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4
民主政治V.S專家政治
洪海雄
立法院近期審查公民投票法草案時,執政黨與在野黨部分立委的立場相似,也就是要求創制複決法與公投法併審。所謂公民投票是指人民直接以投票方式表達是否接受法案或個別公共政策議題的制度,由發動者角度來看又可以分為「公民創制」(Initiative)與「公民複決」 (Referendum)。
在現今民主思潮澎湃洶湧的局勢下,投票似乎成為現代公民角色扮演中不可或缺的行為,「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更是民主政治中基本的共識及口號;然而當我們每次以「數量」的優勢去論斷事件的成敗或可行性時,是否曾思考過投票表決或許是最公平但卻不是最好的方法。因為在民主社會中強調每個人權力都是均等的,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代表一票、坊間販夫走卒也是一票,在這樣看似「公平公正」的投票制度下,許多時候是有可能一些立意良好的事物卻在「數量」的競爭失勢下,而遭否決。因此,當我們力推全民公投時,是否應該評估投票者本身對表決事件的洞悉程度及全盤見解。也就是要避免過於強調全民政治而忽略了專家政治的必然及必要性。
基於上述,不禁我們要懷疑,全民公投權是否如提倡者所言那般具有公平及公正性?至少,是否會被有心人士操作,而成為少數人謀取利益的工具,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2003/03/24)
多元化師資培育真的「多元」了?
紀佳嫻
自從多元化的師資培育開放加上景氣持續低迷,各公私立大學的師資培育中心即成為炙手可熱的地方,教育學程更是學子們爭相競逐的標的,因為對於大多數學子而言,在不景氣的時局下,多了一張證明總是多了一個找到工作的機會。然而,師資從一元專制到多元開放,真的達到當初的良善立意了嗎?
筆者以前唸的大學在申請教育學程時,須經過三關審核,從書面、筆試到口試;而現在唸的學校則須經過書面及口試兩階段的審核。其實,不論審核的方式為何,「審核」的最終目的還是在篩選出最適合擔任百年樹人的好老師。而當初師資培育多元化開放的立意亦是良好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早期的分流教育壓抑了人性的選擇及不符應開放的時局,因此為師資培育注入了新血;加之,隨著高等教育的提升之後,學子的自主性與認知度也成正比的上升,對於會申請教育學程而選擇從事教職工作的學子而言,這樣的選擇應該是經過三思而後行的。然而,筆者發現在多元師資培育開放後,仍有一些尚待討論的問題:
1. 以教育學程的課程內容而言,真的能夠培育出具熱忱而又認真的老師?
2. 以學校本身而言,師資培育中心亦不過是一個增加收入的管道,那麼學校真的有心兼顧學程的師資?亦或只為了多「元」而培育出更多的流浪老師,進而變相造成國家的社會負擔?
3. 為了爭取教育學程,大學修不到學程的學子便去考研究所,於是參加教育研究所考試的人數隨著逐年而增加,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研究所是一個學術性質的學習環境,為了申請教育學程而讀研究所,這種變相目的的學習,果真能篩選出熱忱、認真的好老師?還是篩選出一群更有「心」機的老師?
教育不僅關乎個人也關乎國家的百年大業,因此大家莫不時時將焦點放在「教育」的議題上。師資培育的開放不外乎也希冀能藉由新元素的注入,提升國家競爭力,進而確實落實教改的多元政策。筆者的淺見無法多面向的陳述師資培育開放的利與弊,然而,依Bourdieu的再製理論而看,什麼樣的老師就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師資培育的重要性即可見一般。還未發生問題的問題不表示沒問題,不如讓我們提早認真檢視師資培育的「多元」問題吧!
從教師法的重新修定看師資培育
陳玉玟
教師法即將重新修訂的議題,引爆了家長團體與教師團體的對立爭論。家長團體主張,新修訂的教師法應將教師權限限制在一定範圍之中,以防教師坐大;教師團體則認為教師在學校中的專業自主權無法彰顯,因此極力藉此爭取教師的權益。這明明是同一件事,怎會聽來如此羅生門?教師權力的大小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癥結,他們共同的焦點應該是落在不適任教師的頭上。然而,要限制或甚至淘汰不適任教師,是否真能倚仗教師法?這應該是誰都無解的大問號吧!
不僅僅是家長團體,其實教師團體也對不適任教師的存在感到有如芒刺在背,然而,一個不適任教師就如同一顆老鼠屎,決定了整鍋粥的去留,其他正常教學、以此為一生志業的適任教師怎麼辦?那些已經遭受不適任教師折磨的無辜學生又該怎麼辦?這些要如何倚仗教師法作一個修補?這又是一個無庸置疑的問號了吧!
