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blog)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研究
方興東(清華大學
北京)、劉雙桂(北京大學 北京)
【內容摘要】博客(blog)是一個開放的個人交流、知識管理和網路出版的工具,已經開始應用與教育教學中。本文在現有的文獻基礎上,提供一個框架來理解博客(blog)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和影響。博客可以用於學生的學習檔案袋、教師課程管理工具,並且可以用來構建各種各樣的教學研共同體。最後,博客倡導的開放教育的精神和終身教育的理念,改變我們的對教育的看法。
關鍵字:博客,教育,社區
一、問題的提出和文獻綜述
現代學校教育成立於文藝復興之後,成熟於工業革命時期,最後發展成今日的大衆教育:教育用於培養勞動力去適應經濟與城市的新需求。這一教育的特點包括:標準化的教學過程,統一的中央權力機構負責協調和監督機制;嚴格的知識傳授和紀律意識的培養;公立的教師隊伍;通過不斷的考試來評估學生的進步;一系列源於教育學的哲學與科學基礎原理等等[1]。其中的個性教育,創造性教育和關於人的教育往往處於弱勢甚至是被忽視的地步。
90年代以後,整個社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一方面來源於經濟環境和經濟組織的變化:企業開始由傳統的福特式社會向網路式的社會轉變的時候,企業生産設計和製造等等各個環節初步彈性化,創造性的人才成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來源於資訊技術的挑戰。資訊與傳播技術的革命本身就是改變各個社會活動領域的動力。而此時,工業時代標準的學校教育卻沒有及時,逐步陷入某種危機。
當前,更加陷入危機的不是教育方式,而是整個教育理念。整個教育理念,是一個封閉式的:封閉的內容,封閉的課堂,封閉的思想。使得學校與社會越來越脫節——學校被稱爲象牙塔——學校的精華難以傳遞到社會,而社會上的新技術新觀念也難以進入校園,這種現象被人稱爲“校園存在防火牆”。
互聯網出現以來,教育開始推進教育資訊化。但是,資訊化的教育只在有限的工具領域給教育帶來了變化。技術的昂貴,操作的複雜,標準化的課程,固有的單項交流,是這一階段電化教育的弊端。在這樣的背景下,Blog開始出現,並被用於教育領域。Blog,是Weblog的簡稱,Weblog
是在網路上的一種流水記錄形式,被稱爲“網路日誌”、“網志”(鄒景平,毛向輝,2003)、“博客”(方興東和王俊秀)。本文將人們在網路上利用博客工具,創建博客網站,寫網路日誌的現象成爲博客現象。按照Joe
Katzman(2002)的定義,博客是一個私人或者半私人的web網站,使用簡單的基於瀏覽器的發佈工具,給每一個人提供自己的網站。總的說來,blog是一項免費或者價格相對較低、簡單易行、適合於學習、交流和內容管理和個人出版的工具。
目前,業界出現許多探討博客應用與教育的論文。毛向輝(2003)探討了博客現象在構建網路社區的作用,指出博客會導致開放的網路社區,這種網路社區具有自有擴展機制。易志亮(2003a)認爲,博客可以應用于老師和學生的知識管理,並且可以構建學習型組織的構建。Qever認爲blog可以作爲:教師交流的平臺,教育反思的平臺,師生交往的空間;積累材料的手段,學習過程的記錄。鄒景平(2002a)探討了博客技術在網路學習中的應用。程樂華和陳侃(2003)年從書寫者、閱讀者和網路交往三個方面分別進行分析,指出個人blog實現了書寫者的整體呈現和自我表達、呈現的最大化;閱讀者能夠從個人blog中感到書寫者活在網路中的現象;網路和現實交往的質量得到了提升。陳向東和張際平(2003)分析博客文化與現代教育技術的聯繫,指出博客應用於教育具有以下優勢:過濾和精選資訊;通過豐富的情景;鼓勵參與者發表不同的觀點;提供對資訊的評價;鼓勵學生參與和寫作。一位博客寫道:blog提倡的一種主動性學習模式:blog提倡的一種反思性學習模式:blog提倡的一種開放式的學習模式。
Intel公司的教育創新中心發表一系列關於教師使用blog教學的故事:加州,舊金山一所中學老師使用blog,可以進行區分教育和指導,他可以針對性給學生建議,而不影響其他的學生。俄亥俄州一所鄉村小學的一位教師認爲:blog幫助他管理教學專案,並且可以利用它與學生的雙親溝通。新澤西州的一位大學新聞學老師和一位元工程專家利用博客建立在線學習社區。其中另一個案例談到俄亥俄州的一所小學老師Pritchard採用有聲blog激發學生的學習。
