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系統與認知結構:認知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的發現

 

南華出版所研究生   許丞宏、蔡秉羲、陳柏州

 

一、何謂認知?

簡單的說認知即是知識的獲得和使用 以心智結構來講即是知識如何儲存在我們的記憶中以及儲存的記憶內容為何 以心智路程來說即是知識如何被使用的歷程 然而 認知包含知覺 記憶與思考過程的各層面是所有人類專有的特徵

二、認知心理學

(一) 何謂認知心理學

凡是心理學皆是在於了解人類行為,認知心理學是為了瞭解人類行為 根據研討的主題 而針對人類心智路程 結構所做的科學分析 從感覺到知覺 知覺到腦神經學 組型再認 注意力 意識 學習 記憶 概念形成 思考 心象 回憶 智慧 情緒 發展過程以及行為等等關聯的層面 根據理論架構而言則是訊息處理的心理學。

(二) 認知結構

(三) 認知結構學說

〈一〉皮亞傑認知發展論之初探與評述

皮亞傑以「認知結構」與「基模」兩個概念來進行解釋。按照皮亞傑的說法,個體出生不久,即開始主動運用他與生俱來的一些基本行為模式對於環境中的事物做出反應,可以視之為個體用以瞭解周圍世界的「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而當個體每每遇到某事物,便用某種對應的認知結構予以核對、處理時,則此種認知結構稱之為「基模」(或「圖式」)(schema)。皮亞傑將基模視為人類吸收知識的基本架構,因而將認知發展或智力發展,均解釋為個體的基模隨年齡增長而產生的改變(張春興,1997)----也就是說,皮亞傑所謂的「認知發展」不僅是量變,更包括了質變。

〈二〉歷史梳理

認知結構指在感知理解客觀現實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心理結構,是個人的全部知識的內容和組織。[1]不同的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使用這一術語,具有不同的含義,它體現了認知結構理論的發展的過程。J·皮亞傑從認知發展的觀點看待這一術語,他認為兒童智慧能力的發展是主體在環境的作用下,借助於其隨身攜帶的兩種功能(同化和順應)改變認知圖式的過程。這裏的圖式與結構大致同義。[2]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可以說是關於認知結構的發展理論。把認知結構理解為一個動態的轉換體系,體現了認知結構發展的本質。

〈三〉認知發展論的階段觀

經由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我們知道皮亞傑認為在人類認知(智力)發展的過程中,有不變者,即為「組織」與「適應」的功能;也具有可變功能者,就是「認知結構」或「基模」。

基模的改變,不僅隨著年齡增長而有了容量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質的改變);三歲幼兒與七歲孩子的思維方式不同,小學生與國中生對於同一事物的認知也不一樣(張春興,1997)。然而,這樣的改變歷程是否為一個「連續」的狀態?從多年的觀察研究中,皮亞傑發現了人類自出生至青少年期 認知發展過程乃是在連續中呈現出階段性的重要特徵。

皮亞傑依照研究的結果,將人類自出生至青少年期的認知發展劃分成四個階段。

綜合歸納各階段的年齡層、基模功能特徵,我們以下表來對此做簡單說明:

 

 

年齡

特徵

感覺動作期

Sensorimotor Stage

0~2歲

1.憑感覺與動作以發揮其基模功能

2.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

3.對物體認識具有物體恆存性概念

前運思期

Peoperational Stage

2~7歲

1.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傾向

2.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

3.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

具體運思期

Concrete-operation Stage

7~11歲

1.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以解決問題

2.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

3.能理解守恆的道理

形式運思期

Formal-operational Stage

11歲以上

1.能作抽象思維

2.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解決問題

3.能按形式邏輯的法則思維問題

(參考Gary D. Borich & Martin L. Tombari,1997;張春興,1997)

 

前面提到,皮亞傑對於這些發展階段的劃分是根據對於兒童做長期觀察研究的結果。而他進行劃分的具體標準與定義大致可歸結出以下幾點:

1.這些發展階段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

個體的認知發展成熟的速度,或許因為社會文化、遺傳等因素有著年齡上的差異,然而這些發展階段在每個個體身上出現的順序卻是不變的,也就是說,每個人的認知發展都會歷經表一中所列出的四個階段。此外,這四個階段階段出現的順序不變還包括了「不會躐等」的意思,亦即正在「感覺動作期」的幼兒,不可能跳過「前運思期」而直接發展至「具體運思期」。

2.所有發展階段都可以歸入其他階段中

在某一個特定階段上形成的智力結構,可以被歸併到下一個發展階段的智力結構中。例如說在感覺動作期所形成的認知結構、思維能力也都會在前運思期中出現,並且以更高級的形式出現;而同樣的前運思期所形成具備的認知結構,也會在下一階段的具體運思其中出現。

3.每個階段都同時包括了一個準備期和一個完成期

例如,在形式運思期中,從十二歲至十三歲到十四至十五歲(亦即約當國中生的年齡)這個時期被稱為準備期,而十五歲以後形成的平衡狀態則稱為完成期。

4.每個階段都含有一個形成期或發生期與最終平衡形式

這一點是與上一點相呼應的,也就是說在每一個發展階段當中,乃是朝著一個最終的平衡(同化與順應的平衡)結構發展,只有當認知結構發展成這個最終的平衡結構之後,才能完全顯現出此一發展階段的整體特徵。而在達到此一平衡狀態前的形成過程則表現出這一完整結構的一系列分化現象。例如:前運思期的特徵乃是能用(自我中心的)表語言達概念;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務的全面;無法瞭解自己以外別人的觀點、看法等,這些特徵只有在達到前運思期階段成熟的孩童上才能完全看到,這即為此一發展階段的「最終平衡形式」;而同一階段較早期的過程中,孩童所顯現出來的表現,或許只是上述特徵中的某部份,也就是此一階段完整結構的部份分化。

我們歸結以上,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乃是由生物發生學的角度出發,對於人類的「認識」採取了「發生」的觀點,認為認識是一種經過主客體相互作用後發生的結果,具有動態的結構。並且由長期的實驗觀察研究中,將人類個體自兒童至青少年的認知發展(智力發展)現象,劃分為四個主要的階段;這四個階段劃分的依據並不是年齡(即「生物的成熟」),而是依照個體認知結構整體形式的特徵作為劃分標準;而且這四個階段的發展歷程,乃是人類智力發展的通則,雖然每個人有發展速度快慢的個別差異,但是這四個時期的經歷順序是不變的,也不會躐等而就。

〈二〉 J·S布魯納

認知結構理論的體系化者是J·S布魯納用類目及其編碼系統來描述這一術語。布魯納從最一般的意義上把存在於頭腦中的所有知識看作是整體的認知結構,對認知結構作了最抽象的概括。他認為,認知結構是知識的有組織結構,它們以編碼系統式的結構結合在一起。編碼系統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對相關的類別作出有層次的結構的安排,這種結構對新習得的知識加以一般編碼並作出解釋,決定這種新知識能否獲得意義。他對認知結構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他的學習理論被稱為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足見他對認知結構理論作出的突出貢獻。

1.知覺

知覺過程是把感覺到的東西轉換成意識、知識、情感或其他東西的行為。布魯納認為,知覺具有兩個特征:第一,知覺具有歸類和推理的性質。所謂知覺,就是人們根據刺激輸入的某些確定的或關鍵的屬性,有選擇地把它們歸入某一類別;然後根據這一類別的已有知識加以推論。第二,知覺具有各種不同的真實性。人們所知覺到的東西,實際上多少是以不同程度的精確性來預見該物體事實上應是什麼樣的。

2.歸類   

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為了促進學生最佳地學習,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這些信息本身並不是學習的目的,學習應該超越所給的信息。這一觀點來源於他的歸類理論。因為在他看來,所有認知活動都涉及類別的問題。人類是由於具有歸類能力,才不被周圍環境的複雜性所壓垮的。首先,人們是通過把刺激輸入置於某一類別來加工他們的;其次,所有的決策都涉及分類:要確認一件物體,就要對它是否屬於某一類別作出決定;一旦把這一物體置於某一類別,即被確認後,就要根據這一類別固有的特性,對應該怎樣對該物體作出反應進行決策。

3.概念

一個類別,實際上也就是一個概念,概念是思維過程的核心,學校學習不僅要形成概念,即讓學生知道某些東西屬於這一類別,其他東西不屬於這一類別;而且還要使學生獲得概念,能夠發現可用來區別某一類別的成員與非同一類別事物的各種屬性。

〈三〉奧蘇貝爾

是認知結構理論的具體化的實用化者。他通俗地認為認知結構就是書本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地再現形式,是有意義學習的結果和條件。他著重強調了概括性強、清晰、牢固、具有可辨別性和可利用性的認知結構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並把建立學習者對教材的清晰、牢固、認知結構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著重強調了認知結構的地位,圍繞著認知結構提出的上位學習、下位學習、相關類屬學習、並列結合學習和創造學習等幾種學習類型,為新舊知識是如何組織的提供了一條較有說服力的解釋。自他之後,認知結構理論才真正引起人們的重視並為人們廣泛理解。

與此同時,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為知識的重要性和意義作了側面的佐證。他認為如果學生對某一學習任務缺乏必要的認知準備,那麼再好的教學質量也不可能使學生就這一學習任務達到掌握水平。