真正要解決不適任教師的方法,唯有透過師資培育這一途徑。所謂「細漢偷挽葫,大漢偷牽牛」,治標還不如治本。一切取得教師資格的不適任教師都是通過師資培育機制的篩選。然而,這真的就得請那些修訂法令者省視一下,這個篩網的洞是不是編的太大了,怎麼任由這些漏網之魚造成家長和教師團體的對立。筆者在習期間也聽聞幾位明顯不適任的「實習教師」,但歷經師資培育和實習機制,他們卻仍然倖存,至今仍逍遙自在的拿他的教師證書,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要限制不適任教師的權限,還不如在他尚未為人師表時將其過濾,不浪費他的時間,也不危害我們的下一代,更不會造成如今家長和教師團體的對立!
拳頭就是一切嗎?
許家祥
靜觀近日來美國在國際上發表的言論或舉動,不難發現美國霸王式的風格又再度浮現。特別是布希總統先前表明:我們不需要任何人的許可,亦表明了其獨斷獨行的惡霸作風。然而世界各國是否能夠在面對如此強勢作風下獨立思考,而不只是一味地順從、附和著美國的決定,我想,連台灣的人民也不例外吧!
這一、二十年來的美國,由於長時間處於強勢的地位,很少面對整體國家的危機,所以對於改革的成效不甚顯著。因此雖然其高等教育、企業經營、國防武力等方面仍然有一定規模,但就整體而言的進步卻是有限,與現在的英國相較之下,只是程度上的問題。美國已經很久沒有如此叱吒風雲,採用大軍壓境的策略,與海珊持有毀滅性武器,其實並沒有兩樣,充其量不過是找個藉口而已罷了。看起來是興師問罪,卻只是一個有私利的目的性作為。
當國際間現在趨於動武之際也應當想想,是為了懲戒海珊的作為,還是屈服於美國的國勢呢?如果拳頭大真能決定一切,也請各位多多注意,美國的拳頭可是比伊拉克大上許多。那麼,哪一屆的美國總統,會成為今日的海珊呢?
不適任教師的去留
林季謙
為改善不適任教師問題,教育部決議,將強制要求疑似精神異常的教師提供精神病鑑定報告,若經學校二次要求仍拒絕提供,可要求教師辦理退休或資遣,調查時間以三個月為限。
由於國內國情的關係,教師在行政的編制上享有如同公務人員的待遇;因此諸多的資譴措施均受到國家的保障;例如目前相關的法令即規定,曾犯內亂、外患罪,經判決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案者、行為不檢有損師道、或是經醫師證明有精神病者,應予解聘或免職,不得任職教育人員。但仔細斟酌,可以發現相關條文的規定是相當寬鬆的,再加上國內教育行政單位在資譴不適任教師時通常又受人情世故的束縛、採取較嚴格審慎的態度,所以常提供諸多不適任教師的生存空間,進而危害學童的受教權、受教育的品質。因此加強這方面的補救。
國內因師資培育的多元化,使不同領域背景的人得以進入教育這塊領域,但也由於如此,使品行、道德有缺陷的不適人選可以在紙筆測驗的偽裝下,「偷渡」至這塊淨土,然而我們期待,在鬆綁師資培育的同時,可以為師資培育的品質把關;使更多優秀的人進入教育領域服務,而淘汰不適任的教師,以提高學童更高的的受教環境。
讓我們的下一代都有「還債」的能力吧!
陳琮仁
每每拜讀李家同教授的大作,不論是小品或是散文,皆可讓人有番深刻的省思。最近我們可以發覺,李教授正在為那些被教育給「封殺出局」的學生極力請願,而這些學生多半是家境比較不好的學童,無法享受一般國民所擁有的教育權利與義務,甚至連基本的食衣住行都有問題;最糟糕的是,情況不見好轉。
根據教育部統計,今年有七萬多個學童繳不出學雜費,甚至有的學生連營養午餐的伙食費都無法負擔。也許這是全球經濟不景氣所無法避免的問題;但面臨此種情況層出不窮的發生,政府與教育有關當局真的無法正式此問題而多少做些補救措施嗎?這個議題也漸漸引起社會大眾的重視,但筆者實在很想問問那些自許為教革的專家與學者,你們不就是身負「帶好每位學生」的重責大任嗎?我們的下一代學童有人被迫休學而在外打工、有人繳不出學費而放棄學習,難道這些情形你們都可以忽視不見嗎?當你們在忙於教改的方向修正、課程編制的同時,難道沒發覺有一群「被教育排除在外」學童根本無法參與你們偉大的夢想嗎?當你們又制定出新的教材版本、新的外語學習方案,是否察覺到有一些貧困的孩子根本無法負擔如此高額的費用呢?
