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網路世界中的生涯輔導的介入
劉治忠(教育部
教育服務役 管理幹部)
壹、緣起
「生命開始尋找出口,虛擬自己的未來。就從手指輕點,從眼睛流轉過」,我想這就是現在少年的生活模式。學生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及來自不同管道,必然對生涯需求會有不同的需求。然而,今日大部分的輔導教師仍藉由學校課程、個別諮商、及團體輔導,去協助學生探索符合本身能力、興趣、與價值觀的生涯追尋。
然而有效的生涯需求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輔導的策略與型態也必須隨之改變。為了回應年輕世代對網路的熱衷,雖有許多學校已經建立具有親和性的線上輔導系統,部分取代或延伸面對面輔導的功能。一套好的生涯輔導系統,不應只靠輔導教師及導師制度被動地提供生涯諮商的服務,也應包含設計教師的積極參與,把生涯教育的理念整合在專業課程中,以協助學生善用網路解決他們在生涯相關的問題。根據以上的理念,本文提出以網路生涯輔導架構的初探。
貳、青少年的發展需求與生涯需求
何謂網路?網路與生涯的關係如何?網路與青少年的生涯又有何相關性?對國中高中階段的青少學生而言,這是個知識多元的時代,也是資訊豐富的年代。輔導教師以往在課堂中,進行生涯輔導,讓學生獲得是自我的認識、職業世界,讓學生去媒合這些的特質,輔導教師所做的事很單純就是讓學生面對他所處的世界。
然而面對高中、大學多元入學的開始,學生不但須對自己有所探索,才能突以往只用分數決定自己志願的形態,學生要做的不只是讀好書,更重要的是如何取得相關生涯的資訊,以做為自我抉擇上的參考,進而修正、增改自我部份,而資訊獲得多寡就會影響自我在生涯決擇。
一、網路生活
而網路中青少年常做的不只是當做資料性與工具性的使用,更重要的他們已把網路行為變為他們生活的一種形態,更甚者是生活的大部分。因此,網路世界的一切虛擬認知、情緒、行為(社交),都轉化成現實生活的體驗。因此,青少年的網路行為就成為學生生涯探索進行事件。
翟本瑞(民90)提到,網際網路所存在的諸多虛擬空間,成為每個人的最佳心理實驗場所,於其間,心靈各式防衛機轉與心理運作程序都得到開展,也能得到滿足。逐漸地,各種心理固著與人格特性,都能合理而有效地發展,成為自成一類(sui
generis)的存有,也成為個人心靈不可分割的部份。
二、心理發展
根據Erikson的說法,青少年期發展階段的主要特色是尋找身份認定(identity),當個人在經歷了童年的認定過程之後,必須在一個更複雜的狀況與環境中,尋求一個不同的認定。在這時期,最主要的危險是角色混淆,在此階段常被定位為「認定對混淆」(Identity
vs Confusuon)。Erikson認為這是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如他所言「這些新的身份認定不再是以童年期的遊戲與青年期的實驗為其特徵,由於迫切性,他們將強迫年輕人投入選擇與決定,而這些選擇與決定則以漸增的立即性導致終生的承諾。」
而就生涯發展的實務觀點而言
1、生涯是與生俱來的一種傾向。
2、生涯本身就是一種探索的行為。
3、生涯是一種發展中情境。
4、過程中充滿不確定性與改變
5、是一種連續行為,沒有起始與結束。
6、沒有特殊的學習目標,沒有輸贏的心理負擔。
由上可知,此時的青少年學生的確有生涯探索的需求,而生涯成熟和青春期中的自我覺察程度、職業的知識,與發展出的規劃能力之間,有密切關係存在。而輔導教師所能為他們做的,除了課堂上資訊的提供,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藉著網路的主動性來增進同學們對自己的覺察力,當對自己覺察愈深,自我認定愈清晰時,想必生涯成熟度也會跟著提升。
參、網路特性與學生生涯需要
網路世界中,學生找的不只是資料,他們尋找的是心底的踏實,因為網路中學生是主動的搜尋他們所想要的資訊,而這些資料不只是他們是有能力為自己做決定,他們不需要再去問人的,因此,輔導教師提供的學生需要是引導而不是指導,而在這一接一收的過程中學生得到服務,有讓學生知道他想要的生涯訊息。至於學生本身是否有改變其想就或增強其想法,我想是不太需要在乎。
事實上學生在網路閱讀之前,已發展出自己的想法,網路中的訊息是讓學生在過程中體驗其在探索自我認知、情緒,形成一個抽象的我,我想要的我,我可以的我。因此以下的幾點網路特性讓學生可以在網路上找尋一個生涯夢。
一、主動性
只要會一些基本的電腦常識,就可以去上網,而這主動性是讓學生在不受一些協助之下,自己主動探索,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詢問,尤其在青少年階段,他們是不想讓父母、老師知道他的想法,保有自己的隱私。
