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女未婚懷孕相關因素及其預防輔導策略」
王淑卿(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壹、前言:
青少女未婚懷孕已逐漸成為備受矚目的國際社會問題。根據國際間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在美國,約每年有超過100萬個青少女懷孕,而其中未婚生子的情形就佔了全國所有青少女懷孕的三分之一、挪威及英國青少女生育率為千分之三十二、加拿大為千分之二十六、德國為千分之十、亞洲方面日本為千分之四、而在台灣15-19歲青少女生育率在近十年皆維持在千分之17左右,居亞洲已開發國家之冠。每年約有15000至16000名嬰兒產自青少女母親,顯示出青少女未婚懷孕、生子已成為國際間嚴重的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貳、青少女未婚懷孕的相關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關係是影響少女是否未婚懷孕的危險因子之一。未婚懷孕的青少女的原生家庭多屬於低社經階層、不良的親子互動關係(如:家庭暴力、性虐待或疏忽等),以及過早離家在外居住等,都可能造成青少女生育的危險因素(李孟智,1998)。家庭變數包含家庭結構和家庭功能。就結構而言,成長於單親家庭似乎會有提早懷孕的風險。Robbins,Kaplan&Martin(1985)等人提出兩個可能的解釋。首先,單親家庭的少女對其他小孩的責任較多,所以他們自然的就易於融入母親的角色;另外的假設是,少女可能特別需要他們父親的指導、規範、和管理。
就家庭功能而言:父母對少女性方面的態度、家庭的力量、家庭衝突、家庭壓力、父母的管理和監督、家庭的適應與凝聚力皆會影響青少女懷孕。Romig和
Bakken (1990)發現,在育有子女、懷孕和未曾懷孕這三種少女的家庭凝聚力並無不同。然而,家庭適應力卻有不同;懷孕的少女說他們的家庭適應力較差(比較呆板)。雖然說呆板的家庭可能會促成懷孕,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在懷孕這樣的危機中,家庭變得似乎比較呆板罷了。在小孩出生以後,家庭就會變得比較有適應力以迎接新生兒的到來。所以凝聚力或情感聯繫的欠缺可能會導致少女感受到社交及情緒上的孤立,從而使他們從事性行為活動以彌補空虛。
二、文化因素
文化觀點是另一個影響青少女是否生育的因素。例如孟加拉鄉下及拉丁美洲的文化觀點贊成青少女在早期就成為母親,認為懷孕生子是重要的,且拉丁美洲青少女相信如果他擁有一個孩子,她的男友將給他更多的承諾,並將幫忙撫養孩子(Alam,2000)。而在我國原住民家庭,青少女生育也是被普遍接受的,因此他們較少墮胎。
就次文化方面的觀點而言,和家庭有關的價值觀、態度、和模範基準是造成非裔美國人和主流的英裔美國人文化裡少女懷孕比例不同的原因。次文化因素包括:社區和同儕團體對提早的性行為和生孩子的接受度、母親及姊妹在性行為活動方面的影響、以及生長於大家庭並對大家庭的較高接受度。
與不同文化接觸而產生的文化變遷在青少女懷孕情況中也是一項因素。以低社經地位的墨西哥裔美國人為樣本,Becerra和de
Anda (1984)發現,融入美國文化、說英語的少女比說西語的少女更可能第一次懷孕或第二次懷孕。這之間的差異被假設為是因為那些文化變遷較大的少女,其家庭的掌控較弱和家庭的結構較鬆散。
三、教育因素
懷孕問題與功課不理想、職業期望低落有關。明顯地,有成為年輕父母危機的青少年可能有輟學的危機。在避免懷孕的文獻中,教育是一項經常被檢驗的變數。它的層面包含教育程度、教育成就、教育期望、學校行為問題、對學校的態度和學校壓力(例如,想要離開學校、認為老師不喜歡學生)。Landry等人(1986)用三類型的非裔美國少女(育有子女者、避孕未曾懷孕者、墮胎者)為樣本探討了一組的教育變數,育有子女者所受的教育最少,而墮胎者較可能計劃上大學。不良的教育指標和易於懷孕及生育子女是相關的。負向的學校經驗(就完成學業、學業成就、和教育期望而言)被發現是促成性行為和懷孕的因素,因為性行為和懷孕是另類的獎賞與認同的來源。相反的,對教育抱有期望和在學校良好的表現兩項因素都具有防止個人懷孕的功能(Corcoran,Franklin,Bennet,2000)。