其他的研究包括:鄒景平(2003b),柳棟、陳美玲、潘華東和武健(2003),吳娟(2003),莊秀麗(2002),黎加厚、吳振華、陳雙寅和陳暉(2002),Lawrence
J.Magid(2002),鄭雲深(2003)。
目前,這一領域的研究文獻很多,分佈在各個討論教育blog網站上的珍貴的資料更多浩如煙海,研究的問題和方法多種多樣。本文的目的是在現有的文獻基礎上,提供一個框架來理解blog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和影響,以及這種教育與大衆教育的變化。以下的是這樣安排的。第二部分,討論blog作爲一個教與學的工具,他的應用和優劣之處。這一部分的內容,主要建立在Jon
Baggaley(2003)和毛向輝(2003a)的研究基礎之上。第三部分,討論blog在構建教育領域的社群和生態圈的應用。主要建立在易志亮(2003)和David
Carraher(2003)的研究基礎之上。第四部分,我們分析建立在互聯網,尤其是blog基礎之上的開放教育思想,主要建立在毛向輝(2003b)和kaikai(2003)的之上。第六部分是一個簡單的總結。
二、博客作爲教與學的助手
1.通過博客學習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臺灣的e-Learning研究者鄒景平女士也認爲
Blog
是更精細的學習、思考與工作記錄,透過每日的資料整理與書寫,不但會改善寫作能力,也會改善思考能力,像我們每天閱讀很多資料,若不即時整理,寫下心得,印象就會越來越模糊。“目前大家談在線學習,太偏重在提供讀,卻忽略了讓學習者寫的重要性,古人所說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才是完整的學習迴圈,網路日誌則提供了學習者彼此間審問、慎思、明辨和踐行經驗交流的空間。”
毛向輝指出,Blog是一個簡單易用的學習工具,透過博客學習是一個“寫與錄,交流與分享,積累與修正”的過程。Blog是一個寫作和記錄的過程,而在“寫與錄”的同時,人們會調動自己的判斷能力和語言文字能力,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這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知識的含義在寫作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建構起來。博客提供“分享”功能,也就是出版和公佈,則讓學習者更上一個層次,把自己的學習與周圍的群體交流結合在一起。隨著Blog的不斷積累,學習者還可以在閱讀自己的Blog過程中復習或者品位自己過去所寫的內容,通過查看他人的意見,修正自己理解的偏差,從而産生更多的體會和感受。
透過博客進行學習,是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過程。建構主義認爲,學習是一種意義的過程,學習者在學習新的知識單元時,不是通過都是的傳授而獲得知識,而是通過個體對知識單元的經驗解釋從而將知識轉變成了自己的內部表述。知識的獲得是學習個體與外部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外部世界的知識既可以同化到原來的認知結構中,又可以通過順化機制改變已有的認知結構。顯然,透過博客學習,通過將自己的經驗融合進入,從而構築意義。建構主義指出,學習不是一種機械的接受過程,而是一種協商活動的過程。由於每一個學習者都有先入爲主的認知結構,因而不同的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會存在偏差[2]。只有通過社會“協商”和時間的磨合才可能達成共識。透過博客學習,正好是一個與外界交流和協商的過程,從而是自己的理解更正確。建構主義指出,學習是一種真實情境的體驗。如果學生在學校教學中對知識記得很“熟”,卻不能用它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具體問題,這種學習只做到了單向的內化建構,而忽視了逆向的外化於物,這顯然是一種無效的學習。透過博客學習,恰恰是一個通過“給”或者“教”的過程來達到學習的目的。
2.電子檔案袋:通過博客進行學習和接受評估
