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如何建構教師的地位與角色
南華社會所研究生 黃雅惠
一般而言,地位通常被指稱為聲望,然而在社會學的定義之下,地位被認為是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而此位置決定一個人在社會中所適合的位置,沒有所謂的高低之分別。
社會地位有天生與成就之分[1],所謂天生地位,是指在出生時或是生命週期時就決定了,男人、女人、種族等,是你無法去改變的皆屬之;成就地位是可以經由你後天的努力而達到的,尤其是在職業團體上,醫生、老師、政治家等屬之。因此以性別、種族是天生的,而教育程度、職業、婚姻是成就的。
相對於地位而言,角色就不是那麼的制式化,而是一群鬆散的結合,並且是由於互動者之間所佔的位置,而形成相對的行為模式,例如,在家中親子之間的角色扮演,父親有其應有的表現,兒子有當為之行動,彼此之間是有互動的。而角色上會有期望的情形出現,一位父親希望扮演的是嚴父或是慈父是被期望的,不論是本身的認知,或是孩子的希望,但是角色期望中總是會有誤差,尤其是在人際關係日趨複雜的情況之下,角色之間的衝突或是緊張的局面時常上演著。
在清楚地位與角色之間的關係之後,以社會學的地位與角色來分析傳統教師的地位與其角色扮演上的合理性,進而探討在資訊社會之下,所發展出來的新型教育模式,會如何將這樣的合理性與權威性去除,回歸教育的本質,讓學習者獲得更好的學習,達到社會化的過程?並且反觀教師的地位是否會改變?其在教育的過程扮演角色會有如何的轉化?
首先我們要知道教師要扮演的角色,即是說,教師的正確功用是甚麼呢?一向有人說,「教學」是指「令使學習」,但教師沒有給予學生甚麼直至學生收到甚麼,教學是遠較把全然準備好的講義有效地輸送給學生或把有用的資料裝備好學生去謀生,這只是教師專業的一方面而已。[2]然而這只不過是論及到教師角色功能的一部分罷了,真正的教師角色應是包含以下幾點:
杜威指出教師與行政人員作為轉化型知識分子的角色,他們發展出對抗霸權的教育學( counter hegemonic pedagogies ),提供學生在大社會中擔任批判者所需的知識與社會技巧,教育他們參與改造行動。這意味著教育他們成為勇於干冒風險,為改變制度奮鬥,在對抗性公共領域與更廣的社會競技場域中,為抵抗壓制、爭取民主而奮鬥。[3]
教師角色的特點,要從教師作為知識人、職業人、生活人的特點去認識。教師角色的職能是很重要的內容。對教師的職能,必須學會歷史地看問題。教材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教師稱謂的分析,認識教師在不同時代被賦予的社會職責。教師角色的社會地位,既要了解其地位的狀況也要了解決定教師社會地位的主要因素。[4]
教師地位是來自於後天的成就地位,最主要是由於自己後天的努力來完成的,它不僅代表的是職業位置,甚至可以延伸為教育程度的代表。因此教師是如何社會的歷程中鞏固其地位呢?並且讓社會給與高度的評價以及不可替代性,應該是由教師的專業化的角度,以及在科層組織中,因為在科層制中特別看重專業性,因此我們必須先來探討科層組織的型態,以及科層組織在教育體系中的使用。
科層化(Bureaucracy),我國以往習稱官僚體制,是指基於理性行為的一種權威機構,通常被定義為:「為了完成大規模的任務,而雇用許多人,透過系統性的組織和協調,以完成任務的一種機構型態」(Blau,1956)。幾乎所有的科層組織都具有這些基本特性:(一)層級性的結構,(二)由職位而來的權威,(三)任務分工,(四)依法則規章行事,(五)強調對組織和上級的忠誠,(六)公事公辦而無人情味的關係。[5]因為科層化的出現是在工業社會,學校也是在工業化社會中產生的組織,自然也依循著科層化的模式來發展,層級性的結構強化,由校長到行政組長以至於最低層的實踐教學活動的教師,教師成為教學成效最大的品管人員,學生是學校的產出物。故教師職位相拌而來的權威,是針對於學習者而言的,並且具有高度的任務分工,要求教師對於行政體系的忠誠,完成行政體系的任務要求與執行。因此在整個學校也可是教育層級的科層化,並且將此科層制由校內推到整個教育的行政體系之中,包括縱向的層級以及橫向的發展。