20年來,認知心理學派特別是信息加工理論對認知結構作了更加全面和動態的闡述和開放式的研究。他們認為認知結構的理論可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命題:知識在頭腦中的表征方式,知識的類型和知識的組織。他們把知識的類型分為描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Mayer, 1981)形成了一種大知識觀。他們用信息流的觀點把認知結構的形成和使用看作是知識的輸入、編碼、譯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對過程的各個環節作了深入細致的機制層面的分析。他們對認知結構的形成、保持和激活所作的細微的策略研究,使理論有了更強的操作性。

縱觀認知結構的理論發展,可大致劃分為三個時期:

1.早期形成時期

包括皮亞傑的圖式理論,早期格式塔的經驗基礎上的頓悟理論以及托爾蔓的認知地圖理論。他們相對於行為主義來說,逐步由對外部刺激與行為反應的研究轉向對內部認知過程的研究,開始了對學習者內產啐知的科學的研究。

2.系統深化時期

主要指布魯納和奧蘇貝爾的理論。他們對認知結構的形成過程和內在機製作了粗略但系統的研究,使認知結構成為完整的立體的和動態的事物。

3.擴展化時期

主要指當代眾多認知心理學家對認知結構理論的新發展。他們擴充了認知結構的內涵,展開了並正在展開著對過程和機制的具體而細微的研究,為真實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廣泛而具體的指導。

〈四〉對認知結構理論的橫向概括

以上心理學家對認知結構的研究雖然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的,使用的術語也不一樣,但拋開紛繁的術語持其本質,我們可以抽取出其中合理的部分,為認知結構找出豐富的特質。對認知結構理論作綜合概括可得出以下結論。

1.認知結構具有建構的性質

幾乎所有的認知結構理論都認為學習過程就是認知結構不斷變化和重新組織的過程,存在於人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始終處於變動與建構之中,其中,環境和學習者的個體特征是兩個決定性因素。皮亞傑用同化、順化、平衡等過程表征認知結構建構的機制。他的建構主義學習論強調了外在整體環境的重要性,認為環境為學習者提供的豐富、良好的多重刺激是促使認知結構完善和發生變化的根本條件。現代建構主義者認為,完善的環境應包括真實的問題情境,先進的物質設備環境,經過精心組織的教材環境和教師創造的和諧的心理環境。它們共同為學習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提供具有支持和促進作用的場所。現代認知心理學家奈瑟認為,認知過程是建構性質的,它包括兩個過程:個體對外界刺激產生反應的過程(基本過程)和學習者有意識地控制、轉換和建構觀念的映象的過程(二級過程)。建構來自於外界與主體的相互作用。認知建構就是在外在刺激和學習者個體特征相結合的情況下進行具有漸進和累積性自我建構的過程。

2·良好的認知結構在學習閱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學習閱讀的核心

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學習的核心任務,已經形成的良好的認知結構查後繼學習與閱讀的核心條件,根據研究發現,良好的認知結構的作用可體現為下列功能:搜索與預測功能、建構與理解功能、推論與補充功能、整合與遷移功能、指導與笄功能。

3.認知結構的核心地位來自於它的重要作用。

在近年來有關專家和新手的解決問題的比較研究中發現,專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決問題,就在於專家頭腦中有某類知識的大約520萬個知識組塊,這些知識組塊按層次網絡的方式排列,這使得志誼在解決問題時能更注意問題的結構。而新手卻相反,他們有關的知識較少,知識之間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狀態,在解決問題時更多的注意問題的細節。[4]對學習落後新生學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識與技能的缺陷是導致學習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Brown·CAMPIONE1986)。可見,認知結構的確在學習中發揮著強大的作用,特別是良好建構的認知結構在學習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魯納主張學習應最先建立學科基本結構即學科的知識體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強有力適應性的、能廣泛遷移的系統構架,奧蘇貝爾把建立概括性強的認知結構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五〉勒溫(Lewin,1942)

認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變化,所謂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是指個人對人、對事、對物或對社會現象的看法,其中包括客觀的事實、主觀的知覺,以及兩者組合而成的概念、理解、觀點與判斷(張春興,民78)。其實對策略、方法、原理原則的認識與體驗亦都是認知結構的內涵。勒溫(Lewin,1942)曾以迂迴問題(如圖一)解釋認知結構的變化,幼兒(P)與目標(G)(如玩具)中間有U型障礙物(B),當幼兒向目標前進,障礙物(U)的約束力太大使得幼兒不能克服,可是後退卻又等於遠離玩具目標。一直等到幼兒有「後退、繞過障礙物(U)而趨前可抵達玩具目標物(G)」(如圖二)的頓悟時,問題解決的任務才告完成。問題(Problem)有三個主要成份:一個假設或現有狀態,一個目標狀態,以及用以轉移假設或現有狀態之目標狀態的一組操作元(A Set of Operators)(Newell & Simon,1972),此狀態的轉移,有賴認知結構的建立或導引,而創造力產物亦是創新認知結構建立或導引的結果。

三、 神經語言學

神經科學經歷了一次大革命,神經科學(neuroscience)本身也在經歷一次巨大的革命。因為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神經學家可以很精密而準確地測量人腦的細胞,例如單一細胞的紀錄。而且電腦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神經學家可以利用電腦的斷層掃描方式,將腦傷位置正確標示出來。

以前的神經學家都是靠屍體的解剖來尋求病變地區與行為的關係。如十九世紀末法國著名的腦科醫生布羅卡(Broca),只能從病人死後的腦解剖推斷出,左腦前區部位受傷,會引起病人喪失語言的能力(因此現在這個部位受傷的症狀就叫作「布羅卡失語症」)。

現在儀器的精密,不但使我們不必等病人死亡才知道病變位置,而且可以進一步地一邊給病人(或正常人)做作業,一邊觀察他腦部各區運作的即時狀態。例如將有放射性的顯影藥物打入頸動脈中,假設腦部某處需要工作時,它自然需要較多的能量,因此更多的血液會流往該處。若是我們在給受試看一個字或唱一首歌時,一邊用X光連續照相,則可以由血液流往何處的多寡量,來推論該區在從事某一認知運作的過程。用這個方法,我們知道受試者在默讀或朗讀一個字時,所涉及腦的各個部位不盡相同。

另一個可以立即觀察到腦內部作業與外界認知刺激的關係的,是「正離子放射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Scan)。它是將有放射性的顯影葡萄糖打入頸動脈。它的理論假設也和上面一樣,當某一部位需要額外血液去完成外界所付予的任務時,比較多的血液會流往該處,則葡萄糖會被吸收,發生新陳代謝作用,從而可以用X光連續攝影方式,得知腦某部位在從事運作而推斷出某項工作是由大腦中某些區域在負責處理。這些新的科技,如電腦斷層掃描﹑核子共振掃描﹑正離子放射掃描以及血流圖等,將神經科學帶入一個新的境界。

腦是二十世紀最大的謎。那麼,為什麼科學家對腦這麼著迷呢?為什麼我們說腦是二十世紀最大的一個謎呢?我們知道現代醫學的進步使得人體器官的移植不再是個新聞,心臟的移植再過幾年或許會像普通人換個汽車那樣稀鬆平常。但是無論醫學再怎麼發達,我們做不到換腦,不能做智慧轉移。(多麼遺憾!若是可以換腦或許永遠不必再讀書就可以考第一!)腦這個真正生命的主宰,一切智慧的根源,我們對它實在有無盡的好奇心。今天電腦如此的發達,無所不能,但是電腦無法取代人腦,它可以下棋贏過棋王,但卻無法學會普通的常識。

對於腦的研究,早在五千年前埃及就有關於腦傷導致語言缺失的記載。但是以前的人沒有做系統化的研究,只有斷斷續續的記載。(有人認為《三國誌》中有關華佗的記載,是中國最早有關腦病變的紀錄。)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才開始把腦傷位置和病變行為對應起來,開始有「失語症」這個名詞出現。兩次的世界大戰提供了神經科醫生及生理學家很多的研究對象,但是心理學家介入這領域是最近這二﹑三年來的事。心理學家研究的是「人的行為」;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心智活動」;神經心理學研究的是「腦功能和外顯行為的關係」。

(一) 認知取向的「神經心理學」

神經學家及認知心理學家各自關心著腦不同層次的功能:神經學家關心的是細胞功能等基層性的研究及腦傷定位(localization)的問題;而心理學家關心的是大腦高層次功能(higherlevel cortical function)的問題。

雖然這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學科,但是在對腦與行為的關心上,顯然是有重疊的地方,即是有共同關心的問題。因此,近年來,這兩個領域的學者開始利用對方方法上的長處及各自累積的知識,共同探討腦神經組合與認知行為的關係,而產生了認知取向的「神經心理學」這個新領域。目前的發展涵蓋面很廣,從知覺﹑學習﹑記憶﹑語言﹑思想﹑計算各種行為上去探討腦的功能

四、書寫系統

(一) 溝通符號的演進

  自古以來人類便藉著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包含使用手、腳、眼、嘴、臉、腦等主要器官所做出的動作來表達意識,以獲致溝通的目的。在符號尚未發展出來前,手勢、眼神、面部表情及簡單的發音即可在人與人之間傳遞各種思想、訊息與含意。我們常聽到嬰兒作「媽媽」的叫聲,其實對嬰兒來說可能並不代表什麼意思,或許只是肚子餓了,想要吃奶而發出了這種基本聲音,因此,「媽媽」對此嬰兒來說只是「想吃奶」的意思。

