄉ?ㄌ!姑且不論男生有沒有常打注音代替國字,但是,這也是另一種網路文化吧!

     說到網路特性,我想,不外乎匿名?快速?隱私?角色扮演?......等等吧!很多在真實生活中靦腆害羞的人,一旦進入網路中,面對小小的銀幕,他可以選擇當一個文采非凡,甚至幽默風趣的人,也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一位高級工程師或者大公司老闆......等等不同角色,如果願意,你是女生也可以假扮男生在網路上與同性大玩戀愛遊戲,我們享受著網路帶來的刺激,但同時,我們也有個不安全感的存在吧!如果我們可以欺騙人家,人家當然也有可能唬弄我們,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誰能站穩腳步不輕易迷失,誰就是贏家。
    也許,大家都怕被騙,或者, 大家都會有好奇心,於是,聊天聊沒幾句,就想看對方的照片,看照片深怕失真,又想看看視訊,當然,也有利用視訊來從事色情交易的情況,一旦覺得稍稍滿意,就想馬上見面出遊,演變而來的是網友變色狼,成為騙子......等等."速食"也成為網路的一個特性,樣樣都球快的情況下,即使是人際互動,人們也漸漸失去以往我們在真實生活中的耐性,一切都在迅速的轉變著,於是,我們忘了偶爾也要停下腳步。網路充滿驚奇與便利,但是,如何讓自己不在其中迷失,也是重要的課題。


出版所 王玉芬

  當我每天的日常生活,已包含至少兩個小時的上網時間,,也讓我成為網路文化一族。而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它甚至成為世紀的主流文化,人們談論著網路文學、網路行銷及虛擬的網路倫理、網路禮節….等等。網路的興起也造就一場社會文化革命風暴。

    而網路文化與網路特性,大致而言有:

1.      便利性:無論是利用搜尋引擎或網頁的查詢系統,都能便捷地找尋你所要的相關資訊。而超連結功能更能立即連結至此主題所呈現的資訊。但由於查詢快速以及存取便利,也造成侵犯著作權事件或可任意下載色情資訊。

2.      無時空限制:只要有網路連結,可隨時隨地上網,而且可得到即時性的回應,已無時間的限制與地區甚至是國家的侷限。我想這項特性可反應至線上遊戲的玩家,你可以與國內、外的玩家一起進行遊戲,但卻引起玩家長期沉溺於電玩,甚至引發多天無休息的狀態而猝死的事件。

3.      互動性:人們跨越時空,利用聊天室、收發E-mail、或網路視訊的方式,可以任意聊天、討論、溝通,但這畢竟是隔著螢幕進行的活動,若延伸至現實活動如網路強暴、網路援交、網路詐欺….等等利用網路的犯罪行為。

4.      匿名性:在網路上可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你可以輕易以匿名方式進行虛擬的人際關係,彷彿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露無遺,但在這樣的虛擬世界中,每一個人都可能扮演與自己大不同的角色,如此的人際關係是處於一種猜疑且不安定感。

     科技日新月異,網路技術亦越發便捷、簡易,雖然網路已漸漸普及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卻也是新的一波社會文化問題所在,但它畢竟是一種工具,端看你如何使用它。

 

  回39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