職位是因何而來,是來自於專業的角度,曾榮光(1986,63頁)指出:“何謂專業(Profession)是指一類因具備一些「獨特性質」而能佔據職業層序中較上層位置的職業群體;那些被社會認為專業的職業群體,每能較其他職業分配到較多的經濟資源、社會聲望與社會權力。換言之,能佔據社會與分層中的較上層。至於“專業化”,是指某些職業為實現集體向上流動,而佔據社會分層中較上層的位置,故努力模仿被認許的專業所具備的特質。這個過程便是專業化。在有關專業的理論,主要有「特質模式」和「權力模式」,現分述如下:根據「特質模式」,專業的特質分為「核心特質」和「衍生特質」。這些特質包括:一.專業知識中,理論系統穩固,並有可落實的實踐原則,同時獲證實具可行性;二.專業人士需在專門訓練學院接受完整及長時間的訓練,並能形成壟斷及圍內知識系統;三.獲得自行管理及控制職業群體的自主權;四.具有不可或缺的社會功能,而在服務關係上有自主權。[6]然而教師的職位就是來自於專業,在教育的體系中,分配到較多的資源。並且受到教育體系中的法規保護,給與他在此社會結構中不墬的合法性。但是我們卻看到社會上許多的專業人士受到尊重,例如律師、醫師。老師的地位卻是不如這些的,原因出在早期社會的價觀較不認同教師的專業化,隨著教師的培育方式改變,加上教師的自覺之後,強調教師專業化之後,衍生而來的教師自主權,給與教師不論是在地位上或是角色扮演上,具有權威的內涵。
在科層化與專業化的角度出發,的確教師在社會結構中所佔領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因為他負起下一代的社會化過程的功能。然而這是屬於在學校體制之中所型塑的,若從從教育的發展史而言,中國的平民教育普及,應該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將貴族的知識,由士經由私人的講習方式的傳播,大放異彩,尤其是以孔老夫子的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讓學術不再是少數人所擁有。但是這樣的結果,孔夫子終其一生的講學,也不過是弟子三千,七十二賢的造就而已,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然而到了工業革命之後,將個人的力量團結起來,變成組織,學校就因應而生,它的產生不但帶來教育的普及,更是給與知識快速傳播的途徑。這樣的組織是在工業社會形塑,自然符合當時社會的需求,並且反應出社會的模式。社會中的組織強調的是管理功能,發展出的科層制,透過層層的管理,加速社會化的腳步,更肯定了學校的存在價值與功能。教師就是在這樣的組織之下,找到成就地位。
從組織的延革上,從具有高度彈性的小組織,到龐大的托拉斯組織,進而現代扁平化的方式管理,使得組織科層制受到衝擊,原先建構出來的社會規則,也因為扁平化的方式,彌補了它的缺失,組織揚棄原先的科層制,朝向人性化的管理,加速溝通的管道路線。加上資訊社會時代的因素,所有的知識與訊息透過連線方式,減少中間層級因為傳遞而發生的錯誤。社會中的組織在改變,但是學校組織卻仍是屹立不搖,保持工業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模式,校園的主角-學生的思想模式已經與社會有了接軌,學校中的教師與行政管理階層,卻仍固守著上下層級的模式,以此模式來教育這些已經改變的學生,是不符合教育的本質,讓學習者學到生存社會的技能,以及社會所接受的價值觀。教師的社會結構地位會因著組織與大環境有所改變,並且權威性的問題會受到動搖。角色也會由管理的合法性變成在旁的輔助者的角色。所以組織所受到的衝擊改變,會使得內部成員有了重新社會化的機會,在不久的未來,組織面臨虛擬化的挑戰,教師對於資訊的不足或是焦慮感,會使得其原有的權力與地位受到衝擊,教育的模式改變了,教育的內容變化快速,其原有在社會學所建構出來的地位與角色,自然會有所不同,有那些特性會消失呢?其地位與角色會如何轉變呢?
[1] Donald Light,Jr.& Killer Suzanne(1985),社會學(上),林義男譯,台北:巨流
[2] 陳永昌,<教師的專業化>,(http://www.schoolnet.edu.mo/msnvc/vc012/p5.htm)92/6/22
[3] <重新思考教師角色>,(http://www.ncu.edu.tw/~cage/quarterl/0204/020405.htm)92/6/22
[4] <教育型態>,(http://www.fjrtvu.edu.cn/b_xxjy/kecheng/bxk_xdjyyl/fd5.htm)92/6/22
[5] 陳正吉,<科層化與專業化之分析與調和>,(http://ywwh.ilc.edu.tw/master/research/%E7%A7%91%E5%B1%A4%E5%8C%96%E8%88%87%E5%B0%88%E6%A5%AD%E5%8C%96.htm)92/6/22
[6]<教師專業化>(http://www.itips.hkuspace.org/work/mult3.htm)9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