學生的電子檔案袋(e-Portfolio)被普遍認爲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進度,而且在學校的評價體系中的作用也被日益重視起來。對教師所觀察和學生所創造的內容的系統化匯總和呈現,不但能夠確保更高程度的學生參與度,還會引出一個更豐富多側面的學生個體的收穫的,比傳統的評價考試方式更爲有效合理。雖然電子檔案袋的設計思想已經存在了很多年,但是與知識管理一樣,在知識和資訊的捕獲上始終存在著一些障礙,原因是很多收集的資訊都來自於事後處理,因此不能及時和完整地反映真實的學習過程。
毛向輝的研究指出,Blog正好具有“即事即寫”的特徵,正好可以滿足這種知識收集。而
Wilf 提出的知識管理的6C[3]中,個人的知識積累放在了第一位,可見其重要性。個人知識的捕獲,不僅僅是包括需要學習的課程範疇,還包括了學習者的學習過程的資訊,以及個人知識形成和認知提升的漸進軌迹資訊。這些資訊一旦被教育管理機制合理採用,就會變成個性化教育中最關鍵的智慧參考,爲教學者和教育者提供最佳的行動參考,而對學習者本身的作用更是無庸置疑。
把Blog應用到教學中後,每個學習者所完成的一些課業都可以用數位方式記錄下來,這就形成了一個電子檔案袋。其中包括學習者自身的創作內容、資源的鏈結、文檔(Word,
Excel, 和PowerPoint等等),
圖片、聲音或視頻文件,其中還會有對於這些內容的其他人所做出的評論或評價資訊。這樣,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完整的學習過程,做出更加綜合和全面的評價,更及時地幫助學生改進學習的方法、態度,或者由教師做出一些方向性的引導。
表格
1:blog在學校的應用實例
(資料來源:毛向輝,2003)
美國國家局發佈的《人們怎樣學習》報告指出,學習的環境的設計與那些在學習、轉化和高績效的過程中的關鍵問題相聯繫。這些過程,反過來受到學習環境多大程度上以學生爲中心,以知識爲中心,以評估爲中心,以共同體爲中心。評估問題代表學習環境設計的重要方面;反饋是學習的基本環節,但傳統教室教學方式,反饋方式很少;考試的分數是一個專案結束的總的評估。需要的是結構化的評估和持續的評估,並讓學生有機會修訂和提高他們思考和理解的質量。
3.博客作爲課程管理的工具
Jon
Baggaley(2003)年研究了博客作爲一個課程管理工具。他認爲,博客首先當作一種自我出版的工具,具有強大的能量。這必須提到博客重要技術之一——RSS,Harrsch
(2003)強調了Rss技術的優點,指出rss使得用戶不停的出版,將資料按照一定的格式,直接傳送到web伺服器上而無須任何web變成技術。這種技術被認爲是革命性的。它可以自動的生産報紙而無須打字排排版工人。將“出版力量賦予人們”。另一方面,是一種隨時可以出版的工具,而無須考慮技術。這可以釋放無數的具有利己出版天賦者。
Athabasca
University的學術中心,每年都要創造和更新成百的課程,在遠端教育中心,我們開發了一個博客協定包,使得教授們可以非常方便而高效地修訂他們地課程。在此之前,遠端教育常常需要一個課程團隊:包括編輯,web程式師,視覺化設計師和多媒體專家。一行文本的修改往往需要依次提交給一個或多個團隊成員。自然,許多學者繞過這一過程,不能或者不願將自己地作品提交格專家們地日程中,替代的方法常常倒是質量地下降。不能滿足出版標準常常導致質量和在線課程材料地連貫性。妨礙學生地使用。
2001年這個中心採用blog系統之後,20多們課程採用該站點通用的模板存放在一系列地私人博客帳號。這些帳號直接鏈結到遠端教育中心地主頁上的唯一的教員。更新這些課程材料,每一個教師進入個人的帳目,這些帳目之顯示與自己相關的課程。當一個教育修改一個頁面,他發佈到中間的媒體伺服器——爲了保護學院主要伺服器的安全——遠端教育中心的站長接到媒體伺服器的頁面有了更新警報,查看,然後發佈到主要伺服器上。所有的圖片和圖形放在中間伺服器上,方便博客更新和存檔材料。存檔是這個系統有用的特性,因爲它可以滿足快速訪問以前版本課程材料。
採用這個在線課程管理工具18個月以後,許多教員沒有學會HTML編程技術也沒有使用商業話web編輯工具包,但是他們卻能夠通過blogger而不是提交給HTML程式師,快速和有效的和及時的更新在線課程。
從外面看來,這種方法增加部門速度和滿意度。從站長對在線課程責任看來,每一學期更新課程的任務從2周降到1天。從教員看來,消耗在課程更新的實踐不便,但是卻具有一種所有權的感覺,而不是僅僅是將自己的需要求助於更加熟練的媒體團隊。從編輯和程式師角度看,減少了工作負擔,從而可以集中精力開發新的課程設計方法。博客在大學裏應用不斷增建,當越來越多的學術和技術部門發現他解放的潛力。
三、建立教與學的社群
1.學習型組織的構建
易志亮認爲,Blog不僅可以用於用於建立師生的知識管理系統,更重要的它可以用來構建知識性實踐社群(CoP),甚至建立學習型組織的組建。他的研究表明,博客可以構建以下社群或者團隊:
a.