  後來,人們要表達的意思越來越多而感到不夠應用,漸漸發展出更多的音符,並將這些音符連串以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便形成了某種語言。據統計,現今世界上約有五千多種不同的語言。

  語言能使人類間相互溝通,但是若干年來,儲存知識唯一的方法仍是記憶,由於記憶不太可靠,語言經幾次重複傳達後,常與原意相異,甚至也時有很大的出入。因此一個文明的產生,須要靠一種能容易與永久書寫下來的書面信息。

(二)  視覺符號

  書寫是漸漸發展出來的一種有形語言,古時候人們曾用各種其他的方法來作視覺溝通,例如折根細枝在樹干上作記號,或將石頭排成某些形狀,以表示某些事物的發生。但是,這些并未能清楚表達到底已經發生了些什麼事情。

  早期書面溝通最重要的階段是人們學習以畫圖方式顯示他們看見的東西和表達他們的意思,此種原始的圖形或書寫符號稱為「象形文字」多半畫在洞穴的牆壁上。

 

圖1-1  早期的象形文字

早期的象形文字

圖1-2  顯示行動的象形文字

 

表示行動的象形文字

圖1-3  美國印第安人發展的象形文字

美國印第安人發展的象形文字

 

在書寫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是在圖形裡顯示行動(上圖左),美國印第安人(American Indians)發展出一種圖形系統能敘述很多種活動,如上圖三是一幅有名的圖畫,訴說一個人乘獨木舟離家,到朋友家去旅行十天,他們一起乘獨木舟到狩獵區去,然後一起回家。需要的總日數是以手指的數量來顯示,如此這二張圖即可稱為象形文字(圖形字),因為它們代表一些主意或一連串事件。

  這種早期的書面溝通多表示一些事物,或一些行為,也多與民生有關。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發展,有些人便開始利用下雨天、刮風天或下雪天無法去打獵的空閑時間,想出一些符號來代表圖形。

(三)相近字母

  古埃及人(Egyptians)發展出來一系列數百個符號與圖形,這些代表完整的字句或話語,有些也代表聲音。埃及人藉著這些組合符號傳達信息獲致溝通的目的,你若研究埃及的象形文字(下圖),可看到這些溝通圖畫是多麼的精密與永恆,但仍然是相當的笨拙和費時。圖中"Cleopatra"(Kleopatra)一詞是按發音拼出的表意圖形,多用於概念字句﹔神與皇后。這些符號稱為音符,因為它們代表完整的字句。為要拼出這二句話,埃及人須要一套真正的字母,但是他們始終未能發展到此一階段。

圖1-4 埃及的象形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

 

  (四)二十二個字母

  大部份學者對腓尼基(Phoenician)人相當的崇敬,因為他們創造一種真正的字母,這是一套不用圖形的書寫系統,使用符號(字母)代表聲音而非意念,雖不知腓尼基人從那里獲得創造字母的靈感,但他們確是借用部份鄰近其他民族的字母,而漸漸發展出一套二十二個字元的字母群,這對腓尼基人的頻繁貿易和旅行有很大的幫助,他們約在西元前1000年已充份的使用那些字母。

  腓尼基字母,如同他們的鄰族﹔塞姆族(Semite,包含希伯來、阿拉伯、亞述、腓尼基、巴比倫等人)同樣只有子音,讀者必須決定在那里連上母音,如「房屋」寫為「HRS」,閱讀者必須從文章中辨認它不是「hares」(兔子)、「hours」(小時)或者「hers」(她的),后來希臘人加以改良,并加了一些字母來代表母音,希臘字母大約于西元前600年完成。

 (五)二十三個字母

  羅馬人也同樣需要一套實用的書寫系統,他們借用大部份的希臘字母并加以修改以便符合需要,他們從依特魯斯坎(Etruscans)人那里學到希臘字母,依人在羅馬帝國建國之前住在義大利中部,約在西元114年時羅馬的二十三個字母已相當完美。研究和比較腓尼基、希臘、和羅馬字母是件有趣的事。他們的頭三個字母與英文比較(下圖)。

圖1-5  ABC字母的發展  1.腓尼基文 2.希臘文 3.羅馬文

ABC字母的發展 1.腓尼基文 2.希臘文 3.羅馬文

  字母"A"原是一只牛頭的圖形,腓尼基人使用這符號當作他們的字母"Aleph",希臘人改為"Alpha",羅馬人加以重新設計,使外貌和聲音均像現在我們熟悉的"A"。

  腓尼基人字母的"B"是一個遮蔽物的外形叫"Beth",希臘文字母是"Beta",羅馬人借用後,用圓而優美的筆劃,並稱之為"B"。

  第三個字母原系代表駱駝,對腓尼基人而言是個重要的旅行工具,這符號像一隻駱駝的頭和脖子而叫"Gimel",希臘人把符號掉個頭並叫它"Gamma",羅馬人借用並賦予一個優美的曲線,而叫它"C"。

  (六)二十六個字母

  現在英文的二十六個字母其每個字母均有類似的有趣故事,己經花費了數百個年頭才發展出來的個別符號。"Alphabet"這字是從希臘的頭二個字母"Alpha"和"Beta"結合而成的。大寫字母或如"CAPITALS"已經使用了許多世紀的唯一字形。小寫或小的字母是在中世紀時由書法家、作家、和學者,當他們抄寫古抄本(Codex)和書籍時漸漸發展而成。

  當他們在抄大寫時,把它們加以圓潤,並變得小一些,使之更易書寫,而不占多大空間。原來的大寫字母仍保留,並放在句子之首及重要大字之前。如今使用的的字母已足夠組成各種字句,成為人與人之間的良好的溝通工具。

  由於西方文化與思考模式的不同,其字母的發展方向與東方之間有很大的差異。雖然美、英、德、法、義等文中有些字母不同,而其組成文字的方式則大致一樣。此項字母的發明與長時間的應用,使得人們今天能夠享受文化發展的成果,不得不感謝先人們在這方面的思考與努力。

二、文字介紹

  西元前三千年左右,世界上的文字開始發展,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產生了楔形文字,在埃及產生了埃及象形文字,而在中國也有其獨特的文字系統發明出來。

  西元前二十世紀後期發明的簡單的字母文字。就是影響除中國以外整個古典世界文化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在那時以前,只有少數書吏能夠閱讀和書寫美索不達米亞的結構複雜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第一個字母系統是由西奈半島的閃族商人發明的。他們用自己所通曉的一些埃及字元來標示輔音,又用許多別的符號來標示單詞和音節,因而他們的文字未能發展成爲嚴格的音標文字。真正的音標文字是由腓尼基人完成的,他們於西元前13世紀將原有文字發展成由23個輔音音符所組成的字母系統。這一字母系統後經希臘人增補母音字母而進一步完備,形成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又經過一些改進後,由羅馬人向西傳播,由拜占庭人向東傳播。

蘇美人的楔形文字(9000-2000 B.C.)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文字,其先驅可推溯到1萬年前小亞細亞陶罐上與封存物品內容相同的符號。如果我們粗淺地將書寫文字依發展順序區分為象形文字、音節文字以及音標文字,蘇美人的楔形文字、古巴比倫和亞述的楔形文字、腓尼基的象形文字,以及埃及的神聖文字都是象形文字的代表。梵文、亞蘭文、希伯萊文、後來的阿拉伯文都是音節文字的代表。3000年前到2500年前,閃族的22個子音標記,普遍流行於中亞和地中海區域,直到希臘人在距今2700年前從腓尼基處借用文字後,因為對母音依賴程度相當高,為了母音標記的問題,而將母音列入文字註記後,才獨立發展出音標文字,從此,音標文字才正式進入人類文明之中。此後的拉丁文以及西歐各種方言的發展,都說明了音標文字日益普及的事實。

  (一)象形文字-埃及文

  Pictograph(象形文字)人類文字的源頭正是所謂的象形文字最早發展出象形文字的民族可以說是中國以及埃及然而在型態方面以及多樣的程度中國遠遠不及埃及的所以埃及這個民族是相當具有創意的一個民族

  「象形文」與中國的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並不相同。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是由已經相當抽象化的簡單線條所構成,而埃及的「象形」則仍然保持圖畫的形式。

同時,中文的象形文字是本身代表一個意思的「意符」,而埃及的象形符號有些是「意符」,有些則是一個聲音的「音符」,又由於埃及文是複音節文字,必須由幾個象形符號拼成一個,其中夾雜了音符和意符,所以顯的相當複雜。而然埃及人仍然將這一套文字發展成一個相當完備的系統,並留下許多文獻。其中包括宗教方面的祭文、格言、醫藥、數學等等。

  象形文字的書寫系統大致上可分為下列幾種:

1.Egyptian Alphabet

  埃及的象形文字中,有些可以代表一個子音,當作字母使用。在象形文字裡,沒有一個符號是用來表示母音的。因此埃及文字就跟阿拉伯文與希伯來文依樣,只標出一個字的子音。現在我們在解讀埃及文字時,習慣在兩個子音之間插入一個e,另外有些半母音或是一些具有母音性質的子音,如a、i、u,則加入相對應的母音以做配合。