我們的國家正處於嚴重的負債,我們的下一代還沒開始接棒就要步上還債的命運,這種情形好比一位家長辦了好幾張「現金預借卡」,過度透支而捲款落跑,他的孩子則被迫承擔還債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的教改,「帶好每位學生」早已淪為一句口號了!我們真正該面對的是,先讓有困難的孩子都可以充分參與學習,無後顧之憂,進而再讓每位學童經由教改而提升個別的自我能力。畢竟,要實質追求「教育機會均等」是有理想與現實上的明顯差距。
然而,下一代的孩子不是每一位都有還債的能力;總之,我們的「家長」政府也許真的無法停止負債,但起碼要讓每個孩子都有還債的能力吧!
離島居民不是白老鼠
劉嘉樺
在施行新政策時,往往都是先用離島居民做試驗,比如說:先試辦綜合高中政策、先試用健保IC卡制度,和最近教育當局所發佈的政策,自明年起試辦免費就讀公立幼稚園的新制度,雖說這是政府讓偏遠的縣市、有機會先享受到全新的教育制度,但這卻也是意味著他們必須先去承擔政策如果失敗的結果,若在實施後發現很適合台灣的教育環境,再計畫全面施行新制度,不曉得在是我們的政府厚愛離島居民呢?還是只是當他們是實驗品?難道人口少的縣市,就該被拿來作實驗嗎?那裡的居民或是小孩,就該忍受政府對教育搖擺不定的政策嗎?他們注定就比本島居民弱勢嗎?很多問題真的值得我們去多加思索,值得站在他們的角度好好想一想,讓離島人民也可以享受到均等的相關待遇,讓那裡的小孩,也可以享有和本島居民等同的教育。
在實行一項新政策時,往往都是由政府高層決定在何處試辦,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根本沒有機會說出自己的心聲,根本沒有機會去參與決策,或許這就是我們台灣人的民主吧!只要交由高層去做決定就是民主,或許我們就是那麼地宿命,對政府的命令言聽計從,或許有人會問:「不在離島試辦,那要在哪裡辦呢?難道要一下子就全面實施嗎?」也許我們都要先仔細評估後再去實施,而不是只要一發佈、就要馬上找地方去做實驗,一個政策往往都還沒有想清楚,就已經開始試辦,就如同在澎湖縣內試辦綜合高中,以前在其縣內也只有馬公高中和澎湖海事水產職業學校這兩所高中職,難道澎湖的學生就只能不是念普通科、就是要去念養殖方面相關的類科嗎?這樣做不是難道會限定了他們的發展嗎?這樣做並不能收到政府原先所預期的成效,在澎湖試辦似乎只是為了試辦而去試辦,老是拿離島的居民來做實驗,筆者真是替他們感到不值。
希望政府在制訂相關政策時可以先三思而後行,也能多為大眾的福祉想一想,離島居民並不是試驗品、也不是小白鼠,常常被拿來試辦、這並不是他們的宿命,該如何做才可以達到所謂的公平?這都是需要我們仔細去思維和配套的,讓離島居民也可以享受到應有的權利及待遇,讓離島也能蛻變成人間的天堂,不再為政府試辦政策而擔心、為做實驗而擔憂,可以過著安居樂業且令人嚮往的安逸生活。
文明的一體兩面----以「美伊戰爭」為例
謝亞恆
美伊戰爭開打,造成無數人死傷慘重,多少人顛沛流離失所,難民們四處流竄;戰火蔓延,煙硝瀰漫,哀鴻遍野!從電視轉播中看到許多軍人們揮別家人,捨妻離子,投入前線陣地,卻不清楚何時是歸期?令人不禁鼻酸!
戰爭,往往帶給人類的是無法抹平的歷史傷痛以及血與淚所交織成的慘痛教訓,需要耗費多少的時間與心力才能撫平這道傷痕。尤其是在這講求全球化、建立地球村、關懷人文社會的21世紀而言,「美伊戰爭」無疑是一個莫大的諷刺與笑話!
人民希望國家能為他們帶來希望與和平,邁向一個美麗新世界,而美伊戰爭卻無疑地炸碎了人們心中的期待,陷人民於無止境的萬丈深淵,真叫人情何以堪?文明,就像是一把利刃狠狠地將現代進步史劃上一道傷口,它為人類社會帶來了許多的科技與便利,也創造了無限的生機與繁榮,讓大家恣意的盡情享受,但無形中人類的貪婪與慾望卻也無止境的成長茁壯。如同Giroux在他的「跨越邊界的教育論述」一文中提到,“------這正是一個介於毀滅和利益分裂的現代主義時代;也是一個科學、科技和理性結合的時代------”,其實這是否意涵著在我們享受文明的同時,一不小心文明也會為我們招致嚴重的後果?