學科教師小組的組建 當教師在具體教授某一科目的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難點和一些獨特的經驗,如果能及時的分享並與同科教師一起進行討論,這樣便能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質量。
b.師生學科小組的組建
當教師在講授具體學科時,可以組建博客來輔助現實中的教學過程,鼓勵學生參與到博客中進行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參加討論。高中數學教師可以就某次考試在博客上進行討論,要求學生對考試的內容進行分析以及對考試經驗進行分享,這樣可以分享好的學習經驗,也可以吸取一些教訓。
c.學生興趣小組的組建
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不一定要跟著教師的腳步進行,而可以根據同學間的興趣自發地組建博客空間。例如,高二年級的化學競賽小組中的學生可以組建博客空間,大家可以把平時遇到好的題目放到博客上,把平時解題過程中出現好的思路供大家分享,把遇到疑惑的題目下來供大家討論。
如此,可以逐步推進實踐,構建學習型組織和學習社區。美國國家局發佈的《人們怎樣學習》報告指出,學習環境的重要一個方面是環境在多大程度上促成一個社區的感覺。學生、老師和其他感興趣的參與者具有共同的規範:對學習的價值具有很高評價、追求高標準、促進人們反饋和接受反饋,以及相互學習。相互聯繫的共同體變得很重要,因爲呆在學校的時間較少,而呆在其他的環境中的時間較多。在家裏活動,以社區爲中心,課餘的俱樂部隊學生的學術成績有很重要的影響。而博客剛好可以建立不受時空限制的共同體。
2.産學研的生態圈建立
David
Carraher(2003)分析了博客對整個教育領域各種角色——學生、老師、教育研究者、老師的教育者、課程的開發者——的幫助,關鍵是使他們彼此交流、共用和互動,從而改善每一個角色。他認爲當前的教育存在一個重大的缺陷。第一,學生處於消極的地位,妨礙他們作爲一個知識地積極生産者的作用的發揮。學生難以訪問到主要的資源,難以接觸到複雜事件的多種解釋,難以接受到類比性學習。同時,學生表達自己的理解和信心受到老師的測驗和文章評判的挫折:包括應付作業産生的無意義感覺,缺乏積極反饋導致的孤立感,新思想的價值受到貶低。第二,教室存在著“防火牆”。教育和學習的相關研究者難以進入並改善現有的教學系統;課程開發者也被擋在外邊;而對教師的教育很少涉及每日的學習和教育。
David
Carraher認爲,如果隱私和許可材料得到積極的處理,人們的博客網站受到恰當的授權才能訪問;學生對博客網站的許可政策具有一定的控制;系統安全保證了用戶的信心。那麽博客應用於教育將産生以下良好的“教——學——研究——課程開發——師範教育”相互促進的生態圈。學生的博客使得他們能夠即時記錄自己的思想,張貼問題,和接受他人的評論。這是一個積極的學習過程。教師的博客使得老師能夠即時記錄自己的思想。某些部分可以對學生公開,其餘部分對老師公開;其中一些對兩者都公開。
研究者通過研究學生和老師的博客網站的內容和在線討論,就可以接觸到無價之寶。他們不必親自走進教室打斷正在進行的討論。在線研究者能夠讓研究文檔隨時進行,並且與他人共用。課程開發者能夠訪問學生、老師和研究者的思考。開發者博客網站能夠幫助開發者,而且允許研究者理解開發者,從而即時作出決策。老師的教育者(教育家)可以討論來自真實課程的案例。老師的教育者博客網站可以對他們的思考隨時文檔化,老師的教育也成了一個存檔的研究和分析的物件。
美國國家局發佈的《人們怎樣學習:大腦,心靈,經驗和》和《人是如何學習的:鏈結研究和實踐的橋梁》中指出,研究的素質和經驗在現有的課堂中被過濾。並指出應該加強:專家、研究者、課程開發者、教育政策制訂者、師範教育者、老師、學生包括家長之間的互動。甚至提出推薦研究和開發適合於溝通政策制訂者的新的有效工具。而博客,作爲一種建議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工具,將會在教育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
四、促成開放式教育和終身教育
1.開放式教育
開放式教育首先可以解決教育資源的短缺。今天,無論是營利性(商業性)教育,還是公共性教育,都具有某種封閉性。這個封閉性,乃是教育資源的相對稀缺的結果,同時也造成教育資源分配問題和進一步的稀缺。開放共用教育內容首先可以降低教育機構的成本。而博客就是一個優秀的和廉價的開放式教育工具,透過博客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一個“教”的過程,因爲自己的內容也成了別人學習和思考的物件。