  埃及文字總共有二十四的字母,代表二十四種不同的子音。例如:腿的符號代表b的音,貓頭鷹的符號代表m的音等等。

2.Bilateral Signs

  除了代表單個子音的字母之外,埃及人用了一些符號,代表兩個子音的結合。這種書寫系統發展得比前面的字母要來得早,由於宗教跟文化的理由,埃及人在發展出字母之後,並沒有廢止掉雙子音的書寫系統。埃及的神聖文字是埃及的智慧之神Thoth送給埃及人的珍貴禮物。如果把這種書寫系統完全廢止採用字母書寫,那將是一大損失,而且以前所留下來的文獻,也就會變成毫無意義的符號了。

  據估計,大概有一百個左右的符號是代表兩個子音的結合。例如眼睛的符號代表ir,兔子的符號代表wn。

3.Triliteral Signs

  表示代表三個子音結合的象形文字。數量較少。例如金龜子的符號代表hpr,有變成跟發生的意思

4.Ideograms

  即為埃及的表意文字。該符號為一個物體的形象或一個概念的象徵符號,再加上一小段筆劃所組成。通常表意文字後面,還會再加上字母,表示該字的發音。

5.Determinatives

  即為埃及的指示符號,也可視做表意文字,通常書寫在一個字的最後面,部表示任何發音。他標示一個自是屬於何種意義,也當做兩字之間的界線。

  例如在爸爸這個字後面畫一個男人表示這個字是指男人。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s是古代埃及人發明的一種文體,是古代最重要的文字系統之一。十九世紀人們解讀象形文字,始開啟了對早期尼羅河谷文明的了解。

  象形文字是一種介於繪畫文字和語音字體的過渡性文字。象形文字運用了圖畫似的符號,可用來:

  (1)作為文字符號表示

    (a)物體的形狀,

    (b)不同字形的相關概念;

  (2)作為語音符號表示所繪物體的音義,而不顯示圖案所蘊含的意義。

早在西元前一世紀,希臘人就稱他們發現刻在埃及寺廟與墳墓上的符號為hieroglyphika grammata (神聖的雕刻文字),這個稱呼源自hieros(神聖的)、glyphein(雕刻),以及gramma(字母)。此說法為象形文字一詞的起源,但不精確。早期的象形文字是用在世俗的書寫,而埃及人卻認為他們的文字是天神所賜予,是由月神透特(Thoth)創造的,並稱之為「神的話語」。

象形文字並非古埃及人所使用的唯一文字,他們同時使用其他兩種源自象形文字的系統-僧侶體以及通俗體。

  象形文字的來源及發展:象形文字的早期歷史並不明確。然而許多學者認為象形文字是在埃及第一王朝統一時期(西元前3110-2884),經由人力設計創造完成的。
  發展:物體可以描繪,而概念以及語言中細微的聯想卻不能描繪。為了以文字表達思想,埃及人以一個符號來表示許多相關的概念(太陽、白天、光),也用一個符號來代表語音相似而語意不同的字(sb3表星星、門、教)。

  書寫方向及符號數量:象形文字的書寫方向各有不同。符號一般是由右向左書寫,但是有時也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橫寫時,符號皆面朝開始的方向。

  象形文字用了604個符號。文字符號,三子音、雙子音及單子音符號,以及限定詞合併而成為一種麻煩而複雜的文字,共保存了三千多年。現代所知最近的象形文字碑文可追溯至西元394年。


 

僧侶體與通俗體文字
  對於商業文件、私人信件及文學手稿,速度則非常重要,象形文字就顯得太麻煩了。僧侶體文字(希臘文是hieratikos,為神聖的、僧侶的之意)是西元三世紀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為當時主要由僧侶使用於埃及宗教文獻的草書體(相當於通俗體-日常生活中用於商業文件及私人信件的文字)所取的名字。然而,早期的僧侶體文字是唯一相對於紀念碑象形文字的埃及草書,包括宗教或民間所使用的草書體。實際上,僧侶體文字只是一種由象形文字變化而來的草書體,兩者併用了三千年。僧侶體文字的書寫方向原來是由上而下的,後來改為是由右到左的橫式書寫。

  西元前七世紀通俗體文字出現以後,僧侶體文字成為僧侶階級所使用的文字,主要用於宗教文學或其他傳統文獻之繕寫。

  通俗體文字:是由僧侶文字極度草體化而衍畫出來的。通俗體文字一詞源自希臘文demotika grammata-也就是「民間、通俗的文字」,採自希羅多德(Herodotus)所言。

  現存的最早通俗體文字出現於西元前七世紀早期,而最晚的則可推至西元476年。通俗體文字和象形文字與僧侶體文字一樣,主要是由文字符號、表音文字和限定詞組成的。然而就外在形態而言,其形狀演變得相當潦草。

  通俗體文字之所以出現成為一種新的書寫形式,主要是因為僧侶體文字在商業運用下變形甚巨;因此,通俗體文字就是新創的、較草的僧侶體文字,本已在下埃及發展為正式的書寫系統,慢慢地也成為全埃及通用的文體。這種文體起初用於一般用途,如商業與私人信件;但是隨著時間轉變,也開始用於冗長的文學作品和古籍的抄本上。通俗體文字相當難閱讀,主要的困難不在語言,在於書寫文字。通俗體文字是由右向左書寫。

 

  古代埃及文字一開始是一種象形符號,也就是對事物的形體加以描繪而成為符號,以代表特定的概念,到後來和語言結合,每個符號除了代表特定的意義外,還具有一定的發音,成為一種詞書寫系統 (word-writing system) 。這種書寫系統裡的每一個符號,都各用來表示語言中的一個詞。下面有幾個例子。

  事實上,古埃及文字卻並不完全都是像上面這樣的純粹表意文字。當時的人還拿這些符號來做為表音之用,例如,一個符號也會被用於表示另一個發音相同或相似的詞。舉個例子來說,「燕子」的發音為wr,「大」的發音也是wr,所以表示「燕子」的符號也被用來代表「大」這個詞。這種類似「假借」的原則,在英語中稱為rebus。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原使用於古老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最初是一種象形字,發明這種文字的應是蘇美人(Sumerians)。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黏土板出土於南美索不達米亞,約在西元三三00年到前三二00年間,蘇美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文字書寫系統,而最早的「文字」,只是一種輔助記憶的工具,是物體形象簡化之後的圖像文字。

  「楔形文字 cuneiform 」,十七世紀英國牛津大學海德教授Thomas Hyde 所命的名字,就這麼沿用至今。楔形文字盛行時間長達三千年之久,而且其間有蘇美文、閃米族語系以及印歐語系等三、四種完全不同的語系,共有十五種語言都曾經以楔形文字作為書寫表達。

  什麼是「楔形」 看到楔形文字的瞬間,幾乎就能立刻理解──因為那一頭方一頭尖的樣子,就像釘子的形狀似的──而這樣的楔形,是削成斜尖頭的蘆葦桿,壓入潮濕的黏土板,再拖曳線條造成的。這種蘆葦筆,幾乎可以說是鵝毛筆或鋼筆的前身吧!楔形文字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後來為求方便,書寫者使用了蘆韋桿來壓印在泥板上,因而字的筆畫都成為具三角形的線條,如同楔形,而字形也趨向統一而固定。這個演變過程,是文字發展史上值得注意的現象,相當有助於簡化、加速文字的書寫。

  有了制式而固定的寫法之後,楔形文字在字形上逐漸失去了原來象形的意味。在楔形文字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增加文字應用的範圍,一個字常被用來書寫和這個字具有類似語意或引申關係的詞,另一方面假借的情形也變得十分普遍,也就是拿一個既有的字來書寫其他同音的詞,這類情形增加之後,文字的表音功能逐漸加重,而使楔形文字越來越具有音節文字的特性。另外和古埃及文字類似,限定符號(determinatives)後來也被加到字形之上,以解決同音詞都用相同字形書寫而不能分辨的問題。

  可以辨識的早期象形文字約一千五百個。漸漸的,學者也發現,約在西元前二九00年時,原有的曲線筆畫逐漸消失了,也就是說,原本是以尖頭的工具在泥板上刻畫彎曲圓體的圖像,再以尾部的平頭直接印在泥板,漸漸的轉變成用削成斜角的蘆葦桿書寫,只要往泥版一壓,就會形成一端大一端小的文字,成為逐漸簡化、規律化的文字,以往「綿羊」是在圓圈中加上十字,後來就變成方形內的十字。

  楔形文字被用來書寫許多語言,這些語言之間並不見得具有密切的親屬關係。例如阿卡德人採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語差異頗大,另外西臺人和波斯帝國也採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屬於和蘇美語無關的印歐語系。

  下面是古波斯文,這種楔形文字包含四十一個符號,大致上是音節文字,但有時也做為表音位的字母。

 

伊斯蘭文

  「伊斯蘭」一語由阿拉伯文al-Islam音譯而來,意指「順從唯一神安拉(Allah)的旨意」.....