因此,在地球此端的我們,雖不見戰火綿延,砲聲隆隆,但卻也看到政黨間彼此叫囂、隔空喊話,殊不見人民福祉,枉顧百姓心中最深沉的吶喊,無時無刻的利用權宜謀術分化人心、蠱惑民眾。美伊戰爭,世人關注的焦點,政府除了信心喊話,加強國防戒備台海安全外,政治人物又從中學到了什麼?
不僅我們要旴衡國際情勢,敞開心胸,謹言慎行,多做事少一點口水戰,更要以美伊戰爭為此借鏡,在享受文明的同時,能多一份包容與關懷社會的心,將愛建基在人們的心中,打開對話的窗口,構築一道溝通的橋樑,使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同樣有著建構和平、營造天涯若比鄰的責任!
讓學習單帶來快樂的學習吧!
許雅雯
我有兩個小表弟妹,每當週休二日他們回到鄉下時,我都得負起陪他們做完老師交代的學習單的責任。每當看到他們的學習單,我都會驚呼:「只有一張學習單而已?」,接著想到自己國小時候,除了每天有生字練習簿和習作之外,到例假日還甚至加一倍呢!反觀現代,作業對小朋友而言似乎不再是沉重的,然而,事實是如此嗎?
後來,我曾在國小安親班當輔導老師,充分體會到為何這麼多人把小孩送往安親班。除了它可以配合家長下班時間是主因外,愈來愈五花八門的學習單更是讓許多家長必須倚賴安親班的輔助。
學習單的設計常是要小朋友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激發他們的聯想力、創造力等,作延伸的學習,這也是培養他們在生活中學習。綜觀學習單或作業的設計常附應慶典或時節,例如過年要寫春聯、元宵要做燈籠等;像是現在,正值春天百花齊放時節,就出個關於賞花的作業順便認識春天的花。又或者作業的設計是隨著社會風潮,例如某個著名的藝術展覽開展,於是出個關於展覽的作業,像曾風行一陣的美索不達米亞展。
其實學習單常是希望達到親子之間有更多的互動,且在互動過程中增進彼此的感情。可是往往被詬病的是老師的學習單出的太難,學生不會還甚至造成全家人的負擔;再者,學習單可能不只勞心勞力還傷財呢。於是,到最後有可能家長帶著小朋友隨便應付或是直接幫小朋友做,不然就是丟給安親班老師去傷腦筋了。
因此,真正想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學習單或作業的設計這門學問,值得老師們好好思量一番阿。
Fun 春假
周相伶
隨著時日的逼近,春假放不放的問題,在近幾天又受到廣泛的討論,更有質疑放春假的45所大專院校是不遵守規定的違法行為。
雖說大學自主仍要遵守教育部訂定的「各級學校學生學年學期假期辦法」,相信各個學校在安排出放春假的時間時,應該已經將授課時數做一規劃安排,不至於會因為甲學校放春假,就比乙學校少了授課時數,而影響到學生的上課權益。大學在這樣時間的安排上難道不能自主嗎?
春假時間正逢台灣寶島,春光明媚景色宜人的時節,在標榜吸引觀光客及國外青年學子的同時,是否也該給台灣自己的學子一個機會,有個不會和大家擠在週休二日的時間「行萬里路」,深度的了解台灣的民情事物。就算不以參觀為放假的本意,大學生大多數都是在外地負笈求學,清明返鄉過節,因舟車勞頓安排幾天春假緩衝應不為過。
至聖先生孔夫子,也希望能在春天的時候帶著學生們一同出遊,藉此放鬆心情。春假的存廢是否能給教師和學生多一些自主空間。
能力分班出錯?還是大人們的觀念出錯?
洪莉云
這是一個舊議題,但不因為它的舊而消失,它只是化明為暗,「能力分班」並不消逝,它仍存在於每個想擁有高升學率的學校,存在於想擁有較優質師資的家長口中,或許也存在於苦於學生能力參差不齊的教師心中。
一直以來,「能力分班」就像是一道禁忌,政府明令禁止、學校噤若寒蟬,此詞已被負面化,但能力分班真的如此糟糕嗎?或許我們應該看看下面的研究:
根據班奈特(Bennett)等人在1984年針對六或七歲的兒童所做的研究指出,有40%的高成就兒童在做低於他們能力的工作;有44%的低成就兒童被要求做對他們而言太難的工作。所以有很高的比率的兒童,都在做跟他們能力不符合的工作。
對低成就的兒童而言,面對太難的工作有一部份的兒童會選擇加倍努力;但是多數的兒童會選擇放棄。
由上述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與生俱來的能力本不相同,當不同能力的孩子們被置入相同條件的學習環境下,固然可以達到教育機會均等與去標籤化的作用,但一部分的孩子們卻因為被要求做對他們而言太難的工作,在六、七歲的年紀便學會放棄。在此,大人們或許應該思考,教育機會均等、去標籤化與讓孩子們接受適合他們程度的課程內容,究竟孰重孰輕?