四、同儕因素
同儕變數的例子包括同儕的教育期望、同儕的往來情況、對來自男性友伴壓力的知覺、和同儕對少女性行為的態度。同儕團體會影響青少年開始從事性行為,而在不正常的家庭中,同儕對青少女生育抉擇之影響特別強,通常生活週遭不乏親朋好友有青少年懷孕的經驗(王淑芳、彭台珠,1998),或姊妹與朋友的性活動多,則青少女對性的態度亦較開放。根據勵馨基金會的調查,僅有20﹪的少女願意將懷孕的事實告訴父母,80﹪會轉向同儕求助。顯見同儕的態度、支持與否對於未婚青少女是否願意生育有絕大的影響力。
五、性知識與性態度
杏陵基金會表示,依據該會1999年的「十大性聞」排行榜資料顯示,許多入榜的「性聞」幾乎都與青少年脫不了關係,包括:五成七受訪的高中生認同網路一夜情、青少女婚前性交比率在十年內增加四倍等,青少年的性問題和對性的偏差觀念,讓專家深感憂心。
此外,最近發表的全球性態度和性行為調查發現,第一次性行為的平均年齡是18.1歲,而台灣的調查則是21.4歲,但此項調查的受訪者年齡層為16∼55歲,因此並不能完全反應青少年的情況,若以年齡層進一步分析,16∼20歲已發生性行為的青少年,平均是16歲即有第一次性經驗,25∼34歲已發生性行為的人,第一次性經驗則在18歲。這項調查對於民眾性教育來源亦做了調查,結果顯示,性教育來源最主要是媒體及色情書刊,最後才是學校、母親、性伴侶。
而台灣方面,主要的性教育來源是各種媒體和書刊、學校、朋友、電視或收音機、醫護人員。
家庭中父母與子女在性議題上的溝通行為、教養方式與態度,是影響青少年性態度與性行為的重要因素。此外,青少年對性的瞭解愈少,越不會保護自己以避免懷孕(黃慧真譯,1994),因此,對於正確性教育及性別教育的教導是家庭和學校刻不容緩的責任。
六、傳播媒體的影響
大眾傳播媒體及書報刊物為青少年獲取性知識的來源之一,相關研究亦指出媒體是影響青少女懷孕的重要危險之一(李孟智,1998;簡維政,1993)。青少年在高比例的不良傳播媒體接觸下,其多元化及滲透性勢必會帶給青少年對性的錯誤認知,而提高懷孕的可能性(陳慧女,2001)。
參、青少女未婚懷孕的影響
青少女懷孕被視為高危險妊娠群,因為青少年只重視自己,對胎兒缺乏關照,怕同儕拒絕及缺乏家庭和社會的支持,以致無法接受完善的產前檢查。綜合多項研究顯示,青少女未婚懷孕、生產,對個人及寶寶的身心健康家庭及社會皆有影響,茲分述如下:
一、青少女與嬰兒健康的影響
在產科醫學中,青少女懷孕被視為高危險妊娠,其妊娠合併症有誘發性高血壓,子宮功能不全、流產等,而其產下之嬰兒則亦併發早產、體重不足、胎兒子宮內生長遲滯及胎死腹中等。所以年輕媽媽所生的嬰兒健康問題較多。
二、心理層面的影響
當青少年一旦發生未婚懷孕的情形,在心理上會遭受很大的衝擊,接踵而來的難題、壓力、罪惡感及羞愧感皆非一個年輕女孩所能解決。同時他們內心亦掙扎著是否要墮胎的衝突,即使在寶寶生下來之後,年輕女孩在面臨角色的突然改變及育嬰責任,常常也顯得不知所措(楊佳芳、李孟智,1996)。加上懷孕的任務,有太多的心理任務要完成,其成功與否都將深深影響自己和寶寶的未來。
四、社經地位的影響
當年輕女孩決定生下小孩之後,她就可能承受居住環境不佳、營養健康不良、失業或未充分就業、輟學、職業訓練不足或經濟依賴等痛苦。她的生活陷入窮困的機率比二十幾歲已婚母親高。如果貧窮少女不小心懷孕而生下小孩自己扶養,他們可供選擇的機會很少。
五、教育的影響
懷孕問題與功課不理想、職業期望低落有關。明顯地,有成為年輕父母危機的青少年可能有輟學的危機。很多為人父母的青少年之教育問題會禍延子孫,因為其子女有行為或情緒問題的比例偏高、缺曠多、成績差、上大學意願低。此種情形給予學校教育政策一個啟示:假如目前青少年以目前的比例生兒育女,學校系統很快地需要面對日益增多的智能缺陷或適應缺陷的兒童。最後,教師與社會將會被迫盡一切力量來教育年輕媽媽所撫育的兒童。