  西元前1700年左右,在巴力斯坦與敘利亞地區,發現了人類最早的字母系統─北閃語字母系統,拉伯語、希伯來語、腓尼基語等亞洲字母系統都是以此為根源發展出來的文字。書寫《古蘭經》阿拉伯文字是屬於北阿拉伯文字,借取了相當成分的那巴提文(Nabatian),這是由一種十分古老的文字─阿拉米文(Aramaic)所衍生出來的文字。阿拉米語是西元前六世紀時,近東地區的共通語言,而後發展成波斯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敘利亞一帶的方言之一,與其他閃族語系的語言相比,保留了較多的古代語音,使得阿拉米文成為亞洲許多文字的基礎。因此阿拉伯文至今仍然語阿拉米文共用部分的字母,與腓尼基文也有類似的字母、符號。

  基本字母與書寫方式:阿拉伯文字的書寫方式,由右而左,只在子音、半子音與三個長母音上方,畫線加標;阿拉伯文的字體結構在書寫時主要為子音,而母音則是在字母上下所附加的語音標記。原子音有18個字母,加上附加語音符號的字母後,總共為28個字母;字母的書寫形狀,則依據在單字組合的位置,而有所不同。隨著伊斯蘭教的傳佈,阿拉伯字母被許多非阿拉伯語系的國家所應用,但與正統的書寫方式略有不同,如印度方言烏都語(Urdu)、馬來語(Malay)、東非的斯華西里語(Swahili)、奈及利亞的豪薩語(Hausa)、等等。

腓尼基文字

  在西元前一千多年有一些說閃語的民族居住在西奈地區,例如迦南人(Canaanite)或腓尼基人(Phoenician)。他們和埃及比鄰而居,甚至被埃及所征服,因此接觸了古埃及文字,並可能將古埃及象形文字拿來改造為他們的拼音文字。他們改造的方法是把一個表意符號拿來書寫那個符號所代表的詞的第一個輔音,例如「牛」在他們的語言裡稱為?alef,表示「牛」的牛頭符號就被用來表示?alef的第一個輔音(喉塞音)。運用這種方法造出的拼音符號只有輔音,而這種文字也只寫出輔音而不寫出元音,這樣的文字系統被後來的阿拉伯文和希伯來文採用。腓尼基文也為希臘人所學習,因此可以說是希臘文字甚至其他歐洲文字的祖先。

腓尼基文和希臘文拼音符號對照:

 對照表

 

婆羅米文字

  公元前兩千多年左右在印度次大陸的印度河流域產生了一個繁榮的文明,可稱為印度河河谷文明,此時期有少數的石刻符號被發現,但這種符號與後來的印度文字之間可能並沒有關係。在亞利安人(Aryan)來到印度並取代印度河河文明之後,逐漸發展出發達的文字系統,在西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Asoka)時期,官方的敕令就以佉盧(Kharosthi)和婆羅米(Brahmi)兩種文字記錄。後來佉盧文字不再使用,只剩婆羅米文字繼續在印度發揮影響力。今天印度的數百種文字都繼承自婆羅米文字。

  婆羅米文字是今日印度境內使用的各種書寫系統的始祖,而婆羅米文字本身則很可能是學習閃語的文字而來。由於包括腓尼基文在內的閃語族文字也是今日阿拉伯文、希伯來文、希臘文的祖先,而拉丁文、亞美尼亞文等其他歐洲文字又是希臘文的繼承者,因此今日從南亞到近東再到歐洲的拼音文字都可能是同祖先的後代。

印度境內的文字繼承自婆羅米文字,而鄰近的藏文、緬甸文、泰文等又倣自印度文字,因此婆羅米文字的影響相當大。婆羅米文字和閃語文字不同的是,它除了寫出輔音之外,也寫出元音。每個輔音字母本身即帶a元音,也就是代表那個輔音和元音a組合起來的音節。要表示那個輔音和其他元音的組合時,就另外添加元音符號。此外在表示複輔音時這些字母可能只代表純粹的輔音。

以下是婆羅米文字添加元音符號的範例:

元音符號

 

天城體文字

印度的天城體文字是婆羅米文字的後代,最早用於書寫梵語。雖然梵語已經消失,但梵文仍靠著宗教的力量保存至今。現在天城體文字用於書寫印度的官方語印地語(Hindi)以及 Marathi 語等語言,是北印度的主要文字之一。

天城體文字包括輔音字母和元音字母但元音字母只在單獨表示元音時使用,平常輔音字母的發音除了輔音之外後頭並跟著一個 a 元音,即每個輔音字母表示一個輔音加上一個 a 元音的音節,具有音節文字的特性。要表示元音不是 a 的音節時,並不是拿輔音字母加上元音字母來表示,而是在輔音字母上添加另一種元音符號。這種書寫方法是各種印度文字和鄰近受影響的文字的共同特色。但輔音字母在表示音節尾輔音或複輔音時,則可能只代表一個輔音而非一個音節。

天城體文字每個字母帶有一條主要橫線,在一個詞裡各字母以這種橫線連在一條水平線上,詞和詞之間則是以空白隔開。這裡列出元音和輔音字母:

元音符號:(灰色方塊代表輔音基字位置)

藏文

藏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文創於七世紀,具有三十個輔音字母,四個元音符號,不標聲調。輔音字母不加元音符號時,每個輔音字母本身即帶有a元音。下面的字母表中,每個字母底下標示出現今拉薩話的實際發音,第二排的斜體字則是一般的藏文羅馬字母轉寫。

輔音字母

另外藏文有四個元音符號來表示a以外的元音,羅馬字母轉寫分別為i、u、e、o,這四個元音符號也各有其名稱:

元音符號

這四個元音符號必須和輔音字母拼合,不能單獨存在。代表i、e、o的三個元音符號寫在輔音字母的上方,代表u的元音符號寫在輔音字母的下方,例如:

ki ku ke ko

音節和音節之間用點隔開,每句的最後加上豎道,如:

例句

藏語另外還在拼字上有上加、下加、前加、後加、再後加,而且藏語的發音從文字創立的時代至今已有許多變化,因此拼字和實際語音之間的對應規則十分複雜。

緬甸文

緬甸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具有四種具區別語義功能的聲調。緬甸文源自南印度的拼音文字,包含三十三個輔音字母,每個輔音字母未加元音符號時,就帶有a元音。此外一個輔音字母可在表示一個音節時做為「基字」,元音及聲調符號則以前加、後加、上加、下加等方式標示於基字四周。

下面是緬甸文的輔音字母:

輔音字母

其中幾個字母多用來拼寫梵文或巴利文借詞。

下面是幾個添加元音及聲調符號的例子,其中「-」代表基字的位置。

元音及聲調符號

 

彝文

 

TItle

  彝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彝族在歷史上發展出一套自己的文字,和漢字的發展過程類似,一開始對具體事物加以描繪,成為象形符號,接著為了表達抽象事物,有了類似指事和會意的造字法,後來某種形聲字也開始出現,但不像漢字形聲字聲符和義符明確分工,古彝文形聲字的聲符通常還同時負有表意的功能。晚近則有許多假借的現象出現,因此,彝文是從純粹表意的符號逐漸加重表音功能而形成。每個符號代表的單位是一個音節。

  現在在四川涼山等地推行的彝文是經過改革的,稱為規範彝文,這種文字系統以古彝文為基礎改造而成。古彝文如同漢字一般,有許多讀音相同但寫法不同的同音字,規範彝文則將寫法不同的同音字統一以同一個字來書寫,也就是聲韻調相同的音節,就以同一個字來代表,而這個符號通常是選取所有同音字中字形最簡單者。因此規範彝文可以說已經沒有表意功能,而成為一種表音的音節文字,而字形、字數也大幅簡化。 在「彝文規範字表」中,共列出八百一十九字。

蒙古文

  蒙古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成吉思汗鐵木真崛起後開始採用回鶻文字來書寫蒙古語。據《元史》記載,鐵木真滅乃蠻部時,曾俘虜一個叫塔塔統阿的「畏兀人」,並命他教導太子以「畏兀字書國言」,這是蒙古使用回鶻式蒙古文的開始。回鶻式蒙古文在往後曾用於書寫各種官方文件或文學作品,成為後世蒙古書寫系統的基礎。

  另外在元朝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後,尊西藏人八思巴為國師,並命他創造蒙古文字,後世稱之為「八思巴文」。其實在忽必烈時代回鶻式蒙古文已使用漸廣,但忽必烈本人並不支持回鶻式蒙古文,而是另造八思巴文字,並使用這種文字書寫蒙古語和譯寫漢、藏、梵、畏兀兒等語言。八思巴文受藏文影響,在外形上和藏文類似,並且和藏文一樣每個符號本身即表示一個帶a元音的音節,以音節為拼寫單位,但書寫方向則是由左向右直行豎寫。在元順帝北走、蒙古退回漠北之後,八思巴文缺少了元朝朝廷的支持而很少使用。而回鶻式蒙文則繼續發展,演化為現代蒙古文,並曾影響滿族人的文字。不過外蒙古在一九四一年開始使用俄文字母拼寫蒙古語。

回鶻式蒙文字母列表:

(本表取材社會科學院出版的民族古文字研究)

 

契丹文

石刻  契丹民族在耶律阿保機崛起統一各部之後勢力漸強,於西元907年稱帝建國,後來契丹並曾改國號為「遼」,領土位於五代和宋的北方。契丹曾陸續創造和使用了兩種文字,在漢文文獻上稱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這兩種文字造字方法並不相同,但其字形都是受漢字楷書影響而造。目前對於契丹大字所知較少,一些契丹大字似乎是借用或修改漢字的字形和字義而成。至於契丹小字可見的資料較多,並且《遼史》提到「回鶻使至,無能通其語者,太后謂太祖曰:『迭剌聰敏可使』。遣迓之。相從二旬,能習其言與書,因制契丹小字」,因此小字可能受回鶻文影響,大致上以拼音的方法來造字,後世可以藉由語言間的比較來推測其發音。