開放式教育可以解決教育中的民主和公平問題。教育資源的短缺和封閉性,將有損教育的社會公平性,在昂貴爲特徵的教育體系下,發展國家許多人被排斥在教育體系之外,教育本身自身也陷入某種失衡。而如果教育機構之間能夠採用數位方式分享教育內容,則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實現標準化和交換模式。我們需要更多的選擇,需要在合法條件下獲得創新所需要的充分資源,新的授權方式也可以在保護原創權利的同時建立新的服務或商業模式,並不會損害原創積極性。
目前,國外的網路教育資源發展專案已經開始進入了新的階段。在開放理念的引導下,各種開放教育內容專案從不同側面層層湧現。當然,這些專案很多還是一些具有領先意識的教育機構、研究機構,甚至只是民間機構獨立發起的,所以在未來的協作性方面還需要接受進一步的考驗。這些開放教育專案包括:
開放期刊
開放期刊(Open Journals)在是這兩年異軍突起的開放內容領域,簡單實用。如http://www.doaj.org就是一個多個學科期刊的開放雜誌。
開放參考資源
Open-education.org上啓動了多個學科參考資源的開放專案,都是由來自全球的志願者分佈完成,這些資源對今後的在線學習所帶來的影響將難以估計。
開放圖書
古登堡專案(Project Gutenburg)已經進行了三十年的開放圖書專案,近年來青春重現。古登堡專案的核心思想就是讓人類文明中的重要文字內容能夠被全世界所分享。這個專案目前已經積累了數千種有價值的圖書,完全免費地提供給任何人。
開放課程
2002年9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開始在互聯網上公佈準備已久的開放課程計劃(MIT
OCW),這項承諾將MIT所有課程(約2000門左右)在數年內完全開放共用的計劃耗資將超過數億美金。全球任何獲得授權的教育機構都可以免費分享到MIT的教育成果和教學方法。
2.終身教育[4]
終身學習的理念自一九七0年代起,得力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及歐盟(EU)等重要組織的推動,得以全面開展並受到國際的重視。經由上個世紀90年代各先進國家積極進行,成爲二十一世紀教育的重要發展原則與方向。
1997年第五屆成人教育大會,成人學習、文化、傳媒和新資訊技術是其中的主要論題之一。會議出版的《漢堡成人學習宣言》中指出,加強媒體、新資訊技術和成人學習之間的協調:必須加強傳媒的教育功能;是傳媒更好地反映成人學習,鼓勵更廣泛地參與傳媒地發展和評估;確保平等參與開放學習和遠距離學習、傳媒及新資訊和傳播技術並確保促其持久性,以及運用新技術探索可選擇地學習方式;對教育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進行培訓,以鼓勵他們開發適應成人學習的資源;促進所有各級學習材料在地區和世界範圍內得到傳播。促進合理使用知識産權,修訂版權和專利條例,以促進學習材料的發行,同時又保護作者的權力。
顯然,博客作爲一個開放的傳播、學習和教育的工具,可以提供多層面和多方式的教育,滿足終身學習的需要。博客技術的零技術成本使得老幼皆宜,同時使得學習材料的開發變得建議,博客技術的天然傳播性能夠滿足學習材料的傳播。透過博客,向網路學習,將是未來教育的一個重要風景。透過博客網站,博客鏈結,和博客社群,不僅可以尋找的同層次的合作學習者,還可以尋找到更多的專家,向專家學習。更加重要的是,透過博客將逐步建立各種各樣的學社區,在社區中學習。
表格
2:blog帶來教育的多層次教育
|
工業社會的教育 |
通過博客進行學校教育 |
博客帶來多層次的開放式教育 |
學生 |
是一個等待加工的轉頭 |
是一個獨特的個性化的藝術品 |
每個人都是學生 |
教師 |
教育資源的短缺,盛行大鍋飯的教育 |
開放式的教育資源,適應與開小竈的教育 |
每一個也是老師 |
教育內容 |
標準化的內容 |
個性化得內容 |
多樣化 |
目的 |
基本上是傳授教育的模式,傳授知識爲目的 |
基本上是研究式教育,傳授思維維目的,知識過時較快 |
研究性和興趣性 |
互動 |
較少互動,單線傳授 |
較多互動,相互激發 |
互動,形成社區 |
結論 |
適合標準化的工業需要,學校也是一個標準化的工業組織 |
適合網路化的工業需要,學校也應該轉變成網路組織 |
適應性強 |
參考文獻:
何塞·華金·布倫納,(2002),《全球化、教育與技術革命》,《教學展望》(2002年第2期),www.being.org.cn/。