六、家庭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價值觀中,認為青少女未婚懷孕被視為是不道德、不知潔身自愛、咎由自取的後果。當家中有青少女未婚懷孕時,整個家庭成員往往會出現憤怒、壓力、敵意及罪惡、無法接受甚至不知所措等情緒反應(馮容莊,1991),而懷孕期間的花費也會造成家庭經濟上的負擔。
年輕媽媽的家庭想要為小孩創造一個健康富有足夠刺激的學習環境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為要賺錢養家所以工作時間長,也沒時間陪小孩,因此容易對小孩疏忽。而且年輕母親不太清楚小孩成長需要什麼,缺乏經驗與耐心。若母親壓力太大時,就容易導致對兒童疏忽或兒童暴力,在心理方面,早期的親子關係對於孩子日後的人格發展有很深遠的影響。
年輕的單親母親所撫養的小孩因其家庭的原因產生很多的社會適應問題,他們脫離家庭太早,結婚的話離婚的可能性較高,成為未婚父母的可能性較大(周培萱,民89),而單親母親撫養的女兒成為年輕母親的機率是27﹪,一般家庭只有11﹪。這種小孩離開學校後就業的穩定性比較低,犯罪的機率也高。
七、對社會的影響
根據美國學者統計青少女懷孕及生育,每年將使國家支出21億美元(Miller,2000),增加社會成本,同時會阻礙受教育及工作的機會,且因本身身心均未成熟又無經濟基礎,亦會影響子女的教養問題,而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若是未婚生育,約有5-10﹪會以棄嬰或與人領養方式解決,如此也造成了更多的隱藏的社會問題。
肆、預防與處理策略
一、減少未婚懷孕
(一)家庭教育與性計畫
所有兒童與青少年從小學到高中都需要實施家庭計畫教育,遺憾的是青少年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性知識很少,因此,家庭計畫教育應從小學就開始,並應包含性教育,內容涉及人類的性行為、生殖、避孕等,為負責任的性行為所必備的知識。
目前學校的性教育單純只講授男女生理特徵的知識是不夠的,而更應加強避孕方法的認知,同時老師可和同學討論若懷孕了可有哪些選擇及後果,及養育孩子可能面臨的問題。在態度認知上,需加強認識自己、他人及環境的議題,建立自我價值觀念。落實兩性教育課程,如性別刻板印象、處女的迷思,男女正確交往概念、兩性互相尊重、如何拒絕及婚姻與家庭的規劃課程等。同時兩性教育可向下扎根,可從幼稚園及國小課程中放入簡單之兩性教育課程。
除學校外,家庭亦是性教育獲得的重要場所,然而因國內風氣保守,家庭仍是禁談性者居多數,因此有關單位可多舉辦性教育講座或製作文宣、短片、書籍等,以教導家長們如何給予孩子正確的性教育。同時可定期開辦親職教育講座、以使家長能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如何與孩子溝通等親子議題。
雖然性教育的爭議性還很大,但有研究顯示,低於5﹪的父母會反對學校實施性教育。並沒有證據顯示,防治愛滋教育和性教育會增加青少年的性行為或促使青少年提早性行為。
(二)避孕方式
懷孕育兒是件很重要的大事,不是行為意外的結果,也不是不得不或偶然的事。性行為頻繁的青少年必須學習避孕方法,所以社區或學校健康中心應能提供青少年有效、便捷、高品質的健康服務。
學校健康中心所能發揮的功能最大,因為中心人員可以全盤了解有關學生性行為的健康情形和特定年齡組的特殊性質與需求,社區健康中心提供的避孕服務
如分發贈送避孕用品,有不錯的效果。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區的四個健康中心的統計中,從每千人80位降至每千人29位;重複懷孕的比例降為1.4﹪,兒全國的平均是33﹪。有些研究資料顯示,學校健康中心的家庭計劃教育對於避孕方式的使用、降低懷孕比例和延遲第一次性行為的時間都有很好的效果。
二、加強對未婚懷孕者的輔導措施
(一)以正確公平的態度對待未婚懷孕者。
(二)確實執行兒童福利法中的有關條款。
(三)提供青少年與少年父母個案處理服務:
1.