  每個契丹小字是拿一到七個表音的部件來拼湊為一個方塊字,由左至右每兩個一排,例如:

組字方法

這些部件是由漢字楷書式的筆畫構成的,在組合之後一個方塊字可以表示一個音節,或可以表示一個雙音節甚至多音節的詞。

  除了楷書式的契丹字之外,亦存在著主要用於印章的篆書體契丹字。契丹字一直使用到金章宗時代,並曾影響十二世紀創制的女真文字。不過比起女真文字,契丹文字資料較少,其語言系屬不明,因此解讀起來比較困難。

 

三、小結論

  幾乎所有圖像書寫系統(象形文字)都是垂直由上向下書寫、而依賴視覺提供音韻特徵的拼音文字都是橫向書寫的。95%具備母音標記(不論是單獨字母、音節標記或音節中加記號)的語言,都是從左向右書寫的;而幾乎所有不包含母音字母的語言都是從右向左書寫的。這種特性是從這些文字開始使用就持續了三千年之久,針對此點,學者傾向接受「特殊的書寫系統在解讀策略和迴應方式上都有特殊的神經系統組合」與之相配合的看法。雖然,不同系統的語言型態差距很大,很難將其置於同樣基礎看待,然而,從希臘早期文字出現的耕牛體,可以見出借腓尼基文字再加入自己的母音後,希臘文從音節文字轉變成為音標文字,在書寫型態上也會逐漸調整成適合大腦辨識的模式。從象形文字到閃族的音節文字,再由希臘人發展出標記母音的音標文字,這些只是歷史上的偶發事件,但卻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甚至改變了人類心靈的思維方式。1萬年前文字的發明,發展到了2500年前,己經決定了不同種族的文化形態與社會類型。

 

文獻

李其維(民84)。皮亞傑心理邏輯學。台北:揚智。

杜聲鋒(1997)。皮亞傑及其思想。台北:遠流。

車文博(1996)。西方心理學史。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俞曉鈞(民77)。認知發展實驗:理論與方法。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蘇建文等(1997)。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John L. Phillps, Jr著,王文科譯(民72)。皮亞傑理論初階。台北:國立編譯館。

馬格麗特‧鮑定著,楊俐容譯(1991)。皮亞傑。台北:桂冠。

Gary D. Borich & Martin L. Tombari(1997. 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ntemporary Approach. New York : LONGMAN.

朱智賢主編·心理學大扁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537·

Anderson, J. R.(1985).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New York:W. H. Freeman & Company.

Lewin, K.(1942).Field theory of learning. NSSE 41th Yearbook.

Mayer, R. E.(1991).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參考網站:

http://www.tltvu.net.cn/personalweb/csy/%E5%AD%A6%E4%B9%A0%E7%90%86%E8%AE%BA/布魯那認知結構理論.htm

http://www.hebiat.edu.cn/jjzx/MET/journal/articledigest6/renzhi.htm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吳明雄副教授­--從創造力的心理機制談創造力的啟發http://www.ccda.org.tw/able/electric_magazine/science/science5.htm

西洋文字.書籍與複制_的演進 第一章 http://www.cgan.com/book/books/print/westword/wwbcp1.htm

埃及-文字 http://homepage.ntu.edu.tw/~b91106003/egypt/e05.htm

古埃及文 http://homepage.mac.com/rj_/egypt_glyphs.html

埃及文字書寫系統 http://ceiba.cc.ntu.edu.tw/th9_1000/wwwboard/board02/messages/28.htm

埃及文演變 http://www.ntut.edu.tw/~s1331342/new_page_10.htm

楔行文字 http://homepage.mac.com/rj_/cuneiform.html

黏土+蘆葦桿=楔形文字 http://udn.com/SPECIAL_ISSUE/CULTURE/MESO/b01-03234.htm

伊斯蘭種種 http://www.mwr.org.tw/islam/main_art.htm

腓尼基文字 http://homepage.mac.com/rj_/phoenician.html

婆羅米文字 http://homepage.mac.com/rj_/brahmi.html

天成體文字 http://homepage.mac.com/rj_/devanagari.html

藏文 http://homepage.mac.com/rj_/tibetan.html

緬甸文 http://homepage.mac.com/rj_/burmese.html

彝文 http://homepage.mac.com/rj_/yi.html

蒙古文 http://homepage.mac.com/rj_/mongolian.html

契丹文 http://homepage.mac.com/rj_/khitan.html

文字流傳 http://home.kimo.com.tw/weber03.tw/west/west03/03_01.htm

淺論語言文字起源:一個業餘人類學家的觀察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2/22-05.htm

 

 

回應與討論

        南華出版所研究生   王玉芬

書寫傳統與認知結構:認知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的發現

Atkinson & Shiffrin 在1968年提出「資訊處理論」,此理論被認為是認知心理學的基礎,其推論當感官系統接受到外在的刺激時,我們感知道訊息,並將它們放入感覺記憶區,這些訊息可能不被處理而消失,也可能放在短期記憶區中,但短期記憶區的容量並不大,有些訊息如果經過刻意的複習,將可被編碼後送到長期記憶區儲存,以後長期記憶區的資訊能因外在的刺激而被搜尋及檢索,再經過心理運作的解碼(在短期記憶區處理),可運用於外顯行為。而「語意網路」則可解釋人類認知的過程與結構,它是一種網狀的結構,包含了無數的節點(一個概念或片段的訊息)與關係;節點由關係相連接形成路徑,再擴大成網路。當受刺激的某節點,經由神經波動,沿著與它相連接的關係向四面八方傳送,此時相關聯的資訊會被置入短期記憶區使用,以決定該如何反應。

而語文的形成正是以上理論的認知之產物,但不同的語言系統也產生不同的認知與思維,如字母文字使其語言是以相對上數目較少符號形成,所以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大約只要花數天就可以學會所有字母,一年之內就能學會基本閱讀。但中國語言文字,卻是停留在字符記號的階段,其保留相當的圖畫要素,當聽到一個字的發音時,會聯想到它的字形,而且常有同音異字,甚至是異義情況,

所以中國的學生需好幾年的時間去學習如何認字,再學會閱讀與寫作。而且中國語言文字甚至造成社會穩定的原因之一,因自從秦採取「書同文」政策以來及中文較複雜且難懂,讓中國語文不易變動,也造成中國社會重視秩序、穩定、傳統的生活。

   文字的發明讓人們有了長期記憶的能力,不用讓侷限在大腦有限的記憶中,只要看到文字即可觸動認知的開啟,可保存其知識的傳承與分享,而且人們可自我教育,有了不同的認知,彼此溝通,讓文明能不斷進步與延伸。

網站介紹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認知科學」專輯專欄:『認知神經心理學1992年 2月266期洪蘭

http://library.kmsh.tnc.edu.tw/science/content/1992/00020266/0006.htm

*簡歷

洪蘭於 1980 年自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取得博士學位。她目前是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的負責人, 同時也是國立陽明大學教授。她的主要研究興趣包括認知心理學、 語言心理學、神經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

*「科學月刊」自1960年1月創刊,卷秩浩繁,資料豐富,向為國內大專院校理工學院、自然科學相關系所、高中高職、中學、小學自然科學相關學科之教師、研究者、專家學者、學生及喜好閱讀吸收科普知識之社會大眾所必讀,亦為大專院校圖書館、大專院校理工學院、自然科學相關系所、高中高職、中學、小學圖書館、政府機構及公共圖書館所訂閱典藏,為科學普及教育傳播領域的首屈一指的刊物。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收錄科學月刊1960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360期的所有內容,將每篇文章、每期索引皆製作成圖文並茂的網頁,瀏覽、閱讀、列印、儲存皆方便好用,配合全文檢索的搜尋引擎,用戶可在彈指間獲取所需資訊,是國內中文資料庫難得一見的佳作。

 

 

 

書寫系統與認知結構:認知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的發現

南華出版所研究生   葉宗勳

 

速讀這項閱讀技巧,相信就算沒有受過正規的訓練,絕大多數的人應該也聽過這個名詞。成功的速讀訓練不但能提高閱讀的效率,同時很驚人地在速讀技巧的反覆操作中,為數不少的人在記憶能力方面上經常也能有顯著提昇。那麼速讀倒底是什麼呢?經常有人會誤解速讀就是略讀、瀏覽,只是大略地閱讀並無法瞭解全文。其實,速讀並非如此,速讀不但要求閱讀速度的提昇,同時也兼顧了理解力和記憶力的配合。因此,速讀的比較正確的涵義應該是「快速而有效的閱覽」。

速讀就字面上來解釋是快速地閱讀,但事實上速讀並沒有「讀」的意思,而是經由眼睛直接反映到腦部,利用眼腦的直接反映來加快閱讀速度。一般人閱讀時的模式多半是:眼睛看→嘴巴唸→耳朵聽→頭腦想,這個過程中雖然嘴巴沒有發出聲音,但我們還是會很自然的有所謂的「心理發音」。由於眼腦的反映速度快,口耳反映比較慢,發音器官、聽覺器官會阻礙眼腦的直接反映,因此,要提昇閱讀速度就得眼腦直映、革除口誦默唸的習慣。簡單地說,速讀的原理就是「眼腦直映」,能做到眼腦直映,看書時就可以一目十行,甚至一目雙頁。