程樂華和陳侃,(2003),《個人Blog心理層面的存在價值》。http://www.blogcn.com。
陳向東和張際平,(2002),《博客文化與現代教育技術》。www.being.org.cn。
Lawrence
J.Magid,2001,《資訊高速公路上的青少年安全》。《中國青年研究》,2001年第2期,張來春翻譯,http://www.being.org.cn
柳棟,(2002),《基於網路應用的研究性學習》,《中小學資訊技術教育》,2002年第一期。www.being.org.cn/。
柳棟、陳美玲、潘華東、武健,(2003)。《資訊技術條件下的學習資源與資源庫--概念、作用機理、分類和建設對策》,全國中小學電腦教育研究中心"教育主題網站研究"課題。www.being.org.cn/。
鄒景平(臺灣),(2003),《非正式內容愈見重要》。www.being.org.cn
黎加厚、吳振華、陳雙寅、陳暉,(2002),《美國教育資源門戶及其對我國教育資源建設的啓迪》,《電化教育研究》(蘭州,CSSCI檢索源期刊),2003年第8期)。
吳娟,(2003),Blog教育教學應用系列之一——初識Blog,http://online-edu.org/
莊秀麗,2002,《寫在歲末的Blog寄語》,http://www.edures.net
鄭雲深,(2003),《近期Blog教育領域方面的實踐”所想到》。www.cnblog.org.
Committee
on Developments in the Science of Learning,Commission on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Educatio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John D. Bransford,
Ann L. Brown, and Rodney R. Cocking, editors,《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1998年。http://books.nap.edu/HTML/howpeople1/
Committee
on Developments in the Science of Learning,Commission on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Educatio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John D. Bransford,
Ann L. Brown, and Rodney R. Cocking, editors,《How People Learn: Bridg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1998年。http://books.nap.edu/HTML/howpeople2
張屹,祝智庭,《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資訊化教育》,《電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總第105期)。
吳明烈(臺灣),《終身學習的國際發展脈絡與趨勢》,組織學習與知識管理研究中心,2003。
趙中建選編,《全球教育發展的研究熱點——90年代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
[1]參見,何塞·華金·布倫納,(2002),《全球化、教育與技術革命》
[2]
美國科學院發佈《人們怎樣學習》的報告中指出:先入爲主的知識可以促進學習的過程,但因爲缺乏經驗和邏輯思考系統尚未發展起來,幼兒的知識中包含錯誤的概念。促務的資訊可能阻礙學校學習的過程。所以老師必須理解小孩的背景知識的影響他們對事務的理解,這種理解幫助教師預期小孩的困惑,識別小孩掌握新知識的困難。
[3]知識管理 6C :Create from Individual:個人的專業技能、知識。 將個人的知識累積並收集起來。Clarify : 確認。Classify : 分類。Communicate : 溝通。Comprehend : 理解。Create from Group : 群組學習及分享知識。Wilf ,《CIO Magazine》,1998。
[4] 終身教育觀念,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