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環境中數位落差之探討

樹德科技大學教務長 溫嘉榮、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張家銘

一.背景

  台灣社會資訊化的腳步與世界潮流般越來越快,但在各區域間資訊資源開發與建設未及平衡發展的情況下,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數位落差」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在台灣,都會地區的電腦網路普及高達80%以上,偏遠地區卻不及20%;為及早因應此一問題,政府宣示「平衡南北,縮短城鄉差距」的政策,並逐一推廣實行中,(http://www.st-pioneer.org.tw/news/920630-1.htm)。資訊及通信科技之普遍應用對人際活動造成相當大的影響,造就整體方便性,而由於電腦成本之下降,擁有電腦不再是難事,電腦隨即融入各行各業中。但資訊傳播科技的擴散過程,隨著不同族群間導入時間的不同而有數位化時間差之現象,近年來全球資訊通信科技的傳播,不同的國家、企業、特定族群甚至個人因導入程度之不同而產生資訊通信資源應用與分配不均之情形,此一現象,稱之為「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 

  「數位落差」涉及層面甚廣,在資訊通信科技普及化的今日,本文探討弱勢族群對於資訊資源之社會不公平現象,進而影響學校與學生在資訊化腳步與資訊教育,如學校地理位置、學校發展特色以及家長等因素探討「數位落差」的現象。然而數位落差是一個十分複雜的議題,難以簡單的定義完整概括數位落差的涵義,透過提高教師與學生的潛能,平衡並消除數位落差,創造數位機會,使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充滿資訊活力,面對資訊環境影響的挑戰。

面對數位學習的趨勢,政府投入相當多的人力與物力,惜在推動的過程顯然未收預期之效,政府長期以來推動數位化教學不遺餘力,但校園的數位使用仍因環境之素,導致使用層次不一。造成校園教學數位化遲滯之原因歸納如下:

教師方面,

(1).對新科技的接受傾向,教師職位受相當的尊敬保護,而國家大環境、政策、九年一貫教育措施,造成教師能量的消耗,再無心力從事或配合新科技政策。

(2).教學代課及行政負擔頗重,大部分的老師除ㄧ般教學外,尚有繁雜的行政工作要處理。調查還顯示,老師覺得行政工作負擔重,其中,常重者達20.7%,重 者則達31.9%,總計為52.6%。老師覺得授課負擔也不小, 認為非常重達7.9%,重者達25.7%。老師沒有多餘時間從事教學之外的進修事務。(http://www.cdn.com.tw/live/2003/10/07/text/921007e1.htm)。

(3).學校設備與資訊人力的不足,各校因地理區隔及校務運作之不同,造成學校硬體設備與人員上相當的差距,資訊環境的起點水平線不一。

(4).教師資訊能力欠缺與學習意願低落,除指導資訊相關學科的教師,一般資訊能力普遍不高。根據亞卓市/教師資訊能力認證91學年度「基礎級」檢測統計顯示,科任教師26.73%,級任教師33.79%,而與教學年資迥然不同,年資0-4年佔44.22%,年資5-9年佔12.36%,逐漸下降,年資15年以上已剩10%左右。(資料來源:亞卓市/教師資訊能力認證)。

(5).學校與教師因所處區域不同、能力不同而有資訊使用的差異。學校的資訊教育重視程度也會影響老師與學生在數位使用的能力。

學生方面,

(1).地理區隔,偏鄉地區的學生可能因地理環境偏遠而較不易享受資訊網路資源。

(2).文化因素,生活習慣與科技結合程度。

(3).家長社經背景,尤其是教育背景往往影響對子女受教育的關心。

(4).學生本身的學習特質與興趣,直接影響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追求程度。

(5).學生個人的能力與家長的期待,對未來持有不同的目標,如就業或升學的選擇。

二.消弭數位落差的重要性

  資訊環境中,數位學習(隨時隨地透過網際網路學習)與傳統教學方式 (定時、定點的教室學習) 有其互補效應,二者之間可以整合發展成多重感官的學習形態,兼具不同學習模式的特點,在規畫上,應依不同情境及學習者程度,而做不同教學模式的搭配,如此方能有效地提昇學習成效。

  採用數位學習技術來補強現有教學模式的限制,以改善現有教學瓶頸,是目前多數教育訓練單位的共識與目標。早期網際網路的單向傳播功能,並未符應教學互動程序的廣度與深度,檢視現有之資訊技術發展成果,諸如網路頻寬、多媒體應用、會員管理、內容管理與流程管理的工具,均以發展至足夠成熟的水準,善加規劃與設計,這些應用工具可以整合出相當優良的數位學習環境,而所欠缺的是處於不同學習環境、不同學習者而存在的「數位落差」。

筆者認為創造與平衡數位環境之作為應有:

  1.政府角色:在創造出一個鼓勵數位科技的使用、鼓勵數位科技和基礎建設相關投資和建立具有數位科技技能的人力等方面,政府可以扮演相當根本的角色。換言之,政府在政策和法律方面的興革,往往可以發揮改善數位落差現象的功能。然而,在建置各種基礎建設時,政府應該謹守「科技中立」的基本立場,確保系統和平台的「開放性」,以便讓市場上的競爭者均得以參與基礎建設和資訊提供的任務,同時也能因而確保所有人均能以其便利適當的方式,使用網際網路和各種數位化資源。