當然這篇心得並不是在談速讀,而是在速讀的原理中觀察到我們對於語言的認知似乎存在語音引導的慣性。書寫、文字的起源和口語傳播內涵的記錄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文字的產生可能是口語的記錄,但是隨著書寫系統的發展,書寫也可能反過來影響口語的形式,兩者之間有源流的關係,但也同時存在交相作力的關係。即使我們是用眼睛、視覺來閱讀,但是傳導到我們的意識中、真正敲撼我們心靈的卻反而是一陣陣的心理發聲。如果以上週課堂討論中提及口說傳統與書寫傳統的差異:口說傳統與書寫傳統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而造成兩種思維方式差異的主要原因在於認知感官的不同。

由認知神經學研究發展出來的速讀技巧,點出了可能存在你我之間的迷思:我們閱讀文字,但事實上我們是卻是以口說系統的方式來理解書寫系統傳達的訊息。從速讀的發展重新檢視書寫系統的貢獻與價值,絕大多數的人,可能包含你我都沒能將書寫系統的價值發揮極致。

【推薦連結】:

《楊氏速讀文教機構–認識速讀》,「http://www.yangs.com.tw/new3-1_t.htm」。

《曾志朗: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http://daisy.ym.edu.tw/member/ovid.htm」。

《詞義習得的認知與教學思考》,「http://home.educities.edu.tw/wei3128/weipage/wordlearning.htm」。

Cityfamily網路同學會討論區NLP研究社》:「http://home.cityfamily.com.tw/prfun.asp?sno=F0128T000074」。

《多少字教人詞窮  學者說八千》,「http://cls.admin.yzu.edu.tw/LM/system/zheng.htm」。

《關於知識與認識》,「http://www.booker.com.cn/big5/paper21/18/class002100001/hwz133019.htm

 

書寫系統與認知結構:認知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的發現

南華出版所研究生    劉品岑

 

關於書寫系統,中西方就有相當大的差異,例如,書本的左翻或右翻、書寫方法直式或橫式等等,這是根本認知結構上的不同,每個人對同一樣事務都會有不同的解釋與想法了,何況是這樣的大範圍裡面所可能有的不同點而造成的差異化,更因此形成了長久以來文化的傳承與演變,文化影響了書寫系統、書寫系統當然也造就了文化。然而,在最原始的口語傳播時期,老祖宗們的思維到底我們相差多少?在當時,不同的民族風情怎麼形成的?我們姑且說是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而逐漸演變而來,進而發展成了各國不同的風俗民情。

以我們較貼近的部分來舉例,在台灣,很多人講閩南話,自然也就出現以閩南話來思考的型態。然而新一代的族群,即便對閩南話不甚了解,但是對於偶而使用閩南話來交流卻也像是一種流行趨勢〈在更之前就是以英文為流行風潮〉,漸漸的出現閩南話的’文字’、言談之間也會出現閩南式的國語!像這樣的類似的流行文化,就會帶領起不同的文化差異,就像是大樹分出來的枝幹,越分越多、越分越細。

除此之外,每個人的認知差異也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會思考,然而最珍貴的也就是每個人的思考方式都不同,會影響每個人思考方式的因素更是無法細數,書寫系統的發展進一步強化了兩半腦的側化作用,也讓科學家可以以左腦與右腦的開發來做研究,但是其中變項之多〈甚至左右腦也是可以訓練的〉,所以根本無法完全掌握每個人的思考模式,大部分的人也不能完全的了解自己,更何況科學家、研究學者們只能勉強找出一個通則當利基點來做研究,因此我們也能知道,在這方面的發展研究還是有很大的空間,期待人類能對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

http://www.china-blind.net/zbmx/tjky/jxyd/yuwen/yw3.htm

 

書寫系統與認知結構:認知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的發現

 

南華出版所研究生   林倫全 (一)

 

  稍稍認識認知心理學或心理學的範疇之後,有一些從前的疑問似乎豁然開朗了。許多科幻小說家或歷史編撰者都有醫學或工程的背景,如科幻小說家張草曾是牙醫師,作家葉李華具有物理博士的學歷。浪漫的、文學的繆絲似乎全被硬邦邦的學者和醫師給取代了。但是透過認知心理學的分析,左腦是主宰邏輯、分析、和數理等功能的,而撰寫小說或歷史巨著必須具有相當的邏輯正確性。換言之,具有醫學或工程背景的作家們,本來就具有相當強的推理邏輯能力,而小說較散文或新詩而言,是需要較多的邏輯性和技術性的,於是就寫作的型式而言,左腦發達的作家們比邏輯能力較弱的作家們是更適合小說創作的。

雖然這樣的推論是相當初步的和主觀的,但是至少在近幾年的聯合文學獎新詩和散文組並沒有具醫學或工程背景的作家出現。大學時旁聽中文系廖玉慧老師散文分析的課,她講了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話:「好的散文作家一定是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一定是一個隨時從生活中發現故事的人,或許你永遠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但他已經因為某個光景感到快樂或難過。」乍聽之下,一個好的散文作家豈不是生活在接近自閉的自我空間中;一個好的散文作家豈不是是個與現實無關的個體了?課前閱讀之後才了解,原來右腦主宰著情緒、影像、及極具高度想像力的事物,而散文及新詩等型式的創作需要高度的情緒注入,廖老師的話指的是好的散文作家需要一個高度發達的右腦。

當然,左腦與右腦的生成就每個人而言或許天生就不同,有些人天生對數理邏輯就強,有些人天生對色彩、對影像的掌握能力就強。但是大腦也證實是可以訓練的,透過持續的、有效的方式,人們可以將左右腦的功能更加提昇,而對事物解析的方式也因為使用左腦或右腦的程度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思維,這也是造就形形色色不同文化的原因之一。但是我想,從前一個好的編輯者或一個好的作家,在蒐集資料、編撰內容、安排各種事情的過程中,同時能夠訓練左腦與右腦;閱聽眾接收資料時也必須透過一定的程序,或一定的方式按部就班的接收資訊,或許你不喜歡但仍得接受,左腦與右腦同時使用了,也同時被訓練了。近來,無論是編寫者或閱聽者的工具改變了,電子載具可以讓你只選用某種資訊,而完全屏除你不喜歡的、不願接收的資訊。寫作方式也因為載具或閱讀方式的限制跟著改變,或許它變的好讀了,但是就結構而言卻更加鬆散了。新的閱讀方式,新的編寫方式事實上對大腦的養成,和思維的成長並沒有太大的幫助,甚至是有害的。難怪許多教育學者呼籲:「在你的孩子未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時,千萬別讓他養成上網閱讀的習慣。」

 

推薦網站  http://home.kimo.com.tw/insightbrain/index.htm

這個網頁介紹許多與大腦有關的知識,可能與認知心理學的範疇不同,但是卻能提供一些醫學性的或是哲學性的思考方向。

 

書寫系統與認知結構:認知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的發現

 

南華出版所研究生   黃世明

 

書寫系統牽涉到人認知的方式跟認知的結構,基本上文字本身,不管是呈現、暗示或是運用一些方式,我們認知理解均有不同的特性。每個人的生長背景不盡相同,學習的模式與習慣接收的方式各有所異,每個人都會發展出自己一套的認知結構,來接收與傳達訊息。

訊息處理能力好就表示思考能力強,而越會思考的個體其對環境的調適能力也越好。當然不同的時候我們處理的訊息性質也有不同,有些訊息是視覺的,有些訊息是聽覺的,還有更多訊息是來自於不同的管道,即使是同一個管道的訊息其內容有時也有極大的差異。

而閱讀的主要目的應該是整理能夠瞭解到所閱讀內容的意義,理解的過程當中,一個極為關鍵的地方就是讀者需要能夠,把不同的文章片段在心中連結起來,形成一個連貫性的表徵,於此,每個人組織能力與認知的學習經驗,會形成彼此的架構。讀者如果能夠從不同的書寫形式中,認知形成連貫的表徵,他們對文章的理解程度越高,因為他們也能夠看到這些文章內容彼此之間的關聯性;讀者如果形成的表徵說不連貫,那麼他們說沒有辦法看到文章內容之間的關聯性,這會影響他們理解整篇文章的主要意義。

每個人閱讀同一篇文章或接收相同訊息,所認知與解讀的結構方式,來自日常生活中慣於的循序漸進,特性組織堆砌在神經語言的發展與經驗的認知。

推薦網站:

http://163.29.16.69/chinese/ch9.htm

(漢字、閱讀策略、作文教學)

 

http://www.rad.gov.tw/edu03/81m/p39-45.htm

(大腦與創意思考)

 

 

書寫系統與認知結構:認知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的發現

 南華出版所研究生  蔡秉羲 

 

這份報告我負責的是「書寫系統」部分,資料頗不好找,印歐語系、希臘文、羅馬文、阿拉伯文、梵文等遍尋不著,只能簡單就所找到的部分進行介紹,課前心得也以此部分為主。

古今中外各種語言彼此間直接間接有著關聯,相當有趣!閱讀古籍、壁畫文字、石板圖文等是了解歷史文化最直接也是最好的方式,此時無法依賴語言,能依靠的只有書寫系統;能突破時空限制廣為流傳亙古恆新的也只有文字;藉著文字所留下的隻字片語,古人們的智慧結晶遺留至今為今人所研習,今之研究所得亦將流傳後世。

推薦網站

http://www.south.nsysu.edu.tw/mstories/operation/ch3-6.htm

空間書寫V.S.文字書寫

http://www.nmh.gov.tw/maso/read/read3.htm#

這是篇有關美索不達米亞文字書寫系統的論文連結,內容很不錯,但必須用滑鼠點選向下的箭頭慢慢看,有點辛苦!