防止未婚懷孕者退學、失學,提供正常就學管道、補習教育或設置社區學習中心。
2.
提供設備完善、專業的未婚媽媽收容機構。
3.
提供早期與定期檢查、診斷與診療計劃。
4.
提供未婚懷孕者綜合健康診所與醫療保健資源。
5.
監督民間未婚媽媽的安置機構或住宿家庭。
(四)鼓勵青少年父母組成家庭,接受親職教育的訓練。
(五)增設處理未婚媽媽問題的服務網絡,讓醫護人員能方便聯繫社區資源,以使能做適當轉介及合作。
(六)可在診所或醫院門診中設立青少年專門門診提供產前、產後照護,並成立避孕諮詢服務專線,或是成立小型的衛教班、媽媽教室,針對需要給予個別性指導,使他們不用遭受外界異樣的眼光。
(七)家庭、男友及同儕等支持系統也是影響未婚生育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因此護理人員應將其納入護理範圍內,除了了解他們的感受,注意他們的情緒外,亦適時提供相關資訊,給予他們心理支持,請他們共同參與整個懷孕過程,使能夠發揮支持未婚懷孕少女之成效。
伍、結論
懷孕生子的決定是持續一生且無可逆轉的過程,不僅影響個人的一生與未來,亦是影響家庭與社會的重大生活事件。而生育的決策會影響青少年未來的教育及就業前景,不容忽視。有研究指出專業人員需瞭解青少女決定懷孕、生育的動機及影響因素,才能給予最適切的照護,並發展出有效的預防青少女懷孕計畫。在美國,為因應日漸嚴重的青少女懷孕問題,因而設置未婚媽媽之家,協助她們待產並加以輔導,讓這些小媽媽可以帶著孩子繼續上課,避免輟學。而反觀國內目前對於青少女未婚懷孕、生產的相關問題,尚未受到足夠重視,使得青少女未婚媽媽在有限的資源及協助下,將面臨更多的困境與考驗。
參考書目
周培萱(民89).台北未婚媽媽之家青少女決定生育的經驗歷程.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孟智(1998)。青少女之生育問題。中華衛誌,17(5),381-387。
黃慧真譯(1994)。兒童發展。台北:桂冠出版社。
王淑芳、彭台珠(1998)。青少女初產婦對懷孕事件之了解與準備。慈濟護專學報,7,79-96。
簡維政(1993)。青少年性態度和性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報,2,149-177。
陳慧女(2001)。青少女未婚懷孕問題及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182,11-15。
馮容莊(1991)。正視青少女懷孕問題。榮總護理,8(3),291-298。
楊佳芳、李孟智(1996)。青少年懷孕的省思。健康世界,131,6-10。
Robbins,
C., Kaplan,H.B., & Martin, S .S.(1985).Amtecedents of pregnancy among
unmarrie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3,
339-348.
Alam,
N.(2000). Teenage motherhood and infant mortality Bangladesh: Maternal
age-dependent effect of parity one. Joumal of Biosocial Science, 32(2),
229-236.
Romig,
C. A., & Bakken, L. (1990). Teens at risk for pregnancy: The role of ego
development and family process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3,
195-199.
Becerra,
R., & de Anda, D. (1984). Pregnancy and motherhood among Mex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Health and Social Work, 9(2), 106-123.
Landry,
E., Bertrand, J. T., Cherry, F., & Rice, J. (1986). Teen pregnancy in New
Orleans: Factors that differentiate teens who deliver, abort, and successfully
contracept.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5, 259-274.
Corcoran,
J., Franklin, C., Bennet, P.(2000). Ec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olescent pregnancy and parenting. Social Work Research, 24(1),
29-39.
Miller,
F. C.(2000). Impact of adolescent pregnancy as we approach the new
millennium. Journal of Pediatric & Adolescent Gynecology,1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