其實教育機會均等、去標籤化、適當的教學內容,對孩子們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當這些東西陷入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窘境時,或許多數的人們都陷入了某種思考框架中而無法自拔。為何我們要受中國傳統中「惟有讀書高」的意識形態所宰制?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既然追求的是多元化、多樣化,那麼對於學童「成就」的定義,是否也能多樣化些?哈佛大學的教授Gander提出了多元智慧的觀點,不正是告訴我們「才能」可以很多元化,成就也可以很多樣化。
或許當大人們在要求不同程度的孩子們坐在同一個教室中,接受同一種教材時,是否也代表著他們忽略孩子們的個別差異?還是他們真的相信,這堂課中唯一的一位教師,可兼顧到全部學童的需求?或者,在爭論該不該能力分班之前,我們應先討論要不要對成人們進行多元價值觀的再教育?使家長們由衷的相信,孩子們在會讀書、會技術、會其他才能的班,都一樣好,跳脫出所謂「會讀書與不會讀書」的班之思維框架。
和平無價
薛鴻輝
「哥哥爸爸真偉大,名譽照我家,為國去打仗,當兵笑哈哈」,相信這是每一個成年人皆可耳熟能詳的兒歌,但在美伊波灣戰事開打後,戰爭所帶來的傷痛,以及來自全球各地反戰聲浪,這首歌所隱喻的崇戰意涵,讓人不免有感嘆之息。
戰爭所帶來的傷害,相信莫過如中國人最瞭解。過去中國身處在戰爭紛擾的年代,戰爭所帶來的家破人亡、生離死別,造成了無數個的時代悲劇,但為了戰爭的勝利,我們的教育灌輸了學子「投筆從戎」、「盡忠報國」的觀念,而這些並沒有錯誤,但時代演變至此,戰爭的創傷已刻畫了太多歷史的傷痛,我們是否更應灌輸我們的下一代「和平的無價」呢?看著電視一幕幕炸彈爆炸的畫面,到處都是斷垣殘壁,到處都有人民受傷、逃難的景象,戰爭所帶來的戰果,不單只是勝利的一方高唱凱旋之歌,其另一面卻是可憐的無辜老百姓,我們身處在「暫時」和平的此刻,豈能不心存珍惜之心。
每一個台灣的人民皆身處在這一個矛盾的年代,看著伊拉克人民在戰火中勉力求生,相信都不願這樣的情景發生在台灣的土地上,加強我們的下一代「和平教育」的重要,讓每個人都能真正體認到戰爭的無情與和平的無價,也讓我們國家的領航者更能體會到人民企求和平的心聲,希望讓「只要我長大」這首兒歌是在溫馨的家庭中齊唱。
多金多卡多陷阱
洪緹芸
信用卡就像手機一樣普遍,沒有信用卡者可能曾被笑跟不上時代潮流,但這樣的時代潮流會對社會造成什麼影響,從最近媒體報導學生刷爆信用卡變賣護照、販賣盜版光碟…,賺取不當金錢的情形來看,社會正趨向多卡多金多陷阱的消費亂象。
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到現代工業社會,國人的消費行為也隨之改變,節儉不再是國人的美德,當下流行「用信用卡借錢是高尚的行為、借錢其實可以很驕傲」的價值觀,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先享受後付費成為國人的消費型態。
促銷信用卡是金融業提升業績的手段之一,在國內辦卡容易,刷卡方便,加上辦卡即有贈品還有多項優惠等誘因,所以即使沒有經濟能力的學生族群,也幾乎人手好幾張信用卡。學生若沒有理財消費觀念,刷卡不知節制,容易養成浪費的消費習慣,受苦的仍是辛苦賺錢的父母。
多金多卡多陷阱,政府應訂定完善的信用卡使用制度,對於沒有經濟能力的學生族群,金融業者應嚴謹的限制其使用信用卡的資格,使其養成正確的理財消費觀念,使用信用卡才是最高尚的行為。
是抗議?還是暴民?