二、多元性
網路的世界是無限的寬廣,學生在追尋網路世界時,就可以在這多樣、多元的世界中去拓大其生活角色,經驗不同的空間。同時瀏覽網頁本身就是一種閱讀性的探索,因為學生的瀏覽行為是有意識的選擇他所想要。而多元性的資料對學生認識新領域會有助益給學生更多的思考。
三、富豐性
網路中的資料除了多元之外,非常豐富。當任何一位學生對某一個主題、學校有興趣時,他就可以透過檢索的方式,在網路的世界中找到他想要的。尤其,現在的入門網站及專門網站的建構非常完整,只要打上關鍵字,就可以獲得想要的訊息。
四、傳遞性
透過網路的訊息傳遞,發佈訊息,讓別人去知道他所求的,讓一群可能認識、不認識的人來協助。並且這個過程中,可以讓一群人形成一個社群,共同為此目的分享資訊。
五、試驗性
因為網路所具有獨特的互動特性,讓人們能夠在網路中,拋開一切現實的局限,創造並開展屬於自己所想要扮演的角色,當青少年利用網路創造自己所想要模擬的角色時,這不僅使得網路訊息有了社會現實的意義,甚至還藉著溝通、互動而產生了角色扮演,進而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肆、教育介入:輔導教師協助,角色及功能調整
學校的輔導教師面對學生生涯歷程的改變(考試方法、學校特性、升學方案),輔導教師扮演的角色已不再是個輔導專家,是轉型成為一個評估者,提供者,甚至是個學習者,從不同領域中學習,並且探索新的領域。也因此輔導教師不見得在特定領域比學生懂得多。
同時,輔導教師面對的對象也不只有學生,更重要的有學校其它教師、家長,甚至是升學試務的相關學校。加上學生是自己的專家,他們是可以做決定的,更重要的是輔導教師要讓生涯未決定與生涯猶豫的學生覺的他讀這個學校科系對將來生涯有何幫助,甚至現在生涯適應不良學生提出處置建議。所以,輔導教師面對對象的多樣化及問題的複雜面由此可見。
因此,輔導教師除了應有一般的諮商輔導及網路資訊能力之外,應掌握以下資訊提供要點:
1、教育資訊:各項升學訊息及所應具備條件
各科系特色及將來就業方向
學生個人特性與學習潛力
特殊團體(弱勢族群、機能障礙人士)輔導資源
2、職場資訊:就業趨勢、勞力市場、待遇、生涯工作型態、未來展望
3、相關資源:可提供諮詢單位及名單
瞭解附近學校科系特色,並建立關係
就業輔導單位
但以上的各項訊息要定期的更新,要不然就只是一堆的文字垃圾而已,趕不上學生的生涯需求時效。所以,輔導教師可以利下列工具提供訊息及服務:
1、電子郵件:透過e-mail發送的形式,不但可將最新的訊息提供給學生,具資訊的時效性外,更重要把單向形式輔導化為主動性,及時對話,產生生涯輔導的影響力。如果學生覺得這個訊息是受用的,他也會傳給其他學生,使自己與學生形成一種形式的社群網絡,相互串聯。
2、電子公佈欄:在網路的空間中建立一個訊息公佈的地方,讓所有學生上去找尋他要資訊,如臺灣師大實習輔導處就建立一個佈告欄,提供全國缺額師學校,讓非正式的教師檢索上面的訊資。同時也讓相關單位提供資料公佈,成為一個訊息交換的地方。
3、相關資源:我認為輔導教師不必再花心力去建構一個學校、職業陳列的網路空間,但是要就所知或學生主動提供,列出一些可供學生參考的指標網站,讓學生可以網海中,避免一些時間的花費,並且也可以策略性讓學生得到我們想給學生的一些訊息。
4、諮詢信箱:提供以上服務的同時,學生多少會產生一些質問,這時電子信箱提供,適時解決學生問題,提供另一形式的線上諮商、諮詢服務,甚至形成問答集,再透過電子郵件回饋學生。
伍、結論
隨著教育改革的演進,生涯輔導已經不只是狹隘的升學輔導或是就業的指導。輔導教師省思自己應具備的生涯輔導能力時,不妨就以上幾方面來思考自己,看自己在這幾個方面做的如何,並找機會加強自己在這些方面的做為。這些做為讓自己成為一位全方位且具有彈性的教師,以開放態度接受新的經驗,對各領域主題的融合、以及心態的調整各方面都有所準備,當能使學生的生涯更為豐富紮實,而教師本人的生涯也能更有樂趣、更有意義。
參考書目
李炎儒(民84):實務工作計畫-生涯篇。載於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輔導工作實務手冊。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
金樹人(民86):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東華書局。
翟本瑞(民90):網路文化。臺北:揚智文化。
陳美靜 譯(民90):網路心理講義。臺北:天下遠見。
藍三印(民90):網路中的自我。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主編,e世代心理學。臺北:桂冠。