 

 

書寫系統與認知結構:認知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的發現

 

南華出版所研究生   高雲換 

 

書寫系統不同,會影響人腦思維程序和認知策略,而書寫系統在解讀策略和回應方式都有特殊的神經系統組合,因此創造出不同的文化。

書本上的文字符號經由眼睛傳到腦中,之後,我們是經由何種機制來理解內容?人類學習語言文字的心理現象,對不同的語言文字符號是否產生不同的反應,文字的認知在大腦中進行的功能如何?

如果隨便翻開一本認知心理學的教科書,它一定有包括感覺的處理歷程(這是我們獲取知識的第一步,訊息先得進入大腦),知覺(大腦如何去解釋進來的感覺),記憶(知識的儲存與應用),思考及語言。也就是說,認知心理學討論的是人類知識的獲得與應用。

認知心理學以及從它衍生出來的認知神經心理學,讓我們知道人如何與外界互動,將眼睛看到的光波,耳朵聽到的聲波,轉換成大腦中的電波,在神經迴路中遊走,這個神經的活化形成神經迴路的連接,變成我們的記憶,形成我們的觀念,而觀念又主導著我們的行為。

經過五十年的研究後,認知心理學發現人的智慧一半是先天的(基因決定),一半是後天的(教養成果),基因就好像建築的藍圖,決定大腦的結構,後天的教養就好像室內裝璜,決定這房子看起來有多高雅,住起來有多舒服。

當我們明瞭了大腦發展的歷程與順序,或許,今後的學習模式可以是多元化的方式,而相關的出版編輯方面,有更多角化的發展經營空間。

  【參考網站】

http://140.112.2.84/~theatre/course/ctu_mvc/ctumvc0c.htm交通大學遠距教學課程多媒體視覺傳達概論認知心理學

http://www.socialwork.com.hk/psychtheory/theory_psy/cognition/Piaget01.htm→皮亞傑認知發展論之初探與評述

http://kids.bookzone.com.tw/science/read.asp→小天下「科學館」帶你親近科學~~逛逛身體,認識自己

http://163.29.16.69/chinese/ch9.htm→華語文教材教法~~第九講~~漢字認知在大腦中的優勢:漢字教學,閱讀策略與教學方法,作文教學 

 

書寫系統與認知結構:認知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的發現心得

南華出版所研究生   許丞宏

 

人類的書寫文字系統千變萬化,有中國漢字的象形文字和西方流行的拼音文字,雖然因為人種、國力的物競天擇下,每天有數種語言、文字從我們身邊消失,但是這些非主流的語文卻使得整個人類的歷史文化更加豐富。從先天上來說,人類的左腦控制了語言能力的發展,在醫學上常發現右腦受創卻不影響語言能力的例子。我們了解語言的習得,跟先天腦部發展有關後,或許在教育下一代時,能透過一些小遊戲,來促進小孩子左腦的開發,讓她們在因應全球化競爭而學習多種語言時,能更得心應手。

 

書寫系統與認知結構:認知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的發現     

南華出版所研究生  黃怡茵

 

人類所獨有,且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心智能力,到底是什麼?從前這個問題只是天馬行空的臆測或是沒有根據的冥思。但過去三十年來,認知科學家和神經科學家開始以科學的態度去研究,使我們對人類心智的理解得以進入一個新的紀元。認知心理學所要探討的課題,就是當一個外界的的訊息(例如文字、聲音、影像)藉著人類的感官(耳朵或眼睛)輸入,經由一連串的處理後,做出了對刺激的反應。而神經語言學則是研究記憶、注意力以及語言的發生,並以它們為橋梁,去研究認知功能在人類神經系統中的作用及邏輯。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書寫系統,甚至同一個文化,因時空的隔閡,所衍生出來的書寫系統也有所差別。即使同一個世代,每個人的心理認知也會有所差異。心理學者皮亞傑(Jean Paul Piaget)曾說,個體出生不久,即開始主動運用與生俱來的一些基本行為模式,對於環境中的事物做出反應,可以視之為個體用以了解周圍世界的「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而當個體每遇到某事物,便用某種對應的認知結構予以核對、分析、處理時,則此認知結構稱之為「基模」(schema)。皮亞傑將基模視為人類吸收知識的基本架構,因而將認知發展或智力發展,均解釋為個體的基模隨年齡增長而產生的改變(張春興,1997)。

總而言之,左腦右腦所司範圍不同,和個人預設立場的認知結構,加上差異性地書寫系統,都會影響到理解的過程,進而改變對訊息的處理方式。

推薦網頁:

www.ling.sinica.edu.tw/home/BCBS.html『大腦,認知與行為科學』之主題研究

 

 

 

書寫系統與認知心理學研究

 

南華出版所研究生    陳柏州

 

 

書寫系統﹔最初的文字符號大致相符由於人種、區域的變化以及在各個人種的認知差異下產生多不同的許書寫系統由於不同人種的認知下而書寫系統有所差異因此在在顯示各人種的腦神經發展與認知的不同繼而產生不同的文字構造然而認知﹔當你們正當閱讀此文章時你我已經沉浸在認知當中從感覺到知覺,從知覺到腦神經由你的腦神經記憶思考傳達於你的腦內誠如閱讀,閱讀時左腦活動力比較強烈,若是具有想像力的事件,則右腦腦波較強,因此人種的差異造成腦部發育的變化產生認知的炯異,進而影響了現代書寫系統的差異。

因此人左右腦神經的發育成長運用也會深深影響後輩的書寫系統發展與認知的炯異

網站推薦

http://163.29.16.69/class4/ying/fz_02_04.htm

這是主要認知學派學者在教學理論上的一些看法及其應用,請大家看看吧。

http://www.eje.ntnu.edu.tw/ejedata/kying/20011021521/2-6%E6%9B%B8%E5%AF%AB%E7%B3%BB%E7%B5%B1%E5%8F%8A%E7%99%BC%E9%9F%B3%E8%A9%95%E9%87%8F.htm

這是針對原住民語言所做的書寫系統評量,大家多多了解吧。

 

                

書寫系統與認知結構:認知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的發現

    南華出版所研究生    李冠儀

 

    透過書寫傳統再經由人吸收傳遞至大腦的活動,最主要的是閱讀。而透過閱讀,不同教育程度、社會階層、性別、年齡等等,就以相同的『內容』,都會有不盡相同的看法。另外,透過閱讀,每個人大腦分區中,發達成熟的區塊都不同,也相同的會影響『內容』的看法。也有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發現,通往美好未來的必經之路在閱讀,而且越早啟蒙越好。最新的腦部神經研究發現,閱讀和聯想力、創造裡、感受力、理解力、記憶力都有極大的關聯。

     認知心理學家洪蘭表示,『神經網路越密集,訊息的傳達越快速,也越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所以,剛出生的小嬰兒的頭顱大約只有成人的四分之一,但是一輩子學習時所需要的腦神經細胞卻已經大概具備,只是還沒有連結丞複雜的神經網路,無法進行成熟的思考過程,而感官刺激越多,大腦內的神經之間連結就會越綿密,所以美國在推動閱讀運動時,強調親子共讀越快越好,原因就是,在共讀的過程中,能夠將閱讀與愉悅感連結在一起,這種深深印在孩子腦中的感覺,是很有可能影響孩子未來的閱讀習慣。

推薦網頁:

http://www.lcenter.com.tw/Newsites/trend2003/trend28.htm

哪個國家閱讀能力最強?《天下雜誌》263期(2002/11/15)

http://www.cwbook.com.tw/cw/TD.jsp?pid=BCCE0009P

天下網路書店: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

http://www.netandbooks.com/

Net and Books 網路與書

 

書寫系統與認知結構:認知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的發現

 

       南華出版所研究生    陳信州

 

每個人的立場不同,想法不同,觀點不同,訴諸於文字,將會呈現出個人的文風,而文風在文學研究的領域中,往往佔有一席之地,甚至對於某些不確定作者的文學作品,文風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評斷依據。甚至於可以擴大至整個社會風氣,例如李白《望盧山瀑布水》和蘇軾《題西林壁》兩者均是描寫盧山景緻,但是採取的角度不同,所呈現出來的文風亦有強烈的不同。唐文風是雄壯的、開闊的、武人的;宋文風則是婉約的、含蓄的、文人化的、富有哲理的。因此詞史上的疑題《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和《憶秦娥.簫聲咽》兩詞是否為李白所著,便可以使用此一方法解說。

有時作家們會特意轉換變自己的文風,藉此呈現出其它的面貌,例如韋莊的詞是白描的,是素潔的,但他有幾首詞是採用富麗的、豔妝的描繪。倘若對他不了解的人,很有可能會誤以為這些不是韋莊的作品,倘若能藉由神經語言學,或許能從中找到蛛絲馬跡來加以確認。

同樣的,當我們解讀文學作品時,亦可以如此,藉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維,來付於它不同面象的涵意,甚至能找出作者(亦或讀者)潛意識中所表達的概念。

 

http://home.kimo.com.tw/jimlingkimo/my_point_of_view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