洪小媚
日聞高雄私立國際商工的教師,因不滿學校對教師減薪所引發的抗議行動,筆者以為抗議真的有效嗎?其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更是始料所未及,站在教育者的立場來說,教師以靜坐抗議並不能達到初衷的訴求,反而造成學生對抗爭的認同,對無法達成的事,潛意識裡已隱藏著只要激烈對抗一定能引起迴響的心態,如此,這種不好的示範竟是夫子帶頭而起,令人感嘆不已,所謂身教竟已蕩然無存。由圍觀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多,竟而演變成流血事件,驚覺平日的立法院真是給了學生最深刻的教育,並能身體力行,無怪乎我們的教育已蒙上一層反常態的陰影。
教師無法以理性的態度與有關單位協調,繼之而起的是非理性的靜坐抗議、激烈的衝突事件,學生的加入促使整個事件更趨於複雜化,這是單純的教師減薪抗議,教師無法循正常途徑去溝通、去爭取,轉而以抗爭來達到其目的,藉此引起社會的同情與學生的激情,給了社會不好的示範,從此只要是訴求都可以靠
「抗議!」來達成,社會的規範與我們為維護社會安全所制定的法律,其可有存在的必要性?是否大家的價值觀都變了,為了利益,可以枉顧一切,能夠將理性的溝通,轉而以抗爭、衝突來取代,教育至此豈不令人心寒,我們教育出的未來下一代竟是一群暴民,身為教師的我,只能深深的記取教訓,好好教育下一代,期盼我們的政府能為我們的孩子帶來正面的示範,這是我的期盼!
從”美伊戰爭”看生命的意義是「無價」或「無」價
林俊榮
「生命誠可貴,正義價更高,若為石油故,兩者皆可拋。」可為美攻伊立下真實註解。美、英強權假反恐、正義之名行掠奪能源之實,不顧國際社會所發出的反戰怒吼,一意孤行發動侵略戰爭,其草菅伊拉克民眾性命之霸權行徑,為自由、民主社會帶來莫大之反諷,更為國際社會立下錯誤之示範。
筆者自懂事以來即堅信:「世界上有強權就沒有公理。」理由很簡單,因為在必要時,強權即自動取代公理、正義。所謂的公理、正義僅是弱勢者在太平時代才能享有的「特權」,是暫時的而非永久的。國際間的弱勢者不但長期處於列強武力的恫嚇(台灣vs中國),更被列強文化托拉斯所環伺,而受其文化霸權壓得喘不過氣來(試想台灣今日正如火如荼推行的英語教學活動不正如此嗎?)
反思古語:「弱國無外交。」在強權欺凌之下弱勢者喪失自我文化與民族自信心,其生死存活更是「操之在人」,而生命的價值雖說無可取代,但身處不同國力與時代之下,筆者真難以辨別生命的價值到底是「無價」還是「無」價?
外籍新娘真的是台灣社會的一大隱憂嗎?
楊媛媛
翻開報紙的社會版,外籍新娘的新聞不曾間斷過。往好處看,就是媒體的持續報導,讓社會大眾開始關注外籍新娘,有機會了解外籍新娘的問題所在,進而關心自身週遭需要協助的外籍新娘;往壞處看,外籍新娘上報率有增無減,使社會大眾有一種錯覺,好像外籍新娘是台灣問題的製造者之一。關心台灣社會的人何不趁此機會好好檢視一下到底是-1.外籍新娘本身有問題,台灣社會沒問題,所以來到台灣當然會將問題帶到台灣社會。 2.外籍新娘本身有問題,台灣社會也是有問題的,當然社會問題就會發生 3.外籍新娘本身沒有問題,但因為台灣社會本已存了一些問題,所以來到台灣之後問題還是會發生。 4.外籍新娘本身沒有問題,台灣社會也沒有問題,可是當兩者相遇時,社會問題還是發生了。當然外籍新娘在台灣的所發生的問題,其背後的原因並沒有像筆者所劃分的那麼簡單,不過若依此分類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些什麼呢? 1. 外籍新娘在嫁進台灣以前本身就有問題,進來台灣社會後也可能會製造某些程度的困擾,但不能因為他們是外來者,就不協助他們,甚至歧視他們。相反的,他們既已嫁入台灣,就是台灣的一份子,照顧他們是台灣社會義無反顧的事情,何來歧視之有呢。 2. 在我們責難大批的外籍新娘湧入台灣,在台灣製造了許多問題之時,我們是不是該先反省一下台灣的社會是不是已出現了某些問題,而外籍新娘可能只是個導火線。例如:當許多媒體報導外籍新娘不負責任的逃家,請先想想我們有沒有給人家一個安全舒適的避風港?有沒有尊敬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3. 外籍新娘本身是健全的,來自於哪個國家都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台灣的社會對於來自比台灣落後的人民本身就不友善,就認為人家來這裡是製造麻煩的。就像外籍新娘不會說國語或不認識中文字,並不是他們的錯,有哪一個台灣出生的台灣人一生下來就會說英語的?還不都是學習來的。學習一個語言是需要時間的,只要我們的社會能給予他們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學習,我相信解決這個問題指日可待。 4. 外籍新娘本身沒有問題,台灣社會也沒有問題,可是當兩者相遇時,社會問題就發生了。筆者認為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此話怎講?