  2.資訊服務的提供:在資訊服務的提供方面,應該確保公民能夠在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均能取得必要的資訊服務。換言之,所謂「公共資訊站」的概念,似乎應該進一步擴充到公共場所,同時,資訊的內容和範圍也應該進一步強化與擴大,不應該僅僅侷限於人民和政府交涉事務所需的資訊。

  3.資訊素養的提升:某些數位落差之所以出現,甚至長期成為無法順利解決的資訊階級不平等現象,往往與處於資訊階級中的劣勢者本身所具備的資訊素養不足有關,所以,透過學校教育或者社會教育等各種手段加強資訊素養,或許是弭平數位落差的重要關鍵之一。

  面對教學環境數位落差問題,大致都會同意的是,為了讓網際網路或數位科技所帶來的社會與經濟利益能夠普遍及於社會的各個階層,數位落差現象是我們必須重視且盡力尋求解決途徑的挑戰,然而,要迎接此一挑戰,不僅是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的心態必須儘快調整,以便能夠針對網際網路時代所帶來的正面利益和可能隱藏的負面影響,儘快建立起充分的共識,政府部門和私部門也應該嘗試在基礎建設和資訊服務提供等方面,進行更為細緻且全面性的規劃與建設,才能建立起逐步徹底解決數位落差問題的初步基礎。

三.縮減與平衡數位落差

  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成立於民國八十八年迄今,多年來以教育理念為主,以資訊技術為輔,深入探討國內外,致力於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並於民國九十年著手進行教師資訊能力檢測與遠距教學等相關系統的開發。(http://digschool.nknu.edu.tw/)。已建置運作的高雄數位學園網站,提供教師與學生相當多自我充實的管道,該學園已建置多年,網站內容豐富,有提供同學資訊分享、教師社群、知能研習、資訊能力檢測;在學生的學習資訊方面有假期作業、七大學科領域學習、讀書會、中美遠距連線等共約18個分站;一年約有120萬人次以上之上線學習,提供莘莘學子與教師透過網路實施多方面的學習。

數位學園網站網址

http://digschool.nknu.edu.tw/

  我國教育環境也普遍存在「數位落差」問題,國內存有資訊弱勢團體在資訊通信資源之使用上正逐漸拉近其與其他團體間之差距;惟倘進一步檢視其數位落差內涵不難發現,即使少數族群已逐漸增加其在資訊科技設備之使用,然而對於數位科技之資源以及其周邊軟體與技術之運用,仍僅有少數擁有各項知識與技術的人們可以使用,因此彼此間之數位落差並不因弱勢團體擁有資訊通信軟硬體設備而有所縮減。

  期望在學校的教育中能夠達成下列各項,以提升學生在學習上的數位機會:

1. 均衡資訊環境基礎建設,學校建置校園網路,對外連線採用寬頻網路,依教學需要設置各種伺服器,   並有適切地維護。

2. 多方位建立教學平台,無論身處何處皆可享受同樣資訊資源與各方面的學習課程。

3. 充實網路學習內容,除一般內容瀏覽外,增加課程中的學習互動與學習成果分享,營造有趣的學習環境。

4. 加強教師資訊素養,教師需具備足夠的資訊素養,以引導學生進入資訊領域並指導學生的學習。

5. 整合校際與民間資源資訊服務,與社區一起成長與學習,共同提升校園與社區的資訊能力與數位機會。

6. 珍惜資源,資訊資源並非一昧的追求最新的電腦設備,擁有最先進的電腦並不代表擁有一流的資訊能力,如何有效的使用設備才能增進資訊能力。

結論

  透過網路提供多元化管道的學習空間及優質化的數位學習內容,讓身處各地區學校師生皆可享受同樣學習資源,以期達到下列目標,進而依各別差異逐步發展,以期縮減數位落差並平衡數位化學習。

1、分析與了解城鄉學校數位落差。

2、均衡城鄉資訊環境基礎建設。

3、建立教學平台運作機制。

4、持續充實教學數位內容。

5、提升教師資訊素養及資訊融入教學能力。

6、整合學校與社區資源。

7、教導珍惜資訊資源與電腦設備。

  資訊環境中,學習活動應不受時空的限制,因此學習者擁有隨時可方便存取學習資源的網路環境。數位落差阻礙了資訊資訊的取得,相反的,能充分利用資訊資源者的確可以擁有更多數位機會與發展機會。減少學校與學生的數位落差以提供更方便的資訊資訊存取為基礎,讓網路環境與教學環境結合,營造學生的數位機會讓學習更有趣也更有效。

參考資料:

溫嘉榮(民89),資訊與電腦網路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雜誌》

丁志仁(民90),資訊社會與數位落差研討會彙編-討論議題五:「資訊素養與數位落差」討論

行政院NICI縮減數位落差指導小組(民92),「縮減數位落差推動方案(草案)」。

http://www.st-pioneer.org.tw/news/920630-1.htm accessed 5 February 2004.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 (2001).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 from http://cnets.iste.org/pdf/net_teach.pdf ,accessed 8 February 2004.

http://e-divide.nctu.edu.tw/, accessed 10 February 2004.

http://www.weforum.org/site/homepublic.nsf/Content/Global+Digital+Divide+ Initiative, accessed 15 February 2004.

http://www.digitaldividenetwork.org/content/sections/index.cfm?key=2, accessed 25 February 2004.

http://www.cdn.com.tw/live/2003/10/07/text/921007e1.htm, accessed 25 February 2004.

http://digschool.nknu.edu.tw/ , accessed 25 February

http://www.iis.sinica.edu.tw/2001-digital-divide-workshop/2-2.htm , accessed 1 March 2004.

回39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