首先,有誰會認為自己有問題呢?當彼此都認為沒問題時問題就來了C就像有些外籍新娘認為台灣人不尊重他們和歧視他們,但某些台灣人卻認為沒這回事,但事實上這個問題是存在的。還有為什麼他們嫁到台灣來就一定要學台灣的語言,同化成台灣人呢?而台灣人卻很少要求娶台灣人且定居在此地的歐美人士學中文並同化成台灣人?除了台灣人自認洋人的文化比我們優勢之外,還有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男女不平等的觀念--“嫁雞隨雞”,造成了台灣社會一味的將責任歸咎在外籍新娘身上,卻不自省台灣的社會其實也有很大的問題。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要強調外籍新娘都沒問題,而是想請各位想想台灣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都是外國人,我們卻因他們國籍、文化、膚色、語言及性別的不同,而會有不同的對待呢?在指責他人之前,先找出我們的問題所在,並想辦法解決,才是面對問題的好態度。
點亮台灣的角落-學習e樂園
黃玟萃
日前看到貴版(人間福報讀者論壇)刊登「數位學習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報導時,不禁讓筆者想到台灣推動資訊科技時所產生的數位落差問題。所謂數位落差,簡單來說就是由於資訊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下,人類相互溝通已跨越了時空、距離的限制,只要能運用資訊科技所帶來的機會,便能進一步改善生活素質;然而因性別、種族、階級或居住地理區域等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接觸資訊科技的機會不同,使得社會產生了不平等的現象。其實當台灣在八○年代推行全民資訊教育時,有許多離島以及偏遠地區已然開始形成數位落差的問題,因為他們的軟硬體設備不足,接觸資訊科技的機會也因此受到侷限,這個現象的存在,複製了他們原先社會之不平等現象,甚至有擴大或惡化的跡象。
然而,台灣微軟和相關業者卻默默的在填補數位落差之路,尤其是他們規劃的「學習e樂園」,走遍了台灣包括東埔、蘭嶼、尖石、阿里山等等的偏遠鄉鎮,加強當地的軟硬體設備,開放民眾免費使用電腦,並融入當地的文化和需求設計各式各樣的相關課程,培訓資訊人才等等。我想,唯有實際的去推動各項計畫,才能真正達到縮小數位落差的理想,不是嗎?
春假放不放
葉思甫
『春假放不放?』是最近各校一直爭議不斷的問題, 春假期間是許多外地同學或師長返鄉祭祖的重要節日,慎終追遠為中華民族之重要文化精神,且大學不同於中小學之處,在於大學中有許多在外求學同學,若取消春假三天假期,對外地同學返鄉極為不便。 再者,根據大學法第一條的規定:「大學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並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享有自治權。」,這是大學與一般中小學的另一個差異性,只要大學能夠發揮大學教育之功能,大學之學習原就不同於中小學,何需事事比照中小學辦理?
據各大報紙記載「大專院校違規放春假」,程振隆立委在立院教育委員會重砲轟擊教育部長黃榮村,且教育部決定要求這些學校於學期結束前將春假停的課全部補足,明年並一律禁止放春假,否則將遭到扣減補助款的處分。筆者認為,若程立委認為放春假會導致教學週數不足,可以要求學校補足週數,而非要求大學禁止放春假。以台灣的大學授課時數而言,與國外哈佛等一流大學相比(一學期約十四週),實已多出了幾個星期,也不見得因此台灣的學術水準因為授課時數的增加而提升,可見授課時數與學習並非必然正比,畢竟,學習不光是在課堂上,還有包括學風與環境等眾多因素一起構成,只是斤斤計較春假三天的增減,實無必要。
春假放不放?各級學校不同調,教育部自己也搞混了。教育部決定召開緊急會議,研商今年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六日共九天的春假放還是不放。立委程振隆在立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指出,他查訪發現,在一三四所大學校院中,有九十所學校已取消放春假,但仍有四十四所學校在行事曆上明訂要放春假,為何有所不同?他並表示,教育部技職司在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函各校取消春假,如果技專校院都要遵守此一規定,何以大學校院不用?難道技專校院不屬於高教體系而享有「大學自主」嗎?教育部長黃榮村則答說,取消春假,只適用於高中以下的學校,大學校院確實因「自主」而教育部管不到。依據「國民教育法」,國中小學放不放春假應歸由各縣市管轄,教育部不能直接干預。而「各級學校學年學休假辦法」的法源在那兒?也要弄清楚,否則,教育部僅以行政命令來規範各校是否要放春假,就算取消春假是合理的,但教育部並無此權限做決定。
前年起,為配合實施週休二日,以及許多家長認為休假太多影響課業和家長工作安排,教育部修正原假期辦法,高中以下學校,自九十學年度起已全面取消春假。那麼,大專校院是否應取消今年排的春假?教育部表示,學校行事曆於學期一開始即已公告全校師生,如果強制停止春假,將影響師生已安排的假日活動。教育部的做法是,今年發函對學校「糾正」,要求各校應依大學法施行細則規定,每一學分必須授足十八小時,如果因放春假而不足授課時數,須另擇期補足。明年起就應取消春假。但教育部前年修正辦法時曾表示,基於尊重大學自主,只要符合大學法規定授課時數,基本上給予大學校院彈性。部分大學人員昨日表示,教育部既然宣示大學自主,學校只要不違反大學法相關規定,教育部何必用行政命令「假期辦法」規範學校?學校若不配合,教育部恐怕也很難強制。
從一個學生看過去教育制度的缺失
吳柳蓓
「各位新同學大家好,歡迎你們成為○○國民中學的一份子,關於同學們分班結果已經公佈在校園的告示欄裡,請同學務必前往查看,千萬不要走錯教室」。喂!喂!喂!你被編在那一班啊?我啊!就放牛吃草班啊!回去肯定會被唸死的啦!怎麼辦∼。
一道智力測驗遂將一群學生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不得翻身。同樣的事件一再重演,犧牲的學子多到數不清,數的心都疼了,不忍了。A同學今年二十五歲,當他回想12年前的國中生涯不禁感慨萬千、嘆息連連。他說:「國中一、二年級都在後段班,當時的同班同學因為智力測驗成績相近而被編在同一班,由於身在後段班,班上同學都已經被標籤化(學業、智力不佳),因此同學們上起課來顯得意興闌姍、哈欠連連,而老師也教的力不從心、有苦難言;因此每逢英文或數學課,就是後段班學生在校園中拔草、撿垃圾或者是自由活動的時間,當前段班的學生在用功讀書時,我們卻在維護校園整潔;當前段班的學生屢屢比賽得獎時,我們卻連想都不敢想」。A同學又說:當時為了不想一輩子被人看扁,因此奮發向上,在功課上下功夫,追求好成績,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三年級時被編進升學班」。剛進新班級時,功課落後同學一大截,尤其是主科(英、數、理),常常被老師修理,努力了一年,功課還是沒有明顯起色,也常常挨老師的滕條,情況就這麼持續下去,一直到畢業。
文中這位A同學目前是某國立大學研究生,當時的他不向命運低頭,不願承認自己駑鈍,努力將落後別人的程度全部補齊,當別人玩通宵時、他就在圖書館看書,一心一意想證明自己也有做學問的能力。然而文中這位A同學是幸運的,他深知自己的處境,也努力改變自己既定的命運,努力許久,他成功了。但,試問,當時全國上下有多少的後段班學生?而能夠靠自己力量爬起來的又有多少?能堅持信念的又有幾個?一百人之中若有一、兩個就該慶幸了,不是嗎?
能力分班制度之所以為人所詬病,仍是因為它提早決定學生的能力,過早分化學生的性向,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提到,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階段性的,且每個人認知發展速度不一,過早分化只會埋藏學生尚未被開發的潛能,有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發現;另一方面,能力分班的制度會讓同學有被標籤化的感受,加上教師的「自我應驗預言」也會讓學生產生負面心理作用,其影響之層面無遠弗界。
近年來,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進行,綜合高中的實施,就是為了讓國中畢業生達到「延後分化、適性發展」的目標。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多數尚未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加上台灣教育度制偏頗,高中、職數量比例嚴重失衡,綜合高中延後分化的施行,實在不失為一項好辦法,讓想念高中或高職的學生可以依其性向,自由選擇課程(目前綜合高中的施行尚有些困難點,包括明星學校分佈、高中、職比例及師資等問題,因此需要再做多方面修正)。
目前來說,能力分班與否呈現兩極化的聲音,有的家長堅持能力分班的立場,有的家長則持反對意見,各有其立場,論點;但教育部認知到,以往能力分班所帶來的後果,已經無可彌補;因此,教育改革的方向則持常態分班的立場,不過,我們知道常態的編班方式,讓許多基層教師在教學上感到相當棘手,而這些問題,還需要更充份的時間讓大眾再商討、積極改進以及謀求更佳解決之道。總之,教育改革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把過去的錯誤當作未來改進的方向,讓台灣的教改之路走的更加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